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软性磨粒流加工特性及近壁区域微切削机理 被引量:22
1
作者 李琛 计时鸣 +1 位作者 谭大鹏 刘曦泽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1-168,共8页
软性磨粒流加工是一种能够有效解决模具结构化表面光整加工的新方法。基于软性磨粒流光整加工的特点,对软性磨粒流中颗粒对壁面的微切削机理进行研究。以普林斯顿方程为基础,对固体相颗粒在流体中的受力进行分析,进而分析颗粒对壁面的... 软性磨粒流加工是一种能够有效解决模具结构化表面光整加工的新方法。基于软性磨粒流光整加工的特点,对软性磨粒流中颗粒对壁面的微切削机理进行研究。以普林斯顿方程为基础,对固体相颗粒在流体中的受力进行分析,进而分析颗粒对壁面的微切削机理。通过对汽车模具中的典型结构化表面进行结构简化,得到用于数值模拟及加工试验的流道的物理模型,采用可实现k-ε湍流模型对软性磨粒流在流道中的压力、速度流场的分布进行数值分析;搭建软性磨粒流加工试验平台并进行20 h加工试验,加工结果证明微切削机理分析的正确性,试验对比结果证明软性磨粒流加工方法可以实现细微尺寸结构化表面的光整加工,有效提高加工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性磨粒流 受力分析 微切削机理 可实现k-ε湍流模型
下载PDF
单晶SiC微切削机理分子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超 李淑娟 +2 位作者 柴鹏 严俊超 李言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48-1654,共7页
单晶Si C硬度高、脆性大,加工困难,在塑性域加工时处于纳米尺度才可明显改善表面质量、获得高的精度。而单晶Si C的切削机理研究使用有限元和实验方法,无法获得时间尺度在飞秒或皮秒下材料发生的变化。为此,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单... 单晶Si C硬度高、脆性大,加工困难,在塑性域加工时处于纳米尺度才可明显改善表面质量、获得高的精度。而单晶Si C的切削机理研究使用有限元和实验方法,无法获得时间尺度在飞秒或皮秒下材料发生的变化。为此,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单晶3C-Si C切削过程进行了建模和仿真,分析了在不同切削速度、切削深度下切削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切削速度为50 m/s、100 m/s和200 m/s时对应的平均切向切削力为737.34 n N、635.29 n N和587.09 n N,单晶Si C表面采用合适的切削速度能减小切削过程的切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SiC 分子动力学 切削仿真 微切削机理
下载PDF
基于应变梯度塑性理论的微切削第一变形区应变分布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吴继华 王文奎 刘战强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797-1801,共5页
将应变梯度塑性理论应用于微切削仿真过程的材料本构模型中,表征材料的微观尺度变形特性。进行了45钢微切削过程仿真,研究微切削第一变形区内的有效流动应力、有效应变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分析了切削厚度与切削刃口圆弧半径比对第一变形... 将应变梯度塑性理论应用于微切削仿真过程的材料本构模型中,表征材料的微观尺度变形特性。进行了45钢微切削过程仿真,研究微切削第一变形区内的有效流动应力、有效应变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分析了切削厚度与切削刃口圆弧半径比对第一变形区有效流动应力和有效应变分布的影响。设计了正交微铣削实验,获得了切屑根部试样,并通过金相试验和显微硬度测试证明了微切削过程中第一变形区应变梯度的存在和微切削变形仿真结果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切削 变形机理 应变梯度 有限元方法 有效应变
下载PDF
微细切削刀具发展现状 被引量:1
4
作者 蒋放 廖文敏 李晴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6-9,共4页
本文对微细切削刀具在微细切削加工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根据微细切削刀具的工作环境,分析了其应当具备的特点;从微细切削刀具的加工机理、设计方法和制备技术三个方面概述了与微细切削刀具相关的研究成果;针对该研究方向上目前存在的... 本文对微细切削刀具在微细切削加工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根据微细切削刀具的工作环境,分析了其应当具备的特点;从微细切削刀具的加工机理、设计方法和制备技术三个方面概述了与微细切削刀具相关的研究成果;针对该研究方向上目前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切削 加工机理 刀具设计 刀具制备
原文传递
微切削加工中切削力的理论与实验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晓舟 于化东 +2 位作者 许金凯 李一全 赵平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86-1092,共7页
微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力严重影响刀具寿命及零件的加工精度,因此,深入研究微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力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是确定合理的加工参数、加工工艺及提高加工系统性能的基础。本文在考虑刀具钝圆半径存在的条件下,采用轴对称原理建立了... 微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力严重影响刀具寿命及零件的加工精度,因此,深入研究微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力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是确定合理的加工参数、加工工艺及提高加工系统性能的基础。本文在考虑刀具钝圆半径存在的条件下,采用轴对称原理建立了微切削力理论公式及微切削模型,实验研究了切削用量、刀具材料及工件材料对切削力的影响,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切深ap为0.002-0.032 mm,进给量f为0.01-0.20 mm/r,切削速度v为20-120 m/min情况下,切削力Fz的变化范围为100-1030 N,Fy的变化范围为40-700 N;减小刀具钝圆半径会减小刀具后刀面与工件的接触长度,并且会减小切削刃以下部分金属的变形,有利于获得高质量的加工表面;控制切削速度对切削力的影响可以通过控制切削层厚度与刀具钝圆半径的比值来实现,控制切削力比值Fz/Fy则可以通过控制走刀量、切深与刀具钝圆半径的比值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切削 切削力 钝圆半径 微切削机理
下载PDF
磁力研磨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冯宝富 孙晓林 +1 位作者 孙奕澎 胡磊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187-189,共3页
磁力研磨是1种利用磁性磨料和磁场作用进行研磨加工的工艺方法.阐述了磁力研磨的特点,分析了研磨过程中材料的去除机理,研究了磁性磨料、磨粒的受力状况和磁力研磨的磨削原理.
关键词 磨削 磁力研磨 微切削 磨削机理
下载PDF
微切削毛刺形成机理及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7
7
作者 石文天 侯岩军 +1 位作者 刘玉德 李强强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2809-2819,2828,共12页
概述了微切削毛刺的形态、分类及其生成机理;阐述了微切削毛刺的仿真分析研究进展;在微切削毛刺的试验研究进展方面,分析了切削工艺参数、刀具几何、切削方式和辅助工艺对微切削毛刺的影响;介绍了几种常用复合材料加工毛刺的研究现状;... 概述了微切削毛刺的形态、分类及其生成机理;阐述了微切削毛刺的仿真分析研究进展;在微切削毛刺的试验研究进展方面,分析了切削工艺参数、刀具几何、切削方式和辅助工艺对微切削毛刺的影响;介绍了几种常用复合材料加工毛刺的研究现状;根据毛刺的成形机理和加工方式,综述了去除毛刺的工艺方法与设备,提出了去毛刺装置的性能要求;最后总结了微细毛刺研究方面的不足,并指出了将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切削 毛刺 表面质量 形成机理 去除毛刺
下载PDF
颗粒微切削表面创成的分子动力学仿真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俊烨 董坤 +1 位作者 王兴华 张心明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94-104,共11页
颗粒微切削的性能和行为直接影响工件的表面质量,从材料去除规律和能量变化规律的角度对颗粒微切削作用的表面创成机理进行研究,分别采用EAM势、Morse势、Tersoff势描述单晶铜原子间、工件与颗粒、颗粒刀具原子间的作用力。分析纳米尺... 颗粒微切削的性能和行为直接影响工件的表面质量,从材料去除规律和能量变化规律的角度对颗粒微切削作用的表面创成机理进行研究,分别采用EAM势、Morse势、Tersoff势描述单晶铜原子间、工件与颗粒、颗粒刀具原子间的作用力。分析纳米尺度下颗粒切削方向、颗粒切削速度、系综温度对颗粒微切削作用,通过探讨体系动能、体系势能、体系总能对工件原子运动规律的影响及颗粒微切削加工前后键角的变化形态,为阐述颗粒微切削作用的表面创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正交切削比斜切削能获得更好的表面质量,颗粒速度与能量不存在线性关系,颗粒温度对体系能量有直接影响。通过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得到体系的结构信息及相关热力学性质并对分子动力学的微观统计量进行分析计算,寻找合适的加工参数,为颗粒微切削加工工艺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颗粒 分子动力学 微切削 表面质量 创成机理
下载PDF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微纳米切削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余震 陈定方 +2 位作者 朱宏辉 袁莎 郑慧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17-219,共3页
随着微纳米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微纳米科技时代,但微纳米加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微纳米加工技术以及对微纳米加工机理缺乏认识的限制,随着微纳米加工尺度的减小,微纳米加工试验也越来越困难,现有的基于连续介质力学... 随着微纳米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微纳米科技时代,但微纳米加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微纳米加工技术以及对微纳米加工机理缺乏认识的限制,随着微纳米加工尺度的减小,微纳米加工试验也越来越困难,现有的基于连续介质力学和剪切模型的理论分析方法已不能适用,而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却能克服这些困难。通过分析国内外基于分子动力学微纳米切削加工模拟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其研究现状的不足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微纳米切削 模拟 超精密加工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