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SENT LANDFORMS, ACTIVE TECTONIC ZONES, DEEP STRUCTURES AND UPLIFT MECHANISMS OF THE LONGSHOUSHAN BLOCK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4
1
作者 Dong Zhiping, Zhang Jie (Lanzhou Institute of Seismology, CSB, Lanzhou 730000, 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58-259,共2页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Longshoushan Mt. is a small block between Qinghai—Tibet Landmass and Alashan Landmass.Traditional tectonic viewpoint does not consider that the Longsh...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Longshoushan Mt. is a small block between Qinghai—Tibet Landmass and Alashan Landmass.Traditional tectonic viewpoint does not consider that the Longshoushan Mt. is a single tectonic block. It is quite evident that there is only a hazy idea about the Longshoushan block. Though there is a very complex tectonic region between Qinghai—Tibet Landmass and Alashan Landmass, the Longshoushan block in the region shows unique tectonic landforms, deep structures and uplift mechanisms. Researching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ngshoushan block and the Qinghai—Tibet and Alashan Landmasse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realization of boundary and orogenic belt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block. It is a very important scientific subject.The Longshoushan Mt., longer than 150km in NWW direction and wider than 10km, is located on the northern side of Hexi corridor(100 5°~102 5°E,38 5°~39 3°N). It extends from the northwest of Zhangye to Hexibu, and from the south of Chaoshui basin to the north of Minle basin. From west to east, there are the highest peak, Dongdashan Mt.(3616m), the second peak, Dufengding(2937m) and Qianshan peak(2827m), height of the mountains is getting lower and lower, mean height above sea level is over 2000m, and relative height difference is about 1000m. The Longshoushan Mt. provides a natural defence for stopping the southward migration of sandstorm in the Hexi corridor, and forms a topographic step zone from the Alashan Plateau to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the Longshoushan area, developed landforms, such as planation surface, table\|land, terrace land, are general characters of all geomorphic units. It is shown that the Longshoushan Mt. is a intermittently uplifted block. An astonishingly similar of geometric patterns of Taohualashan Mt. and Hongshihu basin is very interesting natural landscape in the area. It is suggested that Taohualashan Mt. broke away from Hongshihu Basin in secular tectonic m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Tibet Plateau Longshoushan BLOCK Hexi CORRIDOR mantle uplift active STRUCTURE deep STRUCTURE BLOCK uplift Longshoushan Mt.
下载PDF
衡阳盆地与周边重力异常的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敏 王雨豪 +4 位作者 赵亚娟 夏帅 许宏涛 牛树银 孙爱群 《国土资源导刊》 2015年第4期30-34,39,共6页
衡阳盆地周边各个岩体附近矿产丰富,历来是找矿重点地区。根据衡阳盆地范围内的高异常推测此处地壳较薄,而其周边的低异常地壳较厚。作者认为衡阳盆地深部为地幔亚热柱;而其周边的低异常则形成幔枝构造,正是幔枝构造控制了丰富的矿产。... 衡阳盆地周边各个岩体附近矿产丰富,历来是找矿重点地区。根据衡阳盆地范围内的高异常推测此处地壳较薄,而其周边的低异常地壳较厚。作者认为衡阳盆地深部为地幔亚热柱;而其周边的低异常则形成幔枝构造,正是幔枝构造控制了丰富的矿产。引入幔枝构造的研究会对该地区的矿产赋存规律有更深入的认识,也会推动该地区的找矿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勘探 重力异常 地幔凸起 地幔亚热柱 幔枝构造
下载PDF
南阳凹陷构造模拟实验及其形成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卢顺容 温长顺 许顺山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S1期97-106,共10页
如何使断裂研究走向半定量化,就需要研究断裂参数的数学规律。本文通过泥巴模拟实验、光弹模拟实验和有限单元法数学模拟进一步验证了南阳凹陷断裂活动规律以及新生代时期本区的构造应力场,最后探讨了凹陷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 物理模拟 数学模拟 应力迹线 拉张作用 地幔隆起 离散运动
下载PDF
日本海西部及中国东部地区深源地震在华北、东北有感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高山泰 于岫嵋 +1 位作者 杨清福 郑雅琴 《东北地震研究》 2002年第1期13-23,共11页
本世纪以来 ,在日本海西部和中国东部地区深震带发生三次有感深源强震。震后调查发现深震在震中附近无感 ,而在远离震中区、偏离板块俯冲方向的东北南部和大华北地区强烈有感 ,且有感范围广、烈度低、衰减慢、振动中心不明确、没有破坏... 本世纪以来 ,在日本海西部和中国东部地区深震带发生三次有感深源强震。震后调查发现深震在震中附近无感 ,而在远离震中区、偏离板块俯冲方向的东北南部和大华北地区强烈有感 ,且有感范围广、烈度低、衰减慢、振动中心不明确、没有破坏性等。研究表明有感范围严格受郯庐构造带和地幔上拱区控制 ,微观震中与有感范围的几何中心 (即宏观震中 )相距 4 30~ 1 0 2 0km ,两者连线偏离板块插入方向约 4 0°,认为这是由太平洋板块俯冲增强时 ,深震带上的张应力除以 2 5 5°走向向SWW方向平推外 ,同时又以大于 4 5°的仰角上撅造成的。从深震活动到东部地区上地幔隆起 ,再到郯庐带活动 ,都是由太平洋板块插入、俯冲、上撅、顶托同一动力学过程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 中国东部地区 深源地震 有感范围 宏观震中 地幔上隆 动力源 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
下载PDF
重力均衡异常与原生金刚石矿 被引量:1
5
作者 龙昭陵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85-190,共6页
金刚石幔源成因论认为金刚石在岩石圈底部、软流圈顶部生成,金伯利岩或钾镁煌斑岩仅为载体将其带出成矿,重力均衡异常既反映地壳深处构造活动,又反映其活动的近期性,为此。
关键词 重力均衡异常 幔隆 破裂 金刚石 勘探
下载PDF
初论安徽沿江地区成矿系统的深部构造-岩浆控制 被引量:46
6
作者 吴言昌 曹奋扬 常印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2期285-296,共12页
深部构造岩浆作用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徽沿江地区成矿系统的控制表现为:(1)地幔隆起带与成矿系统的总体地质背景的演变密切相关;(2)源于地幔隆起带不同部位(幔脊与幔坡)的原始岩浆,其生成方式和物质组成不尽相同,它们分别... 深部构造岩浆作用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徽沿江地区成矿系统的控制表现为:(1)地幔隆起带与成矿系统的总体地质背景的演变密切相关;(2)源于地幔隆起带不同部位(幔脊与幔坡)的原始岩浆,其生成方式和物质组成不尽相同,它们分别产生相应的不同岩浆岩系列和成矿亚带;(3)不同深度的构造岩浆房组成中心式网格式环带式“三层结构”,是控制区内不同岩浆岩系列及有关矿床集中分布的主要因素;(4)源于地幔隆起带脊部的碱性玄武岩浆,由于与下地壳物质发生的AFC作用强度不同,形成了高钾钙碱性岩浆和橄榄安粗岩浆,分别与铜、金成矿亚系统和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系统 地幔隆起带 深部构造 岩浆房 成矿带
下载PDF
矿床及其组合是地壳演化的标志物──右江幔隆的发生、发展与滇黔桂卡林型金矿关系探讨 被引量:10
7
作者 范军 肖荣阁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57-462,共6页
现代金成矿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揭示了矿床及其组合与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一样,是地壳变革的一个事件,因此从成矿环境地质方面可反演矿床及其组合的形成史,正确划分出与区域地壳演化阶段相适应的矿化类型;滇黔桂卡林型金矿的形成与右... 现代金成矿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揭示了矿床及其组合与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一样,是地壳变革的一个事件,因此从成矿环境地质方面可反演矿床及其组合的形成史,正确划分出与区域地壳演化阶段相适应的矿化类型;滇黔桂卡林型金矿的形成与右江幔隆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本文借用金成矿地球动力学的一些思想,用地幔隆起的观点分析了本区卡林型金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成矿 地壳演化 标志物
下载PDF
合肥温泉之乡半汤地热成因模式及其外围地热前景探讨 被引量:8
8
作者 宁金野 《安徽地质》 2013年第3期227-230,共4页
本文在前人勘查与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半汤地热的热源,地热成因机制及成因模式等,进而提出了"基底隆起(正向构造)聚热型地热成因模式"形成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半汤外围前景地热资源新学术观点为半汤地热外围前景地热资... 本文在前人勘查与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半汤地热的热源,地热成因机制及成因模式等,进而提出了"基底隆起(正向构造)聚热型地热成因模式"形成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半汤外围前景地热资源新学术观点为半汤地热外围前景地热资源勘查与评价提出指导方向靶区。利用新学术观点,试图突破就热找热原则的瓶颈和禁锢,变被动找热为主动找热,扩大地热资源勘查的视野,为加快绿色、环保,可再生的地热能源勘查步伐,开辟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温泉之乡 半汤地热 地壳减薄和上地幔隆起 大地热流 基底隆起(正向构造)聚热型地热成因模式新学术观点.
下载PDF
关于1937年菏泽7级地震成因的探讨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华林 耿杰 《高原地震》 1995年第3期1-8,共8页
本文以三维空间角度,从菏泽地震的地震构造环境、构造应力场、震源闭锁形式和地震玻裂机制等方面探讨了菏泽地震的成因。提出了断裂空间交汇闭锁模式和共轭破裂发震机制,分析了菏泽地震发生在聊考断裂的东侧、濮阳——开封上地幔隆起... 本文以三维空间角度,从菏泽地震的地震构造环境、构造应力场、震源闭锁形式和地震玻裂机制等方面探讨了菏泽地震的成因。提出了断裂空间交汇闭锁模式和共轭破裂发震机制,分析了菏泽地震发生在聊考断裂的东侧、濮阳——开封上地幔隆起东翼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菏泽地震 上地幔隆起 断裂空间闭锁 共轭破裂
下载PDF
天水地震核心区的确定及其特征和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杰 曾佐勋 +1 位作者 贺赤诚 杨巍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93-302,共10页
根据天水区域构造、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大地电磁测深剖面、S波速度结构剖面及新生代火山岩等资料,探讨了天水地区的壳幔结构特征,认为天水地区存在一个大型地幔热隆,进而分析了该区孕震、发震的条件,建立了该区三层次地震构造模式。... 根据天水区域构造、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大地电磁测深剖面、S波速度结构剖面及新生代火山岩等资料,探讨了天水地区的壳幔结构特征,认为天水地区存在一个大型地幔热隆,进而分析了该区孕震、发震的条件,建立了该区三层次地震构造模式。结合该区历史地震的情况和分布规律,提出天水地震核心区的新概念。地震核心区是根据地震形成机理、地震控制因素的相互关系、历史地震分布规律而圈定出的有研究意义和需要重点监测和预测的地区。该地震核心区确定的依据包括位于两组或多组构造的交点、深部存在地幔热隆、具备孕震和发震的条件和区内发生过历史强震并呈放射状4个要素。核心区边界是在综合地幔热隆规模、形态以及两组构造的宽度、强度的基础上,参考历史地震的分布而圈定的。天水地震核心区的提出是多学科联合科研攻关的实例。天水地震核心区是研究地震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的理想基地,同时也是我国地震监测预测工作的重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水 地震核心区 地壳结构 地幔热隆 构造交点 三层次构造模式
下载PDF
湘南Ⅰ—型花岗岩类及其与大地构造环境关系的初步研究
11
作者 刘伟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89年第4期7-16,103-104,共10页
本文研究了湘南Ⅰ—型花岗岩类。它主要分布于湘潭—阳明山北东向断裂坳陷带或热点区及对应幔隆区。该类岩体具有类似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特征,并且构成了亲铜亲铁的成矿组合,说明它们是在相同的大地构造环境下形成的。
关键词 花岗岩 大地构造 断裂坳陷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