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ron and lead ion adsorption by microbial flocculants in synthetic wastewater and their related carbonate formation 被引量:7
1
作者 Minjie Yao Bin Lian +2 位作者 Hailiang Dong Jianchao Hao Congqiang Li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2期2422-2428,共7页
Although microbial treatments of heavy metal ions in wastewater have been studied, the removal of these metals through incorporation into carbonate minerals has rarely been reported. To investigate the removal of Fe^3... Although microbial treatments of heavy metal ions in wastewater have been studied, the removal of these metals through incorporation into carbonate minerals has rarely been reported. To investigate the removal of Fe^3+ and Pb^2+, two representative metals in wastewater, through the precipitation of carbonate minerals by a microbial flocculant (MBF) produced by Bacillus mucilaginosus. MBF was added to synthetic wastewater containing different Fe^3+ and Pb^2+ concentrations, and the extent of flocculation was analyzed. CO2 was bubbled into the mixture of MBF and Fe^3+/Pb^2+ to initiate the reaction. The solid substrates were analyzed via X-ray diffrac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moval efficiency decreased and the MBF adsorption capacity for metal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 In the system containing MBF, metals (Fe^3+ and Pb^2+), and CO2, the concentrated metals adsorbed onto the MBF combined with the dissolved CO2, resulting in oversaturation of metal carbonate minerals to form iron carbonate and lead carbonates. These results may be used in designing a method in which microbes can be utilized to combine CO2 with wastewater heavy metals to form carbonates, with the aim of mitigat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illus mucilaginosus microbial flocculation wastewater treatment carbon dioxide fixation mineral carbonation
原文传递
亚热带稻田土壤持续固碳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宝珍 周萍 +5 位作者 李宇虹 李颜 魏晓梦 陈香碧 高威 吴金水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1-78,共8页
为准确评估亚热带稻田土壤的固碳特性及其有机碳的储量动态变化情况,进一步提升稻田土壤肥力,从亚热带稻田土壤碳库储量的时空分布与演变规律、稻田土壤有机碳的输入、微生物固碳的功能、有机碳矿化特性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为准确评估亚热带稻田土壤的固碳特性及其有机碳的储量动态变化情况,进一步提升稻田土壤肥力,从亚热带稻田土壤碳库储量的时空分布与演变规律、稻田土壤有机碳的输入、微生物固碳的功能、有机碳矿化特性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我国亚热带区稻田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固碳效应明显高于旱地,其突出的碳固持能力主要是由于水稻光合碳的输入、土壤自养微生物固碳及淹水限制了微生物活性、抑制植物残体微生物分解过程,促进以植物残体直接积累。稻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受碳氮磷计量、水肥管理措施以及温度等因素调控,从而影响着稻田土壤的固碳减排效率与潜力。本文提出“碳中和”背景下稻田土壤固碳减排的研究展望:基于亚热带稻田土壤对我国农田土壤碳固碳减排方面的重要性,提出了系统研究稻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累积和转化的作用机制,构建高精度的区域土壤有机碳库模拟模型及储量估算方法,以助力提升农田土壤肥力,加快我国农业双碳目标和农业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土壤 土壤有机碳 水稻光合碳 微生物固碳 固碳减排 “双碳”目标 绿色发展 农业双碳
下载PDF
一种能同时固定CO_2和N_2的微生物——兼性固CO_2、N_2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验证实验 被引量:7
3
作者 周盛 韦彬勤 +4 位作者 张琼 蒋小娟 林冬婵 甘耀坤 莫昭展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43-1050,共8页
"温室效应"日趋严重,生物固碳特别是微生物固碳将发挥独特的作用.固定N2的微生物固氮菌和固定CO2的微生物固碳菌早已被研究和发现,但能同时固定大气中的CO2、N2并以CO2、N2分别为碳、氮源的微生物至今未见报道,本研究称之为... "温室效应"日趋严重,生物固碳特别是微生物固碳将发挥独特的作用.固定N2的微生物固氮菌和固定CO2的微生物固碳菌早已被研究和发现,但能同时固定大气中的CO2、N2并以CO2、N2分别为碳、氮源的微生物至今未见报道,本研究称之为兼性固CO2、N2菌.研究通过固碳菌、固氮菌培养基的优化组合出无碳、氮培养基(分别以空中的CO2、N2为碳源和氮源);通过无氮碳源的兼性固碳氮菌培养基进行分离,筛选分离到一株分别以CO2和N2为碳源和氮源.通过对该菌株的生长特性和固碳酶活性及固氮酶活性进行测定;利用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到该菌含有固碳酶RubisCO中cbbL基因及固氮酶nifH基因片段的特异性条带;对该菌进行对照验证实验证明该菌能同时固定空气中的CO2和N2并分别以CO2和N2为碳源和氮源;最后对其形态观察和16SrRNA全序列分析证明该菌株HSJ隶属于链霉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固碳 兼性固碳氮菌 无碳氮培养基 固碳酶 固氮酶
原文传递
微生物电合成-电能驱动的CO_2固定 被引量:7
4
作者 朱华伟 张延平 李寅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88-1399,共12页
CO_2代表着地球上最广泛的可再生资源,通过生物固碳途径将CO_2转化为有机物,是生产生物燃料和生物基化学品的重要方向,由于能量供给不足和微生物自身生理代谢的限制,生物固碳效率还有待提高.利用电能驱动微生物还原CO_2是实现CO_2高效... CO_2代表着地球上最广泛的可再生资源,通过生物固碳途径将CO_2转化为有机物,是生产生物燃料和生物基化学品的重要方向,由于能量供给不足和微生物自身生理代谢的限制,生物固碳效率还有待提高.利用电能驱动微生物还原CO_2是实现CO_2高效转化的新策略,被称为微生物电合成.本文从电合成微生物种类、胞外电子传递、电极材料等方面综述了微生物电合成的研究进展,并对微生物电合成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合成 CO2固定 生物电化学系统 胞外电子传递 电极材料
原文传递
园林废弃物对滨海盐渍土固碳减排效应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婧男 汪群慧 +2 位作者 梁宝瑞 王万清 刘俊杰 《环境工程》 CAS CSCD 2024年第1期95-101,共7页
为了探讨发酵园林废弃物对盐渍土性质的影响及其固碳减排效应,利用大田试验,设置发酵园林废弃物施用(T1)、混施膨润土(T2)与对照(CK)3组处理。通过土壤pH、EC、总孔隙度、饱和导水率、速效氮磷钾、有机碳储量变化(ΔSOC)、微生物量碳(M... 为了探讨发酵园林废弃物对盐渍土性质的影响及其固碳减排效应,利用大田试验,设置发酵园林废弃物施用(T1)、混施膨润土(T2)与对照(CK)3组处理。通过土壤pH、EC、总孔隙度、饱和导水率、速效氮磷钾、有机碳储量变化(ΔSOC)、微生物量碳(MBC)、细菌与真菌群落结构揭示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园林废弃物堆肥相比于传统焚烧处理可减少53%碳排放,发酵园林废弃物的施用可使ΔSOC增加5~24倍。T1、T2组处理的土壤容重与EC显著低于CK组,总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显著高于CK组。T2的养分含量最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的含量均为CK组的2倍,堆肥与膨润土混施可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良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发酵园林废弃物的施用还可以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芽单孢菌门和酸杆菌门为主要的优势菌。真菌中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壶菌门、被孢霉门为主要的优势菌。Pearson相关分析也表明: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与有机碳储量、微生物量碳、土壤养分等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盐分、容重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废弃物 盐渍土 微生物群落结构 固碳 减排
原文传递
微生物固碳的电子供给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焦子悦 黄小涵 +3 位作者 郭树奇 王新宇 钟超 费强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96-2409,共14页
随着生物化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通过改造微生物已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固定、转化和利用,而电子传递及能量供给对微生物固碳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好氧性嗜甲烷菌、化能自养微生物等天然微生物细胞内外... 随着生物化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通过改造微生物已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固定、转化和利用,而电子传递及能量供给对微生物固碳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好氧性嗜甲烷菌、化能自养微生物等天然微生物细胞内外的直接、间接电子传递系统。在此基础上,围绕微生物固碳细胞工厂的构建,进一步介绍了基于光能、电能的人工电子供给策略及其对固碳过程中代谢通量、合成路径和供能效率的影响。最后针对微生物固碳的关键共性技术难点,简要展望了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及相关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固碳 电子传递 二氧化碳 甲烷
原文传递
微藻阴极AOM-MFC原位固碳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侯彬 张超 +4 位作者 孙竹梅 刘嘉欣 包朋飞 李鑫钰 卢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3-1331,共9页
针对甲烷厌氧氧化微生物燃料电池(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microbial fuel cells,AOM-MFC)阳极终产物多为二氧化碳(CO_(2))的问题,将微藻阴极引入AOM-MFC进行原位固碳。研究结果表明:当接种量为25%(体积分数)、接种龄为24 h、... 针对甲烷厌氧氧化微生物燃料电池(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microbial fuel cells,AOM-MFC)阳极终产物多为二氧化碳(CO_(2))的问题,将微藻阴极引入AOM-MFC进行原位固碳。研究结果表明:当接种量为25%(体积分数)、接种龄为24 h、光照强度为8000 lx、光照周期为12 h并以阳极出水作为反应器的阴极液时,微藻阴极反应器获得最大峰值电压((0.385±0.001)V)和最大生物量微藻质量浓度((576.33±1.53)mg/L);微藻阴极反应器的原位固碳过程由3部分组成,即阳极微生物利用甲烷(CH_(4))产生以CO_(2)为主的代谢物和电子、阴极内微藻捕获并固定CO_(2)产生氧气(O_(2))、产生的O_(2)与质子和外电路传递到阴极的电子结合生成水;微藻阴极反应器具有一定的废水处理能力,并且能够将CH4中蕴含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和生物质能,有助于实现CH_(4)高效转化过程中“零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厌氧氧化 微生物燃料电池 微藻阴极 原位 固碳
下载PDF
生物工程强化微生物电合成转化CO2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邹龙 金熠樵 +2 位作者 吴贤 黄运红 龙中儿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3期95-104,共10页
微生物电合成(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MES)可直接利用电能驱动微生物还原固定CO2合成多碳化合物,为可再生新能源转化、精细化学品制备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新机遇。但是,微生物吸收胞外电极电子速率慢、产物合成效率低和产品品位不高... 微生物电合成(Microbial electrosynthesis,MES)可直接利用电能驱动微生物还原固定CO2合成多碳化合物,为可再生新能源转化、精细化学品制备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新机遇。但是,微生物吸收胞外电极电子速率慢、产物合成效率低和产品品位不高,限制了MES实现工业化应用。在概述阴极电活性微生物吸收胞外电子的分子机制的基础上,重点综述近5年应用生物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强化MES用于CO2转化的策略与研究进展,包括改造和调控胞外电子传递通路和胞内代谢途径以及定向构建有限微生物混合培养菌群三方面,阐明了生物工程可有效突破MES中电子传递慢和可用代谢途径相对单一等瓶颈。针对目前生物工程在改进MES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胞外电子传递机理研究、基因工具箱开发、组学技术与现代分析技术联用等角度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合成 生物工程 电活性微生物 胞外电子传递 代谢 生物能源 二氧化碳固定
下载PDF
深海微生物硝化作用驱动的化能自养固碳过程与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燕 吴佳鹏 洪义国 《自然杂志》 2016年第2期109-115,共7页
深海微生物硝化作用通过化能自养固定无机碳,是深海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能量来源途径,直接影响深海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和深海的碳储库。近年来氨氧化古菌的发现,对这一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科学问... 深海微生物硝化作用通过化能自养固定无机碳,是深海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能量来源途径,直接影响深海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和深海的碳储库。近年来氨氧化古菌的发现,对这一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科学问题,为认识硝化作用化能自养的固碳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通过系统评述深海硝化作用驱动的自养固碳过程和机制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硝化作用 氨氧化古菌 化能自养固碳 深海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