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别斯库都克露天矿火烧区煤岩试验 被引量:6
1
作者 缪海宾 王建国 +1 位作者 王振伟 路万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18-1621,共4页
为查明新疆别斯库都克露天煤矿火烧区高变质煤是否具备可采价值,并查清火烧区火烧煤、岩产物-火烧高变质煤和火烧蚀变岩对露天矿边坡的影响作用,对该矿火烧区高变质煤、蚀变岩分别进行了煤质化验、剪切试验及含水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为查明新疆别斯库都克露天煤矿火烧区高变质煤是否具备可采价值,并查清火烧区火烧煤、岩产物-火烧高变质煤和火烧蚀变岩对露天矿边坡的影响作用,对该矿火烧区高变质煤、蚀变岩分别进行了煤质化验、剪切试验及含水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火烧高变质煤仍具有较大的开采价值,而火烧高变质煤与火烧蚀变岩在其地层层组分布中变现为明显的弱层,且随含水率增加,它们的粘聚力、内摩擦角和抗剪强度均表现明显地降低,从而极大程度影响边坡的稳定性.该结果可为露天矿边坡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火烧区 高变质煤 火烧蚀变岩 煤质化验 剪切试验 含水率 弱层
下载PDF
岩浆严重侵蚀区高变质煤开采时的顶板管理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振启 《淮南矿业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12-19,共8页
本文依据采场和巷道顶板稳定性的平衡拱理论,对煤层遭受岩浆严重侵蚀所形成煤包的赋存及开采特点,以及其厚层拱形岩浆岩顶板的稳定问题进行讨论,并按照弹性力学方法,对类似于大断面椭圆形巷道采场顶板的稳定性进行判断。文中对井下大量... 本文依据采场和巷道顶板稳定性的平衡拱理论,对煤层遭受岩浆严重侵蚀所形成煤包的赋存及开采特点,以及其厚层拱形岩浆岩顶板的稳定问题进行讨论,并按照弹性力学方法,对类似于大断面椭圆形巷道采场顶板的稳定性进行判断。文中对井下大量无支护空间的破坏可能性也做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 侵蚀区 变质煤 采煤 顶板管理
下载PDF
黏煤与气煤对焦炭质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3
作者 乔通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133-135,共3页
为进一步提升焦炭质量,在保证炼焦工艺和设备不变的基础上,可通过对煤粒度调整得到高质量的焦炭。以黏煤和气煤为代表的低变质程度为例,对其在不同破碎粒度条件下的配合煤的G值、Y值以及最终所得焦炭的机械强度和热性能进行对比,得出了... 为进一步提升焦炭质量,在保证炼焦工艺和设备不变的基础上,可通过对煤粒度调整得到高质量的焦炭。以黏煤和气煤为代表的低变质程度为例,对其在不同破碎粒度条件下的配合煤的G值、Y值以及最终所得焦炭的机械强度和热性能进行对比,得出了低变质程度煤破碎程度与焦炭质量的关系,为后续指导低变质煤的炼焦实践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变质程度煤 黏煤 气煤 热性能 机械强度
下载PDF
低变质煤种CO吸收剂优选试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孙维丽 师吉林 +3 位作者 张海洋 赵亚明 王坤 陈庆丰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42,共5页
低变质煤炭资源在我国储量丰富,其开采时存在未发现自然发火征兆但工作面回风隅角等区段CO体积分数超过0.0024%的超限现象,威胁矿井的安全生产。选择氯化亚铜(CuCl)、溴化亚铜(CuBr)、氯化银(AgCl)、硝酸银(AgNO3)、氯化铜(CuCl2)5种材... 低变质煤炭资源在我国储量丰富,其开采时存在未发现自然发火征兆但工作面回风隅角等区段CO体积分数超过0.0024%的超限现象,威胁矿井的安全生产。选择氯化亚铜(CuCl)、溴化亚铜(CuBr)、氯化银(AgCl)、硝酸银(AgNO3)、氯化铜(CuCl2)5种材料做为CO吸收剂材料,设计了CO吸收剂吸收CO实验,开展了单一吸收剂溶液、多种吸收剂复配溶液对CO吸收实验。结果表明:CuCl、CuBr、AgCl、AgNO3对CO均有强度不同的吸收作用,CuCl单一溶液吸收效果最好,CuCl2对CO无吸收作用;含有CuCl的复配溶液与CuCl单一溶液对CO吸收效果相差不大,且当其溶液内CuCl过量时吸收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变质煤 CO超限 CO吸收剂 优选实验 氯化亚铜
下载PDF
中等变质煤孔隙特征随挥发分变化规律 被引量:2
5
作者 柴天兴 靳乐军 《山西焦煤科技》 2013年第9期7-10,共4页
在中等变质煤的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和工业分析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煤的总孔体积、总比表面积和孔隙率随挥发分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对于中等变质程度的肥煤和气煤,随着挥发分变化范围为28.02%~40.39%,煤的总孔体积变化范围为0.... 在中等变质煤的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和工业分析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煤的总孔体积、总比表面积和孔隙率随挥发分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对于中等变质程度的肥煤和气煤,随着挥发分变化范围为28.02%~40.39%,煤的总孔体积变化范围为0.00244~0.010356mL/g,煤的孔隙总比表面积的变化范围为0.534~3.965m。/g,煤的孔隙率的变化范围为1.24%-7.33%;总孔体积随挥发分的变化呈幂函数关系,而总比表面积随挥发分呈二次函数关系;总孔体积、总比表面积和孔隙率随挥发分增加均会呈现增加的趋势,并均在挥发分为28%左右时达到最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变质煤 孔隙结构 挥发分 变化规律
下载PDF
华北板块南部高变质煤条带成因机制
6
作者 彭纪超 胡社荣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7-92,共6页
为确定华北板块南缘高变质煤条带形成机制与形成时代,通过研究华北板块南缘中二叠统山西组二1煤层煤级分布和岩浆岩空间展布特征,结合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历史,利用地质学"重力均衡"原理和日本岩石学家都城秋穗提出的"... 为确定华北板块南缘高变质煤条带形成机制与形成时代,通过研究华北板块南缘中二叠统山西组二1煤层煤级分布和岩浆岩空间展布特征,结合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历史,利用地质学"重力均衡"原理和日本岩石学家都城秋穗提出的"双变质带"理论,建立碰撞热流模型并合理解释导致高变质煤条带形成的热流来源,得出:1)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作用,在华北板块南缘前陆盆地形成高温低压带,促进了煤化作用,形成高变质煤条带;2)结合地质资料和区域构造特征分析,发现高变质煤带走向与印支期构造走向(东—西)一致,该高变质煤条带形成于印支期。燕山期岩浆控制了华北板块南缘大部分煤变质作用,但是在晋城—济源一带其煤变质是由于印支期板块碰撞形成的异常热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板块南缘 高变质煤条带 板块碰撞 双变质带
原文传递
煤大分子结构与煤变质程度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张代钧 鲜学福 谭学术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0年第1期78-84,共7页
本文陈述了应用Traube定律通过煤真密度与其化学组成的关系建立起来的煤结构分析方法,研究了煤大分子结构随煤变质加深的变化规律,对用煤化学组成和煤结构划分煤变质程度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煤结构 煤变质 化学分析 大分子
下载PDF
不同变质程度煤种粉尘与煤工尘肺病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许茜茜 张琳 +2 位作者 李芬 徐红 刘国明 《职业与健康》 CAS 2021年第16期2161-2164,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变质程度煤种煤矿粉尘特性及接尘工人尘肺患病情况,为煤工尘肺病的防治、细化诊断不同煤种诱发尘肺病差异提供基础支撑。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2月统计全国6家煤矿采煤工人职业病鉴定为"煤工尘肺"患者的资料,... 目的分析不同变质程度煤种煤矿粉尘特性及接尘工人尘肺患病情况,为煤工尘肺病的防治、细化诊断不同煤种诱发尘肺病差异提供基础支撑。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2月统计全国6家煤矿采煤工人职业病鉴定为"煤工尘肺"患者的资料,利用接触角实验、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获得煤尘的润湿特性及成分含量,分析不同变质程度煤种煤工尘肺职业病患病情况,探讨不同变质程度煤种粉尘与煤工尘肺病的相关性。结果本次调查中尘肺病患者共57例,尘肺患病率为0.708%。不同煤种煤矿粉尘诱发尘肺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7,P<0.05),其中,低接触角和高碳含量的煤种粉尘尘肺病的患病率明显升高,高挥发分、高氧含量的煤种粉尘尘肺病的患病率低。结论高变质程度煤种粉尘诱发尘肺病的概率大于低变质程度煤种粉尘诱发尘肺病概率,高变质程度煤矿应进一步加强粉尘防治工作;煤工尘肺诊断过程中应进一步细化不同变质程度煤种粉尘诱发煤工尘肺病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肺病 煤矿工人 变质煤种 粉尘
原文传递
不同变质程度煤表面动态行为与临界表面张力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谦 郭玉森 +1 位作者 赖永明 林璐瑶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5-39,共5页
为研究不同变质程度煤表面动态行为和临界表面张力,利用悬滴法恒温27℃测试不同浓度下的烷基糖苷(APG)溶液表面张力,以及利用躺滴法动态连续跟踪测量模式研究不同浓度下的APG溶液在煤表面接触角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水在煤... 为研究不同变质程度煤表面动态行为和临界表面张力,利用悬滴法恒温27℃测试不同浓度下的烷基糖苷(APG)溶液表面张力,以及利用躺滴法动态连续跟踪测量模式研究不同浓度下的APG溶液在煤表面接触角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水在煤表面形成接触角较大,且接触角变化不明显;随着APG溶液浓度的增大,溶液在煤表面形成的接触角变小,同时接触角的变化幅度也在增大,当APG溶液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时,接触角进一步减小,但变化幅度减小;接触角余弦值与临界表面张力的相关性显著,且呈负相关关系;随着煤样变质程度的提高,临界表面张力先减小后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煤 动态行为 临界表面张力 动态接触角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不同变质变形煤热解气相产物H_2的逸出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姚利萍 潘结南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19,共5页
通过对三种不同变质程度(Ro,max=0.38%-1.06%)原生结构煤和三种不同变形类型(弱脆性变形、强脆性变形和强韧性变形)构造变形煤的热解实验,探讨了不同变质、变形煤热解过程中H2的逸出特征.结果表明,三种不同变质程度原生结构煤(SGT0... 通过对三种不同变质程度(Ro,max=0.38%-1.06%)原生结构煤和三种不同变形类型(弱脆性变形、强脆性变形和强韧性变形)构造变形煤的热解实验,探讨了不同变质、变形煤热解过程中H2的逸出特征.结果表明,三种不同变质程度原生结构煤(SGT01,JZT01和WY01)热解过程中H2的逸出量随温度增加(600℃-800℃)具有一定的差异,但三者热解H2累积生成量变化不大.在相同的温度下,三种不同类型构造变形煤(XTM09,XTM07和XTM10)热解中H2的逸出量差异明显,变形程度较强的强韧性变形煤(XTM10)和强脆性变形煤(XTM07)热解H2产出速率和累积生成量均明显小于变形程度较弱的弱脆性变形煤(XTM09);强韧性变形煤(XTM10)热解H2产出速率和累积生成量又明显低于强脆性变形煤(XTM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煤 变形煤 热解 H2 逸出特征
下载PDF
烟煤热解的物理化学研究
11
作者 张代钧 鲜学福 谭学术 《阜新矿业学院学报》 1991年第1期10-15,共6页
本文通过烟煤样进行真空热解—气相色谱实验,配合以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烟煤在热解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特别是对煤结构的变化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同时还讨论了压力因素对煤变质的影响。
关键词 烟煤 热解 物理化学
下载PDF
磁法在探测侵入主采煤层岩浆岩边界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杰 胡满霞 张继生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3期48-50,共3页
介绍了利用磁法探测侵入煤矿主采煤层岩浆岩边界的原理及工作方法 ,确立了煤层受岩浆岩侵入变质的变质煤具有较其围岩高的磁异常 ,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圈定岩浆岩的边界。经生产验证该理论与客观实际相吻合。
关键词 磁法勘探 岩浆岩 变质煤 煤矿 主采煤层 侵蚀
下载PDF
中国煤变质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杨起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41-345,共5页
本文简要地概括了中国煤变质的特点和煤级分布规律;指出中国赋存着储量丰富的能够满足多种用途的各煤级煤是三个变质演化阶段的综合结果。第一阶段是以深成变质作用形成低煤级煤为主;第二阶段叠加的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使部分低煤级煤上... 本文简要地概括了中国煤变质的特点和煤级分布规律;指出中国赋存着储量丰富的能够满足多种用途的各煤级煤是三个变质演化阶段的综合结果。第一阶段是以深成变质作用形成低煤级煤为主;第二阶段叠加的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使部分低煤级煤上升为中、高变质煤:第三阶段的构造变动奠定了中国煤变质带分布的总格局。鉴于煤变质研究是预测煤质与指导开采所需煤种的理论基础,文中提出了应从煤变质作用实质、各变质作用类型的特点、探讨新的煤变质作用类型,完善煤级参数以及成煤古温度等方向加强研究。文中附有从地质因素分析入手,以煤变质作用类型研究为基础的中国各时代煤级分布概略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变质 煤级 中国
下载PDF
新疆地区侏罗系中低变质煤储层吸附特征及煤层气资源前景 被引量:17
14
作者 胡宝林 杨起 +4 位作者 刘大锰 车遥 黄文辉 蔚运江 宋晓梅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77-82,共6页
利用高压吸附仪对新疆主要沉积盆地侏罗系煤储层的甲烷吸附能力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中低变质煤的吸附能力普遍较低 ,且吸附能力随煤镜质组反射率值的增加而增加 ,随煤中水分的增加而减小 ,其原因与煤的微孔特征有关。根据煤储层的... 利用高压吸附仪对新疆主要沉积盆地侏罗系煤储层的甲烷吸附能力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中低变质煤的吸附能力普遍较低 ,且吸附能力随煤镜质组反射率值的增加而增加 ,随煤中水分的增加而减小 ,其原因与煤的微孔特征有关。根据煤储层的吸附兰氏体积 ,新疆侏罗系煤储层可分为 4类区 ,并认为新疆具有煤层气资源前景的地区分布在煤的吸附兰氏体积大于 12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变质煤 煤储层 吸附能力 平衡水 煤层气资源 新疆 侏罗系
下载PDF
微波场中低变质煤与油页岩的热解 被引量:12
15
作者 宋永辉 折建梅 +2 位作者 兰新哲 张秋利 周军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26,共5页
采用微波加热技术对低变质煤与油页岩的共热解特性进行探讨,研究了不同配比混合物的热解产物产率及成分,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液体产物的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波热解过程中,适当配入低变质煤可提高焦油产率,增加... 采用微波加热技术对低变质煤与油页岩的共热解特性进行探讨,研究了不同配比混合物的热解产物产率及成分,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液体产物的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波热解过程中,适当配入低变质煤可提高焦油产率,增加热解气中可燃气体CO,CH4及H2的含量;微波热解共混物所得焦油成分主要是烃类(约50%~80%),其中烷烃和芳香烃居多(约40%~50%左右),其次是少量的以苯酚类为主的含氧化合物,而并未检测出含氮化合物,这一组成有利于焦油的进一步加氢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低变质煤 微波热解
下载PDF
低变质程度煤配煤制浆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官长平 吴翠平 +2 位作者 高志芳 李翔 孙培林 《选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9,共4页
采用三种低变质程度煤与潞安常村原煤、煤泥进行配煤制浆试验,研究了不同药剂、不同配比对配煤成浆性的影响,以及一定浓度下配比与配煤制浆粘度的关系。试验表明,选择不同煤种,改变配比能得到不同浓度、不同粘度级别的水煤浆产品。试验... 采用三种低变质程度煤与潞安常村原煤、煤泥进行配煤制浆试验,研究了不同药剂、不同配比对配煤成浆性的影响,以及一定浓度下配比与配煤制浆粘度的关系。试验表明,选择不同煤种,改变配比能得到不同浓度、不同粘度级别的水煤浆产品。试验还对相同配比条件下单种煤混合理论加权制浆浓度与实际配煤浓度进行了比较,进一步验证了配煤的制浆浓度是非加和性的,而是与煤和煤之间的性质匹配及添加剂对煤的适应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变质程度煤 配煤 水煤浆 成浆性 粘度
下载PDF
内热式直立炭化炉干馏工艺及其改进方向 被引量:12
17
作者 赵杰 陈晓菲 +4 位作者 高武军 薛选平 史剑鹏 吴怡喜 张峻青 《冶金能源》 2011年第3期31-33,共3页
介绍了目前内热式直立炭化炉干馏低变质煤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内热式直立炭化炉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 低变质煤 内热式直立炭化炉 改进
下载PDF
微波功率对低变质煤与塑料共热解焦油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付建平 宋永辉 +1 位作者 闫敏 兰新哲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3-66,共4页
研究了微波场中低变质煤与塑料共热解时微波功率对焦油组成的影响.利用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焦油的组成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大,热解焦油呈现出轻质化趋势.当功率由480W增加到800W时... 研究了微波场中低变质煤与塑料共热解时微波功率对焦油组成的影响.利用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焦油的组成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大,热解焦油呈现出轻质化趋势.当功率由480W增加到800W时,焦油中轻质油含量增加13.2%,重质油含量减少24.2%.焦油中烷烃类物质含量增加4.4%,烯烃含量增加9.1%,而芳香烃类物质含量减少14.6%.因此,微波功率对热解后焦油成分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功率 低变质煤 共热解 焦油
下载PDF
综放工作面低变质稳态煤温度分布及温升规律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海洋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7-181,共5页
为了探究现场实际煤温分布及发展趋势,以大南湖一矿1305工作面回撤时期低变质稳态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红外热成像仪对回撤时期工作面温度数据进行全程采集,运用Origin数据分析软件分析工作面温度分布情况及其温升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在... 为了探究现场实际煤温分布及发展趋势,以大南湖一矿1305工作面回撤时期低变质稳态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红外热成像仪对回撤时期工作面温度数据进行全程采集,运用Origin数据分析软件分析工作面温度分布情况及其温升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在采空区表面煤体采取全断面喷浆封堵等防灭火技术措施后,液压支架顶部至后部掩护梁位置的煤体自燃风险较高,且初始温度较高的位置较为集中在工作面中下方;总体上,液压支架附近及采空区表面煤体呈0.5~1℃/2 d的趋势增长;回撤时期,受通风、回撤进度和防灭火技术措施等因素的影响,各区域煤体在初始温度的基础上呈缓慢上升趋势,工作面未出现遗煤自燃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面回撤 低变质煤 稳态煤 易自燃区域 温度分布 温升规律
下载PDF
大同煤田接触变质煤中无机成分的若干特征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玉三 郝临山 《山西矿业学院学报》 1994年第2期126-132,共7页
我国接触变质煤分布较广,有关接触变质煤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应用化学分析,射频低温灰化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技术,研究了大同煤田石炭二叠系接触变质煤的矿物和友成分,其特点是从未受接触变质作用影响的正常煤到接触变质煤,煤中高岭... 我国接触变质煤分布较广,有关接触变质煤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应用化学分析,射频低温灰化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技术,研究了大同煤田石炭二叠系接触变质煤的矿物和友成分,其特点是从未受接触变质作用影响的正常煤到接触变质煤,煤中高岭石从有序向弱无序乃至无序变化,其结晶度指数发生递减乃至难以分辨hkL峰;正常煤矿物中没有白云石,接触变质煤中则有较多白云石出现;接触变质煤的煤灰成分与正常煤相比较,SiO_2、Al_2O_3减少,Fe_2O_3、CaO、MgO、K_2O、Na_2O增多,而且在正常煤与接触变质煤交界处和中煤级接触变质煤与高煤级接触变质煤交界处各存在一个煤灰成分含量的明显变化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变质煤 矿体分析 煤田地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