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water from CBM wells and biogas production potential in eastern Yunnan and western Guizhou, China
1
作者 Wenguang TIAN Zhaobiao YANG +4 位作者 Zonghao QIN Yong QIN Cunlei LI Benju LU Yongchen LI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1期180-196,共17页
The study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produced water of coalbed methane(CBM)wells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microbial-enhanced methane production.Water produced from 15 CBM wells in four synclines in eastern Yunna... The study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produced water of coalbed methane(CBM)wells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microbial-enhanced methane production.Water produced from 15 CBM wells in four synclines in eastern Yunnan and western Guizhou was collected.Through the use of 16S ribosomal RNA(16S rRNA)amplicon sequencing and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the characteristics of bacterial and archaeal communities before and after enrichment culture were studied.The methanogenic pathways of secondary biogas were discussed,and potential microbial-enhanced methane production was preliminarily evalu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acterial DNA content in uncultured produced water was low,so it is difficult to detect.After enrichment,the dominant bacteria phyla were 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and Firmicutes.A total of seven phyla were detected in the uncultured produced water,and the dominant archaeal phylum was Euyarchaeota.Methanogens were the main component of archaea.The dominant archaeal genera were Methanobacterium,Methanoculleus and Methanobrevibacter.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the archaea changed noticeably after four days of enrichment culture.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Euryarchaeota increased to 99%in most samples after enrichment culture.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as a transition from Methanoregula to Methanobacterium within genera.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Methanobacterium increased,which can produce hydrogenotrophic methane.Combined with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produced water and gas,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CBM in the Tucheng and Enhong synlines consists of a mixture of thermogenic gas and biogas.The proportion of secondary biogas in the Tucheng and Enhong synlines are estimated to range from 10.89% to 49.62%.There are mainly hydrogentrophic methanogens in the study area,and CO_(2) reduction is the main way of microbial gas production.After enrichment culture of produced water in the study area,the hydrogenotrophic methanogens were enriched.These two areas have str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ern Yunnan and western Guizhou produced water form CBM wells 16S amplicon sequencing secondary biogas microbial-enhanced methane production
原文传递
中药渣微生物强化预处理效果及产气潜力 被引量:7
2
作者 张云飞 陈璐 +1 位作者 郭旭晶 邓宇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925-4930,共6页
以天冬、防己和生地混合中药渣为发酵原料,分别采用固态(TS含量20%)和湿式(TS含量5%)2种发酵工艺,对经过微生物强化预处理的实验组药渣及未经过处理的对照组药渣进行沼气发酵,在35℃条件下,研究其产气潜力。在同为固态发酵工艺时,实验... 以天冬、防己和生地混合中药渣为发酵原料,分别采用固态(TS含量20%)和湿式(TS含量5%)2种发酵工艺,对经过微生物强化预处理的实验组药渣及未经过处理的对照组药渣进行沼气发酵,在35℃条件下,研究其产气潜力。在同为固态发酵工艺时,实验组药渣,产气量为1 900 mL,对照组药渣仅产气350 mL,固态发酵中实验组及对照组产气时间主要集中在前2天;而同为湿式发酵工艺时,实验组在整个实验周期产气共持续27 d,产气量为12 810 mL,对照组持续产气12 d,产气量为3 610 mL。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微生物的强化预处理均能大幅提高混合中药渣的产气率,混合中药渣经过预处理后采用湿式发酵工艺具有较好的产气潜力,其TS产气率为:0.346 m3/kg,而对照组TS产气率只有0.097 m3/kg,而固体发酵工艺并不适用于该混合中药渣的沼气发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渣 发酵 沼气 微生物强化 预处理
原文传递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79
3
作者 雷光伦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6-61,共6页
简要阐述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及微生物采油优势。介绍了用于微生物采油的自然菌和工程菌以及我国微生物采油菌的分离、筛选、产物分析、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的方法、采用手段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对微生物采油机理... 简要阐述了微生物采油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及微生物采油优势。介绍了用于微生物采油的自然菌和工程菌以及我国微生物采油菌的分离、筛选、产物分析、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的方法、采用手段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对微生物采油机理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微生物采油数学模型。分析我国微生物采油矿场试验的成败后,指出微生物采油更适合于我国下列油藏;小于40℃的低温油藏;普通稠油油藏;含蜡油藏;含水小于80%的断块小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菌种 机理 矿场试验
下载PDF
激活内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41
4
作者 包木太 汪卫东 +4 位作者 王修林 孔祥平 李希明 冯时林 刘中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2-386,361,共6页
微生物采油技术可按微生物来源分为外源微生物采油和内源微生物采油两大类。本文综述了通过注入营养剂和混气水激活油层内本源微生物的采油技术 ,该项技术的工艺较简单 ,在俄罗斯已进入较大规模的矿场应用试验。综述的论题包括 :绪言 ;... 微生物采油技术可按微生物来源分为外源微生物采油和内源微生物采油两大类。本文综述了通过注入营养剂和混气水激活油层内本源微生物的采油技术 ,该项技术的工艺较简单 ,在俄罗斯已进入较大规模的矿场应用试验。综述的论题包括 :绪言 ;基本原理 ;矿场试验及相关研究 ;矿场试验设计 ;矿场试验跟踪监测 ;对中国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的意义。图 1表 3参 4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 油层微生物群落 激活 地下微生物过程 水驱油藏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 MEOR 综述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35
5
作者 窦启龙 陈践发 +1 位作者 王杰 张殿伟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59-563,共5页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微生物采油技术(MEOR)已经成为继热力驱、化学驱、聚合物驱之后的第4种提高采收率的新的"三采"技术,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介绍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微生物采油的机理、菌种筛...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微生物采油技术(MEOR)已经成为继热力驱、化学驱、聚合物驱之后的第4种提高采收率的新的"三采"技术,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介绍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微生物采油的机理、菌种筛选和评价的方法以及应用该技术的油层条件和应用前景,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OR(微生物采油) 矿场试验 菌种筛选
下载PDF
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微生物采油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6
作者 王大威 刘永建 +1 位作者 杨振宇 郝春雷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1-115,共5页
对从大庆油田分离到的一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ZW-3代谢的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CMC值、乳化活性、对温度、矿化度的稳定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能力)进行了测定,同时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脂肽表面活... 对从大庆油田分离到的一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ZW-3代谢的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CMC值、乳化活性、对温度、矿化度的稳定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能力)进行了测定,同时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脂肽表面活性剂具有优良的乳化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并可以适应油藏中复杂的环境,可提高采收率9.2%。在微生物采油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 枯草芽孢杆菌 油水界面张力 发酵液 微生物采油
下载PDF
煤层气生物工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7
作者 苏现波 夏大平 +6 位作者 赵伟仲 伏海蛟 郭红光 何环 鲍园 李丹 魏国琴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0,共30页
煤层气生物工程是将营养液或经过驯化、改良的菌种注入地下煤层或通过地面发酵产气的方式,把煤的部分有机组分转化为甲烷,实现微生物强化煤层气产出的一种特殊发酵工程。该工程作为多学科交叉的新兴边缘学科,涉及到能源、环境和新材料... 煤层气生物工程是将营养液或经过驯化、改良的菌种注入地下煤层或通过地面发酵产气的方式,把煤的部分有机组分转化为甲烷,实现微生物强化煤层气产出的一种特殊发酵工程。该工程作为多学科交叉的新兴边缘学科,涉及到能源、环境和新材料三大领域,具有多重效益,越来越受到关注,详细总结了国内外煤层气生物工程10余年的发展历程,首先从煤层(水)的生物多样性、厌氧发酵系统产气机制和控制因素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煤层气生物工程的微生物学基础;以研究厌氧发酵系统中气固液菌为核心,整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了煤层气生物工程自身的研究方法,最后提出了煤层气生物工程的实施方案及发展趋势。生物多样性为煤层生物甲烷的生成提供了菌种来源,根据发酵系统中气固液菌的变化规律将发酵过程区分为4个阶段,系统中的底物和环境因子控制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了生物甲烷的产量,甲烷的成因区分为乙酸营养型、氢营养型、甲基营养型3种,这一认识初步构成了煤层气生物工程的理论基础。分子生物学、地球化学与煤化学等的结合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方法支撑。地面发酵池产气工程除了获取生物甲烷这一洁净能源外,还可以与褐煤提质、高硫煤微生物脱硫和新材料合成相结合,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地下煤层气生物工程以其增气、增解、增透作用可大幅度提升煤层气井的产量,并获取液相有机物,同时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的甲烷化,二氧化碳矿化对采空区可起到固化作用,减排效果显著。煤层气生物工程以其理论性、方法性和实用性正在成为一个全新的领域,将有力推进中国煤层气大规模商业化开发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生物工程 煤层生物甲烷 厌氧发酵 微生物强化煤层气产出 二氧化碳减排 新材料
下载PDF
油藏厌氧微生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8
作者 承磊 仇天雷 +1 位作者 邓宇 张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40-744,共5页
地下深层油藏是独特的缺氧环境,目前还没有直接的微生物学证据表明油藏中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本源微生物”,但经注水开发后的油藏中确实蕴藏着复杂的微生物区系.油藏性质决定了油藏厌氧微生物特殊的群落结构,而油藏微生物的作用也可以改... 地下深层油藏是独特的缺氧环境,目前还没有直接的微生物学证据表明油藏中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本源微生物”,但经注水开发后的油藏中确实蕴藏着复杂的微生物区系.油藏性质决定了油藏厌氧微生物特殊的群落结构,而油藏微生物的作用也可以改变油藏的理化及地质学特性.油藏中厌氧微生物按生理类群主要可分为发酵细菌、硝酸盐还原菌、铁还原菌、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古菌.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油藏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在油藏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当前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厌氧微生物 微生物采油技术
下载PDF
胜利油田S12块内源微生物群落选择性激活条件研究 被引量:31
9
作者 包木太 孔祥平 +5 位作者 宋永亭 陈勇 魏斌 张松亭 汪卫东 王修林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4-48,共5页
在考察了胜利油田S12块注入水和油井产出水中细菌群落状况的基础上,针对烃类降解菌、产甲烷菌、硝酸盐还原菌等有益于采油的细菌群落,研究了营养条件对细菌群落激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激活剂配方St 12能较好地刺激有益内源菌群落的生长,... 在考察了胜利油田S12块注入水和油井产出水中细菌群落状况的基础上,针对烃类降解菌、产甲烷菌、硝酸盐还原菌等有益于采油的细菌群落,研究了营养条件对细菌群落激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激活剂配方St 12能较好地刺激有益内源菌群落的生长,且对硫酸盐还原菌、铁细菌及硫细菌等对采油不利的细菌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室内岩心模拟试验表明,在水驱基础上内源微生物驱可以提高采收率最高达9.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 胜利油田 采油 注入水 油井 产出水 水驱 群落 激活条件 细菌群
下载PDF
应用微观透明模型研究微生物驱油机理 被引量:20
10
作者 冯庆贤 邰庐山 +3 位作者 滕克孟 牟伯中 杨怀军 倪方天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0-263,共4页
在模拟大港油田官 69断块油藏条件下 ,在微观透明仿真蚀刻模型上进行了该断块候选嗜热驱油菌种的驱油实验 ,在孔隙级别考察了微生物驱油机理。模型孔隙最大直径为 80 0 μm ,最小直径为 8μm ,渗透率 0 .3— 0 .6μm2 。由实验观测得到... 在模拟大港油田官 69断块油藏条件下 ,在微观透明仿真蚀刻模型上进行了该断块候选嗜热驱油菌种的驱油实验 ,在孔隙级别考察了微生物驱油机理。模型孔隙最大直径为 80 0 μm ,最小直径为 8μm ,渗透率 0 .3— 0 .6μm2 。由实验观测得到该菌液的驱油机理如下 :①乳化、携带并启动剩余油 ;②剥离油膜 ;③不动生物气的Jamin效应导致液流转向 ,可动生物气泡与粘附的细小油滴一起流动。在非均质透明薄板夹砂模型上进行菌液驱油 ,观察到显著的重力作用 (菌液下移 ,气体上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驱油 MEOR 嗜热菌种 微观透明模型 驱油机理 孔隙级 大港官69断块油藏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及其作用机理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岚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39-141,共3页
微生物采油经过 70多年发展 ,已成为继热驱、化学驱、气驱之后的第四种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其提高采收率方式有地面法和地下法两种 ,特点是成本低、效果好、无污染。其采油机理为 :一是改变原油组成 ,二是改善驱油环境 ,最终使原油流向井... 微生物采油经过 70多年发展 ,已成为继热驱、化学驱、气驱之后的第四种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其提高采收率方式有地面法和地下法两种 ,特点是成本低、效果好、无污染。其采油机理为 :一是改变原油组成 ,二是改善驱油环境 ,最终使原油流向井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作用机理 采收率
下载PDF
油田水中细菌群落分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孔祥平 包木太 +5 位作者 马代鑫 宋永亭 高光军 李强 潘永强 王修林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2-376,共5页
油田水中细菌群落分析,对于外源性和内源性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都是必要的。介绍了油田水中常见的7类细菌对微生物采油的有益和有害作用。采用三管平行MPN或绝迹稀释法和浇注平板法对胜利油田S12块回注污水和5口油井产出水中有益... 油田水中细菌群落分析,对于外源性和内源性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都是必要的。介绍了油田水中常见的7类细菌对微生物采油的有益和有害作用。采用三管平行MPN或绝迹稀释法和浇注平板法对胜利油田S12块回注污水和5口油井产出水中有益菌(石油烃降解菌HDB,脱氮菌DNB,产甲烷菌MPB)和有害菌(硫酸盐还原菌SRB,铁细菌IB,硫细菌SB,腐生菌TGB)群落进行了计数分析,求得了最大可能含菌量,结果表明胜利S12块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较丰富,3种有益菌和4种有害菌普遍存在,在各水样中各类菌的含量有所不同,含量总体较低。认为S12块油藏可以注入合适的营养物质,选择性地激活微生物采油有益菌,抑制有害菌,提高油藏采收率。表2参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油田水 细菌群落 胜利油田
下载PDF
胜利油田沾3区块内源微生物激活剂的筛选、优化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27
13
作者 高配科 马挺 +4 位作者 赵玲侠 李国强 曹美娜 王燕森 梁凤来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005-2012,共8页
采用最大可能数法(MPN)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解析胜利油田沾3区块注入水和产出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采用离子色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技术分析了油藏地层水的离子组成,从而确定了该区块实施内源微生物激活的基础背景资料... 采用最大可能数法(MPN)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解析胜利油田沾3区块注入水和产出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采用离子色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技术分析了油藏地层水的离子组成,从而确定了该区块实施内源微生物激活的基础背景资料。以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机理为基础,同时考虑在激活过程中抑制有害菌———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繁殖,确立了以激活前后水样中总菌浓的变化、硫酸盐还原菌数量变化和对原油的乳化效果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激活剂效果评价。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最陡爬坡实验逼近最大响应区域,并成功将Box-Benhnke中心组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应用到激活剂体系各因素的优化组合,最终得到玉米浆干粉0.33 g.(100 ml)-1、磷酸氢二铵0.312 g.(100 ml)-1和硝酸钠0.2 g.(100 ml)-1的激活配方,此时总菌浓达到1.57×108cells.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 提高原油采收率 菌浓 乳化作用 响应面分析
下载PDF
采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油藏微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26
14
作者 许颖 马德胜 +1 位作者 宋文枫 魏小芳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9-414,共6页
以16S r DNA为分子标记,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吉林油田FY区块D1、D2和D3三口采油井中的微生物群落构成.对3个DNA样本中细菌16S r DNA的PCR扩增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得到123 360条优化序列,测序深度指数超过99.9%.根据序列相似性进行聚... 以16S r DNA为分子标记,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吉林油田FY区块D1、D2和D3三口采油井中的微生物群落构成.对3个DNA样本中细菌16S r DNA的PCR扩增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得到123 360条优化序列,测序深度指数超过99.9%.根据序列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得到139个OTU.基于OTU的物种分类分析,发现3个样本中的细菌种类覆盖91个属29个纲20个门,其中包括多种采油有益菌.分别对各个样本的菌种组成和相对丰度进行分析,发现不同采油井的主要菌种组成和优势类群呈现出差异性.D1中以γ-proteobacteria(52%)和ε-proteobacteria(39%)为主,优势属为Pseudomonas(51%)和Arcobacter(38%);D2中以ε-proteobacteria(88%)为主,优势属为Arcobacter(88%);D3中以α-proteobacteria(55%)、ε-proteobacteria(20%)和β-proteobacter ia(19%)为主,优势属为Rhizobium(36%)和Arcobacter(20%).本研究结果可为油藏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开展提供精确全面的背景信息支持.(图6表1参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微生物多样性 16S RDNA 高通量测序 石油微生物 微生物采油
原文传递
微生物对岩石表面及地层流体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雷光伦 李希明 +1 位作者 陈月明 汪卫东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75,共5页
用测接触角的方法研究了 6株微生物菌与 3种不同性质岩石作用后的接触角变化 ,分析了接触角变化对岩石润湿性、水驱油毛管力、剩余油粘附功及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实验研究了微生物作用后原油烃组分、原油粘度和油水间界面张力的变化。研... 用测接触角的方法研究了 6株微生物菌与 3种不同性质岩石作用后的接触角变化 ,分析了接触角变化对岩石润湿性、水驱油毛管力、剩余油粘附功及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实验研究了微生物作用后原油烃组分、原油粘度和油水间界面张力的变化。研究表明 ,微生物作用可明显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 ,使接触角降低 ,接触角改变大小与微生物种类、作用时间、岩性有关 ;微生物作用可显著改变水驱油毛管力 ,减少剩余油粘附功 ,使剩余油易于剥落、聚集 ,加速其在毛细管中的流动 ;微生物作用可降低原油高碳链烃含量 ,降低原油粘度 ;微生物作用可增加水中有机酸含量 ,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和油水间界面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岩石表面 地层流体 润湿性 毛管力 粘附力 界面张力 微生物驱油
下载PDF
油藏微生物群落研究的方法学 被引量:22
16
作者 谷峻 石成芳 +1 位作者 吴晓磊 赵俊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23-328,共6页
油藏微生物群落的解析和认知是开发和应用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基础。利用各种提高油藏微生物可培养性的方法和非培养技术解析不同油藏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功能和多样性,对定向调控油藏微生物群落、开发和应用有效微生物驱油技术具有重要的... 油藏微生物群落的解析和认知是开发和应用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基础。利用各种提高油藏微生物可培养性的方法和非培养技术解析不同油藏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功能和多样性,对定向调控油藏微生物群落、开发和应用有效微生物驱油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调查新近发展的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的方法和措施以及不依赖于培养的分子微生物生态学技术,总结了油藏微生物群落研究方法学的最新进展。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的方法和措施主要通过模拟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减少富营养的毒害作用、添加信号分子维持微生物细胞间的作用和提供新型电子供体和受体等手段采用稀释法、高通量培养法等方法得以实现;不依赖于培养的分子微生物生态学技术主要包括荧光原位杂交、末端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构建克隆文库等技术。这些方法学的进展为更有效的获得各种油藏微生物资源、调控油藏微生物群落以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 非培养技术 微生物采油 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
下载PDF
朝50区块微生物驱先导性试验效果及认识 被引量:21
17
作者 王凤兰 王志瑶 王晓冬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2-105,135,共5页
朝阳沟油田是全国较大的特低渗透油田,探明地质储量2.13×108t,动用地质储量1.57×108t。由于该油田不适合化学采油技术,为进一步挖潜该区的剩余油,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开展了2注10采微生物驱先导性试验,累计增油1.36×104t,... 朝阳沟油田是全国较大的特低渗透油田,探明地质储量2.13×108t,动用地质储量1.57×108t。由于该油田不适合化学采油技术,为进一步挖潜该区的剩余油,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开展了2注10采微生物驱先导性试验,累计增油1.36×104t,投入产出比1∶6,含水下降了30.3%,取得了提高采收率3%的好效果,试验证明该技术可以重复应用,环保且不伤害地层,为类似的油田开辟出了一条新的提高采收率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阳沟油田 微生物驱 菌液 驱油效果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概述 被引量:19
18
作者 赖枫鹏 岑芳 +1 位作者 黄志文 许进进 《资源与产业》 2006年第2期60-62,共3页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微生物采油技术(MEOR)已经成为继热力驱、化学驱、聚合物驱之后的第4种提高采收率的新的“三采”技术,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介绍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历史、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机理、微生物采油...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微生物采油技术(MEOR)已经成为继热力驱、化学驱、聚合物驱之后的第4种提高采收率的新的“三采”技术,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介绍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历史、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机理、微生物采油方法及其特点,以及微生物采油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动态,最后提出微生物采油技术今后发展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技术 技术机理 发展动态 展望
下载PDF
内源微生物驱油物模实验及其群落演变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宋智勇 郭辽原 +2 位作者 高光军 段传慧 张君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9-93,共5页
针对胜利油田孤岛中一区Ng3地层水的性质设计激活剂配方,在物理模拟条件下有效激活内源微生物,同时将硫酸盐还原菌浓度控制在50个/mL以下。微生物经激活后代谢活跃,产乙酸达346 mg/L,产出气体中甲烷含量5%。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及其条... 针对胜利油田孤岛中一区Ng3地层水的性质设计激活剂配方,在物理模拟条件下有效激活内源微生物,同时将硫酸盐还原菌浓度控制在50个/mL以下。微生物经激活后代谢活跃,产乙酸达346 mg/L,产出气体中甲烷含量5%。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及其条带测序,定性分析了激活后内源微生物群落中的15个不同内源菌属,其中以嗜热厌氧菌为主,部分种属代谢产生的低分子有机酸、CO2和H2等,被其它细菌或产甲烷古菌作为代谢底物而利用,这些微生物组成了物理模拟实验条件下的完整代谢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 内源微生物 物理模拟实验 群落结构
下载PDF
高含水油田微生物调剖技术 被引量:18
20
作者 段景杰 赵亚杰 吕振山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5-179,共5页
报道了吉林油田分公司与日本国石油公团石油开发技术中心在吉林扶余油田东十八九站联合开展的微生物调剖堵水研究和矿场先导性试验情况。所用菌种筛选自某油井采出水,为大肠杆菌Enterobactersp近缘种,兼性厌氧、嗜温,利用糖类代谢产出... 报道了吉林油田分公司与日本国石油公团石油开发技术中心在吉林扶余油田东十八九站联合开展的微生物调剖堵水研究和矿场先导性试验情况。所用菌种筛选自某油井采出水,为大肠杆菌Enterobactersp近缘种,兼性厌氧、嗜温,利用糖类代谢产出一种长链生物聚合物,生物聚合物在水中形成凝胶,凝胶被水流压缩生成生物膜。在室内实验中将菌液和糖蜜共3PV注入长10m的10段串连填砂岩心,岩心渗透率由2.5μm2下降到2.2μm2,关闭5d后注水45PV使渗透率从0.8μm2下降到0.05μm2,注入纤维素酶使渗透率恢复到1.6μm2;由渗透率2~20μm2的20段岩心组成的三入口三出口填砂岩心网,注入菌种和糖蜜并产出生物聚合物后,高渗段渗透率下降40%~85%,低渗段渗透率下降5%~25%;在天然岩心上,依次注入菌液1.5PV、2%糖蜜3.0PV后关闭5d,继续注水,采收率在水驱残余油基础上提高9%。在包括2口注水井和10口采油井、地温28℃、综合含水88.3%的调剖试验区,第一阶段随注水连续注入菌液28m3和糖蜜300m3,在11个月内综合含水下降10.6%,平均日增产原油9.1t;在第二阶段每日以小段塞注入菌液,共注入25m3菌液和225m3糖蜜,在10个月内综合含水下降5.6%,平均日增产原油4.8t。在4口采油井实施微生物堵水,菌液以小段塞式或连续式随糖蜜注入,关井10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田 微生物调剖 堵水 产生物聚合物菌 低温油藏 高含水油藏 先导性矿场试验 吉林扶余油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