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三角洲多年海岸线动态变迁特征及演化规律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奎峰 李念春 王薇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0-338,共9页
以黄河三角洲1976—2014年的MSS、TM、E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一般高潮线法提取不同时期的海岸线,结合RS遥感与GIS技术,对黄河三角洲的岸线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976年以来黄河三角洲的岸线形态及长度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北部的刁口... 以黄河三角洲1976—2014年的MSS、TM、E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一般高潮线法提取不同时期的海岸线,结合RS遥感与GIS技术,对黄河三角洲的岸线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976年以来黄河三角洲的岸线形态及长度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北部的刁口河流路区岸线向内陆蚀退明显,以海洋侵蚀作用为主,属于蚀退型海岸;清水沟流路区的岸线整体向海域推进,海岸处于进淤状态,属于强淤进型海岸.黄河三角洲岸线变化频繁而快速,黄河的入海流路、水沙量、降水量等是影响黄河三角洲岸线变化的重要因素;行水期黄河三角洲岸线一般以淤进造陆为主,停止行河岸段,海岸侵蚀后退速率趋于缓慢,逐渐地变得相对稳定,在长时间不行水的海岸段,岸线基本保持稳定,随着黄河三角洲海岸带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该区域的海岸线演变受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貌学 海岸线 动态演化 RS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GIS的福建省海岸线的提取和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宗梅 罗玉忠 +1 位作者 满旺 孙凤琴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海岸线是陆地和水体交界的重要标识,海岸带是我国第一海洋经济区域,研究海岸线的变化对海岸带生态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了福建省2002、2006、2010年3个时期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目视解译和... 海岸线是陆地和水体交界的重要标识,海岸带是我国第一海洋经济区域,研究海岸线的变化对海岸带生态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了福建省2002、2006、2010年3个时期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目视解译和自动解译的方法分别提取出了各时期的福建省海岸线,进行叠加分析,对比统计3个时期福建省海岸线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程度,总结分析了其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在2002~2010的8a时间里,福建省的海岸线长度整体为增长趋势,共计增长了291.84 km,三沙湾区域和泉州附近变化较大,厦门岛内变化也较大.其中泥沙淤积、填海造地、港口建设和渔业设施建设这4个因素为主要增长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貌学 修复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 Soble算子法 泥沙淤积
下载PDF
地貌形态对海底管线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栾振东 范奉鑫 +2 位作者 李成钢 陈长安 张捷扬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3-58,共6页
以东方1-1平台海底管线路由区为例,多次对该路由区多波束测深、旁扫声纳、浅地层剖面、土质、海流及海底过程的原位监测调查数据和收集的波浪、海流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在水动力条件的作用下,海底会产生沉积物的侵蚀、搬运和沉积... 以东方1-1平台海底管线路由区为例,多次对该路由区多波束测深、旁扫声纳、浅地层剖面、土质、海流及海底过程的原位监测调查数据和收集的波浪、海流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在水动力条件的作用下,海底会产生沉积物的侵蚀、搬运和沉积等过程,这些过程对海底地貌有重要的改造作用,会对管线稳定性具有重大影响。提出管线铺设需预先了解水下环境的动力条件的规律,识别沿拟定管线路由区可能存在的海床运动和波流冲刷的地质灾害,找到地貌形态对海底管线稳定性影响的原因。进而提出根据不同情况的解决对策,有效地减少地貌形态对海底管线稳定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管线 海洋地质灾害 海底地形 海底地貌
下载PDF
1982-2012年间福建省主要河口海岸岸线变迁遥感监测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荣杰 张杰 +3 位作者 闫秋双 赵宗泽 刘善伟 马毅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3期425-433,共9页
利用1982、1991、2001年的Landsat影像和2012年的HJ影像监测了由福建入海的"四江一溪"(即赛江、闽江、木兰溪、晋江和九龙江)河口海岸变迁,并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赛江入海口两侧岸线整体向海推进,30a来陆地面积增长了7.46... 利用1982、1991、2001年的Landsat影像和2012年的HJ影像监测了由福建入海的"四江一溪"(即赛江、闽江、木兰溪、晋江和九龙江)河口海岸变迁,并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赛江入海口两侧岸线整体向海推进,30a来陆地面积增长了7.46 km2;闽江口海岸由基本稳定到稳定向海推进,30a来陆地面积增长了13.43 km2;木兰溪入海口海岸基本稳定,变化较小;研究时段内,晋江入海口海岸向海推进速度一直在增加,2001-2012年间岸线平均向海推进速率达到30.34m/a;九龙江口与晋江口的演变趋势相似,30a来海岸陆地面积增加了12.43km2,且变化主要发生在入海口两侧;5个河口中,闽江口、九龙江口和晋江口的变化比较大,木兰溪口的变化最小.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分析发现,上述河口的变化主要由围填海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貌学 岸线变迁 遥感 河口 福建
下载PDF
福建海坛海峡峡道动力地貌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卢惠泉 蔡锋 孙全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7-424,共8页
从海坛海峡的形成演变规律、水动力条件、海底地形地貌及沉积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海坛海峡的动力地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海坛海峡峡道效应明显,因受海峡周边地形影响,区域内水动力环境及地形地貌变化复杂,分别在海峡两侧不同区域发育着岩... 从海坛海峡的形成演变规律、水动力条件、海底地形地貌及沉积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海坛海峡的动力地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海坛海峡峡道效应明显,因受海峡周边地形影响,区域内水动力环境及地形地貌变化复杂,分别在海峡两侧不同区域发育着岩滩、沙滩和泥滩3种地貌,在海底中发育着水下浅滩、潮流脊系和潮流三角洲3种地貌.海峡南北出口位置及海峡海底深槽海域水动力强,两侧岸滩、海滩发育,水下冲刷槽发育明显,处于弱冲刷状态,海底分布粗粒沉积物.海峡港湾内水动力弱,潮滩较发育,处于稳定至弱淤积状态,海底分布细粒沉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海底地貌 海坛海峡 演变 动力地貌 沉积物
下载PDF
中国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与认识 被引量:5
6
作者 秦绪文 石显耀 +23 位作者 张勇 李学杰 李军 肖桂义 许振强 王宏斌 吕文超 吴浩 姚永坚 尚鲁宁 杨楚鹏 王中波 高红芳 王明健 密蓓蓓 钟和贤 胡刚 陈泓君 黄龙 罗伟东 梅西 徐子英 田陟贤 王忠蕾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55-1369,共15页
中国海域及邻区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海洋命运共同体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地区,也是地球科学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研究区域之一。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重大地球系统科学... 中国海域及邻区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海洋命运共同体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地区,也是地球科学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研究区域之一。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重大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为目标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通过近20年的持续调查,实现了对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全面覆盖,系统地获取了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基础数据,形成了基于实测数据的“一图一库一报告”,大幅提升了中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程度。这项工作填补了中国小比例尺海洋地质国情调查的空白,初步摸清了中国管辖海域地质环境条件和资源环境潜力,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认识,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地质资料,为提升区域地质科学的认知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域 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 海域构造 海域地层 海域地貌 海域资源 海域沉积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钦州湾外湾水下地形地貌特征及沉积物来源 被引量:5
7
作者 曹超 吴承强 +5 位作者 蔡锋 郑蔚恒 卢惠泉 鲍晶晶 郑勇玲 涂武林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8-388,共11页
人类对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活动改造了岸线形态,严重改变海洋区域性流场、水下地形形态及沉积物分布。利用单波束测深、沉积物采样分析等手段,查明研究区海底地形地貌和沉积物分布特征,探讨其沉积物来源。结果显示:①钦州湾水下地形复杂多... 人类对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活动改造了岸线形态,严重改变海洋区域性流场、水下地形形态及沉积物分布。利用单波束测深、沉积物采样分析等手段,查明研究区海底地形地貌和沉积物分布特征,探讨其沉积物来源。结果显示:①钦州湾水下地形复杂多变,水深为0~20 m,分为中部钦州湾外湾水下地形区、东部三娘湾水下地形区、西部防城港东侧水下地形区及南部湾外水下地形区等4个区域;②地貌分为潮控三角洲、潮流沙脊群、潮流冲刷槽和水下岸坡4个主要海底地貌单元以及潮滩、海蚀平台等潮间带地貌单元;③钦州湾砂质沉积分布广泛,占70%,自茅尾海口门向外海沉积物粒径逐渐变粗,由砂质泥变为泥质砂,再过渡为细砂和中粗砂。沉积物碎屑矿物主要由石英、长石、岩屑、钛铁矿、白钛石和电气石组成,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其次为伊利石、蒙脱石,沉积物来源为近源河流的陆源输入为主。随着围填海和堤坝建设,钦州湾外湾海岸形态变化巨大,伴随着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的峡道效应,水下地形呈现出槽脊规模和高差加剧,近岸淤积加重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地形地貌 底质类型 物源特征 人类活动 钦州湾
下载PDF
长江口南北槽分流口动力地貌过程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谢华亮 戴志军 +2 位作者 李为华 林益帆 李九发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51-159,共9页
分汊口的地貌演化格局对于三角洲建造和下游河槽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作为长江河口的第三级分汊口(南、北槽分流口),形成历史较短,但又经历了长江口最大的水利工程(北槽深水航道工程)的影响,故该分流口的变化是近年来长江河口研究的核心... 分汊口的地貌演化格局对于三角洲建造和下游河槽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作为长江河口的第三级分汊口(南、北槽分流口),形成历史较短,但又经历了长江口最大的水利工程(北槽深水航道工程)的影响,故该分流口的变化是近年来长江河口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基于近50 a的地形、流域入海水沙和南北槽落潮分水分沙比等数据,探讨了南北槽分流口的动力地貌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在1998年前,长江口南北槽分流口经历了由不稳定—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阶段,其中分流口沙洲洲头出现下挫—上提—下挫、主泓线则经历分流口南侧—北侧—南侧的周期变化,河槽断面由U型发展为W型.(2)长江大洪水是导致分流口地貌格局出现变化的动力因素.在洪水发生的间歇期,分流口地貌则处于由不稳定向相对稳定发展的调整阶段.(3)1998年修建沙洲洲头潜堤工程后,沙洲洲头出现上提—下挫—上提的微弱变化,但总体上沙洲头向北偏移,这导致进入北槽的分水分沙比有所减小.(4)自2002年以来,沙洲洲头因分流口的淤积而缓慢上提,潜堤北侧北槽上段淤积加重,潜堤南侧尤其紧贴潜堤部位侵蚀加剧,南槽分水分沙增大,分流口落潮冲刷槽进一步向南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貌学 动力地貌 冲淤过程 分流口 河槽 长江口
下载PDF
GIS支持下近百年来闽江口海底地形地貌演变 被引量:5
9
作者 徐晓晖 陈坚 赖志坤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7-585,共9页
利用ArcGIS建立了闽江口1913、1950、1975、1986、1999、2005年海底数字地形模型,在坐标系统和潮位基准面转换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闽江口的岸线、浅滩面积、海底冲淤和河口断面地形近百年来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闽江口河道从191... 利用ArcGIS建立了闽江口1913、1950、1975、1986、1999、2005年海底数字地形模型,在坐标系统和潮位基准面转换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闽江口的岸线、浅滩面积、海底冲淤和河口断面地形近百年来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闽江口河道从1913年到2005年期间,梅花水道西段变窄,乌猪水道向东迁移,琅岐岛东岸淤积;梅花镇东侧的闽江口南岸岸线向前推进,但近年来推进速率明显减小.②梅花水道浅滩不断发育,闽江北支由单一的川石水道变成川石水道和壶江水道并存,并且闽江北支成为闽江入海泥沙的主通道.③1913—1950年间闽江口海底淤积较快,1913~1999年淤积速率逐渐减小,1986~1999年间出现净冲刷.④河口三角洲前缘在河口南部以侵蚀后退为主,河口区北部以进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地貌演变 地理信息系统 闽江口 海底冲淤
下载PDF
中国台湾浅滩海砂砂体的地球物理特征及有利赋存标志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勇航 贾磊 +4 位作者 倪玉根 何健 牟泽霖 温明明 单晨晨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1-110,共10页
探测查明海砂分布及其资源量,对海洋矿产资源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利用在中国台湾浅滩采集的单波束测深、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单道地震等多源地球物理数据,识别出海底沙脊、沙波、埋藏古河道等有利于海砂赋存的地貌标志,... 探测查明海砂分布及其资源量,对海洋矿产资源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利用在中国台湾浅滩采集的单波束测深、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单道地震等多源地球物理数据,识别出海底沙脊、沙波、埋藏古河道等有利于海砂赋存的地貌标志,以及厚泥盖层等不利标志,它们在平面上渐变交错分布。地球物理数据与表层沉积物、钻孔岩心结果对比,证实浅地层剖面能有效识别表层砂体上部和排除厚泥盖层(厚度>10m),表层砂体上部呈断续中弱振幅杂乱反射;单道地震剖面能有效识别砂-泥地层界面,垂向上刻画表层及埋藏砂体形态,砂体最主要的特征为连续性差的弱振幅反射中夹杂空白、杂乱的“白雾”反射。砂体响应特征反映了砂体声学较难穿透的特性,同时也可能是砂体含气所致。分析表明在砂体形态多变或钻孔分布密度低时,利用地球物理方法,结合一定数量的钻孔岩心约束,相比仅依靠大量钻孔岩心,可更为经济、高效地对砂体的垂向形态和平面展布进行精细刻画,从而有利于更准确地估算海砂的资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砂调查 海洋集料 资源量估算 海底地貌 浅地层剖面 单道地震
下载PDF
厦门同安湾地貌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鲍晶晶 蔡锋 +1 位作者 任建业 许艳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4期499-508,共10页
利用2007 ~2009年我国近海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研究项目勘测的最新1∶5 000比例尺(局部区域达1∶3000)单波束同安湾水深资料绘制了同安湾等深线图、地形图,结合收集到的相关地质与底质资料绘制了地貌图,并对其地形地貌特征进行了详细的... 利用2007 ~2009年我国近海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研究项目勘测的最新1∶5 000比例尺(局部区域达1∶3000)单波束同安湾水深资料绘制了同安湾等深线图、地形图,结合收集到的相关地质与底质资料绘制了地貌图,并对其地形地貌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同安湾水深在-4.9~26.0 m(理论最低潮位面)之间,等深线基本顺岸展布;地形整体由湾内向湾口倾斜变深,浅滩深槽相间;地形高低起伏局部变化复杂.同安湾岸线平直、湾港交错,主要地貌类型:海岸地貌(潮滩、海滩)、海底地貌(水下岸坡及其上发育的次一级地貌水下浅滩和冲刷槽)及人工地貌.对比1980 ~1986年的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对包括同安湾在内的厦门港地形地貌进行详细调查的结果表明,近30 a间同安湾海岸线不断向海迁移,其中同安湾西侧岸线和厦门岛北部岸线的最大迁移量约0.70、1.76 km,且岸线不断平直化、人工化;海底地貌类型基本稳定,主要变化是受近几年人为生态修复影响出现的人工地貌.同安湾的演化过程(原始状态—开发—过度开发—生态修复—回归自然状态)反映了该区域自然、人与经济间的矛盾发展,可为今后相似海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地形 地貌 演化 同安湾
下载PDF
威德尔海的地形地貌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毅 王立明 +3 位作者 房旭东 钟贵才 许江 蔺爱军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1-379,共9页
威德尔海是南极洲最大的边缘海,南侧毗邻菲尔希纳冰架和龙尼冰架,西侧紧邻南极半岛,东侧可到科兹地一线,北部面向开阔大洋。开展威德尔海的研究工作,对于认识整个南极的构造史、南极环流的发展史和现代气候的演变史有着重要意义。... 威德尔海是南极洲最大的边缘海,南侧毗邻菲尔希纳冰架和龙尼冰架,西侧紧邻南极半岛,东侧可到科兹地一线,北部面向开阔大洋。开展威德尔海的研究工作,对于认识整个南极的构造史、南极环流的发展史和现代气候的演变史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卫星测高数据获取了威德尔海区域的水深地形,分析结果表明威德尔海的南侧和西侧呈现出陆架、陆坡、深海平原的典型地形变化特征。根据地形变化初步划分出威德尔海的陆架、陆坡、深海平原、海沟、海脊、海槽与海底高原等地貌类型。威德尔海的中部偏东侧主要分布着深海平原,往北侧受海沟阻隔,地形变化较为复杂。海底高原是南极半岛往东北延伸的水下部分,其间隔形成了鲍威尔海盆、简海盆等水深3000 m左右的海盆,与4000-5000 m的深海平原形成明显的水下阶地形态。深海平原的东北侧海域分布着脊槽相间的地形,以“鲱骨式结构”、海沟等构造地貌类型为主。威德尔海西侧洋陆边界转换带控制了陆架的延伸位置,而东南侧陆架宽度被“发现陡崖”等构造地貌控制。威德尔海的地形地貌特征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同时冰川沉积物的输送在后期对地貌的演变有着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地貌 地形 构造作用 冰川沉积物 威德尔海
下载PDF
海南海棠湾海底微地貌多源声学特征、成因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勇航 牟泽霖 +4 位作者 刘文涛 温明明 倪玉根 单晨晨 潘冬阳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94-1701,共8页
海底微地貌不但可提供环境与工程地质评价信息,避免地质灾害发生和环境破坏,而且对渔业生态建设和沉积环境反演等也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海底微地貌的多源声学特征,成因及指示意义,利用在海南海棠湾获取的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单道地... 海底微地貌不但可提供环境与工程地质评价信息,避免地质灾害发生和环境破坏,而且对渔业生态建设和沉积环境反演等也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海底微地貌的多源声学特征,成因及指示意义,利用在海南海棠湾获取的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单道地震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出海底沙斑、小沙波、沙纹、礁石堆、基岩等自然微地貌,以及海底拖痕、管道、人工鱼礁、养殖网箱等人工微地貌.证实海底微地貌多源声学识别方法具有综合立体探测的优势,解译可靠性高;全新世以来,研究区如沙斑、小沙波、沙纹等自然微地貌,主要受较弱的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物供应不足制约,而人工微地貌主要由人类海洋活动造成,具体表现在基于人工鱼礁投放的海洋牧场建设、海洋养殖、拖网捕鱼以及海底管线敷设等方面;研究区地质条件总体良好,发生地质灾害风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沙波 海洋牧场 人工鱼礁 人工地貌 海底地貌 地质灾害 侧扫声呐
原文传递
Late Quaternary fluvial terrace formation in the Luan River drainage basin,north China and its possible linkages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tectonic activation 被引量:1
14
作者 Yu-chen Tian Xu-jiao Zhang +5 位作者 Zhi-qiang Yin Hai Shao Ming-xu Gu Yingying-Ding Chao Peng Xiang-ge Zhang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3年第3期395-408,共14页
The Luan Riv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water system in north-eastern Hebei Province,China and is located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of the Eastern Yan Mountains,North China Plain and Songliao Plain.The well-developed rive... The Luan Riv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water system in north-eastern Hebei Province,China and is located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of the Eastern Yan Mountains,North China Plain and Songliao Plain.The well-developed river terraces of its tributary,the Yixun River,provide excellent information for studying neotectonics and climate change.There are seven terrace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ixun River,numbered T7-T1.The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 results of 23 samples show that terraces T7-T2 formed at 111.36±5.83 ka,78.20±4.45 ka,65.29±4.15 ka,56.44±3.07 ka,40.08±2.66 ka,and 13.14±0.76 ka,respectively.A comparison with the oxygen isotope curves of deep-sea sediments reveals that the sediment formation of each terrace corresponded to cold periods of marine isotope stages MIS 4 and MIS 2 and the relatively cold periods of MIS 5e,MIS 3,and MIS 1.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the incision rate of the Yixun River has ranged from 0.371-1.740 mm/a.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7-T6,T5-T4,T4-T3,and T3-T2,the incision rate was low.However,in the two stages during which T6-T5 and T2-T1 formed(13.14±0.76 ka to 0.58±0.08 ka and 10.79±0.64 ka to 0.16±0.01 ka),these rates reached 1.554 mm/a and 1.592-1.740 mm/a,respectively.At approximately 30 ka,the activity of the Langying Fault increased,leading to footwall uplift.The river gathered in the north of Langying to form the ancient Erdaowan Lake,which resulted in the drying of the river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ixun River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without forming river deposits.In the Early Holocene,headward erosion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ixun River was enhanced,which resulted in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lake,and incised meandering formed due to increased neotectonism.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river incis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ancient lakes and incised meandering,it was inferred that there have been three periods of strong tectonism in the river basin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ver terrace Paleoclimate change Tectonic activation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 marine isotope stage Last glacial maximum NEOTECTONICS geomorphology Geological survey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Plain
下载PDF
厦门港海沧港区10号泊位多年冲淤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勇玲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4期578-586,共9页
利用高精度数字式测深仪对厦门港海沧港区10号泊位建成后的港池进行5a水深地形监测,并结合该区沉积物柱状样的粒度特征,分析研究区地形演变特征和冲淤变化特性.结果显示,停泊区底质沉积物从2002~2007年共淤积了2.72 m,其中2002~2004... 利用高精度数字式测深仪对厦门港海沧港区10号泊位建成后的港池进行5a水深地形监测,并结合该区沉积物柱状样的粒度特征,分析研究区地形演变特征和冲淤变化特性.结果显示,停泊区底质沉积物从2002~2007年共淤积了2.72 m,其中2002~2004年表现为快速淤积,2005~2007年表现为缓慢淤积;季节性变化明显,表现为洪水期淤积,枯水期冲刷的特征;强淤积区的柱状沉积物自表层到柱样底部粒径逐渐由粉砂变粗为砂,粉砂段为洪水期淤积层,砂段为枯水期淤积层.上述结果表明研究区由于洪水期陆源物质补给量大,河流水动力条件较强,故以细颗粒的沉积或潮流引起悬浮泥沙的再沉积作用为主,淤积量较大;枯水期由于河流径流量减小,河流水动力条件减弱,故以潮流作用对表层沉积物的剥蚀改造或底床推移粗颗粒泥沙的沉积作用为主.本研究可为港池维护及泥沙淤积计算提供实践经验,同时在航道与港口建设、水利建设等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貌学 港口停泊区 冲淤变化 地形演变 九龙江口
下载PDF
琼州海峡西线跨海通道工程地质评价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振 彭华 +3 位作者 马秀敏 姜景捷 孙尧 李龙飞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6期1150-1156,共7页
为开展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地壳稳定性评价,避免潜在的地质灾害对跨海通道工程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利用侧扫声纳、单道地震、多波束等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对琼州海峡海底展开了地形地貌调查,获得了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区海域活动断层分布、... 为开展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地壳稳定性评价,避免潜在的地质灾害对跨海通道工程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利用侧扫声纳、单道地震、多波束等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对琼州海峡海底展开了地形地貌调查,获得了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区海域活动断层分布、西线规划区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等基础地质资料。工程地质评价认为西线线路断裂、地震、火山活动性弱,海底水深小、地形较为平坦、地貌简单,上新世望楼港组低液限粘土及上新世浅海相砂层作为基础持力层,岩土工程力学性质尚可,利于开展跨海通道桥梁方案施工。规划线路穿越1处侵蚀沟槽,影响长度约5 km,地形高差达60 m,且线路东临1处海釜,分布有陡坎,且部分地段分布有滑塌堆积。建议西线线路北段局部西移约1.5 km,同时关注西口潮流侵蚀沟槽、规划区南部淤泥质软土、古河道砂性土沉积、海峡谷底活动沙坡等不良地质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工程地质 地形地貌 工程地质问题 琼州海峡
下载PDF
海洋声学地质调查技术现状与展望
17
作者 方中华 陆凯 +4 位作者 杨源 冯京 于得水 秦轲 尉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89,共8页
海洋声学地质调查技术是揭示海底地形地貌和地球内部构造与性质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回顾国内外海洋声学地质调查技术发展历程,在整理中国海洋声学地质调查技术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海洋经济建... 海洋声学地质调查技术是揭示海底地形地貌和地球内部构造与性质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回顾国内外海洋声学地质调查技术发展历程,在整理中国海洋声学地质调查技术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海洋经济建设和海洋开发利用对海洋声学地质调查技术工作的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此外,对海洋声学地质调查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海洋声学地质调查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声学地质调查技术 地形地貌 地层探测 发展展望
下载PDF
辽宁团山海蚀地貌自然保护区选划研究
18
作者 李淑媛 苗丰民 +4 位作者 张宪文 王玉广 冯志权 范德江 李师汤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6-70,共5页
根据2003年11月辽宁团山海蚀地貌自然保护区选划研究现场调查,探讨了该区海蚀地貌的成因,评价了海域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依据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7504-1998),确定了保护区类型,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给出了保... 根据2003年11月辽宁团山海蚀地貌自然保护区选划研究现场调查,探讨了该区海蚀地貌的成因,评价了海域环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依据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7504-1998),确定了保护区类型,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给出了保护区级别。结果表明,保护区海域环境质量总体尚好,生态群落正常,保护区类型符合《海洋自然保护区分类原则》(类别III)相关标准,主要保护对象为海蚀地貌景观,该保护区可建成国家级,这在全国沿海尚不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蚀地貌 保护区选划 保护区级别
下载PDF
与海结缘 永不懈怠——庆祝赵焕庭研究员80大寿暨从事海洋地质地貌科研工作60周年
19
作者 王丽荣 《热带地理》 2016年第1期114-121,共8页
赵焕庭研究员从事地球科学·海洋科学的研究工作已近60年,学生时期师从曾昭璇等名师学习地质地貌理论及如何进行野外考察,工作多年来勤于野外考察,致力创新,成果累累,在珠江河口演变、华南海岸动力地貌、华南海岸和南海诸岛珊瑚礁... 赵焕庭研究员从事地球科学·海洋科学的研究工作已近60年,学生时期师从曾昭璇等名师学习地质地貌理论及如何进行野外考察,工作多年来勤于野外考察,致力创新,成果累累,在珠江河口演变、华南海岸动力地貌、华南海岸和南海诸岛珊瑚礁研究等方面有较大学术贡献。近年来,赵先生陆续参加了国家重大科学咨询项目和有关科技项目的研究,出版专著《广东徐闻西岸珊瑚礁》及主编《接收南沙群岛——卓振雄和麦蕴瑜论著集》,参与多部著作的编写,并撰写了一批有关南海珊瑚礁的形成机制、地貌模型、灰沙岛透镜体和人工岛建造的论文。近年来,他经常接受各媒体采访,将其多次南沙科考经历和南沙的古今公之于众,藉此保护南海主权,传播南海正能量。古稀之年的赵先生在77、78岁仍分别获广东省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充分地诠释其"与海结缘,永不懈怠"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海洋地质地貌 南海 赵焕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