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2篇文章
< 1 2 1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通道换热器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被引量:46
1
作者 葛洋 姜未汀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0-15,共6页
随着加工技术的发展、新材料的出现,微通道换热器紧凑高效的优良性能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且迅速向不同领域拓展,航空航天、暖通空调、微型核反应堆、燃料电池动力潜艇等重大设备领域中也均有涉及,但在微通道换热器的研究和应用的某些方... 随着加工技术的发展、新材料的出现,微通道换热器紧凑高效的优良性能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且迅速向不同领域拓展,航空航天、暖通空调、微型核反应堆、燃料电池动力潜艇等重大设备领域中也均有涉及,但在微通道换热器的研究和应用的某些方面还存在问题,如微通道内两相流动换热的机理和流动传热计算、制冷设备中制冷剂和气流的分布、热泵系统的结霜以及制造方面的行业规范等问题,这些都限制了微通道换热器的应用推广。因此,本文围绕以上问题,对比其他类型换热器,详细介绍了微通道换热器的技术特点并对其分类,结合近些年国内外研究成果重点综述了微通道换热器的研究现状和目前主要的应用领域,从科研和应用的角度归纳了微通道换热器的应用前景和日后的研究方向,以供研究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换热器 加工制造 微尺寸
下载PDF
微反应器在化学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41
2
作者 刘兆利 张鹏飞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7,共8页
微反应器是微型化学反应系统,具有换热和传质效率高、严格控制反应时间、易于放大、安全性能好等特点。和传统搅拌反应器相比,这些特点使得微反应器在缩短反应时间、大幅度提高化学反应的转化率和产品收率等方面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但微... 微反应器是微型化学反应系统,具有换热和传质效率高、严格控制反应时间、易于放大、安全性能好等特点。和传统搅拌反应器相比,这些特点使得微反应器在缩短反应时间、大幅度提高化学反应的转化率和产品收率等方面展现出一定的优势。但微反应器也存在易堵塞,催化剂负载、微通道的设计与制造难度大等问题。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微反应器技术,回顾了微反应器的特点,重点探讨微反应器在化学化工领域的应用以及微反应器在精细化工和制药工业、生物化工领域的应用实例,讨论了微反应器目前存在的诸多挑战。微反应器目前是化学和化工学科的前沿和热点方向,分析表明微反应器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潜力改变化学化工前景。提出应进一步深入系统地认识微反应器内化学反应以及微通道设计的基本规律和机理,将微反应器技术引入更广泛的反应体系中,加强微反应器的集成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反应器 微通道 微尺度 层流 安全
下载PDF
微槽道内单相流动阻力与传热特性 被引量:23
3
作者 周继军 申盛 +1 位作者 徐进良 陈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849-1855,共7页
对去离子水在微槽道中的单相流动阻力和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微槽道中的流动阻力特性及传热特性与常规尺度通道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实验的fRe值高于传统理论预测值,并且随Reynolds数的增加而增大,而传热系数则明显小于传统... 对去离子水在微槽道中的单相流动阻力和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微槽道中的流动阻力特性及传热特性与常规尺度通道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实验的fRe值高于传统理论预测值,并且随Reynolds数的增加而增大,而传热系数则明显小于传统理论预测值,分析表明微槽道的表面粗糙度对流动和传热有重要的影响.在热阻相同的情况下,提高工质的入口温度或增加热流通量,可减小实验段的压降.同时给出了层流区的流动阻力计算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槽道 流动阻力 传热
下载PDF
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4
作者 马友光 付涛涛 朱春英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68-1074,共7页
综述了微通道内的气液两相流行为及传质特性。在微通道内流型一般分为泡状流、弹状流、环状流和弹状-环状流,没有分层流。气液传质效率比常规尺度中的提高了2~3个数量级。讨论了气泡对气液两相流的影响及其生成、生长和聚并规律。介绍... 综述了微通道内的气液两相流行为及传质特性。在微通道内流型一般分为泡状流、弹状流、环状流和弹状-环状流,没有分层流。气液传质效率比常规尺度中的提高了2~3个数量级。讨论了气泡对气液两相流的影响及其生成、生长和聚并规律。介绍了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的计算机模拟结果。从实验、理论和数值模拟3个方面对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气液两相流 流型 气泡 传质
下载PDF
微流控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 被引量:27
5
作者 李宇杰 霍曜 +3 位作者 李迪 唐校福 史菲 王春青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11-19,共9页
微流控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化分析、疾病诊断、微创外科手术、环境检测等领域。微通道结构的设计与制造、微纳尺度流体的驱动与控制、微流控器件及系统的集成与封装是该领域的3大关键技术。本文综述了微流控技术在这3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及在... 微流控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化分析、疾病诊断、微创外科手术、环境检测等领域。微通道结构的设计与制造、微纳尺度流体的驱动与控制、微流控器件及系统的集成与封装是该领域的3大关键技术。本文综述了微流控技术在这3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及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展望了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前景,指出多相微流体的介观传输理论及跨尺度流体的性质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与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 微纳尺度流体 微通道 微流体系统 微流体界面 层流微加工
下载PDF
标准通道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联合微通道技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6
作者 魏军 饶婷 +3 位作者 蒋焜 余伟民 宁金卓 程帆 《临床外科杂志》 2018年第10期770-772,共3页
目的评价标准通道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联合微通道技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标准通道联合微通道(F22+F16)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治疗的复杂性肾结石病人90例,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一期结石清除率和手... 目的评价标准通道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联合微通道技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标准通道联合微通道(F22+F16)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治疗的复杂性肾结石病人90例,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一期结石清除率和手术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90例病人中共81例病人行一期标准通道联合微通道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中出血量为(94. 71±20. 58) ml,一期总体清石率达为91. 11%,出现术后并发症9例,对症处理后均治愈(仅1例迟发性出血行介入栓塞治疗)。结论标准通道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联合微通道技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净石率高、并发症低,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可行,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 微通道 标准通道 复杂性肾结石
下载PDF
低渗透多孔介质和微管液体流动尺度效应 被引量:16
7
作者 宋付权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8-131,共4页
常规多孔介质和圆管中液体的流动都遵循Hagen_Poisseuille定理 ,即液体流速和压力梯度成正比 .而对于低渗透多孔介质中液体渗流 ,存在拟启动压力梯度 ,即存在微尺度效应 .那么对于微圆管 ,由于流动的通道具有较小的空间尺度 ,因此在物... 常规多孔介质和圆管中液体的流动都遵循Hagen_Poisseuille定理 ,即液体流速和压力梯度成正比 .而对于低渗透多孔介质中液体渗流 ,存在拟启动压力梯度 ,即存在微尺度效应 .那么对于微圆管 ,由于流动的通道具有较小的空间尺度 ,因此在物理本质上 ,也应该存在微尺度效应 ,但由于目前实验手段的局限 ,还未能证明这一点 .本文通过对比和分析低渗透多孔介质和微管中液体流动规律 ,预测了微管中液体流动出现微尺度效应的尺度约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管道 尺度效应 低渗透多孔介质 启动压力梯度 低渗透油藏
下载PDF
微反应器内连续重氮化/偶合反应进展 被引量:17
8
作者 丁云成 王法军 +1 位作者 艾宁 徐建鸿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542-4552,共11页
微反应器一般是指通过微加工和精密加工技术制造的小型反应器,其为微化工技术的核心部件之一。与传统的釜式反应器相比,微反应器具有很大的优势,顺应了高技术含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化学化工、材料、生物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和生产过程... 微反应器一般是指通过微加工和精密加工技术制造的小型反应器,其为微化工技术的核心部件之一。与传统的釜式反应器相比,微反应器具有很大的优势,顺应了高技术含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化学化工、材料、生物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和生产过程中,微反应器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这其中一大部分涉及到了危险或不稳定物质的合成过程及高放热反应过程等。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利用微反应器技术进行重氮化反应连续化的研究进展,以及利用微反应器进行连续重氮化/偶合反应合成偶氮染料及颜料的研究进展。微反应器技术使化学反应过程变得更快速、更安全、更环保,所以具有很高的工业应用价值,也是化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反应器 微通道 微尺度 重氮化反应 偶合反应 偶氮颜料 偶氮染料
下载PDF
Micro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of compact heat exchangers for hypersonic precooled airbreathing propulsion: A review 被引量:17
9
作者 Bao MENG Min WAN +2 位作者 Rui ZHAO Zhengping ZOU Huoxing LIU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2期79-103,共25页
The Hypersonic Precooled Combined Cycle Engine(HPCCE), which introduces precooler into traditional hypersonic engine,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promising propulsion system for realizing a single-stage-to-orbit vehicle. ... The Hypersonic Precooled Combined Cycle Engine(HPCCE), which introduces precooler into traditional hypersonic engine,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promising propulsion system for realizing a single-stage-to-orbit vehicle. The unique demands lead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mpact heat exchangers, which can realize high thrust-to-weight ratio, sufficient specific impulse and high compression ratio. However, it is challenging to accurately manufacture the compact heat exchanger due to its extremely high heat dissipation capacity, remarkable compactness, superior adaptability and harsh operating condition.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precooling schemes of combined cycle propulsions and describes the demands and key issues in the fabrication of a compact heat exchanger for HPCCE. The investigation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micromanufacturing methods of heat exchangers constructed from tubes of less than 1 mm in diameter and microchannels of less than 200 micrometers. Various micromanufacturing processes, which include microforming, micromachining, stereolithography, chemical etching, 3 D printing, joining and other advanced microfabricating processes, were reviewed. In addition, the technologies are compared in terms of dimensional tolerance, material compatibility, and process applicability. Furthermore, the boundaries of the micromanufacturing constraints are specified as references for the design of compact heat exchangers. Ultimately, the technological difficulti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are discussed for the fabrication of compact heat exchangers for HPC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act heat exchangers Hypersonic precooled engine microchannels Micromanufacturing MICROTUBE
原文传递
LIGA技术制作微反应器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刚 田扬超 张新夷 《微细加工技术》 2002年第2期68-71,共4页
介绍了微反应器的基本原理 ,根据化学反应传质和传热的需求 ,对反应微管道的几何形状和尺寸进行了初步设计 ,并利用LIGA技术制作完成了一种用于催化反应的微反应器。
关键词 LIGA技术 微反应器 微管道 微电子机械系统
下载PDF
微反应器研究与应用新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黑瑟尔.沃尔克 勒韦.霍尔格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9-16,18,共9页
近5年许多研究和开发活动集中于进行小尺度反应这一未开发领域。着重分析了基于微反应器的生产装置设想的可行性以及它是否是一个理智的选择。侧重介绍了微反应器在热交换、光化学反应和电化学反应、气相/液相反应以及不同种类气相反应... 近5年许多研究和开发活动集中于进行小尺度反应这一未开发领域。着重分析了基于微反应器的生产装置设想的可行性以及它是否是一个理智的选择。侧重介绍了微反应器在热交换、光化学反应和电化学反应、气相/液相反应以及不同种类气相反应等方面的应用实例。指出应采取冷静乐观的态度对待微反应器和微化学工程,它不仅需要现代的加工方法,还特别需要大量的适用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工程 微反应器 微制造技术 热交换 气相/液相反应 气相反应 微结构 微通道
下载PDF
微反应器的发展现状 被引量:11
12
作者 韦广梅 曾尚红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05年第5期45-50,共6页
微反应器在传质、传热、恒温等性能方面的表现都明显优于传统反应器,小尺寸、较大的面积体积比、规整的微通道使它便于运输又安全快捷。本文就微反应器的设计、制造、原理和放大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对它的应用前... 微反应器在传质、传热、恒温等性能方面的表现都明显优于传统反应器,小尺寸、较大的面积体积比、规整的微通道使它便于运输又安全快捷。本文就微反应器的设计、制造、原理和放大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对它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反应器 微通道 催化剂 微系统 放大 微反应器 现状 小尺寸 体积比 微通道
下载PDF
接触式机械密封界面泄漏机理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孙见君 陈国旗 +1 位作者 嵇正波 马晨波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28-1536,共9页
旋转机械装备的密封性能对生产过程的能耗、效率和环保具有重要影响。基于逾渗理论,探讨了接触式机械密封界面空隙状态随动、静环表面分形参数和接触压力变化的规律。研究建立了密封界面单层网格微通道结构模型,指出了密封界面在接触压... 旋转机械装备的密封性能对生产过程的能耗、效率和环保具有重要影响。基于逾渗理论,探讨了接触式机械密封界面空隙状态随动、静环表面分形参数和接触压力变化的规律。研究建立了密封界面单层网格微通道结构模型,指出了密封界面在接触压力作用下表现的逾渗、逾渗点和非逾渗3种状态。根据液体毛细管力和气体Knudsen数,提出了微通道内流体流动判据,分析了密封界面流体的流动阻力和泄漏流量,阐释了接触式机械密封界面泄漏机理。研究结果为接触机械密封优化设计和泄漏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密封 界面 空隙率 微通道 逾渗 泄漏机理
下载PDF
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模组微通道液冷热模型 被引量:13
14
作者 赵春荣 曹文炅 +1 位作者 董缇 蒋方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232-3241,共10页
针对电动汽车电堆的热管理系统,建立了包含71节18650型锂离子电池的电池模组的微通道液冷热模型。该模型集总处理单电池热过程、电池生热基于实测结果,模型还特别考虑了电池间导热。基于该模型,模拟研究了放电倍率、冷却液入口流速、电... 针对电动汽车电堆的热管理系统,建立了包含71节18650型锂离子电池的电池模组的微通道液冷热模型。该模型集总处理单电池热过程、电池生热基于实测结果,模型还特别考虑了电池间导热。基于该模型,模拟研究了放电倍率、冷却液入口流速、电池间接触面积以及电池与水冷管外壁接触面积对电池模组热行为的影响。模拟结果证实了该微通道液冷方案对动力电池模组热管理的有效性,并且发现:放电倍率的增加会使电池模组内单电池温度增加、模组内温度一致性变差;增大冷却液流量可以显著降低电池模组的温度,并改善其温度一致性;增大电池间接触面积可略微提升电池模组温度一致性,但对控制其最高温度作用有限;增大电池与液冷管外壁接触面积可显著降低电池模组内电池的最高温度,但会使其温度一致性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热模型 微通道 计算机模拟 传热
下载PDF
R32在水平微细圆管内凝结换热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纳 李俊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246-4253,共8页
采用VOF模型对R32在内径为1 mm水平圆管内的凝结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圆管进口饱和蒸气和壁面温度分别为40℃和30℃。假设气相为湍流、液相为层流,考虑重力和表面张力的影响,模拟分析了干度、液膜厚度和轴向速度沿管长的变化。结果表明... 采用VOF模型对R32在内径为1 mm水平圆管内的凝结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圆管进口饱和蒸气和壁面温度分别为40℃和30℃。假设气相为湍流、液相为层流,考虑重力和表面张力的影响,模拟分析了干度、液膜厚度和轴向速度沿管长的变化。结果表明,沿管轴向顶部液膜先增厚后基本保持不变,管底部液膜持续增厚。表明当量直径在1 mm时重力作用仍不可忽略。传热系数的模拟值随干度的增大而增大;与实验结果相比,模拟值小于实验值,但二者差别在实验误差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 微通道 数值模拟 重力
下载PDF
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6
作者 唐静 张旭斌 +2 位作者 蔡旺锋 陈丹 王富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43-1748,共6页
从流型、传质和应用3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的研究进展。液-液两相流型研究内容主要有两部分,即流型的观察、流型谱图的绘制以及考察多种因素对流型的影响,但是具有普适性的流型谱图和流型转变线仍未提出。液-液两相... 从流型、传质和应用3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的研究进展。液-液两相流型研究内容主要有两部分,即流型的观察、流型谱图的绘制以及考察多种因素对流型的影响,但是具有普适性的流型谱图和流型转变线仍未提出。液-液两相传质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两种,主要研究在液滴流、弹状流和平行流3种稳定流型下的传质过程;且相对于定性研究,定量的传质研究较少。对于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应用研究,主要体现在萃取、材料合成、生物结晶等方面。此外,对今后微通道内液-液两相的流型、传质和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指出需从实验与模拟计算相结合以及拓展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的应用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推进其工业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液-液两相流 流型 传质
下载PDF
三角形微通道内纳米流体流动与换热特性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冉 夏国栋 杜墨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936-4943,共8页
以去离子水为基液,通过两步法制备出粒子体积分数为0.1%的Si O2、Al2O3、Ti O2纳米流体,并分别在流体内添加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以提高其稳定性。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热物性分析仪,对3种纳米流体稳定性和热导率进行测试。此外,为研究纳... 以去离子水为基液,通过两步法制备出粒子体积分数为0.1%的Si O2、Al2O3、Ti O2纳米流体,并分别在流体内添加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以提高其稳定性。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热物性分析仪,对3种纳米流体稳定性和热导率进行测试。此外,为研究纳米流体在三角形微通道内的流动与换热特性,利用红外热像仪观察通道底面温度分布。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会对纳米流体吸光度产生影响,且粒子会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团聚。纳米颗粒的添加可有效提高工质的热导率并强化对流换热,微通道底面温度明显降低,且均温性得到改善。3种纳米流体中,Ti O2纳米流体呈现出更加良好的导热和换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稳定性 微通道 红外热像仪 传热
下载PDF
微细通道中R32流动沸腾换热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18
作者 赵然 吴晓敏 黄秀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33-39,共7页
利用VOF多相流模型对R32在1、2mm水平光管内流动沸腾换热进行了二维非稳态数值模拟。模拟的工况为:质量流速100kg·m2·s^(-1),热通量12kW·m^(-2),饱和温度15℃。模拟结果显示:2mm通道内工质的流动沸腾过程依次经历了液相... 利用VOF多相流模型对R32在1、2mm水平光管内流动沸腾换热进行了二维非稳态数值模拟。模拟的工况为:质量流速100kg·m2·s^(-1),热通量12kW·m^(-2),饱和温度15℃。模拟结果显示:2mm通道内工质的流动沸腾过程依次经历了液相单相流、泡状流、弹状流;1mm通道内工质的流动沸腾过程依次经历了液相单相流、泡状流、受限泡状流、弹状流。利用模拟所得气相体积分数分布、温度分布,分析了R32管内流动沸腾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和气泡运动特点,以及管径对流动沸腾换热过程流型的影响。利用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显示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流 流动沸腾 微通道 数值模拟 R32 VOF模型
下载PDF
十字聚焦型微通道内弹状液滴在黏弹性流体中的生成与尺寸预测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沁丹 付涛涛 +1 位作者 朱春英 马友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04-511,共8页
利用高速摄像仪对十字聚焦微通道内液滴在黏弹性流体中的生成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微通道截面为600μm×600μm的正方形结构,采用硅油作为分散相,含0.3%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聚环氧乙烷(PEO)水溶液(质量分数分别为0.1%,0... 利用高速摄像仪对十字聚焦微通道内液滴在黏弹性流体中的生成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微通道截面为600μm×600μm的正方形结构,采用硅油作为分散相,含0.3%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聚环氧乙烷(PEO)水溶液(质量分数分别为0.1%,0.3%,0.6%)为连续相。实验观察到了弹状流、滴状流和喷射流3种流型。对弹状流型下液滴生成过程的颈部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两相流率、连续相毛细数及弹性数对液滴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弹状液滴尺寸随连续相流率、毛细数及弹性数的增加而减小,随分散相流率的增加而增加,连续相弹性对液滴尺寸的影响相对较小。以油水两相流率比和连续相的毛细数及Reynolds数为变量建立了弹状液滴尺寸的预测关联式,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两相流 流体动力学 液滴 黏弹性 尺寸预测
下载PDF
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流型及传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钱锦远 李晓娟 +3 位作者 吴赞 陈珉芮 金志江 蒙特.桑顿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24-1633,共10页
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流动在微化工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了解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体流动和传质规律对推动其工业化应用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简述了不同工况下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流型和混合传质效率,... 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流动在微化工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了解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体流动和传质规律对推动其工业化应用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简述了不同工况下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流型和混合传质效率,分析了微通道特征、流体性质和流体流动速度等对流型形成和传质效率的影响。指出目前对于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的研究多处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仅针对某一体系展开,所得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关于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传质研究实验较多而数值模拟方法相对较少,接下来的研究工作中应该考虑建立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基础研究的数据库,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获得有效的流型划分准则和相关经验式以此推动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的工业化应用。同时在传质研究过程中应研究开发相应的数值模拟模型,保证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提出有效的传质效率评价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液两相流 流型 混合传质 微通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