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6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子边:明清民国时期太原城内的一处滨水空间(1436-1937年)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嘎 王雅秀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5-138,共14页
微观尺度的研究应该成为未来历史城市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太原城内东南隅的海子边就是这样一方微观区块,它是由文瀛湖和邻近地带共同组成的一处滨水空间。文瀛湖最迟在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年)既已形成,雨洪蓄积是其形成的主要驱... 微观尺度的研究应该成为未来历史城市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太原城内东南隅的海子边就是这样一方微观区块,它是由文瀛湖和邻近地带共同组成的一处滨水空间。文瀛湖最迟在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年)既已形成,雨洪蓄积是其形成的主要驱动力。在明清传统时代(1436—1885年),贡院、文昌行宫、纯阳宫是坐落在文瀛湖畔的主要建筑,此时的海子边已经具备一定的景观价值和游赏功能;主要建筑的功能特点,决定了该区域带有突出的科举文化特征。进入晚清民国时代(1885—1937年),海子边的空间结构发生了与社会变迁相呼应的重大变化,直接针对海子边的景观营建行动明显增多,此地已经成为太原城区最为闻名的游赏空间;因为有着庞大的人流量,海子边也是很多民众赖以谋生的重要场所,百业杂陈;这里还是太原城内最为重要的政治空间,见证着民众与国家的合作与对抗。与海子边的功能转变相一致,晚清民国时期此方区域的国家力量逐步成长。海子边是一方微观空间,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一个宏观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尺度 滨水空间 城市社会 海子边 明清民国
原文传递
DEVELOPMENT OF MESO-AND MICRO-SCALE STRUCTURES IN THE CHAMBA-BHARMAUR SYNCLINE, WESTERN HIMALAYA, INDIA
2
作者 B. K.Sharma,A. M.Bhola (Deparment of Geology, University of Delhi, Delhi\|110 007, India, E\|mail: brajkishore@hotmail.com bksharma@himalaya.du.ac.i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3-24,共2页
The Chamba\|Bharmaur syncline located in between Zanskar range in the north and Dhauladhar\|Pirpanjal range in the south , in the Chamba district of Western Himachal Pradesh. The rocks constituting Chamba\|Bharmaur sy... The Chamba\|Bharmaur syncline located in between Zanskar range in the north and Dhauladhar\|Pirpanjal range in the south , in the Chamba district of Western Himachal Pradesh. The rocks constituting Chamba\|Bharmaur syncline belong to Precambrian to Lr. Triassic (Rattan, 1973) and represent the southern extension of the Tethyan facies of the Zanskar Tethys Himalayan sequence (Thakur, 1998). The geological and structural mapping in the Chamba\|Bharmaur syncline reveal that the area comprises of various litho\|units which show imprint of various phases of deformation. Three main phases of deformation DF\-1, DF\-2 and DF\-3 have affected the rocks of the Chamba\|Bharmaur syncline. The earliest recognisable deformational structures of the area are tight isoclinal folds appressed with long drawn out limbs and thickened hinges have experienced buckle shortening of 80%. They have been rendered intrafolial folds in many places; only a few of them show disharmony. The folds initiated in the multilayered sequences are generally controlled in their distribution and wave\|length by more competent members of the sequ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 and micro\|scale STRUCTURES deformation the Chamba\|Bharmaur SYNCLINE Western HIMALAYA
下载PDF
微米/纳米尺度的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被引量:23
3
作者 傅敏 王会才 洪友士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91-399,共9页
针对如何定量测定纳米、微米尺度及低维材料的力学性能,叙述了采用当今先进观测手段,结合设备特点和力学分析技术来评价材料的硬度、弹性模量、屈服应力、抗蠕变及抗疲劳性等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
关键词 微米-纳米尺度 纳米硬度计 力学性能 材料
下载PDF
特殊润湿性油水分离材料的开发与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曾新娟 王丽 +3 位作者 皮丕辉 程江 文秀芳 钱宇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86,共14页
随着工业的发展,油水污染日渐严重,特别是石油的泄露、有机化学品的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挽救的损害。因此,开发新型高效的油水分离材料与技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特殊润湿性油水分离材料的出现,为科研人员指明了道路。本文以用... 随着工业的发展,油水污染日渐严重,特别是石油的泄露、有机化学品的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挽救的损害。因此,开发新型高效的油水分离材料与技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特殊润湿性油水分离材料的出现,为科研人员指明了道路。本文以用于油水分离的特殊润湿性材料为研究体系;首先,对具有特殊润湿性油水分离材料的基本理论和设计理念进行分析;然后介绍了通过调控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化学组成制备特殊润湿性材料实现不同的油水分离效果的研究进展,并且尝试从微纳米尺度上揭示特殊润湿性材料的特征,形成从微纳米尺度上揭示油水分离用材料化学品结构特征的技术基础。最后指出了目前在油水分离用功能材料化学品这一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润湿性 油水分离 化学产品工程 微纳米尺度 结构性能关系
原文传递
微纳尺度电气击穿特性和放电规律研究综述 被引量:22
5
作者 成永红 孟国栋 董承业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23,共11页
微纳尺度电气击穿特性和放电规律是当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本文回顾了近70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重点从研究手段、放电规律以及物理机制等方面对不同物理尺度介电系统(宏观尺度电极/微米间隙、微米尺度电极/... 微纳尺度电气击穿特性和放电规律是当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本文回顾了近70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重点从研究手段、放电规律以及物理机制等方面对不同物理尺度介电系统(宏观尺度电极/微米间隙、微米尺度电极/微米亚微米间隙、纳米尺度电极/纳米亚纳米间隙)的放电击穿特性进行了总结,阐述了电极间隙、气压、电极材料和电极形状等因素的影响机制以及不同物理尺度介电系统的放电规律。通过对微纳尺度电气击穿特性和放电规律的概括和分析,发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对丰富和完善微纳尺度放电击穿理论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尺度 电气击穿 放电规律 Paschen曲线 Townsend雪崩击穿 场致发射
下载PDF
微纳米减摩自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关键问题 被引量:21
6
作者 许一 徐滨士 +1 位作者 史佩京 张保森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14,共8页
阐述了微纳米减摩自修复材料的分类、作用机理及研究现状,提出目前微纳米减摩自修复技术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是建立准确的自修复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合理解决微纳米颗粒在油性介质中的分散与稳定难题;根据设备的润滑工况选择合适的材料及... 阐述了微纳米减摩自修复材料的分类、作用机理及研究现状,提出目前微纳米减摩自修复技术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是建立准确的自修复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合理解决微纳米颗粒在油性介质中的分散与稳定难题;根据设备的润滑工况选择合适的材料及使用工艺;深入开展自修复机理研究,进而实现磨损尺寸自修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材料 摩擦磨损 润滑 自修复
下载PDF
长宁区块强封堵油基钻井液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志远 黄维安 +3 位作者 范宇 李萧杰 王旭东 黄胜铭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1-38,共8页
分析清楚长宁区块龙马溪组和五峰组井眼失稳的原因,提出强化井眼稳定的钻井液技术对策,对该区块水平井水平段的钻进至关重要。基于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页岩膨胀、滚动分散试验,揭示了复杂地层的井眼失稳机理,提出了“强化封堵... 分析清楚长宁区块龙马溪组和五峰组井眼失稳的原因,提出强化井眼稳定的钻井液技术对策,对该区块水平井水平段的钻进至关重要。基于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页岩膨胀、滚动分散试验,揭示了复杂地层的井眼失稳机理,提出了“强化封堵微观孔隙、抑制滤液侵入和阻缓压力传递”协同的井眼稳定技术对策。采用砂床滤失仪、高温高压滤失模拟装置、微孔滤膜等试验装置,优选了以封堵剂为主的长宁区块油基钻井液处理剂,构建了适用于长宁区块的强封堵油基钻井液体系,其抗温135℃,抗盐10%,抗钙1%,抗劣土8%,400μm宽裂缝的承压能力达5 MPa,0.22和0.45μm孔径微孔滤膜的滤失量均为0,封堵效果突出,综合性能优于常规油基钻井液。该钻井液在长宁区块现场试应用10余口井,龙马溪组和五峰组水平段均未出现井眼失稳的问题;与同区块采用常规钻井液的已钻井相比,复杂地层的井径扩大率平均降低10.82%,建井周期平均缩短4.5 d。研究结果表明,强封堵油基钻井液技术解决了长宁区块水平井龙马溪组和五峰组水平段的井眼失稳问题,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封堵性 油基钻井液 井眼稳定 页岩气 水平井 微纳米尺度 长宁区块
下载PDF
渝东南—黔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微纳米级孔隙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曾维特 丁文龙 +3 位作者 张金川 李玉喜 王濡岳 久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0-235,共16页
以渝东南—黔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岩心及野外新鲜露头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和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划分页岩微纳米级孔隙类型,并对其发育程度和形态结构进行定量表征,结合页岩样品地球化学测试数据,明确页岩微观孔隙... 以渝东南—黔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岩心及野外新鲜露头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和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观察,划分页岩微纳米级孔隙类型,并对其发育程度和形态结构进行定量表征,结合页岩样品地球化学测试数据,明确页岩微观孔隙发育主控因素,试图建立微纳米级孔隙发育程度与主控因素定性或半定量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牛蹄塘组页岩微纳米级孔隙分为有机孔、无机孔和微裂缝3大类,包括7个亚类。有机质粒内孔结构特征为球状、细瓶颈状和墨水瓶状,无机孔主要为串珠状、球状和楔状,微裂缝呈四方开口的平行板状、夹板状。有机质粒内孔、矿物粒间孔和微裂缝为主要孔隙类型,且具有较好连通性,可作为页岩气赋存空间和渗流通道。页岩孔隙以中孔为主,其次为宏孔,孔隙直径分布范围主要在1~50nm。比表面积主要由孔径≤5nm孔隙所提供,页岩孔隙孔径越小,对比表面积贡献越大,越有利于页岩气吸附聚集,随着孔隙体积的增加,比表面积不断增加。有机碳含量是控制页岩微纳米级孔隙发育和比表面积的最重要内因,特别体现在对微孔和中孔发育的控制上;黏土矿物含量增加能增强页岩吸附能力,但对孔隙体积和比表面积主控作用不明显;脆性矿物含量主要控制宏孔发育,对页岩吸附的贡献可以忽略;热演化程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有机质孔隙的发育,微纳米孔隙体积随着成熟度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对于高过成熟页岩,不同干酪根类型的有机质孔隙发育程度和比表面积大小次序为Ⅰ型>Ⅱ型>Ⅲ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南—黔北 牛蹄塘组 页岩孔隙 微纳米级 发育特征 主控因素
下载PDF
页岩气地层纳微米孔隙结构特征及封堵实验评价 被引量:12
9
作者 唐文泉 王成彪 +7 位作者 林永学 高书阳 韩子轩 柴龙 甄剑武 薛玉志 金军斌 陈晓飞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2-38,共7页
目前水平井段井壁失稳是制约页岩气资源钻探开发进程的主要技术难题之一。针对上述技术难题,采用低压氮气吸附与高压压汞实验,分析了硬脆性页岩的微纳米孔隙结构特征,探讨了微纳米孔隙结构特征对页岩气地层井壁稳定性的影响。利用压力... 目前水平井段井壁失稳是制约页岩气资源钻探开发进程的主要技术难题之一。针对上述技术难题,采用低压氮气吸附与高压压汞实验,分析了硬脆性页岩的微纳米孔隙结构特征,探讨了微纳米孔隙结构特征对页岩气地层井壁稳定性的影响。利用压力传递实验,开展了页岩微纳米尺度裂缝封堵评价实验。研究表明,页岩气地层的井壁失稳与其自身的微纳米孔隙结构特征具有密切关系,微纳米尺度裂缝发育是导致页岩气地层井壁失稳的内在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页岩气协同稳定井壁钻井液技术对策,其中强化封堵页岩微纳米尺度裂缝是解决页岩气地层井壁失稳的关键技术措施。进一步优选了新型微纳米封堵剂,其粒径在80~200 nm之间呈"单峰"分布,能够有效封堵页岩微纳米尺度裂缝,阻缓压力传递与滤液侵入,增强裂缝性页岩井壁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井壁稳定 微纳米尺度裂缝 微纳米封堵剂
下载PDF
精密极薄带轧制理论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2
10
作者 任忠凯 郭雄伟 +2 位作者 范婉婉 王涛 熊晓燕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3-84,共12页
精密极薄带具备优异的精度、耐蚀性、表面光洁度等性能。随着微制造、微电子等高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对极薄带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但是极薄带轧制生产中仍然存在成材率低、残余应力大、局部泡泡浪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人们... 精密极薄带具备优异的精度、耐蚀性、表面光洁度等性能。随着微制造、微电子等高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对极薄带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但是极薄带轧制生产中仍然存在成材率低、残余应力大、局部泡泡浪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人们对极薄带生产的深入研究,促进精密极薄带轧制理论的发展,主要综述极薄带轧制力理论、最小可轧厚度理论、极薄带塑性变形理论、辊系弹性变形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针对上述综述进行分析,发现传统的最小可轧厚度理论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导致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误差比较大;极薄带轧制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辊端压靠现象,但传统压扁计算理论在轧辊端部计算误差比较大。针对上述问题,建立适用于极薄带轧制的条件最小可轧厚度理论和考虑辊端压靠的板形控制模型。但是极薄带轧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科学难题,无法利用传统理论进行解释,因此展望其未来的研究趋势——从微/介观尺度分析精密极薄带轧制过程中变形机理与微观结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密极薄带 轧制力模型 最小可轧厚度理论 辊系弹性变形理论 微/介观尺度
原文传递
液氮冷冲击作用对煤岩微纳米尺度孔隙结构及力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睿月 丛日超 +3 位作者 刘晗 黄中伟 温海涛 洪纯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2-92,共11页
液氮压裂是提高煤层气储层改造效率的潜在可行性技术之一,而目前对于液氮冷冲击作用下煤岩孔喉连通性及微观渗流特征可视化的研究则较少,致使该作用对煤岩微纳米尺度渗流特征与力学性质的影响机制认识尚不明确。为了给液氮压裂提高煤层... 液氮压裂是提高煤层气储层改造效率的潜在可行性技术之一,而目前对于液氮冷冲击作用下煤岩孔喉连通性及微观渗流特征可视化的研究则较少,致使该作用对煤岩微纳米尺度渗流特征与力学性质的影响机制认识尚不明确。为了给液氮压裂提高煤层气储层改造效率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基于CT扫描和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液氮冷浸前、后煤岩微纳米尺度孔隙结构及力学性质的变化,揭示了液氮冷冲击作用对煤岩渗流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液氮冷浸后,煤岩孔隙数量和孔隙尺度均增大,本次实验条件下孔隙度增大2倍,微裂缝占主导,微裂缝体积占比由液氮冷浸前的7.7%增至90.0%;②基于CT三维孔隙结构重构模型,液氮冷浸后,煤岩喉道数量、总长度、总体积均显著增加,较之于液氮冷浸前,分别增加了1.7倍、1.4倍、1.3倍,煤岩孔隙连通性得以明显改善;③液氮冷浸后,煤岩的绝对渗透率显著提高,在实验条件下为液氮冷浸前的77倍,热应力形成的微裂缝成为液氮冷浸后煤岩的主要渗流通道;④液氮冷浸后,煤岩基质区域和矿物区域均有孔洞及裂缝形成,煤岩表面粗糙度增加,与此同时煤岩基质区域和矿物区域的弹性模量均有所下降,弹性模量平均值分别降低81%、91%。结论认为,液氮冷冲击作用使得煤岩微观缺陷增多、力学性质劣化;液氮压裂有望成为一种高效、绿色的新型煤层气储层改造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氮压裂 煤层气 储集层改造效率 CT扫描 数字岩心 原子力显微镜 孔喉连通性 微纳米尺度 力学性质
下载PDF
低渗砂岩储层数字岩心构建及渗流模拟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洋 王春生 +3 位作者 孙启冀 梁超 陈达 王鑫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7-821,共5页
基于CT扫描的数字岩心技术是研究低渗砂岩储层内部微观孔喉特征及孔隙尺度渗流机理的有效途径。为直观、深入研究低渗砂岩储层微—纳米尺度流体输运特征,先通过Micro-CT扫描技术获取低渗介质多尺度三维灰度图像,统计轴向截面孔隙率分布... 基于CT扫描的数字岩心技术是研究低渗砂岩储层内部微观孔喉特征及孔隙尺度渗流机理的有效途径。为直观、深入研究低渗砂岩储层微—纳米尺度流体输运特征,先通过Micro-CT扫描技术获取低渗介质多尺度三维灰度图像,统计轴向截面孔隙率分布整体考察岩心非均质程度;再结合三维重构及逆向工程技术,精准构建低渗介质复杂孔隙三维数字模型后并转换成CAD实体模型;再利用COMSOL建立多组表征单元体有限元模型,数值计算不同边界条件下微—纳米孔隙内流体输运特征;然后通过三维流线及孔隙压力分布场,动态可视化再现低渗介质渗流过程;最后对比常规渗流实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两者差异的产生原因,并提出应用数字平台研究低渗岩石物性及渗流机理的深入关注点。文中研究成果为低渗油藏多尺度数字岩心建模及深层次微观渗流机理研究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岩心 低渗砂岩 微-纳米尺度 逆向工程技术 有限元模型
下载PDF
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中多尺度能量相互作用的研究Ⅰ.理论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沈新勇 沙莎 李小凡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9-1118,共10页
本文是讨论梅雨锋暴雨过程中多尺度能量相互作用问题的开始部分。为了分析梅雨锋暴雨过程中的多尺度能量相互作用,从z坐标系中的运动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出发,把基本物理量分成大尺度背景场(>2000 km)、α中尺度(200~2000 km)和β中小... 本文是讨论梅雨锋暴雨过程中多尺度能量相互作用问题的开始部分。为了分析梅雨锋暴雨过程中的多尺度能量相互作用,从z坐标系中的运动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出发,把基本物理量分成大尺度背景场(>2000 km)、α中尺度(200~2000 km)和β中小尺度系统(<200 km)分量,利用滞弹性近似,推导了大尺度背景场、α中尺度和β中小尺度系统三个尺度的动能方程和位能方程。能量方程中包含了各尺度动能之间的转换、位能之间的转换以及动能和位能之间的转换。动能方程主要包括各尺度动能之间转换项、动能输送项、水平气压梯度力做功项、垂直方向扰动气压梯度力做功项、浮力做功项、地转偏向力分量做功项以及摩擦力做功项。位能方程主要包括各尺度位能之间转换项、位能输送项、浮力做功项以及非绝热加热做功项。其中浮力做功项为位能和动能之间的能量转换项,是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比较关键的能量转换项。关于将能量方程用于梅雨锋暴雨过程中并且诊断能量相互作用影响暴雨发展和消亡过程的物理机制等问题,将在以后的研究中给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尺度背景场 α中尺度 β中小尺度 动能和位能方程 相互作用
下载PDF
页岩微纳观尺度雁列式断续裂纹的原位观测 被引量:8
14
作者 崔振东 李晓 +4 位作者 刘大安 王博楠 韩伟歌 张建勇 王燚钊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5-90,共6页
在自然界岩石和工程围岩中,宏观尺度雁列式断续破裂现象较为常见。然而,在微纳观尺度上,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雁列式断续破裂特征?其扩展与演化过程又是怎样的?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基础科学问题。采用带切槽的弧形页岩试样,在扫描电子显微镜(... 在自然界岩石和工程围岩中,宏观尺度雁列式断续破裂现象较为常见。然而,在微纳观尺度上,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雁列式断续破裂特征?其扩展与演化过程又是怎样的?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基础科学问题。采用带切槽的弧形页岩试样,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开展原位拉伸与微纳观破裂过程观测试验。基于原位观测分析,获得如下几点认识:(1)在微纳米尺度,依然存在断续破裂现象,呈"S"形或反"S"形雁列式展布,是由裂纹尖端部位拉张-剪切复合应力场及矿物非均质性共同诱导形成的。(2)微纳观雁列式断续裂纹总体展布特征和扩展、演化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相邻微裂纹近似平行展布。对单个裂纹来讲,中间的拉张裂纹近似平行于最大拉张应力方向,而两端翼裂纹转向朝着最大剪切应力方向扩展。(3)微纳观雁列式断续裂纹仅代表着主裂纹路径形成过程中的暂时的剪切变形状态或某个中间扩展阶段。(4)雁列式断续裂纹在微米至纳米尺度上具有多尺度分层级结构特征:相对较大尺度的雁列式断续裂纹包含着更小尺度的次级雁列式断续裂纹。该研究提供了微纳观尺度页岩雁列式破裂的观测证据,为分析页岩多尺度裂纹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电子显微镜 原位拉伸 微纳观尺度 断续裂纹 雁列式
下载PDF
致密油藏渗流规律及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曹仁义 程林松 +2 位作者 杜旭林 时俊杰 杨晨旭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3-136,共24页
中国致密油藏资源潜力大、分布广,现阶段已成为中国长庆、大庆、新疆和吉林等油田稳产、上产的重要保障,也是全球油气开发的热点和难点。致密储层岩石致密,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其主流喉道为亚微米,微尺度流动效应的影响显著,传统的油气... 中国致密油藏资源潜力大、分布广,现阶段已成为中国长庆、大庆、新疆和吉林等油田稳产、上产的重要保障,也是全球油气开发的热点和难点。致密储层岩石致密,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其主流喉道为亚微米,微尺度流动效应的影响显著,传统的油气渗流理论已无法准确描述此类油藏的流动规律,且开发过程中表现出原油流动困难、驱替难度大、动用程度低等开发难点,通常采用水平井和大规模体积压裂的井工厂模式实现致密油藏的高效开发。针对致密油藏渗流规律及数学模型,阐述了致密油藏渗流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微纳米孔喉流动机理及数学模型、致密油藏应力敏感及数学模型、致密油藏非线性运动方程、孔隙网络模型、非线性渗流规律和致密基质-裂缝耦合模型及流动规律,并针对各个前沿关键科学问题总结了其发展趋势,对致密油藏的科学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微纳米尺度 边界层 非线性渗流 孔隙网络模拟
下载PDF
基于光学显微视觉的精密定位测量综述(特邀)
16
作者 赵晨阳 向捷 +2 位作者 卞凯 朱子健 万庆红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5-328,共24页
精密定位测量旨在针对微动目标实现微纳米精度的定位与小尺度操纵,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测量技术,在工业生产、半导体制造等高端装备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其他测量方法不同,光学显微视觉测量技术因具备交互性强、扩展性强的特征而广泛应用... 精密定位测量旨在针对微动目标实现微纳米精度的定位与小尺度操纵,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测量技术,在工业生产、半导体制造等高端装备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其他测量方法不同,光学显微视觉测量技术因具备交互性强、扩展性强的特征而广泛应用于精密测量中。对基于光学显微视觉的精密定位测量技术进行分析与综述。首先,介绍光学显微视觉系统的成像模型与工作原理。其次,根据是否基于标靶图案的特征,对显微定位测量算法进行分类;同时,根据标靶图案的周期特征进行进一步的分类与探究,讨论其在不同标靶图案下的性能指标。最后,总结光学显微视觉定位测量方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与前景。该综述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关于光学显微视觉精密定位测量技术的发展状态与趋势,促进微纳尺度定位测量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系统 精密定位测量 显微视觉 微纳尺度
原文传递
电场驱动喷射沉积微纳3D打印及其在先进电路和电子制造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兰红波 李红珂 +7 位作者 钱垒 张广明 于志浩 孙鹏 许权 赵佳伟 王飞 朱晓阳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30-251,共22页
微纳3D打印是近年出现的一种颠覆性新技术,经过10多年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10多种微纳3D打印工艺,但现有微纳3D打印大都面临打印材料和基材的普适性和兼容性差、大面积宏/微跨尺度结构制造困难、生产成本高,尤其是还存在成形效... 微纳3D打印是近年出现的一种颠覆性新技术,经过10多年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10多种微纳3D打印工艺,但现有微纳3D打印大都面临打印材料和基材的普适性和兼容性差、大面积宏/微跨尺度结构制造困难、生产成本高,尤其是还存在成形效率(尺寸)和打印精度相矛盾的挑战性难题。经过近10年的研究与技术攻关,提出并建立了一种电场驱动喷射沉积微纳3D打印新技术,围绕该技术在基础理论、数值模拟、关键技术和装备、打印材料、实验研究和工艺优化、工程应用等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研究。主要综述了电场驱动喷射沉积微纳3D打印基本原理和近年取得重要进展,尤其是系统介绍了该技术在先进电路和电子制造中的典型应用,旨在为先进电路和电子的制造提供了一种低成本、普适性好的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的全新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尺度3D打印 电场驱动喷射沉积 微纳增材制造 先进电路 电子制造
原文传递
微纳尺度毛细芯吸液特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郑晓欢 王野 +2 位作者 李红传 纪献兵 徐进良 《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8-495,共8页
为提高相变传热中毛细芯的吸液性能,以4种粒度(d_a=556 nm^73.8μm)的球形铜粉并添加不同体积分数的Na_2CO_3(φ=0%~40%),用粉末烧结的方法制备不同规格的毛细芯,采用红外热成像法测定液体在其内部的爬升高度,用高速摄影捕捉液滴被吸入... 为提高相变传热中毛细芯的吸液性能,以4种粒度(d_a=556 nm^73.8μm)的球形铜粉并添加不同体积分数的Na_2CO_3(φ=0%~40%),用粉末烧结的方法制备不同规格的毛细芯,采用红外热成像法测定液体在其内部的爬升高度,用高速摄影捕捉液滴被吸入的运动过程,以此为基础对微纳尺度毛细芯的吸液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颗粒直径及掺盐比可使毛细芯内部结构产生明显的差异,从而显著影响毛细芯的毛细特性和液体在其内部的爬升高度。当φ=0%时,与d_a=556 nm的毛细芯相比,d_a=73.8μm的毛细芯中液体的爬升高度增加约373 mm;而对d_a=24.1μm的毛细芯,最佳掺盐比φ=30%,液体所达到的最大爬升高度约518 mm,相比φ=0%的毛细芯,液体爬升高度提升45%。液滴被吸入的运动过程表明,由于纳米级毛细芯的毛细吸力较大,在液滴吸入初期可使其产生较大的变形,但由于渗透率较小导致完全吸入液滴所用时间较长,可见毛细芯吸液过程是毛细吸力和渗透率协同作用的结果,可通过调节金属粉末直径和掺盐比获得最优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尺度 毛细芯 爬升高度 毛细吸力 渗透率
下载PDF
微纳富磷生物炭对土壤-苏柳系统中Cu和Pb稳定性的影响
19
作者 肖江 李晓刚 +2 位作者 赵博 陈岩 陈光才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9-449,共11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生物炭作为优秀土壤改良剂,与植物联合发挥作用,是修复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的潜力途径。以动物源生物质骨粉为原料,采用高温裂解联合湿法球磨技术,制备了两种不同粒径(<75μm和<1....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生物炭作为优秀土壤改良剂,与植物联合发挥作用,是修复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的潜力途径。以动物源生物质骨粉为原料,采用高温裂解联合湿法球磨技术,制备了两种不同粒径(<75μm和<1.0μm)的富磷生物炭(BC和MBC)。通过大棚盆栽试验,考察不同施用剂量(0、0.5%、1.0%和2.0%,w%)的BC和MBC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中Cu和Pb的赋存形态及其在苏柳172(Salix jiangsuensis ‘172’)的积累和转运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两种粒径的富磷生物炭进行SEM-EDS-mapping、TEM、XRD和FT-IR等分析表征,证明了富磷生物炭为含有大量的羟基磷灰石的富炭固相材料,且球磨后的MBC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较BC可分别提升5.93倍和4.65倍;2)施用BC和MBC均能有效降低土壤Cu和Pb的生物可利用态含量,且同等剂量MBC的效果更优。在添加2%BC和MBC条件下,Cu和Pb的生物可利用态含量较对照显著降低了6.41%、17.31%和8.84%、30.31%(P<0.05);3)添加BC和MBC均显著增加了苏柳172生物量(P<0.05),显著降低了苏柳172根部中Cu和Pb的含量(P<0.05),但对苏柳172积累Cu和Pb无显著影响(P>0.05);4)BC(0-2.0%)对苏柳172的Cu和Pb生物富集和转运能力无显著影响(P>0.05),而MBC(1.0%-2%)显著提升苏柳172对Cu和Pb的生物富集和转运能力(P<0.05),2.0%MBC可使Cu和Pb的TF值分别提升101.06%和25.16%。该文对了解微纳富磷生物炭联合树木修复Cu、Pb复合污染土壤具有重要意义,可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微纳米 重金属 柳树 积累 转运
下载PDF
热冲击条件下基于非傅里叶热传导的热涂层单边裂纹问题力学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士元 郑百林 贺鹏飞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47-51,64,共6页
热涂层厚度达到微、纳米尺度,基于傅里叶热传导定律建立的宏观热传导模型不再适用,相应的单边裂纹问题与宏观的有所差异。该文将非傅里叶热传导模型与傅里叶热传导模型相结合所得的温度场作为热载荷,运用有限元方法对单边裂纹驱动力(J积... 热涂层厚度达到微、纳米尺度,基于傅里叶热传导定律建立的宏观热传导模型不再适用,相应的单边裂纹问题与宏观的有所差异。该文将非傅里叶热传导模型与傅里叶热传导模型相结合所得的温度场作为热载荷,运用有限元方法对单边裂纹驱动力(J积分)进行分析,并与完全按傅里叶热传导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分析热涂层的热物理性能(如:松弛时间、声速)对J积分的影响。研究表明:基于非傅里叶热传导模型得到J积分比基于傅里叶热传导模型得到的结果小,随着松弛时间减短、声子速度降低,J积分值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涂层 非傅里叶热传导 热冲击 J积分 微、纳米尺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