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梁启超前期“文学”观念的生成
1
作者 刘保庆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8-95,共8页
现代意义“文学”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中,梁启超的贡献不可或缺。但是梁启超前期文学观念常被视作文学功能论而被轻视。现代“文学”的生成离不开梁启超“作为国民教育的文学”“作为群治的文学”“作为世界的文学”三个内在观念的逻辑演... 现代意义“文学”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中,梁启超的贡献不可或缺。但是梁启超前期文学观念常被视作文学功能论而被轻视。现代“文学”的生成离不开梁启超“作为国民教育的文学”“作为群治的文学”“作为世界的文学”三个内在观念的逻辑演变。梁启超前期文学思想不仅促进了现代“文学”的生成,影响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而且保持了“文学”与现实世界的丰富和有机联系,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国民教育 群治 世界 现代文学观念
下载PDF
党领群治:十八大以来农村社区协商的经验成效与路径优化 被引量:29
2
作者 杨中艳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4-120,141,共8页
基层协商民主的正式确立与深入推进在组织和引导村民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发展成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实施的重要方式。中共十八大以来,农村社区协商民主实践风起云涌,取得长足发展,农村社区协商民主运行体系初步... 基层协商民主的正式确立与深入推进在组织和引导村民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发展成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实施的重要方式。中共十八大以来,农村社区协商民主实践风起云涌,取得长足发展,农村社区协商民主运行体系初步建立,以协商共治为导向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逐步生成,农村社区协商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农村社区协商民主的基础地位日趋稳固。然而,农村社区协商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遭遇到外部推力过强与内源动力不足、理论假设与实际条件不符、成本与收益不对等等一系列的结构性摩擦。为寻求突破,其未来之路应当与各地农村的村情、民情、社情、经济发展状况的具体情境相融合,在不断地优化中梯次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区 社区治理 协商民主 党领群治
下载PDF
党群治理转型与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逻辑 被引量:5
3
作者 付建军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8-128,共11页
党群治理是中国共产党保持与社会互动的具体表现。从党群治理实践看,推动基层治理变革是中国共产党优化党群关系的重要路径,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基层治理变革的产物。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处理党群关系的思路已经变化,党群... 党群治理是中国共产党保持与社会互动的具体表现。从党群治理实践看,推动基层治理变革是中国共产党优化党群关系的重要路径,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基层治理变革的产物。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处理党群关系的思路已经变化,党群治理的主场景已经从革命、生产转向生活空间的再造和优化,实现中国共产党和群众的制度化互动成为新目标,基层协商民主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补充性方案。由此,基层协商民主的发展获得了制度化空间,“政党在场”构成了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内核。在现实中,基层协商民主仍面临着技术配置不均衡的客观事实,需要通过新一轮基层治理变革使协商民主成为基层治理的必经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群治理 协商民主 政治动员 基层治理变革
下载PDF
小说的文体特征、功能及其与五四文学变革之关联——重读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4
作者 朱晓江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0-169,共10页
与晚清相比,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与五四一代的思想关联更为紧密。一方面,这篇文章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包括对小说文体特征的重新认识("移人")、以及建立在这种新认识之上的小说书写内容的别择与功能实现等,后来事... 与晚清相比,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与五四一代的思想关联更为紧密。一方面,这篇文章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包括对小说文体特征的重新认识("移人")、以及建立在这种新认识之上的小说书写内容的别择与功能实现等,后来事实上仍为周氏兄弟、陈独秀、胡适他们在讨论新文学的建设方案时所分享,为后来新文学阵营内部对于新文学的不同的探寻,提供了思想与逻辑上的起点甚或原点;另一方面,梁启超对于文学"移人"特性的揭示,以及通过"薰""浸""刺""提"四力的阐释而构筑起来的、以"情感"为纽带的作者—读者、写作—接受共同体的营建,为文学在时代启蒙工程中发挥独立的作用,提供了切实的方向与内涵,是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生成的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新文学 “移人” 现代文学观念
原文传递
浅析数字赋能群众体育治理现代化 被引量:7
5
作者 黄志强 王静 《湖北体育科技》 2023年第6期504-509,共6页
推进群众体育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数字赋能为群众体育治理现代化提供动力基础。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剖析数字赋能群众体育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价值。研究认为:数字赋能推动群众体育治理向整体智... 推进群众体育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数字赋能为群众体育治理现代化提供动力基础。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剖析数字赋能群众体育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价值。研究认为:数字赋能推动群众体育治理向整体智治、精细治理、多元共治转变;现阶段数字赋能群众体育治理现代化面临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数字治理理念转向偏差、数字治理人力资源短缺、数字治理监管体系尚未完善等困境;应通过提升治理主体技术应用能力、引导群众体育数字治理理念转向、打造“数字+体育”治理人才体系、完善群众体育数字治理规范标准等路径弥合数字赋能群众体育治理堕距,提高数字赋能群众体育治理的效度、温度和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赋能 群众体育治理 治理现代化
下载PDF
国内外众创经济研究述评——基于文献计量与扎根理论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周博文 张再生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1,共11页
立足众创时代特征,运用文献计量对1999—2018年间1701篇国内外众创文献挖掘分析,探寻众创经济特点主题,探析众创发展知识基础,探求众创研究演进脉络,并获取众创经济视域下核心语句和高频词语,运用扎根理论对抽取的126篇的众创文献样本... 立足众创时代特征,运用文献计量对1999—2018年间1701篇国内外众创文献挖掘分析,探寻众创经济特点主题,探析众创发展知识基础,探求众创研究演进脉络,并获取众创经济视域下核心语句和高频词语,运用扎根理论对抽取的126篇的众创文献样本进行三级编码,进而构建众创研究的整合性理论框架,探究众创研究的系统性发展图景。研究表明,众创理论假说大量问世,众创文献热点主题包括六类,众创经济研究存在两种演进趋势,众创经济治理系统理论具有三个维度;未来应关注众创主体思辨性、众创要素系统性和众创技术本土化等专题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众创经济 文献计量 众创治理 扎根理论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的群团组织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
7
作者 褚松燕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9-111,共13页
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群团组织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能够为群团组织改革的深入提供智力支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的学理分析提供依据。国内的群团组织研究经历了聚焦群团地位和定位的研究起始阶段、实践经验与理论阐释呼唤群... 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群团组织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能够为群团组织改革的深入提供智力支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的学理分析提供依据。国内的群团组织研究经历了聚焦群团地位和定位的研究起始阶段、实践经验与理论阐释呼唤群团改革创新的稳步拓展阶段、多视角聚焦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阶段;而国外对我国群团组织的研究则经历了将群团组织视为中国政权建设要素到视为中国党政机构组成部分来分析其功能表现的变化。既有的多视角研究涵盖了群团的历史作用、发展历程、功能的实现、群团组织自身的改革探索等方面,未来还需要在对群团组织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把群团组织嵌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宏观进程中,加强对党的群团工作的历史逻辑和群团改革战略逻辑的研究,从跨学科角度对群团改革中的治理结构调整和行为变迁进行整合研究,进而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的理论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团组织 国家治理 群团改革 理论阐释
原文传递
新时代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进路
8
作者 郑会青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50-53,共4页
社会治理要以基层为抓手,打通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米”。新时代多元主体群策群力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需要通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为契机、调动社会力量、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发展志愿者队伍等多措并举,激... 社会治理要以基层为抓手,打通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米”。新时代多元主体群策群力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需要通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为契机、调动社会力量、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发展志愿者队伍等多措并举,激活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提高群众的参与能力,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提档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群防群治 国家治理
下载PDF
协商民主:完善中国基层群众自治的新维度 被引量:1
9
作者 薛森林 罗维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30-35,共6页
协商民主的科学涵义赋予其丰富的特征,使其在运行中能够改善基层群众自治中因选举民主一马当先而导致的最能体现自治本质的公众协商性参与严重不足的现实。协商民主完善中国基层群众自治的可能性源于三方面的偶合,即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 协商民主的科学涵义赋予其丰富的特征,使其在运行中能够改善基层群众自治中因选举民主一马当先而导致的最能体现自治本质的公众协商性参与严重不足的现实。协商民主完善中国基层群众自治的可能性源于三方面的偶合,即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相偶合,与政治协商传统相偶合,与民主集中制相偶合。基于此,协商民主在完善中国基层群众自治中可以大有作为。协商民主能够提升基层社会及其民众的公共理性,能够规范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安排,能够逐步培育出健康成熟的公民社会,能够完善公共权威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民主 中国基层群众自治 合法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