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情绪应激对大鼠咬肌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尚海燕 陈永进 +1 位作者 吴高义 黄飞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198-201,共4页
目的:应用电镜观察情绪应激对大鼠咬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48只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情绪应激组Ⅰ(3周应激组),情绪应激组Ⅱ(5周应激组)和空白对照组。前两组大鼠同处交流箱内,3组大鼠同条件饲养,分别于3、5周处死大鼠,电镜观察... 目的:应用电镜观察情绪应激对大鼠咬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48只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情绪应激组Ⅰ(3周应激组),情绪应激组Ⅱ(5周应激组)和空白对照组。前两组大鼠同处交流箱内,3组大鼠同条件饲养,分别于3、5周处死大鼠,电镜观察咬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3周情绪应激组大鼠咬肌线粒体出现水肿,基质密度降低,线粒体嵴减少,肌纤维微血管内出现充血性改变;5周情绪应激组大鼠咬肌线粒体则出现严重空泡性变,肌纤维微血管出现更为严重的充血性改变。结论:情绪应激可导致咬肌纤维间微血管充血性改变和线粒体损伤,并且这种变化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这种影响可能是咀嚼肌紊乱(masticatory muscles dysfunction,MMD)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应激 咬肌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咬肌厚度的变化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敏 归来 +2 位作者 刘剑峰 黄绿萍 张智勇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7年第2期78-81,共4页
目的观察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咬肌形态的变化,为下颌角肥大矫治手术提供指导。方法采用超声成像技术对10例行下颌角弧形截骨术的受术者行双侧(20侧)咬肌厚度测定,测量时间为术前及术后半年,于受术者肌肉松弛状态下分别在3个不同平面... 目的观察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咬肌形态的变化,为下颌角肥大矫治手术提供指导。方法采用超声成像技术对10例行下颌角弧形截骨术的受术者行双侧(20侧)咬肌厚度测定,测量时间为术前及术后半年,于受术者肌肉松弛状态下分别在3个不同平面(A平面:口角与耳垂连线所在平面;B、C平面分别为与A平面平行,跨度为1cm的上下两平面)测量咬肌的最大厚度,观察比较咬肌厚度变化。结果A平面咬肌厚度术前平均值为(1.168±0.155)cm,术后平均值为(1.133±0.176)c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平面咬肌厚度术前平均值为(1.215±0.178)cm,术后平均值为(1.108±0.210)c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平面咬肌厚度术前平均值为(1.223±0.192)cm,术后平均值为(0.979±0.118)c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咬肌厚度减少值平均为(0.244±0.121)cm,术前术后减少百分比平均为(19.22±7.785)%。结论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近角区咬肌可发生明显萎缩,轻、中度下颌角肥大者可单纯行下颌角弧形截骨术,无需切除咬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角肥大 咬肌 超声成像 下颌角截骨术
原文传递
人咬肌和颞肌的肌构筑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静 张跃蓉 +1 位作者 张永 李名扬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4-297,共4页
目的 :查明人咬肌和颞肌的肌构筑特征 ,分析两肌各部的生物力学属性 ,探讨其生理功能。方法 :对人10侧咬肌和颞肌的构筑指数作测算和量化分析。结果 :咬肌和颞肌均属多羽肌范畴 ,尤其是咬肌浅部内存在有多层腱板 ,肌纤维以浅─深两面附... 目的 :查明人咬肌和颞肌的肌构筑特征 ,分析两肌各部的生物力学属性 ,探讨其生理功能。方法 :对人10侧咬肌和颞肌的构筑指数作测算和量化分析。结果 :咬肌和颞肌均属多羽肌范畴 ,尤其是咬肌浅部内存在有多层腱板 ,肌纤维以浅─深两面附着于腱板上。对咬肌浅、深两部 ,颞肌前、后两部的肌构筑指数分别作两两比较 ,其构筑指数在各部间均有明显不同。其中 ,颞肌后部肌质量值最大 ,咬肌浅部次之 ,咬肌深部最轻。而生理横切面积则是咬肌浅部最大 ,依次为颞肌后部、颞肌前部、咬肌深部。值得注意的是 ,以上各部肌的生理横切面积 /肌质量比率的排序为 :咬肌深部比值最高 ,咬肌浅部和颞肌前部相近 ,最低者为颞肌后部。颞肌后部肌纤维最长 ,咬肌深部肌纤维最短。以上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咬肌深部属力量型肌 ,咬肌浅部和颞肌前部兼备力量和速度 ,而颞肌后部相对倾向于速度型肌。咬肌深部和颞肌前部在维持下颌位置和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咬肌 颞肌 肌构筑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光纤溶脂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在下面部轮廓整形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龚卫华 王楷 周志春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9年第12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光纤溶脂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在下面部轮廓美容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9月-2018年9月,共246例要求改善下面部形态的女性就医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1、对照组2,各82例。观察组给予光纤溶脂联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光纤溶脂部位... 目的:探讨光纤溶脂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在下面部轮廓美容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9月-2018年9月,共246例要求改善下面部形态的女性就医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1、对照组2,各82例。观察组给予光纤溶脂联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光纤溶脂部位包括面颊、下颌缘、下颌区,A型肉毒毒素注射咬肌;对照组1仅采用光纤溶脂治疗,光纤溶脂部位与观察组相同;对照组2仅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注射部位与观察组相同。观察治疗后疗效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后随访4~6个月,所有观察组就医者下面部脂肪堆积、下颌轮廓及下面部皮肤松弛均得到有效改善。治疗医师、就医者及第三方医师分别对术前及术后4个月效果进行对比评价,就医者满意率为93.9%,治疗医师满意率为95.1%,第三方医师满意率为95.1%;对照组1就医者满意率为73.2%,治疗医师满意率为78.0%,第三方医师满意率为75.6%;对照组2就医者满意率为70.7%,治疗医师满意率为74.4%,第三方医师满意率为73.2%。结论:采用光纤溶脂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改善下面部轮廓疗效良好,下面部脂肪堆积、下颌轮廓及下面部皮肤松弛均得到有效改善,创伤小,效果明显,满意率高,无明显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溶脂 A型肉毒毒素 下面部 咬肌 面部美容 轮廓改善
下载PDF
下颌角磨削去骨术前后咬肌变化 被引量:10
5
作者 杜本军 柳大烈 +1 位作者 梁莉 贾玉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3期2376-2378,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下颌角磨削去骨术矫治轻度下颌角肥大畸形术后咬肌形态的变化,为轻度下颌角肥大畸形矫治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改良下颌角磨削去骨术矫治200例轻度下颌角肥大畸形,采用高频浅表超声成像技术,随机抽取60例患者分别在术... 目的探讨改良下颌角磨削去骨术矫治轻度下颌角肥大畸形术后咬肌形态的变化,为轻度下颌角肥大畸形矫治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改良下颌角磨削去骨术矫治200例轻度下颌角肥大畸形,采用高频浅表超声成像技术,随机抽取60例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每隔4周,放松和用力咬合两种状态下测量双侧咬肌厚度,观察比较变化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24周相比咬肌平均厚度变薄,萎缩明显(P<0.05);术后24周与术后32周相比咬肌平均厚度无变化(P>0.05)。结论改良下颌角磨削去骨术后,术后24周内肥大的咬肌可自行萎缩,不需处理。术后24周后咬肌不再有变化。轻度下颌角肥大者可行单纯磨削去骨术,无需切除咬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角咬肌肥大畸形 咬肌 形态学 高频超声成像 磨削术
下载PDF
单侧咬合创伤致大鼠咬肌痛觉敏感的行为学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晓东 王美青 +2 位作者 孙磊 俞艳芳 傅开元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23-526,共4页
目的:在清醒自然状态下,观察单侧咬合创伤对双侧咬肌机械压力痛觉敏感度的影响。方法:①渐进性咬合紊乱:在4只大鼠左上颌第一、二磨牙之间嵌入正畸皮圈(3MUnitek,1/8#),推第一磨牙向近中,形成渐进性咬合紊乱模型。②急性咬合创伤:在另4... 目的:在清醒自然状态下,观察单侧咬合创伤对双侧咬肌机械压力痛觉敏感度的影响。方法:①渐进性咬合紊乱:在4只大鼠左上颌第一、二磨牙之间嵌入正畸皮圈(3MUnitek,1/8#),推第一磨牙向近中,形成渐进性咬合紊乱模型。②急性咬合创伤:在另4只大鼠左上颌第一磨牙封金属砷失活,一周后髓室内粘入牙本质钉(直径0.75mm,长度1.5~2.0mm,高出牙合面0.5~1.0mm),对照组(共4只大鼠)失活牙髓后树脂充填不形成咬合高点。③痛觉测量:参照Ren所报道方法,据vonFrey尼龙毛粗细和动物痛觉反应次数,确定咬肌疼痛分值。结果:①渐进性咬合紊乱组:两侧咬肌在3~9d表现为痛觉敏感,高峰出现在第7天。②急性咬合创伤组:第2天高牙合侧咬肌出现痛觉敏感,此后逐渐降低,持续5~7d;部分大鼠对侧咬肌出现痛觉敏感。结论:急慢性咬合创伤都可以引起咬肌痛觉敏感,急性咬合创伤对同侧影响严重,而慢性咬合创伤则对两侧都有影响,具体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的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创伤 牙齿移动 咬肌 痛觉敏感
下载PDF
咀嚼肌的应用解剖学研究——I.咬肌的动脉与神经 被引量:7
7
作者 崔益群 梅光东 +1 位作者 韩洵 谭允西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8-10,共3页
在30具(男23.女7)共60例成人尸体上观察与测量了咬肌的动脉与神经来源、咬肌神经的分支以及肌内构筑、咬肌由上颌动脉咬肌支和邻近动脉肌支供血,面动脉与面横动脉的咬肌支为其主要营养动脉.咬肌神经在肌内可分成单干和双干两型,前者居多... 在30具(男23.女7)共60例成人尸体上观察与测量了咬肌的动脉与神经来源、咬肌神经的分支以及肌内构筑、咬肌由上颌动脉咬肌支和邻近动脉肌支供血,面动脉与面横动脉的咬肌支为其主要营养动脉.咬肌神经在肌内可分成单干和双干两型,前者居多,两型中其肌内分支间均有吻合.就结果对有关颌面外科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咀嚼肌 咬肌 应用解剖学
下载PDF
情绪应激对大鼠咬肌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尚海燕 陈永进 +2 位作者 张旻 吴高义 黄飞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7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研究情绪应激对大鼠咬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情绪应激组和空白对照组各24只,应激组大鼠依应激时间分为1周组(Ⅰ组)、3周组(Ⅱ组)和5周组(Ⅲ组);另外24只大鼠仅接受足部电击,在实验中作为应激源,不进入实... 目的:研究情绪应激对大鼠咬肌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情绪应激组和空白对照组各24只,应激组大鼠依应激时间分为1周组(Ⅰ组)、3周组(Ⅱ组)和5周组(Ⅲ组);另外24只大鼠仅接受足部电击,在实验中作为应激源,不进入实验处理。应激组大鼠和接受足部电击大鼠同处交流箱内,所有大鼠同条件饲养,分别于1周、3周、5周处死应激组和对照组大鼠,检测咬肌Na+-K+ATP酶活性,Ca2+-ATP酶活性,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以及肌肉乳酸(LD)含量的变化。结果:应激源刺激发生后,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咬肌Na+-K+ATP酶活性与Ca2+-ATP酶活性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同时,大鼠咬肌组织中LD含量逐渐增高,LDH活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结论:情绪应激可以引起大鼠咬肌能量代谢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引起咬肌超微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咀嚼肌紊乱疾病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肌 情绪应激 能量代谢
原文传递
三叉神经节嘌呤能P2X4受体参与(牙合)干扰致大鼠咬肌痛觉过敏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徐啸翔 曹烨 +2 位作者 丁婷婷 傅开元 谢秋菲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6-181,共6页
目的 研究(牙合)干扰后大鼠三叉神经节嘌呤能P2X4受体(purinergic P2X4 receptor,P2X4R)的表达变化,探讨(牙合)干扰致大鼠咬肌痛觉过敏的外周受体机制.方法 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右上第一磨牙粘固0.4 mm金属冠建立(牙合)干... 目的 研究(牙合)干扰后大鼠三叉神经节嘌呤能P2X4受体(purinergic P2X4 receptor,P2X4R)的表达变化,探讨(牙合)干扰致大鼠咬肌痛觉过敏的外周受体机制.方法 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右上第一磨牙粘固0.4 mm金属冠建立(牙合)干扰,空白对照组大鼠不施加(牙合)干扰.利用实时定量PCR分析空白对照组及(牙合)干扰3、7、10、14 d组大鼠(每组5只)三叉神经节P2X4RmRNA表达水平.利用咬肌神经元逆行标记结合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咬肌神经元表达P2X4R的比例(分组及样本量同前).于(牙合)干扰7d大鼠右侧咬肌注射0.1、10、125、250、500 μmol/L P2XR广谱抑制剂[2′,3′-O-(2,4,6-trinitrophenyl) adenosine-5′-triphosphate,TNP-ATP,每种浓度5只],以注射生理盐水的大鼠为阴性对照(5只),于(牙合)干扰前、注射前、注射后30及60 min测试咬肌机械反应阈值.结果 (牙合)干扰7d组大鼠双侧三叉神经节P2X4R mRNA表达((牙合)干扰侧:5.98±3.56;非干扰侧:5.06±2.88)均较空白对照组((牙合)干扰侧:1.00±0.26;非干扰侧:0.94±0.21)显著上调(P<0.01),同时咬肌神经元P2X4R的表达比例[(牙合)干扰侧:(81.7±1.5)%;非干扰侧:(82.9±2.3)%]均较空白对照组[(牙合)干扰侧:(64.3±6.3)%;非干扰侧:(67.7±5.8)%]显著升高(P<0.05).注射10、125、250、500 μmol/L TNP-ATP 30 min后(牙合)干扰大鼠注射侧咬肌机械反应阈值均较注射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 (牙合)干扰致大鼠咀嚼肌痛觉过敏与支配咀嚼肌三叉神经P2X4R表达水平升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嘌呤能P2X4 三叉神经节 咬肌 痛觉过敏
原文传递
建立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检测方法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朔 刘小璇 +1 位作者 黄骁 樊东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7期3868-3872,共5页
目的 通过建立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s)的检测技术,研究前庭脑干通路的完整性,探讨VEMPs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4月至2017年7月健康志愿者72名,男女各36名,按年龄分为6组,所有受检者均接受短声刺激... 目的 通过建立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s)的检测技术,研究前庭脑干通路的完整性,探讨VEMPs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4月至2017年7月健康志愿者72名,男女各36名,按年龄分为6组,所有受检者均接受短声刺激,分别在上斜肌、咬肌及胸锁乳突肌记录,得到稳定波形:(1)对侧眼部电位(o-VEMP)N1、P1;(2)双侧咬肌电位(m-VEMP)P11;(3)同侧颈区电位(c-VEMP)P13、N23.测量潜伏期、峰峰值波幅、刺激前后波幅比率、比率的log值.结果 N1、P11、P13的潜伏期均值分别为10.9~12.0 ms、11.3~13.6 ms、13.2~14.6 ms,其中o-VEMP、m-VEMP和c-VEMP的健康受试者检出率分别为97.2%、98.5%和95.4%.随着年龄增长,可以看到各波的潜伏期有所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波的性别、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VEMPs测定技术无创,稳定可靠,可以从三个节段客观评价前庭脑干通路的完整性,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特别是神经变性病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骨骼肌 咬肌 上斜肌 脑干
原文传递
肉毒神经毒素A诱导兔咬肌萎缩及其组织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玉生 柳大烈 +1 位作者 杜本军 郑健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86-389,共4页
目的探讨肉毒神经毒素A诱导兔咬肌萎缩及对骨骼肌组织形态学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取5只共10个咬肌不作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组(N组),另25只进行肉毒素诱导咬肌萎缩试验,一侧咬肌内注射肉毒毒素A(B组),另一侧注射生理... 目的探讨肉毒神经毒素A诱导兔咬肌萎缩及对骨骼肌组织形态学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取5只共10个咬肌不作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组(N组),另25只进行肉毒素诱导咬肌萎缩试验,一侧咬肌内注射肉毒毒素A(B组),另一侧注射生理盐水作自身对照(S组)。试验组25只动物分5组,分别进行2周、4周、8周、12周和24周试验,于试验结束时用B型超声测两侧咬肌厚度,切除两侧咬肌称其湿重,并留取部份肌组织做切片进行HE染色、三磷酸腺苷(ATP酶)染色和还原型辅酶I还原酶(NADH—TR)染色,光镜下观察及图像分析。结果 N组与S组咬肌各项指标均无差异,咬肌厚度和湿重测量显示B组咬肌厚度和湿重减少,与N组和S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咬肌萎缩程度逐渐加重,至第12周达到最重,第24周时维持与第12周时相等的水平。切片光镜检查显示肌纤维面积减小。ATP酶和NADH-TR染色见Ⅱ型肌纤维横截面积(CSA)减小,Ⅱb型纤维更加明显,I型纤维无明显变化。结论肉毒素A有肯定的诱导肌萎缩作用.其肌萎缩主要为Ⅱ型肌纤维,对I型肌纤维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素A 咬肌 肌纤维型
原文传递
咬肌的解剖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2
作者 陈仁 杨胜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17,共3页
咬肌是咀嚼肌中最强有力的肌,在咀嚼和维持下颌关节稳定中起重要作用。咬肌的下面部位置,在形成面部轮廓产生美学效果中起重要作用[1]。掌握咬肌的肌构筑、血供、神经支配、毗邻关系等解剖学特点,对当前开展的咬肌切除术、肉毒毒素A注... 咬肌是咀嚼肌中最强有力的肌,在咀嚼和维持下颌关节稳定中起重要作用。咬肌的下面部位置,在形成面部轮廓产生美学效果中起重要作用[1]。掌握咬肌的肌构筑、血供、神经支配、毗邻关系等解剖学特点,对当前开展的咬肌切除术、肉毒毒素A注射、射频消融术和咬肌神经移植术等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肌 咬肌肥大 应用解剖学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咬肌肌电图研究及临床意义的探讨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承洁 陈芷若 +1 位作者 沈静 管青山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08年第3期131-133,共3页
目的:探讨咬肌EMG检测在运动神经元病(MN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MND患者均进行常规EMG检测,包括上肢、下肢、胸锁乳突肌及咬肌,测定自发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MUP)的多相波、时限及波幅,募集相。比较患者咬肌EMG与胸锁乳突肌... 目的:探讨咬肌EMG检测在运动神经元病(MN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MND患者均进行常规EMG检测,包括上肢、下肢、胸锁乳突肌及咬肌,测定自发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MUP)的多相波、时限及波幅,募集相。比较患者咬肌EMG与胸锁乳突肌EMG相关性及差异。结果:咬肌EMG病变程度与胸锁乳突肌EMG比较,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MUP)时限和波幅异常表现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多相波、募集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时限增宽幅度分别为66.44%、58.88%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ND患者咬肌EMG检查所见异常表现与胸锁乳突肌EMG检测的异常表现具有可比性,在MND患者伴有颈椎病,尤其是患有高颈段颈椎病时,进行咬肌EMG的检查更具有鉴别诊断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病 咬肌 胸锁乳突肌 肌电图
下载PDF
下颌角磨削术中离断咬肌神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于加平 尹飞 《解剖与临床》 2010年第5期356-358,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下颌角磨削术中咬肌神经离断后咬肌厚度的变化,探讨该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下颌角宽大畸形伴咬肌肥大18例患者,在局麻下采用下颌角磨削去骨矫治,术中采取口内切口,先作下颌骨的磨削,成形后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 目的:通过观察下颌角磨削术中咬肌神经离断后咬肌厚度的变化,探讨该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对下颌角宽大畸形伴咬肌肥大18例患者,在局麻下采用下颌角磨削去骨矫治,术中采取口内切口,先作下颌骨的磨削,成形后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的咬肌间隙内,分离出咬肌神经的总干,并于下颌切迹下方0.5 cm处离断神经主干.采用高频浅表超声成像技术,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每隔4~8周,放松及用力咬合状态下测量双侧咬肌厚度.结果:本组18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均获随访1~6个月,无颈、唇部感觉麻木,无张口困难,咀嚼功能正常,下颌角部所形成的曲线优美圆滑、形态自然.在两种颌位状态下,治疗后24周双侧咬肌厚度均明显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咬合状态下咬肌厚度缩小程度较松弛状态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下颌角磨削去骨后离断咬肌神经主干操作安全,肥大的咬肌会出现明显萎缩,对咬肌肥大的患者可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角肥大 咬肌 失神经 超声检查
原文传递
正颌手术对咀嚼肌影响研究进展
15
作者 赵琪 吴国民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08-113,共6页
正颌手术较为复杂,其可改变颌骨形态及咬合关系,对患者的面部美学和咬合功能等产生影响。咀嚼肌除行使咀嚼功能外,其大小和收缩力还与颌骨形态密切相关,咀嚼肌的活动可影响正颌手术效果;而当正颌手术导致颌骨形态和咬合关系发生改变时,... 正颌手术较为复杂,其可改变颌骨形态及咬合关系,对患者的面部美学和咬合功能等产生影响。咀嚼肌除行使咀嚼功能外,其大小和收缩力还与颌骨形态密切相关,咀嚼肌的活动可影响正颌手术效果;而当正颌手术导致颌骨形态和咬合关系发生改变时,咀嚼肌需重新适应该变化。正颌手术后颌骨形态和咬合关系的变化及美学结果是可预测的,但其对咀嚼肌的影响尚不清楚。文章就近年来正颌手术对咀嚼肌分子生物学、肌电学、影像学和功能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指导不同类型的正颌外科手术计划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颌手术 咀嚼肌 咬肌
原文传递
冠突过长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影像学分析
16
作者 陈海香 王元银 蒋盼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CAS 2024年第3期169-174,共6页
目的分析2例成年冠突过长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2例冠突过长患者(冠突过长组)与71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疾病患者的100侧正常关节MRI资料(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3.0T MRI设备的颞下颌关... 目的分析2例成年冠突过长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2例冠突过长患者(冠突过长组)与71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疾病患者的100侧正常关节MRI资料(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3.0T MRI设备的颞下颌关节检查,利用pyradiomics软件处理得到肌肉纹理参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2例冠突过长患者均表现出低角宽面型的特征,张口度分别为20及22 mm,被动张口度无改善,张口型正常,双侧关节区无弹响或疼痛。口内检查为前牙内倾型深覆,后牙磨耗。MRI表现为颞肌及咬肌的体积增大,关节盘髁关系正常,关节盘变性,髁突骨质光滑连续。冠突过长组的颞肌及咬肌的能源、总能量、灰度不均匀性、网格体积和体素体积等参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然而,冠突过长组翼外肌在这些参数上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例成年冠突过长患者MRI影像学表现为颞肌及咬肌体积增大,对于了解冠突过长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过长 颞肌 咬肌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对比以不同方法分割ROI后弥散张量成像重建咬肌结果
17
作者 林香 郭伟 +2 位作者 苏妍 戴鸿鹏 曹代荣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3-608,共6页
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分割ROI后行弥散张量成像(DTI)重建咬肌结果的可重复性及其差异,以及不同咀嚼习惯侧别之间DTI重建咬肌结果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纳入25名健康成人,分别基于单层ROI(ROI-1)、三层ROI(ROI-3)及肌肉整体即感兴趣容积(VOI)... 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分割ROI后行弥散张量成像(DTI)重建咬肌结果的可重复性及其差异,以及不同咀嚼习惯侧别之间DTI重建咬肌结果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纳入25名健康成人,分别基于单层ROI(ROI-1)、三层ROI(ROI-3)及肌肉整体即感兴趣容积(VOI)对咬肌行DTI重建,评估重建DTI结果的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可重复性、组间差异、组间相关性及其与脂肪分数(FF)的相关性,分析不同咀嚼习惯侧别间咬肌DTI重建结果的差异。结果 基于ROI-1、ROI-3及VOI以DTI重建咬肌结果可重复性均高(ICC均>0.90)。不同ROI之间,所获纤维束数目(FTN)、纤维束平均长度(MFTL)、纤维束体积(FTV)、平均弥散系数(MD)、轴向弥散系数(AD)及径向弥散系数(R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校正P<0.05)。基于以上3种ROI所获DTI结果之间呈正相关(r=0.739~0.994,P均<0.05);其FTN、FTV、MD、RD均与FF呈负相关(r=-0.628~-0.284,P均<0.05)。以各ROI获取的非习惯咀嚼侧咬肌MFTL均短于平衡咀嚼咬肌(P均<0.05)。结论 以不同方法分割ROI所获DTI重建咬肌结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及一定相关性,且可重复性高;3种方式均可用于显示非习惯咀嚼侧咬肌纤维束长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肌 弥散张量成像 可重复性 结果 前瞻性研究
下载PDF
利用实时三维超声观察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的变化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敏 归来 +3 位作者 徐永成 刘文阁 张旭东 葛红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0年第5期330-333,共4页
目的 利用实时三维超声观察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的形态、功能变化,为下颌角肥大矫治手术提供参考指导.方法 利用实时三维超声对10例下颌角截骨患者行双侧咬肌形态及功能观察,观察时间为术前及术后半年,分别于患者下颌处在不同姿势下对咬... 目的 利用实时三维超声观察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的形态、功能变化,为下颌角肥大矫治手术提供参考指导.方法 利用实时三维超声对10例下颌角截骨患者行双侧咬肌形态及功能观察,观察时间为术前及术后半年,分别于患者下颌处在不同姿势下对咬肌进行三维重建和体积测量,并对张闭口过程中咬肌最厚处横断面进行动态观察,分析该横断面横纵径的变化幅度.结果 (1)重建的咬肌三维图像显示,截骨术后半年咬肌纵向长度变短,角区咬肌呈圆弧形,且较术前明显变薄;(2)术前咬肌体积平均值为(25.480±7.113)cm3,术后6个月时咬肌体积平均值为(18.222±3.028)cm3,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动态图像显示,截骨术后半年张闭口过程中咬肌最厚处横断面横纵径的变化幅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萎缩部位主要位于角区,截骨术对咬肌功能并无明显影响;应用实时三维超声重建咬肌及观察咬肌活动方便快捷,对人体无损伤,利于重复,是一种观察测量咬肌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角肥大 截骨术 咬肌 实时三维超声
原文传递
嚼肌B超图象与肌电幅值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美青 张玉珍 +1 位作者 郭军 吴尧平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1996年第4期213-215,共3页
作者对10名正常男性青年嚼肌B超图像与肌电幅值进行了对照研究。作以下测试:①采用线阵超声诊断仪记录双侧嚼肌在牙尖交错位不咬(静止)和最大紧咬(收缩)时前后径冻结图像,测量视野内肌肉截面积及下颌骨升支前缘处嚼肌厚度;②... 作者对10名正常男性青年嚼肌B超图像与肌电幅值进行了对照研究。作以下测试:①采用线阵超声诊断仪记录双侧嚼肌在牙尖交错位不咬(静止)和最大紧咬(收缩)时前后径冻结图像,测量视野内肌肉截面积及下颌骨升支前缘处嚼肌厚度;②采用肌电图仪记录双侧嚼肌在牙尖交错位作最大紧咬时的肌电图,测量峰值。结果表明B超图像所测嚼肌静止面积、收缩面积及收缩厚度均与嚼肌肌电值有明显线性正相关关系。作者认为用B超测量活体肌肉在功能状态时的截面积指标,对咀嚼肌肌肉作用力及其相互比例关系的确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肌肉作用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嚼肌 肌电图 超声波诊断 肌电幅值
下载PDF
外源性磷酸肌酸对偏侧咀嚼大鼠咬肌组织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徐龙博 王子娴 +5 位作者 祁冬 林雪芬 应王贵 孙圣军 陈彬 汲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8-351,共4页
目的研究能量治疗对偏侧咀嚼大鼠咬肌组织中Ca2+、Ca2+-ATP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外源性能量物质磷酸肌酸(CP)对偏侧咀嚼大鼠咬肌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记为A组:磷酸肌酸钠对照组;B组:磷酸肌酸钠实验组;C组:生理... 目的研究能量治疗对偏侧咀嚼大鼠咬肌组织中Ca2+、Ca2+-ATP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外源性能量物质磷酸肌酸(CP)对偏侧咀嚼大鼠咬肌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记为A组:磷酸肌酸钠对照组;B组:磷酸肌酸钠实验组;C组:生理盐水对照组;D组:生理盐水实验组。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Ca2+质量分数;运用Ca2+-ATP酶试剂盒测定Ca2+-ATP酶活性;透射电镜观察咬肌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1)D组拔牙侧Ca2+质量分数较其非拔牙侧(P=0.007)、C组(P=0.009)、B组拔牙侧(P=0.01)均有明显升高;2)D组拔牙侧Ca2+-ATP酶活性较其非拔牙侧(P=0.001)、C组(P=0.003)、B组拔牙侧(P=0.001)均有明显降低;3)透射电镜下观察到B组拔牙侧咬肌组织超微结构与正常对照组相近,而D组拔牙侧咬肌组织超微结构与正常对照组相差较大,损伤表现拔牙侧重于非拔牙侧。结论外源性能量物质磷酸肌酸钠对偏侧咀嚼大鼠咬肌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可能成为改善咀嚼肌损伤的一个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侧咀嚼 磷酸肌酸 咬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