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木聚糖酶的沿海红树林真菌筛选及其培养与酶活测定条件优化(英文) 被引量:15
1
作者 袁康培 关利平 冯明光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96,共6页
从香港海岸红树林分离到的 77株真菌中有 34株可产生木聚糖酶 ,从中选出CY2 80 9(Staganosporasp .)、CY4 786和CY5 0 4 0等 3菌株与已知陆生产酶菌株HU5 0 4 8(Aspergillusawamori)进行产木聚糖酶的比较研究。根据培养液中菌丝生物量... 从香港海岸红树林分离到的 77株真菌中有 34株可产生木聚糖酶 ,从中选出CY2 80 9(Staganosporasp .)、CY4 786和CY5 0 4 0等 3菌株与已知陆生产酶菌株HU5 0 4 8(Aspergillusawamori)进行产木聚糖酶的比较研究。根据培养液中菌丝生物量、木聚糖酶活力和木糖等价还原糖含量等指标的测定 ,菌株CY4 786在起始pH 7 8的木聚糖 酵母膏 海盐液体培养基中 2 5℃下震荡 (10 0r min)培养 7d产酶最佳 ;粗酶液在 5 0℃和pH 4 6的优化条件下进行测定 ,木聚糖酶活力达到 1 0 7× 10 4 U mL。结果表明 ,红树林真菌起着半纤维素降解者的作用 ,沿海红树林环境中存在着可资利用的木聚糖酶产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真菌 木聚糖酶 还原糖 基本培养基 培养条件优化
下载PDF
红树林耐酸真菌Aspergillus sp.OUCMDZ-1914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林亚伟 王立平 +3 位作者 王乂 王伟 郝杰杰 朱伟明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955-1960,共6页
为获得活性微生物代谢产物,从海南文昌红树林根泥样品中分离筛选到耐酸真菌Aspergillus sp.OUCMDZ-1914,通过酸性条件发酵培养,发酵产物经过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MS、UV、IR、X射线单晶衍... 为获得活性微生物代谢产物,从海南文昌红树林根泥样品中分离筛选到耐酸真菌Aspergillus sp.OUCMDZ-1914,通过酸性条件发酵培养,发酵产物经过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MS、UV、IR、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鉴定了9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即:(2Z,3E,5E,7E,9E)-4,10-二甲基-11-[3-(2,5-二氧亚基四氢吡咯)基]-2-(2-羟基乙亚基)-11-氧亚基-3,5,7,9-十一碳四烯酸甲酯(1)、RKB-3384A(2)、JBIR-74(3)、JBIR-75(4)、secalonic acid D(5)、oxaline(6)、meleagrin(7)、okaramine H(8)、citreorosein(9),其中1为新化合物.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2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的抑制活性与阳性药利巴韦林相当,IC50为116.2μmol/L;化合物5对A549、MCF-7和K562细胞株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0.23,4.45和3.68μmol/L;化合物6具有α-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为0.84mmol/L,与阳性药阿卡波糖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真菌 天然产物 生物活性
原文传递
Characterization of cytotoxic compound from mangrove derived fungi Irpex hydnoides VB4 被引量:3
3
作者 B Valentin Bhimba DA Agnel Defora Franco +2 位作者 Geena Mary Jose Jibi Merin Mathew Elsa Lycias Joel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 SCIE CAS 2011年第3期223-226,共4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ytotoxic activity of endophytic fungi isolated from mangrove fungi.Methods: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DNA was isolated and the ITS region of 5.8s rRNA was amplified using specific primers I...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ytotoxic activity of endophytic fungi isolated from mangrove fungi.Methods: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DNA was isolated and the ITS region of 5.8s rRNA was amplified using specific primers ITS 1 and ITS4 and sequence was determined using automated sequencers.Blast search sequence similarity was found against the existing non redundant nucleotide sequence database thus,identified as Aspergilus flavus,Hyporcaea lixii,Aspergillus niger,Eutorium amstelodami,Irpex hydnoides and Neurospora crassa.Among the seven isolates, one fungi Irpex hydnoides was selected for further studies.The fungi were grown in sabouraud broth for five days and filtrate were separated and subjected to ethyl acetate for further studies. Results:Nearly half(49.25%) of the extracts showed activity(IC_(50) of 125 μ g/mL).These values were within the cutoff point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criteria for cytotoxicity(IC_(50)<20 μ g/mL) in the screening of crude plant extracts.The GC MS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active principals might be Tetradecane(6.26%) with the RT 8.606.Conclusions:It is clear from the present study that mangrove fungi with bioactive metabolites can be expected to provide high quality biological material for high throughout biochemical,anti cancer screening programmes.The results help us conclude that me potential of using metabolic engineering and post genomic approaches to isolate more novel bioactive compounds and to make their possible commercial application is not far of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grove fungi CYTOTOXIC activity ITS sequencing GC MS Irpex hynoides CHARACTERIZATION CYTOTOXIC COMPOUND Endophytic fungi mangrove Bioactive metabolite
下载PDF
红树林真菌Penicillium camemberti OUCMDZ-1492产生的细菌群体感应抑制活性的α-吡喃酮类化合物 被引量:5
4
作者 樊亚琴 朱国良 +5 位作者 王乂 朱晓翠 宫倩红 贾茜 付鹏 朱伟明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798-2804,共7页
正红树根泥来源的沙门柏干酪青霉(Penicilliumcamemberti)OUCMDZ-1492在寡营养条件下能够产生一类不同于富营养条件下的代谢产物,具有细菌群体感应抑制活性.采用活性跟踪的分离方法并对其中的外消旋体进行手性拆分,得到了5个α-吡喃酮... 正红树根泥来源的沙门柏干酪青霉(Penicilliumcamemberti)OUCMDZ-1492在寡营养条件下能够产生一类不同于富营养条件下的代谢产物,具有细菌群体感应抑制活性.采用活性跟踪的分离方法并对其中的外消旋体进行手性拆分,得到了5个α-吡喃酮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电子圆二色谱(ECD)的测量与化学模拟计算,其结构分别被鉴定为:(R,E)-6-甲基-5-(3-羟基-1-丁烯基)-4-甲氧基-2-吡喃酮(1,命名为pyrenocine P)、pyrenocine A (2)、(R)-pyrenocine B (3)、(R)-(―)-pyrenocine E (4)和(S)-(+)-pyrenocine E (5),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5的绝对构型为首次确定.化合物2和3对紫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 CV026显示出较强的群体感应抑制活性,最小抑制浓度MIC分别为0.16和1.0 mg·mL-1 [阳性药(Z)-4-溴-5-溴亚甲基-2-呋喃酮(C-30)的MIC为0.08 mg·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真菌 沙门柏干酪青霉 α-吡喃酮类化合物 紫色杆菌CV026 群体感应抑制活性
原文传递
海南红树林真菌WC1018的鉴定及免疫活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牛莉娜 杨婧 +3 位作者 汪洋 裴华 饶朗毓 林英姿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3期17-19,共3页
目的对从海南省文昌市清澜港红树林土壤样品中分离到的菌株WC1018进行菌属鉴定和免疫活性测定。方法分离、提纯菌株WC1018,分别采用固体平板培养法、插片培养法观察其菌落形态和显微形态特征,并采用5.8SrDNA-ITS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分... 目的对从海南省文昌市清澜港红树林土壤样品中分离到的菌株WC1018进行菌属鉴定和免疫活性测定。方法分离、提纯菌株WC1018,分别采用固体平板培养法、插片培养法观察其菌落形态和显微形态特征,并采用5.8SrDNA-ITS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法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菌株的免疫活性。结果①WC1018的菌落形态和显微形态特征与曲霉属相似;系统发育树上与菌株WC1018同源性较高的序列均为曲霉属,其中与杂色曲霉菌株LTBF 011-1的5.8SrDNA及ITS序列同源性最高,相似率及Bootstrap支持率均为100%。②WC1018发酵液处理后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强于阴性对照。结论自海南省文昌市清澜港红树林土壤样品中分离到的菌株WC1018为具有显著免疫增强活性的杂色曲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真菌 鉴定 杂色曲霉 免疫活性
下载PDF
红树林来源耐酸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OUCMDZ-5210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亚楠 高海 +3 位作者 丁健 王乂 付鹏 朱伟明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19年第5期47-53,共7页
目的对源自泰国红树林底泥中的耐酸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OUCMDZ-5210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方法综合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多种方法对耐酸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OU... 目的对源自泰国红树林底泥中的耐酸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OUCMDZ-5210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方法综合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多种方法对耐酸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OUCMDZ-5210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采用核磁共振谱(NMR)、质谱(MS)、紫外光谱(UV)等现代波谱学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以人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K562及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两株肿瘤细胞为研究模型,采用MTT法和CCK-8法对所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从耐酸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OUCMDZ-5210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6个吲哚二酮哌嗪类生物碱:tryprostatins B (1),fumitremorgin C (2),spirotryprostatin A (3),spirotryprostatin.B(4),6-methoxyspirotryprostatin B(5),8,9-dihydroxyspirotrypr-ostatin A (6)以及1个酰胺类化合物cephalimysin B (7)。结论生物活性初步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3和6对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以及人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K562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真菌 次生代谢产物 细胞毒活性
原文传递
29株具有抗菌和细胞毒活性红树林真菌的鉴定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志华 洪葵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0年第9期1647-1654,共8页
从海南省文昌红树林分离到29株具有抗白色念珠菌和(或)细胞毒活性的真菌,分别采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核酸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结果表明,29株真菌中,有7株曲霉属(Aspergillus),16株青霉属(Penicillium),1株正青霉属(Eupenicillium)... 从海南省文昌红树林分离到29株具有抗白色念珠菌和(或)细胞毒活性的真菌,分别采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核酸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结果表明,29株真菌中,有7株曲霉属(Aspergillus),16株青霉属(Penicillium),1株正青霉属(Eupenicillium)、1株新萨托菌属(Neosartorya)、1株拟青霉属(Paecilomyces Bainier),还有3株暂不能定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真菌 形态观察 生理生化特征 18S RRNA序列 ITS序列 分类鉴定
下载PDF
一株具有免疫增强活性的海南红树林真菌WC1016的分类鉴定 被引量:3
8
作者 牛莉娜 王英 +5 位作者 饶朗毓 裴华 彭江龙 陈锦龙 吕刚 林英姿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8期1009-1011,1014,共4页
目的:对从海南文昌清澜港红树林土壤样本中分离到的一株具有免疫增强活性的真菌菌株WC1016进行分类鉴定。方法:通过菌落特征、显微形态、ITS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对菌株WC1016进行鉴定。结果:菌株WC1016在CA上形成典型紫色绒絮状菌... 目的:对从海南文昌清澜港红树林土壤样本中分离到的一株具有免疫增强活性的真菌菌株WC1016进行分类鉴定。方法:通过菌落特征、显微形态、ITS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对菌株WC1016进行鉴定。结果:菌株WC1016在CA上形成典型紫色绒絮状菌落。显微观察其分生孢子梗具有拟青霉属的典型特征。ITS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WC1016与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菌株XLA同源性最高。结论: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菌株WC1016为淡紫拟青霉。首次鉴定发现一株具有免疫增强活性的淡紫拟青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真菌 鉴定 淡紫拟青霉
下载PDF
不同培养基对红树林真菌HTF3菌株抗肿瘤活性物质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杜希萍 郑忠辉 +3 位作者 彭琛 黄耀坚 徐庆妍 苏文金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14-717,共4页
对红树林真菌HTF3菌株在PD、GPY、YES、GPM及SYE 5种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抗肿瘤活性及代谢产物的形成进行了研究,旨在了解培养基对该菌株生长及抗肿瘤活性物质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培养基中,HTF3菌株的生长速率不同,抗肿... 对红树林真菌HTF3菌株在PD、GPY、YES、GPM及SYE 5种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抗肿瘤活性及代谢产物的形成进行了研究,旨在了解培养基对该菌株生长及抗肿瘤活性物质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培养基中,HTF3菌株的生长速率不同,抗肿瘤活性及抗瘤谱也有明显差异;采用HPLC对不同培养基发酵液乙酸乙酯抽提物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抽提物的色谱峰数、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及紫外吸收值均有较大的不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对HTF3菌株抗肿瘤活性物质的合成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真菌 抗肿瘤活性 HPLC
下载PDF
我国红树林湿地真菌的三个新记录种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婧 彭红艳 +1 位作者 高剑 于莉 《菌物研究》 CAS 2016年第1期25-27,32,共4页
报道了广东和海南红树林湿地真菌的3个中国新记录种,即红树林淤泥中分离出的篮状菌Talaromyces helicus(Raper&Fennell)C.R.Benj,采自海洋腐木中的海生双室孢腔菌Biatriospora marina K.D.Hyde&Borse以及内生拟内黑盘壳菌Endome... 报道了广东和海南红树林湿地真菌的3个中国新记录种,即红树林淤泥中分离出的篮状菌Talaromyces helicus(Raper&Fennell)C.R.Benj,采自海洋腐木中的海生双室孢腔菌Biatriospora marina K.D.Hyde&Borse以及内生拟内黑盘壳菌Endomelanconiopsis endophytica E.I.Rojas&Samuels,并对真菌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研究标本保存于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实验室(HMGDO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湿地真菌 形态 中国新记录种
原文传递
具有活性的红树林真菌的多样性研究进展——优势菌为子囊菌和半知菌
11
作者 张志华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617-1624,共8页
红树林作为一种特殊的植物群落具有丰富的真菌资源,红树林真菌是具有特殊结构的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相关研究近来倍受关注。本文列举出近年来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的具有活性的红树林真菌,分析后发现,具有活性的红树林真菌主要以子囊菌... 红树林作为一种特殊的植物群落具有丰富的真菌资源,红树林真菌是具有特殊结构的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相关研究近来倍受关注。本文列举出近年来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的具有活性的红树林真菌,分析后发现,具有活性的红树林真菌主要以子囊菌和半知菌为优势菌,这与绝大多数具有活性的海洋真菌主要以子囊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为多数的分布情况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多样性 子囊菌亚门 半知菌亚门
下载PDF
红树林真菌Hypocrea lixii VB1的抗癌及抗菌活性(英文)
12
作者 B.Valentin Bhimba D.A.Agnel Defora Franco +3 位作者 Jibi Merin Mathew Geena Mary Jose Elsa Lycias Joel M.Thangaraj 《中国天然药物》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77-80,共4页
AIM:Mangrove is one of the oldest living tree species and its leaves are among the most extensively studied botanicals in use today.Scientific research throughout the world has found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fact that ... AIM:Mangrove is one of the oldest living tree species and its leaves are among the most extensively studied botanicals in use today.Scientific research throughout the world has found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fact that its foliar extracts have great potential against human microbial pathogens.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isolation of foliar fungi from Rhizophora mucronata,Avicenna officialis and Avicenna marina.METHOD:It was isolated in Sabouroud's Dextrose Agar and mass cultivation was done in Sabouroud's Dex-trose broth.RESULTS:The ethyl acetate extract showed maximum antibacterial activity which inturn checked fo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against bacterial pathogens and anticancer activity for Hep2 and MCF7 cell line in vitro.The DNA was isolated from the fungi and the ITS region of 5.8 s RNA was sequenced and assigned to new species as they are separated from the type strains phylogenetic neighbors by sequence similarities.CONCLUSION:This preliminary screening of fungal endophytes revealed their potential to yield potent bioactive compounds for drug discovery program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工程学 仿生学 基因工程 酶工程
原文传递
红树林内生真菌K38和E33混合发酵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春远 佘志刚 +1 位作者 林永成 周世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6-138,144,共4页
将混合发酵技术应用于来自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E33和K38的培养,其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较强抑制活性,从该提取物中分离到deoxyscytalidin(1),1-甲氧基-2-羟基-3-甲基蒽醌(2),5-丁基-2-吡啶甲酸甲酯(3),5-(3-丁烯基)-2... 将混合发酵技术应用于来自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E33和K38的培养,其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较强抑制活性,从该提取物中分离到deoxyscytalidin(1),1-甲氧基-2-羟基-3-甲基蒽醌(2),5-丁基-2-吡啶甲酸甲酯(3),5-(3-丁烯基)-2-吡啶甲酸甲酯(4),sescandelin(5)五个单独培养未能得到的代谢产物,其中化合物1,2,3,4为首次从海洋真菌里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内生真菌 混合发酵 抗真菌活性
下载PDF
两株红树内生真菌混合发酵液提取物抗植物病原菌活性及LC-MS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丁唯嘉 张杰 +1 位作者 黎荣棠 李春远 《广东化工》 CAS 2010年第12期7-9,共3页
将混合发酵技术用于南海红树内生真菌E33和K38的培养,发酵液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显示强烈抑制作用,抑制率比单独发酵平均增加1~3倍。LC-MS检测显示混合发酵时代谢物种类显著增加,表明两菌发展出不同于单独发酵的代... 将混合发酵技术用于南海红树内生真菌E33和K38的培养,发酵液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显示强烈抑制作用,抑制率比单独发酵平均增加1~3倍。LC-MS检测显示混合发酵时代谢物种类显著增加,表明两菌发展出不同于单独发酵的代谢途径,产生了强效抗菌活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内生真菌 混合发酵 抗真菌活性
下载PDF
两株红树内生真菌共培养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春远 黄松 +2 位作者 佘志刚 林永成 周世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8-82,共5页
将来自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E33和K38的共培养,从该培养液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到环(L-苯丙-L-脯)二肽(1),环(D-脯-L-苯丙)二肽(2),环(L-苯丙-反-4-羟基-L-脯)二肽(3),环(顺-4-羟基-D-脯-L-苯丙)二肽(4),环(L-脯-L-酪)二肽(5),环(D-脯-L-酪... 将来自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E33和K38的共培养,从该培养液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到环(L-苯丙-L-脯)二肽(1),环(D-脯-L-苯丙)二肽(2),环(L-苯丙-反-4-羟基-L-脯)二肽(3),环(顺-4-羟基-D-脯-L-苯丙)二肽(4),环(L-脯-L-酪)二肽(5),环(D-脯-L-酪)二肽(6),环(D-脯-D-色)二肽(7),木糖醇(8),腺苷(9),尿苷(10),其中化合物6为首次从真菌中分离到,化合物2,6,7,8为首次从海洋真菌里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内生真菌 共培养 环二肽
下载PDF
一株抗MRSA红树林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4
16
作者 缪承杜 林海鹏 +1 位作者 张志华 洪葵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0年第11期2015-2019,共5页
红树林是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从海南文昌红树林保护区的红树林样品中进行真菌选择性分离,对其发酵液进行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活性筛选,并对活性较好的菌株进行鉴定。利用琼脂孔阱扩散法进行抗MRSA活性菌株筛选,通过培养特... 红树林是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从海南文昌红树林保护区的红树林样品中进行真菌选择性分离,对其发酵液进行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活性筛选,并对活性较好的菌株进行鉴定。利用琼脂孔阱扩散法进行抗MRSA活性菌株筛选,通过培养特征、形态特征、ITS 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红树林中分离共得到608株真菌,活性筛选得到7株真菌,其中菌株092008具有较强的抗MRSA活性,通过各种指标鉴定菌株092008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真菌
下载PDF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植物和沉积物真菌多样性及其药用活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闫璧滢 陈渝川 +6 位作者 雷丽娟 王潇 解云英 赵午莉 张晶 司书毅 陈明华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8-171,共14页
目的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3种植物和沉积物来源真菌多样性进行勘探,旨在发现潜在的真菌新物种和药用真菌。方法基于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对分离得到的真菌进行初步鉴定,并对真菌发酵粗提物进行抗菌、抗新冠病毒靶标、抗结核、抗动脉... 目的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3种植物和沉积物来源真菌多样性进行勘探,旨在发现潜在的真菌新物种和药用真菌。方法基于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对分离得到的真菌进行初步鉴定,并对真菌发酵粗提物进行抗菌、抗新冠病毒靶标、抗结核、抗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的广泛活性筛选。结果从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植物和沉积物中共分离得到164株真菌,鉴定出106株,分布在17个目33个科43个属,其中优势菌群为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和曲霉属(Aspergillus),分别占总体的12.26%、12.26%和9.43%。结论初步认知了海南东寨港红树林3种植物及沉积物来源真菌的多样性,发现了一些潜在的能产生活性物质的真菌,为后续研究红树林环境来源的真菌代谢产物的化学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来源真菌 抗菌活性 抗冠状病毒活性 细胞毒性 海南东寨港
下载PDF
海洋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e YX-25和放线菌Streptomyces exfoliates YX-32共培养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贺小平 粟登权 +1 位作者 丁立建 何山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5772-5779,共8页
目的研究来源于福建云霄红树林底泥中的链格孢霉属真菌AlternariaalternateYX-25和链霉菌属放线菌Streptomyces exfoliatus YX-32共培养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通过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 目的研究来源于福建云霄红树林底泥中的链格孢霉属真菌AlternariaalternateYX-25和链霉菌属放线菌Streptomyces exfoliatus YX-32共培养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通过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共培养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MS和NMR等波谱方法及文献对比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2株共培养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gliotoxin(1)、12,13-dihydroxy-fumitremorgin C(2)、fumitremorgin(3)、bisdethiobis (methylthio) gliotoxin(4)、demethoxyfumitremorgin C(5)、vermistatin(6)、cyclo-(L-Trp-L-Pro)(7)、6-methoxyspirotryprostatin B(8)和citrinolactone D(9)。结论首次从海洋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e YX-25和放线菌Streptomyces exfoliatus YX-32共培养发酵产物中发现了9个化合物,为吲哚二酮哌嗪类、聚酮类、环肽类化合物。共培养方法可使代谢产物丰富,可作为一种诱导次级代谢产物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海洋真菌 放线菌 GLIOTOXIN vermistatin
原文传递
黄槿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丹 朱天骄 +1 位作者 顾谦群 李德海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22,共6页
目的对1株分离自广西红树林植物黄槿(Hibiscus tiliaceus)的内生真菌Penicilliumsp·LD-68的抗肿瘤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溶剂萃取、柱色谱层析及制备HPLC等方法对菌株发酵产物进行活性追踪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手段进行... 目的对1株分离自广西红树林植物黄槿(Hibiscus tiliaceus)的内生真菌Penicilliumsp·LD-68的抗肿瘤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溶剂萃取、柱色谱层析及制备HPLC等方法对菌株发酵产物进行活性追踪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手段进行化学结构鉴定,以SRB和MTT法评价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5个弯孢霉菌素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curvularin(1)、dehydrocurvularin(2)、11-β-Hy-droxy-12-Oxocurvularin(3)、11-β-Hydroxycurvularin(4)、11-α-Hydroxycurvularin(5)。化合物1~5对A549、hela、BEL-7402、K562 4种人肿瘤细胞株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2、3、4、5对hela细胞具有较好的抗肿瘤细胞活性,IC50分别为3.99、7.75、10.00、5.10μmol·L-1。结论首次测定了化合物3~5对A549、hela、BEL-7402、K562 4种肿瘤细胞系的细胞毒活性,其中对hela细胞显示出较高的抑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内生真菌 Hibiscustiliaceus PENICILLIUM sp 弯孢霉菌素 抗肿瘤
原文传递
红树林内生真菌K38和E33共培养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春远 龚兵 +3 位作者 黄素萍 佘志刚 林永成 周世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6-69,共4页
将来自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E33和K38的共培养,从该培养液提取物中分离到Castaneiolide(1),脑苷脂-1-O-吡喃葡萄糖基-(2S,3R,4E,2'R)-2-N-(2'-羟基棕榈酰)-9-甲基-4,8-sphingadienine(2),3β,7β,19-三羟基-5-烯-胆甾烷(3),3-羟基... 将来自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E33和K38的共培养,从该培养液提取物中分离到Castaneiolide(1),脑苷脂-1-O-吡喃葡萄糖基-(2S,3R,4E,2'R)-2-N-(2'-羟基棕榈酰)-9-甲基-4,8-sphingadienine(2),3β,7β,19-三羟基-5-烯-胆甾烷(3),3-羟基-4-(3-甲基-2-丁烯氧)基-苯甲醛(4),对羟基苯甲醛(5)五个代谢产物,其中化合物1,2,4为首次从海洋真菌里得到。化合物1,2,3,4以往未从单独发酵的两菌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内生真菌 共培养 代谢产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