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省粮食大县(市)粮食生产效率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冯静 杨静 姜会明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3-498,共6页
以2004—2013年度吉林省前郭县、德惠市、榆树市等14个粮食大县(市)为样本,运用DEA模型从静态和动态2个角度对吉林省粮食大县(市)的粮食生产效率进行了比对分析,并用Tobit模型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德惠市等粮食大县(市)存在... 以2004—2013年度吉林省前郭县、德惠市、榆树市等14个粮食大县(市)为样本,运用DEA模型从静态和动态2个角度对吉林省粮食大县(市)的粮食生产效率进行了比对分析,并用Tobit模型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德惠市等粮食大县(市)存在投入要素松弛情况;粮食大县(市)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普遍较低;户均粮食播种面积对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入社比重对生产效率具有正面影响,户均农机动力则有负面影响。据此提出,吉林省粮食大县(市)需要合理配置要素的投入,提高农民合作社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土地流转,适度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农机设备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效率 DEA模型 TOBIT模型 粮食大县(市) 吉林省
原文传递
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约翰 张平宇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7-90,共4页
本研究采用几何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对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1989-2008年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变化态势,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发展农业经济提供支持。研究结果显示:1989-2000年粮食... 本研究采用几何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对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1989-2008年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变化态势,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发展农业经济提供支持。研究结果显示:1989-2000年粮食主产区处于人口和经济承载力双重富余,经济发展不足;2001-2008年人口承载力富余,经济发展较好;水土资源对于相对承载力贡献较大,经济资源对相对承载力贡献逐渐上升;相对于山东、河南、两湖地区等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吉林中部粮食主产区处于人口、经济富余,相比黑龙江,粮食主产区人口承载力相对富余;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吉林省粮食主产区相对承载力呈现出波动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资源承载力 粮食主产区 吉林省
原文传递
化肥面源污染排放的时空演进及驱动因素研究——基于中国13个粮食主产省2000~2020年数据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晓倩 李玲 孙小龙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59,共11页
为揭示粮食主产省化肥面源污染排放时空特征,保障粮食安全,验证化肥零增长行动计划是否有效,文章基于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2000~2020年的数据,运用化肥流失系数法、标准差椭圆法、LMDI分解法分析了粮食主产省化肥面源污染排放的时空演变... 为揭示粮食主产省化肥面源污染排放时空特征,保障粮食安全,验证化肥零增长行动计划是否有效,文章基于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2000~2020年的数据,运用化肥流失系数法、标准差椭圆法、LMDI分解法分析了粮食主产省化肥面源污染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粮食主产省在考察期内农业化肥面源污染总量和强度均呈现倒U型的变化趋势,且在2015年化肥面源污染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为376.72万t, 2020年粮食主产省实现化肥零增长的目标。2)化肥面源污染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较高水平的省份主要分布在苏鲁地区及周边省份,同时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聚集特征。3)粮食主产省的化肥面源污染排放总量重心由山东省济南市转移至山东省泰安市,热点区域呈向东北扩张趋势,而面源污染强度重心一直维持在山东省泰安市,面源污染总量和强度均呈西南-东北方向集聚。4)种植规模的扩大、产出效应均加剧了化肥面源污染程度。所以,应平衡经济效益和面源污染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绿色种植技术,采取因地制宜、联防联控的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主产省 面源污染 时空演进 驱动因素
原文传递
河南省粮食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4
作者 王雁杰 魏心雨 +3 位作者 王锦辉 孙梦媛 王智芳 周凯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93-99,共7页
【目的】揭示河南省粮食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方法】以河南省耕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综合指数法、阻力诊断模型,选取15个关键指标,对河南省粮食主产区2007、2012、2017、2022年耕... 【目的】揭示河南省粮食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方法】以河南省耕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综合指数法、阻力诊断模型,选取15个关键指标,对河南省粮食主产区2007、2012、2017、2022年耕地生态安全时空格局的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进行研究。【结果】2007—2022年河南省粮食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特征,高安全等级和低安全等级的数量都以相对较高的速度变化,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2007年的0.342上升到2022年的0.435。河南省各市耕地生态安全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显著,敏感级别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一般安全级别和比较安全级别分布在河南省东部,风险级别分布靠近边缘区域。影响河南省粮食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时空格局的主要阻力因子为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26.1%)、人均耕地面积(18.69%)、人均水资源量(18.45%)。【结论】2007—2022年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生态安全总体处于一般安全级。提高农业资源效率,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确保农田生态与粮食安全之间的长期良性互动,对优化河南省耕地生态安全格局至关重要。研究结果可为优化河南省粮食主产区耕地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生态安全格局 PSR模型 河南省
下载PDF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邓梦秋 安海燕 《作物研究》 2023年第1期87-92,共6页
中国人的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是“未来谁来养活中国人”的唯一答案。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持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是否产生冲击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选取粮食主产省份四川省作为... 中国人的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是“未来谁来养活中国人”的唯一答案。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持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是否产生冲击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选取粮食主产省份四川省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四川省2009—2018年21个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与此同时,非农产业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耕地面积对粮食生产也具有显著影响。由此建议,引导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发挥非农产业的外溢效应,重视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以实现粮食供应稳定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转移 粮食生产 粮食主产省
下载PDF
河南省粮食核心区耕地保护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付标 吴艳 +2 位作者 潘涛 胡晓 王涛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502-1505,共4页
在经济不断发展、耕地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加的今天,我国一方面要保证传统产粮区的稳产,另一方面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国家粮食核心区,以保证全国粮食的供给。以河南省粮食核心区的提出和建设必要性分析为基础,提出河南省粮食... 在经济不断发展、耕地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加的今天,我国一方面要保证传统产粮区的稳产,另一方面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国家粮食核心区,以保证全国粮食的供给。以河南省粮食核心区的提出和建设必要性分析为基础,提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耕地保护的主要任务,探讨了保障粮食生产的耕地保护新机制,并根据农业分区成果,指出了粮食核心区耕地保护应重点建设的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粮食核心区 河南省
下载PDF
安徽省粮食主产区反哺性补偿政策实践探微
7
作者 王晓静 许诺 徐济益 《巢湖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70-76,共7页
粮食主产区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核心地区,影响着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粮食主产区补偿政策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粮食产量、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创造性。安徽省作为粮食调出省之一,应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对粮食主产区农民的贡献和机... 粮食主产区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核心地区,影响着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粮食主产区补偿政策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粮食产量、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创造性。安徽省作为粮食调出省之一,应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对粮食主产区农民的贡献和机会成本的丧失给予有效补偿,激发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要提升粮食主产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使粮食种植成为农民取得较高收益和体面的职业。基于此,文章分析粮食补贴的演进脉络及反哺性补偿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全安徽省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粮食补贴政策 反哺性补偿 安徽省
下载PDF
粮食主产区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8
作者 刘凤伟 《山东纺织经济》 2012年第1期21-25,共5页
本文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了我国粮食主产区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的问题与对策。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拉动能力不强、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和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建立起包括科... 本文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了我国粮食主产区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的问题与对策。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拉动能力不强、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和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建立起包括科技支撑、人力资本支撑、资金支撑、组织支撑、市场支撑及政策支撑在内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河南省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的对策主要有:立足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构造河南省农业政策体系;以培育产地批发市场为基础,建立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建和市场发育,完善现代农业组织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现代要素供给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现代农业 支撑体系 河南省
下载PDF
粮食主产区煤炭资源开发与农用地生态补偿机制 被引量:3
9
作者 鄂施璇 雷国平 +2 位作者 张莹 苗智博 张康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5期306-311,共6页
[目的]定量测算煤炭资源开采对农用地生态环境影响,构建矿产资源开发与农用地生态补偿新机制。[方法]以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鸡西市东山煤矿为例,采用市场价值法、排污费及机会成本法。[结果](1)煤炭资源开发直接影响农用地完整性及粮食生... [目的]定量测算煤炭资源开采对农用地生态环境影响,构建矿产资源开发与农用地生态补偿新机制。[方法]以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鸡西市东山煤矿为例,采用市场价值法、排污费及机会成本法。[结果](1)煤炭资源开发直接影响农用地完整性及粮食生产,间接影响生态环境及矿区居民健康。(2)资源开发企业造成生态损失由破坏及受益企业承担补偿,不明确破坏主体及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环境损害由政府作为生态补偿主体;矿产资源开发对现代农业产区水土资源造成长期及不可逆转性的生态环境损害,土地整理复垦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粮食主产区重要补偿客体,生态环境治理区及矿区居民也是补偿客体。(3)鸡西市东山煤矿开采与农用地生态补偿为947.20万元/a,补偿标准为煤炭产值的2.92%。(4)政府以财政转移支付作为生态补偿方式,矿产开发企业以资源开采与农业生态补偿标准形成保证金制度,保证履行生态治理义务。[结论]粮食主产区煤炭资源开发与农用地生态补偿机制应构建以受益企业及政府为补偿主体、土地整理复垦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生态环境治理区及矿区居民为补偿客体,测算煤炭开发对农用地的直接及间接影响作为补偿标准,建立多元化的补偿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矿产资源开发 农用地生态补偿 补偿机制 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
下载PDF
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关联的空间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程叶青 邓吉祥 房艳刚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27-736,共10页
基于24个空间单元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和ESDA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定量评价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关联度,并分析各县域城乡关联状态与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城乡综合关联Moran’s I指数仅为-0.12... 基于24个空间单元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和ESDA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定量评价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关联度,并分析各县域城乡关联状态与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城乡综合关联Moran’s I指数仅为-0.1205,表明各县域城乡关联呈分散状态;经济、社会和基本建设非均衡发展是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2)区域城乡关联的区域差异明显,地级市辖区城乡关联性显著高于各县(县级市);经济、社会和基本建设关联性分别呈现"圈层"、"十字型"和"块状"的空间结构。(3)区域城乡关联表现出较弱的集聚趋势。空间差异较小的县域主要沿哈大线呈带状分布,空间差异较大的县主要分布在5个地级市辖区和东南部低山丘陵区;经济、社会和基本建设关联性分别表现为弱扩散、强极化和强扩散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关联 BP神经网络 ESDA 粮食主产区 吉林省中部
原文传递
中西部粮食主产区城镇化的思考——基于城镇化研究文献和河南省城镇化数据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7-54,共8页
基于我国城镇化问题研究的文献成果,通过回顾、分析粮食主产区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和问题,可以发现,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突出的矛盾体现在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的空间错位。错位的原因在于我国小城镇主导的城镇化模式,以及户籍和土地制度造成的... 基于我国城镇化问题研究的文献成果,通过回顾、分析粮食主产区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和问题,可以发现,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突出的矛盾体现在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的空间错位。错位的原因在于我国小城镇主导的城镇化模式,以及户籍和土地制度造成的要素流动,特别是人员流动障碍。消除要素流动障碍不仅是化解我国城镇化矛盾的良方,更能为我国粮食主产区未来经济发展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并有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粮食主产区 集聚 要素流动 河南省
下载PDF
粮食大县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吉林省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朝丹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38-343,348,共7页
在分析粮食大县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对吉林省粮食大县县域经济发展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化程度、粮食产量、资本投入、农业机械化水平、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依次减弱。由此可见,粮食产量大... 在分析粮食大县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对吉林省粮食大县县域经济发展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化程度、粮食产量、资本投入、农业机械化水平、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依次减弱。由此可见,粮食产量大,并不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包袱,只要依托粮食这一优势资源,发展粮食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把财政收入的主体从农业转向工业和服务业,粮食就会由"包袱"变为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大县 县域经济 吉林省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安全研究——以河南省新郑市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保莲 兖津宇 焦俊党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3451-3455,共5页
通过RS和GIS平台,综合运用遥感影像、统计报表及抽样调查数据,研究粮食主产区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安全状况。模型分析表明,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近6年来河南省新郑市高景观生态功能性用地内部转移加剧、单一功能基础设施用地... 通过RS和GIS平台,综合运用遥感影像、统计报表及抽样调查数据,研究粮食主产区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安全状况。模型分析表明,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近6年来河南省新郑市高景观生态功能性用地内部转移加剧、单一功能基础设施用地增加明显,达82.89%,高通道、高增长区域结构演变相对剧烈,平均幅度超过5.56%,整体呈现"Y"型支撑、外围交错散布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相对应,土地利用结构变动引致土地生态安全性降低,且表现出各区域同向退化、整体均衡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城镇化速度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动呈正相关,切实影响生态环境,贡献率超过45%,远大于工业化及其他因素,而指向性土地制度因素对生态安全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安全 粮食主产区 新郑市 河南省
下载PDF
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格局特征 被引量:23
14
作者 程叶青 邓吉祥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91-1601,共11页
运用主成分分析、多目标加权求和模型、马尔可夫链和ESDA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24个空间单元2000年、2003年、2007年3个时间断面的数据,探讨该区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动力因子。研究结果表明:... 运用主成分分析、多目标加权求和模型、马尔可夫链和ESDA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24个空间单元2000年、2003年、2007年3个时间断面的数据,探讨该区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动力因子。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域城乡发展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城乡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趋于扩大;②区域城乡综合发展水平"两极分化"明显,高水平空间单元集中在5个地级市辖区,低水平空间单元进一步向哈大铁路沿线集聚,并在其北侧形成"哑铃"状连续分布区,该区域有可能陷于强者愈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③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城乡经济实力、空间区位、居民收入等是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动力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指数 马尔可夫链 ESDA 动力因子 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
原文传递
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系统耦合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程叶青 邓吉祥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6-130,145,共6页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城乡系统耦合的定量测度指标体系和模型,探讨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系统耦合的驱动因素及其空间格局。研究表明:①城乡系统耦合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城市非农产业效益、城市就业...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城乡系统耦合的定量测度指标体系和模型,探讨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系统耦合的驱动因素及其空间格局。研究表明:①城乡系统耦合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城市非农产业效益、城市就业与投资对乡村具有较强的作用;农村的居民生活水平、农业效益与城市子系统的关联性较强。②吉林省中部地区城乡耦合度总体上呈现东、中、西的空间分异特征。耦合度高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地丘陵区和西部平原区;耦合度较低的县域集中成片分布在研究区中部的哈大沿线和5个地级市辖区。③依据城乡系统耦合度与人均GDP的关系,将吉林省中部24个县域划分为协调型、磨合型、拮抗型和低水平协调4种空间类型,其中拮抗型县域数占全部县域总量的54%,是今后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协调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系统耦合 灰色关联度 耦合度 空间格局 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