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与海洋生物多样性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杜建国 William W.L.Cheung +3 位作者 陈彬 周秋麟 杨圣云 Guanqiong Ye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45-754,共10页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已经成为落实《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焦点议题,海洋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气候变化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对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分析讨论了气候变化与太平洋鲱鱼(...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已经成为落实《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焦点议题,海洋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气候变化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对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分析讨论了气候变化与太平洋鲱鱼(Clupea pallasi)等海洋生物目标物种、东海浮游动物等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珊瑚礁和红树林等敏感海洋生态系统的关系以及动态生物气候封闭式模型预测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在该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和对策,包括重视目标物种研究、加强生物区系和群落结构研究、加大敏感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开展长时间尺度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开展预测研究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气候变化与海洋生物多样性关系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目标物种 预测研究 生物区系 GIS 种群历史
原文传递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近岸海洋生物体有机锡污染状况 被引量:5
2
作者 何依芳 黄清辉 +1 位作者 陈玲 王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56-1262,共7页
在南极地区已发现丁基锡污染,但有关苯基锡污染及有机锡在食物链中的传递等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自2014年12月—2015年1月从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周边采集了20种海洋生物共32个混合样品(即由多个同种生物个体混合而成),经甲醇/醋酸提取... 在南极地区已发现丁基锡污染,但有关苯基锡污染及有机锡在食物链中的传递等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自2014年12月—2015年1月从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周边采集了20种海洋生物共32个混合样品(即由多个同种生物个体混合而成),经甲醇/醋酸提取、四乙基硼化钠衍生和弗洛里硅土柱净化等过程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样品中一丁基锡(MBT)、二丁基锡(DBT)、三丁基锡(TBT)、二苯基锡(DPhT)和三苯基锡(TPhT)进行测定,并讨论了不同有机锡化合物在食物链中的传递特征.结果表明:海藻、无脊椎动物、鱼类、海豹、鸟类中有机锡含量分别为n.d.~19.5、8.6~11.0、10.8、4.2~12.9、21.6~27.0 ng·g^(-1)(以Sn计,若未注明均以干重计),生物样品中TBT、DBT、TPhT、DPhT均有检出,而MBT均未检出;大型海藻对TBT、DBT有一定富集能力,且TBT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随营养级生物放大效应;TBT和TPhT在食物链顶端含量最高,同时发现高营养级的生物具有排出部分有机锡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丁基锡 苯基锡 海洋生物 生物积累
原文传递
福岛核事故后2011-2012年舟山渔场生物样品中^(137)Cs的分布及剂量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姚志鹏 王锦龙 +3 位作者 毕倩倩 黄德坤 于涛 杜金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5-721,共7页
2011年3月日本福岛发生核事故至今已有10余年,日本政府于近期决定将事故产生的核废水排入海洋,而海洋鱼类可以吸收和积累人工放射性核素而成为人工放射性物质的携带者与传播者,因此,对海洋鱼类中人工核素包括137Cs的监测就十分重要。为... 2011年3月日本福岛发生核事故至今已有10余年,日本政府于近期决定将事故产生的核废水排入海洋,而海洋鱼类可以吸收和积累人工放射性核素而成为人工放射性物质的携带者与传播者,因此,对海洋鱼类中人工核素包括137Cs的监测就十分重要。为了解福岛核泄漏发生以及日后核废水稀释排入海洋后137Cs在中国东海的污染影响情况,于2011-2012年在东海舟山渔场海域采集了包括鲳属(Pampus)、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带鱼(Trichiurushaumela)、鮟鱇科(Lophiiformes)、红娘鱼属(Lepidotrigla)、舌鳎属(Cynoglossus)、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毛蚶(Scapharcasubcrenata)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内的海洋生物样品,利用高纯锗伽马能谱仪对137Cs进行分析。发现137Cs的质量活度为<0.11-1.2 Bq·kg^(-1),略低于美国西海岸和北太平洋渔场(6-36 Bq·kg^(-1)),明显低于福岛附近海域(5-1200 Bq·kg^(-1))。137Cs在研究区域生物样品中的生物浓缩系数为(2.7-20)×10^(2) L·kg^(-1),是仅次于福岛排污废水中14C的生物浓缩系数(~104 L·kg^(-1))。居民食用中国东海的海产品带来的辐射剂量为0.039-0.45μSv·a-1,明显小于美国西海岸、北太平洋渔场和福岛附近海域。研究表明,137Cs在鱼类中生物浓缩系数较高,因此,需要加强海洋中不同种群的鱼类中人工核素(包括137Cs)含量的监测,以评估日本排放核废水对海洋环境、生物以及人类健康的影响。该研究是福岛核事故刚发生后对中国近海渔场海洋生物体内137Cs剂量水平的一次调查,为今后调查福岛核事故以及核废水排放的人工放射性物质对中国近海渔场的后续影响提供了基础资料。建议对中国近海和中国传统的太平洋渔场进行连续性调查,特别是处于福岛东北部海域的北太平洋渔场的调查,因黑潮延伸体可以将福岛排污水直接输送至该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岛核事故 放射性核素 向海排污 辐射剂量 海洋生物 富集
下载PDF
海洋汞同位素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丽娟 孟梅 +6 位作者 何晟 郑旺 孙若愚 张尧榕 张可 蔡虹明 陈玖斌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78-2806,共29页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汞储库之一,在调节全球汞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汞同位素在研究海洋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不但能示踪现代海洋汞污染来源及转化过程,还可重建古环境、古气候.总结了不同类型海洋样品汞同位...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汞储库之一,在调节全球汞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汞同位素在研究海洋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不但能示踪现代海洋汞污染来源及转化过程,还可重建古环境、古气候.总结了不同类型海洋样品汞同位素检测方法,系统归纳了其汞同位素数据,并重点阐述了海洋汞同位素分馏机制.总体上,目前海洋汞同位素数据还很有限,海洋汞循环关键过程的同位素分馏效应及潜在机理研究相对缺乏,精确源解析困难,难以对全球汞关键过程和循环通量进行准确验证和制约.未来还需要深入研究汞同位素分馏机理,进一步明确海洋中汞的来源、迁移及转化,为完善全球汞循环及精准防控海洋汞污染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海洋沉积物 海洋生物 汞稳定同位素 汞浓度 汞形态 海洋学.
原文传递
海洋生物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及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孙玮鸿 张岭 +5 位作者 谭露茜 赖洁 李玉霞 颜菲菲 张英 都叶奇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03-512,共10页
微塑料因其性质稳定,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并能够在风力和洋流的作用下实现远距离输送,已成为海洋中广泛存在的污染物,从表层海水到深海沉积物中均有微塑料被检出。海洋中的微塑料不仅可被生物摄食,随着食物链的传递危害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微塑料因其性质稳定,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并能够在风力和洋流的作用下实现远距离输送,已成为海洋中广泛存在的污染物,从表层海水到深海沉积物中均有微塑料被检出。海洋中的微塑料不仅可被生物摄食,随着食物链的传递危害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还对环境中的污染物有吸附作用,并可作为一个新的生态位为微生物提供定殖空间。基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微塑料在典型海洋生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归纳了微塑料的毒性效应,诸如对生物体生理机能、氧化应激、免疫应答、神经毒性和繁殖遗传等的毒性,阐释了微塑料致毒机理,包括微塑料作为异物入侵生物体后因其颗粒效应所产生的毒性、微塑料产品中添加剂在环境中的释放,以及由于微塑料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的吸附而产生的复合毒性。最后探讨了微塑料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指出成熟完善的微塑料研究系统与标准的重要性,提出未来毒性暴露实验设计需更贴近真实环境,可为今后微塑料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海洋生物 赋存特征 生物毒性 致毒机理
下载PDF
居民食用大亚湾海洋生物所致内照射剂量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朱本华 肖璋 孔令丰 《生态科学》 CSCD 2005年第2期124-126,共3页
内照射剂量的估算在剂量防护中是十分重要的.对居民由于食入大亚湾核污染海洋生物所导致的内照射剂量给出一个评价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对潮流污染扩散进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得出放射性核素浓度场的分布,进一步给出一个内照射剂量估算方... 内照射剂量的估算在剂量防护中是十分重要的.对居民由于食入大亚湾核污染海洋生物所导致的内照射剂量给出一个评价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对潮流污染扩散进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得出放射性核素浓度场的分布,进一步给出一个内照射剂量估算方法.根据这一估算方法,可以简便的估算出每个居民由于食入大亚湾海洋生物所致的辐射剂量.估算结果表明,每人每年由于食入大亚湾海洋生物所导致的内照射剂量在10-6 ~10-95v之间,低于人类每年人均受到的本底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核电站 海洋生物 内照射剂量 放射性核素
下载PDF
中国西南部三叠纪海相生物群及其集群死亡事件 被引量:2
7
作者 钱迈平 马雪 +2 位作者 姜杨 彭成龙 章其华 《地质学刊》 CAS 2015年第4期519-529,共11页
中国西南部三叠纪海相生物群主要有海生爬行类、鱼类、棘皮类、菊石类、双壳类、腹足类及节肢动物等,分布范围包括贵州关岭、兴义、盘县和云南罗平一带的中—上三叠统关岭组、竹竿坡组及小凹组灰黑色钙质泥岩及泥质灰岩地层。这些生物... 中国西南部三叠纪海相生物群主要有海生爬行类、鱼类、棘皮类、菊石类、双壳类、腹足类及节肢动物等,分布范围包括贵州关岭、兴义、盘县和云南罗平一带的中—上三叠统关岭组、竹竿坡组及小凹组灰黑色钙质泥岩及泥质灰岩地层。这些生物群高度分异,数量丰富,反映了地球生命在经历了二叠纪末大绝灭以及早三叠世的相对停滞期后,在中三叠世开始进入迅速辐射演化的新阶段。这样不同类型和不同生长阶段的大量海洋动物同时集群死亡,并被迅速封埋保存成化石,反映了当时多次发生突发灾变事件。这与该生物群所处的古地理位置恰好位于华南板块、江南造山带及印度支那板块交界区构造活动带的海湾盆地环境有密切关系。推测那里滞流深水区还原环境形成硫化氢水团,在印支造山运动期间多次发生的海底地震及火山活动时,其硫化氢水团及海底富含碳酸盐的软泥泛起,混合成高密度有毒浊水团,侵入海洋生物群生存的清澈浅水区,导致大量海洋生物中毒窒息,出现突发性集群死亡,随后又被有毒浊水团携带的泥沙迅速封埋,在以后的成岩作用中保存为灰黑色钙质泥岩及泥质灰岩中的精美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纪 海相生物群 集群死亡 贵州 云南
下载PDF
Radiation dose rate estimates to marine biota resulting from the routine radioactive releases of the nuclear power plants in Daya Bay
8
作者 Wenqiao Tang Ziqiang Pan +1 位作者 Yihua Xia Xiwen Ji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9年第22期2063-2067,共5页
Five marine organisms in Daya Bay are selected for estimating the dose rates. Internal exposure and its 5 pathways are also consider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43 kinds of background and additional radionuclides in seaw... Five marine organisms in Daya Bay are selected for estimating the dose rates. Internal exposure and its 5 pathways are also consider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43 kinds of background and additional radionuclides in seawater are from the survey of background radioactivity and the prediction of routine radioactive releases of the 4 reactors. Point source dose distribution functions are used to estimate the dose rates to various organisms from a and β rad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clear power plants ROUTINE liquid RADIOACTIVE releases RADIATION dose rate marine biota DAYA Bay.
原文传递
福岛核污染水中的人工放射性核素及其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
9
作者 张福乐 王锦龙 +2 位作者 黄德坤 于涛 杜金洲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3,共11页
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这将进一步增加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辐射风险。分析了福岛核污染水中主要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浓度,估算了其在福岛核污染水中的储量。根据东京电力公司公布的数据发现,截至2023年3月,福岛核污染... 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这将进一步增加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辐射风险。分析了福岛核污染水中主要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浓度,估算了其在福岛核污染水中的储量。根据东京电力公司公布的数据发现,截至2023年3月,福岛核污染水储罐中^(3)H的浓度为1.9×10^(5)~25.0×10^(5) Bq/L,明显超出日本法律允许的^(3)H的最大排放浓度(6×10^(4) Bq/L);部分核污染水储罐中^(90)Sr和^(129)I的浓度也高于日本法律允许的^(90)Sr和^(129)I的最大排放浓度(30 Bq/L和9 Bq/L)。经估算,在排海前福岛核污染水中^(3)H和^(129)I的储量分别为0.9 PBq和6.2×10^(9) Bq,这与核事故阶段^(3)H和^(129)I泄漏到海洋中的量(0.1~1.0 PBq和6.9×10^(9) Bq)相当。此外,进一步对福岛核污染水中典型放射性核素(如^(3)H、^(14)C、^(60)Co、^(90)Sr、^(129)I、^(134,137)Cs和^(239,240)Pu等)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进行了论述,重点介绍了福岛放射性核素在太平洋海域的迁移路径,及其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和海洋生物中的富集行为。期望为中国应对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岛核污染水 人工放射性核素 洋流输运 沉积物吸附 生物富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