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的减物质化多重因素分解
被引量:
14
1
作者
李慧明
王磊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484-1490,共7页
从减物质化的内涵出发,阐述减物质化是循环经济深入发展和维持生态经济大系统均衡和功能的关键。基于拉斯拜尔指数和完全分解模型,对减物质化进行多重因素分解,研究物质强度、经济结构和经济规模对物质减量的影响,分析物质消耗的反...
从减物质化的内涵出发,阐述减物质化是循环经济深入发展和维持生态经济大系统均衡和功能的关键。基于拉斯拜尔指数和完全分解模型,对减物质化进行多重因素分解,研究物质强度、经济结构和经济规模对物质减量的影响,分析物质消耗的反弹效应与减量效应,以1985年-2006年我国能源消耗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扩张是驱动我国能源消耗的主导因素,21年间共计驱动能源消耗23.6×10^8t标煤。经济结构的不尽合理增加能源消耗1.82×10^8t标煤,经济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的叠加使我国能源消费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能源强度的减量效应共节约能源9.67×10^8t标煤,但强度因素的物质减量效应被经济规模扩张效应的增加所抵消,能源消耗的反弹效应明显。因此,在通过物质强度指标调控物质流动路径和方式的同时,应注重经济结构良性调整产生的减量效应,进而减小与抑制反弹效应,通过物质绝对减量指标测度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物质化
完全分解模型
物质强度
反弹效应
循环经济
原文传递
以材料“创造”土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被引量:
5
2
作者
李佳佳
刘宇鹏
+3 位作者
韩骥
张超
陈伟强
张力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9246-9256,共11页
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土地为载体,通过大量投入钢铁、水泥等建材大规模修建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创造出大量的城市生产和生活空间。利用1985—2010年中国省级行政单元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总面积、城市住宅总...
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土地为载体,通过大量投入钢铁、水泥等建材大规模修建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创造出大量的城市生产和生活空间。利用1985—2010年中国省级行政单元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总面积、城市住宅总面积和城市住宅建筑材料总使用量等数据,识别城市扩张模式,揭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建筑面积及其构筑材料三者间的关系。研究表明2000年是中国城市扩张的重要分界点,2000年之前中国各省份的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城市住宅总面积和城市住宅建筑材料总使用量均较小且省份间差异不大,2000年之后三者迅速增长且省份间差异逐渐扩大。在地区尺度上,三者均呈现东部地区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特点,地区内部差异则表现为东部地区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的特征。大多数省份的城市住宅总面积及其构筑材料总量随着城市建成区的扩张而增长,表明城市在发展初期以扩大建成区和水平扩张为主。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内部空间重组和用地置换导致高层建筑逐步替代了原有的单层或低矮建筑,城市扩张的方向由依赖土地的水平扩张转向以大量使用建筑材料为基础的垂直扩张,使得许多省份的城市住宅总面积逐渐超过辖区内居住用地总面积。这种以建筑材料“创造”出更多“土地”的城市垂直扩张在满足人们对城市生产和生活空间需求的同时,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空间,但需要以消耗更多的建筑材料并承担建筑材料在开采、制造、运输、使用和废弃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为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成区
建筑材料
土地使用强度
材料使用强度
产业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90-2005年中国经济系统物质投入及其减量化分析
被引量:
4
3
作者
柳楷玲
段宁
武春友
《技术经济》
2009年第4期71-75,共5页
本文以欧盟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中的物质输入核心指标——直接物质投入为基础,追踪和考察了1990—2005年中国经济系统直接物质投入的历史发展轨迹与结构变化,并利用物质减量分解模型对直接物质投入进行了经济增长的反弹效应和物质使...
本文以欧盟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中的物质输入核心指标——直接物质投入为基础,追踪和考察了1990—2005年中国经济系统直接物质投入的历史发展轨迹与结构变化,并利用物质减量分解模型对直接物质投入进行了经济增长的反弹效应和物质使用强度的减量效应分解,最后指出了该研究指标的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投入
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
物质使用强度
物质减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完善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考核制度的建议
被引量:
1
4
作者
熊华文
符冠云
李永亮
《国际石油经济》
2020年第11期14-18,共5页
“十三五”规划已进入收官之年。研究发现,浙江、广东等10多个省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难以完成,石化项目新增能耗过多是主要原因之一。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于能耗强度达标而发展较快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要有适当弹性”...
“十三五”规划已进入收官之年。研究发现,浙江、广东等10多个省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难以完成,石化项目新增能耗过多是主要原因之一。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于能耗强度达标而发展较快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要有适当弹性”的要求,建议在不涉及能源统计制度变动的前提下,对新建石化项目用作原料、材料使用的能源消费单独核算,在各地区“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考核中予以核减。实施该项政策调整,一方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可操作性强;另一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保障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产业
原料能耗
核减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能源消费强度控制
考核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的减物质化多重因素分解
被引量:
14
1
作者
李慧明
王磊
机构
南开大学循环经济研究中心
出处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484-1490,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物质经济代谢分析与调控管理的研究”(编号:7067304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编号:07&ZD018)
文摘
从减物质化的内涵出发,阐述减物质化是循环经济深入发展和维持生态经济大系统均衡和功能的关键。基于拉斯拜尔指数和完全分解模型,对减物质化进行多重因素分解,研究物质强度、经济结构和经济规模对物质减量的影响,分析物质消耗的反弹效应与减量效应,以1985年-2006年我国能源消耗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扩张是驱动我国能源消耗的主导因素,21年间共计驱动能源消耗23.6×10^8t标煤。经济结构的不尽合理增加能源消耗1.82×10^8t标煤,经济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的叠加使我国能源消费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能源强度的减量效应共节约能源9.67×10^8t标煤,但强度因素的物质减量效应被经济规模扩张效应的增加所抵消,能源消耗的反弹效应明显。因此,在通过物质强度指标调控物质流动路径和方式的同时,应注重经济结构良性调整产生的减量效应,进而减小与抑制反弹效应,通过物质绝对减量指标测度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减物质化
完全分解模型
物质强度
反弹效应
循环经济
Keywords
De
material
ization
Complete
decomposition
method
material
use
intensity
Rebound
effect
Circular
economy
分类号
F426.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原文传递
题名
以材料“创造”土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被引量:
5
2
作者
李佳佳
刘宇鹏
韩骥
张超
陈伟强
张力小
机构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厦门市城市代谢重点实验室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崇明生态研究院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9246-9256,共11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505703)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QYZDB-SSW-DQC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01222)
文摘
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土地为载体,通过大量投入钢铁、水泥等建材大规模修建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创造出大量的城市生产和生活空间。利用1985—2010年中国省级行政单元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总面积、城市住宅总面积和城市住宅建筑材料总使用量等数据,识别城市扩张模式,揭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建筑面积及其构筑材料三者间的关系。研究表明2000年是中国城市扩张的重要分界点,2000年之前中国各省份的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城市住宅总面积和城市住宅建筑材料总使用量均较小且省份间差异不大,2000年之后三者迅速增长且省份间差异逐渐扩大。在地区尺度上,三者均呈现东部地区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特点,地区内部差异则表现为东部地区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的特征。大多数省份的城市住宅总面积及其构筑材料总量随着城市建成区的扩张而增长,表明城市在发展初期以扩大建成区和水平扩张为主。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内部空间重组和用地置换导致高层建筑逐步替代了原有的单层或低矮建筑,城市扩张的方向由依赖土地的水平扩张转向以大量使用建筑材料为基础的垂直扩张,使得许多省份的城市住宅总面积逐渐超过辖区内居住用地总面积。这种以建筑材料“创造”出更多“土地”的城市垂直扩张在满足人们对城市生产和生活空间需求的同时,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空间,但需要以消耗更多的建筑材料并承担建筑材料在开采、制造、运输、使用和废弃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为代价。
关键词
城市建成区
建筑材料
土地使用强度
材料使用强度
产业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
Keywords
urban
built-up
area
construction
material
s
land
use
intensity
material
use
intensity
industrial
ecology
urban
ecology
分类号
F299.2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990-2005年中国经济系统物质投入及其减量化分析
被引量:
4
3
作者
柳楷玲
段宁
武春友
机构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出处
《技术经济》
2009年第4期71-75,共5页
基金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003BA614A-02)
文摘
本文以欧盟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中的物质输入核心指标——直接物质投入为基础,追踪和考察了1990—2005年中国经济系统直接物质投入的历史发展轨迹与结构变化,并利用物质减量分解模型对直接物质投入进行了经济增长的反弹效应和物质使用强度的减量效应分解,最后指出了该研究指标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
物质投入
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
物质使用强度
物质减量
Keywords
material
input
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nalysis
material
use
intensity
de
material
ization
分类号
F124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完善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考核制度的建议
被引量:
1
4
作者
熊华文
符冠云
李永亮
机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出处
《国际石油经济》
2020年第11期14-18,共5页
文摘
“十三五”规划已进入收官之年。研究发现,浙江、广东等10多个省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难以完成,石化项目新增能耗过多是主要原因之一。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于能耗强度达标而发展较快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要有适当弹性”的要求,建议在不涉及能源统计制度变动的前提下,对新建石化项目用作原料、材料使用的能源消费单独核算,在各地区“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考核中予以核减。实施该项政策调整,一方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可操作性强;另一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保障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
石化产业
原料能耗
核减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能源消费强度控制
考核制度
Keyword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energy
consumption
for
material
-
use
deduct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control
intensity
of
energy
consumption
contro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分类号
F426.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的减物质化多重因素分解
李慧明
王磊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
14
原文传递
2
以材料“创造”土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李佳佳
刘宇鹏
韩骥
张超
陈伟强
张力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1990-2005年中国经济系统物质投入及其减量化分析
柳楷玲
段宁
武春友
《技术经济》
2009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对完善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考核制度的建议
熊华文
符冠云
李永亮
《国际石油经济》
202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