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2年中国暴雨试验期间一次低涡切变上发生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 被引量:75
1
作者 孙建华 张小玲 +3 位作者 齐琳琳 张高英 赵思雄 陶诗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75-691,共17页
采用常规观测和“973”中国暴雨试验资料 ,对 2 0 0 2年 6月 2 2~ 2 3日一次由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发展而产生的低涡 ,以及伴随其发生发展的对流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MCSA东移到河南西部时 ,由于对流层中层正涡度中... 采用常规观测和“973”中国暴雨试验资料 ,对 2 0 0 2年 6月 2 2~ 2 3日一次由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发展而产生的低涡 ,以及伴随其发生发展的对流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MCSA东移到河南西部时 ,由于对流层中层正涡度中心的强迫和潜热释放产生了气旋 ,低层的暖平流可能是低涡东移发展的原因之一。模拟结果显示低涡东部的对流系统发生在气旋东部的暖切变上 ,西部对流系统发生在冷切变附近。在低涡的南部偏南风与偏北风之间形成辐合线 ,辐合线上有低层偏东风与高层偏西风的垂直切变 ,对流沿辐合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形成对流带。对流系统发展强盛时除了低层的强辐合外 ,高层较深厚的强辐散是其维持的重要原因 ,当系统倾斜时表明开始减弱。试验加密资料分析也表明 :降雨发生前有明显的增湿过程 ,而降雨开始后 ,整层可降雨量迅速减少 ;对流系统南侧强的西南低空急流向对流区输送了大量水汽 ;气旋东移后 ,西北风 (冷空气 )的侵入使降雨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低涡 中尺度对流系统 辐合线
下载PDF
“12.7.22”四川暴雨的MCS特征及对短时强降雨的影响 被引量:76
2
作者 陈永仁 李跃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48-860,共13页
利用FY2D卫星云图云顶亮温(TBB)资料、雷达回波产品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及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21-22日四川暴雨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特征及其对短时强降雨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 利用FY2D卫星云图云顶亮温(TBB)资料、雷达回波产品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资料及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21-22日四川暴雨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特征及其对短时强降雨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暴雨过程在21日00-06时和21日21时至22日03时有两个明显的6 h短时强降雨阶段。第一阶段中,500 hPa高原涡与700 hPa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作用,引发盆地西部短时强降雨;第二阶段中,500 hPa高原涡与700 hPa西南涡作用,引发盆地南部短时强降雨。(2)短时强降雨通常由MCS中的深对流特征造成,水平尺度多为β中尺度或更小的γ中尺度系统,具有云顶亮温低、雷达反射率因子大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高等特点。(3)探空资料分析表明,MCS增长初期,大气不稳定能量高,存在风垂直切变,在低层冷暖平流交汇明显且温度梯度大的区域,有利于激发MCS生成,另外高低层系统作用产生的深厚正涡度对其发生发展亦具有重要作用。在演变过程中MCS具有低层正涡度、负散度,高层负涡度、正散度的垂直结构,且上升速度明显,这种结构特征可能是MCS发展维持的重要因素,亦是产生强降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雨 西南低涡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雷达反射率因子
下载PDF
一次特大沙尘暴成因的卫星云图分析 被引量:54
3
作者 江吉喜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77-184,共8页
运用1小时间隔的GMS-4数字展宽红外资料和部分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1993年5月5日下午至夜间发生在甘肃和宁夏等省(区)部分地区罕见的特大沙尘暴的形成原因。结果指出,这场特大沙尘暴主要由强冷锋前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 运用1小时间隔的GMS-4数字展宽红外资料和部分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1993年5月5日下午至夜间发生在甘肃和宁夏等省(区)部分地区罕见的特大沙尘暴的形成原因。结果指出,这场特大沙尘暴主要由强冷锋前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及其伴随的飑线造成的。它们的移动大体与地面强冷锋及700~500hPa间的平均气流方向一致。最后对此MCS及其伴随的飑线的可预报性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成因 卫星云图
下载PDF
华南沿海一次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被引量:61
4
作者 蒙伟光 张艳霞 +1 位作者 戴光丰 闫敬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21-530,共10页
应用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2004年5月13~14日发生在华南西部沿海的一次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结果发现:MCS开始发生在低层切变线南侧的偏南气流中,强盛时其水平范围达中α尺度,生命史近10个小时。在MCS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应用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2004年5月13~14日发生在华南西部沿海的一次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结果发现:MCS开始发生在低层切变线南侧的偏南气流中,强盛时其水平范围达中α尺度,生命史近10个小时。在MCS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低层的涡旋环流不明显,但其上空对流层中层500 hPa上有流场的扰动与之对应。观测分析及数值模拟结果均表明沿海地形引起的辐合在对流的启动中有重要的影响,而对流发展起来后,由于凝结加热的作用,中层的扰动得到加强和发展,主要表现为涡度的增大,气旋性环流在500 hPa高度附近表现最为明显,并在MCS东移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组织作用。MCS在有利地形触发作用下发生,并通过对流层中层扰动组织发展的过程,有别于华南其它一些暴雨过程常伴有低层涡旋系统向上发展的形式,有其独特的特征。还对中层扰动的增强过程和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个用于解释中层扰动对MCS组织发展影响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辐合 中层扰动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数值模拟
下载PDF
2003年淮河汛期一次中尺度强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0
5
作者 王欢 倪允琪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34-742,共9页
2003年7月4—5日淮河流域发生了一次中尺度强暴雨过程,致使淮河洪水泛滥。这次暴雨过程由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以及因其发展而产生的低涡造成。通过对此次过程的诊断分析和新一代细网格WRF中尺度预报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了这次过程发生... 2003年7月4—5日淮河流域发生了一次中尺度强暴雨过程,致使淮河洪水泛滥。这次暴雨过程由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以及因其发展而产生的低涡造成。通过对此次过程的诊断分析和新一代细网格WRF中尺度预报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了这次过程发生发展的机制。模拟结果较好地描述了本次暴雨及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移动性暴雨过程的前期由不断向东移动发展的MCS造成,后期降水则由低涡切变线产生的中尺度低涡引起。同时,副热带高压明显偏西偏北,并维持较长时间,造成雨带一直维持在淮河流域。高层辐合中心的加强使低空急流不断增强,低空急流的增强进而引起低层辐合的加强,而低层辐合的加强以及上升运动的潜热释放导致低涡的发生,低涡形成及形成后移动缓慢,造成了淮河流域的大暴雨。高层中尺度辐散区的抽吸对低层中尺度涡旋的发生发展起到了促进和加强的作用。低层的中尺度辐合场和高层的中尺度辐散场的发展与耦合对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有很好的预示作用。低层中尺度辐合区的减弱预示着系统的衰减,西南偏西的中层相对干冷空气侵入并在梅雨锋前缘下沉促进了系统的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低涡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WRF模式 高层中尺度辐散区
下载PDF
华南雷暴大风天气的环境条件分布特征 被引量:45
6
作者 杨新林 孙建华 +1 位作者 鲁蓉 张弦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69-780,共12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观测资料研究了2010—2014年华南雷暴大风和普通雷暴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将华南春夏两季雷暴大风和普通雷暴的大尺度环境条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研究的华南区域08—20时(北京时)夏季雷暴大风略多于春季,而普通雷暴...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观测资料研究了2010—2014年华南雷暴大风和普通雷暴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将华南春夏两季雷暴大风和普通雷暴的大尺度环境条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研究的华南区域08—20时(北京时)夏季雷暴大风略多于春季,而普通雷暴夏季样本数约为春季的3.6倍,雷暴大风主要发生在粤西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于普通雷暴,雷暴大风天气发生的环境条件具有更强的条件性不稳定,斜压性和动力强迫更强。春季雷暴大风发生时环境中的大气可降水量和中高层湿度均比普通雷暴更大,而夏季反之。华南春季雷暴动力条件明显优于夏季,而夏季热力强迫的作用大于春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雷暴大风 环境条件 雷暴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锋面对流系统与暖区对流系统的个例分析与对比研究 被引量:43
7
作者 张晓惠 倪允琪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8-121,共14页
在2005年6月20日的一次华南暴雨过程中,影响两广地区局地强降水的两个主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在性质上有很大不同,初步分析断定,影响广西局地强降水的MCS1为锋面云团,而影响广东局地强降水的MCS2为暖性云团。通过对二者进行对流强度... 在2005年6月20日的一次华南暴雨过程中,影响两广地区局地强降水的两个主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在性质上有很大不同,初步分析断定,影响广西局地强降水的MCS1为锋面云团,而影响广东局地强降水的MCS2为暖性云团。通过对二者进行对流强度、维持机制以及湿位涡结构的比较分析发现,锋面对流系统MCSl与暖区对流系统MCS2的对流上升速度都很大,引起的局地降水量也相差不多。由于二者存在水汽条件的差异,因此不能排除微小差异主要是由水汽条件直接导致的,无法就此得出它们的对流强度强弱的比较结果;同时,对二者成熟阶段维持机制的对比分析得到,具有锋面特征的MCS1,中高层有很强的偏北气流进入,在对流区是以对流对称不稳定机制来维持对流运动的;而具有非锋面结构的MCS2由于没有偏北气流的进入,加上水汽条件充沛,主要由湿对流不稳定机制来维持对流运动。另外,湿位涡(MPV)结构的对比分析中得到如下结论:在V_(MP)的结构上,二者均表现出中低层潜在对称不稳定结构特征;在V_(MP1)的结构上,锋面对流系统MCS1表现出南北气流相互作用的特征,而暖区对流系统MCS2表现出高低空气流相互作用的特征;最后,在V_(MP2)的结构上,MCS1反映了对流区南北两侧高低空急流的作用,而MCS2则反映了对流区内中高层干冷空气下滑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中尺度对流系统 对流不稳定 惯性不稳定 对流对称不稳定 湿位涡
下载PDF
一次华南西部低涡切变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36
8
作者 黄明策 李江南 +1 位作者 农孟松 黄嘉宏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48-762,共15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反演资料、自动气象站降水量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6月12—13日发生在华南西部的一次低涡切变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00 hPa高空槽经向度加大并东移南压,中...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反演资料、自动气象站降水量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6月12—13日发生在华南西部的一次低涡切变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00 hPa高空槽经向度加大并东移南压,中低层低涡沿切变线东移,低空西南急流建立以及地面浅薄冷空气活动等天气系统相互作用触发了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发展,造成暴雨。(2)地面降水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大暴雨中心水平尺度都小于200 km,雨团持续时间5—7 h。(3)特大暴雨中心主要是由MCS移入造成的。柳江特大暴雨中心由两个MCS产生,一个沿低涡切变南侧的偏南气流移到暴雨中心上空;另一个沿切变线东移到暴雨中心上空。沿海暴雨中心则由一个MCS发展引发的。降水主要出现在MCS的中部冷云区内或云团边缘TBB梯度最大处。与MCS的生消过程对应,柳江暴雨区包含两次中尺度降水过程,第1次降水以热对流云团造成为主,第2次降水以低涡云系激发的MβCS产生强降雨为主;而沿海暴雨区是1次短时间持续性的MβCS强降水产生。暴雨主要由不断发展旺盛的对流单体引起,暴雨发生伴随着低空西南急流的建立,2—3 km高度上低空急流风速脉动增强了MCS的发展。(4)暴雨发生在高相当位温舌中,湿层厚度超过400 hPa,暴雨区层结具有位势不稳定或中性层结。(5)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深厚的垂直环流结构,低层涡度柱在暴雨发生过程明显抬升,增强低层水汽辐合,锋区的动力强迫上升运动加强低层能量和水汽的往上输送,高层辐散气流增强MCS的发展。同时,暴雨区地形的作用增强了锋面强迫上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西部 低涡切变 特大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一次暴雨过程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 被引量:23
9
作者 蒙伟光 王安宇 +2 位作者 李江南 冯瑞权 梁嘉静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3-77,共5页
通过对卫星云图观测到的MCS云团生消过程和实测降水资料的分析 ,发现 1998年 5月 2 3 - 2 4日发生在华南的一次前汛期暴雨过程主要是由多个相继生消的MCS造成的。利用MM5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其中两个主要MCS的发生发展。对模拟结果进行... 通过对卫星云图观测到的MCS云团生消过程和实测降水资料的分析 ,发现 1998年 5月 2 3 - 2 4日发生在华南的一次前汛期暴雨过程主要是由多个相继生消的MCS造成的。利用MM5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其中两个主要MCS的发生发展。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这两个MCS的发生发展是冷暖空气交汇的结果 ,MCS生成于暖空气而消亡于冷空气中。两个MCS的上升运动都非常强 ,最大辐散位于 40 0hPa左右 ,垂直方向上表现为气旋性的涡柱 ,右侧低层有中尺度的低空急流 ,高空有强的西南风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云图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中尺度低空急流(mLLJ)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一次强暴雨过程地闪活动特征与中尺度对流系统和强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27
10
作者 慕建利 李泽椿 谌芸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6-65,共10页
利用2007年8月8日18时至9日02时发生在陕西关中强暴雨期间的地闪、卫星TBB、雷达回波和地面加密降水资料,通过统计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地闪活动特征及其与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和强降水的关系。地闪活动特征分析显示,暴雨过程中负地... 利用2007年8月8日18时至9日02时发生在陕西关中强暴雨期间的地闪、卫星TBB、雷达回波和地面加密降水资料,通过统计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地闪活动特征及其与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和强降水的关系。地闪活动特征分析显示,暴雨过程中负地闪占绝对优势,为总地闪的97.7%。负闪频数和总闪频数的逐时演变趋势完全一致且呈现两峰一谷的趋势,正闪频数的变化呈现三峰两谷的趋势,但是正闪频数最大值与总闪、负闪频数峰值时间一致。负闪活跃期正负闪6 min演变均表现为多峰结构,正闪的波峰提前于负闪的波峰12 min。负闪频数变化和MCS、雷达反射率因子演变对比分析表明,负闪发生区是未来对流云团和对流发展加强区,负闪频数密集区位于对流云团前部TBB等值线密集区,负闪频数的急剧增加意味着未来对流系统的猛烈发展;负闪主要出现在回波强度大于40 dBz的区域,正闪则落到强回波中心两侧30~40 dBz的回波区,中尺度对流系统快速发展加强期,负闪密集区位于回波单体的前沿,中尺度系统发展稳定少动期,负闪大部分集中在各对流单体的强回波中心附近。对比分析地闪与暴雨发生发展的关系可见,地闪的发生和急剧增加对暴雨发生和发展加强有很好指示意义,初闪的发生提前于强降水发生,地闪急剧增加与降水强度猛增密切关联,负地闪发生密集区是未来强降水发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特征 中尺度对流系统 强暴雨
下载PDF
北京7·21暴雨暖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7
11
作者 王淑莉 康红文 +1 位作者 谷湘潜 倪允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4-553,共10页
许多业务模式对北京2012年7月21日特大暴雨的预报均是以锋面降水为主。在冷锋过境前,实际北京西南部强降水主要以暖区降水为主。本文利用30个成员的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WRF),通过3次集合卡尔曼滤波(EnKF)同化地面和探空资料,对这次暴... 许多业务模式对北京2012年7月21日特大暴雨的预报均是以锋面降水为主。在冷锋过境前,实际北京西南部强降水主要以暖区降水为主。本文利用30个成员的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WRF),通过3次集合卡尔曼滤波(EnKF)同化地面和探空资料,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了集合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分析模拟降水较好与较差成员发现,好的成员能够模拟出河北中西部及北京西南地区触发出的暖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以及相对稳定的系统配置,使得MCS在北京上空充分发展,从而较好地模拟了这次特大暴雨过程中的暖区降水;而较差的成员则没能模拟出暖区降水过程,降水以锋面降水过程为主,并且雨带位置偏南、出现时间滞后。集合成员间模拟结果出现的较大差异,和初始场中低值系统位置的较大差异有直接关系,因此通过EnKF提高模式成员初始场的准确率,从而准确模拟后期主要影响系统的移动和发展,是成功模拟暖区对流系统触发和维持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集合卡尔曼滤波 集合预报
下载PDF
一次云南强对流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12
作者 鲁亚斌 李华宏 +3 位作者 闵颖 胡娟 许迎杰 杨竹云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45-654,共10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与雷达、卫星等非常规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2014年6月6日云南暴雨过程的天气成因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结果表明:500hPa前倾槽、700h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是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高能高...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与雷达、卫星等非常规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2014年6月6日云南暴雨过程的天气成因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结果表明:500hPa前倾槽、700h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是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高能高湿的对流不稳定层结、明显的垂直风向切变是强对流天气形成的有利条件;在Q矢量散度辐合区内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生发展,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MCS移动方前沿对流活跃的云顶亮温(TBB)等值线密集区,雨强变化与TBB等值线梯度变化密切相关;多普勒雷达及地闪资料显示多个γ中尺度对流系统是强对流暴雨产生的直接影响系统,雷暴易发生于回波强度在35~45dBz、回波顶高超过10km的区域,中尺度辐合线、第二类γ中尺度辐合区附近负地闪密集区与短时强降水、雷暴天气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暴雨 诊断分析 mcs 多普勒雷达特征
下载PDF
凝结加热和地表通量对华南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生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25
13
作者 蒙伟光 李江南 +3 位作者 王安宇 冯瑞权 古志明 闫敬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8-376,共9页
通过有无凝结加热和地表通量影响的数值模拟对比研究,分析了非绝热过程对一次华南暴雨MCS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凝结加热对MCS的降水影响很大,在MCS发展的各个时期,如不考虑凝结加热,MCS的降水强度很快减弱,无法继续发展。(2... 通过有无凝结加热和地表通量影响的数值模拟对比研究,分析了非绝热过程对一次华南暴雨MCS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凝结加热对MCS的降水影响很大,在MCS发展的各个时期,如不考虑凝结加热,MCS的降水强度很快减弱,无法继续发展。(2)凝结加热在MCS涡旋的形成期最为重要,在涡旋形成之后,影响相对减弱。(3)凝结加热通过对MCS发展过程的影响从而也影响了MCS环境场中尺度低空急流、高层辐散等中尺度结构特征的形成。(4)地表感热、潜热通量等边界层非绝热过程对MCS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在暴雨MCS发生前期,地表非绝热过程造成气压下降,导致华南南部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加大,辐合加强,从而使低层的湿度增大,气层变得更加不稳定,有利于对流的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加热 地表通量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华南暴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一次阻塞形势下的内蒙古暴雨过程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14
作者 常煜 韩经纬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41-752,共12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1°×1°NCEP再分析资料、FY-2E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和1 h降水资料,对2012年7月24 31日内蒙古全区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在南亚高压东伸、贝加尔湖阻塞形势稳定...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1°×1°NCEP再分析资料、FY-2E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和1 h降水资料,对2012年7月24 31日内蒙古全区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在南亚高压东伸、贝加尔湖阻塞形势稳定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条件下。(2)地面辐合以及700 h Pa切变和涡旋是暴雨发生的影响系统,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是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的直接制造者,中尺度雨团出现在MCS边缘TBB梯度最大处冷空气一侧。(3)暴雨发生时南海季风涌活跃,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沛水汽条件,暴雨发生前对流层低层存在大量不稳定能量,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与低空急流出口区左侧相叠置耦合,以及地形的强迫动力抬升机制,触发了暴雨天气。(4)内蒙古西部地区水汽输送条件较差是该地区较少发生暴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暴雨 阻塞形势 中尺度对流系统 中尺度雨团
下载PDF
云南省一次切变冷锋型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周泓 杨若文 +2 位作者 钟爱华 尤红 金少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53-963,共11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多种加密观测资料,对2013年初夏云南省一次典型冷锋切变型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和川西高原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和切变线南下影响云南省,地面冷锋与切变线位置...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多种加密观测资料,对2013年初夏云南省一次典型冷锋切变型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和川西高原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和切变线南下影响云南省,地面冷锋与切变线位置基本一致,冷暖空气交汇于切变线和冷锋附近,产生强降水。天气尺度系统的有效合理配置及相互作用,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CAPE高能区和等Δθ_(se)_((500-800))线密集区的分布与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对应关系。暴雨发生的局地性和突发性等中小尺度特征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密切相关。地面锋面及叠加在其上的加密地面风场辐合区的位置和移动可以作为短时强降水短临预报的重要参考依据。地面强降水强度和落区与对流云团的TBB等值线梯度大小以及梯度大值区的位置相关。地闪频数的发生发展,可以作为对流云团发生发展的判据之一。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低纬高原不同暴雨点的地闪频数峰值出现时间与强降水峰值时间的关系复杂。大风区、第二类γ中尺度辐合区的存在和"列车效应"是造成局地短时强降水的直接原因。边界层急流为此次强降水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强迫和水汽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冷锋型暴雨 地面风场辐合区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地闪特征 雷达特征
下载PDF
黄河下游春季一次MαCS暴雨过程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卓鸿 姚秀萍 +2 位作者 郑永光 刘爱梅 尹承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04-511,F003,共9页
20 0 3年 4月 17日 ,山东省济南地区出现罕见的春季大暴雨过程。卫星云图表明它是由α中尺度对流系统(MαCS)两次连续发展造成的。天气分析结果显示 ,4月中旬这次黄河流域MαCS的发生条件和MCC多发期的盛夏 ( 7,8月份 )相同 ,也产生在... 20 0 3年 4月 17日 ,山东省济南地区出现罕见的春季大暴雨过程。卫星云图表明它是由α中尺度对流系统(MαCS)两次连续发展造成的。天气分析结果显示 ,4月中旬这次黄河流域MαCS的发生条件和MCC多发期的盛夏 ( 7,8月份 )相同 ,也产生在大尺度的暖脊中 ,并且有西南风低空急流向MαCS发生区输送暖湿空气。这种条件的出现是和该年春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相关联的。雷达回波分析表明 ,和强对流型风暴相似 ,在MαCS的前沿也存在一条狭窄的对流性强降水带。红外云图黑体辐射温度 (TBB)分析表明 ,这条对流性回波带是和冷云盖的TBB强梯度带或TBB≤ -72℃的特别高耸的云顶相配合。进一步分析还表明 ,MαCS的第 2次发展与来自东面黄、渤海海区强大的低层冷空气回流有关 ,行星边界层风场明显的偏北风、偏南风和偏东风 3股气流结构使得济南附近的辐合特别强 ,导致第 2阶段的雨强更大。低层冷空气的侵入 ,可能是春季MαCS发生条件和流场结构上有别于夏季MCC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过程分析 雷达回波 中尺度对流系统 红外云图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强降水个例模式降水预报误差成因初探 被引量:15
17
作者 胡宁 符娇兰 汪会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26-1038,共13页
2015年5月19—20日,华南出现一次暴雨过程。检验表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确定性预报模式(以下简称EC模式)预报的20日强降水落区在广东境内较实况明显偏北,高估了天气尺度系统附近的降水强度,漏报了其南侧暖区内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 2015年5月19—20日,华南出现一次暴雨过程。检验表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确定性预报模式(以下简称EC模式)预报的20日强降水落区在广东境内较实况明显偏北,高估了天气尺度系统附近的降水强度,漏报了其南侧暖区内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造成的降水,华东中尺度模式预报明显优于EC模式。利用高分辨率中尺度天气研究预报模式(以下简称WRF模式)对该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对比EC模式降水物理过程,初步探索了EC模式降水预报误差的成因,结果表明:20日位于广东暖区内的对流组织发展成MCS,并造成明显的低层冷池出流和中高层潜热加热,二者共同作用使得中低层气旋式环流在广东中东部发展,配合其南侧的强西南风水汽输送,在气旋式切变附近不断触发新的对流并南移使得广东中南部暖区内出现强降水,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该过程,而EC模式未能预报出暖区对流及其反馈,从而导致其漏报了广东中南部的强降水;EC模式预报的降水与天气尺度环流之间的正反馈进一步加大了降水的预报偏差。EC模式预报的20日白天的强降水主要位于华南北部切变线附近,且以层状云降水为主,降水产生的潜热使得对流层低层切变线附近减压更明显,预报的切变线辐合较分析场明显偏强,使得其预报的切变线附近降水较实况偏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预报误差 暖区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模式降水反馈
下载PDF
一次梅雨锋附近“列车效应”致灾大暴雨过程观测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苟阿宁 王玉娟 +3 位作者 张家国 吴涛 韩芳蓉 冷亮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52-1064,共13页
2016年7月6日在武汉发生了一次造成城市严重内涝的暴雨过程。本文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逐小时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EC 0.25°×0.25°细网格模式数据,对这次梅雨锋附近极端暴雨的降水特征、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和暴雨成因等进... 2016年7月6日在武汉发生了一次造成城市严重内涝的暴雨过程。本文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逐小时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EC 0.25°×0.25°细网格模式数据,对这次梅雨锋附近极端暴雨的降水特征、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和暴雨成因等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大暴雨是在典型梅雨期环流形势下发生的,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高温、高湿区配合江淮切变线稳定少动,暴雨则出现在西南低空急流风速辐合区,925 hPa西南低空气流的进退有利于东北路冷空气南下,这与雨带的落区和维持有密切联系。(2)梅雨锋狭长雨带上的降水量分布呈现不均匀性,强暴雨主要集中在几个中心,降水中心的分布与梅雨锋附近低层风场扰动有关,梅雨锋雨带上产生大暴雨是一个典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沿着西南一东北走向的引导气流移动,湖北特殊地形促使"列车效应"进一步加强。(3)列车线主要由江淮切变线或边界层辐合线附近的中尺度系统扰动形成,地面中尺度气旋性辐合及低空西南急流长时间维持,是形成"列车效应"的主要原因。(4)MCS在雷达回波上有三个明显特征,第一个是MCS在雷达回波形态上属于带状对流,由层状云和列车线共同组成,雨带与西南气流走向一致;第二特征是层状云和列车线移动方向几乎一致,MCS移动方向与列车线走向平行,垂直于列车线的分量很小;第三个是对流单体在列车线上游新生、加强,并向下游移动,对流单体的传播方向和列车线方向相反。(5)西南急流向近地面扩展、"牛眼"结构及风随高度顺转等中尺度系统,促使近地面扰动加强,诱发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中尺度对流系统 观测分析 列车效应
下载PDF
中尺度对流系统对台风“风神”移动路径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沈新勇 毕明玉 +1 位作者 张玲 刘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73-1187,共15页
通过卫星资料分析台风"风神"路径预报之所以出现较大的偏差,可能是由于"风神"西侧中尺度对流系统引起的。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尺度对流系统对台风的影响,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WRF对"风神"的移动过程开... 通过卫星资料分析台风"风神"路径预报之所以出现较大的偏差,可能是由于"风神"西侧中尺度对流系统引起的。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尺度对流系统对台风的影响,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WRF对"风神"的移动过程开展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模拟采用双重嵌套,最高分辨率6km,共积分78h。利用模拟资料,采用PV-ω分部位涡反演方法定量分析了台风外围中尺度对流系统对台风运动的影响,认为PV-ω分部位涡反演方法能够很好地分离出台风外围中尺度对流系统,其对台风引导气流的贡献可达到20%左右。为验证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影响,用模式积分的方法,通过3组模拟实验,发现中尺度对流系统使台风路径偏左或偏右可能随着环境引导气流方向而改变,而在此个例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会使得台风向西和向极移动得更远。对比研究了不同中尺度对流系统对台风的影响,发现在"风神"移动过程中,中尺度对流系统之所以引起较大影响是因为中尺度对流系统与台风相对位置变化不大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位涡反演 台风路径 引导气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2009年10月海南岛一次秋季强降水过程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吴春娃 赵付竹 李勋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0年第3期42-48,共7页
利用NCEP 1°×1°全球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多普勒雷达、中尺度数值模拟等资料,综合分析了2009年10月海南岛一次秋季暴雨过程,并对其物理量场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此次暴雨的发生、维持和消失主要与南海低压活动及其... 利用NCEP 1°×1°全球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多普勒雷达、中尺度数值模拟等资料,综合分析了2009年10月海南岛一次秋季暴雨过程,并对其物理量场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此次暴雨的发生、维持和消失主要与南海低压活动及其与冷空气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对流单体回波对降水量估测和降水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由于回波在海南岛东半部地区移动速度缓慢,产生"列车效应",导致海南岛东半部地区雨强增大,雨量增幅明显。暴雨带近地面流场中存在多个次级环流中心,为这次暴雨提供了增幅作用。暴雨过程中水汽通量、上升运动、不稳定能量和涡度等各物理量分布对暴雨落区均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热带低压 雷达回波 次级环流 强降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