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型微通道内两相流流型及相分离特性 被引量:9
1
作者 周云龙 刘博 +1 位作者 刘袖 尚达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0-305,共6页
以氮气和水为工作流体,在矩形截面为100μm×800μm的T型微通道内进行了气液两相流可视化实验,观测到弹状流、弹状-液环流、环状流、分层流和搅拌流,得到了流型图和流型转换界限。通过对比对弹状流、环状流和分层流相分离实验结果,... 以氮气和水为工作流体,在矩形截面为100μm×800μm的T型微通道内进行了气液两相流可视化实验,观测到弹状流、弹状-液环流、环状流、分层流和搅拌流,得到了流型图和流型转换界限。通过对比对弹状流、环状流和分层流相分离实验结果,证明在T型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相分离特性受上游流型影响。上游流型为弹状流时,气体优先从侧支管采出;上游流型为环状流时,液体优先从侧支管采出;上游流型为分层流时,气体只从其中一条支管中采出。当流型一定时,液相采出分率随着入口液体速率增加而减小,而气体速率变化对液相采出分率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型微通道 气液两相流 流型 相分离
下载PDF
微型自吸氧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阳极极板设计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钟凌燕 王晓红 +1 位作者 姜英琪 刘理天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05B期2163-2166,共4页
在体积微型化条件下,极板流场图形的设计对燃料电池的性能优化,尤其是提高面积比功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不同沟道和沟脊宽度的阳极极板,测试了相应微型自吸氧燃料电池的性能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沟脊宽度小于沟道宽度的条件... 在体积微型化条件下,极板流场图形的设计对燃料电池的性能优化,尤其是提高面积比功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不同沟道和沟脊宽度的阳极极板,测试了相应微型自吸氧燃料电池的性能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沟脊宽度小于沟道宽度的条件下,增加沟道或沟脊宽度都能改善微型燃料电池的性能,但改善幅度随宽度增加而趋缓.当沟道和沟脊宽度等比例变化时,性能随宽度的增加的最优值为600μm,其性能达到了2.87mW/cm2,优于沟道和沟脊均为400μm和800μm的燃料电池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燃料电池 流场图形设计 自吸氧 MEMS
下载PDF
微通道气液两相流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王长亮 靳遵龙 +1 位作者 王永庆 王定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1期1-7,共7页
介绍了国内外微化工发展背景及发展现状,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流动气泡特性和传质特性。微通道中(横向及竖向微通道)气液两相流流型划分主要有泡状流、弹状流、环状流、搅拌流等。气泡形成过程中流体挤压力对气泡表面进行破坏致使分离,表... 介绍了国内外微化工发展背景及发展现状,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流动气泡特性和传质特性。微通道中(横向及竖向微通道)气液两相流流型划分主要有泡状流、弹状流、环状流、搅拌流等。气泡形成过程中流体挤压力对气泡表面进行破坏致使分离,表面张力则在整个过程中维持着气泡形状及长度。着重介绍了微通道内气泡形成过程及经验长度计算,比较了不同研究者提出的经验公式中气液相表观速度比和气泡长度的关系,得出气泡长度均随气液相表观速度比的增加而增加,但依据研究者实验条件不同增加趋势也不尽相同。传质方面,研究基本集中在气液相比表面积较大的泡状流、环状流上,而气液表观速度、当量直径、压强等都会影响传质系数。微通道气液两相流虽然在传热、传质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但仍存在研究手段单一、理论数据不完善等问题,指出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们要扩大领域范围,为传质传热的实际应用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气液两相流 流型 气泡长度 传质
下载PDF
水平微细圆管内R290流动沸腾流态可视化研究
4
作者 姜林林 蒋金周 张海滨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9-135,共7页
本文对水平微细圆管内R290流动沸腾的流态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分析不同管径下流动沸腾换热主要流态形式及影响因素,基于理论流态图对比分析流态转变规律。实验工况:热流密度1~70 kW/m^(2),质量流率50~1020 kg/(m^(2)·s),饱和温度-10... 本文对水平微细圆管内R290流动沸腾的流态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分析不同管径下流动沸腾换热主要流态形式及影响因素,基于理论流态图对比分析流态转变规律。实验工况:热流密度1~70 kW/m^(2),质量流率50~1020 kg/(m^(2)·s),饱和温度-10~25℃,管径1~3 mm,干度0~1。实验中共观察到8种R290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流态,其中间歇流和波状流为3 mm管的主要换热流态,弹状流和环状为1 mm管的主要换热流态;实测流态图中3 mm管的泡状流、混状流,2 mm管的泡状流,1 mm管的弹状流与D&W流态转变准则较为吻合,而2 mm管和1 mm管的离散流区域匹配性较差;管径的变化对流态有重要影响,随着管径的减小,气泡形状、流态形式、流态分布及流态转变曲线均发生变化,管径微尺度效应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微细圆管 流动沸腾 R290 流态 D&W流态转变准则
下载PDF
微/小通道内沸腾换热研究综述 被引量:4
5
作者 高龙 马富芹 +1 位作者 范晓伟 张鬲军 《节能技术》 CAS 2004年第6期5-8,共4页
微 /小通道紧凑式蒸发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对其换热特性的深刻认识和进一步研究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而目前涉及微 /小尺度通道内沸腾换热特性和流动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微 /小通道内沸腾换热方面... 微 /小通道紧凑式蒸发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对其换热特性的深刻认识和进一步研究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而目前涉及微 /小尺度通道内沸腾换热特性和流动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微 /小通道内沸腾换热方面的研究状况 ,并指出了该研究领域有待于深入开展研究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换热 小尺度 换热特性 流动 研究综述 课题 起步阶段 研究状况 研究领域 内容
下载PDF
水平与垂直流动对微电铸镀层均匀性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晖 汪红 +3 位作者 李光杨 姚锦元 王艳 丁桂甫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0-23,共4页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FLUENT对微电铸镀层均匀性进行了分析。对当物质传递成为金属沉积的控制步骤时,进行铸层均匀性的数值模拟,研究不同流动方式对均匀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物质传递成为控制步骤时,增强对流—扩散虽然有利于物质传...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FLUENT对微电铸镀层均匀性进行了分析。对当物质传递成为金属沉积的控制步骤时,进行铸层均匀性的数值模拟,研究不同流动方式对均匀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物质传递成为控制步骤时,增强对流—扩散虽然有利于物质传输,但均匀搅拌更有利于镀层均匀性;垂直流动相对于水平流动因离子到达阴极表面各处的传质阻力相同,故能有效改善镀层形貌的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铸 对流—扩散传质 传质阻力 流动方式
下载PDF
微通道平行流蒸发器流程结构优化设计 被引量:3
7
作者 侯志旭 张子瀚 徐飞 《制冷与空调》 2018年第12期11-15,共5页
在相同的芯体尺寸下,试验研究微通道平行流蒸发器流程结构和扁管改变对制冷剂流动及换热性能的影响。当蒸发器芯体由2流程改为4流程时,试验结果表明制冷能力降低2.1%~4.1%,制冷剂压力损失增加7.8%,空气侧阻力减小2.9%~3.8%,芯体出风... 在相同的芯体尺寸下,试验研究微通道平行流蒸发器流程结构和扁管改变对制冷剂流动及换热性能的影响。当蒸发器芯体由2流程改为4流程时,试验结果表明制冷能力降低2.1%~4.1%,制冷剂压力损失增加7.8%,空气侧阻力减小2.9%~3.8%,芯体出风侧温度均匀性有明显改善。此外,在4流程基础上,当扁管高度由1.4 mm改为1.8 mm时,芯体每流程的流通面积增大65.1%,制冷能力提高6.9%~11.3%,制冷剂压力损失降低27.8%,空气侧阻力增大8.4%~10.1%,芯体出风侧温度均匀性与之前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空调 微通道蒸发器 流程结构 流通面积 优化设计
下载PDF
离散元模拟离心超重力场下的斜槽颗粒流 被引量:1
8
作者 詹正书 赵宇 +2 位作者 梁腾 刘准 王玮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32-1240,共9页
以非稳态斜槽颗粒流为切入点,利用离散元方法再现颗粒流在离心超重力场中的运动机制,以量化科里奥利效应对岩土体动力过程的影响.利用已发表的离心试验数据验证数值模型的可靠性;从宏观和细观尺度系统量化非稳态流中模型布置方向、斜槽... 以非稳态斜槽颗粒流为切入点,利用离散元方法再现颗粒流在离心超重力场中的运动机制,以量化科里奥利效应对岩土体动力过程的影响.利用已发表的离心试验数据验证数值模型的可靠性;从宏观和细观尺度系统量化非稳态流中模型布置方向、斜槽倾角、超重力、斜槽底面粗糙度等试验参数对科里奥利效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模型布置方向下,科里奥利力会大幅改变颗粒流的流态,科里奥利效应与斜槽倾角以及斜槽底面粗糙度正相关,但是科里奥利效应对超重力不敏感.研发抵消科里奥利效应的试验手段是岩土体动力灾变超重力离心模拟领域亟须解决的技术瓶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远程滑坡 颗粒流 科里奥利效应 宏观流态 细观流态
下载PDF
T型微混合器内液相混合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9
作者 齐文哲 郭凯 +3 位作者 赵明恩 黄哲庆 刘春江 刘伯潭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4-69,共6页
T型混合器是微尺度条件下探索传递现象的理想模型,通过CFD方法对其内部流体力学性能及混合特征进行研究分析。首先,通过对不同Re数下T型微反应器内混合状态的模拟及分析,验证该方法对T型结构混合的可靠性;其次,通过对T型微反应器内流动... T型混合器是微尺度条件下探索传递现象的理想模型,通过CFD方法对其内部流体力学性能及混合特征进行研究分析。首先,通过对不同Re数下T型微反应器内混合状态的模拟及分析,验证该方法对T型结构混合的可靠性;其次,通过对T型微反应器内流动形态的分析,发现涡结构的产生能够强化混合过程,并提出一种能产生强化混合的涡结构的新型T型反应器的设计理念;最后,对影响新型混合器的不同结构参数进行模拟并分析,得到该设计理念下的最优结构,并对该结构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该结构能够扭曲混合界面以增大接触面积,从而强化混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型微混合器 液相混合强化 计算流体力学 混合效率 涡结构
下载PDF
水平微细管内CO2流动沸腾流态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姜林林 柳建华 +1 位作者 张良 吴清清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共7页
针对CO2水平微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流态及流态转变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实验工况:热流密度(5-35 k W/m^2)、质量流率(50-600 kg/(m^2·s))、饱和温度(-40-0℃)、管径(0.5-1.5 mm)。实验表明:CO2在微细管内实际流态分别是... 针对CO2水平微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流态及流态转变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实验工况:热流密度(5-35 k W/m^2)、质量流率(50-600 kg/(m^2·s))、饱和温度(-40-0℃)、管径(0.5-1.5 mm)。实验表明:CO2在微细管内实际流态分别是泡状流、弹状流、间歇流、层流、波状流、混状流、环状流和雾状流;干涸过程中的流态主要为环状流-雾状流、波状流-雾状流的过程及不稳定的环状流;通过理论计算获得CO2微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流态图,流态图显示热流密度对高干度区域流态转变有显著影响,质量流率大小直接决定了换热过程所经历的流态;不同饱和温度工质热物性不同改变了流型;理论分析所采用的流态形式与实际CO2在微细管内所具有的流态类型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微细管 流动沸腾 流态
原文传递
流动聚焦微气泡流型分布及控制参数实验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进良 赖喜锐 +2 位作者 王斌 徐立 刘国华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2012年第1期59-63,共5页
介绍了一种基于毛细管流动聚焦方法制备微纳米量级气泡的流动聚焦微流控芯片.以水和空气为工质,在一定的压力和流量下,利用高速摄影技术研究微气泡的尺寸、发生频率和形成过程.分析了表面张力、气体压力、液体流量等参数对微气泡直径和... 介绍了一种基于毛细管流动聚焦方法制备微纳米量级气泡的流动聚焦微流控芯片.以水和空气为工质,在一定的压力和流量下,利用高速摄影技术研究微气泡的尺寸、发生频率和形成过程.分析了表面张力、气体压力、液体流量等参数对微气泡直径和发生频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微流控芯片可以稳定产生直径微米量级的微气泡,操作简单,在微反应器和生物、医药等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聚焦 微通道 微气泡 流型
下载PDF
以水为工质的铜基微通道热沉的流态可视化与传热特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白鹏飞 汤勇 +1 位作者 陆龙生 唐彪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59-964,共6页
设计了微通道流态观测系统,在低雷诺数(34~191)条件下,对以水为工质的一种铜基微通道热沉的流态、温差、压降与其传热特性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可视化观察发现,此微通道的主要流态形式为环状流并随着热流密度的进一步增大呈现周期性震... 设计了微通道流态观测系统,在低雷诺数(34~191)条件下,对以水为工质的一种铜基微通道热沉的流态、温差、压降与其传热特性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可视化观察发现,此微通道的主要流态形式为环状流并随着热流密度的进一步增大呈现周期性震荡。在微通道出现干涸现象时,流体流量迅速下降至零。低入口雷诺数下,首次发现了微通道热沉底部轴向温度呈现中间低两边高的现象。这可能由于流态为充分沸腾的环状流时,与壁面的换热效率最高导致的。微通道热沉的压降损失随着雷诺数和热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分析结果表明,流体流态是影响铜-水微通道热沉换热特性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工学 热沉 微通道 雷诺数 传热 流态
下载PDF
异形截面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相威 叶丁丁 +2 位作者 廖强 李俊 朱恂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87-1090,共4页
采用高速摄影仪对自行制备的水力直径为0.5mm的水平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动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获得异形截面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型图,并与文献中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型图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实验工况下,异形截面微通道内发现了泡状流... 采用高速摄影仪对自行制备的水力直径为0.5mm的水平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动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获得异形截面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型图,并与文献中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型图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实验工况下,异形截面微通道内发现了泡状流,弹状流及平行流,且由于表面张力和憎水通道壁面的作用使得平行流易发生于该微通道内。此外,异形截面的形状和壁面润湿性对微通道内的流型及流型转换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异形截面 气液两相流 流型
原文传递
微针肋气液两相流动及压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夏国栋 周明正 +2 位作者 柴磊 崔珍珍 李健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343-1346,共4页
本文以氮气和去离子水为工质,对微针肋热沉两相流动形态及压降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低气液流速时表面张力作用明显占优,气泡在肋之间存在时间不一的停滞现象;随着液相流速的增加,由于表面张力所起作用的变化以及两相流型的转变... 本文以氮气和去离子水为工质,对微针肋热沉两相流动形态及压降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低气液流速时表面张力作用明显占优,气泡在肋之间存在时间不一的停滞现象;随着液相流速的增加,由于表面张力所起作用的变化以及两相流型的转变,试验所得分相模型系数C的分布,发生了两次明显转变;考虑当量直径影响的M-H分相模型对试验值预测效果最好,平均偏差只有9.27%,液相流速很小时,L-Mu模型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针肋 两相流 压降 流型 模型
原文传递
对微灌滴头水流流态若干问题的思考及补偿机理的探索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国祥 丁苏疆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8-81,共4页
滴头水力计算对于管道工程设计是十分重要的。该文研究了压管道水流流态划分的依据与水流条件、滴头工作水头与管流沿程损失水头的区别,及滴头流量的水温修正。并对无弹性件滴头流态指数x<0.5的现象,作了机理探讨,提出了"面积补... 滴头水力计算对于管道工程设计是十分重要的。该文研究了压管道水流流态划分的依据与水流条件、滴头工作水头与管流沿程损失水头的区别,及滴头流量的水温修正。并对无弹性件滴头流态指数x<0.5的现象,作了机理探讨,提出了"面积补偿"法。结果表明:1)将尼古拉兹水力实验成果为依据的有压管流流态套用于滴头水力计算中(除微管滴头外)是错误的;2)认为对流态指数x=1的滴头,按层流流态对滴头流量做水温修正是正确的;对x≤0.5的滴头,不需做流量的水温修正,原因在于流道内基本上全为局部损失,而不是滴头流态为紊流阻力平方区;对1>x>0.5的滴头,目前可不做水温修正,可在滴头水力试验中使用设计温度的水,获取符合水温要求的水力关系。3)对于滴头流态区分,仅对已基本淘汰的微管滴头有必要,对其余滴头并无实际需要,应于放弃。4)无弹性件滴头x<0.5的现象机理是"面积补偿",即过流面积随水头增大而减小,原因是流道边界的急剧变化和水流惯性与水头(流速)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水力学 流量 补偿 微灌滴头 流态 水温修正 无弹性件
下载PDF
弯曲正方形截面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流型研究
16
作者 周云龙 田敏 王迪 《化工机械》 CAS 2015年第4期498-503,共6页
以空气-水为工质,在不同曲率比下利用高速摄影仪对正方形截面为0.8mm×0.8mm的弯曲微通道进行了气液两相流流动特性实验研究,获得了典型流型毛细泡状流、弹状流、间歇流和环状流,发现了非典型毛细泡状流和少见的波状分层流,并将实... 以空气-水为工质,在不同曲率比下利用高速摄影仪对正方形截面为0.8mm×0.8mm的弯曲微通道进行了气液两相流流动特性实验研究,获得了典型流型毛细泡状流、弹状流、间歇流和环状流,发现了非典型毛细泡状流和少见的波状分层流,并将实验结果与相关文献进行对比,为合理设计微型换热器和微化工混合器的气液流动分布结构、保证微通道内优异的传热传质特性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弯曲微通道 流型特性 曲率比
下载PDF
并列矩形微通道内两相流流型和压降试验研究
17
作者 周云龙 陈玉修 刘旭 《化工机械》 CAS 2014年第2期169-173,共5页
以空气-水、空气-酒精为工质,在矩形截面为100μm×800μm的并列微通道(三通道)中进行了气液两相流动的流型和压降试验。观察到了泡状流、弹状流、波状流和分层流,而且微通道Ⅰ内流型变化最为复杂,微通道Ⅲ内的流型变化只出现了弹... 以空气-水、空气-酒精为工质,在矩形截面为100μm×800μm的并列微通道(三通道)中进行了气液两相流动的流型和压降试验。观察到了泡状流、弹状流、波状流和分层流,而且微通道Ⅰ内流型变化最为复杂,微通道Ⅲ内的流型变化只出现了弹状流。通过与均相流计算模型预测值的对比发现:Mecadam粘度计算式预测的压降值在低气相速率时能较好地预测压降,但是预测范围非常小,全液相粘度预测的压降值在低液速时能够较好地预测本试验中的整体压降;分相流模型中Chishlom预测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列微通道 气-液两相流 流型 压降
下载PDF
并列矩形微通道可视化研究和压降计算
18
作者 周云龙 陈玉修 刘旭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2-227,共6页
对当量直径为177.8μm、长为3mm的矩形截面并列微通道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高速摄影仪对并列微通道内空气-水的两相流动进行了可视化研究,试验中观察到几种典型的流型;利用分相流模型、均相流模型对并列微通道的整体压降进行预测,并与测... 对当量直径为177.8μm、长为3mm的矩形截面并列微通道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高速摄影仪对并列微通道内空气-水的两相流动进行了可视化研究,试验中观察到几种典型的流型;利用分相流模型、均相流模型对并列微通道的整体压降进行预测,并与测得的试验值进行了对比,通过计算各个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来比较其预测效果.结果表明:均相流模型对整体压降的预测效果好于分相流模型;均相流模型中,用Dukler黏度计算式得到的预测值平均绝对误差最小,预测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列微通道 两相流 流型 整体压降 模型
下载PDF
共轴微通道油水两相流流型分析
19
作者 伊春明 许阁 +1 位作者 胡文俊 张金松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18年第6期38-41,共4页
本文以竖直共轴微通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墨水为分散相、润滑油为连续相,二者在微通道内形成两相流,改变分散相流量和连续相流量,观察到了滴状滴、弹状流、喷射滴流、波浪流和线流的五种流型。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以连续相流量为横坐标、... 本文以竖直共轴微通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墨水为分散相、润滑油为连续相,二者在微通道内形成两相流,改变分散相流量和连续相流量,观察到了滴状滴、弹状流、喷射滴流、波浪流和线流的五种流型。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以连续相流量为横坐标、分散相流量为纵坐标的流型分布图。在微尺度下,表面张力和粘性力对流体的运动起主要作用。推导出微滴的特征长度ddrop和频率fdrop的经验公式,微滴的特征长度ddrop正比于(Qd/Qc)1/2,微滴的频率fdrop正比于(Qd+Qc)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轴微通道 油水两相流 流型
下载PDF
Flow visualization of silicon-based micro pulsating heat pipes 被引量:13
20
作者 QU Jian & WU HuiYing Key Laboratory for Power Machinery and Engineerin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4期984-990,共7页
Two sets of silicon-based micro pulsating heat pipes(SMPHPs) with trapezoidal cross section having hydraulic diameters of 352 μm(#1) and 394 μm(#2) respectively were fabricated for the first time using MEMS technolo... Two sets of silicon-based micro pulsating heat pipes(SMPHPs) with trapezoidal cross section having hydraulic diameters of 352 μm(#1) and 394 μm(#2) respectively were fabricated for the first time using MEMS technology.With FC-72 as the working fluid,the start-up,steady operation state,as well as flow pattern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CCD camera.It was found that the start-up process of these two SMPHPs was rather rapid.At the start-up period,no nucleation was observed,and the vapor plugs at the evaporator U-bends were formed mainly due to the breakup of liquid slugs.At the steady operation state,self-sustained oscillation with large amplitudes dominated the flow behavior when the inclination angle varied from 10° to 90°,but the nucleate boiling and bulk circulation were observed only in SMPHP #2.While bubbly,slug/plug,annular/semi-annular,and wavy-annular flows were observed in both two SMPHPs,the injection flow only appeared in SMPHP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 pulsating heat PIPE flow visualization START-UP flow pattern INJECTION flow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