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如何在员工层面有效落地?——人与自然导向对员工绿色行为的影响机制
1
作者 黄亮 郭子生 《商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7-40,共14页
将员工的人与自然导向转化为绿色行为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微观基础,但其中的机理尚未明确。基于个性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文章探讨了作为员工个性系统构成要素的人与自然导向如何转化为绿色行为的认知(即员工自然联结)与情感(... 将员工的人与自然导向转化为绿色行为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微观基础,但其中的机理尚未明确。基于个性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文章探讨了作为员工个性系统构成要素的人与自然导向如何转化为绿色行为的认知(即员工自然联结)与情感(即员工和谐环保热情)传导作用以及环保服务型领导在其中的引导机制。对来自25个省份的企业367名员工的三阶段跟踪调查验证了员工人与自然导向对其绿色行为影响的认知(即自然联结)传导作用路径,并证实了环保服务型领导对上述的员工认知(即自然联结)与情感(即和谐环保热情)双传导作用效应的正向调节作用。这些结论为回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如何在员工层面有效落地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导向 绿色行为 自然联结 和谐环保热情 环保服务型领导
下载PDF
马克思自然观的以人为本与生态取向 被引量:1
2
作者 初秀英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1-57,共7页
马克思自然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始终把人、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作为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认为人作为相对于自然来说的主体性存在,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目的,又是惟一可以依靠的人... 马克思自然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始终把人、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作为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认为人作为相对于自然来说的主体性存在,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目的,又是惟一可以依靠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能动的调控者。生态取向正是马克思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现实依归。马克思认为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条件,同时他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并指出随着生产关系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控制,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并不因为主张以人为本而陷入反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相反,它避免了生态中心主义因主张消极适应自然而陷入生态保护的空想误区,从而在更现实、更科学的基础上体现了自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然观 人与自然 以人为本 生态取向
下载PDF
论钱穆天人合一观的生态文明取向 被引量:1
3
作者 赖功欧 《鄱阳湖学刊》 2014年第4期36-48,共13页
钱穆的天人合一观建基于其一生持守的"人文演进"观之上,越到晚年,其思维越趋于"道之大原出于天"的理念,越凸显出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之思维取向。钱穆深信天人合一为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有了这一信仰,就有其实践之路... 钱穆的天人合一观建基于其一生持守的"人文演进"观之上,越到晚年,其思维越趋于"道之大原出于天"的理念,越凸显出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之思维取向。钱穆深信天人合一为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有了这一信仰,就有其实践之路,这就是人是可以参赞天地之"化育"过程而促其功能实现的,而这一参赞须符合天道自然之规律。钱穆坚信,天人合一观的生态文明取向,将是中国思想对世界文化作出的最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天人合一观 生态文明 思维取向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4
作者 李青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9-38,125,共11页
生态集体主义是在反对西方社会长期坚持的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承续传统集体主义的精髓,又克服以往集体主义视野中只有“人”没有“自然”的弊端,进而生成的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的新型价值观念,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 生态集体主义是在反对西方社会长期坚持的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承续传统集体主义的精髓,又克服以往集体主义视野中只有“人”没有“自然”的弊端,进而生成的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的新型价值观念,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取向。生态集体主义的价值内涵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深度契合。这有力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何以可能。因此,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不断深化生态集体主义的现实表达,保持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张力,坚持以整体论为本位的生存性关怀,践行“理性生态人”的行为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集体主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价值取向
下载PDF
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
作者 郝建玲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20-22,共3页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存在三种理论,即“极端的人类中心论”、“极端的自然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法的正义价值、传统自然法三大理论都要求和支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论”,同时强调这种和谐共处是在以人为本前提下...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存在三种理论,即“极端的人类中心论”、“极端的自然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法的正义价值、传统自然法三大理论都要求和支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论”,同时强调这种和谐共处是在以人为本前提下的和谐共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的关系 和谐共处 以人为本
下载PDF
道德动因视域下传统清官人格养成的“三个维度”
6
作者 孙泊 陈楠 《廉政文化研究》 2018年第5期78-84,共7页
揭示传统清官人格的道德动因,应该秉承唯物史观从"三个维度"加以整体性、宏观域、发展性研究:一是探寻哲学基点,从"天人之辩"的理论思维加以追问。对于自然的本能敬畏和神格崇拜心理,催生了道德的意义和遵循道德的... 揭示传统清官人格的道德动因,应该秉承唯物史观从"三个维度"加以整体性、宏观域、发展性研究:一是探寻哲学基点,从"天人之辩"的理论思维加以追问。对于自然的本能敬畏和神格崇拜心理,催生了道德的意义和遵循道德的原始起点,引发了传统视域下对天道敬畏的理论命题,萌生出神秘的生命情怀。二是立足治国理政,从"德治之基"的实践思维加以追寻。道德人的价值诉求和道德教化的治理功效,孕育和推进了传统社会的德治思维和德化路向,培育出浓郁的家国情怀。三是回归终极理想,从"民本之要"的价值思维加以揭秘。无论是个体的圣贤追寻还是整体的政治理想,最终都是为了人的意义,目标都指向人的主体性实现,是"天人合一"命题的真正超越,彰显出鲜明的人民情怀。因此,传统清官人格是生命情怀、家国情怀和人民情怀"三位一体"的集中体现和价值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清官人格 道德动因 天人之辩 德治传统 民本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