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2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玉米主产区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其效果 被引量:151
1
作者 王如芳 张吉旺 +1 位作者 董树亭 刘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04-1510,共7页
在我国东北春玉米区、华北玉米区、西南玉米区3个玉米主产区,共125个县、720个村,采用问卷调查和用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玉米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其效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玉米秸秆资源利用方式中,以秸秆还田、饲料和燃料占绝大多数... 在我国东北春玉米区、华北玉米区、西南玉米区3个玉米主产区,共125个县、720个村,采用问卷调查和用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玉米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其效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玉米秸秆资源利用方式中,以秸秆还田、饲料和燃料占绝大多数,研究区域内平均分别占30.8%、26.2%和24.6%.其中东北春玉米区从大到小依次为燃料、饲料和秸秆还田,分别占35.4%、30.8%和19.8%;华北玉米区依次为秸秆还田、饲料和燃料,分别占43.6%、19.9%和17.9%;西南玉米区依次为秸秆还田、饲料和燃料,分别占29.0%、27.9%和20.5%.在研究区域内秸秆焚烧比例均较小,占12.8%;工业原料比例最小,占0.7%.秸秆还田可增加作物产量,东北、华北、西南玉米产区秸秆还田的作物产量分别平均增加632.0、371.6和290.4 kg.hm-2;还可改良土壤状况、减少化肥和有机肥的施入量,其中有机肥施入量减少20%~30%,氮肥减少16%~30%,磷肥减少24%~34%,钾肥减少33%~38%.不同产量水平地块,作物产量随秸秆产量、还田量和还田比例增加而增大.但由于秸秆还田机械不配套,还田质量差,增加了整地除草难度,加重某些病虫害发生,影响后茬作物苗期生长,仍需进行相关配套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资源 利用途径 玉米主产区
原文传递
玉米秸秆整株全量还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及其对后茬小麦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7
2
作者 马永良 师宏奎 +1 位作者 张书奎 吕润海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42-46,共5页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 ,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 ,同时作物秸秆也成倍增加 ,特别是玉米秸秆 ,茎秆高大 ,处理困难 ,未能很好处理利用 ,大部分被农民弃之焚烧 ,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成为一大公害。实行秸秆还田是减少环境污染 ,培肥地力...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 ,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 ,同时作物秸秆也成倍增加 ,特别是玉米秸秆 ,茎秆高大 ,处理困难 ,未能很好处理利用 ,大部分被农民弃之焚烧 ,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成为一大公害。实行秸秆还田是减少环境污染 ,培肥地力促进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玉米秸秆连续 3年整株还田和粉碎还田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玉米秸秆整株还田可以有效促进土壤理化性状改善 ,使土壤有机质年递增 0 .0 33% ,0~ 10cm表层土壤容重降低 0 .17~ 0 .2 5g ,1~ 0 .0 5mm的大团粒增加 2 0 %左右 ,使后茬小麦增产 1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整株还田
下载PDF
施钾和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89
3
作者 谢佳贵 侯云鹏 +4 位作者 尹彩侠 孔丽丽 秦裕波 李前 王立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0-1118,共9页
【目的】明确秸秆还田与施钾肥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与利用以及土壤钾素平衡状况的影响,为东北地区玉米秸秆和钾肥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0~2012年在玉米主产区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阳坡镇大房身村开展,试验设氮磷肥(... 【目的】明确秸秆还田与施钾肥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与利用以及土壤钾素平衡状况的影响,为东北地区玉米秸秆和钾肥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0~2012年在玉米主产区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阳坡镇大房身村开展,试验设氮磷肥(NP)、氮磷肥+秸秆还田(NP+St)、氮磷钾(NPK)、氮磷钾+秸秆还田(NPK+St)4个处理,于每年玉米成熟期每处理小区取有代表性的玉米5株,分为秸秆和子粒两部分,测定地上部干物重,并测定其氮、磷、钾含量,收获时取中间四垄玉米按14%水分计产。试验前和小区玉米收获后采集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速效钾含量,计算钾素利用等相关参数,分析不同处理的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钾素平衡状况。【结果】施钾肥和秸秆还田能提高玉米产量,与NP处理相比,NPK+St、NPK、NP+St处理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3.8%、9.6%和3.8%。施钾肥和秸秆还田可提高玉米秸秆和子粒氮、磷、钾的吸收总量。与NP相比,NPK、NP+St和NPK+St处理氮的吸收总量提高9.4%~24.7%,磷提高12.2%~26.0%,钾提高6.9%~26.4%,其中NPK+St处理的养分吸收总量最高。秸秆还田结合施钾肥(NPK+St)有利于提高钾收获指数、化肥钾和秸秆钾的利用率,其钾收获指数,化肥钾农学效率、回收率、秸秆钾回收率均高于单施化学钾(NPK)和秸秆还田处理(NP+St)。其中钾收获指数分别提高5.5%和18.8%,化肥钾农学效率和回收率分别提高8.3%和1.1%,秸秆钾农学效率和回收率分别提高4.0%和0.7%。秸秆还田结合施用钾肥(NPK+St)土壤速效钾含量比NPK和NP+St提高1.9%~4.0%,其表现为NPK+St】NP+St】NPK】NP。NPK+St、NPK、NP+St处理钾素实际盈亏率分别为15.0%、-51.1%和-18.1%。【结论】秸秆还田结合施用钾肥不仅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养分吸收总量,还有利于土壤钾素的收支平衡,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对维持土壤钾素肥力的稳定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产量 秸秆还田 土壤钾素 钾素平衡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65
4
作者 宫亮 孙文涛 +2 位作者 王聪翔 刘艳 汪仁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2-124,130,共4页
利用田间微区方法连续3年在沈阳地区草甸土研究玉米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培肥地力,还能增加玉米产量,增产效果没有无机肥的增产效果显著。与单施无机肥相比... 利用田间微区方法连续3年在沈阳地区草甸土研究玉米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物料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培肥地力,还能增加玉米产量,增产效果没有无机肥的增产效果显著。与单施无机肥相比,无机肥配施有机物料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孔隙度,同时改善土壤的氮、磷、钾养分状况。在等碳量的条件下,玉米秸秆对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效果好于猪粪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
下载PDF
半干旱雨养区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对土壤水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3
5
作者 韩凡香 常磊 +8 位作者 柴守玺 杨长刚 程宏波 杨德龙 李辉 李博文 李守蕾 宋亚丽 兰雪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74-882,共9页
水分不足是限制半干旱雨养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地表覆盖能够改善土壤的微环境,从而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明确西北半干旱雨养区不同保墒措施下旱地马铃薯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于2014—2015年设置了玉米秸秆... 水分不足是限制半干旱雨养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地表覆盖能够改善土壤的微环境,从而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明确西北半干旱雨养区不同保墒措施下旱地马铃薯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于2014—2015年设置了玉米秸秆带状覆盖种植(T1)、半膜大垄(T2)、全膜双垄(T3)和露地平作(对照,CK)4种栽培模式,研究了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地膜覆盖种植对马铃薯产量、土壤水分变化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能有效改善马铃薯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状况,地膜覆盖对马铃薯生育前期土壤水分保蓄效果较好,秸秆带状覆盖对生育中后期土壤水分状况的改善效果明显。与对照(CK)相比,3种覆盖处理均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其中T1处理效果最好,较CK提高2.8%~7.8%,尤其在伏旱阶段的块茎形成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高于地膜覆盖处理。与CK相比,T1处理马铃薯产量提高10.5%~34.2%,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8.9%~29.8%,达108.9~134.0 kg·hm^(–2)·mm^(–1),商品薯率提高14.7%~38.8%,达82.3%~92.2%。马铃薯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r=0.836**)呈显著正相关。T1的产量和商品薯率均显著高于T2和T3(P<0.05)。可见,玉米秸秆带状覆盖具有显著的纳雨保墒作用,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增产效果显著。其推广应用可有效提高该区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马铃薯稳产高产,可作为西北雨养农业区旱地马铃薯生产的高效栽培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水分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半干旱雨养区 马铃薯
下载PDF
30%已·乙水剂对玉米产量和茎秆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9
6
作者 董学会 段留生 +2 位作者 孟繁林 何钟佩 李召虎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8-140,143,共4页
30%已.乙水剂处理极显著缩短穗下部节间长度,降低了植株和果穗的重心,提高了子粒形成期和灌浆期穗下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极显著提高穗下部节间折断时的最大载荷和径向的碾碎强度,增加了穗下各茎节的粗度,总体提高玉米茎的抗倒伏性能。同... 30%已.乙水剂处理极显著缩短穗下部节间长度,降低了植株和果穗的重心,提高了子粒形成期和灌浆期穗下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极显著提高穗下部节间折断时的最大载荷和径向的碾碎强度,增加了穗下各茎节的粗度,总体提高玉米茎的抗倒伏性能。同时,化控处理降低了空秆率和秃尖长,提高了行粒数和穗粒重,显著提高了产量,化控措施使玉米子粒产量与茎秆质量得到了协同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30%已·乙水剂 产量 茎秆质量 化控处理
下载PDF
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培肥机理及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7
7
作者 梁卫 袁静超 +6 位作者 张洪喜 闫孝贡 刘剑钊 蔡红光 沙洪林 迟畅 任军 《东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2期44-49,共6页
本文提出了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现状与存在问题,从玉米秸秆还田腐解规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有机质(碳)、土壤微团聚体、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总结了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培肥机理研究进展,阐述了玉米秸秆还田... 本文提出了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现状与存在问题,从玉米秸秆还田腐解规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有机质(碳)、土壤微团聚体、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总结了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培肥机理研究进展,阐述了玉米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领域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玉米秸秆 还田技术
原文传递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还田替代化学氮肥潜力 被引量:55
8
作者 柴如山 王擎运 +5 位作者 叶新新 江波 赵强 王强 章力干 郜红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83-2593,共11页
基于最新农业统计资料和文献数据,分析了2013-2017年我国不同省份和不同农区主要粮食作物秸秆氮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当季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化学氮肥替代和减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区域水稻、... 基于最新农业统计资料和文献数据,分析了2013-2017年我国不同省份和不同农区主要粮食作物秸秆氮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当季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化学氮肥替代和减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区域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2.3亿、1.7亿t和3.9亿t,所含氮养分资源量分别为209万、108万t和356万t。三大粮食作物秸秆氮养分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农区,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1.6%、25.4%和24.2%。其中,水稻秸秆氮养分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农区(120.9万t);小麦秸秆氮养分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农区(66.6万t),玉米秸秆氮养分资源集中分布于华北农区(142.1万t)和东北农区(132.5万t)。水稻秸秆还田化学氮肥可替代量较大的省份为江苏、湖北、浙江、湖南、辽宁和安徽,为34.6~46.5 kg·hm^-2;小麦秸秆还田化学氮肥可替代量较大的省份为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和新疆,为22.2~27.4kg·hm^-2;玉米秸秆还田化学氮肥可替代量较大的省份有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黑龙江、山东、江苏、新疆、湖南和安徽,为54.3~70.7 kg·hm^-2。在秸秆全量还田的情况下,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还田当季化学氮肥可替代总量分别为99万、54万t和192万t,化学氮肥可替代量分别为33.6、23.4 kg·hm^-2和51.2 kg·hm^-2。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氮养分资源量巨大,在秸秆还田化学氮肥替代潜力较大的地区,合理利用秸秆氮养分资源是实现化学氮肥减量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小麦 玉米 秸秆还田 化学氮肥替代
下载PDF
水热法制备玉米叶基生物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54
9
作者 常春 刘天琪 +1 位作者 王瑀婷 赵莹莹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680-2690,共11页
以农业废弃物玉米叶和玉米秆为原材料,采用水热法制备生物炭,通过批试验方法考察了接触时间、污染物初始浓度、生物炭投加量、反应体系温度及溶液p H值等因素对2种生物炭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并对吸附规律进行了探讨.吸附动力学拟合结果... 以农业废弃物玉米叶和玉米秆为原材料,采用水热法制备生物炭,通过批试验方法考察了接触时间、污染物初始浓度、生物炭投加量、反应体系温度及溶液p H值等因素对2种生物炭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并对吸附规律进行了探讨.吸附动力学拟合结果发现,准二级动力学能更好地拟合吸附过程(R^2=0.9986~0.9999);颗粒内扩散方程拟合结果表明,2种生物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由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2个过程控制.玉米叶基生物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可以通过Freundlich方程来进行拟合(R^2=0.9898),说明吸附在生物炭表面是多分子层吸附过程;而玉米杆基生物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方程(R^2=0.9825),说明吸附在生物炭表面是单分子层吸附过程.与玉米杆基生物炭相比,玉米叶基生物炭具有更好的吸附性能,拟合理论最大吸附量为玉米杆基生物炭的1.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叶 玉米秆 水热反应 生物炭 吸附性能
原文传递
冻融期秸秆覆盖量对土壤剖面水热时空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3
10
作者 陈军锋 郑秀清 +3 位作者 秦作栋 刘萍 臧红飞 孙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102-110,共9页
为了揭示季节性冻融期秸秆覆盖量对土壤剖面水热时空变化的影响,分析对比了裸地和5种不同玉米秸秆覆盖厚度(5、10、15、20和30 cm)地块的土壤剖面含水率和土壤温度等值线变化特征,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土壤剖面水热变化进行了统计... 为了揭示季节性冻融期秸秆覆盖量对土壤剖面水热时空变化的影响,分析对比了裸地和5种不同玉米秸秆覆盖厚度(5、10、15、20和30 cm)地块的土壤剖面含水率和土壤温度等值线变化特征,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土壤剖面水热变化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季节性冻融期,裸地最大冻结深度为52 cm,土壤剖面水热变化较为剧烈,0~40 cm属于水热变化活跃层,覆盖厚度为5和10 cm时的土壤剖面水热变化活跃层分别为0~20和0~10 cm。秸秆覆盖厚度为15 cm时可平抑土壤剖面水热的变化,并能达到良好的保温效果。秸秆覆盖厚度为5 cm时,在土壤冻融作用和秸秆覆盖的双重效应下,耕作层土壤水分较其他地块高,储水保墒效果显著。当秸秆覆盖厚度大于15 cm时,土壤保墒保温效果不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强。从预防冻害和蓄水保墒角度出发,最佳秸秆覆盖厚度为10~15 cm。研究成果对于季节性冻土地区冬春季节农田秸秆覆盖的科学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含水率 温度 季节性冻融期 玉米秸秆 统计分析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秸秆碳氮比及其矿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9
11
作者 陈兴丽 周建斌 +2 位作者 刘建亮 高忠霞 杨学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4-319,共6页
以两个长期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玉米秸秆为对象,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其碳、氮养分在土壤中的矿化特性.结果表明:与未施肥处理相比,施用化肥(NPK)或化肥与有机肥配施(MNPK)处理明显增加了玉米秸秆的氮素含量,降低了其C/N.不同处理秸... 以两个长期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玉米秸秆为对象,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其碳、氮养分在土壤中的矿化特性.结果表明:与未施肥处理相比,施用化肥(NPK)或化肥与有机肥配施(MNPK)处理明显增加了玉米秸秆的氮素含量,降低了其C/N.不同处理秸秆碳、氮矿化量和被微生物固持的碳、氮量因培养时期不同而异,NPK、MNPK和240kg N·hm-2处理秸秆在培养期间碳的矿化率显著高于相应不施肥处理;60d培养期结束后,NPK处理秸秆的有机碳矿化量最大,占加入总有机碳的13.24%.各施肥处理玉米秸秆施入土壤后引起的土壤矿质氮固持量均较不施肥秸秆低,其中MNPK处理最低.施用秸秆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熵(qCO2),但不同处理间qCO2的差异较小;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因培养时期不同而异.因此,生产中利用秸秆时应考虑不同施肥处理秸秆养分含量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碳、氮矿化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黑土土壤氮素和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50
12
作者 赵伟 陈雅君 +3 位作者 王宏燕 李传宝 刘佳斌 高寒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8-102,共5页
通过大田试验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黑土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氮素和物理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土壤容重降低0.09~0.19 g/cm3;土壤比重增加19.82%~29.49%;土壤总孔隙度增加18.23%~22.26%。过腹还田处理增加土壤全氮含量... 通过大田试验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黑土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氮素和物理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土壤容重降低0.09~0.19 g/cm3;土壤比重增加19.82%~29.49%;土壤总孔隙度增加18.23%~22.26%。过腹还田处理增加土壤全氮含量;秸秆直接还田处理和腐解还田处理土壤全氮含量低于常规栽培方式(对照)和无秸秆处理;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增加了土壤铵态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过腹还田处理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含量,提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秸秆直接还田处理和腐解还田处理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了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因此,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微生物菌剂,结合先进的栽培方式是增加土壤有效氮素的有效途径,有利于退化黑土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黑土 氮素营养 土壤物理性状
原文传递
深耕及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花后碳氮积累及根系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9
13
作者 战秀梅 李秀龙 +3 位作者 韩晓日 李亭亭 杨劲峰 刘小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1-466,共6页
针对目前农业生产中连年采用旋耕的耕作方式以及过分依赖化肥,使得耕层变浅、犁底层变硬、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的现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旋耕、深松和深翻耕作方式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和花后碳氮积累及根系特征的... 针对目前农业生产中连年采用旋耕的耕作方式以及过分依赖化肥,使得耕层变浅、犁底层变硬、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的现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旋耕、深松和深翻耕作方式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和花后碳氮积累及根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和深翻可以显著提高春玉米的产量、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及其占总生物量比例和氮素吸收量;促进了根系的发育,尤其有利于30~60cm土层根系的发育,使根系在玉米生育后期保持相对较高的活力;但减少了花后干物质和氮素从营养体向籽粒转移的效率。深松和深翻相比,对产量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但两种耕作方式对春玉米其他方面的影响并没有表现出相同的规律。秸秆还田后当季春玉米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根长及生育后期深层根系根长显著提高,但秸秆还田对花后氮素吸收、氮素及干物质转移有抑制作用,并且对开花后根系活力的保持不利。在进行秸秆还田的同时,采取适当的深耕措施,可以缓解秸秆还田对当季玉米产量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深耕 秸秆还田 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 根系特征
下载PDF
不同还田方式下玉米秸秆腐解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6
14
作者 匡恩俊 迟凤琴 +2 位作者 宿庆瑞 张久明 金梁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9-101,106,共4页
利用网袋模拟秸秆还田方式,研究不同还田方式不同阶段玉米秸秆氮、磷、钾养分释放特征。结果表明,经过150 d的分解,玉米秸秆生物量38.9%~66.3%被分解,埋于土壤的玉米秸秆分解速度明显高于露天处理。腐解后玉米秸秆从组织结构上变得松... 利用网袋模拟秸秆还田方式,研究不同还田方式不同阶段玉米秸秆氮、磷、钾养分释放特征。结果表明,经过150 d的分解,玉米秸秆生物量38.9%~66.3%被分解,埋于土壤的玉米秸秆分解速度明显高于露天处理。腐解后玉米秸秆从组织结构上变得松散。经150 d腐解后,玉米秸秆的氮、磷、钾养分释放率分别为51.1%~67.7%、76.0%~89.8%、76.9%~9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腐解规律
原文传递
玉米旱作栽培条件下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9
15
作者 李倩 张睿 贾志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2-154,162,共4页
通过玉米旱作栽培条件下秸秆覆盖栽培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使土壤酶活性增加,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9000 kg/hm^2覆盖量下达到最高,在0-20 cm层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比对照... 通过玉米旱作栽培条件下秸秆覆盖栽培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使土壤酶活性增加,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9000 kg/hm^2覆盖量下达到最高,在0-20 cm层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比对照(覆盖量0 kg/hm^2)增加46.9%和9.0%,脲酶活性在13500 kg/hm^2覆盖量下最高,且在0-20 cm层脲酶活性较对照增加了3.9倍;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而碱性磷酸酶活性各层间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秸秆覆盖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免耕播种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1
16
作者 牛新胜 马永良 +2 位作者 牛灵安 郝晋珉 张树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0期158-163,共6页
5年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定位试验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较,覆免处理土壤含水量比其他处理增加5.56%-17.0%;表层(0-10cm土层)土壤容重比其他处理降低9.35%-10.9%;覆免处理土壤总孔隙度(10,20cm土层)比清茬免耕处理增加13... 5年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定位试验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较,覆免处理土壤含水量比其他处理增加5.56%-17.0%;表层(0-10cm土层)土壤容重比其他处理降低9.35%-10.9%;覆免处理土壤总孔隙度(10,20cm土层)比清茬免耕处理增加13.80%;覆盖免耕处理水稳性团聚体(≥0.25mm)(0-10cm土层)比清翻处理增加104.5%。在0-20cm土层,覆免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比其他处理增加10.6%-15.8%、覆免处理碱解氮含量比清翻处理增加23.3%、覆免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其他处理增加29.0%-33.8%。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改善了农田土壤理化性状,冬小麦产量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以充分发挥该项农作措施的优势,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秸秆覆盖免耕(NTMS) 土壤理化性状
下载PDF
前茬小麦秸秆处理方式对河西走廊地膜覆盖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3
17
作者 殷文 陈桂平 +5 位作者 柴强 赵财 冯福学 于爱忠 胡发龙 郭瑶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2898-2908,共11页
【目的】农田土壤水热特性是决定作物生长发育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研究前茬处理方式对后茬农田土壤水热特性的影响,为试区高效麦玉轮作模式耕作措施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前茬小麦秸秆不... 【目的】农田土壤水热特性是决定作物生长发育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研究前茬处理方式对后茬农田土壤水热特性的影响,为试区高效麦玉轮作模式耕作措施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前茬小麦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和耕作措施(25 cm高茬收割立茬免耕—NTSS,25 cm高茬等量秸秆覆盖免耕—NTS,25 cm高茬等量秸秆翻压—TIS和传统低茬收割翻耕—CT)对后茬地膜覆盖栽培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性的影响。【结果】与CT相比,NTSS、NTS可提高后茬地膜覆盖玉米农田0—110 cm土层播种至苗期、拔节至大喇叭口期、吐丝至开花期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高5.0%—7.8%、4.4%—5.4%和4.8%—7.1%,NTSS与NTS间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显著;灌浆期内,NTS的土壤含水量比CT高4.7%,但NTSS与CT差异不显著,NTS具有保持后茬地膜覆盖玉米全生育期良好土壤水分含量的优势。NTSS、NTS减小了后茬地膜覆盖玉米吐丝期之前的耗水量,增大了吐丝期之后的耗水量,有效协调玉米生育前期与后期需水矛盾,以NTS的效果更突出。NTSS、NTS可有效改善后茬地膜覆盖玉米农田表层0—25 cm土壤的热量条件,NTS调控效应更强,2010年,NTS 8:00时的平均土壤温度比CT高0.76℃;2个试验年度内,NTS 14:00和18:00时的平均土壤温度比CT分别低3.67—3.87℃和1.19—1.30℃,说明前茬小麦秸秆免耕覆盖在昼夜低温期具有保温效应,而高温时具有降温作用。NTSS、NTS降低了后茬地膜覆盖玉米农田土壤积温,其中NTS处理玉米播种至拔节期、拔节至吐丝期、吐丝至灌浆末期的土壤积温比CT分别低67.1—76.2℃、29.3—50.5℃和46.7—75.3℃,降幅大于NTSS。从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平均大气-土壤温差可知,NTS在低温季有保持土壤温度的作用,在高温季节有相对降温的作用,是减少气温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过度影响的重要机制。与CT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地膜覆盖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下载PDF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钾养分资源量及还田替代钾肥潜力 被引量:43
18
作者 柴如山 安之冬 +3 位作者 马超 王擎运 章力干 郜红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1-211,共11页
【目的】粮食作物秸秆中钾养分含量及其还田后的当季释放率均较高,调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钾养分资源量,为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钾素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最新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采用草谷比法估算了我国不同省份和农区... 【目的】粮食作物秸秆中钾养分含量及其还田后的当季释放率均较高,调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钾养分资源量,为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钾素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最新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采用草谷比法估算了我国不同省份和农区主要粮食作物秸秆的钾养分资源量,及其在还田条件下的钾肥替代潜力。【结果】2015-2017年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区域,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的年均产量分别为23212万t、17083万t和39918万t,三大粮食作物秸秆主要分布于华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农区,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3.6%、25.4%和22.8%。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可以提供的年均钾养分资源量分别为529万t、216万t和568万t,长江中下游、华北和东北农区三大粮食作物秸秆钾养分资源量居于全国前列,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0.4%、28.2%和22.0%。各省单位耕地面积水稻秸秆还田当季可提供的钾养分量均较高,为K2O 115.0~209.5 kg/hm^2。小麦秸秆还田替代钾肥潜力较大的省份有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和江苏,占全国小麦总播种面积的71.1%,钾肥替代潜力为K2O 82.3~97.1 kg/hm^2。对玉米秸秆还田来说,其钾肥替代潜力为K2O 67.2~170.7 kg/hm^2。从全国范围来看,单位耕地面积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还田当季可提供钾养分量分别为K2O 152.6、82.4和124.4 kg/hm^2。【结论】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还田当季可提供的钾养分量分别为K2O 449万t、193万t和479万t。我国单位耕地面积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还田当季的钾肥替代潜力分别为K2O 152.6、82.4和124.4 kg/hm^2,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可基本满足我国粮食作物生产的钾素需求,维持土壤钾素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小麦 玉米 秸秆还田 钾肥替代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下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养分和微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42
19
作者 李纯燕 杨恒山 +3 位作者 萨如拉 张瑞富 曹倩 张丽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7-201,210,共6页
为揭示西辽河平原玉米秸秆还田的效应,在2014—2015年设秸秆深翻还田(DR)和秸秆旋耕还田(RR)2个处理,以旋耕不还田(CK)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下秸秆还田当年和次年对土壤速效养分和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DR和RR均能不同程度的... 为揭示西辽河平原玉米秸秆还田的效应,在2014—2015年设秸秆深翻还田(DR)和秸秆旋耕还田(RR)2个处理,以旋耕不还田(CK)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下秸秆还田当年和次年对土壤速效养分和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DR和RR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钾的含量和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且DR较RR的效果更为明显,RR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不大。秸秆还田次年完熟期,3个土层(0—10,10—20,20—30cm)的平均值,土壤碱解氮含量DR和RR分别较CK增加了26.60%,16.34%,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9.81%,0.92%,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23.95%,12.53%,3个土层的总计,细菌数量分别增加36.46%,9.80%,真菌数量分别增加了22.10%,21.90%,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23.55%,17.38%。秸秆还田当年与次年相比,土壤速效养分除拔节期当年增长幅度低于次年外,其他各时期均表现为当年增长幅度高于次年,微生物量表现为次年增长幅度高于当年;秸秆还田与对照相比,土壤速效养分和微生物量的增加,主要表现在0—10cm土层;不同生育时期相比,土壤速效养分还田当年以完熟期最大,次年以拔节期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玉米 秸秆还田 速效养分 微生物量
下载PDF
不同热解温度下生物质废弃物制备的生物质炭组成及结构特征 被引量:42
20
作者 郭平 王观竹 +3 位作者 许梦 李旭 李琳慧 于济通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55-860,共6页
以玉米秸秆、树枝和树叶3种生物质废弃物为原料,分别采用差热/热重分析(TG/DTG)、红外光谱(FT-IR)、Boehm滴定及X射线衍射(XRD)方法考察热解温度为350,550,750℃时制备的生物质炭结构及组成特征.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原料的热稳定性最低,... 以玉米秸秆、树枝和树叶3种生物质废弃物为原料,分别采用差热/热重分析(TG/DTG)、红外光谱(FT-IR)、Boehm滴定及X射线衍射(XRD)方法考察热解温度为350,550,750℃时制备的生物质炭结构及组成特征.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原料的热稳定性最低,热解过程中质量损失最大,其次是树枝和树叶;玉米秸秆原料的XRD谱弥散程度最大,构成炭的微晶层数相对较少;不同原料在相同温度制备的生物质炭,其单位质量含有的表面官能团种类和总量相近,但pH值差别较大,其中玉米秸秆制成的生物质炭pH最大;随着温度的升高,相同原料制备生物质炭的芳香化程度增加,表面官能团总量减少,pH值升高,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特征峰消失,结构趋于石墨微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热解温度 表征 玉米秸秆 树枝 树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