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海道测量与海洋测量的定义问题 被引量:16
1
作者 翟国君 黄谟涛 +1 位作者 欧阳永忠 陆秀平 《海洋测绘》 2012年第3期65-72,共8页
针对目前国内在海道测量(学)和海洋测量(学)认识上存在的分歧,对我国海道测量发展的过程及其内涵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对国际上hydrographic survey、sea survey及marine survey的定义和演变进行了剖析,从概念上和应用上对海道测量(学)和... 针对目前国内在海道测量(学)和海洋测量(学)认识上存在的分歧,对我国海道测量发展的过程及其内涵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对国际上hydrographic survey、sea survey及marine survey的定义和演变进行了剖析,从概念上和应用上对海道测量(学)和海洋测量(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两者的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测量学 海道测量学 海洋测量 海道测量 定义
下载PDF
三门湾近期水动力特性观测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宋泽坤 施伟勇 +4 位作者 张峰 吴清松 杨斌 周阳 杨忠勇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9-285,共7页
利用2013年夏季包括大、中、小潮的三门湾大范围、同步水文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三门湾近期潮动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门湾属于强潮海湾,湾顶处的各项潮汐特征值均大于湾口处.潮汐属于正规半日潮性质,潮波在向湾顶传播过程中浅水... 利用2013年夏季包括大、中、小潮的三门湾大范围、同步水文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三门湾近期潮动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门湾属于强潮海湾,湾顶处的各项潮汐特征值均大于湾口处.潮汐属于正规半日潮性质,潮波在向湾顶传播过程中浅水分潮增强明显.涨、落潮流历时相当,涨、落潮平均流速大小也比较接近,整体上优势流保持在45%~58%之间,涨落潮动力相对平衡.涨、落潮流矢表现出明显的往复流运动形式,整体涨落潮流向顺应三门湾的平面形态,主流向与湾内等深线基本平行.底摩擦对潮流的垂向结构作用明显,流速在垂向方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大致成对数型结构分布,即表层或次表层流速最大,越靠下层流速越小,底层流速最小.各个测站之间,底层流速相对集中,越靠上层各测站之间流速大小差异越大,表层和次表层各站点之间流速大小差异最大.流速梯度极大值出现在急流附近,流速梯度的极小值出现在憩流附近.海床底部的粗糙度对流速梯度有着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文学 三门湾 潮动力特性 流速梯度 垂向变化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厦门湾波浪特征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朱君 蔡锋 +1 位作者 戚洪帅 郑吉祥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1-348,共8页
本研究使用成熟的SWAN模型对厦门湾的波浪场进行了1a的数值模拟,通过与同期的珍珠湾波浪观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了厦门湾年平均和夏、冬两季平均波高和波向的分布特征,厦门湾的风浪和涌浪组成,珍... 本研究使用成熟的SWAN模型对厦门湾的波浪场进行了1a的数值模拟,通过与同期的珍珠湾波浪观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了厦门湾年平均和夏、冬两季平均波高和波向的分布特征,厦门湾的风浪和涌浪组成,珍珠湾波浪观测海域主要的波浪能量生成和能量耗散过程.结果表明,厦门湾年平均有效波高较小,且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厦门湾平均有效波高较小,且湾内波向多为偏南向;冬季厦门湾平均有效波高相对较大,厦门岛北侧和东侧海域波向均为NE向.厦门湾湾内以风浪为主,涌浪较小,风浪、涌浪比较大,均在3以上;从湾外向湾内,风浪、涌浪比逐渐增加,至厦门湾南岸和泉州石井镇附近海域,风浪、涌浪比增加到5~6;在厦门湾东部和北部海域,风浪、涌浪比均在10以上.珍珠湾海域波浪最主要的能量耗散过程是由底摩擦引起的能量耗散,虽然冬季风速较大,但夏季风能输入的能量和白帽破碎耗散的能量均大于冬季;因冬季波浪相对较大,夏季底摩擦耗散的能量要小于冬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文学 SWAN 风浪 涌浪 波浪能量 厦门湾
下载PDF
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南中国海水文调查(1779~1833) 被引量:7
4
作者 游博清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1-73,共13页
1779年起,英国东印度公司设立英国史上第一个水文调查部门,投入人员、船只和设备,并利用新式测绘仪器与技术,持续搜集公司亚洲主要贸易海域的水文信息,约与此同时,由公司主导的英国对华贸易大幅成长,南中国海因位处船只往返广州的海域要... 1779年起,英国东印度公司设立英国史上第一个水文调查部门,投入人员、船只和设备,并利用新式测绘仪器与技术,持续搜集公司亚洲主要贸易海域的水文信息,约与此同时,由公司主导的英国对华贸易大幅成长,南中国海因位处船只往返广州的海域要冲,遂成为公司调查的重点区域之一。文章讨论公司勘查南中国海过程中,"孟买海军"(Bombay Marine)船舰、公司商船、华人海员扮演的角色,也比较分析公司水文师(Hydrographer)前后出版物的异同,尝试重构不同时期公司认知南中国海水文的进展,包括确认主要岛群、暗沙、礁岩的实际分布情形,调查特定区域的潮汐、风向、洋流等。另外,也论述公司赞助调查所得的益处,以说明科学研究与商业赞助之间的关联性:一是降低英人船只的航行风险;二则是有助于筹划或开发合宜的航线,缩短航程时间;此外,也增加航道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东印度公司 孟买海军 水文调查 南海 海洋史 中西交通史
下载PDF
福建宁德海洋工程风暴潮灾害风险特征参数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曾银东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0-511,共12页
宁德地区是我国受风暴潮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宁德核电站等众多沿海大型工程所在地.鉴于该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海洋灾害的严重性,以宁德核电站为中心,对该区域所面临风暴潮风险的特征参数进行全面、综合的定量评估,包括潮... 宁德地区是我国受风暴潮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宁德核电站等众多沿海大型工程所在地.鉴于该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海洋灾害的严重性,以宁德核电站为中心,对该区域所面临风暴潮风险的特征参数进行全面、综合的定量评估,包括潮汐特征、平均海平面变化、台风和风暴潮基本特征,特别是可能最大风暴潮的计算.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10%超越频率的天文潮高、低潮位分别为355、-341 cm;平均海平面变化速率为0.162 cm/a;千年一遇的台风中心气压约为895h Pa,该气压时的最大台风风速半径为40 km.在进行大量敏感性实验的基础上,对台风移速、移向和风暴增水/减水的关系,以及增水和减水的差异就行了详细的研究,得出:台风增水主要是由移向在305°左右(295°~315°)、路过核电站下方(核电站以南)的台风引起,且增水随台风移速增大而增大;可能最大台风风暴增水由路径经过核电厂址南40 km的台风(移向295°、移速28 km/h)引起,最大台风增水值为526.8 cm;对于可能最大台风减水而言,最有利于台风风暴减水的移向在355°~360°和0°~15°之间,其中可能最大台风减水为-301.9 cm,由移向5°、移速30 km/h、路径经过核电厂址南30 km(0.75台风最大风速半径)的台风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文学 宁德核电站 风暴潮 灾害风险 可能最大
下载PDF
北黄海夏季溶解氧与表观耗氧量年际变化时空模态 被引量:5
6
作者 石强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25,共17页
根据北黄海夏季断面1976~2015年历年8月监测资料,采用时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北黄海夏季断面溶解氧含量和表观耗氧量年际变化时空模态.溶解氧含量与表观耗氧量年际变化分别有3种主要时空模态,第一、二模态是近底层水体低氧、贫氧年际变... 根据北黄海夏季断面1976~2015年历年8月监测资料,采用时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北黄海夏季断面溶解氧含量和表观耗氧量年际变化时空模态.溶解氧含量与表观耗氧量年际变化分别有3种主要时空模态,第一、二模态是近底层水体低氧、贫氧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分量,第三模态是混合层水体高氧、富氧年际变化主要影响分量.生物活性组分(BAC)耗-生氧与海洋环流输送增减氧过程是夏季溶解氧含量与表观耗氧量年际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温跃层强度年际变化不是主要影响因素.2001年后,表层月海气氧通量年际变化由氧汇分布为主转变为氧源分布,表层溶解氧含量增大以及生物活性组分生氧作用增强年际变化是这种转变的原因.北黄海夏季断面年平均溶解氧含量、表观耗氧量空间分布相似性较低,夏季断面年平均温度、盐度以及沉积物需氧、风生环流是年平均溶解氧含量、表观耗氧量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生物活性组分耗-生氧过程是断面各层月平均溶解氧含量、表观耗氧量年际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温度变化是次要因素.由于断面水体低氧幅度与贫氧面积显著线性增大,与30多年前比较,黄海溶解氧含量、表观耗氧量场季节变化空间分布与时间形态已经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文学 溶解氧含量 表观耗氧量 年际变化 时空模态 时空分析 北黄海
下载PDF
台风影响下广州近岸及珠江口水文气象特征响应 被引量:1
7
作者 马荣华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3-316,共14页
基于海洋自动观测站实测连续的水文气象数据,对1713号台风“天鸽”和1822号台风“山竹”影响期间广州近岸及珠江口水文气象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海洋灾害影响动力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在台风影响期间,各观测站风速由平时的1~... 基于海洋自动观测站实测连续的水文气象数据,对1713号台风“天鸽”和1822号台风“山竹”影响期间广州近岸及珠江口水文气象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海洋灾害影响动力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在台风影响期间,各观测站风速由平时的1~4级增至7~8级,风速均在受台风七级风圈影响6~7 h左右达到最大;潮位均超红色警戒潮位,最大增水2~3 m;波高由平时的1~2级增至3~4级;余流受风速影响先降后增,台风登陆当日余流值最低,台风使余流发生转向;海表温度下降1~2℃,海表盐度增大4~12。(2)对台风的响应由快至慢为:风速、余流、波浪、潮位、水温和盐度,波浪比风速晚1 h达到峰值,最高潮位出现在台风登陆1~2 h后,水温和盐度比风速对台风的响应晚5~6 h。(3)对波浪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为台风风圈半径、强台风持续时间、台风级别、移动速度等;对风暴增水影响较大的因素为台风强度和风圈半径,天文大潮、上游流量、地形等对潮位抬升也有一定影响,此外,波浪陡增对风暴增水具有较大影响,相关系数达0.7。(4)“山竹”登陆地点较“天鸽”远74 km且非天文大潮期,但引起的灾害较“天鸽”更严重,引起的最大增水较“天鸽”高30~50 cm,风暴潮等级Ⅱ级以上增水历时较“天鸽”长2.5 h,受4级海况影响时间较“天鸽”长11 h,主要原因是“山竹”的风圈半径远远大于“天鸽”,向陆移动过程中强台风持续时间远远长于“天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文学 海浪 风暴潮 台风 珠江口 广州
下载PDF
Marine hydrographic spatial-variability and its cause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Amery Ice Shelf 被引量:3
8
作者 GE RenFeng DONG ZhaoQian +3 位作者 CHEN HongXia LIU Na SHI JiuXing PU ShuZhen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1年第2期74-80,共7页
Conductivity, temperature and depth(CTD) data collected along a zonal hydrographic section from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Amery Ice Shelf on 25-27 February 2008 by the 24th Chinese National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 Conductivity, temperature and depth(CTD) data collected along a zonal hydrographic section from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Amery Ice Shelf on 25-27 February 2008 by the 24th Chinese National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CHINARE) cruise in the 2007/2008 austral summer are analyzed to study thermohaline structures. Analysis reveals warm subsurface water in a limited area around the east end of the northern margin, where the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density have east-west gradients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the hydrographic section.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warm subsurface water and the causes of the CTD gradients in the 'surface layer are discussed.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from these CTD data analyse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the 22nd CHINARE cruise in the 2005/2006 austral summer. This comparison revealed that the thermoclines and haloclines had deepened and their strengths weakened in the 2007/2008 austral summ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data sets and the cause for it can be reasonably explained and attributed to the change in ocean-ice-atmosphere interactions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Amery Ice Sh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ery Ice Shelf marine hydrography spatial variability causes
下载PDF
东海M_2分潮模拟中开边界条件的探讨 被引量:4
9
作者 程殿忠 颜秀花 蔡榕硕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3-558,共6页
基于POM模式,采用第一类水位、流速和Flather(1976)3种开边界条件,模拟了东海的M2分潮.结果表明,在这3种开边界条件下,均能成功地模拟M2分潮的传播特征,以及在该海区内的三个半无潮点.计算结果与实测的较吻合,并且在Flather开边界条件下... 基于POM模式,采用第一类水位、流速和Flather(1976)3种开边界条件,模拟了东海的M2分潮.结果表明,在这3种开边界条件下,均能成功地模拟M2分潮的传播特征,以及在该海区内的三个半无潮点.计算结果与实测的较吻合,并且在Flather开边界条件下,模拟的振幅和迟角与实测资料的偏差分别为5.62cm和7.90°,效果最好.这也说明Flather开边界条件是潮汐模拟当中较可取的一种开边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文 潮汐数值模拟 开边界条件 东海
下载PDF
基于水下滑翔机观测数据的西北太平洋混合层特征研究
10
作者 杨得厚 郑建华 +3 位作者 靖春生 郭绍敬 黄奖 杨华勇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基于水下滑翔机在2019年8至10月观测到的温盐资料,本研究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混合层总体的变化情况,并探讨了混合层异常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混合层温度总体上呈现随季节转换逐渐降低的趋势,混合层深度总体上呈现随季节转换逐渐增大的趋... 基于水下滑翔机在2019年8至10月观测到的温盐资料,本研究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混合层总体的变化情况,并探讨了混合层异常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混合层温度总体上呈现随季节转换逐渐降低的趋势,混合层深度总体上呈现随季节转换逐渐增大的趋势。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得出,该海域混合层温度、混合层深度的变化特征主要是由外部大气强迫场(海面风场和净热通量)所决定的。水下滑翔机还观测到了混合层温度异常降低、混合层深度异常变浅的现象。通过计算混合层热收支发现,垂向夹卷作用是海洋混合层内温度降低和混合层深度变浅的主要原因。通过进一步计算研究海域冷涡的上升速度与海水垂向夹卷速度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卫星遥感资料,得出海洋的中尺度涡旋活动主导了混合层异常现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文学 水下滑翔机 混合层 中尺度涡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渤黄东海40年温盐流模拟与初步分析
11
作者 黄必桂 谢波涛 +3 位作者 程高磊 彭世球 李毅能 朱宇航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117,共8页
使用ROMS(regional oceanic modeling system)模式模拟了40年的渤黄东海温盐流,数据包括三维的温度、盐度、流速、流向和海表高度,同时包含了逐小时的潮汐信息。将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和卫星反演数据进行对比,检验了模式准确性。整体上,... 使用ROMS(regional oceanic modeling system)模式模拟了40年的渤黄东海温盐流,数据包括三维的温度、盐度、流速、流向和海表高度,同时包含了逐小时的潮汐信息。将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和卫星反演数据进行对比,检验了模式准确性。整体上,模式模拟的水位与近岸观测值基本一致,能够准确再现风产生的增水;模式较为准确的再现了渤黄东海的温度分布,在深水区模拟的温盐剖面与观测值基本一致;模式模拟渤黄东海区域的海表高度和海表流与卫星反演结果相比偏小,但分布趋势相近。模式结果可以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水位的影响和黄海暖舌的扩散过程等现象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文学 温度 盐度 表层流 ROMS模式 渤黄东海
下载PDF
阿拉斯加湾逆温现象的时空变化特征
12
作者 郭绍敬 郑建华 +2 位作者 靖春生 王维波 冯建杰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2-302,共11页
基于阿拉斯加湾(Gulf of Alaska, GOA)2002—2020年的Argo浮标数据,本研究分析了该海湾逆温现象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年际变化与水体垂向位温异常的联系。结果显示,阿拉斯加湾逆温现象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空间上,逆温幅度(ΔT)在湾... 基于阿拉斯加湾(Gulf of Alaska, GOA)2002—2020年的Argo浮标数据,本研究分析了该海湾逆温现象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年际变化与水体垂向位温异常的联系。结果显示,阿拉斯加湾逆温现象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空间上,逆温幅度(ΔT)在湾北部最大,湾东南部次之,湾西南部最弱。逆温厚度(ΔD)在湾西南部最厚,湾北部和东南部依次变薄。在季节尺度上,湾北部逆温现象的季节变化最明显,冬季ΔT最大和ΔD最厚,随季节性的加热和混合作用,ΔT持续减弱,ΔD不断变薄。在湾东南部,ΔT分别在3月和9月具有0.46、0.40℃的峰值;ΔD在整个海湾中最薄,冬季最大为44 m,而秋季最小仅为23 m。在湾西南部,ΔT介于0.24~0.33℃之间,分别于4月和10月具有0.31、0.33℃的峰值;ΔD冬季最大超过100 m,秋季最薄约为57 m。年际变化上,ΔT在2002、2007—2009、2012、2017年表现为正异常,但在2003—2005、2010、2013—2016、2018—2020年表现为负异常;ΔD在2002、2007—2008、2012、2017—2020年主要偏厚,在2003—2006、2015—2016年偏薄。湾北部和东南部ΔT和ΔD的年际变化较为一致,但两者在西南部并没有明显的联系。ΔT和ΔD年际变化与水体垂向位温异常有密切联系。当水体位温具有冷(暖)异常时,整个海湾ΔT往往具有正(负)异常,湾北部和东南部ΔD趋于偏厚(薄),但湾西南部ΔD趋于偏薄(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文学 逆温 时空变化 位温异常 阿拉斯加湾
下载PDF
大亚湾及其邻近海域冬季温度、盐度的分布及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哲昊 庄伟 +3 位作者 孙振宇 陈照章 朱佳 梁浩亮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1-79,共9页
根据2018年1月冬季航次的水文实测资料,详细分析了大亚湾海水温度(T)、盐度(S)的分布特征。整体而言,观测海区海表相对于海底具有高温低盐的特征;同时,无论是表层还是近底层,大亚湾湾内的海水相对于湾外都呈现高温低盐的特征。观测期间... 根据2018年1月冬季航次的水文实测资料,详细分析了大亚湾海水温度(T)、盐度(S)的分布特征。整体而言,观测海区海表相对于海底具有高温低盐的特征;同时,无论是表层还是近底层,大亚湾湾内的海水相对于湾外都呈现高温低盐的特征。观测期间,应是受到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的影响,湾内西侧存在一个高温中心。盐度的差异在近底层更加明显,低盐中心位于大亚湾的湾顶和大亚湾的中部海域,而高盐中心则主要分布于湾口西侧及惠东以东附近海域。太阳辐射和潮流变化是影响大亚湾温度、盐度变化的两大重要因素。其中,太阳辐射的影响主要局限于表层3~4 m,对近底层海水的影响较小;其加热效应使湾内和湾口附近的表层海水都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由潮汐和温度、盐度的对应关系可知,潮流对湾内温度、盐度的影响较大,而对湾外温度、盐度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文学 温度 盐度 冬季 大亚湾
下载PDF
基于HY-2卫星观测分析南海风浪关系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思琪 郝增周 +1 位作者 邓美环 龚芳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7-332,共6页
海面有效波高(H1/3)是表征海浪的重要参数,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雷达高度计已成为获取海面有效波高的重要手段,但也只能对卫星星下点轨迹处进行有效观测,远无法满足大范围应用的需求.本研究结合2013年10月HY-2雷达高度计观测的海面... 海面有效波高(H1/3)是表征海浪的重要参数,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雷达高度计已成为获取海面有效波高的重要手段,但也只能对卫星星下点轨迹处进行有效观测,远无法满足大范围应用的需求.本研究结合2013年10月HY-2雷达高度计观测的海面有效波高和微波散射计观测的海面风场资料,分别对高、低风速下风浪数据进行拟合,建立了适用于0~40 m/s风速范围内的南海海域风浪关系模型,经模型比对和结果验证,结果表明,基于HY-2卫星数据分析建立的南海海域风浪关系模型是可信的,特别是低风速的风浪模型与实测数据建立的风浪模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根据建立的风浪关系模型,从卫星散射计大面观测的海面风场出发,能推算出风浪条件下海面有效波高的大面信息,数据覆盖远高于卫星高度计的星下点观测,能为分析和预报海浪、风暴潮灾害提供大范围的海面有效波高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文学 海面有效波高 海面风场 风浪关系 HY-2动力环境卫星 南海
下载PDF
水东湾潮流特征分析及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5
作者 冯少金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3-340,共8页
基于水东湾海域利用现状及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迫切需要,对其海洋水文要素开展野外调查,以清晰理解其潮流特征,并据此进行潮流三维数值模拟.调查结果显示,水东湾观测期间的实测潮差在2.6~2.9 m之间,平均潮差约2.8 m,湾口潮差最大,湾顶... 基于水东湾海域利用现状及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迫切需要,对其海洋水文要素开展野外调查,以清晰理解其潮流特征,并据此进行潮流三维数值模拟.调查结果显示,水东湾观测期间的实测潮差在2.6~2.9 m之间,平均潮差约2.8 m,湾口潮差最大,湾顶海域潮差最小,涨潮历时略长于落潮,属不正规半日潮;各观测站位的最大流速相差较大,最高值出现在湾口深槽,为134 cm/s,最低值出现在湾顶浅海海域,为31 cm/s,最大流速水平分布基本上呈现为从湾口向湾顶递减态势.模拟结果显示,水东湾内潮流基本沿潮汐通道呈往复流动,涨潮流向介于280°~300°之间,流速在0.28~1.36 m/s范围内变化;落潮流向介于128°~180°之间,流速在0.56~1.44 m/s范围内变化,流矢受地形限制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文学 FVCOM 数值模拟 潮流 潮汐 水东湾
下载PDF
孟加拉湾及其邻近海域海表日增温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机制研究
16
作者 郭文仪 邱云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98-706,共9页
利用1998―2007年Seaflux资料结合太阳短波辐射及海面风场数据,分析了孟加拉湾海表日增温(Diurnal Warming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dSST)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显示,在赤道海域(5.0°N以南),dSST以年周期变化为主... 利用1998―2007年Seaflux资料结合太阳短波辐射及海面风场数据,分析了孟加拉湾海表日增温(Diurnal Warming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dSST)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显示,在赤道海域(5.0°N以南),dSST以年周期变化为主并呈现12月至次年5月高、6—11月低的单峰结构,在湾内(5.0°N以北),dSST则表现出显著的半年周期变化而呈现独特的春、秋季高,夏、冬季低的双峰结构。dSST空间分布形态春季呈湾中部高、四周低的态势;秋季湾口较低、湾内及赤道海域较高;夏、冬季形态基本一致均呈赤道高、湾内低的格局,但夏、冬季湾内高值中心略有不同,分别位于斯里兰卡岛东北部近海及湾西边界区。进一步分析表明,海面风速对整个研究海域的影响均较为重要,因此决定了dSST空间分布形态的季节变化。太阳短波辐射对湾内dSST季节变化的影响也较为重要,但在湾口以南至赤道大部分海域的影响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文学 海表日增温 季节变化 混合层 孟加拉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