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述史——一种集体记忆视域下村落文化变迁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昆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8-85,共8页
村落文化不同于城市文化,由于它的重复性、经验性和自然性的特点,从而表现出它是一种彼此互惠依赖的集体生活,是一种不同于个体化的整体性的生活。村落文化变迁作为一种被地方志、县志等官方志所忽视却对当下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转型具... 村落文化不同于城市文化,由于它的重复性、经验性和自然性的特点,从而表现出它是一种彼此互惠依赖的集体生活,是一种不同于个体化的整体性的生活。村落文化变迁作为一种被地方志、县志等官方志所忽视却对当下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的集体记忆,与口述史这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具有必然性。口述史作为一种促进反思性发生的研究方法,对底层的、地方性历史起到了建构的作用,并为村落文化自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我们应当重视把村落文化作为一种集体记忆通过口述来记录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方法 口述史 集体记忆 村落文化 文化变迁
下载PDF
田野政治学口述史研究方法的重构
2
作者 张奎力 《政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2-242,M0010,共12页
2015年“深度中国调查”是将口述史研究方法引入政治学大规模田野调查的标志。田野政治学开展口述史调查的目的是抢救式地挖掘和保存历史资料,但是作为资料搜集的口述史在阐明“客观事实”方面饱受质疑。将口述史研究的重心从搜集口述... 2015年“深度中国调查”是将口述史研究方法引入政治学大规模田野调查的标志。田野政治学开展口述史调查的目的是抢救式地挖掘和保存历史资料,但是作为资料搜集的口述史在阐明“客观事实”方面饱受质疑。将口述史研究的重心从搜集口述资料转向基于口述资料的意义探寻,即在口述资料的基础上探寻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心态”,不仅有助于消解这一质疑,也有助于通过提升口述史研究的层次,拓展田野政治学口述史研究及田野调查方法的边界。意义探寻的中国化路径是将“心”比“心”,即用研究者的“心”去触摸和感通研究对象的“心态”,捕捉隐藏在社会深处的“只可意会”之处。以将“心”比“心”为特征的口述史研究,可以视作走向自主的口述史研究乃至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的起点。自主性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是田野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自主性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可以为构建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野政治学 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口述史 意义探寻 自主知识体系
原文传递
浅议“文革”史研究中文献法与口述法的综合运用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宇英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6-80,共5页
文献法与口述法的结合运用,能够更大程度地赋予普通民众阐释自身历史的权力,推进宏观论证与微观调研、量化研究与质性分析的同步进行,不仅有助于挖掘新史料,还能够拓宽研究视野、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对“文革”史研究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关键词 “文革”史 文献法 口述法 综合运用
下载PDF
源头活水:口述史方法与20世纪澳门菜农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德新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0-56,共7页
20世纪的澳门菜农属于"社会底层",缺乏与其生产、生活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之可供利用的研究成果和数据较少,迫切需要运用口述历史方法进行史料的挖掘。通过深入实地调查访谈获取口述史料,可对有关文字记载起到因果追寻、堵漏... 20世纪的澳门菜农属于"社会底层",缺乏与其生产、生活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之可供利用的研究成果和数据较少,迫切需要运用口述历史方法进行史料的挖掘。通过深入实地调查访谈获取口述史料,可对有关文字记载起到因果追寻、堵漏补缺、印证纠偏的效能。运用口述史方法研究菜农,实质上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如要取得较佳效果,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掌握有关调查线索是前提,访谈具体当事人或亲历者是关键,尊重受访者并与其交朋友是重要环节,通过各种途径证实访谈材料的真实性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历史 口述史方法 调查访谈 澳门菜农
下载PDF
被建构的“恐惧记忆”——来自在沪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体验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中村贵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69,共8页
2012年中国大陆发生的涉日游行对在沪日本人产生了很大影响。"感到恐惧"是在沪日本人对该事件的主导叙事,他们的"恐惧记忆"主要是对"现在、这里"发生的事情的心理反应,继而将它变为了身体记忆。而日媒&qu... 2012年中国大陆发生的涉日游行对在沪日本人产生了很大影响。"感到恐惧"是在沪日本人对该事件的主导叙事,他们的"恐惧记忆"主要是对"现在、这里"发生的事情的心理反应,继而将它变为了身体记忆。而日媒"刺激性"、"偏见性"的相关报道,更使得"在日日本人"容易感到恐惧。"在日日本人"的"恐惧记忆"是通过日媒报道而被建构的,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想象中的恐惧"。可见,对该事件的"恐惧"既有"身体记忆的恐惧"也有"想象中的恐惧"。而在沪日本人则对该事件则保持冷静的态度,并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他们对该事件的叙述,可以发现生活在两国之间的"交叉性"群体的存在,他们对同样处境的群体表示同情,强调中日两国间"一衣带水"的关系,希望两国友好。事实上,这也是通过长期在沪生活并在日常生活中有了接触中国人的经验后发出来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沪日本人 涉日游行 “恐惧记忆” 口述史方法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三重证据”法 被引量:1
6
作者 吕慧敏 《艺术与民俗》 2020年第1期63-68,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21世纪初新兴的学术领域,属于人文学科的一个新方向。现代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经历了由"一重证据"法向"三重证据"法的演变,现更为重视多学科的交叉互证。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对象具有历史...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21世纪初新兴的学术领域,属于人文学科的一个新方向。现代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经历了由"一重证据"法向"三重证据"法的演变,现更为重视多学科的交叉互证。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对象具有历史性、以人为载体和活态传承等特点,其研究可采用古典文献资料、口述史资料和活态表现形式调查相结合的"三重证据"法,以更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重证据”法 古典文献 口述史资料 活态表现
原文传递
混合型群体的可能性——以当代在沪日本人的位置性为中心
7
作者 中村贵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9-150,共12页
改革开放以来,因为新的工作机会或生活方式来到上海的当代在沪日本人,是一个夹杂在中日两国之间的"边际性"群体。他们的群体意识与社会认同及国家认同在两国经贸、政治及文化等复杂张力中被建构。特别是在两国间发生重大事件... 改革开放以来,因为新的工作机会或生活方式来到上海的当代在沪日本人,是一个夹杂在中日两国之间的"边际性"群体。他们的群体意识与社会认同及国家认同在两国经贸、政治及文化等复杂张力中被建构。特别是在两国间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往往能唤起他们自己的社会身份认同。更重要的是,他们通常能相对客观地对待这些困境,不仅考虑自身的处境,而且对同样处境的群体表示理解与同情。当代在沪日本人群体,可以说具有了发展成为建立在对双方社会文化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融合了两国社会文化的"混合型群体"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他们可以作为理解中日两国民间交流史的重要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在沪日本人 口述史方法 位置性 边际性 “混合型群体”
下载PDF
中国俄语教育史研究中的口述历史方法
8
作者 林梅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 2020年第4期71-78,共8页
口述历史是一种历史研究的有效方法,它和以文献和档案资料为主的传统研究方法形成了相互补充的格局。口述历史作为一种史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方兴未艾,在教育史,包括外语教育史研究中也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功能。从研究性质来看,中国俄语教... 口述历史是一种历史研究的有效方法,它和以文献和档案资料为主的传统研究方法形成了相互补充的格局。口述历史作为一种史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方兴未艾,在教育史,包括外语教育史研究中也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功能。从研究性质来看,中国俄语教育口述历史属于行业口述史的范畴,它在研究目的、研究任务、研究意义、研究人员和研究思路等方面具有相应的行业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俄语教育 口述历史研究方法 行业口述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