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阐释的双重界限:意蕴预设与有效性判定——兼论“阐释的有限与无限”问题的理论空间 被引量:4
1
作者 程乐松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7-83,158,共8页
"阐释的有限与无限"以新的视角融摄了经典诠释学与哲学诠释学之间的张力,并且在公共性的基础上理解了阐释本身的动态性及其内在机制。从诠释学理论的文本中心与主体中心两个层次上,阐释的有效性与文本的意蕴预设本身都围绕着... "阐释的有限与无限"以新的视角融摄了经典诠释学与哲学诠释学之间的张力,并且在公共性的基础上理解了阐释本身的动态性及其内在机制。从诠释学理论的文本中心与主体中心两个层次上,阐释的有效性与文本的意蕴预设本身都围绕着文本性展开,而在有效性与文本性之下,还必须看到公共理性和阐释语境的基础价值。从文本与存在之间入手,提出有效性问题的吊诡在于文本意蕴的预设指涉了有效性,而主体体验则消解了它。从文本阐释到公共性建构,阐释的有限与无限提供了一种公共性建构的"文本性"范型,而有效性判定与意蕴预设被纳入公共性的动态机制之中,成为阐释实践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 有效性 公共性 意蕴预设 有效性判定
原文传递
由模糊意义观谈中华文化专有项英译
2
作者 连蓉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9期51-56,共6页
“语言意义”是语言哲学、语言学、翻译学的共同命题,在中华文化英译中对文化专有项的处理要求译者不得不在固定意义观和模糊意义观中做出选择。比较了两种意义观,对中华文化专有项进行分类,并以专有名词类别中的地名和组织名、一般名... “语言意义”是语言哲学、语言学、翻译学的共同命题,在中华文化英译中对文化专有项的处理要求译者不得不在固定意义观和模糊意义观中做出选择。比较了两种意义观,对中华文化专有项进行分类,并以专有名词类别中的地名和组织名、一般名词类别中的抽象概念词为例子说明模糊语言观在处理这类翻译难点的可行性,旨在鼓励译者灵活处理语言表征,通过尝试实现意义层面的模糊对等,以在不同语言表征难以一致的困境中解放手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意义 固定意义观 模糊意义观 中华文化专有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