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utilization of microembolus detection by 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 in intracranial stenosis-occlusive disease 被引量:10
1
作者 WU Xiu-juan XING Ying-qi WANG Juan LIU Kang-d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7期1355-1359,共5页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ultiliaz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microembolus detection by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sonography in intracranial stenosis-occlusive disease. Data sources All related articles in th...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ultiliaz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microembolus detection by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sonography in intracranial stenosis-occlusive disease. Data sources All related articles in this review were mainly searched from PubMed published in English from 1996 to 2012 using the terms of microembolic signal, transcranial Doppler, intracranial stenosis, stroke. Study selection Original articles and reviews were selected if they were related to the clinical utilization of microembolus detection in intracranial stenosis-occlusive disease. Results Intracranial stenosis is a significant cause of cerebral emboli, and microembolus detection by TCD sonography were widely used in exploring the mechanisms of ischemic stroke with intracranial stenosis (including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 and the vertebral-basilar stenosis), evaluating the prognosis of acute stroke, evaluat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predicting the recurrent events of stroke. Conclusion Microembolus detection by TCD sonograph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ste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embolic signal transcranial Doppler intracranial stenosis STROKE
原文传递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From methodology to major clinical applications 被引量:10
2
作者 Antonello D'Andrea Marianna Conte +11 位作者 Massimo Cavallaro Raffaella Scarafile Lucia Riegler Rosangela Cocchia Enrica Pezzullo Andreina Carbone Francesco Natale Giuseppe Santoro Pio Caso Maria Giovanna Russo Eduardo Bossone Raffaele Calabrò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6年第7期383-400,共18页
Non-invasive Doppler ultrasonographic study of cerebral arteries [transcranial Doppler(TCD)] has been extensively applied on both outpatient and inpatient settings. It is performed placing a low-frequency(≤ 2 MHz) tr... Non-invasive Doppler ultrasonographic study of cerebral arteries [transcranial Doppler(TCD)] has been extensively applied on both outpatient and inpatient settings. It is performed placing a low-frequency(≤ 2 MHz) transducer on the scalp of the patient over specific acoustic windows, in order to visualize the intracranial arterial vessels and to evaluate the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 and its alteration in many different conditions. Nowadays the most widespread indication for TCD in outpatient setting is the research of right to left shunting, responsable of so called "paradoxical embolism", most often due to patency of foramen ovale which is responsable of the majority of cryptogenic strokes occuring in patients younger than 55 years old. TCD also allows to classify the grade of severity of such shunts using the so called "microembolic signal grading score". In addition TCD has found many useful applications in neurocritical care practice. It is useful on both adults and children for day-to-day bedside assessment of critical conditions including vasospasm in subarachnoidal haemorrhage(caused by aneurysm rupture or traumatic injury),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rain stem death. It is used also to evaluate cerebral hemodynamic changes after stroke. It also allows to investigate cerebral pressure autoregulation and for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cerebral autoregulatory reser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Lindegaard ratio PARADOXICAL EMBOLISM microembolic signals Middle cerebral artery Patent foramen ovale CRYPTOGENIC STROKE VASOSPASM Acut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schemic STROKE
下载PDF
分水岭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邱石 王起 +3 位作者 赵静 罗彬 李继来 杜继臣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40期19-21,共3页
目的分析分水岭脑梗死(WSI)的危险因素及病因。方法 2012年10月-2014年5月连续收集入住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WSI患者86例(WSI组),同期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WSI的脑梗死患者86例(非WSI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 目的分析分水岭脑梗死(WSI)的危险因素及病因。方法 2012年10月-2014年5月连续收集入住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的WSI患者86例(WSI组),同期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WSI的脑梗死患者86例(非WSI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WSI组糖尿病、低灌注比例高于非WSI组(P=0.024、0.043),收缩压、平均动脉压水平均低于非WSI组(P=0.016、0.030);WSI组皮层小梗死发生比例、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比例、前/后交通动脉均不开放比例均高于非WSI组(P=0.000、0.016、0.007、0.021);前/后交通动脉均开放比例低于非WSI组(P=0.033)。结论 WSI发生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低灌注及低血压,发病原因为脑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和低灌注事件所致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微栓塞、Willis环血流代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水岭脑梗死 血流动力学障碍 微栓塞 大脑动脉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清五聚素3、超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以及微栓子信号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69
4
作者 李凤 朱余友 +2 位作者 杨孙凤 程娟 李淮玉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5-100,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五聚素3(PTX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以及微栓子信号(MES)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CISS),选取起病72 h内大... 目的探讨血清五聚素3(PTX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以及微栓子信号(MES)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CISS),选取起病72 h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使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颈动脉斑块的解剖和病理类型进行分析,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40例)和稳定斑块组(38例),并同期从体检中心选取健康成人30名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观察对象血清PTX3、hsCRP以及Lp-PLA2水平,分析各组间三种血液学指标水平的差异,并分别对三种血液学指标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患者行TCD监测,分析两组之间MES检出率的差异。结果不稳定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血清Hcy、hs-CRP、PTX3、Lp-PLA2水平及高血压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他汀类用药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PTX3、Lp-PLA2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的MES检出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TX3、Lp-PLA2水平是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均P<0.05)。血清PTX3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3(P<0.05),其临界值为2.57 ng/m L时,灵敏度为78.9%,特异度为84.2%。血清Lp-PLA2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7(P<0.05),其临界值为54.35μg/L时,灵敏度为72.9%,特异度为81.6%。结论血清PTX3、Lp-PLA2水平可能是预测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生物学指标。MES监测对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稳定性 五聚素3 超敏C反应蛋白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微栓子信号
下载PDF
超敏C反应蛋白与微栓子信号对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平会坤 王亚 +2 位作者 于彩敏 代红兰 刘丽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对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诊断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240例,入院24 h内给予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对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诊断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240例,入院24 h内给予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微栓子信号。依据患者入院72 h内是否发生进展性脑卒中分为进展组31例与稳定组209例。依据患者住院14 d临床疗效分为良好组189例与不良组51例。随访1年,依据是否发生血管性认知障碍分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组26例与对照组214例。分析患者发生血管性认知障碍危险因素。结果进展组血清hs-CRP水平与微栓子信号阳性率高于稳定组(P<0.01)。疗效良好组血清hs-CRP水平与微栓子信号阳性率低于不良组(P<0.01)。年龄、血清hs-CRP水平、微栓子信号阳性为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发生后,血清hs-CRP水平与微栓子信号阳性是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应加强血管内皮功能稳定性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超敏C反应蛋白 微栓子信号 血管性认知障碍 预后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反应性和微栓子信号的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贾继明 王起 +3 位作者 肖天祎 曹守明 丁胜超 李继来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9年第10期498-501,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颈内动脉狭窄(ICA)患者脑血管反应性(CVR)和微栓子信号(MES)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ICA≥50%患者92例,并根据是否伴有临床症状分为症状组55例和无症状组37例。采用TCD检查评估ICA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评...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颈内动脉狭窄(ICA)患者脑血管反应性(CVR)和微栓子信号(MES)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ICA≥50%患者92例,并根据是否伴有临床症状分为症状组55例和无症状组37例。采用TCD检查评估ICA狭窄程度及斑块形态,评估血管运动反应性(VMR)、脑血管运动储备(CRC)、呼吸抑制指数(BHI)等参数和MES监测。并根据TCD检测结果分为ICA狭窄50%~69%组和ICA狭窄≥70%组;根据斑块灰度中位数(GSM),分为低回声(GSM≤25)斑块组和高回声(GSM>25)斑块组;根据有无溃疡斑块,分为溃疡性斑块组和非溃疡性斑块组。结果:与无症状组比较,症状组ICA狭窄≥70%及溃疡性斑块发生率显著升高(均P<0.01)。症状组、ICA狭窄≥70%组、溃疡性斑块组及低回声斑块组的MES检出率较无症状组、ICA狭窄50%~69%组、非溃疡性斑块组、高回声斑块组均增高(均P<0.05)。症状组VMR、CRC显著低于非症状组(均P<0.05);ICA狭窄≥70%组VMR、CRC和BHI显著低于ICA狭窄50%~69%组(均P<0.05)。结论:MES是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特征之一;CVR降低与ICA狭窄程度及临床症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颈内动脉狭窄 脑血管反应性 微栓子信号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微栓子信号监测 被引量:11
7
作者 姚永治 权涛 +4 位作者 管生 刘朝 李冬冬 陈振 徐浩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9-302,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微栓子产生机制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术后即刻采用经颅多普勒(TCD)仪监测微栓子30 min,术后3 d作头颅MR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分析术后微栓子产生机制...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微栓子产生机制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术后即刻采用经颅多普勒(TCD)仪监测微栓子30 min,术后3 d作头颅MR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分析术后微栓子产生机制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共有140例颈内动脉动脉瘤患者接受TCD监测。术后微栓子信号(MES)、DWI梗死灶阳性率分别为17.1%(24/140)、68.6%(96/140),24例MES阳性患者DWI梗死灶均阳性。13例(9.3%)DWI阳性患者出现围手术期缺血并发症,症状较轻(术后1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2分),其中MES阳性9例。支架辅助栓塞患者MES阳性率显著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患者(25.8%对2.0%,χ~2=13.491,P<0.000 1)。缺血并发症与MES阳性、DWI梗死灶阳性均有相关性(Kendall相关系数分别为0.404、0.217,P<0.000 1、P=0.011),MES阳性与DWI梗死灶阳性也呈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0.470,P<0.001)。结论支架辅助栓塞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产生微栓子的主要危险因素。TCD微栓子监测可作为预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缺血并发症的非侵入性、便捷、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栓子信号 经颅多普勒 弥散加权成像 缺血并发症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颅内动脉狭窄栓子起源部位微栓子信号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高山 黄家星 +3 位作者 汪波 王伟 袁盈 宋扬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以在脑动脉血流中监测到微栓子信号(MES),通过分析MES在频谱和声窗中的参数,比较来源于颅内动脉狭窄部位(栓子起源部位)和来源于颈动脉狭窄或机械性心瓣膜置换术患者(远距离栓子源)MES特点,描述在颅内动脉狭... 目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以在脑动脉血流中监测到微栓子信号(MES),通过分析MES在频谱和声窗中的参数,比较来源于颅内动脉狭窄部位(栓子起源部位)和来源于颈动脉狭窄或机械性心瓣膜置换术患者(远距离栓子源)MES特点,描述在颅内动脉狭窄处微栓子起源部位MES的特点,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可能机制。方法研究了2000年1月~2005年10月,经TCD监测到的微栓子信号,研究组325个MES来自10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其中大脑中动脉狭窄者8例,大脑后动脉狭窄者2例,在该狭窄动脉分布区均发现多发急性梗死灶。对照组56个MES来自8例颈内动脉或心脏。全部MES均脱机分析频谱和声窗信号。根据MES在频谱中频率的部位和分布将其分成3种类型:局限性频率信号(FFS):局限在某一频率范围;多频率信号(MFS):占据多个频率范围;基底频率信号(BFS):频率很低与基线几乎相连。结果研究组的325个MES中MFS 305个(占93.8%),FFS有11个(占3.4%),BFS有9个(占2.8%);对照组的56个MES中最多的是FFS 52个(占92.8%),BFS有2个(占3.6%), MFS有2个(占3.6%),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在颅内动脉狭窄中最常见的MFS在频谱中不仅占据多个频率范围,而且其低频部分往往是双向的,在声窗中也由多个不同频率组成,频率最高部分类似一个扭曲了的振幅-调节正弦波,低频部分的振幅在近端深度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在远端深度则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大,由于MFS在声窗中的起点和振幅最高点不明显,因此很难测量双深度间的时间差。对照组中最常见类型FFS在声窗内的信号表现为一个规整的振幅-调节正弦波(纺锤波),并且在双深度之间有明显的时间差。结论TCD在脑动脉中监测到的来自于远距离栓子源的MES具有局限性频率特点,但从颅内动脉狭窄栓子起源处监测到的MES具有多频且低频部分呈双向的特点,描述了一个振动的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微栓子信号
下载PDF
间断性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微栓子阳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郭刚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30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讨间断性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微栓子阳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分析西安市第四医院2012年3月±2015年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组)50例... 目的探讨间断性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微栓子阳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分析西安市第四医院2012年3月±2015年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组)50例和实验组(间断性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60例,两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微栓子信号数量、阳性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情况,观察两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再发率情况。结果两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前微栓子信号数量,阳性率和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微栓子信号数量[(8.1±4.0)、(1.5±0.2)个],阳性率(50%、20%),NIHSS评分[(3.0±0.8)、(1.8±0.7)分]均低于对照组[(12.7±5.4)、(110.4±4.2)个,70%和40%,(3.6±1.0)、(3.0±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微栓子信号数量[(10.4±4.2)个]f氐于治疗前[(15.8±6.2)个];实验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微栓子信号数量[(8.1±4.0)、(1.5±0.2)个]均低于治疗前[(16.2±5.7)个];对照组治疗后3、6个月微栓子信号阳性率(70%、40%),NIHSS评分[(3.6±1.0)、(3.0±1.1)分]均低于治疗前[100%、(4.4±1.6)分];实验组治疗后3、6个月微栓子信号阳性率(50%、20%),NIHSS评分[(3.0±0.8)、(1.8±0.7)分]均低于治疗前[100%、(4.3±1.7)分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再发率(18.0%)低于对照组(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栓子信号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经颅多普勒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微栓子的监测 被引量:7
10
作者 祁风 余科 +1 位作者 韦朝霞 刘祖佑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机制。方法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2例符合TIA诊断标准的患者入选试验组。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颅内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颈动脉血管,TCD-MF软件进行微栓子监...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机制。方法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2例符合TIA诊断标准的患者入选试验组。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颅内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颈动脉血管,TCD-MF软件进行微栓子监测30min,取大脑中动脉(MCA)或大脑后动脉(PCA)作监测血管。收集数据经SPSS11.0版软件包分析处理,计数资料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成组t检验,相关分析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TIA组13例患者微栓子(加隆)阳性(2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MES出现与血管狭窄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CI=0.49,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责任血管狭窄是MES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抗凝药物治疗10d后11例患者(84.62%)MES为阴性。1年内TIA组MES阳性患者的脑血管事件再发率显著高于MES阴性患者(P〈0.05)。结论TIA的发生与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后引起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脱落形成血液中流动的栓子有关。MES出现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有显著相关性,狭窄程度越高,MES出现的机率也越大。抗凝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MES。MES阳性的TIA患者脑血管事件再发率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经颅多普勒超声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微栓子 预后
原文传递
注射用血塞通对MCA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伴MES阳性TIA患者MES和血脂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史敏 杨东东 +2 位作者 罗丹青 王倩男 宁金丽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2-516,共5页
目的:探讨注射用血塞通对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伴微栓子(MES)阳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MES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MCA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伴MES阳性TIA患者98例... 目的:探讨注射用血塞通对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伴微栓子(MES)阳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MES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MCA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伴MES阳性TIA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血塞通组,各49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血塞通组患者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血塞通(冻干)40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5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5 d及第3、6个月后MES各级分布情况和MES个数,治疗前及治疗15 d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记录缺血性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5 d后,两组患者MES各级分布情况均显著优于同组治疗前,且血塞通组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6个月后,血塞通组患者MES各级分布情况均显著优于同期常规组,且治疗后6个月显著优于治疗后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 d及第3、6个月后,两组患者MES个数均显著少于同组治疗前,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且血塞通组显著少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 d后,两组患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血栓通组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个月后,常规组患者缺血性事件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第3个月后,血塞通组患者治疗第3、6个月后缺血性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同期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个月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第3个月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血塞通可减少MCA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伴MES阳性TIA患者的MES数量,降低缺血性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微栓子 大脑中动脉 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 注射用血塞通 影响
下载PDF
微栓子信号监测评估抗小板聚集药和他汀类药物联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谢坚 王玉凯 +2 位作者 章成国 张虹桥 邵燕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应用微栓子信号(MES)监测评估抗血小板聚集药和他汀类药物联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6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联治疗组(30例,采用氯比格雷加阿司匹林治疗)和瑞舒伐他汀组(32例,采用氯比格雷、阿司匹林... 目的应用微栓子信号(MES)监测评估抗血小板聚集药和他汀类药物联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6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联治疗组(30例,采用氯比格雷加阿司匹林治疗)和瑞舒伐他汀组(32例,采用氯比格雷、阿司匹林及瑞舒伐他汀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d、第7 d和第14 d采用TCD监测MES。比较两组MES监测结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第3 d、第7 d和第14 d的MES数量均明显下降(均P<0.05)。治疗后第3 d、第7 d和第14 d,瑞舒伐他汀组MES数量较两联治疗组明显下降(均P<0.05)。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第3 d、第7 d和第14 d的MES下降率均明显高于两联治疗组(均P<0.05)。结论两联抗血小板聚集药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较于单用两联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栓子信号 缺血性脑卒中 抗血小板聚集药 他汀类药物 疗效
下载PDF
微栓子阳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微栓子的转归 被引量:8
13
作者 朱传英 赵胜利 王敏 《中国医药》 2010年第9期827-829,共3页
目的 比较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有、无微栓子信号的颅内大动脉狭窄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微栓子信号的转归.方法 收集存在颅内大动脉狭窄的发病7 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人院第1天和第7天进行经颅多普勒监测相应的狭窄动脉... 目的 比较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有、无微栓子信号的颅内大动脉狭窄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微栓子信号的转归.方法 收集存在颅内大动脉狭窄的发病7 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人院第1天和第7天进行经颅多普勒监测相应的狭窄动脉半小时以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确定有无微栓子信号,判断新发梗死灶的数目及分布.详细记录所有临床特点,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用药情况.结果 共收集资料齐全的31例患者,其中12例患者存在微栓子信号.存在微栓子信号的患者NIHSS低于无微栓子信号的患者[(3.83±3.16)分比(7.00±3.93)分,P=0.026];平均年龄亦有低于无微栓子信号患者的倾向[(60.17±18.91)岁比(68.79±11.44)岁,P=0.174];女性患者存在微栓子信号的比例偏高(6/12比3/19,P=0.056);存在微栓子信号的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上存在多发性梗死灶的比例高(6/12比4/15,P=0.093).结论 存在微栓子信号的大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年龄偏早,而卒中严重程度相对较轻.存在微栓子信号的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上病灶多为多发性梗死.卒中发生后微栓子信号可能随时间延长和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而减少或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微栓子监测 磁共振成像 弥散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一项弥散加权磁共振和微栓子监测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高山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7期526-529,共4页
目的我们前瞻性研究了30例经颅多谱勒超声(TCD)和核磁血管成像(MRA)检查证实大脑中动脉(MCA)狭窄,并在该供血区域出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以探讨MCA狭窄的可能机制。方法全部病人均进行微栓子监测以及弥散加权磁共振(DWI)检查。急性梗... 目的我们前瞻性研究了30例经颅多谱勒超声(TCD)和核磁血管成像(MRA)检查证实大脑中动脉(MCA)狭窄,并在该供血区域出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以探讨MCA狭窄的可能机制。方法全部病人均进行微栓子监测以及弥散加权磁共振(DWI)检查。急性梗死分成单发和多发梗死,梗死部位分成皮层梗死(CI)、交界区梗死(BI)和深穿支动脉梗死(PAI)。微栓子信号(MES)和DWI梗死病灶分别由两位不同的医生在不知道对方资料的情况下确认。结果DWI结果发现急性多发脑梗死和单发梗死各15例(50%)。多发梗死病人中,成链状排列的BI最常见(11例,占73%)。单发梗死中只有PAI是最常见的类型(10例,占67%)。10例(33%)病人检测到MES,每30min内MES的中位数为15(3-102)个。MES在多发梗死中的发生频率(9/15,60.0%)明显高于单发梗死(1/15,6.7%)(P=0.002)。MES的数目能预测DWI上脑梗死的数目(线性回归,调整后R2=0.475,P<0.01)。结论MCA狭窄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有两个:①穿支动脉闭塞引起的皮层下小的腔隙性梗死;②由动脉-动脉的栓子不能被清除而造成的多发小梗死,尤其是在交界区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大脑中动脉狭窄 弥散加权磁共振 微栓子监测
下载PDF
微栓子监测在脑干梗死和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荣艳红 赵琨 +1 位作者 苏红军 齐金龙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3期363-366,共4页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患者微栓子信号(MES)阳性与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156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进行头颅核磁共振成像和CT血管造影检查,确定脑梗死病灶及椎基底动脉狭窄情况,并于发病7 d内应用经颅多普勒经枕窗进行基底动脉MES监测,分...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患者微栓子信号(MES)阳性与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156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进行头颅核磁共振成像和CT血管造影检查,确定脑梗死病灶及椎基底动脉狭窄情况,并于发病7 d内应用经颅多普勒经枕窗进行基底动脉MES监测,分为MES阴性组136例及阳性组20例。考察2组一般资料及不同狭窄程度;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中2组不同部位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MES阳性表达的影响因素。结果 2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狭窄程度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性组以无或轻度狭窄为主,阳性组以重度狭窄最高(P<0.05)。无椎基底动脉狭窄70例,轻、中及重度狭窄86例均为椎基底动脉狭窄,其中MES阳性者14例,阴性者72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2组在不同狭窄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阴性组各狭窄部位比例差异不大,而阳性组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率高于85%(P<0.05),阳性组多部位梗死比例高于阴性组(P<0.05)。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75%以上为MES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度狭窄的椎基底动脉更易出现后循环系统的MES,导致脑梗死;微栓子可能是椎基底动脉狭窄出现多部位脑梗死的发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死 椎基底动脉狭窄 微栓子 经颅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TCD监测微栓子信号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洪梅 宋毅峰 +4 位作者 郭涛 胡豫 魏文宁 宋善俊 刘芳 《中国康复》 2009年第5期312-314,共3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微栓子信号(MES)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及凝血纤溶异常。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69例,其中脑血栓43例,短暂性脑缺血(TIA)26例为脑血管病组和43例同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血脂患者为对照组,分...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微栓子信号(MES)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及凝血纤溶异常。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69例,其中脑血栓43例,短暂性脑缺血(TIA)26例为脑血管病组和43例同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血脂患者为对照组,分别监测TCD及检测凝血纤溶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浓度)。结果:脑血管病组的MES检出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脑血栓组的MES检出率与TIA组无显著性差异。脑血栓组的Fg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TIA组的Fg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脑血栓组Fg水平较TIA组显著升高。脑血栓及TIA组的D-D浓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脑血栓组D-D浓度较TIA组显著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ES和高血压进入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MES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栓子信号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纤维蛋白原 D-D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治疗对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血清PTX3、lp-PLA2以及MES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景燕 王泽斌 +3 位作者 曾姗 陆明佳 仲婷 李红燕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3年第12期2392-2395,2400,共5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对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卒中患者血清五聚素3(PTX3)、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以及微栓子信号(ME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本院收治的120例老年LAA型脑卒中患者,根...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对老年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卒中患者血清五聚素3(PTX3)、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以及微栓子信号(ME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本院收治的120例老年LAA型脑卒中患者,根据其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56例),采用依达拉奉右莰醇单独治疗,和观察组(64例),采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脑卒中量表(NIHSS)及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状态、炎症因子[血清五聚素3(PTX3)、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及脑血流微栓子信号(MES)阳性率变化。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31%,高于对照组的78.57%(χ^(2)=7.653,P=0.006);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S-100β及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TX3、Lp-PLA2水平及MES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6.25%vs 5.36%)(Fisher=1.000)。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老年LAA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PTX3、lp-PLA2水平及MES阳性率,控制病情发展,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右莰醇 丁苯酞 老年脑卒中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神经功能 五聚素3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微栓子信号
原文传递
颈动脉狭窄患者微栓子的监测及治疗 被引量:6
18
作者 乔振虎 农伟东 +3 位作者 樊艳萍 杨和平 陈阳 韦英海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9-291,共3页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TCD)超声诊断仪监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微栓子信号(MES),探讨干预治疗对颈动脉狭窄患者MES的影响。方法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神经内科自2009年3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15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颈动脉狭窄组...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TCD)超声诊断仪监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微栓子信号(MES),探讨干预治疗对颈动脉狭窄患者MES的影响。方法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神经内科自2009年3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15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颈动脉狭窄组,另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40岁以上在职及退休职工、无颈动脉狭窄者158例作为对照组,应用TCD超声诊断仪监测颈内动脉起始处MES,颈动脉狭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阿托伐他汀钙胶囊(20 mg/d)10 d后再次应用TCD超声诊断仪监测MES,比较2组受试者及颈动脉狭窄患者治疗前后MES的阳性率。结果与对照组(1.9%)比较,颈动脉狭窄组患者MES阳性率(36.1%)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36.1%)比较,颈动脉狭窄患者治疗后MES阳性率(7.6%)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脑血流中MES阳性率增高,通过药物治疗可以降低其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经颅多普勒 微栓子信号
原文传递
主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粘附分子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黄玉宇 陆建荣 +4 位作者 闻应时 刘文华 顾承志 黄怀宇 高勇 《实用全科医学》 2007年第12期1042-1043,共2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可溶性粘附分子的相关性。方法脑梗死患者87例,根据入院主动脉彩超检查情况分为两大组:主动脉粥样斑块阴性组及阳性组,后组又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微栓子信号(MES)检测情况分为MES阴性... 目的探讨脑梗死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可溶性粘附分子的相关性。方法脑梗死患者87例,根据入院主动脉彩超检查情况分为两大组:主动脉粥样斑块阴性组及阳性组,后组又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微栓子信号(MES)检测情况分为MES阴性组和MES阳性组。比较3组入院时可溶性粘附分子水平,并对MES阳性组予低分子肝素钠(LWMH)等干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4周检测可溶性粘附分子水平。结果各组可溶性粘附分子入院时均偏高,主动脉粥样斑块阳性的2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且MES阳性组较阴性组也有明显增高(P<0.05);MES阳性组干预治疗后可溶性粘附分子呈下降趋势,于第2周达低峰,但第4周又有上升。结论主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及破裂与可溶性粘附分子密切相关,可溶性粘附分子可作为脑梗死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在老年人群中尝试常规抗炎治疗为防治脑梗死拓宽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微栓子信号 可溶性粘附分子
下载PDF
丁苯肽影响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微栓子信号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建辉 任爱兵 王敬华 《血栓与止血学》 2015年第5期274-276,281,共4页
目的评价丁苯肽软胶囊对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患者脑动脉内微栓子的干预效果。方法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丁苯肽软胶囊进行干预,应用经颅多普勒监测微... 目的评价丁苯肽软胶囊对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患者脑动脉内微栓子的干预效果。方法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丁苯肽软胶囊进行干预,应用经颅多普勒监测微栓子信号。结果丁苯肽组干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结论丁苯肽软胶囊能明星降低微栓子阳性率,且忧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肽 颈内动脉系统TIA 微栓子信号 经颅多普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