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细胞基础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34
1
作者 唐佩弦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共11页
近5年来,在世界范围出现干细胞的研究热潮,有关干细胞的论文大量发表,风起云涌。然而,有部分的实验结论缺乏充足的证据,而引起质疑。例如干细胞“横向分化”的假设错误地认为干细胞可以跨胚层、跨系别地任意地变身,脂肪变肝脏,肌肉变神... 近5年来,在世界范围出现干细胞的研究热潮,有关干细胞的论文大量发表,风起云涌。然而,有部分的实验结论缺乏充足的证据,而引起质疑。例如干细胞“横向分化”的假设错误地认为干细胞可以跨胚层、跨系别地任意地变身,脂肪变肝脏,肌肉变神经等等。成体干细胞的存在是21世纪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成体组织中还存在胚胎发育过程遗留下的各个胚层的干细胞和各类组织干细胞。全身各类组织中的成体干细胞含有除了生殖干细胞外的各种干细胞。至今,只有在生殖组织中才能发现生殖干细胞,因而生殖组织以外的成体干细胞又称为亚全能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包括造血和非造血的干细胞,非造血的干细胞又包括了各种非造血组织的干细胞,例如神经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等。间充质干细胞是全身结缔组织(骨、软骨、肌肉、脂肪、纤维、血管等)的干细胞,它是创伤、烧伤、缺血坏死、骨髓损伤等修复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有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随着生命科学的全面发展,干细胞领域中的认识误区将逐步得到澄清,干细胞科学也必将健康地发展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生物学 成体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胚胎发育
下载PDF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表型鉴定及标记 被引量:18
2
作者 朱勇 陈良万 +2 位作者 林若柏 韩子阳 康明强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6-329,397,共5页
目的:探讨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分离培养、表型鉴定和标记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MSCs干预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MSCs;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抗原CD90、CD45的表达率对培养的MSCs... 目的:探讨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分离培养、表型鉴定和标记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MSCs干预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MSCs;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抗原CD90、CD45的表达率对培养的MSCs进行表型鉴定;DAPI标记第3代MSCs,观察标记效率。结果:体外培养的原代MSCs48h内可见有少量贴壁细胞,7~10d达到90%汇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第3代MSCs表面标记物CD90、CD45的阳性率分别为99.8%、6.8%,提示MSCs表达CD90而不表达CD45;用DAPI进行细胞标记后,荧光显微镜下见所有MSCs均已被标记蓝色荧光,提示DAPI标记法敏感性好,标记效率高。结论:贴壁培养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培养MSCs方法,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可以作为培养SD大鼠MSCs的常规方法;DAPI标记可作为标记MSCs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 大鼠 SPRAGUE-DAWLEY
下载PDF
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人长骨缺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杰 吴雪晖 +4 位作者 罗飞 何清义 代飞 谢肇 许建中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51-854,共4页
目的观察个体化组织工程骨用以修复患者长骨缺损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利用组织工程技术,通过抽取临床上骨源缺乏的患者少量骨髓分离出其中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hMSCs),并在体外对其进行扩增培养并诱导分化... 目的观察个体化组织工程骨用以修复患者长骨缺损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利用组织工程技术,通过抽取临床上骨源缺乏的患者少量骨髓分离出其中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hMSCs),并在体外对其进行扩增培养并诱导分化后,与自制的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相复合,构建个体化的组织工程骨并应用于临床,通过临床随访其放射学及血液学结果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结果30例个体化组织工程骨临床应用患者均达到随访半年以上,随访资料显示成骨速度及效果均与自体骨类似,且术后肝肾功、血沉等指标均无明显异常,最长随访达4年未发现病灶复发。结论由患者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成骨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骨 修复 长骨缺损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对同种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和免疫重建的作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雷俊霞 郭振宇 +7 位作者 赵东长 李红霞 余伟华 张秀明 郑芹 魏箐 李树浓 项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29-1132,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对同种异体骨髓移植造血重建和免疫重建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模型,通过生存率分析、外周血象检测、免疫细胞计数和受体免疫功能检测,综合评价MSC对骨髓移植(bone marrowtransplantati...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对同种异体骨髓移植造血重建和免疫重建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模型,通过生存率分析、外周血象检测、免疫细胞计数和受体免疫功能检测,综合评价MSC对骨髓移植(bone marrowtransplantation,BMT)后造血重建和免疫重建的作用。结果:(1)MSC可促进BMT后造血重建:移植后30d,共移植组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数均高于单纯骨髓移植组;共移植组骨髓细胞数也高于对照组。(2)MSC可促进BMT后免疫重建:移植后30d,共移植组胸腺细胞数、脾细胞总数均高于骨髓单纯移植组;共移植组对ConA、LPS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以及对第三体来源的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均强于单纯BMT组。结论:大鼠MSC与骨髓共移植对同种异体骨髓移植造血重建和免疫重建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骨髓移植 造血复建 免疫复建
下载PDF
输注受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移植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清军 高毅 +2 位作者 潘明新 谭浩翔 姚坤厚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499-1501,共3页
目的观察肝移植同时输注受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受者肝移植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4组:A 组 SD 大鼠只行剖腹探查;B、C、D 组各组行 Wistar-SD 大鼠肝移植同时,C 组提取受者 MSCs 同期经门静脉输注给受者,D 组给予肌注 CsA... 目的观察肝移植同时输注受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受者肝移植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4组:A 组 SD 大鼠只行剖腹探查;B、C、D 组各组行 Wistar-SD 大鼠肝移植同时,C 组提取受者 MSCs 同期经门静脉输注给受者,D 组给予肌注 CsA,B 组给予门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观察术后第1、7、14天肝功能的变化、病理改变和细胞因子变化。结果肝移植同时输注受者 MSCs,谷氨酸转移酶、血清总胆红素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病理改变仅呈急性轻度排除反应,与肌注 CsA 组相似,而单纯移植组呈急性重度排除反应。术后第7天,白细胞介素(IL)-2和干扰素(IFN)-γ浓度,C 组分别为(443.89±2.39)、(347.55±3.35)ng/L,B 组分别为(600.36±2.98)、(373.77±1.81)ng/L,而 IL-4和 IL-10浓度,C 组分别为(126.99±1.18)、(147.40±1.07)ng/L,B组分别为(102.02±0.94)、(111.03±1.15)ng/L,C 组和 B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移植同时输注 MSCs,可通过抑制 Th1细胞因子的表达,减轻受者对移植肝的排斥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耐受 T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胎肝造血期胎肝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7
6
作者 吴北燕 黄绍良 +2 位作者 陈惠芹 张绪超 魏菁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8-501,共4页
【目的】分离、培养人胎肝造血期胎肝间充质干细胞(MSC),研究其生长特性及表面标记的表达。【方法】取孕16~20周人胚胎肝脏,分离培养胎肝MSC,传代培养成系并检测其增殖能力,应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其造血相关表面标记和细胞... 【目的】分离、培养人胎肝造血期胎肝间充质干细胞(MSC),研究其生长特性及表面标记的表达。【方法】取孕16~20周人胚胎肝脏,分离培养胎肝MSC,传代培养成系并检测其增殖能力,应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其造血相关表面标记和细胞蛋白表达。【结果】人胎肝MSC呈成纤维样形态,指数生长期倍增时间约为16h,细胞增殖26.5倍。传代15次仍有94.18%的细胞处于G0/G1期。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人胎肝MSC表达CD29、CD44、CD105、CD106和CD166,不表达CD31、CD34、CD45,不表达与GVHD相关的HLA-DR、CD80、CD86、CD40、CD40L。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胎肝MSC表达造血微环境细胞外基质蛋白Fibronectin、α-SMA及上皮细胞标记蛋白AFP和E-cadherin。【结论】人胎肝MSC具有胚胎造血组织和发育中的肝脏特异的相关分子表达,免疫原性弱,可以作为研究造血、胎肝发育机制的模式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肝脏 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发生 肝脏发生
下载PDF
透明质酸复合BMP-2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桡骨干骨缺损 被引量:6
7
作者 章军辉 陈永强 +4 位作者 汤亭亭 楼觉人 郝永强 郁朝峰 戴尅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08-612,共5页
目的评价携带人BMP-2(hBMP-2)基因重组腺病毒(Adv-hBMP-2)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透明质酸(HA)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取兔骨髓行BMSCs培养及Adv-hBMP-2的体外转染,建立桡骨干1.5cm缺损模型。20只兔(4... 目的评价携带人BMP-2(hBMP-2)基因重组腺病毒(Adv-hBMP-2)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透明质酸(HA)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取兔骨髓行BMSCs培养及Adv-hBMP-2的体外转染,建立桡骨干1.5cm缺损模型。20只兔(40侧)分四组(n=10):第一至三组分别注射Adv-hBMP-2转染细胞+HA、Adv-hBMP-2转染细胞、单纯HA,第四组为空白对照。结果(1)注射后第12周,第一组8侧骨缺损中6侧完全愈合,皮质骨形成,部分髓腔再通;第二组8侧骨缺损中有3侧完全愈合;第三、四组骨缺损均未愈合。X线疗效评分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第一、二组4~8周时骨缺损内有多量新生骨痂形成,12周时部分髓腔再通;第三、四组4~8周时骨缺损处为纤维组织填充,12周时骨缺损未愈合,两骨端硬化。第一、二组之间新生骨小梁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第一组的最大压缩载荷和弹性模量分别为(211.54±63.58)N和(113.36±56.47)MPa,第二组为(126.74±53.13)N和(98.91±63.36)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最大压缩载荷与正常桡骨之比:前者为75.86%,后者为45.45%。结论HA复合Adv-hBMP-2转染B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可以修复兔桡骨干骨缺损,HA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组织工程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类 基因疗法 间质干细胞 透明质酸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桡骨干骨缺损 干细胞修复 体外转染 透明质酸 BMP-2 复合 组织工程化骨 基因重组腺病毒
原文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胶原与血管新生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李贺 周欣 +4 位作者 舒珺 叶帆 任宁 黄体钢 李玉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813-818,共6页
目的通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移植对心肌细胞外胶原、小血管新生和心功能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分离、原代培养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骨髓... 目的通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移植对心肌细胞外胶原、小血管新生和心功能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分离、原代培养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心肌梗死对照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动物模型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细胞形态、心肌间质、血管密度、心室膨展指数、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和心肌胶原变化。结果(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移植可缩小60min缺血/再灌注大鼠28d心肌梗死面积;(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减轻心肌梗死动物左心室重塑,但心功能改善作用不明显;(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发挥细胞外基质抑制、促血管生成作用,心肌间质胶原含量、胶原分数下降,心肌毛细血管、小动脉密度增加。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促进血管新生和降低心肌胶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间充质干细胞 心肌缺血/再灌注 心肌梗死 心肌胶原 血管新生
下载PDF
丹酚酸B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C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陈嘉 孙京臣 +3 位作者 邹移海 黄冰 张进 张永斌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6-278,共3页
目的研究中药单体丹酚酸B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中干细胞因子(stemcell factor,SCF)的影响。方法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和纯化MSCs,取第三代MSCs进行实验。用含不同浓度丹酚酸B的低糖DMEM培养液培养MSCs,ELISA法检测培养24、48、72... 目的研究中药单体丹酚酸B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中干细胞因子(stemcell factor,SCF)的影响。方法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和纯化MSCs,取第三代MSCs进行实验。用含不同浓度丹酚酸B的低糖DMEM培养液培养MSCs,ELISA法检测培养24、48、72h的上清中SCF的含量;RT-PCR法检测培养24、48、72h的SCF mRNA的表达。结果膜型和可溶型SCF mRNA均有表达。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0.3μg/ml、3μg/ml、30μg/ml丹酚酸B可明显促进SCF的分泌和SCF mRNA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而0.03μg/ml丹酚酸B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丹酚酸B可促进MSCs分泌SCF并促进SCF mRNA的表达,提示SCF可能在中药丹参治疗心肌梗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丹酚酸B 干细胞因子
下载PDF
软骨细胞和骨髓间质干细胞混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刚 崔维顶 范卫民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84-690,共7页
目的探讨软骨细胞和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混合培养对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影响,并确定两者的最佳比例。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1月龄)关节软骨细胞和BMSCs,按不同比例(软骨细胞和BMSCs的浓度比为:4:1... 目的探讨软骨细胞和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混合培养对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影响,并确定两者的最佳比例。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1月龄)关节软骨细胞和BMSCs,按不同比例(软骨细胞和BMSCs的浓度比为:4:1、2:1、1:1、1:2、1:4及单纯软骨细胞)混合培养一代。以4×10^7/ml的细胞终浓度接种40μl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4mm×4mm×2mm),静态培养2d,然后移至周期性压力场(压力0-200kPa,频率:0.1Hz,时间:8h/d)培养3周。收获组织工程软骨行大体观察,组织切片,定量检测糖胺聚糖幢lyeosaminoglycans,GAGs)含量、DNA含量及Ⅱ型胶原染色面积。结果软骨细胞和BMSCs混合培养组与单纯软骨细胞组相比,体积较大,表面光滑,有弹性,有光泽。组织学检查显示混合培养组结构致密,细胞外基质分布更均匀,其中软骨细胞和BMSCs的浓度比为2:1组可见软骨陷窝。混合培养组的Ⅱ型胶原染色面积、GAGs含量、DNA含量高于单纯软骨细胞组,其中软骨细胞和BMSCs的浓度比为2:1组含量最高,与其他比例混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软骨细胞和BMSCs混合培养能提高组织工程软骨的质量,其中以软骨细胞和BMSCs的浓度比为2:1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间质干细胞 骨髓细胞 组织工程
原文传递
丹参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德凤 潘家华 +1 位作者 张梅 黄大可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2-145,共4页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植入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后,植入MSCs在脑组织中的迁移、神经细胞抗原分化率的变化,探讨丹参联合MSCs移植治疗新生儿HIE的可行性。方法将36只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HIE...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植入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后,植入MSCs在脑组织中的迁移、神经细胞抗原分化率的变化,探讨丹参联合MSCs移植治疗新生儿HIE的可行性。方法将36只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HIE组(8只)、MSCs移植组(10只)、MSCs移植+丹参组(10只)。在MSCs移植后18d取脑组织后做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并计数进入脑组织的MSCs,观察植入细胞在脑组织中的分布、迁移;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植入细胞神经元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观察其向神经细胞的分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植入MSCs主要分布于HIBD组左侧大脑皮质区,MSCs移植+丹参组标本中MSCs更多向右侧大脑半球迁移,且分布范围更广,与MSCs移植组比较,不同脑组织层面、两侧大脑半球MSCs计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a<0.05);免疫荧光双标记法观察MSCs主要在左侧大脑皮质、海马等部位分化为神经细胞,Nestin、NSE、GFAP均可表达。MSCs移植+丹参组植入MSCs的Nestin、NSE分化率更高,且有统计学意义;MSCs移植组和MSCs移植+丹参组GFAP分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s植入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后能存活,并在脑组织中移行,植入MSCs主要在HIBD新生鼠左侧脑皮质、海马等部位分化为神经细胞,表达Nestin、NSE及GFAP,加用丹参后可促进植入MSCs表达Nestin及NSE,对GFAP表达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缺氧缺血性脑病 丹参 神经性分化 大鼠 新生
原文传递
肝细胞生长因子的激活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 被引量:6
12
作者 孟云超 姜海行 +4 位作者 张君红 陆正峰 覃山羽 宁琳 杨文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98-702,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肝星状细胞(HSCs)共培养体系中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因子(HGFA)激活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后对HSCs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半透膜建立上下双层细胞共培养体系,各组培养24h、48h及72h后,倒置相...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肝星状细胞(HSCs)共培养体系中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因子(HGFA)激活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后对HSCs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半透膜建立上下双层细胞共培养体系,各组培养24h、48h及72h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表面抗原及HSCs凋亡率;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HSCs增殖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SCs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免疫荧光及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GF的激活形式(即HGF-α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GF及HGFA浓度。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口检验。结果不同浓度HGF在各时段对HSCs无增殖抑制作用(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GFA在各时段对HSCs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陛,在24hHGFA浓度为70ng/ml时抑制作用为(0.26±0.00),较对照组的(0.13±0.04),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h实验组HGF-α链相对表达量37.24±1.03低于HGFA干预组的40.44±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各时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HSCs凋亡率在72h为40.77%±1.16%,均较HGFA干预组的33.35%±2.0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各时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0.05)。实验组及HGFA干预组中HGF浓度的降低呈时间依赖性,较HSCs空白对照组低;实验组HGFA的浓度在各时段均较对照组高。结论BMSCs与HSCs共培养后促进HGFA的分泌,并激活HGF使其发挥促HSCs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骨髓 肝星状细胞 细胞凋亡 肝细胞生长因子 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因子
原文传递
黄芪、红芪小分子提取物对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与遗传稳定性的考察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倩 贾旭东 刘永琦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1724-1728,共5页
目的:探讨黄芪、红芪小分子提取物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e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水提法结合超滤法提取黄芪、红芪中小分子物质,并筛选其促进MSCs增殖的最佳浓度。设单独培养的MSCs为对照组,黄芪、红芪最... 目的:探讨黄芪、红芪小分子提取物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e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水提法结合超滤法提取黄芪、红芪中小分子物质,并筛选其促进MSCs增殖的最佳浓度。设单独培养的MSCs为对照组,黄芪、红芪最佳浓度分别培养72 h后MSCs为实验组,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的改变;采用四唑蓝(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染色体显色、计数与原子力显微镜法(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分析细胞染色体。结果:黄芪质量浓度60 mg·L-1、红芪质量浓度20 mg·L-1为最佳促进MSCs增殖质量浓度(P<0.05)。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对照组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黄芪组、红芪组细胞呈长梭形,形态类似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黄芪组、红芪组细胞生长速度均显著增快(P<0.05);细胞周期G0/G1期细胞减少,S期和G2/M期细胞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体无异常改变(P>0.05)。结论:黄芪、红芪小分子提取物分别为60,20 mg·L-1体外培养MSCs 72 h后,对其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且维持其遗传物质染色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红芪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增殖 染色体 AFM
原文传递
大鼠干细胞移植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肝硬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献忠 陈斌 倪勇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8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四氯化碳诱导所致的肝硬化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首先行大鼠MSCs的分离、纯化及扩增。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肝硬化组,肝硬化组采用60%的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8周,然后肝硬化组再随机...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四氯化碳诱导所致的肝硬化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首先行大鼠MSCs的分离、纯化及扩增。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肝硬化组,肝硬化组采用60%的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8周,然后肝硬化组再随机分成MSCs对照组和MSCs移植组及8周肝硬化组。MSCs移植组经门静脉注射MSCs入大鼠肝内,4周后处死所有大鼠,行肝功能检测、肝脏免疫组化检查和HE染色的病理检测。结果MSCs经门静脉移植肝硬化大鼠后,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及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明显下降及血清白蛋白(ALB)和胆固醇(CHO)含量明显升高。病理检查结果示MSCs移植组肝内胶原纤维增生程度明显减轻,尽管假小叶仍然存在,但小叶周围和小叶内的胶原纤维明显减少,小叶中还出现了较多形态正常的肝细胞。结论MSCs可能在肝硬化大鼠体内分化成为具有肝样细胞的功能,并改善了肝硬化大鼠的部分肝功能及肝脏的部分病理结构,为今后临床行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肝硬化
下载PDF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靶向胃癌移植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宝成 王振军 +1 位作者 毛伟征 安岗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11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靶向胃癌的可能性。方法将胃癌细胞SGC一7901注射到裸鼠腹股沟皮下,建立胃癌裸鼠模型,荷胃癌小鼠随机分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组与成纤维细胞组,每组5只(n=5)。荧光染料SP—DiI染色人类脐血问充质干细胞及成...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靶向胃癌的可能性。方法将胃癌细胞SGC一7901注射到裸鼠腹股沟皮下,建立胃癌裸鼠模型,荷胃癌小鼠随机分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组与成纤维细胞组,每组5只(n=5)。荧光染料SP—DiI染色人类脐血问充质干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分组注射到对侧腹股沟皮下。10d后处死裸鼠,取出肿瘤、注射部位、肝脏、脾脏和肺脏组织,连续切片分别制成冷冻切片和常规HE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冷冻切片中间充质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各组织中的分布。结果脐血问充质干细胞在荷胃癌小鼠肿瘤部位中的荧光面积为(0.0150±O.0079),注射点、肝脏、脾脏和肺脏组织中的荧光面积分别为(0.0043±0.0039)、(0.0010±0.0005)、(0.0015±0.0012)和(0.0014±0.0008),肿瘤部位中的荧光面积与其他部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成纤维细胞主要集中于注射点位置,在肿瘤组织、肝脏、脾脏和肺脏内均未发现它的存在,在两组裸鼠移植瘤中,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布与成纤维细胞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趋向到胃癌组织中,利用此特性可望将其作为载体应用到胃癌的诊断和治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胃肿瘤 动物模型 靶向性
原文传递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烧伤脓毒症小鼠肾脏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娜 胡大海 +6 位作者 王耀军 胡晓龙 张月 李小强 石继红 白晓智 蔡维霞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9-254,共6页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对烧伤脓毒症小鼠肾脏损伤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1)取5只C57BL/6J小鼠双侧腹股沟脂肪组织,采用酶消化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法分离培养纯化,小鼠ADSC,取第3代细胞行形态学观察、测定细胞生...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对烧伤脓毒症小鼠肾脏损伤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1)取5只C57BL/6J小鼠双侧腹股沟脂肪组织,采用酶消化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法分离培养纯化,小鼠ADSC,取第3代细胞行形态学观察、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并行成骨及成脂肪细胞诱导分化鉴定,(2)另取37只C57BI./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埘照组、生理盐水组、ADSC组。正常对照组5只,其余2组各16只。生理盐水组及ADSC组小鼠造成背部15%TBSAm度烫伤后,创面中心注射铜绿假单胞菌菌液制成烧伤脓毒症小鼠模型,之后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ADSC,均于伤后12、24、48、72h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血肌酣和尿素氮水平,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肾脏组织TNF—a、IL-12、IL-10以及环氧合酶2(COX2)mRNA表达。正常对照组小鼠不行任何处理,但均行上述检测。对数据行多因素方蓐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1)分离培养的细胞传至第3代时,形态均一与Fb相似,排列规则;CD90‘、CDl05’、CD34-、CD45细胞百分比均在90%以L;细胞可向成脂和成骨细胞分化;经签定,细胞为ADSC。(2)伤后12~72h,牛理盐水组小鼠肾小管和肾小球中中性粒细胞浸润逐渐增多,管腔受损、肾小球结卡勾被破坏。ADSC组小鼠伤后各时相点肾组织病理学损伤程度均轻于生理盐水组。生理盐水组各时卡fj点m肌酐、尿素氮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小于0.01);伤后12~72h.与生理盐水组比较,AI)SC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均明显下降(P值均小于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伤后24h生理盐水组及ADSC组TNF-a、IL-12mRNA表达量均升高(P值均小于0.05)。伤后2411,ADSC组TNF—dtuRNA水平(1.58±0.19)明最低于生理盐水组的3.3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间质干细胞 脓毒症
原文传递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成功培养的相关因素探讨 被引量:3
17
作者 罗芳 杨于嘉 +5 位作者 王霞 余小河 王庆红 宋健辉 刘沉涛 黄榕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09-512,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成功培养的相关因素,以期提高其培养成功率。方法脐血依胎龄分为3组:40周胎龄组(n=11);36周胎龄组(n =6);32周及其以下胎龄组(n=5)。采用相对适宜的条件培养,观察能成功... 目的探讨影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成功培养的相关因素,以期提高其培养成功率。方法脐血依胎龄分为3组:40周胎龄组(n=11);36周胎龄组(n =6);32周及其以下胎龄组(n=5)。采用相对适宜的条件培养,观察能成功培养出MSCs的比率,探讨脐血MSCs培养与胎龄、脐血单个核细胞数量(mononuclear cells,MNCs)、脐血容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各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关系。通过检测脐血MSCs的生长曲线、细胞群体倍增时间、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数目(fibroblast colony forming unit,CFU-F)、表面标志的表达来观察脐血MSCs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脐血MSCs培养成功率达54.5%。MSCs培养成功与否与接种于培养瓶内脐血MNCs数量密切相关,脐血MNCs接种数量在1.25×108/L以上者培养成功率达83.3%。单位体积内脐血MNCs含量与胎龄呈负相关。小胎龄者脐血MSCs成集落能力(CFU-F数目)高于大胎龄。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在原代培养细胞增殖期末间充质干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CD29有62.1%的表达,传1代细胞表达CD29、CD105分别为78.3%和85.0%;造血系统的表面标志CD34、CD45则始终在3.0%以下。结论脐血MNCs的接种数量在1.25×108/L以上可以提高培养的成功率。相同容量内脐血MNCs与胎龄呈负相关,且脐血MSCs样细胞集落形成能力(CFU-F计数)小胎龄者高于大胎龄,可能是小胎龄脐血MSCs相对容易培养成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血 孕龄 间质干细胞 细胞 培养的
原文传递
人足月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其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陆琰 陈丽 张洹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0-374,共5页
目的:从人足月胎盘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研究其生物学特征。方法:将人足月胎盘组织经胶原酶Ⅱ消化和贴壁培养法获取间充质干细胞,运用活细胞计数和碘化丙啶(PI)检测其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用... 目的:从人足月胎盘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研究其生物学特征。方法:将人足月胎盘组织经胶原酶Ⅱ消化和贴壁培养法获取间充质干细胞,运用活细胞计数和碘化丙啶(PI)检测其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用地塞米松、抗坏血酸及β-磷酸甘油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并用Von Kos-sa染色进行鉴定;用地塞米松与胰岛素诱导其向脂肪细胞分化,并以油红O染色进行鉴定。结果:从人足月胎盘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为梭形贴壁细胞,增殖能力较强;强表达CD44、CD29,不表达CD34、CD45、CD106和HLA-DR;经诱导后向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分化,油红O染色、Von Kossa染色为阳性。结论:人足月胎盘中也富含间充质干细胞,与其他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相似,可能是组织工程新的干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病变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何志旭 汪浩文 +2 位作者 尚峰 刘俊峰 米蔷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0-184,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对野百合碱诱导的实验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病变的干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并纯化SD大鼠骨髓MSCs。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肺动脉高压组(n=20)、MSCs移植组... 目的探讨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对野百合碱诱导的实验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病变的干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并纯化SD大鼠骨髓MSCs。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肺动脉高压组(n=20)、MSCs移植组(n=20):2组大鼠均一次性向背部皮下注射野百合碱50 mg/kg,诱导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正常对照组(n=15):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同等条件饲养3周后,MSCs移植组大鼠经舌下静脉注射5×106/ml的经Hoechst33342荧光染料标记的MSCs细胞悬液1 ml,肺动脉高压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注射等量L-DMEM液。移植后观察4周,测定3组大鼠生存率、肺动脉平均压、肺小动脉的微观结构的改变。结果肺动脉高压大鼠移植MSCs 4周后,生存率由30%上升到90%,肺动脉平均压由(42.7±2.3)mmHg下降到(24.7±2.3)mmHg,下降了50%;右心指数由(45.30±3.13)%下降到(37.90±3.18)%(q=29.86,P<0.01),肺小动脉病变得到有效改善。荧光显微镜观察到Hoechst 33342标记的MSCs在肺内定植且分化成大量新生血管并形成侧枝循环,肺动脉重构得到有效逆转。结论MSCs移植可有效减轻并逆转肺动脉重构的进程,其作用机制是MSCs分化形成新生血管,建立了侧枝循环,从而修复野百合碱诱导的肺血管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骨髓移植 肺动脉高压 肺血管病变 动物模型 大鼠 肺血管重构
下载PDF
早产胎儿脐血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的比较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华芳 徐景涛 +1 位作者 孙丽 于丽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18,共3页
目的对比早产胎儿脐血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培养成功率,探讨早产胎儿MSCs获取的最佳途径。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早产胎儿(不足37周)脐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贴壁培养法获得脐血MSCs;将脐带剪成1 mm3大小组织块,采用... 目的对比早产胎儿脐血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培养成功率,探讨早产胎儿MSCs获取的最佳途径。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早产胎儿(不足37周)脐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贴壁培养法获得脐血MSCs;将脐带剪成1 mm3大小组织块,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获得脐带MSCs;分别观察脐血和脐带MSCs的生物学特性,免疫荧光法检测MSCs表面标记物的表达情况。结果采用MesencultTM培养基,早产胎儿脐血MSCs培养成功率为100%,脐带MSCs培养成功率为67%,明显低于脐血MSCs;早产胎儿脐血和脐带MSCs均表达CD29、CD44和CD90,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CD34。结论早产胎儿脐血中较易获得MSCs,为临床移植治疗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胎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