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西岸晚第四纪海相地层划分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8
1
作者 陈永胜 王宏 +3 位作者 裴艳东 田立柱 李建芬 商志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47-759,共13页
BT113孔和BT114孔是位于渤海湾西岸地区的2个80m全取心钻孔。通过对钻孔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及生物组合等特征分析,结合AMS14 C和OSL(光释光)测年结果,揭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本地区主要发育3个海相地层:自下而上为中更新统上部的第三海... BT113孔和BT114孔是位于渤海湾西岸地区的2个80m全取心钻孔。通过对钻孔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及生物组合等特征分析,结合AMS14 C和OSL(光释光)测年结果,揭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本地区主要发育3个海相地层:自下而上为中更新统上部的第三海相地层(简称'海三')、上更新统的第二海相地层(简称'海二')和全新统的第一海相地层(简称'海一'),指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发生的3次主要海面波动。与全球海面变化曲线对比,海三,海二和海一分别发育于MIS(深海氧同位素阶段)7、MIS5和MIS1的高海面时期,说明渤海湾西岸中更新晚期以来地层记录的海面变化趋势与全球变化一致。与前人的传统认识不同,认为受全球海面及渤海海峡地貌共同影响,MIS3时期研究区并未发生大范围海侵。通过多个钻孔的对比分析,3个海相地层在渤海湾西岸地区的分布较广,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不同钻孔之间同一海相地层的高程和厚度的较大差异指示本地区在晚更新世期间发生较强的差异性沉降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地层 海平面变化 差异性沉降 晚第四纪 渤海湾西岸 地层学
下载PDF
渤海莱州湾晚第四纪底栖有孔虫分布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守军 崔肖辉 +5 位作者 徐华 张卓 赵秀丽 高宗军 刘强 刘晓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7-301,共15页
通过对渤海莱州湾GK138、GK111及GK95孔的255个沉积物样品中的有孔虫定量统计分析,共鉴定出底栖有孔虫15属32种。根据底栖有孔虫的丰度和分异度等分布特征和AMS14 C和光释光(OSL)测年结果,揭示晚第四纪以来研究区共发育3套海相地层,分... 通过对渤海莱州湾GK138、GK111及GK95孔的255个沉积物样品中的有孔虫定量统计分析,共鉴定出底栖有孔虫15属32种。根据底栖有孔虫的丰度和分异度等分布特征和AMS14 C和光释光(OSL)测年结果,揭示晚第四纪以来研究区共发育3套海相地层,分别是中更新世晚期的第三海相层、晚更新世的第二海相层和全新世的第一海相层,通过与全球海面变化曲线对比,发现其与MIS7、MIS5和MIS1阶段的高海面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样品的Q型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划分出3组代表不同沉积环境的有孔虫化石组合,第Ⅲ化石组合带为中更新世晚期海侵的产物,为河口-滨岸浅海环境。第Ⅱ化石组合为晚更新世海侵的产物,为潮间带-潮下带沉积环境,第Ⅰ化石组合带为潮上带-潮间带沉积环境。海相地层顶、底板高程和厚度的分析结果显示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期间发生过不同期次、不同强度的构造活动,而进入全新世以后构造活动相对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晚第四纪 底栖有孔虫 海相地层 古环境意义
下载PDF
莱州湾晚第四纪介形虫分布特征与沉积环境演化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守军 崔肖辉 +5 位作者 徐华 张卓 赵秀丽 高宗军 刘强 刘晓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75-1488,共14页
通过对渤海莱州湾GK138、GK111及GK95孔的255个沉积物样品中介形虫定量统计分析及分布特征研究,共鉴定出介形虫16属28种,结合钻孔岩性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根据介形虫的种群分布特征及AMS 14C和光... 通过对渤海莱州湾GK138、GK111及GK95孔的255个沉积物样品中介形虫定量统计分析及分布特征研究,共鉴定出介形虫16属28种,结合钻孔岩性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根据介形虫的种群分布特征及AMS 14C和光释光(OSL)测年结果,揭示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共发育3套海相地层,分别是中更新世晚期的第三海相层、晚更新世的第二海相层和全新世的第一海相层,由下向上分别对应于MIS 7、MIS 5和MIS 1的高海面阶段。Q型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划分出3个代表不同沉积环境的介形虫化石组合带:第Ⅲ化石组合带为中更新世晚期海侵的产物,沉积环境为潮间带环境;第Ⅱ化石组合为晚更新世海侵的产物,沉积环境为潮间带-潮下带沉积环境;第Ⅰ化石组合带为全新世海侵的产物,沉积环境为潮上带-潮间带沉积环境;介形虫的生态特征统计数据显示晚更新世时期海侵强度要明显强于中更新世和全新世海侵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 介形虫 莱州湾 海相地层 沉积环境演化
原文传递
大凌河河口地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沉积环境演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商志文 李建芬 +2 位作者 姜兴钰 李琰 王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433-2445,共13页
大凌河河口地区LZK06孔40m以浅岩心的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年代学等综合研究以及该地区LZK02-04钻孔资料,揭示了研究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经历了两次海侵-海退旋回,依次形成了中更新世晚期湖相/河流相→晚更新世海相-湖相/河流相→全新世海... 大凌河河口地区LZK06孔40m以浅岩心的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年代学等综合研究以及该地区LZK02-04钻孔资料,揭示了研究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经历了两次海侵-海退旋回,依次形成了中更新世晚期湖相/河流相→晚更新世海相-湖相/河流相→全新世海相-河流相地层。全新世早中期由于物源供给很少,研究区处于长达约10ka的饥饿滞留相沉积环境,平均沉积速率仅约0.02~0.05cm/a。全新世晚期约1500a cal BP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河流输砂量增加,研究区开始了快速加积过程,平均沉积速率约0.9~1.2cm/a,下辽河平原被快速充填,开始成陆。与全球海面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的对比,推断辽东湾的第II海相层发育于MIS 5-MIS 3早期,第I海相层发育于MIS 1阶段高海面时期。晚更新世以来频繁的海面升降是辽东湾泥质海岸带地层和环境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凌河 中更新世晚期 沉积环境演化 海相地层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地区YRD-1402孔沉积物光释光年代学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欣 刘健 +2 位作者 王飞飞 仇建东 王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22,共12页
YRD-1402孔是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40.3m全取心钻孔。通过对YRD-1402孔沉积物的沉积特征分析,结合光释光、AMS14 C测年、粒度和底栖有孔虫数据,将其自下而上分为4个沉积单元,分别为DU 4、DU 3、DU 2和DU 1。通过分析,认为DU 4以近岸浅... YRD-1402孔是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40.3m全取心钻孔。通过对YRD-1402孔沉积物的沉积特征分析,结合光释光、AMS14 C测年、粒度和底栖有孔虫数据,将其自下而上分为4个沉积单元,分别为DU 4、DU 3、DU 2和DU 1。通过分析,认为DU 4以近岸浅水潮下带-滨岸沉积为主,对应于该地区第三海相层;DU 3属于河流沉积;DU 2为滨岸沼泽、滨岸至近岸浅水陆架沉积,DU 1属于AD 11—1048年形成的黄河三角洲沉积,DU 2和DU 1对应于第一海相层。光释光年代学表明第三海相层发育于氧同位素5期(MIS 5),而第二海相层被MIS 3中晚期至全新世发育的河流沉积所侵蚀。光释光测年范围可达十几万年,可以有效扩大14 C法的测年上限。样品的条件实验表明光释光测年可以很好地测定其年代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层 光释光测年 沉积演化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新疆哈密大水锰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郭涛 邹振林 田江涛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0-154,共5页
大水-红柳河锰矿带是东天山最重要成矿带之一,以大水锰矿为例,对该带锰矿成因模式进行研究.大水锰矿主要赋存于下震旦统与下寒武统不整合接触面上,地表矿体呈脉状,空间形态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赋矿岩性为硅质岩和白... 大水-红柳河锰矿带是东天山最重要成矿带之一,以大水锰矿为例,对该带锰矿成因模式进行研究.大水锰矿主要赋存于下震旦统与下寒武统不整合接触面上,地表矿体呈脉状,空间形态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赋矿岩性为硅质岩和白云质灰岩,沉积环境为稳定浅海-滨海相,成矿物质在一种弱还原环境下发生沉积,后期经热液叠加,新生代受次生氧化改造,形成一定规模具工业价值的锰矿床,成因类型为受次生氧化改造的海相沉积型锰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水锰矿带 成因模式 次生氧化改造 海相沉积型锰矿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