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的坡耕地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25
1
作者 赵龙山 张青峰 +2 位作者 梁心蓝 曹伟鹏 吴发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17-322,共6页
微地形是描述地表起伏状态的重要指标,也是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过程的重要影响因子。在微尺度上建立了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坡耕地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并对其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建立的微DEM模型能正确地... 微地形是描述地表起伏状态的重要指标,也是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过程的重要影响因子。在微尺度上建立了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坡耕地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并对其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建立的微DEM模型能正确地再现坡耕地地表形态,利用其派生的微坡度、微坡向数据可作为研究土壤侵蚀空间差异的重要因子;微坡度分布特征与耕作措施密切相关,对于人工锄耕(CH)和人工掏挖(TW)措施,微坡度栅格统计数随着微坡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而等高耕作(DG)措施下微坡度栅格统计数随着微坡度的增大而增大;TW,CH和DG坡面微坡向的栅格统计数具有明显的差异,坡度对微坡向的分布影响明显;利用微DEM计算的地表侵蚀量能够反映出坡面侵蚀的大小。为研究微地形条件下土壤侵蚀过程提供了数据资料,也为进一步研究微地形条件下土壤侵蚀机理的特征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形 黄土坡耕地 耕作措施 微地形 数字高程模型
下载PDF
片蚀与细沟间侵蚀过程中地表微地形的变化 被引量:20
2
作者 郑子成 吴发启 +1 位作者 何淑勤 赖腊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31-937,共7页
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和地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4种人为管理措施地表微地形在片蚀和细沟间侵蚀过程中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雨强下,各管理措施坡面地表微地形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不规则性。不同雨强和管理措施条件下,... 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和地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4种人为管理措施地表微地形在片蚀和细沟间侵蚀过程中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雨强下,各管理措施坡面地表微地形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不规则性。不同雨强和管理措施条件下,各等级的高程在片蚀阶段和细沟间侵蚀阶段都发生了相互转移;其中第Ⅰ级和第Ⅱ级转移出最多,且在细沟间侵蚀阶段后也只有很少部分转移至第Ⅰ级、第Ⅱ级;第Ⅲ级地表高程转移最少,且有大部分的其他等级的高程转入第Ⅲ级,这两个侵蚀阶段在0~0.01 m和0.01~0.03 m区域最易发生土壤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形起伏 管理措施 变化特征 片蚀 细沟间侵蚀
下载PDF
裸地雨滴溅蚀对坡面微地形的影响与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赵龙山 梁心蓝 +1 位作者 张青峰 吴发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71-77,共7页
为了探讨溅蚀作用与坡面微地形之间的相互关系,该文通过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了黄土区坡耕地无植被条件下雨滴对坡面微地形的溅蚀作用与变化特征。微地形由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形成,包括锄耕措施、掏挖措施和等高耕作措施,以平整坡面为... 为了探讨溅蚀作用与坡面微地形之间的相互关系,该文通过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了黄土区坡耕地无植被条件下雨滴对坡面微地形的溅蚀作用与变化特征。微地形由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形成,包括锄耕措施、掏挖措施和等高耕作措施,以平整坡面为对照措施。降雨强度分别为60,90和120mm/h。试验小区大小为0.5m2。用溅蚀板测定坡面向下和向上2个方向的溅蚀量。利用激光扫描仪测定微地形,并结合GIS技术建立大比例DEM(分辨率2cm)。结果表明,在耕作管理条件下,坡面微地形具有降低坡面溅蚀量的作用。微地形的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微坡度的变化,而微坡向对溅蚀作用的变化不敏感。因此,微坡度可以作为研究雨滴溅蚀作用与微地形变化的一个反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降雨 微地形 溅蚀 坡耕地 地表糙度
下载PDF
覆沙坡面微地形变化与侵蚀产沙的响应关系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建文 李鹏 +2 位作者 高海东 杨倩楠 刘展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57-764,共8页
坡面微地形的发育反映了侵蚀的强度及变化过程。为了定量研究不同覆沙厚度下坡面的微地形变化与侵蚀之间的响应,通过模拟1. 5 mm·min^-1雨强下的3场连续降雨试验,结合三维激光扫描仪技术,分析了坡面微地形与土壤侵蚀的空间变化特征... 坡面微地形的发育反映了侵蚀的强度及变化过程。为了定量研究不同覆沙厚度下坡面的微地形变化与侵蚀之间的响应,通过模拟1. 5 mm·min^-1雨强下的3场连续降雨试验,结合三维激光扫描仪技术,分析了坡面微地形与土壤侵蚀的空间变化特征,较好地拟合了微地形变幅与侵蚀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坡面平均含沙量随着降雨场次的增加而减小。覆沙坡面主要产沙区的长度是黄土坡面的3倍左右,且坡段侵蚀量的峰值多分布在坡面4~6 m的位置,而黄土坡面侵蚀峰值分布在3~4 m的位置。随着降雨场次的增加,黄土坡面微地形因子显著增大(P <0. 05),覆沙坡面微地形因子总体呈增大趋势,但并不显著(P> 0. 05)。与黄土坡面和覆沙坡面的侵蚀响应最强烈的微地形因子分别为地表切割深度和地表粗糙度,黄土坡面微地形变幅与侵蚀量的响应关系较强于覆沙坡面,覆沙坡面应寻找其他敏感的指标对方程进行优化。该研究为揭示风水复合侵蚀地区的侵蚀机理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沙坡面 侵蚀 空间分布 微地形 含沙量 土壤侵蚀
原文传递
微透镜列阵浮雕深度控制的新方法 被引量:7
5
作者 董小春 杜春雷 +2 位作者 潘丽 王永茹 刘强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3,共3页
在对材料光刻阈值特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有效克服材料非线性特性影响,提高微透镜浮雕深度的新方法——基底曝光法。在曝光之前,对抗蚀剂整体施加一定量的曝光,提升抗蚀剂刻蚀基面。该方法可制作出面形均方根误差小于3%的微... 在对材料光刻阈值特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有效克服材料非线性特性影响,提高微透镜浮雕深度的新方法——基底曝光法。在曝光之前,对抗蚀剂整体施加一定量的曝光,提升抗蚀剂刻蚀基面。该方法可制作出面形均方根误差小于3%的微透镜阵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透镜 浮雕深度 光刻 曝光阈值 微光学元件
下载PDF
福建东南沿海及邻区活动断裂的微地貌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黄卿团 郑韶鹏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99-1107,共9页
本文对福建东南沿海及邻区活动断裂进行了微地貌学分析,研究了区内断裂构造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并探讨了晚更新世以来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北东向的长乐—诏安断裂带和与之具有成生联系的北西向断裂,第四纪以来具有垂直运动和... 本文对福建东南沿海及邻区活动断裂进行了微地貌学分析,研究了区内断裂构造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并探讨了晚更新世以来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北东向的长乐—诏安断裂带和与之具有成生联系的北西向断裂,第四纪以来具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特征;主要有两个明显的活动期,即早、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晚更新世以来,北东向断裂具右旋水平滑动,北西向断裂具左旋水平滑动,显示出北西西—南东东向水平挤的区域构造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微地貌 福建东南沿海
下载PDF
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区机收对土壤扰动的影响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梁磊 陈信信 +3 位作者 孙克润 何瑞银 汪小旵 丁启朔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6-193,共8页
[目的]本文旨在获取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区水稻与小麦机收环节的土壤扰动信息,评价该区在全程机械化条件下各机械化作业环节对土壤系统的影响。[方法]于该区连续开展3个作物季的田间调查,结合贯入阻力和微地貌测试,同时辅以取样法监测土壤... [目的]本文旨在获取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区水稻与小麦机收环节的土壤扰动信息,评价该区在全程机械化条件下各机械化作业环节对土壤系统的影响。[方法]于该区连续开展3个作物季的田间调查,结合贯入阻力和微地貌测试,同时辅以取样法监测土壤含水率及容重。[结果]综合微地貌测试仪、土壤紧实度仪及土壤取样等方法获得的多维度土壤物理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出中小型稻麦联合收割机对土壤的影响。水稻机收环节的微地貌破坏严重,麦收环节机械对土壤的破坏显著降低。收割机并不造成耕作层土壤容重显著变化,表明稻作制的机械-土壤关系特殊。基于多季、不同作物及不同土层数据的统计分析进一步表明,在该区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的土壤含水率上限为35%,土壤紧实度下限为1 MPa。履带式中小型收割机造成的土壤压实面积比最低(40%),微地貌破坏能够影响全耕层,因此现有的机械设计准则需要针对稻麦轮作制的区域农业特点进一步修订。[结论]本文组装设计的土壤扰动区域调查方法可为农业智能化农情信息装备的研发提供借鉴,所得的机收土壤扰动结果也可为土壤质量精准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扰动 稻麦轮作 贯入阻力 微地貌
下载PDF
微地形对输电线路影响的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朱伟强 方德火 《电力勘测设计》 2005年第5期39-41,67,共4页
利用国内外输电线路通过微地形地段风速研究的方法,通过微地形地段调查及确定,进行微地形地段气候成因分析,研究微地型对风速的影响,提出在福建沿海输电线路工程中应用的关键。
关键词 微地形 输电线路 影响
下载PDF
降雨侵蚀过程中红壤坡耕地地表微地貌演变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利超 葛佩琳 +2 位作者 李朝霞 刘窑军 喻荣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21,共7页
以第四纪红黏土母质红壤和泥质页岩母质红壤等典型南方红壤为例,选取典型红壤坡耕地的野外原位试验小区,控制土表相同初始条件,分别在两种雨强下进行连续三场降雨,同时采用毫米级高精度激光扫描和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 以第四纪红黏土母质红壤和泥质页岩母质红壤等典型南方红壤为例,选取典型红壤坡耕地的野外原位试验小区,控制土表相同初始条件,分别在两种雨强下进行连续三场降雨,同时采用毫米级高精度激光扫描和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在降雨侵蚀过程中红壤坡耕地地表微地貌的演变特征,探讨了地表糙度、洼地蓄积量相关规律。结果表明:(1)连续降雨的进行,雨滴打击和径流搬运的联合作用导致地表糙度降低。第一场降雨带来糙度的迅速下降,第二、三场降雨对糙度的影响较小。在2mm/min雨强下,第二、三场降雨过程中,3种红壤糙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少量提高,结皮倾向于降低糙度,细沟倾向于提高糙度,地表糙度的变化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平衡。糙度下降幅度表现为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团聚体水稳性低的土壤>团聚体水稳性高的土壤;(2)洼地蓄积量在连续降雨过程中总体呈下降趋势。在1mm/min雨强下,红壤团聚体和结皮越稳定,洼地蓄积量下降幅度越小。在2mm/min雨强下,雨强是影响洼地蓄积量变化的主导因素,不同红壤的差异不明显;(3)洼地蓄积量与地表糙度之间呈线性关系,所有处理的R2均达到了0.9以上。1mm/min雨强下洼地蓄积量对地表糙度的敏感性比2mm/min雨强大。对南方红壤区坡耕地坡面水蚀过程地表微地貌研究、红壤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与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微地貌 激光扫描 糙度 红壤
下载PDF
陕北黄土极陡坡土壤水分对微地形的响应 被引量:3
10
作者 杜胜莉 朱清科 +1 位作者 王旭虎 刘淑琴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15,共7页
土壤水分是陕北半干旱黄土区植被生长最主要的限制因子,然而受坡面微地形的影响,黄土坡面土壤水分存在异质性,从而影响林草植被精准配置。为此,本研究通过对黄土高原5类陡坡微地形土壤含水量(0~180 cm土层)的定位监测数据,分析研究不同... 土壤水分是陕北半干旱黄土区植被生长最主要的限制因子,然而受坡面微地形的影响,黄土坡面土壤水分存在异质性,从而影响林草植被精准配置。为此,本研究通过对黄土高原5类陡坡微地形土壤含水量(0~180 cm土层)的定位监测数据,分析研究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微地形的响应。结果表明:1)降水年型对微地形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均有影响,枯水年切沟底土壤含水率季节变化平缓,雨季前下降趋势缓慢,雨季后增长趋势滞后;而丰水年切沟底土壤水分的变化呈V型变化;缓台、浅沟、塌陷和陡坎4种微地形枯水年土壤水分季节变化一致,呈M型变化;而丰水年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呈W型,2个最低值出现在5月和11月。2)垂直方向上塌陷、原状坡、陡坎土壤水分自上而下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缓台、浅沟、缓坡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黄土陡坡中的切沟底土壤水分含量最高。3)缓台、陡坎、原状坡的土壤水分速变层和活跃层在丰水年消失,在枯水年深度下移;塌陷、切沟、浅沟、和缓坡土壤水分速变层和活跃层在枯水年均下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坡地 土壤水分 微地形 垂直变化 陕北黄土区
下载PDF
坡面微地形DEM最佳分辨率的选择方法 被引量:3
11
作者 任磊 李光录 +2 位作者 杨晨辉 魏舟 杨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9-134 142,共7页
【目的】研究坡面微地形DEM最佳分辨率的选择方法。【方法】以2种不同复杂程度的坡面微地形(微地形简单的裸坡小区、微地形复杂的翻耕小区)DEM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微地形DEM分辨率下坡度中误差(mS)、地表糙度(Cr)和微地形DEM生成时间... 【目的】研究坡面微地形DEM最佳分辨率的选择方法。【方法】以2种不同复杂程度的坡面微地形(微地形简单的裸坡小区、微地形复杂的翻耕小区)DEM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微地形DEM分辨率下坡度中误差(mS)、地表糙度(Cr)和微地形DEM生成时间3个参数的变化,从而确定坡面微地形DEM的最佳分辨率。【结果】采用坡度中误差法可以快速缩小分辨率的选择范围,增强了后续研究的目的性;随着分辨率的变化,2种微地形DEM地表糙度的变化趋势相似,并与分辨率呈幂函数关系;综合考量地表糙度和DEM生成时间,可以确定2种微地形DEM的最佳分辨率,且在源数据相同的情况下,最佳分辨率与微地形复杂程度并不相关。【结论】裸坡小区和翻耕小区DEM的最佳分辨率均为4mm,运用所建立方法选择微地形DEM的最佳分辨率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形 DEM 最佳分辨率 坡度中误差 地表糙度
下载PDF
基于微DEM的黄土坡耕地微地形分形维数计算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龙山 梁心蓝 +2 位作者 张青峰 宋向阳 吴发启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7,共3页
在通过GIS技术模拟黄土高原坡耕地地表微地形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体积-表面积法对微地形分形维数进行了初步计算。结果表明,在坡度分别为5°和10°的条件下,人工锄耕,人工掏挖地微地形分形维数分别为0.130 0和0.126 6,0.174 7和0.... 在通过GIS技术模拟黄土高原坡耕地地表微地形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体积-表面积法对微地形分形维数进行了初步计算。结果表明,在坡度分别为5°和10°的条件下,人工锄耕,人工掏挖地微地形分形维数分别为0.130 0和0.126 6,0.174 7和0.083 5。这为系统研究黄土高原坡耕地微地形分形特征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耕作措施 分形地貌 微地形 黄土
下载PDF
“互联网+医疗”模式下的患者权利救济
13
作者 杨雨楠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05-112,共8页
“互联网+医疗”因使用的便利性、较高的可操作性以及能解决现代社会众多就医难题而被广泛关注。它的发展经历了从互联网企业驱动下的移动互联网APP,到传统医院牵头拓展的线上服务,再到真正的互联网医院构建等3个阶段。长远看,互联网医... “互联网+医疗”因使用的便利性、较高的可操作性以及能解决现代社会众多就医难题而被广泛关注。它的发展经历了从互联网企业驱动下的移动互联网APP,到传统医院牵头拓展的线上服务,再到真正的互联网医院构建等3个阶段。长远看,互联网医院的建立发展会成为主流。虽然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互联网+医疗”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政策与法律不匹配、体系搭建不完整、监管不力等现象。“互联网+医疗”背景下,患者的隐私权、生命健康权等受到的侵害宜从宏观、微观两方面进行权利救济。宏观上,应当从法律法规的构建、监管体系的完善等方面保护及救济患者的权利;微观上,应当从厘清法律责任划分,举证证明责任分配及诉讼、调解、和解方式等的优化多方面进行患者权利救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医疗” 患者权利 权利救济 宏观救济 微观救济
下载PDF
Substrate damage and recovery after giant clam shell mining at remote coral reefs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14
作者 ZHOU Shengnan SHI Qi +4 位作者 YANG Hongqiang ZHANG Xiyang LIU Xiaoju TAN Fei YAN Pi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1年第11期1655-1674,共20页
Giant clam shell mining(GCSM),a unique phenomenon occurring at remote coral reefs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SCS),forms striking scars on the reef flats and damages the reef flat substrate.Through image analyses ... Giant clam shell mining(GCSM),a unique phenomenon occurring at remote coral reefs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SCS),forms striking scars on the reef flats and damages the reef flat substrate.Through image analyses at three times(2004.02.02,2014.02.26,and 2019.04.10)and in situ surveys at Ximen Reef,a representative site that has experienced GCSM,we quantified the GCSM-generated substrate damage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covery.GCSM was estimated to have occurred sometime between 2012 and 2014,causing reduction in live coral subarea and formation of micro-relief as trenches and mounds.GCSM-generated damage was restricted to the reef flat.After GCSM,coral and algae subarea increased,and the trenches and mounds tended to be filled and eroded,representing a natural recovery of the substrate.The legal prohibition on human disturbances at the coral reefs contributed to substrate recovery at Ximen Reef.This case also implied that recovery of the other coral reefs that suffered from GCSM is pos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ant clam shell mining substrate components micro-relief reef flat South China Sea
原文传递
Research on Micro-relief of Active Faults on the Coast of Southeast Fujian and Its Adjacent Area
15
作者 Huang Qingtuan Zheng Shaope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7年第2期210-224,共15页
O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Fujian and its adjacent area, the NE-trending Changle-Zhao'an fault zone and several NW-trending faults that are genetically related to the former are well developed. With micro-relief analy... O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Fujian and its adjacent area, the NE-trending Changle-Zhao'an fault zone and several NW-trending faults that are genetically related to the former are well developed. With micro-relief analysis, 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Quaternary activity of the faults and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in this reg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icro-relief of the NE-trending Changle-Zhao'an fault zone and the genetically related NW-trending faults is characterized by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movements since the Quaternary; the faults in the region have undergone two active stages since the Quaternary, i.e. early Quaternary and late Pleistocene;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the movement of the NE- trending faults showed a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while that of NW-trending faults a left-lateral strike-slip, indicating a NWW-SEE oriented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 of the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fault micro-relief The southeast coast of Fujian
下载PDF
基于平面-浮雕面形调制型光栅分束器的设计
16
作者 陈敏 于盛林 +2 位作者 蒋海慧 罗宁宁 高益庆 《光电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4-28,共5页
针对衍射光栅分束器,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平面-浮雕面形调制型光栅实现分束器设计的方法。该方法根据光线追迹原理设计获得光栅相位和面形多项式函数通式,采用遗传算法优化面形多项式函数系数,分别设计了分束比为1:2×2、1:3×3、1... 针对衍射光栅分束器,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平面-浮雕面形调制型光栅实现分束器设计的方法。该方法根据光线追迹原理设计获得光栅相位和面形多项式函数通式,采用遗传算法优化面形多项式函数系数,分别设计了分束比为1:2×2、1:3×3、1:4×4的光栅分束器件;其衍射效率分别为81.83%、81.11%和74.01%;三个器件的光强均匀性分别达到0.02394、0.1838和0.1912,并用Matlab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分束器件设计具有一定的普遍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光学 浮雕面形 光栅分束器 光线追迹
下载PDF
DEM分辨率对微地形形态的影响
17
作者 魏舟 李光录 +4 位作者 任磊 杨晨辉 杨娟 李柏桥 刘馨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5-110,共6页
不同的DEM采样间隔能够使地表微地形的概括发生变化,导致微地形观测结果出现差异,该文主要研究不同观测尺度条件下微地形的变化。在深耕、浅耕、裸坡和细沟4种地形条件下,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得5,10,20mm的点云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相关... 不同的DEM采样间隔能够使地表微地形的概括发生变化,导致微地形观测结果出现差异,该文主要研究不同观测尺度条件下微地形的变化。在深耕、浅耕、裸坡和细沟4种地形条件下,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得5,10,20mm的点云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相关软件对点云数据加以处理分析,提取不同尺度条件下各类微地形的坡度、坡向、坡度变化率和坡向变化率;通过坡度、坡向定性研究微地形变化与观测尺度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对坡度变化率、坡向变化率的研究得出坡度、坡向的变化值域。不同地形条件的微地形在不同观测尺度下变化有明显差异。坡度在8°~15°,15°~25°,45°~60°,60°~90°变化均一;坡向受观测尺度影响主要集中在阳坡和半阳坡;坡度变化率和坡向变化率表明观测尺度越细微地形坡度坡向变化情况越显著,从10,20mm观测尺度下的0~3/3,3~∞两个取值区间逐渐迁移到在5mm尺度条件下的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形 坡度 坡向 坡度变化率 坡向变化率
下载PDF
地震属性在微断层解释中的应用 被引量:43
18
作者 李建雄 崔全章 魏小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25-929,1012+833,共5页
本文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通过模型正演,综合应用相干体、曲率体、构造导向滤波等技术(和时间切片、大比例尺工业制图等手段),较好地识别出约1300m深度处3~5m断距的微断层和3~5m的微幅度构造,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关键词 曲率属性 相干属性 微断层 构造导向滤波 精细构造解释 微幅度构造
下载PDF
微幅度构造识别方法及利用浮力开发油田 被引量:25
19
作者 王庆 贾东 +2 位作者 马品刚 曹阳 丁洁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5-67,共3页
通过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剖面的解释 ,并结合开发井的层位校正 ,确定了大庆长垣南部太 190油田中微幅度构造的基本特征。该区广泛存在的微幅度构造控制着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及剩余油的分布。重力作用是影响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原因 ,由油... 通过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剖面的解释 ,并结合开发井的层位校正 ,确定了大庆长垣南部太 190油田中微幅度构造的基本特征。该区广泛存在的微幅度构造控制着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及剩余油的分布。重力作用是影响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原因 ,由油水重力分异而产生的浮力是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种驱动力。试验结果表明 ,利用浮力使剩余油在短距离内短时间再聚集是可行的 ,因而在砂体窄小、微幅度构造发育的复杂断块油藏 ,利用浮力采油是一种有效的改善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的方法。在井网加密调整的过程中 ,油井应布在微幅度构造的高点及斜坡部位 ,这样可以利用浮力 ,采用油水井间抽、间注的方式有效地开采剩余油。图 1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幅度构造 识别方法 高含水后期 剩余油分布 浮力采油 大庆长垣
下载PDF
振动时效机理及其对疲劳寿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0
20
作者 芦亚萍 何闻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97-200,共4页
运用细观力学的方法分析位错及其塞积群的应力场,在此基础上研究外力作用下塞积的开通与残余应力释放的关系,得出了使内部残余应力得到宏观释放的激振动应力条件为残余应力和激振动应力之和应大于材料的屈服应力。同时从微观角度揭示了... 运用细观力学的方法分析位错及其塞积群的应力场,在此基础上研究外力作用下塞积的开通与残余应力释放的关系,得出了使内部残余应力得到宏观释放的激振动应力条件为残余应力和激振动应力之和应大于材料的屈服应力。同时从微观角度揭示了振动时效时,工件内部位错密度增大、位错分布更趋均匀的过程,并得出适当的振动应力可以使工件的疲劳寿命提高的结论。最后用实验验证了振动对位错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观力学 位错 振动时效 残余应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