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雕塑艺术新论
1
作者 季崇建 《上海视觉》 2022年第2期1-7,共7页
雕塑艺术在中国传统艺术门类里具有举世公认的独特地位,其主体主要由陶俑、佛教造像和陵墓雕刻等构成。秦代陶俑的出现把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两汉的陶俑更是以秦俑为基石,并发展陶俑雕塑艺术。由于俑像艺术的成熟,... 雕塑艺术在中国传统艺术门类里具有举世公认的独特地位,其主体主要由陶俑、佛教造像和陵墓雕刻等构成。秦代陶俑的出现把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两汉的陶俑更是以秦俑为基石,并发展陶俑雕塑艺术。由于俑像艺术的成熟,加之佛教东传,大起浮屠祠,使得佛教造像也迅速发展起来。各朝代的佛教造像各有千秋,从古至今绵延几千年,共同组成中国佛教雕塑。陵墓雕刻与陶俑、佛教雕塑不同,其广泛发展与厚葬风气有关。从陵墓表饰雕刻看,早期以汉代霍去病墓前雕刻群为代表作,六朝的陵墓石兽一定程度影响了佛教雕塑,唐代中国陵墓雕塑发展到顶峰,而后发展势头渐趋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 陶俑 佛教造像 陵墓雕刻
下载PDF
凤阳中都皇陵石像生的艺术特色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磊 《雕塑》 2008年第6期62-63,共2页
石像生是帝王陵与贵族墓茔域中设置的神道石雕像,意为"象征生命",这是古代帝王向往生命永恒的传统墓葬观念的产物。本文通过对凤阳明中都皇陵神道石像生雕塑风格的分析和研究,进而为学术界整理和研究淮河流域文化遗产起到参... 石像生是帝王陵与贵族墓茔域中设置的神道石雕像,意为"象征生命",这是古代帝王向往生命永恒的传统墓葬观念的产物。本文通过对凤阳明中都皇陵神道石像生雕塑风格的分析和研究,进而为学术界整理和研究淮河流域文化遗产起到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中都皇陵 石像生 雕刻艺术
原文传递
基于知识图谱的南朝陵墓石刻信息资源开发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永卉 刘沁芃 卢章平 《图书馆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6-93,共8页
通过基于本体的知识图谱构建,对南朝陵墓石刻信息资源进行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研究,能提升受众的沉浸性与互动性,促进语义化进程,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利用。首先,基于需求分析,从基础信息、视觉特征、文化内涵三重角度分析特征概念,完... 通过基于本体的知识图谱构建,对南朝陵墓石刻信息资源进行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研究,能提升受众的沉浸性与互动性,促进语义化进程,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利用。首先,基于需求分析,从基础信息、视觉特征、文化内涵三重角度分析特征概念,完成南朝陵墓石刻本体模型构建;其次,以丹阳陵墓石刻作为研究实例完成知识获取与知识融合,并借助Neo4j图数据库完成知识图谱构建;最后,通过知识可视化展示与知识发现,体现知识图谱在开发石刻信息资源中的优势。研究发现,知识图谱在降低知识门槛、展示文化内涵、提升信息资源与受众之间互动性等方面效果明显。本研究为南朝陵墓石刻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石刻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图谱 文化遗产开发 信息资源开发 南朝陵墓石刻
下载PDF
南朝陵墓石刻艺术及其在中外交流中的民族特征
4
作者 尚荣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09-115,共7页
石刻始见于南阳,后传至襄阳,并随国家文化政治中心的转移而至建康。南朝陵墓石刻初融合秦代装饰写实与汉代雄浑写意造型风格,之后不断吸收波斯文化和佛教文化艺术形式,在不同文化艺术持续频繁的交流中形成其经典造型。南朝陵墓石刻具有... 石刻始见于南阳,后传至襄阳,并随国家文化政治中心的转移而至建康。南朝陵墓石刻初融合秦代装饰写实与汉代雄浑写意造型风格,之后不断吸收波斯文化和佛教文化艺术形式,在不同文化艺术持续频繁的交流中形成其经典造型。南朝陵墓石刻具有民族装饰化、调和折中化、中外融合性等艺术风格。南朝陵墓石刻承袭了传统艺术,并积极汲取北方和海外的艺术风格,创作题材得到了拓展,传统技法得到进一步丰富,这对后世石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陵墓石刻 艺术风格 中外交流 文化特质 民族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