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黄云云 《中国医疗美容》 2020年第4期12-15,共4页
目的分析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unilateral分析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unilateral r... 目的分析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unilateral分析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unilateral recess-resect,R&R)在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98例,依照手术方选取我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例,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BLR组(n=49)、RR组(n=49),BLR组采用BLR-rec,RR组采用R&R。统计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RR组组手术过矫4.08%、正矫85.71%、欠矫10.20%情况与BLR组10.20%、83.67%、6.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R组立体视功能提高69.39%、不变18.37%、降低12.24%情况与BLR组73.47%、16.33%、10.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RR组视近、视远斜视度高于BLR组(P<0.05);RR组复发率2.50%低于BLR组20.51%(P<0.05)。结论BLR-rec与R&R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均具有良好疗效,R&R受内直肌功能状态影响远期疗效稳定BLR-rec受内直肌功能状态影响远期疗效稳定性较BLR-rec差,但R&R复发率低于BLR-rec,因此,临床可根据患儿内直肌功能状态选择适宜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单眼外直肌后徙术 内直肌缩短术 立体视功能 复发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小儿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范玉燕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第22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小儿间歇性外斜视(IXT)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4例IXT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实施单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观察组实施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比较... 目的探讨小儿间歇性外斜视(IXT)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4例IXT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实施单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观察组实施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比较两组矫正效果、斜视度数、融合功能与立体视恢复情况、生活质量。结果两组过矫率、欠矫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矫率90.48%高于对照组的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融合功能恢复率为64.29%,立体视恢复率为71.43%,高于对照组的40.48%、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斜视度数均较本组术前降低,且观察组斜视度数(5.29±0.30)P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4±1.18)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分分别为(82.03±9.13)、(89.75±10.2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81±10.39)、(78.96±12.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IXT应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的矫正效果较好,能改善视功能,降低斜视度数,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间歇性外斜视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单眼外直肌后徙术 内直肌缩短术 视功能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对比
3
作者 李文庆 刘锦荣 何庆萍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12期1687-1688,共2页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IXT)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56例基本型IXT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IXT)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56例基本型IXT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比较两组的眼位矫正效果以及手术前后的斜视度。结果两组的眼位矫正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的视近、视远斜视度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的视近、视远斜视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IXT患儿均具有良好的矫正效果,但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对患儿斜视度的改善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 外直肌后徙术 内直肌缩短术 矫正效果 斜视度
下载PDF
不同术式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及对视觉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晁小蕊 谢艳艳 +1 位作者 李权达 石荣先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16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及对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2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A组(31例,双眼内直肌缩短术)、B组(33例,双...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及对视觉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2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A组(31例,双眼内直肌缩短术)、B组(33例,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及C组(38例,单眼内直肌缩短术+外直肌后徙术)。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后6个月,三组视远、视近的斜视度均较手术前降低,且B、C组视远、视近的斜视度均低于A组(P<0.05)。三组的矫正效果及优良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C组的矫正优良率均高于A组(P<0.01)。三组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内直肌缩短术+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效果优于双眼内直肌缩短术,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直肌后徙术 单眼内直肌缩短术 内直肌缩短术 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
下载PDF
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联合外直肌后徙术在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满滕滕 姜丽 +2 位作者 张楠 孙振静 李兴义 《中外医疗》 2023年第3期10-14,共5页
目的对单眼内直肌缩短术与外直肌后徙术两种方法应用于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予以评价与分析。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100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研究,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对照... 目的对单眼内直肌缩短术与外直肌后徙术两种方法应用于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予以评价与分析。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100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研究,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8例)予以双眼内直肌缩短术;观察组(52例)给予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联合外直肌后徙术,对比两组治疗后的矫正效果、远近斜视度、安全性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4.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40,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视远、视近斜视度分别为(5.62±1.43)、(6.24±1.4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14±2.33)与(15.22±3.20)^(△);术后12个月,观察组的视远、视近斜视度分别为(9.13±2.15)、(9.96±2.3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51±3.76)、(18.39±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安全率为94.23%,高于对照组的85.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观察组复发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单眼内直肌缩短术联合外直肌后徙术应用于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能良好改善患儿的视远、视近斜视度,安全可靠,复发率低,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眼内直肌缩短术 集合不足型 间歇性外斜视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