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 被引量:14
1
作者 尹国栋 林舟丹 +3 位作者 程昌志 王充 李贵谦 刘世钦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2119-2124,共6页
[目的]分析比较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两种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院2016年7月~2018年1月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单间隙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12例采用椎间孔入路,其余为椎板间入路。记录... [目的]分析比较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两种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院2016年7月~2018年1月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单间隙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12例采用椎间孔入路,其余为椎板间入路。记录两组围手术期资料,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影像检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25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内脏及硬膜损伤,经椎板间组1例术后出现肌力下降,经处理后恢复。经椎间孔组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方面明显大于经椎板间组(P<0.05),两组切口长度和术后下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随访6~16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间组1例男性患者术后2年因腰部外伤导致L5/S1椎间盘突出症复发,行椎间孔入路翻修手术。影像方面,术后两组患者椎管占位率和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腰椎前凸角与腰椎Pfirrmann分级均无显著改变(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在椎管占位率、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腰椎Pfirrmann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入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应依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入路 椎板间入路 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原文传递
一次性可扩张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融合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2
作者 姜威 毛克亚 +2 位作者 钟睿 王旭翾 李修璨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9期815-819,共5页
目的比较一次性可扩张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fusion,MISTLIF)与传统开放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并评价MIS-T... 目的比较一次性可扩张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fusion,MISTLIF)与传统开放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并评价MIS-TLIF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4年6月59例(其中男30例,女29例)单节段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31例接受一次性可扩张通道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组)治疗,28例接受开放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组)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随访过程中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影像学检查并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节段、术前VAS评分、术前ODI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手术时间与PLIF组无统计学差异[(117.0±12.1)min vs(106.0±11.3)min,P>0.05],术中出血量[(121.0±57.8)ml vs(256.0±176.3)ml]、术后引流量[0 ml vs(293.0±187.2)ml]、卧床时间[(1.6±0.5)d vs(3.2±1.1)d]、术后住院时间[(4.4±1.2)d vs(8.1±3.8)d]等均小于PLIF组(P<0.01),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疗效等同传统开放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前提下,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卧床时间短、无需放置引流、术后早期腰背部肌肉疼痛缓解明显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腰椎间盘突出 微创手术 一次性可扩张通道
下载PDF
椎间孔镜下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单节段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胡鉴瑜 李京霞 +2 位作者 刘东 颜铭 苏玮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27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经皮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PETD)与经皮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PEID)治疗单节段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行椎间孔镜下手术治疗的单节段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术中采用的手术入路不...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经皮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PETD)与经皮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PEID)治疗单节段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行椎间孔镜下手术治疗的单节段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术中采用的手术入路不同分为PETD组(26例)及PEID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随访时间及术后复发情况,腰腿痛程度,功能障碍情况,下肢麻木情况,末次随访时腰椎功能优良率。结果PEID组患者的术中C型臂透视次数(8.63±4.76)次、透射剂量(5.10±3.93)mGy均少于PETD组的(21.82±7.11)次、(19.69±9.14)mGy,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时间及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低于本组术前,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低于本组术后3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ODI评分低于本组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ODI评分低于本组术后3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下肢麻木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下肢麻木评分低于本组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下肢麻木评分低于本组术后3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腰椎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椎板间入路或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单节段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均确切,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 椎间孔入路 椎板间入路
下载PDF
巨大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吸收30例随访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沈学强 姜宏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921-1926,共6页
[目的]探讨巨大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非手术治疗发生重吸收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12年3月~2016年5月因巨大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非手术治疗后发生重吸收并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 [目的]探讨巨大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非手术治疗发生重吸收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12年3月~2016年5月因巨大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非手术治疗后发生重吸收并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0~58岁,平均(39.17±8.60)岁;病程5 d~6个月,平均(38.63±33.37)d。所有患者均行非手术治疗,初诊和末次随访分别采用JOA下腰痛评分,测量MRI突出率、MRI突出物体积、MRI突出物最大面积占椎管面积比值评价临床疗效。[结果]30例患者经非手术治疗,临床症状完全缓解。JOA下腰痛评分由初诊时(9.97±3.50)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25.00±1.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影像测量表明,突出率由初诊(84.72±10.54)%减少至末次随访时(18.50±6.46)%,突出物体积由(2 389.35±712.82)mm^3减少至(512.58±305.21)mm^3,MRI突出物最大面积占椎管面积比值由(41.56±10.60)%减少至(13.02±4.64)%,上述3项指标两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突出物吸收率为(77.78±8.43)%,与初诊时牛眼征边缘信号平均宽度值呈显著正相关(r=0.564,P<0.001)。[结论]2年以上的随访证实巨大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非手术治疗发生重吸收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显著改善,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巨大破裂型 重吸收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