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夏季O_(3)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1
作者 陈刚 胡伟 +2 位作者 郑飞阳 朱伟 诸露露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4,共10页
为探究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夏季大气中的O_(3)污染成因,基于2022年6月园区大气超级站的监测数据,较为全面地分析了O_(3)污染来源、水平及二次生成潜势等。结果表明:2022年6月园区O_(3)超标天数占比为34.5%,共计10 d,污染严重程度为2018—... 为探究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夏季大气中的O_(3)污染成因,基于2022年6月园区大气超级站的监测数据,较为全面地分析了O_(3)污染来源、水平及二次生成潜势等。结果表明:2022年6月园区O_(3)超标天数占比为34.5%,共计10 d,污染严重程度为2018—2022年同期最高水平(151μg/m3);分析4个污染过程发现,高温低湿、静稳天气易诱发O_(3)污染事件,结合污染天气象条件发现,当温度>25℃且相对湿度<75%时极易发生O_(3)污染;污染天VOCs组分贡献率主要受芳香烃、烯烃及烷烃影响,其中邻二甲苯、甲苯、间-对二甲苯是O_(3)管控的关键活性物种;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显示,园区O_(3)污染主要受到上海、江西和苏南本地气团输送的影响,主导轨迹出现概率分别为30%、27%和24%,其余小部分时段可能受到来自中国北部和东部的下沉气流影响。为科学管控园区夏季O_(3)污染,应加强监测并协同管控本地关键VOCs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 O_(3)污染 气象特征 后向轨迹分析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地区边界层气象特征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范绍佳 祝薇 +2 位作者 王安宇 郭璐璐 董娟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9-102,共4页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气象台站1995-2000年地面气象资料和部分地区的探空资料,分析研究区域气候与天气背景,风、温、混合层厚度、大气稳定度等大气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受季风影响显著,还受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越南...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气象台站1995-2000年地面气象资料和部分地区的探空资料,分析研究区域气候与天气背景,风、温、混合层厚度、大气稳定度等大气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受季风影响显著,还受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越南岭下沉气流等的复合影响;逆温频率很高,混合层高度较低,大气层结比较稳定;复杂的下垫面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边界层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边界层气象特征
下载PDF
广州酸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志春 丁凌云 +1 位作者 刘尉 植石群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7-722,共6页
通过对广州1992—2008年酸雨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广州酸雨年变化明显,17年的年平均pH值为4.05,酸雨年均pH值最低达3.41,最高达4.53;17年的酸雨年均发生频率为86.9%,最低为71.8%,最高为98.6%;酸雨季节变化明显:春季pH值最低,夏季pH值最高... 通过对广州1992—2008年酸雨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广州酸雨年变化明显,17年的年平均pH值为4.05,酸雨年均pH值最低达3.41,最高达4.53;17年的酸雨年均发生频率为86.9%,最低为71.8%,最高为98.6%;酸雨季节变化明显:春季pH值最低,夏季pH值最高;酸雨月平均pH值变化幅度大:pH值最低出现在2月,最高在12月。通过对广州雨水离子组分和污染物浓度分析表明,影响广州雨水酸度的主要离子为:S O24?、Cl-、Ca2+、NH 4+和NO 3?,主要大气污染物为SO2和NOx。广州酸雨形成机制不仅与污染源有关,还与污染物在迁移扩散过程的天气系统和边界层气象特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污染 现状 边界层气象特征 广州
下载PDF
多参数雷达在气象观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力 邓华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63-370,共8页
根据双偏振(水平/垂直线性偏振)、双波长(S波段和X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分别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中部亚热带地区和科罗拉多高原的观测数据时间序列,对在两个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天气情况下雷达参数的气象特征及其统计特性进行了分... 根据双偏振(水平/垂直线性偏振)、双波长(S波段和X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分别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中部亚热带地区和科罗拉多高原的观测数据时间序列,对在两个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天气情况下雷达参数的气象特征及其统计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为我国开发研制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及其气象应用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数据和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参数雷达 气象观测 气象雷达 双波长
下载PDF
冬、夏季风转换期间南海南部海区的气象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林锡贵 《广东气象》 2003年第1期10-12,共3页
南海南部海区冬、夏季风转换时段主要的天气系统有副热带高压和热带辐合带 ;冬、夏季风转换的集中时段是 5月上旬 ;气温和海水表层温度最高值时段是 5月下旬 ;各气象要素连续变化规律与冬季风北退和夏季风逐步盛行的阶段性变化较明显 ;... 南海南部海区冬、夏季风转换时段主要的天气系统有副热带高压和热带辐合带 ;冬、夏季风转换的集中时段是 5月上旬 ;气温和海水表层温度最高值时段是 5月下旬 ;各气象要素连续变化规律与冬季风北退和夏季风逐步盛行的阶段性变化较明显 ;平均日变化幅度小 ,海水表层温度和气温日变化最高值与最低值时次差异相反 ,正午时段的气温又比海水表层温度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气温 海水 冬季 夏季 季风
下载PDF
富营养化状态下太湖蓝藻水华气象条件影响的评估 被引量:9
6
作者 杭鑫 徐敏 +1 位作者 谢小萍 李亚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94-301,共8页
根据2005~2017年太湖流域气象观测数据与同步卫星观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太湖蓝藻水华在日平均气温为0~35℃的区间内都会出现,高发区间为15. 0~35℃,大面积蓝藻水华也多集中在20. 0~35℃区间内,33℃以上的高温会产生抑制作用。蓝藻... 根据2005~2017年太湖流域气象观测数据与同步卫星观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太湖蓝藻水华在日平均气温为0~35℃的区间内都会出现,高发区间为15. 0~35℃,大面积蓝藻水华也多集中在20. 0~35℃区间内,33℃以上的高温会产生抑制作用。蓝藻水华在卫星过境前6 h平均风速为0. 5~3. 4 m/s区间内集中出现,占94. 7%,89%的大面积蓝藻水华出现在0~2. 0 m/s,风向主要影响蓝藻水华的移动和空间分布。降水的影响总体上呈负效应,但大面积蓝藻水华在前24小时有降水的情况下,其中小雨量级(<10 mm)的占比达88%;说明降水的适度扰动可能有利于大面积蓝藻水华形成;日照充足可能有利于蓝藻生长,但并非蓝藻水华形成的必要条件。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构建了气象评估多元回归模型,实际值和模拟值拟合的相关系数达0. 83;通过了0. 001显著性检验,可用于蓝藻水华的定量气象评估,从而为政府防控蓝藻水华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卫星遥感 气象因子特征 评估模型 太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