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 NUA-051及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发酵酸解玉米秸秆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亚蕾 杨波 罗瑞明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61-264,共4页
以蛋白质得率为目标,综合考虑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NUA-051)与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utilis)2.281的共生特性及营养竞争,通过木霉发酵产物还原糖对菌体生长抑制的实验研究及发酵条件实验,确立了以酸解玉米秸秆为原料生产单细胞蛋... 以蛋白质得率为目标,综合考虑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NUA-051)与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utilis)2.281的共生特性及营养竞争,通过木霉发酵产物还原糖对菌体生长抑制的实验研究及发酵条件实验,确立了以酸解玉米秸秆为原料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发酵工艺:酸解玉米秸秆150g/L,木霉发酵40h接种酵母2%,(NH4)2SO425.0g/L,KH2PO46g/L、MgSO4·7H2O0.4g/L,通风量为4.5L/L·min为,搅拌转速为600r/min,pH5~6,温度35℃。木霉发酵时间40h,酵母发酵时间24h,发酵总周期64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ide NUA-51) 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 发酵条件 单细胞蛋白
原文传递
玉米秸秆破碎度与酶解光合制氢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胡建军 郭婕 +2 位作者 岳建芝 张志萍 张全国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4-910,共7页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利用微化破碎和酶水解结合的预处理方法,采用自制的光合制氢实验装置,进行不同破碎度对酶解光合制氢过程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玉米秸秆破碎度为53~61μm时,最大比产氢速率约为26.4mL/(L·h),光能转化率达...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利用微化破碎和酶水解结合的预处理方法,采用自制的光合制氢实验装置,进行不同破碎度对酶解光合制氢过程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玉米秸秆破碎度为53~61μm时,最大比产氢速率约为26.4mL/(L·h),光能转化率达到25%,底物能量转化率约为5.3%,既具有较高的累计产氢量,又保证了较好的光能转化率和底物能量转化率,产氢综合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破碎度 光合制氢 光能转化率 底物能量转化率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与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71
3
作者 蒋向 任洪志 贺德先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69-574,共6页
为给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机理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总结和分析了该技术的研究进展。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和矿质营养含量、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以及下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品质及... 为给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机理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总结和分析了该技术的研究进展。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和矿质营养含量、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以及下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品质及麦田病虫害均有影响。未来该技术应增强增产机理、量化技术及配套技术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秸秆还田 土壤理化性状 生长发育 籽粒产量
下载PDF
Fe3O4@生物炭磁性材料光-类Fenton降解水中盐酸四环素 被引量:10
4
作者 林鑫辰 于晓丹 +2 位作者 肖成龙 林森 冯威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9-93,共5页
以玉米秸秆为生物炭原料,在600℃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并利用共沉淀法在其上负载Fe3O4,制得Fe3O4@玉米秸秆炭磁性非均相芬顿催化剂。运用XRD、SEM、EDS和TEM技术对材料进行表征,研究其在不同条件下光-类Fenton协同催化降解水中盐酸... 以玉米秸秆为生物炭原料,在600℃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并利用共沉淀法在其上负载Fe3O4,制得Fe3O4@玉米秸秆炭磁性非均相芬顿催化剂。运用XRD、SEM、EDS和TEM技术对材料进行表征,研究其在不同条件下光-类Fenton协同催化降解水中盐酸四环素的性能,考察材料的磁性回收能力和催化稳定性。结果表明,Fe3O4纳米颗粒均匀覆盖在炭载体表面,整体形貌上保持玉米秸秆通道状多孔结构。初始pH=7条件下降解盐酸四环素的最佳参数为:溶液初始过氧化氢量为10 mmol/L、Fe3O4@玉米秸秆炭催化剂投加量为0.3 g/L、反应时间为60 min。材料具有pH为3~7的适用范围和磁性回收能力。催化剂稳定性强,进行5次重复实验后仍可保持98%的降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四环素 催化降解 玉米秸秆炭 光-类Fenton 磁性材料 FE3O4
下载PDF
秸秆还田应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8
5
作者 刘冬云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第11期99-99,128,共2页
总结了新乡市小麦、玉米两熟耕作制度下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玉米秸秆还田的优点,并针对小麦生产中实施玉米秸秆还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新乡地区秸秆还田下的小麦安全生产提供指导。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及机具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班春华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2年第10期33-35,共3页
为提高辽宁省的玉米产量,在介绍玉米保护性技术内容的基础上,介绍免耕少耕、免耕播种、药剂灭草、玉米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探讨适用于辽宁地区的相关机具,为在辽宁地区的玉米种植中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玉米 免耕 秸秆还田
下载PDF
玉米秸秆整株全量还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及其对后茬小麦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9
7
作者 马永良 师宏奎 +1 位作者 张书奎 吕润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42-46,共5页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 ,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 ,同时作物秸秆也成倍增加 ,特别是玉米秸秆 ,茎秆高大 ,处理困难 ,未能很好处理利用 ,大部分被农民弃之焚烧 ,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成为一大公害。实行秸秆还田是减少环境污染 ,培肥地力...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 ,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 ,同时作物秸秆也成倍增加 ,特别是玉米秸秆 ,茎秆高大 ,处理困难 ,未能很好处理利用 ,大部分被农民弃之焚烧 ,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成为一大公害。实行秸秆还田是减少环境污染 ,培肥地力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玉米秸秆连续 3年整株还田和粉碎还田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玉米秸秆整株还田可以有效促进土壤理化性状改善 ,使土壤有机质年递增 0 .0 33% ,0~ 10cm表层土壤容重降低 0 .17~ 0 .2 5g ,1~ 0 .0 5mm的大团粒增加 2 0 %左右 ,使后茬小麦增产 1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整株还田
下载PDF
半干旱雨养区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对土壤水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5
8
作者 韩凡香 常磊 +8 位作者 柴守玺 杨长刚 程宏波 杨德龙 李辉 李博文 李守蕾 宋亚丽 兰雪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74-882,共9页
水分不足是限制半干旱雨养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地表覆盖能够改善土壤的微环境,从而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明确西北半干旱雨养区不同保墒措施下旱地马铃薯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于2014—2015年设置了玉米秸秆... 水分不足是限制半干旱雨养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地表覆盖能够改善土壤的微环境,从而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明确西北半干旱雨养区不同保墒措施下旱地马铃薯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于2014—2015年设置了玉米秸秆带状覆盖种植(T1)、半膜大垄(T2)、全膜双垄(T3)和露地平作(对照,CK)4种栽培模式,研究了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地膜覆盖种植对马铃薯产量、土壤水分变化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能有效改善马铃薯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状况,地膜覆盖对马铃薯生育前期土壤水分保蓄效果较好,秸秆带状覆盖对生育中后期土壤水分状况的改善效果明显。与对照(CK)相比,3种覆盖处理均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其中T1处理效果最好,较CK提高2.8%~7.8%,尤其在伏旱阶段的块茎形成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高于地膜覆盖处理。与CK相比,T1处理马铃薯产量提高10.5%~34.2%,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8.9%~29.8%,达108.9~134.0 kg·hm^(–2)·mm^(–1),商品薯率提高14.7%~38.8%,达82.3%~92.2%。马铃薯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r=0.836**)呈显著正相关。T1的产量和商品薯率均显著高于T2和T3(P<0.05)。可见,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具有显著的纳雨保墒作用,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增产效果显著。其推广应用可有效提高该区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马铃薯稳产高产,可作为西北雨养农业区旱地马铃薯生产的高效栽培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水分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半干旱雨养区 马铃薯
下载PDF
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培肥机理及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8
9
作者 梁卫 袁静超 +6 位作者 张洪喜 闫孝贡 刘剑钊 蔡红光 沙洪林 迟畅 任军 《东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2期44-49,共6页
本文提出了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现状与存在问题,从玉米秸秆还田腐解规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有机质(碳)、土壤微团聚体、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总结了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培肥机理研究进展,阐述了玉米秸秆还田... 本文提出了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现状与存在问题,从玉米秸秆还田腐解规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有机质(碳)、土壤微团聚体、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总结了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培肥机理研究进展,阐述了玉米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领域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玉米秸秆 还田技术
原文传递
水热法制备玉米叶基生物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55
10
作者 常春 刘天琪 +1 位作者 王瑀婷 赵莹莹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680-2690,共11页
以农业废弃物玉米叶和玉米秆为原材料,采用水热法制备生物炭,通过批试验方法考察了接触时间、污染物初始浓度、生物炭投加量、反应体系温度及溶液p H值等因素对2种生物炭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并对吸附规律进行了探讨.吸附动力学拟合结果... 以农业废弃物玉米叶和玉米秆为原材料,采用水热法制备生物炭,通过批试验方法考察了接触时间、污染物初始浓度、生物炭投加量、反应体系温度及溶液p H值等因素对2种生物炭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并对吸附规律进行了探讨.吸附动力学拟合结果发现,准二级动力学能更好地拟合吸附过程(R^2=0.9986~0.9999);颗粒内扩散方程拟合结果表明,2种生物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由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2个过程控制.玉米叶基生物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可以通过Freundlich方程来进行拟合(R^2=0.9898),说明吸附在生物炭表面是多分子层吸附过程;而玉米杆基生物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方程(R^2=0.9825),说明吸附在生物炭表面是单分子层吸附过程.与玉米杆基生物炭相比,玉米叶基生物炭具有更好的吸附性能,拟合理论最大吸附量为玉米杆基生物炭的1.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叶 玉米秆 水热反应 生物炭 吸附性能
原文传递
冻融期秸秆覆盖量对土壤剖面水热时空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3
11
作者 陈军锋 郑秀清 +3 位作者 秦作栋 刘萍 臧红飞 孙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102-110,共9页
为了揭示季节性冻融期秸秆覆盖量对土壤剖面水热时空变化的影响,分析对比了裸地和5种不同玉米秸秆覆盖厚度(5、10、15、20和30 cm)地块的土壤剖面含水率和土壤温度等值线变化特征,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土壤剖面水热变化进行了统计... 为了揭示季节性冻融期秸秆覆盖量对土壤剖面水热时空变化的影响,分析对比了裸地和5种不同玉米秸秆覆盖厚度(5、10、15、20和30 cm)地块的土壤剖面含水率和土壤温度等值线变化特征,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土壤剖面水热变化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季节性冻融期,裸地最大冻结深度为52 cm,土壤剖面水热变化较为剧烈,0~40 cm属于水热变化活跃层,覆盖厚度为5和10 cm时的土壤剖面水热变化活跃层分别为0~20和0~10 cm。秸秆覆盖厚度为15 cm时可平抑土壤剖面水热的变化,并能达到良好的保温效果。秸秆覆盖厚度为5 cm时,在土壤冻融作用和秸秆覆盖的双重效应下,耕作层土壤水分较其他地块高,储水保墒效果显著。当秸秆覆盖厚度大于15 cm时,土壤保墒保温效果不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强。从预防冻害和蓄水保墒角度出发,最佳秸秆覆盖厚度为10~15 cm。研究成果对于季节性冻土地区冬春季节农田秸秆覆盖的科学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含水率 温度 季节性冻融期 玉米秸秆 统计分析
下载PDF
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免耕播种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1
12
作者 牛新胜 马永良 +2 位作者 牛灵安 郝晋珉 张树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0期158-163,共6页
5年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定位试验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较,覆免处理土壤含水量比其他处理增加5.56%-17.0%;表层(0-10cm土层)土壤容重比其他处理降低9.35%-10.9%;覆免处理土壤总孔隙度(10,20cm土层)比清茬免耕处理增加13... 5年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定位试验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较,覆免处理土壤含水量比其他处理增加5.56%-17.0%;表层(0-10cm土层)土壤容重比其他处理降低9.35%-10.9%;覆免处理土壤总孔隙度(10,20cm土层)比清茬免耕处理增加13.80%;覆盖免耕处理水稳性团聚体(≥0.25mm)(0-10cm土层)比清翻处理增加104.5%。在0-20cm土层,覆免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比其他处理增加10.6%-15.8%、覆免处理碱解氮含量比清翻处理增加23.3%、覆免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其他处理增加29.0%-33.8%。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改善了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冬小麦产量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以充分发挥该项农作措施的优势,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秸秆覆盖免耕(NTMS) 土壤理化性状
下载PDF
不同热解温度下生物质废弃物制备的生物质炭组成及结构特征 被引量:43
13
作者 郭平 王观竹 +3 位作者 许梦 李旭 李琳慧 于济通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55-860,共6页
以玉米秸秆、树枝和树叶3种生物质废弃物为原料,分别采用差热/热重分析(TG/DTG)、红外光谱(FT-IR)、Boehm滴定及X射线衍射(XRD)方法考察热解温度为350,550,750℃时制备的生物质炭结构及组成特征.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原料的热稳定性最低,... 以玉米秸秆、树枝和树叶3种生物质废弃物为原料,分别采用差热/热重分析(TG/DTG)、红外光谱(FT-IR)、Boehm滴定及X射线衍射(XRD)方法考察热解温度为350,550,750℃时制备的生物质炭结构及组成特征.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原料的热稳定性最低,热解过程中质量损失最大,其次是树枝和树叶;玉米秸秆原料的XRD谱弥散程度最大,构成炭的微晶层数相对较少;不同原料在相同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其单位质量含有的表面官能团种类和总量相近,但pH值差别较大,其中玉米秸秆制成的生物质炭pH最大;随着温度的升高,相同原料制备生物质炭的芳香化程度增加,表面官能团总量减少,pH值升高,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特征峰消失,结构趋于石墨微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热解温度 表征 玉米秸秆 树枝 树叶
下载PDF
揉碎玉米秸秆可压缩性研究 被引量:35
14
作者 范林 王春光 +2 位作者 王洪波 赵桂芝 索海霞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6-80,共5页
揉碎玉米秸秆的可压缩性对压缩工艺的优化、压缩设备的研制、压缩后产品的特性等均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揉碎后玉米秸秆进行压缩试验,研究了在不同初始密度下以不同速度压缩时,不同含水率揉碎玉米秸秆不同个体形状的可压缩性,并分析了不... 揉碎玉米秸秆的可压缩性对压缩工艺的优化、压缩设备的研制、压缩后产品的特性等均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揉碎后玉米秸秆进行压缩试验,研究了在不同初始密度下以不同速度压缩时,不同含水率揉碎玉米秸秆不同个体形状的可压缩性,并分析了不同压缩条件下揉碎玉米秸秆体积模量与压缩量、压缩密度之间的关系,获得了体积模量与压缩密度关系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揉碎玉米秸秆的可压缩性受到喂入揉碎玉米秸秆含水率、初始密度和压缩速度的影响,且当压缩密度大于230kg/m3时,随压缩密度的增加,可压缩性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 玉米秸秆 可压缩性 影响因素 试验
下载PDF
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冬小麦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38
15
作者 王丙文 迟淑筠 +4 位作者 田慎重 宁堂原 韩惠芳 赵红香 李增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74-1380,共7页
在连续耕作10年的保护性耕作农田进行定位试验,采用静态箱-TGC气体分析仪法田间原位观测玉米秸秆还田对冬小麦田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田土壤呼吸与玉米秸秆留茬高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具有两个峰值;免耕不还田... 在连续耕作10年的保护性耕作农田进行定位试验,采用静态箱-TGC气体分析仪法田间原位观测玉米秸秆还田对冬小麦田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田土壤呼吸与玉米秸秆留茬高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具有两个峰值;免耕不还田处理的土壤呼吸为免耕全量还田处理的72.5%,常规耕作不还田处理的土壤呼吸为常规耕作全量还田处理的76.5%.土壤呼吸与20 cm土层土壤温度和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水分与土壤呼吸的相关性显著.麦田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土壤日呼吸值呈单峰曲线,于18:00达到最高.20 cm土层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值的变化趋势一致.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中,留茬1 m的秸秆还田处理能显著减少土壤呼吸,是较合理的秸秆还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留茬高度 秸秆还田 冬小麦田 土壤呼吸
原文传递
田间条件下小麦和玉米秸秆腐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BIOLOG分析 被引量:36
16
作者 王晓玥 蒋瑀霁 +1 位作者 隋跃宇 孙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03-1011,共9页
对秸秆分解微生物演变机理的研究是调控秸秆还田、提高农田地力的理论基础。本试验基于土壤置换试验平台,利用BIOLOG方法研究在寒温带、中温带和中亚热带气候下,埋于黑土、潮土和红壤中的小麦和玉米秸秆在腐解过程中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的... 对秸秆分解微生物演变机理的研究是调控秸秆还田、提高农田地力的理论基础。本试验基于土壤置换试验平台,利用BIOLOG方法研究在寒温带、中温带和中亚热带气候下,埋于黑土、潮土和红壤中的小麦和玉米秸秆在腐解过程中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的变化规律。试验中利用网袋法区分直接分解秸秆微生物。试验结果发现秸秆腐解微生物的碳源代谢活性(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 AWCD值表示)在腐解0.5 a和1 a后表现出一定的随气候变化规律,即随温度和降雨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0.5 a为海伦(0.765±0.060)>封丘(0.737±0.165)>鹰潭(0.326±0.076),1 a为海伦(0.630±0.092)>封丘(0.319±0.096)>鹰潭(0.291±0.029),但这种趋势在腐解2 a后减弱。气候条件是影响秸秆腐解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腐解时间和土壤类型。主成分分析表明在腐解0.5 a后海伦、封丘地区的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与鹰潭差异较大,而1 a后封丘和鹰潭的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与海伦的差异较大,腐解2 a后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秸秆腐解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趋于一致,均对含氮化合物利用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玉米秸秆 腐解 BIOLOG 气候 土壤置换试验
下载PDF
玉米秸秆配氮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呼吸量的影响 被引量:36
17
作者 庞荔丹 孟婷婷 +4 位作者 张宇飞 马昱萱 周森 王福林 戴建军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7-112,共6页
采用室内培养法,设置3个玉米秸秆还田量与3个氮肥水平,共9个处理,研究玉米秸秆配氮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含量以及土壤呼吸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配氮还田可以增加土壤呼吸量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蔗糖... 采用室内培养法,设置3个玉米秸秆还田量与3个氮肥水平,共9个处理,研究玉米秸秆配氮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含量以及土壤呼吸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配氮还田可以增加土壤呼吸量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相同氮肥水平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与3种酶活性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升高。玉米秸秆配氮还田对土壤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表现出一定的抑制。微生物量碳含量,土壤脲酶、蔗糖酶、CAT活性与土壤呼吸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PPO活性与土壤呼吸量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氮肥 土壤酶 土壤呼吸量 微生物量碳
原文传递
秸秆带状覆盖对半干旱雨养区冬小麦耗水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5
18
作者 常磊 韩凡香 +5 位作者 柴雨葳 包正育 程宏波 黄彩霞 杨德龙 柴守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150-4158,共9页
为探索半干旱雨养区小麦高产高效的覆盖种植技术新途径,于2013-2015年连续进行定位试验,设秸秆带状覆盖3行(覆盖带和种植带各30 cm,播种3行,SM1)、秸秆带状覆盖4行(覆盖带和种植带各40 cm,播种4行,SM2)、秸秆带状覆盖5行(覆盖带和种植带... 为探索半干旱雨养区小麦高产高效的覆盖种植技术新途径,于2013-2015年连续进行定位试验,设秸秆带状覆盖3行(覆盖带和种植带各30 cm,播种3行,SM1)、秸秆带状覆盖4行(覆盖带和种植带各40 cm,播种4行,SM2)、秸秆带状覆盖5行(覆盖带和种植带各50 cm,播种5行,SM3)、全膜覆土穴播(PMF)、不覆盖露地(CK)5个处理,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西北雨养区冬小麦的耗水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能显著改善作物土壤墒情,秸秆带状覆盖处理的土壤墒情好于地膜覆盖处理,且SM1>SM2>SM3,0~2 m土壤贮水量在小麦开花期分别平均比CK高15.4%~20.8%、11.2%~14.7%和10.1%~14.5%;秸秆带状覆盖显著提高了生育期耗水量,降低了播种至开花阶段耗水量,增加了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覆盖会提高小麦对120 cm以下深层贮水的调用比例.与CK相比,秸秆带状覆盖和地膜覆盖处理籽粒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1.9%~19.5%和26.9%~27.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9.8%~13.9%和18.4%~22.0%.因此,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模式有利于降低冬小麦前期耗水比例,改善土壤墒情,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适宜于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冬小麦的绿色种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蓄水量 冬小麦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施氮对关中还田玉米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4
19
作者 黄婷苗 王朝辉 +3 位作者 侯仰毅 顾炽明 李晓 郑险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261-2268,共8页
在陕西关中平原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采用尼龙网袋田间填埋与^(15)N同位素标记玉米秸秆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不施氮和施氮200 kg·hm^(-2)两个处理,研究施氮对小麦生长期内还田玉米秸秆腐解的影响以及腐解过程中秸秆碳、氮、磷、钾... 在陕西关中平原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采用尼龙网袋田间填埋与^(15)N同位素标记玉米秸秆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不施氮和施氮200 kg·hm^(-2)两个处理,研究施氮对小麦生长期内还田玉米秸秆腐解的影响以及腐解过程中秸秆碳、氮、磷、钾的养分释放.结果表明:从小麦播种到越冬期,施用氮肥对秸秆碳和干物质分解无显著影响,但可促进秸秆中磷的释放,抑制氮和钾的释放.灌浆到成熟期,氮肥对秸秆腐解及其N、P、K养分的释放无显著影响,但秸秆碳的释放显著增加.不同生育期,玉米秸秆碳的释放与干物质分解变化趋势一致,C/N逐渐下降.种植一季小麦后,秸秆干物质累计腐解率不足50%;秸秆碳释放率为47.9%~51.1%,不施氮和施氮处理的秸秆C/N分别由32.2降低到20.2和17.9.小麦收获时,秸秆氮、磷、钾均为净释放,氮释放量为7.2~9.4 kg·hm^(-2),占秸秆氮的12.7%~16.6%;磷释放量为1.29~1.44kg·hm^(-2),占29.0%~32.4%;钾的释放量大、释放快,越冬前超过80%,成熟时释放量为51.8~52.5 kg·hm^(-2),占90.5%~91.7%.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应考虑秸秆归还的钾,减少小麦钾肥用量,适量补充氮、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轮作 玉米秸秆 腐解
原文传递
花椰菜茎叶与玉米秸秆的混贮品质 被引量:32
20
作者 杨道兰 汪建旭 +3 位作者 冯炜弘 张艳 尹燕 王永林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51-557,共7页
本研究采用晾晒萎蔫的花椰菜(Brassica capitata)茎叶、新鲜花椰菜茎叶及玉米(Zea mays)秸秆不同比例的混合料为原料进行青贮,通过分析感官指标、pH值、粗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乙酸、丙酸、丁酸、乳酸... 本研究采用晾晒萎蔫的花椰菜(Brassica capitata)茎叶、新鲜花椰菜茎叶及玉米(Zea mays)秸秆不同比例的混合料为原料进行青贮,通过分析感官指标、pH值、粗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乙酸、丙酸、丁酸、乳酸和总酸等的变化,研究不同比例混贮对饲料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晾晒至水分含量75%的花椰菜茎叶中加入一定的添加剂能够成功青贮;花椰菜茎叶与玉米秸秆以质量比7∶3混贮,能显著提高青贮料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乳酸和丙酸含量(P<0.05),降低pH值、丁酸含量(P<0.05),说明添加30%的玉米秸秆能够改善花椰菜茎叶的青贮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椰菜茎叶 玉米秸秆 混合青贮 发酵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