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喻指称与转喻思维——《水浒传》人物绰号的认知解读 被引量:7
1
作者 魏在江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8-42,共5页
《水浒传》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108将都有绰号,这些绰号的运用既增加人物的感染力,也增加小说的文化厚度,更彰显出水浒英雄的豪侠色彩。本文以转喻理论为分析框架,对《水浒传》108将的绰号进行分析,以映证转喻思维的普遍性。
关键词 《水浒传》 绰号 转喻指称 转喻思维
原文传递
概念转喻的认知研究:“广义”与“狭义”之辩 被引量:3
2
作者 马辰庭 王义娜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0-37,共8页
概念转喻研究包含狭义的转喻本体观和广义的转喻性语法观。狭义观侧重探究不同语言层面的转喻运作及其概念理据,是主流的转喻研究范式;广义观基于认知语法的语义分析路径,指出形式与概念结构之间的转喻属性和语义不确定性,是语法本质层... 概念转喻研究包含狭义的转喻本体观和广义的转喻性语法观。狭义观侧重探究不同语言层面的转喻运作及其概念理据,是主流的转喻研究范式;广义观基于认知语法的语义分析路径,指出形式与概念结构之间的转喻属性和语义不确定性,是语法本质层面的转喻研究。本文指出两类视角都是认知参照点模式的体现,转喻本体高度内在于转喻性语法之中;而后者寻求概念层面的整合以统一解释各类语言现象,并不局限于转喻本体,这并非过度概括或无视语用因素。狭义观侧重组合层面,广义观强调转喻属性在用法事件各类埋藏式关联中的聚合体现。本文对广义观的特定研究取向和方法论意义提出思考,认为转喻研究应寻求兼顾两种转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喻本体观 转喻性语法 语义不确定性 认知参照点
原文传递
转喻指称的认知理据及其语用意义——以“表哥”和“房叔”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魏在江 《外语电化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5-29,共5页
包含了网民情感色彩的词汇,如"表哥"、"烟哥"、"房叔"等是怎样形成的?这些网络语言为何得以迅速流行开来,且这样的指称词汇的认知语用理据到底是什么呢?本文将以"表哥"、"房叔"为例... 包含了网民情感色彩的词汇,如"表哥"、"烟哥"、"房叔"等是怎样形成的?这些网络语言为何得以迅速流行开来,且这样的指称词汇的认知语用理据到底是什么呢?本文将以"表哥"、"房叔"为例,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些词汇的形成理据加以分析和说明。N+N概念合成名词一方面体现出形式与表达的简洁性,另一方面暗含着意义构建的复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哥” “房叔” 转喻指称 语用学意义
原文传递
中医转喻指称与转喻思维的认知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文婕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52-56,共5页
加深理解中医典籍是推广中医药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通过梳理当代语言学转喻理论与《黄帝内经》转喻语例,探讨中医转喻在中医典籍中的运用,并从中医转喻视角分析中医文化概念的形成过程,旨在更好地理解中医语言的深刻内涵,并... 加深理解中医典籍是推广中医药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通过梳理当代语言学转喻理论与《黄帝内经》转喻语例,探讨中医转喻在中医典籍中的运用,并从中医转喻视角分析中医文化概念的形成过程,旨在更好地理解中医语言的深刻内涵,并引起学界对中医文化转喻思维普遍性的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转喻 转喻指称 转喻思维
下载PDF
转喻认知导向的英语教学策略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光群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1期128-131,共4页
转喻思维渗透在语言、生活、思维和概念的各个层面。转喻是在同一个认知模式里,一个概念实体(源域),提供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域)的心理可及。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学生言语形式单调和不地道的原因是缺乏转喻认知思维,明确了培养转喻认知思... 转喻思维渗透在语言、生活、思维和概念的各个层面。转喻是在同一个认知模式里,一个概念实体(源域),提供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域)的心理可及。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学生言语形式单调和不地道的原因是缺乏转喻认知思维,明确了培养转喻认知思维的必要性,提出了突显事物的典型特征、构建事件的全过程、明晰英汉不同的认知视角等具有转喻运作机制的教学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言语表达的深层认知规律和选择合适的认知策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喻认知 转喻思维 英语教学 认知突显 认知参照点
下载PDF
古代咏物诗的“托物伸意”及表现艺术
6
作者 卞良君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88-91,共4页
中国古代的咏物诗善于"以物兴怀""托物伸意",具体为以物寄志、即物寓情、借物议政、假物明理、托物讽刺等。在表现艺术上,咏物诗惯于横向参比而不同于咏史诗的喜欢纵向(古今)对比;咏物诗往往更加富于想象与联想,甚... 中国古代的咏物诗善于"以物兴怀""托物伸意",具体为以物寄志、即物寓情、借物议政、假物明理、托物讽刺等。在表现艺术上,咏物诗惯于横向参比而不同于咏史诗的喜欢纵向(古今)对比;咏物诗往往更加富于想象与联想,甚至可以达到形神兼备乃至遗貌存神的艺术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咏物诗 托物伸意 横向参比 形神兼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