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暖区暴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5
1
作者 谌芸 陈涛 +2 位作者 汪玲瑶 李晟祺 徐珺 《暴雨灾害》 2019年第5期483-493,共11页
暖区暴雨是中国大气科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由于其天气尺度斜压性强迫弱、环境大气热动力不稳定性强,以及特殊的地形和海陆热力差异的外强迫作用,暴雨对流系统触发机制复杂,暴雨突发性、局地性特征明显。目前全球业务数值预报模式、中尺... 暖区暴雨是中国大气科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由于其天气尺度斜压性强迫弱、环境大气热动力不稳定性强,以及特殊的地形和海陆热力差异的外强迫作用,暴雨对流系统触发机制复杂,暴雨突发性、局地性特征明显。目前全球业务数值预报模式、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暖区暴雨的预报能力十分有限。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华南暖区暴雨的天气学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多地区暖区对流系统的发展特征进行了总结,指出暖区极端暴雨与稳定的线状对流系统的发展有密切关系。近年来通过若干大型科学试验,对造成华南暖区暴雨的对流系统特征、边界层物理特征、降雨云物理过程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其中关于边界层急流、华南沿海地面冷池边界等中尺度特征分析进一步深化了暖区暴雨对流触发机制研究。本文回顾了近40年暖区暴雨部分研究成果,针对多地区暖区暴雨的天气学特征、暖区暴雨与低空急流的关系、暖区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低空急流
下载PDF
2006年6月5~8日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系统引发福建北部暴雨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38
2
作者 赵玉春 李泽椿 +1 位作者 王叶红 肖子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98-614,共17页
利用1°×1°经纬度的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1 h降水和卫星黑体辐射亮度温度资料,分析了2006年6月5~8日引发福建北部大暴雨的梅雨锋上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探讨了梅雨锋上或锋前暖区一侧中尺度对流系统触发和增强的动力机制... 利用1°×1°经纬度的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1 h降水和卫星黑体辐射亮度温度资料,分析了2006年6月5~8日引发福建北部大暴雨的梅雨锋上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探讨了梅雨锋上或锋前暖区一侧中尺度对流系统触发和增强的动力机制,并进一步研究了强降水凝结潜热造成的非绝热加热在对流系统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发现:福建北部强降水产生是由梅雨锋上或锋前多个β中尺度或α中尺度的强对流系统活动造成的,这些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与大尺度地转强迫造成的上升运动、武夷山脉等的地形动力强迫抬升作用、梅雨锋锋生以及锋面的阻挡和直接抬升作用有关。梅雨锋上强降水造成的非绝热加热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总结出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非绝热加热 地形
下载PDF
2010年7月7—15日湖北省持续性暴雨分析 被引量:35
3
作者 徐双柱 吴涛 王艳 《暴雨灾害》 2012年第1期35-43,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实况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和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资料等,从环流背景、形成机理、雷达回波与卫星云图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7月7—15日湖北省持续性暴雨进行综合分析...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实况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和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资料等,从环流背景、形成机理、雷达回波与卫星云图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7月7—15日湖北省持续性暴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度不断有短波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和中低层切变线稳定维持,低空西南急流发展强盛,是持续性暴雨发生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在中尺度回波团或回波带及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影响下产生暴雨;中尺度对流回波或云团一般发生在多个天气尺度系统的汇合处,对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水汽辐合贯穿整个降水过程,在低层出现强湿度中心时,对应强降水发生;中尺度对流系统表现在整个对流层为上升运动,暴雨区位于CAPE值梯度不断加大的密集带中,低层θse锋区不断增强为对流性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切变线 急流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下载PDF
梅雨锋云系的结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31
4
作者 姚秀萍 于玉斌 赵兵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02-1011,共10页
利用逐时卫星遥感观测资料和地面测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江淮流域2003年6月22~26日暴雨过程中梅雨锋云系的演变、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梅雨锋云系为一条TBB的低值带,稳定少动,其上分布着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而中尺度... 利用逐时卫星遥感观测资料和地面测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江淮流域2003年6月22~26日暴雨过程中梅雨锋云系的演变、结构特征和形成原因。结果表明,梅雨锋云系为一条TBB的低值带,稳定少动,其上分布着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而中尺度对流系统是由不同尺度、不同强度.的对流单体(包括中β和中γ尺度对流单体)组成的,从而使得梅雨锋云系产生不均匀的降水分布(包括时间上和空间上)。在该暴雨过程中,梅雨锋云系充分体现了中尺度对流系统中所包括的3类组织结构形式。梅雨锋云系与中高纬度云系或热带辐合带云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暴雨过程关系密切,梅雨锋云系的维持和发展与强大的黄淮气旋云系直接相关,它是江淮流域上空冷暖气流交汇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云系 TBB 中尺度对流系统 暴雨 结构特征
下载PDF
冷空气对台风“海葵”(1211)倒槽特大暴雨作用分析 被引量:31
5
作者 吴海英 陈海山 +2 位作者 曾明剑 刘安宁 王伟丽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71-880,共10页
针对2012年8月10日发生在台风"海葵"(1211)减弱低压倒槽顶部的特大暴雨过程,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了这次特大暴雨期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针对2012年8月10日发生在台风"海葵"(1211)减弱低压倒槽顶部的特大暴雨过程,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的模拟结果,分析了这次特大暴雨期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表明,东北冷涡后部南下的冷空气为特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动力条件,促进了降水的发展。冷空气主体偏北,仅从对流层中层侵入低压倒槽北部,而对流层低层并无明显冷空气影响,使暴雨区上空形成冷平流叠置于暖平流之上的温度平流垂直分布结构,促进这一地区对流不稳定层结的建立和发展。冷空气与低压倒槽内辐合上升的暖湿空气对峙于对流层中层,引起中层锋生,锋生效应使风场辐合加强,进一步促进锋生。两者相互作用促进暴雨区及附近的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在暴雨区上空强迫出一支对流尺度的强上升气流,加强低层水汽向上输送,使暴雨区上空水汽辐合层迅速增厚,从而引发局地特大暴雨天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冷空气 锋生作用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下载PDF
广西“6.12”特大暴雨中西南涡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陈涛 张芳华 端义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72-485,共14页
基于多种观测和数值模式模拟资料,在位涡守恒和反演理论的框架下,对2008年广西"6.12"特大暴雨过程中的西南低涡系统发展过程及其伴随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从天气系统的综合分析看,低涡系统在初始阶段发展相... 基于多种观测和数值模式模拟资料,在位涡守恒和反演理论的框架下,对2008年广西"6.12"特大暴雨过程中的西南低涡系统发展过程及其伴随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从天气系统的综合分析看,低涡系统在初始阶段发展相当迅速,东移过程中低空西南急流有明显增强,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对位涡的诊断分析表明,在西南涡发展前期,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对流过程在对流层中造成位涡下正上负的结构,积云对流加热与正位涡异常之间的正反馈过程相当明显,从而解释了西南低涡快速发展的机制。随着低涡的发展,低涡系统中的中尺度切变线、低空急流等动力结构对降水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12日夜间,受高层正位涡异常加强的影响,高低层系统的耦合导致柳州附近低层中尺度锋区加强,中尺度对流系统在中尺度冷锋的组织下有较强的发展,造成了夜间的局地强降水。位涡反演诊断表明,西南涡的发展在天气尺度上是一个准平衡的动力过程,平衡流能够描述西南涡风场结构的主要分量;而非平衡流结构对西南涡中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有更清晰的预报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中尺度对流系统 位涡 数值模拟
下载PDF
Climatological distribution and diurnal variation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over China and its vicinity during summer 被引量:25
7
作者 ZHENG YongGuang CHEN Jiong ZHU PeiJ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10期1574-1586,共13页
The climat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MCSs) over China and its vicinity during summer i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ased on the 10-year (1996―2006, 2004 excluded) June-August infrared TBB (Te... The climat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MCSs) over China and its vicinity during summer i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ased on the 10-year (1996―2006, 2004 excluded) June-August infrared TBB (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 dataset. Comparing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paper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thunderstorms from surface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ver China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lightning from low-orbit satellites over China and its vicinity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we find that the sta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BB less than -52℃ can better represent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MCSs over China and its vicinity during summer.The spreading pattern of the MCSs over this region shows three transmeridional bands of active MCSs, with obvious fluctuation of active MCSs in the band near 30°N. It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hat the three bands of active MCSs are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by the summer monsoon over East Asia. We focus on the diurnal variations of MCSs over different underlying surfaces, 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MCSs over China and its vicinity during summer. One type of MCSs has only one active period all day long (single-peak MCSs), and the other has multiple active periods (multi-peak MCSs). Single-peak MCSs occur more often over plateaus or mountains, and multi-peak MCSs are more common over plains or basins. Depending on lifetimes and active periods, single-peak MCSs can be classified as Tibetan Plateau MCSs, general mountain MCSs, Ryukyu MCSs, and so on.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multi-peak MCSs is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MCCs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es), and it reveals that multi-peak MCSs has longer life cycle and larger horizontal scale, becomes weaker after sunset, and develops again after midnight. Tibetan Plateau MCSs and general mountain MCSs both usually develop in the afternoon, but Tibetan Plateau MCSs have longer life cycle and more active MαCSs. Ryukyu MCSs generally develop after midnight, last longer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IR TBB 白天活动规律 气候分布
原文传递
基于雷达回波拼图资料的风暴单体和中尺度对流系统识别、跟踪及预报技术 被引量:22
8
作者 杨吉 刘黎平 +2 位作者 李国平 王改利 何会中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47-1355,共9页
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区域雷达组网三维数字产品作为数据输入,在雷达基数据的SCIT(The Strom Cell Identification and Tracking)算法基础上,完成了三维格点风暴单体识别、追踪和预报,用Davis发展的客观诊断评... 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区域雷达组网三维数字产品作为数据输入,在雷达基数据的SCIT(The Strom Cell Identification and Tracking)算法基础上,完成了三维格点风暴单体识别、追踪和预报,用Davis发展的客观诊断评估方法识别雷达拼图资料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实现了雷达数据的中尺度对流系统识别、跟踪和预报,并利用这两种方法对多个强天气过程进行风暴和中尺度对流系统识别、跟踪及预报。在单雷达区域内用原SCIT和修改后的SCIT算法做了风暴单体定量识别检验。结果表明,(1)修改后的SCIT算法能够实现三维风暴的自动识别、跟踪和预报,在单雷达区域内与原算法识别风暴数量大体相当,中尺度对流系统识别方法能够实现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自动识别,并完成跟踪和预报;(2)SCIT算法预报误差较小,中尺度对流系统算法预报误差相对较大,它们的预报误差随时间延长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 中尺度对流系统 识别 追踪 预报
下载PDF
加密观测资料在北京2008年9月7日雷暴过程分析中的综合应用 被引量:19
9
作者 代刊 何立富 金荣花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0-167,共8页
利用多种加密观测资料,对2008年9月7日凌晨北京一次雷暴过程进行详细中尺度分析,研究其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强对流发生前,北京地区处于200 hPa急流轴右后部和850 hPa暖式切变南侧的西南气流里,加上地面暖湿空气输送使得... 利用多种加密观测资料,对2008年9月7日凌晨北京一次雷暴过程进行详细中尺度分析,研究其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强对流发生前,北京地区处于200 hPa急流轴右后部和850 hPa暖式切变南侧的西南气流里,加上地面暖湿空气输送使得大气不稳定能量积聚,这时只要有恰当的触发机制或系统,强对流就会发展起来;另外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地面辐合线,以及地形辐合抬升后卷形成的边界层扰动,使得移入北京的对流系统再度发展成为强对流,造成北京城区强降水;此后,强对流系统地面高压前部的流出气流与山风相遇形成新的地面辐合线,从而诱发新的对流系统而造成北部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加密观测资料 发展机制
下载PDF
OBSERVATION AND MODEL ANALYSES OF POSITIVE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IN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被引量:16
10
作者 Yan Muhong Guo Changming Qie Xiushu Ge Zhengmo Zhang Guangshu Lanzhou Institute of Plateau Atmospheric Physics,Academia Sinica,Lanzhou 730000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1992年第4期501-510,共10页
The analyse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ositive cloud-to-ground(CG)lightning for four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and two severe local convective systems in 1989 and 1990 show that positive CG flash ... The analyse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ositive cloud-to-ground(CG)lightning for four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and two severe local convective systems in 1989 and 1990 show that positive CG flash rate usually has two peak values.The major peak occurs during the developing stage of the storm and most of the positive CG flashes originate 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storm.The minor occurs during the dissipative stage of the storm and most of the positive CG flashes originate 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storm,especially in the region of the wind divergence in the storm anvil.The positive CG flash rate is almost an order of magnitude larger in the developing stage than in the dissipative stage.The appearing time of the peak of negative CG flash rate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at of the valley of pos- itive CG flash rate. The higher the intensity of the radar echo,the higher the positive CG flash rate.Most of the positive CG flashes oc- cur when the weak echo area is larger,and mostly originate in the region where the radar echo intensity is about 10dBz and in the back region of the moving storms.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ositive CG flashes is much more dispersive than that of the negative.The mesoscale analysis reveals a bipolar lightning pattern.The mean bipole--length reaches its minimum during the mature stage of the storm and reaches the maximum during the developing stage of the storm.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charge density is calculated by a one-dimensional charging model.Then,we discuss the producing condition of the positive CG lightning and forming cause of charge structure mentioned abo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THUNDERSTORM LIGHTNING ELECTRIFICATION
原文传递
渤海西岸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及成因 被引量:18
11
作者 易笑园 李泽椿 +3 位作者 孙晓磊 刘一玮 孙密娜 朱磊磊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34,共12页
利用卫星、雷达和加密自动站等监测资料,结合VDRAS系统资料和1°×1°NCEP再分析资料,对造成黑昼和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空间、热动力结构特征和发生、发展及维持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2009年渤海西岸圆形α-... 利用卫星、雷达和加密自动站等监测资料,结合VDRAS系统资料和1°×1°NCEP再分析资料,对造成黑昼和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空间、热动力结构特征和发生、发展及维持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2009年渤海西岸圆形α-中尺度对流系统有别于南方,其中只有16%可发展为中尺度复合体;黑昼现象是影响系统的特殊性所致。突发性暴雨的制造者是α-中尺度对流系统西端不断新生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其发生、发展、维持与边界层内冷池外流、对流层低层(1.3~2.4 km)侵入的西北气流与西南气流形成的辐合线或交汇线有密切关系。α-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上升速度中心在500 hPa附近,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分别具有独自的垂直气流和弱边界层环流。α-中尺度对流系统内部扰动温度呈下负上正的垂直分布,促使了不稳定层结趋于稳定;冷池呈东厚西薄的楔形结构,有利于β-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昼和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VDRAS系统资料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移传播成因 被引量:13
12
作者 过仲阳 林珲 +2 位作者 江吉喜 黄签 方兆宝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2003年第1期5-10,共6页
运用 1998年夏季日本静止气象卫星探测反演出的红外辐射亮温资料 ,对青藏高原上的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s)进行了自动追踪 ,进而对移出高原的 MCSs进行了分类 ,在此基础上 ,运用空间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方法得到了东移出高原的 MCSs与其环... 运用 1998年夏季日本静止气象卫星探测反演出的红外辐射亮温资料 ,对青藏高原上的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s)进行了自动追踪 ,进而对移出高原的 MCSs进行了分类 ,在此基础上 ,运用空间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方法得到了东移出高原的 MCSs与其环境物理量场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在 40 0 h Pa上 ,当 MCSs的中心位置位于10 0°E附近时 ,移出高原且向东南方向移动的 MCSs仅与该等压面上的高度和温度有关 ;而向东北方向移动的MCSs仅与高度和假相当位温有关 ;此外 ,移出高原且方向向东的 MCSs主要决定于等压面高度、散度、涡度和假相当位温这 4个物理量值。在 5 0 0 h Pa上 ,位于东经 10 4°E以西且最终移出高原的 MCSs,决定其是否移向东北方向的环境物理量因素为 K指数和水汽通量散度 ,而影响其向东南及东方向移动的因素则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中尺度对流系统 1998年 夏季 日本 红外辐射亮温资料 空间数据挖掘 决策树方法 水汽通量
下载PDF
2016年5月20日广东信宜特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徐明 黄治勇 高琦 《暴雨灾害》 2018年第1期32-40,共9页
利用NCEP/CFSR 0.5°×0.5°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TBB云图资料、华南雷达拼图、雷达TREC风等资料,对2016年5月20日广东信宜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信宜特大暴雨过程中强降水持续近8 h,... 利用NCEP/CFSR 0.5°×0.5°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TBB云图资料、华南雷达拼图、雷达TREC风等资料,对2016年5月20日广东信宜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信宜特大暴雨过程中强降水持续近8 h,平均每小时雨量超过50 mm,1 h最大雨强出现在中午12时(北京时,下同),达132.8 mm。(2)对流层高层250 h Pa一直维持强辐散区,500 h Pa中低纬低槽以及925 h Pa低涡缓慢移动、超低空暖湿急流不断增强等有利的大气环流背景是强降水得以维持的原因。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有利的大气不稳定状态以及水汽辐合条件是信宜出现极端强降水的诱因之一。(3)稳定的大气环流背景使云顶亮温(TBB)≤-52℃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和云顶亮温(TBB)≤-72℃的对流活动中心在信宜上空长时间维持,进而引发特大暴雨过程。(4)特大暴雨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先发生于两条回波带的交汇处,然后产生在东西向的带状回波上。强降水回波较长时间不断地经过,产生"列车效应",是导致信宜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5)40 d Bz以上回波都在-10℃层、甚至0℃层高度以下,最强回波中心在2 km高度附近,这种质心较低的对流降水系统,降水效率较高,有利于暴雨增强。回波顶高发展到19 km,-10℃以上存在一个深厚的冰相增长带,有利于形成大量的冰晶或霰粒子及冰晶淞附成大冰晶,降落时形成大雨滴,导致暴雨瞬时强度大。(6)雷达TREC风场显示,特大暴雨发生在喇叭口地形附近、超低空急流的左侧、中尺度辐合线上和中尺度低涡中心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雷达TREC风 列车效应
下载PDF
2000年以来我国长江中游区域暴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4
作者 崔春光 林春泽 +3 位作者 王晓芳 李俊 彭涛 张文刚 《气象科技进展》 2014年第2期6-15,共10页
长江中游地区是暴雨多发区和重灾区,深入认识该区域暴雨形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分析暴雨发生机理与发展暴雨、洪水预报技术,对于我国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长江中游区域暴雨从观测到资料分析、机理研究,再到数值预报与水文应... 长江中游地区是暴雨多发区和重灾区,深入认识该区域暴雨形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分析暴雨发生机理与发展暴雨、洪水预报技术,对于我国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长江中游区域暴雨从观测到资料分析、机理研究,再到数值预报与水文应用研究,重点从暴雨外场观测试验及资料反演和中尺度资料融合技术、长江中游暴雨MCS(中尺度对流系统)观测分析和理论研究、中尺度暴雨数值模式研究和长江中游水文气象耦合的暴雨洪水预报系统四个方面介绍了2000年以来我国科研业务单位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制约长江中游区域暴雨研究深入与预报水平提高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料融合 中尺度对流系统 水文气象耦合
下载PDF
一次华南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发展机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旭斌 张熠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5-152,共8页
2008年6月11—13日在华南地区出现了特大暴雨,这主要是由一系列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相继生成,合并和强烈发展导致的。该研究利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重点研究此次强降水过程中MCS发生、发展和演变过... 2008年6月11—13日在华南地区出现了特大暴雨,这主要是由一系列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相继生成,合并和强烈发展导致的。该研究利用新一代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重点研究此次强降水过程中MCS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及其相关物理机制。在MCS的生成过程中,由于西南涡的存在导致MCS始终处于正涡度环境中,正涡度导致的低层辐合与大气静力不稳定都是重要的MCS启动机制,这两者的共同作用有利于MCS的生成与加强。MCS形成后,在强垂直切变的环境中,倾斜抬升机制发生作用,更进一步加强了环境涡度,形成有利的正反馈过程,造成MCS迅速发展。这些加强的MCS和大尺度环境流场相互作用,造成了它们的合并。在MCS的分裂过程中,马氏力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西南涡 Magnus力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 被引量:9
16
作者 林珲 江吉喜 +1 位作者 杨育彬 方兆宝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76-581,共6页
利用1998年6~8月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5)的青藏高原逐时红外遥感云图计算得到的云顶黑体辐射温度(TBB)资料,与青藏高原高分辨率有限区域的数值预报值相结合,运用计算机自动识别与跟踪等技术,对青藏高原上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 利用1998年6~8月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5)的青藏高原逐时红外遥感云图计算得到的云顶黑体辐射温度(TBB)资料,与青藏高原高分辨率有限区域的数值预报值相结合,运用计算机自动识别与跟踪等技术,对青藏高原上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的移动和传播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物理量场的模型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以决策规则和概略模型图的形式对研究结果作出了有效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数据挖掘 中尺度对流系统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西南山区5-8月产生突发性暴雨事件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婧羽 崔春光 +1 位作者 陈杨瑞雪 王晓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38,共18页
利用逐时的风云静止卫星黑体亮温(TBB)资料和国家级地面站降水观测资料,根据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逐时云顶覆盖范围是否包含突发性暴雨事件,识别出2010-2018年5-8月与中国西南山区突发性暴雨事件相关的中尺度对流系统(AHR-MCS),并得到... 利用逐时的风云静止卫星黑体亮温(TBB)资料和国家级地面站降水观测资料,根据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逐时云顶覆盖范围是否包含突发性暴雨事件,识别出2010-2018年5-8月与中国西南山区突发性暴雨事件相关的中尺度对流系统(AHR-MCS),并得到其统计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AHR-MCS在7月出现最频繁,存在四川盆地(SR-A)、湖南西部(SR-B)、广西北部(SR-C)和贵州西南部(SR-D)4个不连续的频发区。经向扰动环流、整层水汽通量的异常辐合、低层更强的暖湿气流及其引起的偏强对流层低层风垂直切变(6-8月)是AHR-MCS出现和维持的有利条件。AHR-MCS是西南山区内生命期更长的那部分中尺度对流系统,主要移动方向偏东,但位置偏西(东)的SR-A、SR-D(SR-B、SR-C)频发区域内向东偏南(东偏北)方向移动得更多。成熟时,SR-A的发展高度更低,面积更小,SR-B和SR-C的云顶面积更大而SR-D则云顶高度更高。AHR-MCS的日变化呈现明显的单峰结构,20-23时(北京时)达到峰值,其中生命期越长的生成(成熟)峰值出现时间越晚。对于不同频发区,SRA和SR-D也是单峰结构,但由于受大地形的热力影响前者生成(成熟)峰值明显晚于后者6(8) h;其余两个区域则呈现多峰结构。AHR-MCS对应的最大小时降水更易出现在发展阶段,与最低TBB出现的时间对应关系更好,早于成熟时;位置则多分布在相对于对流云团形心的第Ⅰ、Ⅲ象限;不仅容易出现在TBB低值区(低于-51℃)还常出现在TBB的梯度大值区(超过0.4℃/km),且两者占比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山区 突发性暴雨事件 中尺度对流系统 统计特征
下载PDF
高原低值系统影响下一次极端强降水天气诊断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康权 卢萍 +2 位作者 肖递祥 刘成 许勇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7年第2期1-7,共7页
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和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8~11日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及其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过程发... 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和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8~11日四川盆地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及其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过程发生在对流层中层中高纬度两槽一脊稳定维持的环流背景下,由活跃的高原低值系统以及异常稳定的副高西侧偏南气流配合低层冷空气作用造成。(2)极端降水过程分为暖区强对流性降水和相对稳定的锋面降水两个阶段;暖区对流性降水阶段,偏南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向盆地输送水汽和能量,为暴雨发生提供了高能高湿条件,大气层结极不稳定,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旺盛;锋面降水阶段层结趋于稳定,对流云团有所减弱,但仍有充足的水汽输送且降水云系稳定少动,致使盆地西部产生持续性降水。(3)500h Pa高原低槽前的正涡度平流诱发盆地西部低层气旋性涡度增加、低涡生成和发展,致使暖湿气流持续在盆地西部形成辐合上升,为暴雨的维持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条件,两个降水阶段均为明显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特征,暖区对流性降水阶段正涡度发展较锋面降水阶段更强。(4)青藏高原东侧的地形作用强迫气流在盆地西部强烈辐合上升,使得暖湿水汽更加有效率地形成降水,是此次极端强降水天气出现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涡度平流 地形作用
下载PDF
同化常规资料对重庆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孟晓文 隆霄 +3 位作者 周国兵 温晓培 谢恩泽 张建宁 《暴雨灾害》 2017年第4期309-318,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小时观测降水量资料,对2014年8月31日—9月2日重庆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WRF 3D-Var将常规探空观测资料同化进NECP/NCAR再分析资料产生初始场,对比分析...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小时观测降水量资料,对2014年8月31日—9月2日重庆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WRF 3D-Var将常规探空观测资料同化进NECP/NCAR再分析资料产生初始场,对比分析同化与未同化常规探空资料的模式模拟的降水量分布特征及同化探空观测资料对模式模拟的中尺度系统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暴雨的发生是在对流层高层200 hPa南亚高压与高空急流造成的高层辐散、500 hPa大槽靠近以及副热带高压西移这种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对流层低层的西南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在重庆地区发生发展的结果。对比分析模式的模拟结果,两次模拟都较好地再现了此次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同化探空观测资料后模拟的降水落区分布及量级得到改善,对暴雨以上量级的降水改进尤为明显。模式初始时刻分析场的增量表明,与此次暴雨过程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的大尺度系统(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中尺度系统(低涡、急流)以及水汽输送在初始场同化常规探空资料后均得到了增强,这为对流系统的发展维持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降水最强时刻强降水区域的垂直结构分析显示,在同化探空观测资料后,模式模拟的散度、涡度、垂直速度以及大气热力结构的强度和高度较未同化探空资料的结果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强,这表明同化探空观测资料改进了模式初始场的分布特征,进而对模式模拟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系统 数值模拟 资料同化
下载PDF
抚州“5.5”特大暴雨成因及中尺度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董玲 郑劲光 刘杰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4年第1期68-71,75,共5页
为了做好特大暴雨的预报预警工作,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天气图、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等,对2023-05-05-2023-05-06江西省抚州市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抚州市200 hPa急流辐散区,500 hPa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巴尔喀什湖切断低涡... 为了做好特大暴雨的预报预警工作,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天气图、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等,对2023-05-05-2023-05-06江西省抚州市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抚州市200 hPa急流辐散区,500 hPa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巴尔喀什湖切断低涡内分裂小槽东移为特大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850 hPa切变线、地面冷锋、静止锋、中尺度辐合中心是此次特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中低层西南低涡稳定少动,东部850和925 hPa有低空和超低空西南风急流稳定维持,是产生此次特大暴雨的关键因素;赣东地区850 hPa比湿达15 g/kg,假相当位温达346 K,平均对流有效位能大值区中心值达1 250 J/kg,为此次特大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此次特大暴雨过程是由多个对流云团和中尺度对流复合体造成的,武夷山西麓迎风坡地形对暴雨增幅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江西抚州特大暴雨预报预警提供了分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环境条件 成因分析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