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发酵菌和生物质炭及蘑菇渣对污泥堆肥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严兴 侯毛宇 +2 位作者 李碧清 王双 梁毅成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6-142,共7页
为解决污泥的处理处置难题,实现污泥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在污泥中添加蘑菇渣、微生物发酵菌和生物质炭等辅料,进行共堆肥试验,设置T1(不添加辅料)、T2(添加30%的园林枯枝)、T3(添加20%的园林枯枝、9.9%的蘑菇渣和0.1%的微生物发酵菌... 为解决污泥的处理处置难题,实现污泥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在污泥中添加蘑菇渣、微生物发酵菌和生物质炭等辅料,进行共堆肥试验,设置T1(不添加辅料)、T2(添加30%的园林枯枝)、T3(添加20%的园林枯枝、9.9%的蘑菇渣和0.1%的微生物发酵菌)、T4(添加20%的园林枯枝和10%的生物质炭),以及T5(添加20%的园林枯枝、4.9%的蘑菇渣、0.1%的微生物发酵菌和5%的酸化生物质炭)5个好氧堆肥处理,考察各处理堆肥过程中温度变化、肥料的理化特性以及GI(发芽指数).结果显示:(1)T5处理的效果最好,堆肥至第3天,堆体温度达到70.5℃,并且温度不低于50℃的时间达到19 d.(2)T5处理肥料的w(TKN)(TKN为总凯氏氮)、w(TP)和w(TK)均最高,分别达到3.88、0.64和1.10 g/kg,远高于其他4个处理;产品的GI随堆肥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长,达到183%.(3)T5处理的NH3排放最少,氮元素流失最低,能最大程度的转化成固化无机氮;残渣态重金属含量最高,不易浸出到环境中进入生态系统,生物毒性低.研究显示,蘑菇渣、微生物发酵菌和生物质炭能够促进污泥的腐熟,减少二次污染的产生,产品质量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堆肥 微生物发酵菌 生物质炭 蘑菇渣
下载PDF
微生物残体在土壤中的积累转化过程与稳定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彬 陈奇 +2 位作者 丁雪丽 何红波 张旭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79-1491,共13页
近年来,关于微生物残体在土壤有机质积累和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土壤有机质中微生物残体的数量和组成比例变化与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容量大小及周转特征密切相关。对目前土壤微生物残体研究方面的相关进展进行了梳... 近年来,关于微生物残体在土壤有机质积累和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土壤有机质中微生物残体的数量和组成比例变化与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容量大小及周转特征密切相关。对目前土壤微生物残体研究方面的相关进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明确土壤微生物残体的来源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介绍了土壤微生物残体定量和转化的表征方法,阐述了微生物残体在土壤有机质积累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了微生物残体在土壤中的稳定机制,提出了微生物通过同化代谢作用驱动细胞残体积累进而促进土壤有机质积累和稳定过程中亟待探讨的科学问题。期望为进一步探究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周转与微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机理提供一定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微生物残体 周转 稳定机理
下载PDF
免耕不同秸秆覆盖量对黑土微生物群落及其残留物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吕付泽 杨雅丽 +5 位作者 鲍雪莲 张常仁 郑甜甜 何红波 张旭东 解宏图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03-912,共10页
为探究免耕和不同秸秆覆盖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残留物的变化规律,依托中国东北黑土区的玉米保护性耕作长期平台(始建于2007年),以传统耕作(翻耕+无秸秆还田)为对照(CT),对免耕结合不同秸秆覆盖量[免耕+无秸秆还田(NT0)、免耕+1/3... 为探究免耕和不同秸秆覆盖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残留物的变化规律,依托中国东北黑土区的玉米保护性耕作长期平台(始建于2007年),以传统耕作(翻耕+无秸秆还田)为对照(CT),对免耕结合不同秸秆覆盖量[免耕+无秸秆还田(NT0)、免耕+1/3秸秆覆盖还田(NT1/3)、免耕+2/3秸秆覆盖还田(NT2/3)和免耕+全量秸秆覆盖还田(NT3/3)]下不同土层(0~5、5~10、10~20 cm)土壤理化性质、磷脂脂肪酸和氨基糖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CT相比,免耕无秸秆还田处理(NT0)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含水量、微生物群落及其残留物等均无显著影响;免耕结合秸秆覆盖还田主要影响了土壤表层各指标,与CT相比,0~5 cm土层中NT1/3、NT2/3、NT3/3处理SO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7.2%、34.1%、35.6%,NT2/3和NT3/3处理磷脂脂肪酸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9.2%和65.0%,NT3/3处理氨基糖含量(微生物残留物)显著提高了47.2%;免耕不同秸秆覆盖量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差异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5~20 cm土层中几乎无显著差异。SOC、TN、DOC、DON和含水量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残留物积累的重要因素;相关性分析表明,活体微生物生物量与残留物尤其真菌残留物具有正相关关系。综上,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均能不同程度促进SOC的积累;当秸秆量充足时,建议选择免耕+全量秸秆覆盖的耕作方式,最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残留物和SOC的增加;当秸秆量不足时,可选用免耕+2/3秸秆覆盖还田的方式,可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SOC含量。本研究对指导东北黑土区农田生态系统秸秆管理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量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残留物
原文传递
不同水生植物腐解过程中有色可溶有机物(CDOM)的产生过程及微生物群落变化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新 刘浩 +1 位作者 江和龙 宋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40-1149,共10页
通过对太湖的两种优势植物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进行室内腐解实验,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Illuminar高通量测序研究不同植物腐解过程中有色可溶有机物(CDOM)的产生情况及微生物群落变化。结果表明... 通过对太湖的两种优势植物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进行室内腐解实验,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Illuminar高通量测序研究不同植物腐解过程中有色可溶有机物(CDOM)的产生情况及微生物群落变化。结果表明:马来眼子菜残体的去除率在2、10和30 d时均高于芦苇组。马来眼子菜组的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在第2天低于芦苇组,在第10天和第30天高于芦苇组。马来眼子菜组的CDOM相对浓度和其相对分子量在第2天高于芦苇组,在第10天和第30天低于芦苇组。初始水体中微生物分属34门、156纲,30天后,马来眼子菜和芦苇腐解液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均降低了,分别分属23门和19门,以及95属和78属。两种植物在降解过程中,水体中降解难降解有机质类微生物逐渐占主要部分,如拟杆菌属(Bacteroides),密螺旋体属(Treponema),瘤胃微生物(Ruminococcaceae),此类微生物在芦苇降解组水体中的含量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可溶有机物 紫外光谱 微生物群落 植物残体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微生物菌剂在农业废弃物堆肥腐熟过程中的应用及其田间试验效果 被引量:9
5
作者 李世贵 王飞 +1 位作者 顾金刚 朱昌雄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62-65,共4页
以农村生活垃圾中的可堆肥腐熟成分和蘑菇渣为堆肥原料,通过添加微生物菌剂进行堆肥试验,研究其在农业废弃物堆肥腐熟过程中的作用,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堆肥腐熟后肥料样品对黄瓜和青椒的增产效果,以验证其肥效。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 以农村生活垃圾中的可堆肥腐熟成分和蘑菇渣为堆肥原料,通过添加微生物菌剂进行堆肥试验,研究其在农业废弃物堆肥腐熟过程中的作用,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堆肥腐熟后肥料样品对黄瓜和青椒的增产效果,以验证其肥效。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有助于堆肥腐熟后样品的氮、磷、钾的保全和有机质的增加,促进养分均衡。添加微生物菌剂的堆肥腐熟肥料样品在田间试验中对黄瓜和青椒的增产效果最为显著,分别为22.21%和19.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剂 农业废弃物 生活垃圾 蘑菇渣 堆肥
下载PDF
植物源和微生物源土壤有机碳转化与稳定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杨阳 王宝荣 +5 位作者 窦艳星 薛志婧 孙慧 王云强 梁超 安韶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23,共13页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明土壤有机碳的转化与稳定机制是深入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近年提出的“土壤微生物碳泵”理论,即:植物残体是土壤有机碳的初始来源,微生物同化产物也是土壤...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明土壤有机碳的转化与稳定机制是深入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近年提出的“土壤微生物碳泵”理论,即:植物残体是土壤有机碳的初始来源,微生物同化产物也是土壤稳定有机碳库的重要贡献者,对土壤有机碳的固存机制提出了新的见解。由于植物残体分解过程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参与分解过程的微生物种群的高异质性,植物残体和微生物残体向土壤有机碳的转化和稳定机理尚不十分明确。本文阐述了植物残体和微生物残体定量的表征方法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稳定机制,探讨了植物和微生物源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及其在土壤有机碳积累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进行展望,以期为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固碳研究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 植物残体 微生物残体 微生物碳泵
原文传递
根系分泌物和凋落物对高寒沙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包寒阳 李杨 +5 位作者 邓先智 李露航 扎琼巴让 陈仕勇 类延宝 孙庚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6-553,共8页
根系分泌物和植物凋落物的输入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碳循环.为探究不同浓度和多样性的根系分泌物以及不同质量的凋落物输入对高寒沙化草地土壤微生物及其残体的影响,人工添加不同碳浓度(0.5 g/kg、1 g/kg)和多样性(3种碳源、9种碳源... 根系分泌物和植物凋落物的输入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碳循环.为探究不同浓度和多样性的根系分泌物以及不同质量的凋落物输入对高寒沙化草地土壤微生物及其残体的影响,人工添加不同碳浓度(0.5 g/kg、1 g/kg)和多样性(3种碳源、9种碳源)的根系分泌物以及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野豌豆(Vicia sepium)两种不同质量的凋落物,研究土壤微生物量、4种微生物酶以及土壤氨基糖的变化.结果显示:(1)根系分泌物输入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提高微生物酶活性,使总微生物残体碳含量增加18%-94%.其中高碳浓度处理更能提高微生物含量(为低碳浓度的1.3倍),促进真菌残体碳的积累;低多样性处理使微生物含量增加显著(比高多样性处理提高48%,P<0.05),提高酶活性的同时促进微生物残体碳的积累.(2)凋落物输入均显著提高微生物及其残体含量,促进微生物周转.其中质量较好(低C/N)的野豌豆凋落物更能刺激微生物量增加(为垂穗披碱草处理的4.1倍),促进微生物残体碳特别是真菌残体碳的积累.本研究表明不同根系分泌物和凋落物输入均对微生物的生长具有激发作用,影响其周转速率,促进微生物源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固存,其效应与根系分泌物的浓度和成分及凋落物的质量(C/N)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分泌物 凋落物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残体 氨基糖 碳含量
原文传递
稻田土壤微生物残体积累对外源秸秆输入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卢孟雅 丁雪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8,共9页
稻田土壤碳循环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稻田生态系统碳的固定及稳定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微生物主导的有机碳转化过程是土壤碳循环研究的核心,微生物同化代谢介导的细胞残体迭代积累在土壤有... 稻田土壤碳循环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稻田生态系统碳的固定及稳定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微生物主导的有机碳转化过程是土壤碳循环研究的核心,微生物同化代谢介导的细胞残体迭代积累在土壤有机碳长期截获和稳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旱地土壤相比,关于稻田土壤中微生物残体积累动态对外源有机物质如作物秸秆输入的响应及主要影响因子的认识还相对有限,对微生物通过同化作用参与土壤固碳的过程和机制尚缺乏系统认识。基于此,本文介绍了微生物残体对土壤有机碳库形成和积累的重要性及评价指标,重点探讨了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残体积累动态以及外源秸秆碳形成细胞残体转化过程的影响,分析了影响微生物残体积累转化的主要气候因素和土壤因素,最后提出了未来应借助先进的光谱和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并结合同位素示踪对微生物残体的稳定性与机理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稻田生态系统 微生物残体 土壤固碳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氨基糖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吕慧捷 袁小伟 何红波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7-153,共7页
分析肥料施用及肥料与秸秆配施后土壤氨基糖在玉米不同生长时期的动态变化和研究微生物来源物质的转化迁移特征,这对研究土壤有机质循环和C、N截获有重要意义,这也可为研究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SOM)转化和积累的动力学过程提供理论基础... 分析肥料施用及肥料与秸秆配施后土壤氨基糖在玉米不同生长时期的动态变化和研究微生物来源物质的转化迁移特征,这对研究土壤有机质循环和C、N截获有重要意义,这也可为研究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SOM)转化和积累的动力学过程提供理论基础。本试验依托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野外生态站进行田间微区试验,选取化肥[(NH_4)_2SO_4]和化肥+秸秆(玉米秸秆)配施两个处理的0~10和10~20 cm层次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取样时间分别设为播种前、拔节期、吐丝期、灌浆期、成熟期,本文通过分析玉米不同生长期土壤氨基糖氮的动态变化以揭示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土壤肥力的调控。单施化肥处理在0~10和10~20 cm两个层次下土壤总氨基糖氮总体呈下降趋势,从播种期到灌浆期0~10 cm层次3种氨基单糖(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胞壁酸)氮也都表现出下降趋势。秸秆配施处理下0~10 cm层次与单施化肥相比氨基糖氮含量低。两种处理下均表现为在拔节期时10~20 cm层次真菌群落比细菌群落占优势,而0~10 cm层次细菌群落占优势。从吐丝期到灌浆期,单施化肥处理下细菌群落强于真菌群落,而秸秆配施处理下真菌群落明显强于细菌群落。土壤氨基糖在作物不同生长期作为碳氮源可以被植物和微生物有效利用。秸秆降解过程中微生物代谢类型发生变化,秸秆降解可为微生物提供养分,同时微生物对养分的需求出现明显转变,从而使得秸秆配施影响了微生物数量。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土壤微生物群落会发生变化,初期以细菌群落为主,细菌残留物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贡献大,生长中期真菌开始占主导地位,秸秆配施有利于真菌群落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糖 玉米生长 氮肥 秸秆 微生物残留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降低表层土壤细菌残体积累
10
作者 井艳丽 王清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50-2657,共8页
微生物残体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组分,其对人工混交林的响应目前尚不清楚。以我国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和杉木⁃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混交林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氨基糖为微生物残体标识物,采用基于革兰氏阳... 微生物残体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组分,其对人工混交林的响应目前尚不清楚。以我国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和杉木⁃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混交林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氨基糖为微生物残体标识物,采用基于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比值确定的细菌残体转换系数,研究了长期杉木⁃火力楠混交对土壤微生物残体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杉木纯林相比,杉木⁃火力楠混交林0~10 cm土壤细菌残体含量降低了25.3%,进而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了11%。混交林中细菌残体的降低主要归因于大团聚体内细菌残体含量的降低。林木混交并未影响0~20 cm土壤微生物残体含量以及微生物残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以上结果表明,火力楠引入杉木林35年后降低0~10 cm土壤细菌残体和土壤有机碳的固持,可能不利于维持长期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糖 微生物残体 土壤碳 杉木 混交林
原文传递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张洁 蔡明月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20期157-159,共3页
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和操作简便等特点,可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本文介绍了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微生物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离子和过敏原检测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并分析了该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以期... 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和操作简便等特点,可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本文介绍了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微生物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离子和过敏原检测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并分析了该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以期为扩大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范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技术 食品安全检测 微生物污染 农药残留
下载PDF
Maillard反应前体物质参与木质素微生物转化产物的FTIR光谱特性
12
作者 曾玉萍 王楠 +4 位作者 曹志伟 宋岩 郭洪鹏 邱小成 王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3-1190,共8页
腐殖质(HS)是由各类前体物质缩聚而成,前体物质是调控HS形成的关键。Maillard反应前体物质能否对木质素转化、HS形成有促进作用有待验证。鉴于此,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法,以木质素培养液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邻苯二酚、葡萄糖和甘氨酸的单一... 腐殖质(HS)是由各类前体物质缩聚而成,前体物质是调控HS形成的关键。Maillard反应前体物质能否对木质素转化、HS形成有促进作用有待验证。鉴于此,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法,以木质素培养液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邻苯二酚、葡萄糖和甘氨酸的单一及组合溶液,启动120 d的液体摇瓶培养,采用离心法收集上清液(细胞代谢产物)和沉淀(菌体残留物),分析两者性质并深入研究菌体残留物FTIR的光谱特性,系统评价各前体物质对木质素向HS转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在木质素培养液中添加甘氨酸,历经液体摇瓶培养更有利于细胞代谢产物有机分子的缩合,使其结构趋于复杂,而邻苯二酚参与的4个处理及单独添加葡萄糖更易促进细胞代谢产物的降解,使其分子结构更加简单。与作为空白对照(CK)的无菌去离子水相比,外源添加Maillard反应前体物质能够促进细胞代谢产物矿化,使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含量下降,单一添加邻苯二酚能够使细胞代谢产物TOC含量始终高于其他处理;(2)添加Maillard反应前体物质可显著提升木质素微生物转化形成菌体残留物的回收率,单一添加邻苯二酚的菌体残留物回收率提升幅度最大,而邻苯二酚、葡萄糖和甘氨酸三者组合溶液对菌体残留物回收率的提升幅度最小,葡萄糖和甘氨酸的组合溶液使菌体残留物回收率在整个培养期间始终处于最高水平。添加Maillard反应前体物质使菌体残留物TOC含量的增加幅度小于CK,尽管如此,培养结束时,邻苯二酚参与的4个处理、葡萄糖和甘氨酸组合溶液的添加使菌体残留物TOC含量显著高于CK;(3)木质素经微生物转化形成的菌体残留物拥有羟基O—H、不对称脂族—CH_(3)、对称脂族—CH_(2)—、芳香碳C C及多糖类物质,与土壤胡敏酸有着相似的FTIR特征,但其分子缩合度尚无法达到土壤胡敏酸的复杂程度。各处理在完成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LLARD反应 前体物质 木质素 菌体残留物 FTIR光谱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马铃薯渣对畜禽生产和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彭劲松 张薇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81-185,共5页
马铃薯渣是马铃薯在生产加工淀粉过程中,由马铃薯细胞碎片、细胞壁残余物和残余淀粉颗粒等组成的副产品,因其水分含量多、可利用营养成分含量较高及携带菌种丰富,极易腐败变质。马铃薯渣经微生物发酵后可以提高其蛋白含量,改善适口性,... 马铃薯渣是马铃薯在生产加工淀粉过程中,由马铃薯细胞碎片、细胞壁残余物和残余淀粉颗粒等组成的副产品,因其水分含量多、可利用营养成分含量较高及携带菌种丰富,极易腐败变质。马铃薯渣经微生物发酵后可以提高其蛋白含量,改善适口性,提高养分利用率,改善畜产品品质,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文章就马铃薯渣营养成分、微生物发酵马铃薯渣工艺、微生物发酵对马铃薯渣营养价值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发酵马铃薯渣在养殖业中的应用研究展开综述,以期为微生物发酵马铃薯渣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发酵 马铃薯渣 畜禽生产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河南省保健食品中污染物调查 被引量:5
14
作者 付玉生 李永利 +2 位作者 张欣烨 王爱月 翟文慧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6年第3期360-365,共6页
目的了解保健食品中重金属、微生物及农药污染情况。方法样品为2008—2013年由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送检和监督部门抽检的产品共1 962份,采用GB/T 5009、GB 5009、GB/T 4789、GB 4789规定的方法,对2008—2013年河南省保健食品中的重... 目的了解保健食品中重金属、微生物及农药污染情况。方法样品为2008—2013年由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送检和监督部门抽检的产品共1 962份,采用GB/T 5009、GB 5009、GB/T 4789、GB 4789规定的方法,对2008—2013年河南省保健食品中的重金属、微生物、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 6年间铅、砷、汞总超标率分别为6.67%(120/1 800)、6.12%(110/1 798)和1.32%(13/988),铅、砷年度超标率呈下降趋势,汞年度超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菌落总数、霉菌及酵母菌总超标率分别为5.25%、3.55%和0.32%,其年度超标率均呈下降趋势,大肠菌群年度超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铅、砷、汞、大肠菌群及霉菌超标主要集中于植物及动物类保健食品;铅、砷、汞、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及霉菌超标率均以丸剂最高;植物类、动物类及营养素补充剂类保健食品的铅含量均值分别为0.71、0.74和0.31 mg/kg,砷含量均值分别为0.41、0.39和0.12 mg/kg,汞含量均值分别为0.07、0.04和0.03 mg/kg。致病菌未检出。检测377份样品的六六六、滴滴涕,均未超标。结论重金属污染较重,但超标率趋于下降,微生物存在不同程度污染但有所好转,植物类、动物类及丸剂保健食品风险较大;六六六、滴滴涕污染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健食品 重金属 微生物 农药残留 食品污染物 食品安全
原文传递
纤维素菌体残留物提取类腐殖质的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帅 窦森 +2 位作者 张溪 崔艳杰 王婷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397-3401,共5页
微生物驱动下,纤维素分解及转化在腐殖质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采用红外光谱辅以元素分析的技术手段对单一真菌(木霉、青霉和黑曲霉)及复合菌液体摇瓶培养70d后菌体残留物的类腐殖质(类胡敏酸HLA和类胡敏素)结构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 微生物驱动下,纤维素分解及转化在腐殖质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采用红外光谱辅以元素分析的技术手段对单一真菌(木霉、青霉和黑曲霉)及复合菌液体摇瓶培养70d后菌体残留物的类腐殖质(类胡敏酸HLA和类胡敏素)结构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1)两技术手段的结合有助于菌体残留物HLA分子结构的阐明,然而在表征残留物类Hu结构方面,尚需进一步探讨;(2)木霉有利于其所形成菌体残留物HLA分子的缩聚作用,而青霉则更有利于该组分的降解;(3)青霉和复合菌对残留物HLA分子表现为氧化降解作用;(4)复合菌和黑曲霉均有助于培养液无机氮化合物向残留物HLA和类Hu组分中有机氮成分的转移,促使其氨基C含量增加,为腐殖化进程提供氮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真菌 复合菌 菌体残留物 腐殖质
下载PDF
医院被服微生物残留的研究与探讨 被引量:4
16
作者 林红艳 陈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90-1292,共3页
目的了解医院被服清洁后微生物残留的现状、病原菌分类、临床分布特征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现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改进措施。方法对经清洗消毒的感染患者的被服物品进行微生物采样、培养鉴别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被服清洁后微生物残留的现状、病原菌分类、临床分布特征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现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改进措施。方法对经清洗消毒的感染患者的被服物品进行微生物采样、培养鉴别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医院被服的微生物残留率为34.0%,以医院感染菌群为主,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2.5%,革兰阳性菌占22.6%,真菌占14.9%;检出率最多的三类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占18.7%、铜绿假单胞菌占15.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12.8%,其次为真菌;病原菌检出最多的临床科室为呼吸内科占38.6%、普通外科占21.9%;检出的多种病原菌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医院被服的微生物残留现状令人担忧,需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保证被服的卫生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被服 微生物残留 抗菌药物 耐药性
原文传递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玉米根茬和茎叶残体碳的利用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英德 孙良杰 +3 位作者 王阳 高晓丹 李双异 汪景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504-4513,共10页
以沈阳农业大学连续29a棕壤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以13C标记的玉米植株为试验试材,采用田间原位培养方法和磷脂脂肪酸-稳定同位素示踪联用(PLFA-SIP)技术,研究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对残体碳的同化状况,及土壤有机碳的固定... 以沈阳农业大学连续29a棕壤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以13C标记的玉米植株为试验试材,采用田间原位培养方法和磷脂脂肪酸-稳定同位素示踪联用(PLFA-SIP)技术,研究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对残体碳的同化状况,及土壤有机碳的固定这一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结果表明:植物残体添加显著增加了全土及各粒级团聚体中各微生物群落PLFAs含量,其中以真菌PLFAs含量增幅最高,细菌中以革兰氏阴性菌含量增幅最高;但不同残体类型并未对全土中各群落PLFAs含量产生显著影响.茎叶碳与根茬碳的矿化率无显著差异;根茬碳对总PLFAs碳库的贡献是茎叶碳的3.9倍,说明根茬碳更有利于通过微生物合成的方式贡献于土壤有机碳库.残体碳占不同微生物群落PLFAs碳库的比例以真菌最高,表明真菌对植物残体碳具有最强的同化能力;而残体碳对PLFAs的贡献在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之间却差异不大.残体碳含量、PLFAs含量和残体碳占微生物PLFAs碳库的比例均在较小粒级的团聚体中(0.25~1mm和<0.25mm)更高,而细菌/真菌比在较大粒级团聚体(>2mm和1~2mm)中更高,说明较小粒级团聚体已经成为微生物对残体进行同化固定的主要位点.植物残体在土壤中的腐解过程与残体类型、土壤团聚体组成和微生物群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玉米残体 土壤团聚体 微生物群落 PLFA-SIP 残体质量
下载PDF
溴氰菊酯降解菌的分离筛选与应用潜力评价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文源 侯少锋 +7 位作者 龙友华 李明 吴小虎 徐军 刘新刚 董丰收 吴小毛 郑永权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43-651,共9页
为解决杀虫剂溴氰菊酯的残留污染问题及丰富其降解菌资源库,采用富集培养法,从长期被溴氰菊酯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株高效降解菌株XQ08,经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及16S rDNA鉴定其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并... 为解决杀虫剂溴氰菊酯的残留污染问题及丰富其降解菌资源库,采用富集培养法,从长期被溴氰菊酯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株高效降解菌株XQ08,经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及16S rDNA鉴定其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并对菌株发酵条件、菌剂制备方法及应用潜力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纯培养条件下,XQ08菌株5 d内对50 mg/L溴氰菊酯的降解率可达66.76%;在35℃、pH=8及以麦芽糖为碳源、氯化铵为氮源的条件下可获得理想的发酵效果,同时明确了XQ08液体菌剂的制备方法。分别在室内盆栽与田间种植的香菜上喷施高剂量(推荐剂量10倍,有效成分6.25 g/hm^2)的25 g/L溴氰菊酯乳油,于施药后2、24和48 h施用XQ08菌剂,3、5、7和9 d后,香菜上溴氰菊酯的降解率分别超过20%、50%、60%及70%;7 d后施用菌剂处理组溴氰菊酯残留量均低于0.5 mg/kg,9 d后残留量均低于0.2 mg/kg。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溴氰菊酯的降解,发现其XQ08菌剂可有效促进溴氰菊酯的降解,且其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嗜麦芽寡养单胞菌XQ08菌株能有效降低或清除蔬菜上的溴氰菊酯残留,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和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降解 降解菌 微生物菌剂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溴氰菊酯 残留 蔬菜
下载PDF
强冻融作用下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累积特征及其对玉米秸秆输入的响应 被引量:2
19
作者 曹鑫鑫 刘丽君 +3 位作者 查丽霞 卢溆阳 常坤 徐英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52-2160,共9页
【目的】微生物残体碳是土壤稳定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探究不同冻融强度下东北黑土区土壤真菌和细菌残体碳的变化和积累特征,以及玉米秸秆对这一过程的影响,以加深对东北黑土土壤有机碳循环过程和微生物调控机理的认知,为东北黑土区土... 【目的】微生物残体碳是土壤稳定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探究不同冻融强度下东北黑土区土壤真菌和细菌残体碳的变化和积累特征,以及玉米秸秆对这一过程的影响,以加深对东北黑土土壤有机碳循环过程和微生物调控机理的认知,为东北黑土区土壤肥力提升提供理论支撑。【方法】研究采用室内模拟培养试验,供试材料为玉米秸秆和黑土。设置3个冻融强度处理:弱冻融(融冻温度/冻结温度为5℃/-4℃)、强冻融(融冻温度/冻结温度为5℃/-9℃)和5℃常温对照,每个冻融处理分别设置添加和不添加玉米秸秆处理。一个冻融循环为土壤样品在5℃培养24 h,逐渐降低温度至冻结温度,保持48 h,然后升温至5℃,直到总时间96 h(4天),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冻融试验共进行了16次循环,总培养周期为65天。在第0、3、8、12和16次冻融后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氨基葡萄糖(真菌残体标识物)和胞壁酸(细菌残体标识物)含量,分析微生物残体碳的累积特征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结果】不添加玉米秸秆条件下,强冻融处理在前期较恒温对照显著增加了真菌和细菌残体碳含量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降低了土壤真菌细菌残体碳比值(F/B),而弱冻融处理相关指标较恒温处理则变化不明显;在第16次循环,强冻融显著降低了微生物残体碳含量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增加了F/B值。在恒温和弱冻融处理中,添加秸秆在前期促进了真菌和细菌残体碳的累积,但在第16次循环,降低了真菌和细菌残体碳含量;而在强冻融处理中,添加秸秆则在试验结束时显著增加了细菌残体碳含量,降低了F/B值。试验结束时,添加秸秆后不同冻融强度对微生物残体碳贡献率影响不大。【结论】反复多次强冻融会降低土壤中微生物残体碳的累积,尤以细菌残体碳损失比例更大。添加玉米秸秆对真菌残体碳积累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循环 微生物残体碳 冻融作用 土壤碳固定
下载PDF
三江平原湿地开垦对土壤氨基糖积累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奇 丁雪丽 张彬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247-4253,共7页
微生物残体在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和稳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湿地开垦对土壤微生物残体积累特征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为对象,采集原始自然湿地和开垦改种豆科作物后不同耕作年限(5年、10年和25年)的土壤,以氨基... 微生物残体在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和稳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湿地开垦对土壤微生物残体积累特征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为对象,采集原始自然湿地和开垦改种豆科作物后不同耕作年限(5年、10年和25年)的土壤,以氨基糖为微生物残体的标识物,探讨湿地开垦对土壤微生物残体积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湿地开垦为农田后显著降低了土壤中氨基糖的含量,且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氨基糖的损失比例也增加。与自然湿地相比,开垦25年后土壤中的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和胞壁酸含量分别下降38.0%、38.1%和35.9%,且在开垦最初5年中细菌来源的胞壁酸下降速率(25.8%)远高于真菌来源的氨基葡萄糖(14.9%),说明短期内湿地开垦对细菌的影响较真菌更加迅速。湿地开垦为农田5、15和25年后,土壤氨基糖总量分别下降21.1%、34.0%和38.0%;同时,氨基糖总量占土壤有机质的比例也受到湿地开垦的显著影响,由自然湿地中的4.8%降至开垦25年后的4.4%。这说明长期湿地开垦加速了土壤有机质中微生物来源有机组分的分解转化,进而改变土壤有机质的组成。这些变化将影响湿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质的长期稳定和功能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开垦 微生物残体 氨基糖 三江平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