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脉·经脉·经络——细筋·系·神经 经络概念的内涵演化与神经的联系 被引量:6
1
作者 韩秀珍 朱兵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779-782,共4页
经络学说起源于对“脉”的解剖生理学认识 ,以脉行的路径为经脉 ,以脉行的分支横出的径路为络脉 ,从而逐渐形成了经脉和络脉的概念。对经络学说提出挑战的是来自西方医学的传入 ,即人们在认识神经学说的结构与功能之后 ,来阐释经络沟通... 经络学说起源于对“脉”的解剖生理学认识 ,以脉行的路径为经脉 ,以脉行的分支横出的径路为络脉 ,从而逐渐形成了经脉和络脉的概念。对经络学说提出挑战的是来自西方医学的传入 ,即人们在认识神经学说的结构与功能之后 ,来阐释经络沟通人体体表与体表上、下之间 ,体表与内脏内、外之间特异联络、调控和反应功能。在明末传入的西方解剖生理学 ,或是在晚清西方医学科学的东传过程中 ,与经络功能相关的中医词汇如“细筋”“系”等曾作为“nerve”的汉译名词 ,从而在中西医汇通的初创阶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 经脉 神经生理学 络脉
下载PDF
小型猪四肢间质通道的三维可视化及与人体经脉的比较
2
作者 熊枫 宋晓晶 +8 位作者 黄江伟 贾术永 王广军 王淑友 刘琪 申耀华 涂娜 降雨强 张维波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66-1487,共22页
经络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以往大量的研究表明,间质中存在长程流动的组织液,可能与经络相关.本团队前期通过在小型猪四肢的循经低电阻点注射一种亲组织液的小分子荧光物质,在体表观察到部分循经迁移的荧光轨迹,解剖发现迁移轨迹主体位... 经络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以往大量的研究表明,间质中存在长程流动的组织液,可能与经络相关.本团队前期通过在小型猪四肢的循经低电阻点注射一种亲组织液的小分子荧光物质,在体表观察到部分循经迁移的荧光轨迹,解剖发现迁移轨迹主体位于深层间质组织.为比较深层迁移的循经间质通道和人体经脉的关系,本研究首先用经络定位仪测定8只健康小型猪四肢的低电阻点,其中6只小型猪分别进行12条循经低电阻线注射(1条/腿), 1只小型猪作非经的对照注射,最后1只小型猪按照人体骨度分寸标记用作横切面位置定位.在低电阻点及旁开高电阻点注射微量荧光素钠后,小型猪注射过量麻药并冷冻肢体.取下四肢经冷冻、包埋后进行整体横切,用装有窄带滤色镜的数码相机与蓝激光照明切换采集横切面的明场与荧光图像,观察荧光信号在横切面的分布特征.从横切面上荧光信号区域组织取材做新鲜组织冰冻切片观察其微观结构.连续横切面图像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结果发现,四肢的低电阻点注射荧光素钠后在横切面上观察到可重复的12条循经迁移轨迹,除前肢三条与人体上肢三阴经类似的循经间质通道向近心端迁移逐渐汇聚成一处外,其余通道相互独立,位置固定.而在旁开非经注射后仅出现接近椭球体的局部扩散,或者扩散到附近的间质通道后继续循经迁移.横切面上的荧光信号位置与传统中医描述的经络循行接近,与针刺的针尖位置基本一致,其微观结构为结缔组织中充满网格状纤维的间隙结构.本研究发现生物体内存在着一种长程连续的间质通道,是中医经络的科学内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 间质通道 三维可视化 荧光素钠 整体横切 穴位针刺 小型猪
原文传递
经络经脉及其英译 被引量:4
3
作者 曲丽芳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76-678,共3页
从文字、医理两方面对经、络、脉、经络、经脉等中医术语的中文含义及英文翻译进行比较,提出《内经》所言经脉应包括经络系统和脉管系统两部分。无论从字形词义上考察,还是从功能结构上论证,经谓纵行(longitude),络谓网络(net),脉是血管... 从文字、医理两方面对经、络、脉、经络、经脉等中医术语的中文含义及英文翻译进行比较,提出《内经》所言经脉应包括经络系统和脉管系统两部分。无论从字形词义上考察,还是从功能结构上论证,经谓纵行(longitude),络谓网络(net),脉是血管(vascular),经络(channelsandcol-laterals)与经脉(themeridiansandvasculature)的概念和功能不容混淆。古人经脉合称,目的之一在于借脉管系统的有形分布了解经络系统的网络状态。将“经脉”译作“themeridiansandcollate-rals”或“channelsandcollaterals”实际上只翻译了经脉真正含义的一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经络 经脉
下载PDF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海峰 张如青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第6期3-7,共5页
本文将2012年出土的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已公布内容与老官山经穴髹漆木人、马王堆经脉简帛《足臂》、《阴阳》和《灵枢·经脉》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认为《经脉书》与《足臂》、《阴阳》属于《脉书》流传体系中的不同流派,是经脉理... 本文将2012年出土的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已公布内容与老官山经穴髹漆木人、马王堆经脉简帛《足臂》、《阴阳》和《灵枢·经脉》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认为《经脉书》与《足臂》、《阴阳》属于《脉书》流传体系中的不同流派,是经脉理论流传的第一阶段,《灵枢·经脉》以脏腑理论对《脉书》作了改造,属于经脉理论流传的第二阶段,指出《经脉书》可能只是基本的、初级的医学著作,所以流传较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脉 汉简 出土文献
下载PDF
浮针疗法作用机制浅析 被引量:88
5
作者 陶嘉磊 符仲华 张宏如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006-3008,共3页
浮针疗法临床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仍然模糊不清。近10年,经络理论及西方的软组织相关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循经低流阻通道的发现和验证,为浮针疗法机制的论述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该文从经筋痛点产生机制、浮针操作以及临床疗效特... 浮针疗法临床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仍然模糊不清。近10年,经络理论及西方的软组织相关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循经低流阻通道的发现和验证,为浮针疗法机制的论述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该文从经筋痛点产生机制、浮针操作以及临床疗效特点等方面,结合循经低流阻通道、组织通道、筋膜学等相关知识对其机制进行论述,以期推动浮针、针灸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针疗法 作用机制 循经低流阻通道 组织通道
原文传递
西汉人体陶俑的医学研究
6
作者 李永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28,I0005-I0007,共12页
辽中医俑1号和2号的形态特征分别符合西汉文帝与景帝陵寝出土的“裸体着衣式木臂彩绘陶俑”的侍女俑和武士俑。此类陶俑制作的风格写实、体型标准、头面部雕塑呈个体化,对古代人体测量学和体表医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实测数据表明,西汉... 辽中医俑1号和2号的形态特征分别符合西汉文帝与景帝陵寝出土的“裸体着衣式木臂彩绘陶俑”的侍女俑和武士俑。此类陶俑制作的风格写实、体型标准、头面部雕塑呈个体化,对古代人体测量学和体表医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实测数据表明,西汉人体俑为真人1/3缩型,代表了西汉时期标准男女成年人体。辽中医俑1、2号的还原女子身高为159 cm,男子为172.5 cm,与《内经》所述人长七尺五及近现代中国人平均身高基本一致。另外,汉俑的头身比、足身比、上下身比等数据与中国现代人也高度符合。汉俑的“同身寸”与秦汉度量寸制及《内经》的人体骨度测量数据完全一致,代表了中医针灸的“标身寸”。66个西汉“脉书”中常用的体表解剖名词大部分在汉俑体表都有雕塑表达,说明古人对人体的精准认知,以及文字和雕塑表达的一致性。体表结构专有名词在“脉书”中最常见的使用是表达疼痛的部位,这可视为中医穴位及“以痛为腧”取穴法的早期雏形。研究表明,西汉人体俑不但代表了当时的标准男女人体,也能代表现代的人体标准,同时具有广泛国际代表性,堪称中国古代人体测量的“原始标准”。因此,重建汉代经脉人体模型对传统针灸的继承、医学教育、标准化及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医俑 汉陶俑 裸俑 人体俑 简帛医书 脉书 经脉人 针灸标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