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β射线法的新型PM2.5自动监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梁艳 张增福 +1 位作者 陈文亮 徐可欣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18-1422,共5页
近年来大颗粒物污染日趋严重,准确监测颗粒物PM2.5迫在眉睫。目前国外监测仪器已在国际上普遍使用,国内真正的知识产权产品比较少,产品的精度以及稳定性也有待提高。采用基于β射线法原理研制了PM2.5质量浓度在线监测系统,在仪器结构中... 近年来大颗粒物污染日趋严重,准确监测颗粒物PM2.5迫在眉睫。目前国外监测仪器已在国际上普遍使用,国内真正的知识产权产品比较少,产品的精度以及稳定性也有待提高。采用基于β射线法原理研制了PM2.5质量浓度在线监测系统,在仪器结构中提出采用原位检测的方法,并进行与标准称重法的比对实验来验证系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两者测量数据的相关性为0.988。通过数据校正补偿后与监控站赛默飞仪器比对实时监测数据,日测量数据平均值相对偏差仅为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 PARTICULATE matter(pm2.5) 在线监测 Β射线法
下载PDF
Antagonistic Effects of N-acetylcysteine on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athway Activation, 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Rats with PM2.5 Induced Lung Injuries 被引量:6
2
作者 平芬 曹芹 +1 位作者 林桦 韩书芝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9年第4期270-276,共7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ntagonistic effects of N-acetylcysteine(NAC)on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pathway activation,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rats with lung injury induced by fine ...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ntagonistic effects of N-acetylcysteine(NAC)on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pathway activation,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rats with lung injury induced by 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Methods Forty eight male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ix groups:blank control group(C1),water drip control group(C2),PM2.5 exposed group(P),low-dose NAC treated and PM2.5 exposed group(L),middle-dose NAC treated and PM2.5 exposed group(M),and high-dose NAC treated and PM2.5 exposed group(H).PM2.5 suspension(7.5 mg/kg)was administered tracheally once a week for four times.NAC of 125 mg/kg,250 mg/kg and 500 mg/kg was delivered intragastrically to L,M and H group respectively by gavage(10 ml/kg)for six days before PM2.5 exposure.The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human mucin 5 subtype AC(MUC5AC)content in lung tissue of rats were evaluated.We investigated IL-6 in serum and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MUC5AC in lung tissue homogenate by ELISA,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in serum and BALF by spectrophotometry,and the expression of p-ERK1/2,p-JNK1/2 and p-p38 proteins by Western blot.All the measurement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statistically.Results Lung tissue of rats exposed to PM2.5 showed histological destruction and increased mucus secretion of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Rats receiving NAC treatment showed less histological destruction and mucus secretion.Of P,L,M and H group,MUC5AC in lung tissue,IL-6 in serum and BALF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s(C1 and C2)(all P<0.05),with the highest levels found in the P group and a decreasing trend with increase of NAC dose.The activity of GSH-PX in serum and BALF of PM2.5 exposed rats(P,L,M and H)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s(all P<0.05),with higher activities found in NAC treated rats(L,M,and H),and an increasing trend with increase of NAC dose.The expressions of p-ERK1/2,p-JNK1/2 and p-p38 proteins in PM2.5 exposed lung tissue(P,L,M and H)was higher than controls(all P<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 N-ACETYLCYSTEINE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oxidative stress inflammatory response RATS
下载PDF
Proteomic analysis of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exposed to PM_(2.5)
3
作者 Ji ZHU Lin-wen-si ZHU +5 位作者 Jin-huan YANG Ying-ling XU Cui WANG Zhuo-yu LI Wei MAO De-zhao LU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458-470,共13页
Exposure to fine ambient particulate matter(PM_(2.5)) is kn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o uncover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involved in cardiovascular toxicity of PM_(2.5), we investigated alterat... Exposure to fine ambient particulate matter(PM_(2.5)) is kn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o uncover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involved in cardiovascular toxicity of PM_(2.5), we investigated alterations in the protein profile of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 treated with PM_(2.5) us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in conjunction with mass spectrometry(MS). A total of 31 protein spots were selected as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and identified by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MALDI-TOF) M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DNA damage and cell apoptosis are important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PM_(2.5)-mediated toxicity in HUVECs. It is further proposed that PM_(2.5) can inhibit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activity and increas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and malonaldehyde(MDA) production in a concentration-dependent manner. Induction of apoptosis and DNA damage through oxidative stress pathways may be one of the key toxicological events occurring in HUVECs under PM_(2.5) stres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oxic mechanisms of PM_(2.5)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re related to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e ambient particulate matter(pm2.5)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 PROTEOMICS Toxic mechanism
原文传递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Biomass Cookstove and Performance Comparisons Using the Modified Star Rating Methodology
4
作者 Himanshu Kunwar Pal +1 位作者 Sanjeev Jain S.K.Tyagi 《Energy Engineering》 EI 2021年第5期1237-1251,共15页
A disruptive approach to a fundamental process has been applied in a biomass combustion device with two variable speed fans to supply air for gasification and another for combustion processes,separately.Besides,the pr... A disruptive approach to a fundamental process has been applied in a biomass combustion device with two variable speed fans to supply air for gasification and another for combustion processes,separately.Besides,the preheating of secondary air,required for combustion process was also ensured through annulus chamber before being fed into the combustion chamber.The turbulent flow and homogenous mixing were also ensured by controlling the flow rate resulting in the reduced emissions of carbon monoxide(CO)and 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 2.5,particulate matter having aerodynamic diameter<2.5 micron).The design approach applied here has also ensured the homogeneous mixing of preheated air with the volatiles,resulted in cleaner combustion.This arrangement has led to the emissions of PM2.5 and CO much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earlier cookstove models,and very close to that of a liquefied petroleum gas(LPG)stove.Further,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modified star rating of total 15(14 are biomass and another LPG)cookstove models tested using the same standard methodology has been done and presented in this study.Based on the star rating,the performance of the LPG stove was found to be best and assigned as a 5-star product followed by the IITD model(4-star),while the other 13 models got different ratings starting from 1-star to 3-star,respectively.Also,the thermal performance of the IITD cookstove model is found to be the highest,while the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re found to be the least among all biomass cookstove models,presented 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r rating biomass pellet cookstove thermal performance 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 carbon monoxide
下载PDF
园林植物吸附细颗粒物(PM_(2.5))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60
5
作者 陈小平 焦奕雯 +1 位作者 裴婷婷 周志翔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558-2566,共9页
园林植物具有显著消减空气颗粒物(PM)污染的作用,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但迄今为止,国内外的大量研究都集中在园林植物对总悬浮颗粒物(TSP)或者粗颗粒物(PM10)的阻滞效应上,植物吸附空气细颗粒物(PM2.5)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 园林植物具有显著消减空气颗粒物(PM)污染的作用,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但迄今为止,国内外的大量研究都集中在园林植物对总悬浮颗粒物(TSP)或者粗颗粒物(PM10)的阻滞效应上,植物吸附空气细颗粒物(PM2.5)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概述了植物叶片吸附空气PM的方式,叶片PM2.5化学物质的转移过程以及植物吸附PM2.5的周期性,探讨了植物叶片对空气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吸附特征,园林植物吸附空气PM2.5的能力与机制,并从植物吸附PM2.5的测定方法、园林植物吸附PM2.5能力的测定和评价、高吸附PM2.5能力的园林植物筛选、园林植物吸附PM2.5的机制与影响因素等方面提出了园林植物吸附PM2.5的研究重点与趋势,以期为深化植物吸附PM2.5的机制研究及高吸附PM2.5能力的园林植物筛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 细颗粒物(pm2 5) 吸附能力 机制
原文传递
植物吸附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6
作者 吕铃钥 李洪远 杨佳楠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24-533,共10页
植物可以吸附大气颗粒物,对降低大气颗粒物污染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改善空气质量,植被对颗粒物的吸附功能研究已成为当前城市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植物叶片吸附大气颗粒物的方式和途径出发,概述了植物叶片对颗粒物的吸附... 植物可以吸附大气颗粒物,对降低大气颗粒物污染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改善空气质量,植被对颗粒物的吸附功能研究已成为当前城市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植物叶片吸附大气颗粒物的方式和途径出发,概述了植物叶片对颗粒物的吸附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以此为基础,从植物叶表面属性、植物种类及其物理属性、植物群落特征等植物内部因素,颗粒物的粒径组成和污染程度等外界环境因素,大风、降水、温湿度等气象因素这些方面来阐述植物对不同粒径颗粒物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最后,文章指出今后应在植物吸附大气颗粒物的机制、定量化分析以及更加科学系统的测定方法等方面加强研究,以期为能高效吸附颗粒物的植物种类和植物配置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总悬浮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细颗粒物 吸附能力
原文传递
太原市冬季灰霾期间大气细颗粒物化学成分特征 被引量:47
7
作者 曹玲娴 耿红 +4 位作者 姚晨婷 赵磊 段鹏丽 宣莹莹 李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37-843,共7页
研究了太原市灰霾发生期间大气PM2.5质量浓度和化学成分变化规律.采样时间为2011年12月27日16:00~2012年1月3日04:00,使用TH-150C中流量大气PM2.5采样器(采样膜为直径90mm的石英纤维滤膜)在山西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5层楼顶每隔4h采... 研究了太原市灰霾发生期间大气PM2.5质量浓度和化学成分变化规律.采样时间为2011年12月27日16:00~2012年1月3日04:00,使用TH-150C中流量大气PM2.5采样器(采样膜为直径90mm的石英纤维滤膜)在山西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5层楼顶每隔4h采样一次,得到灰霾样品34个,非灰霾样品5个.采样期间对大气PM2.5质量浓度进行实时监测.结果表明:灰霾期间(初起、进展、鼎盛、减弱4个阶段)大气PM2.5平均浓度达(692±272)μg/m3,是非灰霾期间(即灰霾消失阶段)(54±12)μg/m3的12.8倍;在灰霾发生期间,大气PM2.5中Hg、Pb、As等重金属污染物、OC以及水溶性无机离子SO42-、NO3-、NH4+、K+、Cl-、F-浓度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即在灰霾初起、进展阶段不断增加,在灰霾鼎盛期达到最大值,随后随着灰霾的减弱和消失而不断下降,最终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而与燃煤关系不大的Zn元素、Ca2+、Mg2+等在灰霾各个时期浓度变化较小.以上结果说明冬季灰霾天气使太原市大气PM2.5浓度显著上升,并增加PM2.5中重金属、有机物和二次气溶胶含量,使其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同时也反映了冬季燃煤和生物质燃烧对太原市大气PM2.5的化学组成影响大于交通源和土壤扬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 大气细颗粒物 化学成分 太原市
下载PDF
我国雾霾成因及防控策略研究 被引量:42
8
作者 魏嘉 吕阳 付柏淋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14年第5期51-56,共6页
针对近年来我国雾霾频发的现象,通过对我国雾霾现状、污染物来源分析,阐明雾霾成因及危害,并从监测、评价、控制等角度阐述我国雾霾防控策略。
关键词 雾霾 可吸入颗粒物(pm2.5 ) 源解析 监测 控制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大气细颗粒物的致癌风险及源解析 被引量:37
9
作者 胡珊 张远航 魏永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02-1208,共7页
于2004年4、7、10月和2005年1月对广州、深圳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17种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进行了分析,以苯并[a]芘(BaP)为毒性参照物的致癌毒性当量浓度(BaPeq),通过线性剂量-反应模型计算了呼吸致癌风险水平,结合源排放谱... 于2004年4、7、10月和2005年1月对广州、深圳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17种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进行了分析,以苯并[a]芘(BaP)为毒性参照物的致癌毒性当量浓度(BaPeq),通过线性剂量-反应模型计算了呼吸致癌风险水平,结合源排放谱和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CMB),研究了对致癌风险的各排放源贡献.结果表明,PAHs的浓度为5.87-63.36ng/m^3,平均浓度深圳为32.68ng/m^3,广州为28.15ng/m^3,且呈冬高夏低的分布规律.BaP和BaPeq日均超标率达到2.78%和5.56%,相对于WHO的日均标准的超标率达到50.0%和61.1%.该地区呼吸致癌风险平均水平为1×10^-6-1×10^-5,高于日常活动所致风险,低于引起关注的最低风险值.共解析出3种OC及致癌风险的排放源,分别为燃煤排放、机动车排放、生物质燃烧,其中燃煤排放和生物质燃烧贡献最大,对OC及BaPeq的贡献呈现相似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多环芳烃 致癌风险 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CMB) 源解析
下载PDF
深圳市大气PM_(2.5)来源解析 被引量:30
10
作者 孙天乐 邹北冰 +3 位作者 黄晓锋 申航印 戴静 何凌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20,共8页
为识别和量化深圳市大气PM_(2.5)的污染来源,2014年3, 6, 9, 12月分别在5个站点采集PM_(2.5)的膜样品并进行质量浓度及组分分析,利用正向矩阵因子解析(PMF)模型对其主要来源和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2014年深圳市PM_(2.5)年... 为识别和量化深圳市大气PM_(2.5)的污染来源,2014年3, 6, 9, 12月分别在5个站点采集PM_(2.5)的膜样品并进行质量浓度及组分分析,利用正向矩阵因子解析(PMF)模型对其主要来源和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2014年深圳市PM_(2.5)年均浓度为35.7μg/m^3,其中机动车源、二次硫酸盐生成、二次有机物生成和二次硝酸盐生成是最主要的来源,质量浓度贡献比例分别为27%、21%、12%和10%;地面扬尘、生物质燃烧源、远洋船舶源、工业源、海洋源、建筑尘和燃煤源贡献比例达2%~6%.各个源贡献的时空变化特征表明,二次硫酸盐生成、生物质燃烧源、二次有机物生成、工业源、远洋船舶源和海洋源显示出明显的区域源特征,机动车源、二次硝酸盐生成、燃煤源、地面扬尘和建筑尘具有显著的本地源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解析 正向矩阵因子解析(pmF) 细颗粒物(pm2.5) 深圳
下载PDF
基于特征向量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PM2.5浓度预测模型 被引量:30
11
作者 李龙 马磊 +4 位作者 贺建峰 邵党国 易三莉 相艳 刘立芳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212-2216,共5页
针对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浓度预测的问题,提出一种预测模型。首先,通过引入综合气象指数综合考虑风力、湿度、温度等因素;然后,结合实际二氧化硫(SO2)浓度、二氧化氮(NO2)浓度、一氧化碳(CO)浓度和PM10浓度等,构成特征向量;最后,利用... 针对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浓度预测的问题,提出一种预测模型。首先,通过引入综合气象指数综合考虑风力、湿度、温度等因素;然后,结合实际二氧化硫(SO2)浓度、二氧化氮(NO2)浓度、一氧化碳(CO)浓度和PM10浓度等,构成特征向量;最后,利用特征向量和PM2.5浓度数据来建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预测模型。经2013年城市A和城市B环境监测中心的数据预测分析表明,引入综合气象指数后预测的准确性提高,误差降低近30%。说明该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PM2.5浓度,并具有较高的泛化能力。此外还分析了PM2.5浓度与住院率、医院门诊量的关系,发现了它们的高度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 5浓度预测 综合气象指数 特征向量 相关性分析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大气颗粒物及其组成研究进展(上) 被引量:28
12
作者 尹洧 《现代仪器》 2012年第2期1-5,共5页
颗粒物是空气中最重要的污染物之一,由于颗粒物表面的吸附作用,其组分非常复杂,其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的化学成分,对大气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并危及人体健康。借助大气颗粒物及其组成成分的测定,通过污染源解析分析其来源及影响因素,控制... 颗粒物是空气中最重要的污染物之一,由于颗粒物表面的吸附作用,其组分非常复杂,其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的化学成分,对大气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并危及人体健康。借助大气颗粒物及其组成成分的测定,通过污染源解析分析其来源及影响因素,控制大气颗粒物的排放,对于保证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此进行综述。着重介绍大气颗粒物及其组成成分、源解析及测量技术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pm10) 细颗粒物(pm2.5) 总悬浮颗粒物(TSP) 组成 源解析法 测量技术
下载PDF
深圳市城区VOCs对PM2.5和O3耦合生成影响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冯凝 唐梦雪 +4 位作者 李孟林 陈瑶 曹礼明 何凌燕 黄晓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7,共7页
为了探究珠江三角洲城市大气PM2.5和O3的协同污染特征,在深圳市大学城开展了秋季光化学反应活跃季大气污染加强观测.发现O3日最大8h平均值(O3_8h)和PM2.5在日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且O3_8h与典型挥发性有机物(VOCs)甲醛的相关性显著高... 为了探究珠江三角洲城市大气PM2.5和O3的协同污染特征,在深圳市大学城开展了秋季光化学反应活跃季大气污染加强观测.发现O3日最大8h平均值(O3_8h)和PM2.5在日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且O3_8h与典型挥发性有机物(VOCs)甲醛的相关性显著高于NO2.利用气溶胶质谱仪在线测量了亚微米气溶胶化学组成,并利用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对其中有机气溶胶进行来源解析,解析出5类因子,其中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占总有机物浓度的50%.通过对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O3_8h和SOA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但与硝酸盐(NO3-)未表现出相关性,说明VOCs在深圳城区大气PM2.5和O3耦合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比NOx明显,VOCs减排是深圳市协同控制PM2.5和O3污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3) 细颗粒物(pm2.5) 挥发性有机物(VOCs)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
下载PDF
臭氧和细颗粒物暴露对大鼠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和系统炎症的影响 被引量:25
14
作者 王广鹤 甄玲燕 +2 位作者 吕鹏 蒋蓉芳 宋伟民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54-560,共7页
目的探讨臭氧(O3)和大气细颗粒物(PM2.5)暴露对大鼠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和系统炎症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PM2.5低、中、高剂量单独暴露组为每只动物分别经气管滴注0.2、0.8和3.2mg的细颗粒物... 目的探讨臭氧(O3)和大气细颗粒物(PM2.5)暴露对大鼠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和系统炎症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 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PM2.5低、中、高剂量单独暴露组为每只动物分别经气管滴注0.2、0.8和3.2mg的细颗粒物。O3和PM2.5联合暴露低、中、高剂量组为大鼠预先暴露于0.8ppm的臭氧4h,然后再气管滴注PM2.50.2、0.8和3.2mg。O3单独暴露组为只吸入暴露4h臭氧,对照组为气管滴注生理盐水,每周暴露2次,共3周。末次暴露24h后,测定血压,同时记录心电图。测定血清中TNF-α、IL-6和CRP。取右心室进行HE染色病理分析。结果 PM2.5单独暴露和联合暴露组中心率变异性(HRV)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变化。O3单独暴露仅引起低频成分(LF)显著增加。心率只有在联合暴露组有明显降低。血压在联合暴露组和高剂量PM2.5组有明显上升。TNF-α和IL-6在PM2.5单独暴露和联合暴露组均有上升趋势。CRP在PM2.5单独和联合暴露组均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IL-6、TNF-α和CRP与HRV之间显著相关。病理学检查发现,PM2.5暴露组有颗粒物的沉积和心肌炎症。结论 O3可增强由PM2.5暴露引起的大鼠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和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大气细颗粒物 心率变异性(HRV) 自主神经系统 炎症反应
原文传递
大气颗粒物(PM2.5、PM10)对地表景观结构的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5
作者 娄彩荣 刘红玉 +1 位作者 李玉玲 李玉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6719-6729,共11页
颗粒物PM_(2.5)、PM_(10)是近年来我国大气首要污染物,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地表景观结构直接或间接影响PM_(2.5)、PM_(10)浓度,了解其影响过程和机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关于PM_(2.5)、PM_(10)对地表景观... 颗粒物PM_(2.5)、PM_(10)是近年来我国大气首要污染物,威胁环境和人类健康。地表景观结构直接或间接影响PM_(2.5)、PM_(10)浓度,了解其影响过程和机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关于PM_(2.5)、PM_(10)对地表景观结构响应的研究成果,指出研究中出现不确定性的可能影响因素,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得出基本结论:(1)地表景观类型的构成及其格局显著影响大气颗粒物浓度,对PM_(2.5)、PM_(10)起到"源"和"汇"的作用。(2)地表景观结构引起局地气候变化并影响颗粒物的迁移转化,但其影响过程和机理复杂,研究结论并不明确。(3)颗粒物浓度和地表景观数据主要通过实际监测或遥感处理方法获得,但因为获取方法、监测点微观环境及遥感影像等因素影响,导致数据具有不确定性,加上时空尺度相对应的复杂性,大大限制了地表景观结构与PM_(2.5)、PM_(10)响应关系的研究进展,是未来要突破的难点。(4)PM_(2.5)、PM_(10)对地表景观结构响应的区域时空差异及过程,局地小气候变化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过程和强度,主要景观类型尤其是水体、湿地景观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过程、机理与贡献程度等是未来需要关注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pm2.5pm10) 地表景观类型 景观格局 响应
下载PDF
室外细颗粒物(PM2.5)建筑围护结构穿透及被动控制措施 被引量:24
16
作者 王清勤 李国柱 +3 位作者 孟冲 赵力 王军亮 王晓飞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13,共6页
为探究室外细颗粒物(PM2.5)通过围护结构缝隙进入建筑室内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以"源头控制"为思路提出被动控制措施,通过实测手段分析了室内和室外PM2.5的相关性及外窗气密性对室外PM2.5的阻隔作用;在介绍PM2.5围护结构缝隙... 为探究室外细颗粒物(PM2.5)通过围护结构缝隙进入建筑室内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以"源头控制"为思路提出被动控制措施,通过实测手段分析了室内和室外PM2.5的相关性及外窗气密性对室外PM2.5的阻隔作用;在介绍PM2.5围护结构缝隙穿透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室外PM2.5进入室内的影响因素;根据实测和理论分析结果提出了被动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室内外PM2.5浓度具有相关性,气密性好的外窗对室外PM2.5的阻隔作用强;颗粒物穿透围护结构的过程受换气次数影响。因此,对于住宅或无正压保证的建筑,应采取较高气密性外窗、保证外窗密封胶条产品质量和安装质量、加强墙体预留孔口的密封以及定期维护等被动式控制措施,以减少室外PM2.5向室内的穿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2.5) 围护结构 穿透系数 阻隔作用 被动控制 室内空气品质
下载PDF
超声提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PM2.5中多环芳烃 被引量:23
17
作者 刘保献 赵红帅 +3 位作者 王小菊 沈秀娥 张大伟 石爱军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2-379,共8页
为满足小流量采样及复杂基质大气PM2.5中痕量多环芳烃的测定需求,建立了超声提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PM2.5中16种多环芳烃的方法,研究了离子源温度对测定和方法性能指标的影响,优化了碰撞电压,并通过对实际样品的测定,考察了方法的... 为满足小流量采样及复杂基质大气PM2.5中痕量多环芳烃的测定需求,建立了超声提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PM2.5中16种多环芳烃的方法,研究了离子源温度对测定和方法性能指标的影响,优化了碰撞电压,并通过对实际样品的测定,考察了方法的适应性。结果表明:PM2.5中16种多环芳烃在高、低浓度的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在0.995~0.999之间;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较高,16种多环芳烃空白膜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84.4%~111%,实际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82.2%~95.3%,精密度均小于10%。当采样体积为24m3时,各目标化合物的方法检出限为0.007 5~0.063ng/m3。通过对多环芳烃浓度范围为0.04~1.04ng/m3的夏季实际样品和0.2~30ng/m3的冬季实际样品的检测分析,证明了本方法具有较低的检出限及较强的复杂基质抗干扰能力,能很好的满足PM2.5中多环芳烃的测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提取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 细颗粒物(pm2.5) 多环芳烃
下载PDF
广州市区公交车站PM_(2.5)与CO暴露水平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龙连芳 王新明 +2 位作者 冯宝志 张艳利 杨海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0-145,共6页
用便携式颗粒物浓度测定仪(DustTrak Model8520)和CO测定仪(Q-Trak Model8551),于2008年9月至2009年1月对广州市区11个代表性公交车站的PM2.5和CO暴露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公交车站7:00~19:00时间段PM2.5的平均浓度范围为206~348... 用便携式颗粒物浓度测定仪(DustTrak Model8520)和CO测定仪(Q-Trak Model8551),于2008年9月至2009年1月对广州市区11个代表性公交车站的PM2.5和CO暴露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公交车站7:00~19:00时间段PM2.5的平均浓度范围为206~348μg/m3,总体均值达288μg/m3,显示公交车站PM2.5污染问题突出;CO平均浓度范围1.5~4.0mg/m3,总体平均2.8mg/m3,有六个站点平均浓度超过了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限值(4.0mg/m3或3.2mg/m3)。大多数站点工作日与非工作日PM2.5与CO水平差异不大,部分站点则受车流量和客流量变化影响呈现差异。同一站点PM2.5日变化特征不如CO明显,一次污染物CO变化受交通高峰影响呈双峰特征,而PM2.5水平影响因素复杂,一般白天较低,夜晚21:00出现峰值。不同站点CO与车流量未见显著相关性,表明车流量并不是决定公交站点CO水平的唯一因素,而扩散条件及公交车排放可能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与CO不同,不同站点PM2.5与车流量表现出显著相关(p<0.05),可能侧面反映路面扬尘对公交车站PM2.5水平的影响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CO 公交车站 城区微环境 广州
下载PDF
乌鲁木齐大气细颗粒物PM2.5水溶性离子浓度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被引量:19
19
作者 刘新春 陈红娜 +2 位作者 赵克蕾 钟玉婷 闫景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002-2008,共7页
大气细颗粒物PM_(2.5)是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最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对其水溶性离子的研究是一项非常必要而迫切的工作。文章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区域树木年轮实验室和黑山头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采集的大气细颗粒物样品,利用离子色谱... 大气细颗粒物PM_(2.5)是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最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对其水溶性离子的研究是一项非常必要而迫切的工作。文章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区域树木年轮实验室和黑山头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采集的大气细颗粒物样品,利用离子色谱仪分析了其中的水溶性离子分布特征,采用硫转化率(SOR)、离子相关性分析等分析其可能来源,结果表明:年轮室和黑山头PM_(2.5)中总离子浓度平均值分别为88.03和65.11μg·m^(-3),分别占PM_(2.5)质量浓度的51.21%和33.8%。年轮室各种离子的季节变化明显:SO_4^(2-)、NO_3^-、Cl^-和NH_4^+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Na^+表现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Ca^(2+)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SO_4^(2-)、NO_3^-和NH_4^+是PM_(2.5)中主要的离子,(NH_4)_2SO_4、NH_4HSO_4和NH_4NO_3是乌鲁木齐PM_(2.5)中水溶性组分的可能结合方式。Cl^-和K^+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的燃烧排放,Ca^(2+)和Mg^(2+)主要来自土壤、二次扬尘和燃煤。乌鲁木齐大气PM_(2.5)中ρ(NO_3^-)/ρ(SO_4^(2-))为0.40,说明目前固定排放源仍然是乌鲁木齐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本研究为更深入了解乌鲁木齐市颗粒物污染现状提供参考,同时为确定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水溶性离子 来源分析 细颗粒物(pm2.5) 乌鲁木齐
下载PDF
细颗粒物PM_(2.5)浓度测量及计量技术 被引量:19
20
作者 张文阁 高思田 +3 位作者 宋小平 刘俊杰 刘巍 陈仲辉 《中国粉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9-72,共4页
介绍细颗粒物PM2.5浓度测量、测量仪器的量值溯源方法和标准装置、切割头切割特性的检测方法,以及检测用标准粒子的制备;研制PM2.5采样器切割头检测装置,制备粒径范围在1.0~4.0 μmm的用于PM2.5采样器切割头切割特性检测的系列标准粒子... 介绍细颗粒物PM2.5浓度测量、测量仪器的量值溯源方法和标准装置、切割头切割特性的检测方法,以及检测用标准粒子的制备;研制PM2.5采样器切割头检测装置,制备粒径范围在1.0~4.0 μmm的用于PM2.5采样器切割头切割特性检测的系列标准粒子,对可吸入颗粒物测量仪量值传递方法和准确性检验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本研究工作,可以建立PM2.5测量的参考方法,实现对PM2.5测量结果的准确溯源,使得PM2.5的检测数据可溯源至质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2.5) 标准粒子 切割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