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0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黄褐斑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 被引量:221
1
作者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白癜风研究中心 +4 位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色素病工作组 何黎 许爱娥 高天文 雷铁池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目前认为黄褐斑的发病与遗传、日光、性激素等有关,涉及黑素合成增加、皮损处血管增生、炎症反应及皮肤屏障受损等机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无创检测技术。该指南结合近年研究新进展,全面阐述了黄褐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目前认为黄褐斑的发病与遗传、日光、性激素等有关,涉及黑素合成增加、皮损处血管增生、炎症反应及皮肤屏障受损等机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无创检测技术。该指南结合近年研究新进展,全面阐述了黄褐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期与分型、诊断及治疗等,旨在提高中国皮肤科医师对黄褐斑的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指南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6种中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4
2
作者 李艳莉 钟理 梁丽红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29-131,共3页
目的 :研究 6种中药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 :分别用 5 0 %乙醇水溶液回流提取中药白芷、白附子、当归、云苓、蒺藜、银杏叶 ,然后浓缩提取液至膏状。用水将 10 mg膏状稀释为 1mg/ ml,测定各自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结果 :6... 目的 :研究 6种中药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 :分别用 5 0 %乙醇水溶液回流提取中药白芷、白附子、当归、云苓、蒺藜、银杏叶 ,然后浓缩提取液至膏状。用水将 10 mg膏状稀释为 1mg/ ml,测定各自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结果 :6种中药白芷、白附子、当归、云苓、蒺藜、银杏叶都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 35 .14 % ,5 5 .86% ,60 .63% ,2 1.62 % ,5 4.4 6% ,39.2 9%。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中药 祛斑 美白 酷氨酸酶 药理 实验
下载PDF
口服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5
3
作者 吴溯帆 石杭燕 +5 位作者 陈永 师丽丽 严晟 陈达 郭金才 韩菲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06-110,共5页
目的尝试并评价口服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新方法。方法使用低剂量的氨甲环酸对256例黄褐斑患者行长时间口服,服药时间6~15个月,平均9.6个月。观察服药后的临床效果、疗效出现时间、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后随访256例患者3~5... 目的尝试并评价口服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新方法。方法使用低剂量的氨甲环酸对256例黄褐斑患者行长时间口服,服药时间6~15个月,平均9.6个月。观察服药后的临床效果、疗效出现时间、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后随访256例患者3~5个月,80.9%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色斑减退。65.0%的患者服药后2个月色斑开始减轻,35.0%的患者服药后1个月出现效果。服药6个月后基本治愈、明显消退和好转者分别为10.5%、18.8%和51.6%。停药后复发者21例(8.2%)。除11例(4.3%)患者出现轻度胃肠道反应、9例(3.5%)患者出现月经量减少以外,未发现其他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低剂量长时间口服氨甲环酸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黄褐斑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黄褐斑 面部色斑
下载PDF
黄褐斑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59
4
作者 李娟 颜敏 +2 位作者 张媛 冯超 孙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6年第2期123-126,共4页
黄褐斑是发生在面部的对称性黄褐色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中青年女性好发,黄褐斑病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多样,本文对近年来黄褐斑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黄褐斑 黑素细胞 细胞因子 酪氨酸酶 激光治疗
下载PDF
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被引量:49
5
作者 韦洁 黎冻 +4 位作者 周翔 莫海雁 肖翔辕 杨其峰 王琪海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9期965-969,共5页
目的:观察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2012年10月,选取门诊就诊的黄褐斑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治疗组:接受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 目的:观察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2012年10月,选取门诊就诊的黄褐斑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治疗组:接受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对照组:仅接受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每次治疗后都辅以维C导入及胶原蛋白修复面膜外敷,每2周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组同时口服氨甲环酸片,每日2次,每次250mg,连服半年。1个疗程结束即评判疗效,治疗期间及1个疗程结束后3个月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3.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联合口服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优于单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且不良反应少,适合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氨甲环酸片 Q开关ND YAG激光 疗效
下载PDF
颧部褐青色痣与黄褐斑和太田痣的临床、组织学初探 被引量:42
6
作者 何黎 邹勇莉 +5 位作者 张林 刘玲 农祥 徐健 付红梅 刘惠慧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27,29,共4页
目的探讨颧部褐青色痣为不同于黄褐斑和太田痣的一种独立的疾病。方法对颧部褐青色痣、黄褐 斑及太田痣的临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超微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颧部褐青色痣在临床及组织学上不同于黄褐斑 和太田痣。结论颧部褐青色痣... 目的探讨颧部褐青色痣为不同于黄褐斑和太田痣的一种独立的疾病。方法对颧部褐青色痣、黄褐 斑及太田痣的临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超微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颧部褐青色痣在临床及组织学上不同于黄褐斑 和太田痣。结论颧部褐青色痣是一种独立的色素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颧部褐青色痣 黄褐斑 太田痣 病理 组织学
下载PDF
150例黄褐斑患者发病因素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34
7
作者 林新瑜 罗旭松 +1 位作者 向雪岑 王尚兰 《华西医学》 CAS 2003年第3期329-330,共2页
目的 :探讨黄褐斑的主要病因。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 15 0例门诊黄褐斑患者 ,并就相关因素进行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统计分析表明有显著性意义的发病因素相继是家族史、日晒和睡眠不佳。结论
关键词 黄褐斑 发病 统计分析 问卷调查 流行病学
下载PDF
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8
作者 邹宏超 付香莲 《皮肤病与性病》 2010年第4期27-29,共3页
黄褐斑是常见的色素代谢异常性疾病,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不但影响容貌,而且给患者带来了诸多生活及精神方面的痛苦。但黄褐斑发病机理复杂,真正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就黄褐斑近年来在病因及发病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黄褐斑 病因 发病机理
下载PDF
果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4
9
作者 王娜 项蕾红 +1 位作者 章伟 郑志忠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5-177,共3页
目的:观察羟基乙酸(果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掌握果酸治疗的适应证及方法。方法:应用质量浓度分别为20%、35%、50%、70%的果酸对64例黄褐斑患者进行治疗,每2周1次,4次治疗为1个疗程。由两名资深皮肤科医生对患者进行黄褐斑... 目的:观察羟基乙酸(果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掌握果酸治疗的适应证及方法。方法:应用质量浓度分别为20%、35%、50%、70%的果酸对64例黄褐斑患者进行治疗,每2周1次,4次治疗为1个疗程。由两名资深皮肤科医生对患者进行黄褐斑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MASI)评分,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进行疗效观察,记录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随着疗程的增加,患者的MASI评分逐渐下降。共有63例患者完成第1个疗程,表皮型黄褐斑有效率81.82%,混合型有效率40.00%,表皮型比混合型患者M.ASI下降更显著(P<0.05);Ⅲ型皮肤黄褐斑患者有效率39.13%,Ⅳ型有效率75.00%,Ⅳ型皮肤比Ⅲ型皮肤患者MASI下降更显著(P<0.05)。完成2个疗程的41例患者中,第1个疗程结束时有效率为41.46%,第2个疗程结束时有效率为78.05%,MASI值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63例患者能耐受质量浓度为70%的果酸。刺痛、瘙痒等不良反应均在对症处理后消失。结论:果酸治疗黄褐斑,是一种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法;对于表皮型黄褐斑患者及Ⅳ型皮肤黄褐斑患者疗效尤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酸 黄褐斑
下载PDF
黄褐斑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0
作者 杨婷婷 杨国红 +1 位作者 王曙光 陈解春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3期604-606,共3页
黄褐斑的发病原因及治病机制十分复杂。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黄褐斑作为一种皮肤病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努力寻找一条可行的途径以解决当前难题。
关键词 黄褐斑 发病机制 治疗药物
下载PDF
黄褐斑发病机制及诊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1
作者 彭鹰(综述) 刘毅(审校)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162-166,共5页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光暴露皮肤部位的对称性色素沉着性疾病。其病因及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已知相关因素有遗传易感性、紫外线照射及性激素等,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及其分泌因子参与黄褐斑的发生过程,近年来其发病机制在基...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光暴露皮肤部位的对称性色素沉着性疾病。其病因及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已知相关因素有遗传易感性、紫外线照射及性激素等,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及其分泌因子参与黄褐斑的发生过程,近年来其发病机制在基因水平也有一定研究。随着对黄褐斑的逐步认识,其诊断工具也有所发展,除传统的非侵入性成像工具Wood’s灯外,皮肤镜、共聚焦显微镜及多光子显微镜也逐渐用于黄褐斑。由于黄褐斑的难治性及复发性,黄褐斑的有效治疗始终是一项重大挑战。尽管黄褐斑临床治疗方案繁多,但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更多作用于抑制黑色素合成、减少血管生成、抗炎症及抗氧化等各种途径的新型药物将为未来黄褐斑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发病机制 治疗 新药 色素沉着
下载PDF
女性黄褐斑102例临床分析及血清性激素水平检测 被引量:29
12
作者 牟韵竹 李利 +2 位作者 张正中 陈星 熊心猜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9-230,共2页
目的探讨女性黄褐斑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清性激素水平。方法对102例女性黄褐斑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并检测了4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和38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黄褐斑发病与日晒、遗传、内分泌因素等相关;病例组血清雌二醇、... 目的探讨女性黄褐斑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清性激素水平。方法对102例女性黄褐斑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并检测了4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和38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黄褐斑发病与日晒、遗传、内分泌因素等相关;病例组血清雌二醇、促卵泡素、黄体生成素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日晒是黄褐斑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部分黄褐斑患者可存在性激素水平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性激素 危险因素 女性
下载PDF
无创性皮肤测试在黄褐斑临床分型中的应用及意义 被引量:28
13
作者 顾华 罗雯 +1 位作者 刘付华 何黎 《皮肤病与性病》 2012年第2期69-70,76,共3页
目的探讨黄褐斑不同临床类型及其皮肤生理功能,以指导疾病治疗。方法采用无创性皮肤测试仪分析黄褐斑不同临床类型的皮肤生理功能。用伍氏灯及玻片压诊法对84例黄褐斑患者进行分型;采用德国CK公司的无创性皮肤测试仪检测84例患者皮损部... 目的探讨黄褐斑不同临床类型及其皮肤生理功能,以指导疾病治疗。方法采用无创性皮肤测试仪分析黄褐斑不同临床类型的皮肤生理功能。用伍氏灯及玻片压诊法对84例黄褐斑患者进行分型;采用德国CK公司的无创性皮肤测试仪检测84例患者皮损部位及40例正常对照的油份、水分、经表皮水分流失、血色素及黑色素,并两两比较各型黄褐斑的血色素及黑色素水平。结果根据伍氏灯及玻片压诊法初步将84例黄褐斑分为四型:单纯色素型(M)23例,单纯血管型(V)17例、M>V型24例及V>M型20例。84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面颊部皮肤水分显著降低(p<0.01),经表皮水流失(TEWL)、血色素、黑色素水平显著增高(p<0.01),皮脂含量无显著性改变(p>0.05);V型与V>M型之间血色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高于其他两型(p<0.01);M型及M>V型的黑色素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高于其他两型(p<0.05)。结论黄褐斑在临床上存在四种不同类型,即M型、V型、M>V型及V>M型;四型均存在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保湿是四型黄褐斑治疗的基础;M型及M>V型以黑色素值增高为主,V型及V>M型以血红蛋白增高为主,提示黄褐斑的治疗应以其类型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临床分型 无创性皮肤测试
下载PDF
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黄褐斑伴月经不调6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8
14
作者 段守锋 《中医临床研究》 2014年第17期85-86,共2页
目的:分析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黄褐斑伴月经不调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桃红四物汤... 目的:分析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黄褐斑伴月经不调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桃红四物汤进行治疗,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观察组明显的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黄褐斑的面积、月经不调总评分明显变小,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常规治疗,应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对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治疗效果较为明显,黄褐斑的面积明显的变小,月经不调明显好转,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红四物汤 加减治疗 黄褐斑 月经不调
下载PDF
新型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25
15
作者 李远宏 吴严 +7 位作者 刘梅 徐媛媛 张丽 徐宏慧 徐天华 高兴华 董光辉 陈洪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8年第9期1357-1360,共4页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治疗面部黄褐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56例黄褐斑患者接受了4次强脉冲光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黄褐斑处的L值,由医生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并由患者进行满意度评估。结果:经过4次治疗,皮肤的亮度(L...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治疗面部黄褐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56例黄褐斑患者接受了4次强脉冲光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黄褐斑处的L值,由医生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并由患者进行满意度评估。结果:经过4次治疗,皮肤的亮度(L值)显著提升,医生评估78.9%的患者获得了超过50%的改善,71.1%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或非常满意;副作用主要为轻微的一过性红斑和炎症后色素沉着。结论:强脉冲光技术可以有效地治疗黄褐斑,副作用非常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 黄褐斑
下载PDF
光子嫩肤技术治疗面部黄褐斑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3
16
作者 黄海滨 梁建 彭晓茹 《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6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 应用强脉冲光子嫩肤仪治疗面部黄褐斑,探索合理、有效、实用的治疗参数。方法 对149例不同临床分型的黄褐斑患者进行系列治疗至少5次.每次间隔3~5周。结果 本组14例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面部黄褐斑消失60%,占10.6%;110例患... 目的 应用强脉冲光子嫩肤仪治疗面部黄褐斑,探索合理、有效、实用的治疗参数。方法 对149例不同临床分型的黄褐斑患者进行系列治疗至少5次.每次间隔3~5周。结果 本组14例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面部黄褐斑消失60%,占10.6%;110例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面部黄褐斑消失60%,占83.3%。132例患者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 强脉冲光子嫩肤仪治疗面部黄褐斑方便快捷,疗效好,较其他有损伤性治疗发生的并发症少,患者易于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子嫩肤 强脉冲光 黄褐斑
下载PDF
氨甲环酸联合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17
作者 安彩霞 向芳 +1 位作者 杨珊 普雄明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5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研究口服氨甲环酸联合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7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接受Nd∶YAG激光治疗的同时口服氨甲环酸片12周,对照组仅接受Nd∶YAG激光治疗。治疗后4、8、12周对患者... 目的研究口服氨甲环酸联合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7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接受Nd∶YAG激光治疗的同时口服氨甲环酸片12周,对照组仅接受Nd∶YAG激光治疗。治疗后4、8、12周对患者进行黄褐斑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MASI)评分,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随着治疗时间增加,患者的MASI评分逐渐下降。治疗后8周、12周,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MAS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Q开关Nd∶YAG激光联合氨甲环酸口服治疗黄褐斑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激光 Q开关Nd∶YAG 黄褐斑
下载PDF
黄褐斑的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25
18
作者 苏欣(综述) 朱晓芳(审校)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2期167-170,共4页
黄褐斑是一种面部获得性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多发于东亚地区和肤色较深的个体(FitzpatrickⅢ~Ⅵ型),病因复杂、易复发,治疗困难。目前治疗以有效改善、控制病情为目标,以综合治疗为思路,尚没有单一特效的治疗方法。综合治疗多以防晒、修... 黄褐斑是一种面部获得性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多发于东亚地区和肤色较深的个体(FitzpatrickⅢ~Ⅵ型),病因复杂、易复发,治疗困难。目前治疗以有效改善、控制病情为目标,以综合治疗为思路,尚没有单一特效的治疗方法。综合治疗多以防晒、修复皮肤屏障为基础,联合外用药物以及内用氨甲环酸、谷胱甘肽等,中重度可选择化学剥脱或激光、强脉冲光等。但化学剥脱以及美容激光对亚洲肤色人群有色素沉着、色素减退、肤色不均及复发等风险,临床上选择需十分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氨甲环酸 激光 微针 超皮秒
下载PDF
红宝石点阵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 被引量:24
19
作者 张璃 林孝华 唐东阳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39-1141,共3页
目的 对红宝石点阵激光联合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激光治疗:采用点阵模式,能量密度2.5~3.5J/cm2,每隔2周治疗1次,2个月为1个疗程;同时口服氨甲环酸片500mg,1次/d,2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患者进行... 目的 对红宝石点阵激光联合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激光治疗:采用点阵模式,能量密度2.5~3.5J/cm2,每隔2周治疗1次,2个月为1个疗程;同时口服氨甲环酸片500mg,1次/d,2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患者进行黄褐斑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MASI)评分,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法进行疗效观察,记录起效时间、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120例患者经过半年的治疗后,并随访半年至1年,118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色斑减轻,有效率为65.84%。停止治疗后8例患者出现色斑复发,7例患者在服药期间感觉月经量减少,未发现明显炎症后色素沉着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红宝石点阵激光联合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是一种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694nm红宝石点阵激光 氨甲环酸 疗效观察
下载PDF
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3
20
作者 刘洪波 张宏 何安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49-250,共2页
目的:评价光子嫩肤治疗不同类型黄褐斑的疗效。方法:90例黄褐斑患者根据Wood灯检查结果分为表皮型、真皮型和混合型,使用光子嫩肤仪进行治疗。结果:治疗4~6次后表皮型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真皮型组和混合型组(χ2值分别为20.96、11.31,P... 目的:评价光子嫩肤治疗不同类型黄褐斑的疗效。方法:90例黄褐斑患者根据Wood灯检查结果分为表皮型、真皮型和混合型,使用光子嫩肤仪进行治疗。结果:治疗4~6次后表皮型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真皮型组和混合型组(χ2值分别为20.96、11.31,P值均小于0.01),混合型组与真皮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9,P=0.114)。结论:光子嫩肤对黄褐斑表皮型疗效优于其他两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光子嫩肤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