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右侧胸骨旁第3肋间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开胸行二尖瓣置换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高阳 乔衍礼 +2 位作者 陈庆伟 陈国庆 颜磊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1204-1207,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微创右侧第3肋间小切口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施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统计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外科完成首次单纯二尖瓣置换术103例,其中微创右侧第3肋间小切口例(微创手术组)39例,... 目的对比研究微创右侧第3肋间小切口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施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统计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外科完成首次单纯二尖瓣置换术103例,其中微创右侧第3肋间小切口例(微创手术组)39例,男10例、女29例,平均年龄59.51岁;常规胸骨正中切口行二尖瓣置换64例(常规手术组),男22例、女42例,平均年龄60.22岁。病变类型:二尖瓣狭窄65例,关闭不全22例,狭窄伴关闭不全16例。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置换二尖瓣机械瓣74例,生物瓣29例。微创手术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总住院时间与常规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手术组。术后早期开胸探查二次止血3例,1例为微创手术组,其余2例为常规手术组。切口感染3例,均为常规手术组。全组术后早期死亡3例,均为常规手术组,2例为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为胸骨感染并发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结论右胸第3肋间二尖瓣置换在手术的安全性上与传统二尖瓣置换无明显差异,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其比传统正中开胸有手术创伤小、美观、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低、减少术后疼痛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置换术 侧开胸 正中开胸
原文传递
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手术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万丽丽 曾祥军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79-1481,共3页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行心脏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和北大医疗株洲凯德心血管病医院所收治行二尖瓣膜置换手术患者110例,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行心脏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和北大医疗株洲凯德心血管病医院所收治行二尖瓣膜置换手术患者110例,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和对照组(传统正中开胸手术),两组患者的手术资料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0、1.610,P> 0.05);但观察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40.5±6.8)min]、体外循环时间[(73.6±12.7)min]均明显长于对照组[(34.7±7.1)、(58.9±11.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0、6.340,P<0.05);观察组患者重症监护室(ICU)时间[(36.8±4.7)h]、呼吸机辅助时间[(17.1±41.9) h]、住院时间[(9.5±1.1)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45.5±6.2)h、(23.5±2.1)h、(14.8±2.9)d],且观察组胸管引流量[(2.9±0.3)ml/kg]明显少于对照组[(7.9±1.6) ml/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90、-16.760、-12.670、-4.410,P<0.05);两组患者术前心律失常比例、术后心率改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46、0.017,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镇痛药使用比例10例(18.18%)明显低于对照组29例(5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341,P<0.05).结论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同传统正中开胸手术均是有效的二尖瓣瓣膜置换术方法,两者安全性相当,其中在合理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可有效减轻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引流,促进患者术后尽快恢复,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膜置换手术 全胸腔镜手术 正中开胸手术 安全性
原文传递
正中开胸上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的程序化处理在胸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张诗杰 刘向征 +1 位作者 黄伟明 李简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51-754,共4页
背景与目的上腔静脉系统受累是局部晚期胸部肿瘤较常见的一种情况,手术可能获益,但风险极高。本研究针对正中开胸入路,提出一种程序化的手术方案,旨在优化流程,使得这一类以往认为风险极高的手术能够更加安全地实施。方法 35例胸部疾患... 背景与目的上腔静脉系统受累是局部晚期胸部肿瘤较常见的一种情况,手术可能获益,但风险极高。本研究针对正中开胸入路,提出一种程序化的手术方案,旨在优化流程,使得这一类以往认为风险极高的手术能够更加安全地实施。方法 35例胸部疾患累及上腔静脉系统,经正中开胸进行人工血管置换的患者资料,分期检查明确为局部晚期。包括肺部肿瘤16例,纵隔肿瘤19例。手术方法采用从左至右的单向推进,先游离左无名静脉起始部,阻断后切断,掀起瘤体,打开心包,用人工血管桥接左无名静脉和右心耳。游离上腔静脉近心端未受侵部分后,向尾侧牵拉肿瘤,剪开右侧纵隔胸膜,结扎切断右侧乳内血管,可以充分显露右无名静脉。向左上方牵拉瘤体,于肺门上方结扎切断奇静脉,此时可以阻断右无名静脉和上腔静脉,切除中间受侵的血管,以人工血管行右无名静脉-上腔静脉桥接,完成受侵的上腔静脉系统全部替换。结果全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6例,低氧血症5例,肌无力危象1例,心脏疝1例,真菌感染2例。2例患者死亡,死亡率5.12%,分别死于心梗和肺部感染。其余33例顺利出院。平均术后住院日15 d。在10例术前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患者中,除2例术中即出现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的患者,其余8例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上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手术经程序化的处理,规范治疗的细节,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可降低手术风险,本组病例手术能够安全实施的实践也支持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开胸 上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 程序化处理
下载PDF
正中开胸和胸腔镜手术对二尖瓣反流患者术后心肺功能影响的对比
4
作者 张生清 林招芹 马欢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86-291,310,共7页
目的比较正中开胸手术和胸腔镜手术对二尖瓣反流患者术后心肺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了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进行二尖瓣成形术的35例二尖瓣反流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胸腔镜组(n=15)和正中开胸组(n=20),并在手术前后... 目的比较正中开胸手术和胸腔镜手术对二尖瓣反流患者术后心肺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了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进行二尖瓣成形术的35例二尖瓣反流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胸腔镜组(n=15)和正中开胸组(n=20),并在手术前后进行肺通气功能检查和心肺运动试验。结果35例二尖瓣反流患者进行二尖瓣成形术后,其肺通气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F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_(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_(1)%pred)]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运动心肺功能指标[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uptake,Peak VO_(2))、千克体质量摄氧量(Peak VO_(2)/kg)、Peak VO_(2)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ak VO_(2)%pred)及VO_(2)/kg@无氧阈(anaerobic threshold,AT)]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手术前后的肺通气功能指标和运动心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中开胸手术和胸腔镜手术两种术式均可改善二尖瓣反流患者术后的心肺功能,且二者之间未见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开胸 胸腔镜手术 心肺功能 心肺运动试验
下载PDF
大鼠正中开胸升主动脉根部阻断灌注心脏停搏液体外循环模型的建立
5
作者 仇冰梅 王雷 +4 位作者 丁培成 章兴 许汝坤 胡兰鑫 王安立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4年第4期313-317,323,共6页
目的建立大鼠正中开胸模拟心肺转流(CPB)升主动脉根部阻断灌注心脏停搏液心脏停搏及复苏过程。方法选取10只成年雄性SD大鼠350~450 g,吸入诱导及腹腔注射麻醉后气管插管接小动物呼吸机辅助通气。右颈内静脉穿刺自制带侧孔引流管,尾动脉... 目的建立大鼠正中开胸模拟心肺转流(CPB)升主动脉根部阻断灌注心脏停搏液心脏停搏及复苏过程。方法选取10只成年雄性SD大鼠350~450 g,吸入诱导及腹腔注射麻醉后气管插管接小动物呼吸机辅助通气。右颈内静脉穿刺自制带侧孔引流管,尾动脉灌注建立体外循环,股动脉监测血压。CPB开始,正中开胸,暴露心脏,阻断升主动脉,经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阻断30 min后开放升主动脉,予以氯化钙、小剂量肾上腺素、速尿,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及血气调整满意后停机。分别于CPB开始前、CPB开始、CPB 10 min、升主动脉阻断、阻断10 min、20 min、开放升主动脉、停机、停机后2 h采集血液进行血气分析并观察停机后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7只大鼠成功建模,1只在开胸过程中呼吸心跳骤停,1只颈内静脉穿刺失败出血性休克死亡,1只颈内静脉插管过深刺激窦房结导致心脏骤停。转机时间(72±12)min,后并行时间(21±6)min,CPB期间红细胞压积显著低于基线生理值,各检测点血气均符合CPB正常标准要求。结论大鼠正中开胸CPB升主动脉阻断模型是一种成本低廉、稳定可靠的实验模型,可以作为心脏手术患者器官损伤、心肌保护等的替代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动物模型 体外循环 正中开胸 升主动脉阻断 心肌保护
下载PDF
正中开胸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祥 刘玉平 宁园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3年第12期1563-1569,共7页
目的:探讨正中开胸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的发展轨迹,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心脏术后疼痛管理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正中开胸心脏手... 目的:探讨正中开胸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的发展轨迹,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心脏术后疼痛管理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正中开胸心脏手术的25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医院焦虑量表(HAS)、医院抑郁量表(HDS)、疼痛灾难化量表(PCS)对患者进行调查,并使用数字评价工具对患者术后1~7 d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基于组的轨迹模型描述术后疼痛的发展轨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疼痛轨迹组归属的影响因素。结果:因死亡、拒绝再次调查等原因,最终210例患者完成了7 d的随访。识别出3个术后疼痛轨迹组,分别为中至轻度疼痛-明显缓解组( n=75)、重至中度疼痛-缓慢缓解组( n=99)、持续高疼痛组( n=3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术后引流管数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手术时间、HAS评分、HDS评分、PCS评分是急性疼痛轨迹类别的影响因素( P<0.05)。以中至轻度疼痛-明显缓解组为参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引流管留置时间、HAS评分、HDS评分、PCS评分是该患者群体术后急性疼痛轨迹组归属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 结论:正中开胸心脏手术患者的术后急性疼痛存在异质性的发展轨迹,医护人员应该充分重视女性、年轻、肥胖、引流管留置时间长、术前焦虑、术前抑郁以及PCS评分高的患者,通过合适的靶向干预措施提高心脏术后患者疼痛管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手术 疼痛 术后 正中开胸 发展轨迹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改良胸骨旁阻滞在纵隔占位正中开胸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7
作者 唐玲华 宋文沁 +1 位作者 黎梅 陈鹤翔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2年第4期32-35,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改良胸骨旁阻滞在纵隔占位正中开胸手术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正中开胸手术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组(对照组)和Ⅱ组(胸骨旁阻滞组)各30例。入室后,I组第三及第五肋软骨左右侧各给予0.9%生理盐水10 ml;Ⅱ组...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改良胸骨旁阻滞在纵隔占位正中开胸手术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择期行正中开胸手术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组(对照组)和Ⅱ组(胸骨旁阻滞组)各30例。入室后,I组第三及第五肋软骨左右侧各给予0.9%生理盐水10 ml;Ⅱ组同I组位置各点给予0.375%罗哌卡因10ml。全凭静脉诱导后插入气管导管,术中静脉麻醉维持;比较两组患者入室时静息状态下(T0)、气管插管时(T1)、切皮时(T2)、拔管前(T3)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变化。两组均在术毕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拔管后即刻及拔管后2、6、12、24、48 h Ramsay评分和NRS评分,镇痛泵首次PCA时间、术后有效PCA次数、口服镇痛药补救人次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Ⅱ组患者T2、T3心率血压变化小于I组,拔管后即刻、拔管后2 h及拔管后6 h的NRS评分,拔管后即刻Ramsay评分显著小于I组;首次PCA时间长于I组,且术后PCA次数、补救次数均少于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中复合应用改良胸骨旁阻滞有良好的围术期镇痛效果,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胸骨旁阻滞 正中开胸术 超声引导 围术期镇痛
下载PDF
论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与胸部解剖的关系 被引量:7
8
作者 蔡开灿 孙大成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1年第1期1-2,共2页
目的评价心脏外科正中小切口对心脏手术部位的显露效果.方法在6具尸体上模拟正中小切口,对与心脏手术相关的诸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当切除第3肋软骨及其相连的部分胸骨时,上腔静脉、肺动脉、升高动脉显露效果最佳;当切除第4肋软骨及与其相... 目的评价心脏外科正中小切口对心脏手术部位的显露效果.方法在6具尸体上模拟正中小切口,对与心脏手术相关的诸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当切除第3肋软骨及其相连的部分胸骨时,上腔静脉、肺动脉、升高动脉显露效果最佳;当切除第4肋软骨及与其相连的部分胸骨的时候,除下腔静脉显露较差外,其余结构均可良好显露;当切除第5肋软骨及与其相连的部分胸骨时,主动脉瓣环、下腔静脉显露最佳.结论合理选择切口水平,经正中小切口可完成某些心脏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 正中小切口 解剖学评价
下载PDF
胸骨旁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的围术期指标观察
9
作者 王圣 陈现杰 +5 位作者 陆国庆 李昭 齐振昌 王韬甫 钱晓亮 刘超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918-922,共5页
目的:探讨胸骨旁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的围术期指标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将其中采取胸骨旁切口微创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纳入观察组(51例)、常规正中开胸手术... 目的:探讨胸骨旁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的围术期指标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将其中采取胸骨旁切口微创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纳入观察组(51例)、常规正中开胸手术的患者纳入对照组(5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术中手术指标及术后手术结果等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BMI、术前诊断主动脉瓣病变类型、合并症、主动脉瓣环直径、NYHA心功能分级、术前二维超声心动图指标等基线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血制品输血量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手术时间有延长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输注术中悬浮红细胞、新鲜冷冻血浆血制品输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内径、左心室收缩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切口深部感染、围术期死亡等术后情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呼吸机时间、术后总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ICU时间、引流管拔管时间、输血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胸骨旁切口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出血和输血量较少,虽然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延长对术者要求较高,但患者术后恢复较好,有助于降低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旁切口微创手术 主动脉瓣置换 常规正中开胸手术 围术期
原文传递
胸腔镜与传统正中开胸在胸腺瘤手术中的差异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涛 刘长江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4期86-87,共2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与传统正中开胸在胸腺瘤手术中的差异。方法:收治胸腺瘤手术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正中开胸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肿瘤大小及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 目的:探讨胸腔镜与传统正中开胸在胸腺瘤手术中的差异。方法:收治胸腺瘤手术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正中开胸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肿瘤大小及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治疗胸腺瘤相比,胸腔镜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符合外科微创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正中开胸 胸腺瘤
下载PDF
胸骨上段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开胸行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手术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
11
作者 张世明 陈扬 +4 位作者 刘洪序 王佳露 陈浩 董帅 宋兵 《重庆医学》 CAS 2023年第24期3790-3796,共7页
目的 应用meta分析比较胸骨上段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开胸在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手术中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The 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1月,按照纳入... 目的 应用meta分析比较胸骨上段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开胸在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手术中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The 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1月,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对于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研究提取匹配后的数据。Stata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按照是否采用了倾向性评分匹配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2项研究,均为队列研究,其中8项采用了倾向性评分匹配,共计2 423例患者,其中胸骨上段小切口组1 306例,传统正中开胸组1 38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胸骨上段小切口组的住院死亡率(OR=0.58,95%CI:0.22~1.55,P=0.278)和再次开胸率(OR=0.96,95%CI:0.46~1.03,P=0.067)低于传统正中开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比于传统正中开胸组,胸骨上段小切口组减少了术中体外循环时间(WMD=-9.66,95%CI:-16.09~-3.23,P=0.003)、术后ICU时间(WMD=-0.71,95%CI:-1.21~-0.21,P=0.005)、术后住院时间(WMD=-3.81,95%CI:-6.60~-1.02,P=0.007)及术中红细胞输血量(WMD=-1.85,95%CI:-2.29~-1.41,P<0.001)。结论 与传统正中开胸相比,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手术安全可行,手术创伤更小,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上段小切口 传统正中开胸 主动脉 微创 META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