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社会中的“媒介化”问题:理论、实践与展望 被引量:124
1
作者 周翔 李镓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7-154,共18页
在媒介渗透的社会背景下,媒介化成为最能够体现媒介重要性的概念之一,也是媒介研究的新路径。本文基于文献爬梳与反思,辨析媒介化与中介化的差异,阐释作为元过程的媒介化所蕴含的媒介逻辑,并进一步从网络社会中的日常生活实践角度出发... 在媒介渗透的社会背景下,媒介化成为最能够体现媒介重要性的概念之一,也是媒介研究的新路径。本文基于文献爬梳与反思,辨析媒介化与中介化的差异,阐释作为元过程的媒介化所蕴含的媒介逻辑,并进一步从网络社会中的日常生活实践角度出发来理解和分析媒介化的社会空间表征及其向网络化逻辑延伸等问题。本文认为,传统的媒介逻辑本质上是一种以时间面向为主导、以传播效果为目标的单向技术逻辑,而网络化逻辑在很大意义上是基于日常生活的以空间面向为主导的多元实践逻辑。网络使得社会空间、心灵空间和物理空间产生套叠和分离。网络社会表面上是媒介技术延伸的结果,其实质却是社会互动关系的投射。未来的媒介研究应聚焦如何联结网络空间中的互动关系,探索打通时间和空间问题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化 媒介逻辑 空间 网络化逻辑 网络社会
原文传递
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福柯“空间规训思想”的当代阐释 被引量:94
2
作者 刘涛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8-63,共16页
在福柯的空间规训思想体系中,空间是权力实施的场所与媒介,空间生产体现为对空间的规训实践。在社会化媒体普遍而深刻的"过度分享"趋势中,现代社会进入了杰弗里·罗森所说的"共视社会"。空间规训主体成为资本... 在福柯的空间规训思想体系中,空间是权力实施的场所与媒介,空间生产体现为对空间的规训实践。在社会化媒体普遍而深刻的"过度分享"趋势中,现代社会进入了杰弗里·罗森所说的"共视社会"。空间规训主体成为资本权力的空间化过程,即对空问"可见性"的可视化表征、对碎片空间的社会化争夺、对空间关系的流动化生产以及对传统空间的"去仪式化"消解,这极大地发展了福柯所设想的空间规训思想。同时,社会化媒体语境下的诸多空间规训事实已经超出了福柯规训思想的解释范畴,有必要对其进行批判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社会化媒体 福柯 空间规训 全景监狱
原文传递
地方的体温:媒介地理要素的社会建构与文化记忆 被引量:77
3
作者 邵培仁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3-148,共6页
地方既是人类从事某一行为的地方,也是由感知而形成的总体印象。它不仅对媒介地理学体系的构建、而且对社会建构和文化记忆均具有重要作用。作为认识地方的主客观维度的地方感,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和地方意象是其理论支撑,影视媒介是地... 地方既是人类从事某一行为的地方,也是由感知而形成的总体印象。它不仅对媒介地理学体系的构建、而且对社会建构和文化记忆均具有重要作用。作为认识地方的主客观维度的地方感,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和地方意象是其理论支撑,影视媒介是地方感表达、塑造和构成的重要载体,而新媒介则催生了具有更加多元和广阔视野的"新地方感"。媒介可以通过对地方整体、特殊和具体价值的肯定建构地方性,但仅靠当地少数媒介难以形成影响,必须整合大量媒介共同发力才能使地方性得以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地理 地方 地方感 地方性 媒介空间 文化记忆
下载PDF
论网络空间的社会特性 被引量:54
4
作者 黄少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2-69,共8页
本文藉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与海德格尔的座架概念 ,指出作为媒介与座架的网络 ,规范与形塑了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范式 ,以及与之相应的 ,以虚拟性、数字化、流动与弹性、全球化及个人化为基本特征的网络化逻辑 ;建基于这种网络化逻辑之上... 本文藉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与海德格尔的座架概念 ,指出作为媒介与座架的网络 ,规范与形塑了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范式 ,以及与之相应的 ,以虚拟性、数字化、流动与弹性、全球化及个人化为基本特征的网络化逻辑 ;建基于这种网络化逻辑之上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空间 ,可以像卡斯特尔那样概括为流动空间。而虚拟与真实、身体与心灵、全球与地方、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二元交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互联网 网络空间 流动空间 二元交叠
下载PDF
论媒介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学科建构 被引量:42
5
作者 邵培仁 潘祥辉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31-136,共6页
媒介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同媒介、地理的相互关系及其互动规律的学科。媒介地理学关注地理因素对媒介形态的影响以及媒介对地理样本的建构。一方面,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媒介的形态与个性有着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媒介凭借其对地理的命名... 媒介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同媒介、地理的相互关系及其互动规律的学科。媒介地理学关注地理因素对媒介形态的影响以及媒介对地理样本的建构。一方面,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媒介的形态与个性有着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媒介凭借其对地理的命名与叙述,使真实地理的呈现充满了想象与虚构。从媒介地理学的学科渊源来看,它发端于文化地理学,从文化地理学形成的那天开始,媒介地理学也就诞生了。在研究方法上,举凡实证研究、批判研究、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等各种研究方法都应该成为媒介地理学常用的研究范式,借鉴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方法,将有助于探讨媒介的“空间再现”和“地理想象”问题,建构起媒介地理学的学科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地理 媒介形态 地理想象 空间分析
下载PDF
转向空间:媒介地理中的空间与景观研究 被引量:46
6
作者 邵培仁 杨丽萍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69-77,共9页
传播与媒介研究长期忽视空间的概念。当下媒介地理学所关注的空间,在邻里、城市、区域、国家等所有尺度上,都不是简单的观念,而是各种现象的综合体;也不只是自然的、地理的,还是社会的和媒介的。不同的空间向度既可被视为具体的物质形式... 传播与媒介研究长期忽视空间的概念。当下媒介地理学所关注的空间,在邻里、城市、区域、国家等所有尺度上,都不是简单的观念,而是各种现象的综合体;也不只是自然的、地理的,还是社会的和媒介的。不同的空间向度既可被视为具体的物质形式,也可看作是精神层面的多种建构,具有观念形态的特征。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的广泛介入极大地推动了空间复苏和空间转向,使得人类的空间感由实境转向虚境,由亲身体验转向媒介体验,于是本来以呈现和表达社会为己任的媒介反而成为社会必须关注、使用和依赖的对象,否则会威胁到它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空间 媒介地理 媒介时间 人文地理 空间转向
下载PDF
新媒介时代中国武术文化传播:困境、机遇、路径 被引量:34
7
作者 赵歆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6-72,共7页
新媒介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以传播学、人文学等交叉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文本解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的传播困境、传播机遇及传播路径进行分析论证。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传播在新媒介背景下面临着西方... 新媒介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以传播学、人文学等交叉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文本解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的传播困境、传播机遇及传播路径进行分析论证。研究认为,中国武术传播在新媒介背景下面临着西方体育文化冲击、发展空间窄化、文化认知偏离等问题和窘境。而新媒介也为中国武术传播带来新契机,建构了中国武术文化记忆,增强民族认同感;挖掘了中国武术文化内涵,满足现代社会需要;打通了中国武术文化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提供文明道德涵养。消解中国武术传播的困惑还需树立“开放包容”意识,打造武术文化特色;利用新媒介传播技术,拓宽武术传播空间;发挥新媒介育人功效,培养正确武术认知。新媒介迥异于传统武术传播媒介,为中国武术建构了新的传播路径,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武术未来发展的传播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介 中国武术 文化传播 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记忆 传播空间
下载PDF
新媒体语境下传播活动的“空间转向” 被引量:30
8
作者 肖荣春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7-89,共13页
本文从梳理空间理论的思想脉络和传播研究的"空间转向"出发,阐释了"微博赋权"、"日常消费"和"自传播"等空间实践,并简述了空间理论的传播学意义与启示。本文认为新的传播实践将酝酿空间变革,... 本文从梳理空间理论的思想脉络和传播研究的"空间转向"出发,阐释了"微博赋权"、"日常消费"和"自传播"等空间实践,并简述了空间理论的传播学意义与启示。本文认为新的传播实践将酝酿空间变革,传播研究需要我们从"空间转向"入手,进入日常生活,研究当前传播活动的"空间实践",把传播活动与其特定的"空间实践"结合起来考察,关注新兴传播技术、社会关系、传播行为等在空间实践的多重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空间 传播活动
原文传递
技术“遮蔽”的空间:媒介环境学派“空间观”初探 被引量:25
9
作者 陈长松 蔡月亮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5-42,共18页
在社会理论与传播研究"空间转向"的背景下,本研究梳理和分析伊尼斯、麦克卢汉、梅罗维茨及莱文森媒介理论中的空间话语,并对媒介环境学派的空间观加以阐释:媒介环境学派不仅存在一个空间话语的表达"传统",而且呈现... 在社会理论与传播研究"空间转向"的背景下,本研究梳理和分析伊尼斯、麦克卢汉、梅罗维茨及莱文森媒介理论中的空间话语,并对媒介环境学派的空间观加以阐释:媒介环境学派不仅存在一个空间话语的表达"传统",而且呈现出由物理空间向感觉空间再向物理空间的螺旋式回归的态势;然而,由于学派对媒介技术的强调,空间成为服务其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的手段,虽有一定的理论生成力,但缺少应有的主体性,成为由技术遮蔽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环境学派 空间 地球村 场景 真实空间
原文传递
作为空间媒介的城市马拉松赛——以南京马拉松赛为例 被引量:25
10
作者 胡翼青 汪睿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7-134,共8页
近几年来,城市马拉松赛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运动在中国大地上迅速扩张。本研究以南京城市马拉松赛作为研究个案,借助空间社会学、文化工业相关理论与田野观察的方法,分析作为空间媒介的城市马拉松赛如何对意义进行再生产。研究表明,政治... 近几年来,城市马拉松赛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运动在中国大地上迅速扩张。本研究以南京城市马拉松赛作为研究个案,借助空间社会学、文化工业相关理论与田野观察的方法,分析作为空间媒介的城市马拉松赛如何对意义进行再生产。研究表明,政治力量和商业理论不可避免地主导着空间实践的谋划并藉此获得自身的利益,所以,凯瑞推崇的传播仪式观是否具有实现的空间值得反思。另外,这种对于城市空间的谋划不是毫无风险的,资本运作的过程未必见得有想象中的摧枯拉朽、一帆风顺。所以,强调大众文化无往不胜的文化工业理论在今天也需要被重新检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松 空间媒介 空间生产 文化产业
下载PDF
公共空间:大众传媒的必然选择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福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0-44,共5页
肩负着意识形态使命,大众传媒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政治需求往往对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起着决定性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强调大众传媒的“喉舌”作用,一个重要原因是“革命党”思维模式在我党成为事实上的... 肩负着意识形态使命,大众传媒既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政治需求往往对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起着决定性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强调大众传媒的“喉舌”作用,一个重要原因是“革命党”思维模式在我党成为事实上的“执政党”之后,依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存在。随着我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大众传媒仅作为“喉舌”显然已不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伴随,我们的宣传模式尤其是大众传媒的传统定位也必将发生重大变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众传媒除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之外,将更加注重其作为公共空间的建设。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有利于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播。作为公共空间是新时期大众传媒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传媒 公共空间 执政党 政治文明 先进文化
下载PDF
沉默的框架:框架理论六十年的时间脉络与空间想象 被引量:22
12
作者 王彦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7-215,共19页
自1955年人类学家Bateson提出框架概念至今,框架研究已有六十年。然而,现有框架理论正史的叙事起点并非1955年Bateson所撰《一个关于游戏与幻想的理论》一文,而是1974年Goffman的《框架分析:经验组织论》一书。Bateson之所以被忽略,与... 自1955年人类学家Bateson提出框架概念至今,框架研究已有六十年。然而,现有框架理论正史的叙事起点并非1955年Bateson所撰《一个关于游戏与幻想的理论》一文,而是1974年Goffman的《框架分析:经验组织论》一书。Bateson之所以被忽略,与他的跨学科身份、缺乏中层理论贡献以及"效果为王"的主流学科话语不无关系。也正因效果为王的传播史观,框架研究的传播学者更倚重大众传播(尤其是效果)层面的"窄框架"应用研究。这使原本包罗非媒介效果框架、非大众传播框架和文化框架的"泛框架"陷入集体沉默。相比传统的"媒体—受众"二元线性模式,在宏观层面以文化规范为变量、在中观层面以场域为单位、在微观层面以媒介心理学为取径的三维框架研究模式更契合当代复杂的传播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理论 框架效果 文化框架 大众传播 媒介 沉默 时间 空间
原文传递
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戴维·哈维“空间压缩思想”的当代阐释 被引量:21
13
作者 刘涛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5-51,共7页
戴维·哈维将资本主义全球扩张下的空间体验概括为"空间压缩"。社会化媒体语境下,"空间压缩"建立在空间的社会化生产基础上,并且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压缩"体验和生产趋势。"空间压缩"的实质... 戴维·哈维将资本主义全球扩张下的空间体验概括为"空间压缩"。社会化媒体语境下,"空间压缩"建立在空间的社会化生产基础上,并且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压缩"体验和生产趋势。"空间压缩"的实质是将空间纳入到社交关系结构中,通过对各种碎片化的缝隙空间形态的发掘、利用和重组来打破甚至消灭各种空间障碍,并在"可见性"与"超空间"的精心设计中重构人们的空间观念和空间实践。这一过程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去仪式化"和"再仪式化"双重改造完成的,其直接的文化后果是传统伦理情感的渐趋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化媒体 戴维·哈维 空间压缩
下载PDF
媒介、建筑与空间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以南京为例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伟博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20年第12期106-111,共6页
城市形象研究,过去主要是针对城市中的建筑、景观、人文等综合印象进行探索,研究视域停留在"现实空间"层面。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众对城市形象的认知开始转向现实空间之外的"... 城市形象研究,过去主要是针对城市中的建筑、景观、人文等综合印象进行探索,研究视域停留在"现实空间"层面。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众对城市形象的认知开始转向现实空间之外的"媒介空间"。通过对"媒介空间"理论的梳理可以发现,城市中的实体建筑、景观都被媒介赋予空间隐喻,进而构成一种"媒介-城市"复合空间。在媒介空间理论视角下,实体空间与媒介空间互嵌,并拓展出了新的公共空间,从而改变了城市形象的传播格局,为城市形象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媒体城市的概念逐渐成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象 媒介空间 建筑 城市空间 南京
下载PDF
从文本盗猎到文本围猎:参与式文化空间的建构 被引量:18
15
作者 付佳 赵树旺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7-172,共6页
基于新媒体语境下的赋权与赋能,网络用户之间的文本对话由游牧、盗猎活动趋向于围猎之势,参与式文化空间得以形成。具有相同兴趣爱好和立场的用户通过政治及社会参与、知识生产参与、娱乐性参与,生产出多样化的文本形态,保证了参与式文... 基于新媒体语境下的赋权与赋能,网络用户之间的文本对话由游牧、盗猎活动趋向于围猎之势,参与式文化空间得以形成。具有相同兴趣爱好和立场的用户通过政治及社会参与、知识生产参与、娱乐性参与,生产出多样化的文本形态,保证了参与式文化空间中的文本数量与质量。参与式文化空间的建构基于新媒介赋权改变原有权力关系、趣缘群体的身份认同与话语狂欢、社交媒体中弱连接关系的凸显、虚拟社群中的互动仪式与情感宣泄等内在逻辑。在参与式文化空间的建构过程中,最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找到用户与平台的平衡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文本盗猎 文本围猎 参与式文化 空间建构
下载PDF
论新媒体对城市空间的四重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路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5-169,共5页
城市空间的拓展生产了新媒体,新媒体的特性重塑了城市空间。从新媒介与城市空间的互动逻辑来看,新媒体的流动性重构城市空间格局、新媒体的产业性孕育城市空间经济、新媒体的艺术性标识城市空间文化、新媒体的智能性更新城市空间体系。... 城市空间的拓展生产了新媒体,新媒体的特性重塑了城市空间。从新媒介与城市空间的互动逻辑来看,新媒体的流动性重构城市空间格局、新媒体的产业性孕育城市空间经济、新媒体的艺术性标识城市空间文化、新媒体的智能性更新城市空间体系。新媒体没有取消空间,而是改变了空间。新媒介所构成的人类社会框架和生活节奏业已成为今天新城市化的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演化为我们的所有生存领域和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城市空间 影响
下载PDF
移动阅读:新媒体时代的城市公共文化实践 被引量:17
17
作者 孙玮 褚传弘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8-126,144,共10页
中国大陆近年来涌现出城市公共阅读的文化现象。这种公共阅读的文化实践,在当前的中国城市场景中,实现了城市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交织着建筑、街道、空间、地理、信息、历史、文化、集体记忆等城市实体与象征的多重网络系统,正在... 中国大陆近年来涌现出城市公共阅读的文化现象。这种公共阅读的文化实践,在当前的中国城市场景中,实现了城市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交织着建筑、街道、空间、地理、信息、历史、文化、集体记忆等城市实体与象征的多重网络系统,正在创造新型的社会交往关系与公共生活价值。新媒体时代的"移动阅读"作为一种城市公共文化实践,实现了从私人默读到公共朗读、从文本阅读到身体实践的两个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阅读 新媒体 城市空间 公共文化 身体实践
原文传递
《战狼2》:媒介文化的价值引领与空间场域的形象表达 被引量:16
18
作者 朱旭辉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2-44,共3页
《战狼2》作为一部现象级影片,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赢。究其原因离不开影片以工匠精神为基础的精品化制作与类型化拓展,并将英雄情怀抒发与国家形象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呈现与大众爱国精神相结合。更为重要的是,电影在以冷锋为主体的英... 《战狼2》作为一部现象级影片,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赢。究其原因离不开影片以工匠精神为基础的精品化制作与类型化拓展,并将英雄情怀抒发与国家形象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呈现与大众爱国精神相结合。更为重要的是,电影在以冷锋为主体的英雄形象塑造、媒介话语建构与空间场域的延伸中契合了当下大众观影的文化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狼2》 媒介文化 价值引领 空间场域 形象表达
原文传递
媒介环境视阈下传播的“媒介偏向论”探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华进 陈伊高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1-123,133,共4页
媒介环境学派自开创以来,历经三代传播学者的开拓和创新,诞生了许多经典的观点。而"媒介即环境"的隐喻经过度解读后,却被扣上了"媒介决定论"的帽子。爬梳媒介环境学派发展的脉络,建构以伊尼斯的"时空偏倚观&qu... 媒介环境学派自开创以来,历经三代传播学者的开拓和创新,诞生了许多经典的观点。而"媒介即环境"的隐喻经过度解读后,却被扣上了"媒介决定论"的帽子。爬梳媒介环境学派发展的脉络,建构以伊尼斯的"时空偏倚观"、麦克卢汉的"感官偏向"思想以及马克·波斯特、尼尔·波兹曼的"技术偏向"思想为坐标,以"偏向性"为轴的"媒介偏向论"体系,则相较于"媒介决定论"更为符合该学派的逻辑阐释。在当前新媒介环境下,探讨传播的偏向性仍具有现实意义。媒介的偏向不仅可以反映出社会文明和媒介技术的变迁,也对两者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且媒介偏向性可在社会文明和媒介技术的进步中得以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环境学派 传播 时空偏向 感官偏向 技术偏向
下载PDF
媒介、实物与空间——当代视觉修辞的三种向度及其实践逻辑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4-82,共9页
尽管人类审美史上不乏视觉修辞的实践案例与经验范式,但视觉修辞作为视觉研究的“内视”形态仍属一个现代性命题。一方面技术视觉的发展赋予这一命题以新的使命与表征,另一方面米歇尔“图像转向”的理论判断也为这一修辞范式的现代兴起... 尽管人类审美史上不乏视觉修辞的实践案例与经验范式,但视觉修辞作为视觉研究的“内视”形态仍属一个现代性命题。一方面技术视觉的发展赋予这一命题以新的使命与表征,另一方面米歇尔“图像转向”的理论判断也为这一修辞范式的现代兴起提供了注脚。基于媒介文本、实物文本与空间文本的视觉分类来思考视觉修辞现代衍化的三种进路,这不仅是对巴特“图像修辞学”之后的“接着说”,更是以视觉对象为标的修辞实践的精约与细化。如果说媒介修辞澄清了一度以来为修辞实践所忽视的媒介动因,也为技术视觉的修辞学介入找到实践依据,那么实物修辞与空间修辞则将修辞对象拓展到一切可视性场域,在更为隐性的视觉立场探寻修辞意指的可能。这三种向度的修辞实践不仅架构了当代视觉修辞发展的基本框架,对深入理解当代视觉问题也不无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修辞 媒介参数 实物修辞 空间生产 视觉叙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