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bduction and retreating of the western Pacific plate resulted in lithospheric mantle replacement and coupled basin-mountain respond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被引量:25
1
作者 Jianping ZHENG Hongkun DA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4期406-424,共19页
The North China Craton(NCC) witnessed Mesozoic vigorous tectono-thermal activities and transition in the nature of deep lithosphere. These processes took place in three periods:(1) Late Paleozoic to Early Jurassic(~17... The North China Craton(NCC) witnessed Mesozoic vigorous tectono-thermal activities and transition in the nature of deep lithosphere. These processes took place in three periods:(1) Late Paleozoic to Early Jurassic(~170 Ma);(2) Middl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160-140 Ma);(3) Early Cretaceous to Cenozoic(140 Ma to present). The last two stages saw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replacement and coupled basin-mountain response with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due to subduction and retreating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and is the emphasis in this paper. In the first period,the subduction and closur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triggered the back-arc extension, syn-collisional compression and then post-collisional extension accompanied by ubiquitous magmatism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NCC. Similar processes happened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craton as the subduction of the Paleo-Tethys ocean and collision with the South China Block. These processes had caused the chemical modification and mechanical destruction of the cratonic margins. The margins could serve as conduits for the asthenosphere upwelling and had the priority for magmatism and deformation. The second period saw the closure of the Mongol-Okhotsk ocean and the shear deformation and magmatism induced by the drifting of the Paleo-Pacific slab. The former led to two pulse of N-S trending compression(Episodes A and B of the Yanshan Movement) and thus the pre-existing continental marginal basins were disintegrated into sporadically basin and range pro vince by the Mesozoic magmatic plutons and NE-SW trending faults.With the anticlockwise rota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moving direction, the subduction-related magmatism migrated into the inner part of the craton and the Tanlu fault became normal fault from a sinistral one. The NCC thus turned into a back-arc extension setting at the end of this period. In the third period, the refractory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SCLM) was firstly remarkably eroded and thinned by the subduction-induced asthenospheric up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Pacific slab Subduction and retreating mantle replacement Mountain-basin coupling North China Craton Deep processes and shallow response Yanshan Movement
原文传递
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壳-幔拆离作用:岩石流变学约束 被引量:18
2
作者 刘俊来 纪沫 +5 位作者 夏浩然 刘正宏 周永胜 余心起 张宏远 程素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819-1829,共11页
大陆岩石圈的流变学结构对于岩石圈深部过程(壳/幔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岩石圈壳-幔结构与浅部构造上。本文注意到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期间地壳的伸展、拆离与减薄在不同地区的宏观、微观构造及地壳岩石流变学等方... 大陆岩石圈的流变学结构对于岩石圈深部过程(壳/幔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岩石圈壳-幔结构与浅部构造上。本文注意到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期间地壳的伸展、拆离与减薄在不同地区的宏观、微观构造及地壳岩石流变学等方面的差异表现与区域变化,以及现今和晚中生代时期岩石圈厚度的不均匀性。讨论了以水为主体的地质流体的存在对于岩石圈流变性的影响。综合克拉通东部与西部地壳/地幔厚度变化特点以及下地壳和上地幔含水性特点,阐述了晚中生代时期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内部壳幔耦合与解耦的规律,提出了华北岩石圈壳-幔拆离作用模型以解释华北克拉通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基本现象与深部过程。提出区域性伸展作用是岩石圈减薄的主要动力学因素,东部地区在晚中生代伸展作用过程中壳-幔具有典型的解耦性,上部地壳、下部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变形具有显著差异性。而西部区壳幔总体具有耦合性,下地壳与岩石圈地幔共同构成流变学强度很高且难以变形的岩石圈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晚中生代 拆离作用 岩石流变学 约束 Late Mesozoic 岩石圈减薄 North China CRATON LITHOSPHERE thinning upper mantle during lower crust 下地壳 LITHOSPHERE structur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岩石圈地幔 rheological strength processes Crustal extension 岩石圈深部过程
下载PDF
Fe同位素体系及其在地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曹辉辉 赵新苗 张宏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53-1064,共12页
在简要介绍Fe同位素体系的基础上,对Fe同位素在地幔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述。根据华北克拉通新生代玄武岩及其携带的地幔捕虏体Fe同位素研究最新进展和国际上已发表的有关数据,总结了Fe同位素在大洋玄武岩,地幔捕虏... 在简要介绍Fe同位素体系的基础上,对Fe同位素在地幔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述。根据华北克拉通新生代玄武岩及其携带的地幔捕虏体Fe同位素研究最新进展和国际上已发表的有关数据,总结了Fe同位素在大洋玄武岩,地幔捕虏体及其单矿物中的分布特征。统计结果表明,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大洋玄武岩的Fe同位素组成比较均一,并且相对地幔橄榄岩Fe同位素组成总体偏重,表明地幔部分熔融过程导致Fe同位素分馏。而地幔捕虏体及其单矿物的Fe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均一。没有受到地幔交代作用影响的橄榄岩,Fe同素组成变化范围小,而经受不同类型地幔交代作用影响的地幔橄榄岩,Fe同位素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这说明地幔交代作用是导致地幔Fe同位素组成不均一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同位素体系 幔源岩石 地幔深部过程 同位素分馏 地幔地球化学
下载PDF
亲铜(亲铁)元素含量比值在地球科学中的初步应用实例 被引量:5
4
作者 汪在聪 邹宗琪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4-236,共13页
亲铜(亲铁)元素在行星增生演化、核幔分异、地幔岩浆过程、壳幔相互作用以及金属矿床成因等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亲铜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出发,介绍了"高维度思维"的亲铜元素含量比值及其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初步应用:... 亲铜(亲铁)元素在行星增生演化、核幔分异、地幔岩浆过程、壳幔相互作用以及金属矿床成因等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亲铜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出发,介绍了"高维度思维"的亲铜元素含量比值及其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初步应用:①获得同一份样品中不同亲铜元素含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样品的不均一性(块金效应)对含量比值的影响;②Cu/Ag值可以约束不同高温岩浆过程中硫化物固液状态和亲铜元素地球化学性质,进而认识地幔、洋壳和大陆地壳间的联系;③具有不同分配系数的亲铜元素含量的比值可以鉴别岩浆硫化物饱和史,比如通过亲铜元素的分异约束火星陨石母岩浆的硫化物不饱和演化历史;④依据In-Cd-Zn在硅酸盐地球的含量以及它们的相对亲铜亲铁性质,地球主体增生物质已经消失,不能由陨石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物 亲铜亲铁元素 元素比值 地幔过程 行星增生 挥发性元素
下载PDF
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 被引量:112
5
作者 刘丛强 黄智龙 +1 位作者 李和平 苏根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31-243,共13页
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的研究是当前地学界倍受关注的前沿课题。地幔流体是一种以CO2和H2 O为主、同时含有一定量的溶质成分、相对富集大离子等不相容元素的超临界流体 ,具有独特的溶解和输运能力 ,主要来源于俯冲板块的脱水、脱气作用... 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的研究是当前地学界倍受关注的前沿课题。地幔流体是一种以CO2和H2 O为主、同时含有一定量的溶质成分、相对富集大离子等不相容元素的超临界流体 ,具有独特的溶解和输运能力 ,主要来源于俯冲板块的脱水、脱气作用和地核及地幔脱气作用。地幔流体在许多大型—超大型金属、非金属、油气矿床和矿集区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地幔流体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本身成矿、提供成矿物质、成矿流体和成矿热动力。地质构造背景、岩浆活动、矿床地质、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均可提供地幔流体成矿作用的证据。地幔流体成矿作用的主要特征是矿床具有深大断裂构造背景、伴随幔源岩浆活动、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具有幔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流体 成矿作用 大型-超大型矿床 成矿流体 幔源岩浆活动 深大断裂构造
下载PDF
Some basic concepts and problems on the petrogenesis of intra-plate ocean island basalts 被引量:27
6
作者 NIU Yaoling1,2,3 1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Durham University, Durham DH1 3LE, UK 2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3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22期4148-4160,共13页
Basaltic magmatism that builds intra-plate ocean islands is often considered to be genetically associated with "hotspots" or "mantle plumes". While there have been many discussions on why ocean isl... Basaltic magmatism that builds intra-plate ocean islands is often considered to be genetically associated with "hotspots" or "mantle plumes". While there have been many discussions on why ocean island basalts (OIB) are geochemically highly enriched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mantle plume hypothesis,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n the origin of OIB source material remains unsatisfactory, and some prevailing ideas need revision.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views states that OIB source material is recycled oceanic crust (ROC). Among many problems with the ROC model, the ocean crust is simply too depleted (e.g., [La/Sm]PM <1) to be source material for highly enriched (e.g., [La/Sm]PM >> 1) OIB. Another popular view states that the enriched component of OIB comes from recycled continental crust (RCC, i.e.; terrigenous sediments). While both CC and OIB are enriched in many incompatible elements (e.g., both have [La/Sm]PM >>1), the CC has characteristic enrichment in Pb and deletion in Nb, Ta, P and Ti. Such signature is too strong to be eliminated such that CC is unsuitable as source material for OIB. Plate tectonics and mantle circulation permit the presence of ROC and RCC materials in mantle source regions of basalts, but they must be volumetrically insignificant in contributing to basalt magmatism. The observation that OIB are not only enriched in incompatible elements, but also enriched in the progressively more incompatible elements indicates that the enriched component of OIB is of magmatic origin and most likely associated with low-degree melt metasomatism. H2O and CO2 rich incipient melt may form in the seismic low velocity zone (LVZ). This melt will rise because of buoyancy and concentrate into a melt rich layer atop the LVZ to metasomatize the growing lithosphere, forming the metasomatic vein lithologies. Erupted OIB melts may have three components: (1) fertile OIB source material from depth that is dominant, (2) the melt layer, and (3) assimilation of the metasomatic vein lithologies formed earlier in the grow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成因论 海洋 OIB 矿物学
原文传递
中国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方向和任务 被引量:18
7
作者 滕吉文 杨辉 张雪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159-3176,共18页
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和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在力源作用下,呈大尺度的运动行为及其在整体运动中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深部圈层耦合、介质与结构变异的物理-力学属性、深层过程和动力机制的一门边缘科学。地球动力学集成了当代众多相关学科和学科... 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和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在力源作用下,呈大尺度的运动行为及其在整体运动中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深部圈层耦合、介质与结构变异的物理-力学属性、深层过程和动力机制的一门边缘科学。地球动力学集成了当代众多相关学科和学科交叉领域的高、新学科研究成果,它涉及到成山、成盆、成岩、成矿、成灾和深化对地球本体的认识,它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深入研究、综合集成与剖析讨论了该领域四个重要的基本科学问题,即:(1)地球动力学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2)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趋势和导向;(3)中国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方向和任务;(4)地球内部物质运移的力源机制和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动力学 壳、幔结构 物质与能量交换 深层过程动力机制 方向和任务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物理、化学过程:地幔橄榄岩证据 被引量:16
8
作者 郑建平 路凤香 +3 位作者 余淳梅 汤华云 张志海 储玲林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27-335,共9页
本文对比了华北东部不同时代、不同位置捕虏体/地质体橄榄岩的地幔属性,讨论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物理、化学过程。结果表明,拆沉作用不能很好地解释古老难熔、过渡型和新生饱满地幔并存的事实;单纯的熔体-橄榄岩相互作用也不易解释中、... 本文对比了华北东部不同时代、不同位置捕虏体/地质体橄榄岩的地幔属性,讨论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物理、化学过程。结果表明,拆沉作用不能很好地解释古老难熔、过渡型和新生饱满地幔并存的事实;单纯的熔体-橄榄岩相互作用也不易解释中、新生代岩石圈巨大减薄和新生饱满地幔Cpx中LREE亏损现象,即具复杂演化历史的克拉通地幔向演化历史简单的"大洋型"岩石圈的转换。华北东部克拉通破坏作用包括地幔伸展、熔-岩作用、侵蚀置换等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岩石圈先大幅减薄、后小幅增厚实现了最终的地幔置换和岩石圈整体减薄过程。喷发时代为100 Ma的阜新玄武岩所捕获的橄榄岩主体是饱满的,说明华北东部部分地区在此之前有过地幔置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岩 地幔属性 克拉通破坏 物理化学过程 华北东部
下载PDF
壳-幔演化和板块俯冲作用过程中的硼同位素示踪 被引量:14
9
作者 蒋少涌 于际民 +1 位作者 凌洪飞 倪培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2期391-399,共9页
硼同位素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硼有两个稳定同位素 :10 B和11B。硼同位素组成自然界变化十分大 ,δ11B值为 - 37‰~ +58‰。对地幔岩石的硼同位素研究表明 ,原始地幔的δ11B值为 - 10‰± 2‰ ,B... 硼同位素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硼有两个稳定同位素 :10 B和11B。硼同位素组成自然界变化十分大 ,δ11B值为 - 37‰~ +58‰。对地幔岩石的硼同位素研究表明 ,原始地幔的δ11B值为 - 10‰± 2‰ ,B的质量分数估算为 (0 2 5± 0 1)×10 -6。相对而言 ,地壳岩石的B含量和δ11B值均较高。由于壳、幔岩石具有不同的B含量和δ11B值 ,硼同位素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壳幔演化和板块俯冲作用过程 ,用于示踪俯冲板块中大洋沉积物和蚀变洋壳在地幔中的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同位素 壳-幔演化 板块俯冲 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中国西部壳幔结构与动力学过程及其对资源环境的制约:“羚羊计划”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俊猛 张培震 +17 位作者 张先康 Xiaohui YUAN Rainer KIND Robert van der HILST 甘卫军 孙继敏 邓涛 刘红兵 裴顺平 徐强 张衡 嘉世旭 颜茂都 郭晓玉 卢占武 杨小平 邓攻 琚长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0-259,共30页
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西部盆(盆地)、山(山脉)、原(高原)的壳幔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2003年我们提出并领导实施了“羚羊计划”(ANTILOPE-Array Network of Tibetan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ic Observation and Probe Experiments),... 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西部盆(盆地)、山(山脉)、原(高原)的壳幔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2003年我们提出并领导实施了“羚羊计划”(ANTILOPE-Array Network of Tibetan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ic Observation and Probe Experiments),在青藏高原先后完成了羚羊-I(ANTILOPE-I)到羚羊-IV(ANTILOPE-IV)4条二维宽频带台阵剖面,而在青藏高原东西构造结则实施了羚羊-V和羚羊-VI两个三维宽频带台阵探测。另外,我们将前期在准噶尔盆地、天山造山带、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开展的九条综合地球物理观测剖面也纳入羚羊计划的总体框架中来。通过“羚羊计划”的实施,我们在中国西部(包括西北部的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以及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取得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综合的第一手观测数据,获得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精细的壳幔结构,系统地揭示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主要结论总结如下:确定了准噶尔盆地基底的结构与属性,优化了盆地的基底构造格架;建立了天山造山带“层间插入削减”新的陆内造山模式,揭示了印欧碰撞在天山岩石圈缩短44%的去向以及由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俯冲的转换机制;揭示了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盆山接触关系;获得了塔里木盆地顺时针旋转的深部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证据;确定了青藏高原之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边界;发现目前的青藏高原由南部的印度板块、北部的欧亚板块和夹持于二者之间的巨型破碎区——西藏“板块”构成,首次确定了各自的岩石圈底边界;修正了高原变形的两个端员模型;建立了深部构造对地表地形的制约关系;系统地揭示了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造山带俯冲的水平距离与俯冲角度的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羚羊计划”以其巨大的观测网络与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羊计划” 中国西部盆山原 准噶尔盆地 天山造山带 塔里木盆地 阿尔金造山带 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 帕米尔高原 壳幔结构 深部动力学过程 综合地球物理学 地球系统科学
下载PDF
镍同位素在高温岩浆系统中的研究进展和矿床学应用
11
作者 张泽 薛胜超 +4 位作者 唐冬梅 王路阳 王晓曼 田洪庆 张瑞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59-1971,共13页
Ni同位素在高温岩浆系统中被识别出高达4‰的δ60/58 Ni变化范围,打破了传统元素质量数越大同位素分馏相对越小的观点,这种高温岩浆体系中产生的巨大的同位素分馏可能是多个平衡同位素分馏过程叠加和/或动力学分馏导致的,因而也被应用... Ni同位素在高温岩浆系统中被识别出高达4‰的δ60/58 Ni变化范围,打破了传统元素质量数越大同位素分馏相对越小的观点,这种高温岩浆体系中产生的巨大的同位素分馏可能是多个平衡同位素分馏过程叠加和/或动力学分馏导致的,因而也被应用到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中。前人对高温岩浆过程Ni同位素分馏机理的认识包括:(1)玄武岩难以代表地幔的Ni同位素组成;(2)地幔部分熔融和壳源物质循环不会产生明显的Ni同位素分馏,地幔交代作用是导致地幔Ni同位素不均一的主要原因;(3)硫化物参与的过程是高温岩浆体系产生Ni同位素变化的主控因素,例如,硫化物的溶解、结晶、熔离以及和硅酸盐岩浆的相互作用。目前Ni同位素在高温地质过程中的研究与应用还处于发展阶段,同位素分馏系数和简约配分函数比等参数有待确定,需要结合更精确的模拟计算和更合理的高温高压实验来解决。查明地幔交代过程中Ni同位素分馏的具体机制,有望精准识别地幔源区的岩石性质和精细交代过程;Ni和Cu同位素的联合应用在岩浆铜镍矿床的金属富集机制和地球动力学环境研究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同位素 同位素分馏 地幔交代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高温地质过程
下载PDF
天山造山带壳幔速度结构及深部构造过程综述
12
作者 崔冉 崔清辉 周元泽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4期381-398,共18页
天山作为陆内造山带的典型地区,其深部构造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天山造山带下方速度异常结构的分布特征,是天山造山带深部构造过程响应的深刻体现,对深入理解其活化机制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天山不同区段的... 天山作为陆内造山带的典型地区,其深部构造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天山造山带下方速度异常结构的分布特征,是天山造山带深部构造过程响应的深刻体现,对深入理解其活化机制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天山不同区段的壳幔速度异常结构研究结果,讨论了天山造山带下方不同速度异常结构的形成机制以及天山隆升变形的动力学演化过程.天山造山带不同区段的层析成像结果以及接收函数图像等多种地震学探测与GPS观测研究成果显示,区域速度异常结构分布特征与天山造山带及周边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动力学演化过程具有相关性:天山造山带下方高速异常结构的倾斜方向、形态、位置,凸显了天山地区独特的陆内俯冲机制;不同区域的低速异常结构表明,存在软流圈热物质上涌形成的小地幔柱或小尺度地幔对流,以及岩浆底侵作用导致壳内物质发生部分熔融.相关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理解天山陆内俯冲、地壳缩短变形、岩石圈拆沉和软流圈热物质上涌等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深入研究天山地区地震活动性分布规律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壳幔速度异常 陆内俯冲 部分熔融 深部构造过程
下载PDF
岩浆作用、深部壳幔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 被引量:5
13
作者 邓晋福 罗照华 +2 位作者 赵海玲 赵国春 李凯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21-25,共5页
本文提出3个大地构造单元中火成岩构造组合及其所对应的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状态,着重讨论了岩浆作用与深部壳幔过程对成矿作用的约束,简要讨论了它们的环境效应。提出研究岩石圈—软流圈动力学的演化趋势对中国大陆未来预测的重要性。
关键词 岩浆作用 深部壳幔过程 资源—环境效应
下载PDF
Effect of low-temperature mineralization of mantle fluid processes: as exemplified by the polymetallic deposits of Cenozoic alkali-rich porphyry of western Yunnan, China 被引量:1
14
作者 LIU Xianfan~(1,2), GAO Zhenmin~1, LIU Jiajun~1, ZHAN Xinzhi~1, LI Chaoyang~1 and SU Wenchao 1.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iyang 550002, China 2. Chengd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9年第S2期24-25,共2页
SANJING region (the region of three rivers, i.e. Jinsha-Lanchang-Nujiang rivers) is a very active Cenozoicinterplate deformation area on the east margin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where the alkali-rich porphyrybodies ... SANJING region (the region of three rivers, i.e. Jinsha-Lanchang-Nujiang rivers) is a very active Cenozoicinterplate deformation area on the east margin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where the alkali-rich porphyrybodies occur extensively and the porphyry-related polymetallic mineral resources are produced. Manystudies on the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alkali-rich porphyry have been carried out and thegenerally accepted conclusion is that the petrogenesis material source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enriched source in the mantle. The integrated interactive factors of the mineralization related to the alkalirich porphyry consist in the favourable combination of the mantle fluid metasomatism, which is derivedfrom the deep processes, and the conducting and controlling roles of the large-scale deep faults. Alongwith the changes in physical and chemical conditions caused by the diffusion of the ore-fo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TEMPERATURE MINERALIZATION mantle fluid processes alkali-rich PORPHYRY deposit CENOZOIC Yunnan.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基底构造 被引量:2
15
作者 Xiaojun WANG Yong SONG +8 位作者 Baoli BIAN Junmeng ZHAO Heng ZHANG Maodu YAN Shunping PEI Qiang XU Shuaijun WANG Hongbing LIU Changhui JU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35-255,共21页
我们已完成了穿越准噶尔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I-I、II-II、III-III、IV-IV和额敏—哈密剖面5条综合地球物理剖面。通过综合研究,初步了解准噶尔盆地及邻近地区的地球动力学问题:准噶尔盆地基底由北部的乌伦古地体和南部的玛纳斯地体组成... 我们已完成了穿越准噶尔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I-I、II-II、III-III、IV-IV和额敏—哈密剖面5条综合地球物理剖面。通过综合研究,初步了解准噶尔盆地及邻近地区的地球动力学问题:准噶尔盆地基底由北部的乌伦古地体和南部的玛纳斯地体组成。两者的分界为西西北方向的滴水泉—三个泉缝合线。其西部与北东向Dalbutte缝合带相连,东部与北西向的Cranamary缝合带相连。准噶尔盆地北部的乌伦古地体基底为双层构造,上层为泥盆系和下石炭统组成的褶皱基底,大致表现为北厚(3~5 km)、南薄(1~2 km)。缝合线以南的玛纳斯地体为单层基底,即新元古代结晶基底。准噶尔盆地地壳厚度为44~52 km,北薄南厚。周边山区地壳厚度高于盆地地区。盆地及邻近地区地壳分为上、中、下层,并且中地壳一般较薄。盆地地区的地壳存在多条深断裂。南北方向发育了6条主要深断裂,分别为红车、德伦山、石溪、呼图壁、彩南和阜康。这些断层倾角较大,向上延伸至上地壳下部,向下切入地壳基底界面。壳内水平构造和构造面无明显垂向断层,似有“开放断层”特征。这些断层是上地幔物质挤入地壳的良好通道。此外,该地区还有两条主要的横向深断层。一是北西西走向的滴水泉—三个泉深断裂,它向南倾斜,具有逆断层性质,可能会破坏滴水泉—三个泉缝合带。另一条是近东西向的昌吉—玛纳斯深断裂,向南倾斜,主要发育在中下地壳,具有逆断层性质。这些深断裂对盆地构造发育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准噶尔盆地西部的莫霍面基本连续地延伸到了天山的莫霍面,并且后者的莫霍面深度明显大于前者。但是,盆地东部的莫霍面与博格达山脉的莫霍面并不连续。前者以叠加关系延伸到后者之下,表明盆地东部的地壳向博格达山脉俯冲。这有助于解释天山东部构造活动相对减弱而博格达山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壳幔结构 基底结构 基底性质 地球动力学过程
下载PDF
马里亚纳南部弧内坡橄榄岩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弧前地幔流体交代作用的指示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彦辉 初凤友 +1 位作者 朱继浩 余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0-127,共8页
马里亚纳俯冲带弧内坡由于俯冲的太平洋板片的侵蚀而出露了相当于弧下地幔成分的橄榄岩,这些橄榄岩是研究岛弧岩浆作用及弧下地幔流体交代作用难得的样品。报道了马里亚纳南部关岛以南的弧内坡橄榄岩的矿物组成、主量元素以及微量元素... 马里亚纳俯冲带弧内坡由于俯冲的太平洋板片的侵蚀而出露了相当于弧下地幔成分的橄榄岩,这些橄榄岩是研究岛弧岩浆作用及弧下地幔流体交代作用难得的样品。报道了马里亚纳南部关岛以南的弧内坡橄榄岩的矿物组成、主量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这些岩石具有非常难熔的矿物组成:橄榄石具有很高的Mg,斜方辉石中的Al2O3含量极低,尖晶石具有很高的Cr。滑石、蛇纹石和角闪石(透闪石为主,有少量镁角闪石和浅闪石)则指示了流体在中低温度下对橄榄岩的交代作用,并表明流体可能含有较高的SiO2、Al2O3和Na2O。全岩的主量元素中,CaO和Al2O3的质量百分比含量很低,而MgO的含量较高(干体系下多在43%左右),显示岩石经历了高度熔融。微量元素中,U和Sr的含量较高,相对富集,可能是来源较浅的板片流体化学特点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里亚纳 橄榄岩 俯冲带 交代作用
下载PDF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走廊域地壳-上地幔岩石学结构与深部过程 被引量:42
17
作者 邓晋福 吴宗絮 +4 位作者 杨建军 赵海玲 刘厚祥 赖绍聪 狄永军 《地球物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A02期130-130,共1页
基于岩石学研究与地球物理场的结合,提出了祁连山、柴达木与北山3个地区的壳幔岩石学结构.认为造山带加厚的下地壳与山根带分别由高压麻粒岩相与榴辉岩相岩石构成,对断面走廊域进行了岩石学填图.探讨了山根的形成与不对称、陆壳物... 基于岩石学研究与地球物理场的结合,提出了祁连山、柴达木与北山3个地区的壳幔岩石学结构.认为造山带加厚的下地壳与山根带分别由高压麻粒岩相与榴辉岩相岩石构成,对断面走廊域进行了岩石学填图.探讨了山根的形成与不对称、陆壳物质的分异与新莫霍界面的形成、造山岩石圈增厚机制、岩石围拆沉与玄武岩岩浆底侵作用等.讨论了青藏高原南、北缘岩石图增厚机制的差异及其岩石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断面 岩石结构 深部构造 地壳 上地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