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水库蓄水至175 m后干流沉积物磷蓄积特征及释放潜力 被引量:9
1
作者 黎睿 潘婵娟 +3 位作者 汤显强 肖尚斌 李青云 杨文俊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160-2169,共10页
为揭示三峡水库首次蓄水至175 m后,干流柱状沉积物磷的蓄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0年10月下旬采集了三峡水库干流云阳至秭归等5个断面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粒径、有机质、矿物成分、总磷等理化特征,采用分级提取法分析了柱状沉... 为揭示三峡水库首次蓄水至175 m后,干流柱状沉积物磷的蓄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0年10月下旬采集了三峡水库干流云阳至秭归等5个断面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粒径、有机质、矿物成分、总磷等理化特征,采用分级提取法分析了柱状沉积物各形态磷分布特征,并对三峡水库柱状沉积物磷的释放贡献率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三峡水库干流柱状沉积物p H在7. 3~7. 8间,总体呈中性.沉积物组成以粉砂为主,含量为49. 4%~78. 6%,黏土为20. 6%~50. 6%,含砂量低于4. 4%,各断面中值粒径沿深度呈现出阶段性地增加或降低趋势.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为12. 94~53. 43 g·kg^(-1),从云阳至秭归断面沉积物有机质含量略有增加,碳氮比在4. 00~11. 64之间.三峡水库沉积物总磷为861. 86~1 024. 54 mg·kg^(-1),同一断面沉积物总磷垂向变化较小,且没有随深度变化呈现规律性变化趋势.三峡沉积物磷形态以钙磷为主,约占总磷含量的47. 83%~73. 90%,其余各形态磷所占比例较小.不同断面间磷形态垂向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可交换态磷、铝磷及铁磷在个别断面表层0~4 cm范围内含量相对较高,而在16~20 cm处大部分断面沉积物各形态磷均不随深度发生变化.在同一深度下,不同断面生物可利用磷(可交换态磷、铁磷、铝磷之和,Bio-P)的含量及相对含量沿程分布趋势较为明显,从云阳至秭归断面均表现为沿程增加趋势. Bio-P相对含量为2. 78%~7. 05%,整体而言,三峡水库干流沉积物内源释放风险较小.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0. 05,N=50),有机质的分布和转化将影响三峡水库沉积物中磷的迁移和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干流沉积物 磷形态 内源磷负荷 释放潜力
原文传递
湟水干流青海段泥沙危害及其成因 被引量:5
2
作者 赵资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1期116-118,共3页
湟水流域是青海省工农业生产基地,也是青海省主要水土流失区。近年来,湟水干流泥沙危害愈来愈严重,直接危及该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分析了湟水干流泥沙淤积的危害及其成因,认为该段湟水两岸山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湟水流域是青海省工农业生产基地,也是青海省主要水土流失区。近年来,湟水干流泥沙危害愈来愈严重,直接危及该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分析了湟水干流泥沙淤积的危害及其成因,认为该段湟水两岸山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其根源,上游来水量和大洪水出现次数减少加剧了干流淤积,人为经济活动也是加剧干流泥沙淤积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湟水干流 青海段 泥沙危害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航测技术的干流河道泥沙沉积量监测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鲁华锋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1年第6期26-31,共6页
干流河道泥沙沉积影响下游安全,传统方法缺少泥沙传输数据限制监测技术,导致泥沙沉积量监测结果平均相对误差过大。针对基于无人机航测技术的干流河道泥沙沉积量监测方法,提取干流河道泥沙沉积规律,推算干流河道泥沙传输过程,通过布设... 干流河道泥沙沉积影响下游安全,传统方法缺少泥沙传输数据限制监测技术,导致泥沙沉积量监测结果平均相对误差过大。针对基于无人机航测技术的干流河道泥沙沉积量监测方法,提取干流河道泥沙沉积规律,推算干流河道泥沙传输过程,通过布设无人机监测航高和航线,利用无人机航测技术监测干流河道,自动生成泥沙沉积量监测数据表。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与3组传统方法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0067%、6.8067%、10.7667%及18.1467%。可见,无人机航测技术在河道泥沙传输数据的限制下,得到的泥沙沉积量监测结果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航测技术 干流河道 泥沙沉积量 平均相对误差
下载PDF
近70年黄河流域水沙情势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79
4
作者 赵阳 胡春宏 +4 位作者 张晓明 王友胜 成晨 殷小琳 谢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12-119,共8页
深入剖析黄河水沙现状及成因是精准预测黄河未来水沙情势的前提与基础。为此,以黄河干流潼关断面以上4个主要干流水文站及7个主要一级支流把口站1950—2016年水沙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双累积曲线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剖析了黄河流域... 深入剖析黄河水沙现状及成因是精准预测黄河未来水沙情势的前提与基础。为此,以黄河干流潼关断面以上4个主要干流水文站及7个主要一级支流把口站1950—2016年水沙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双累积曲线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剖析了黄河流域水沙演变规律及水沙主要源区变化特征,定量评估了不同环境要素对黄河水沙变化影响。结果表明:1)黄河干流兰州、头道拐、龙门及潼关水文站年径流及年输沙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其中,年径流减幅17.93%~40.79%,年输沙量减幅均在46.74%以上。受多种因素影响,黄河水沙在20世纪80—90年代发生减少突变;2)兰州-潼关区间年均径流量沿程变化表现为由总体递增状态向递减趋势转变,年均输沙量递增状态虽未转变,但递增幅度平均减小90%以上;3)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区由头龙区间向龙潼区间发生转移特征明显,龙潼区间水土流失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4)人类活动对黄河中游水沙锐减占据主导作用,平均贡献率达到90%以上。而上游兰州站年均径流量受气候影响较大,贡献率达到66.57%。研究结果可为深刻认识黄河水沙时空现状及成因提供依据,并对未来水土流失治理区位方向确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评估 水文 黄河 干流 一级支流 水沙
下载PDF
pH和盐度对海河干流表层沉积物吸附解吸磷(P)的影响 被引量:34
5
作者 安敏 文威 +1 位作者 孙淑娟 黄岁樑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616-2622,共7页
采用等温吸附解吸方法,研究大范围pH(2~12)和盐度(2‰~32‰)对海河表层沉积物吸附解吸磷的影响,并与分级提取技术得到的海河沉积物中磷形态分布相结合,进一步探讨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转化机理.结果表明,钙磷(Ca-P)和难溶态磷(Re-P... 采用等温吸附解吸方法,研究大范围pH(2~12)和盐度(2‰~32‰)对海河表层沉积物吸附解吸磷的影响,并与分级提取技术得到的海河沉积物中磷形态分布相结合,进一步探讨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转化机理.结果表明,钙磷(Ca-P)和难溶态磷(Re-P)为海河表层沉积物磷的主要形态.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符合修正的Langmuir吸附等温线(R2>0.90).海河沉积物(8个典型断面)对磷的理论吸附量较大,说明在今后上覆水含磷浓度较高的情况下,沉积物仍能吸附大量的磷污染物.在海河水磷污染较轻的情况下,沉积物中的磷将释放并导致水体发生富营养化.pH对磷的吸附影响呈"U"型,且随着pH增大,磷的解吸量也增大,这是由于OH-交换能力的增强所致;盐度增大,沉积物对磷的吸附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10‰~15‰之间有反复,并且随着盐度增大,磷的解吸量也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干流 表层沉积物 磷的形态 吸附解吸 PH 盐度
原文传递
三峡库区非恒定一维水沙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6
作者 彭杨 张红武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5-292,共8页
该文考虑水沙输移过程中的非恒定性,建立了三峡库区非恒定一维水沙数学模型。模型中采用张红武提出的不平衡输沙理论以及选用符合三峡库区河道水沙特点的悬移质挟沙力公式和推移质输沙率公式,对现有三峡水库泥沙模型进行了改进。采用三... 该文考虑水沙输移过程中的非恒定性,建立了三峡库区非恒定一维水沙数学模型。模型中采用张红武提出的不平衡输沙理论以及选用符合三峡库区河道水沙特点的悬移质挟沙力公式和推移质输沙率公式,对现有三峡水库泥沙模型进行了改进。采用三级算法求解水流方程组,并选用了分沙比等于分流比的汊点分沙模式,与泥沙连续方程组进行非耦合求解。利用三峡水库蓄水后实测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符合良好,表明该模型能够模拟三峡库区干支流河道非恒定的水沙演进过程和河床冲淤变形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干支流 一维数学模型 非恒定水沙输移 三级算法 分沙 模型验证
下载PDF
近66 a来淮河干流水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辉 虞邦义 +1 位作者 倪晋 王久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11,共6页
为了分析淮河干流水沙变化特征,选定吴家渡水文站为代表性水文站,采用累积距平、M-K分析法、R/S分析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等方法,对吴家渡站1950—2015年水沙实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淮河干流近66 a来水沙序列变化趋势、突变点及周期特征... 为了分析淮河干流水沙变化特征,选定吴家渡水文站为代表性水文站,采用累积距平、M-K分析法、R/S分析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等方法,对吴家渡站1950—2015年水沙实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淮河干流近66 a来水沙序列变化趋势、突变点及周期特征,并深入分析水沙条件突变及变化趋势的真实原因。结果显示:整体上淮河干流年径流量未呈现明显的增加或减小的趋势,但淮河干流来沙量则表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2000年后来沙量趋于稳定;淮河干流来沙变化具有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整体上呈现出多、少2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发生突变的年份在1980—1984年之间,未来一段时间来沙量整体呈现减小的趋势;水库拦沙、农业种植改变下垫面、人工采砂及航道整治与河道疏浚的作用是导致淮河干流含沙量持续减小的原因;径流量第1—第3主周期分别为18,8,2 a,并且在未来短时间内将继续保持枯水期;输沙量整体上保持减少的趋势,第1—第4主周期分别为7,17,25,2 a,含沙量的第1和第2主周期分别为23,6 a,并且在未来短时间内将继续保持少沙期。研究成果可为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河道治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干流 水沙特征 趋势分析 小波分析 累积距平法 周期特征
下载PDF
青海省境内黄河干流水沙量变化历史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万寿 高小平 孙胜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22,共5页
青海省境内黄河干流主要控制站唐乃亥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2 .0 7× 10 10 m3 ,占黄河流域年径流量 5 .80× 10 10 m3 的 34 .5 % ,占青海境内黄河干流年径流量的 91.0 %。唐乃亥以上是黄河水量的主要供给地和水源涵养区之... 青海省境内黄河干流主要控制站唐乃亥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2 .0 7× 10 10 m3 ,占黄河流域年径流量 5 .80× 10 10 m3 的 34 .5 % ,占青海境内黄河干流年径流量的 91.0 %。唐乃亥以上是黄河水量的主要供给地和水源涵养区之一。统计分析了唐乃亥站 1919— 1999年 81a来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年径流枯水年和偏枯水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 2 0年代和 90年代 ,丰水年和偏丰水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 40 ,6 0年代和 80年代。境内年输沙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年径流量的变化 ,水沙量变化是同步的 ,相关关系显著。 90年代青海境内黄河干流来水来沙减少主要是由于年径流丰、平、枯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的。 90年代属偏枯水期 ,与历史上丰、枯水程度对比分析 ,90年代偏枯水期属正常 ,境内年径流量的变化没有向减少趋势发展 ,水沙量的变化是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黄河干流 水沙变化
下载PDF
淮河干流典型污染物时空分布特性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郝永飞 金光球 +6 位作者 唐洪武 张沛 陈曦 肖洋 袁赛瑜 李志伟 杨刚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1-299,共9页
针对目前淮河水环境现状及问题, 2014-2017年先后7次采集淮河干流(正阳关-老子山)19个断面的上覆水样和沉积物泥样,对上覆水和沉积物中关键污染物指标总磷(TP)及主要重金属(As、Cu、Pb、Zn)含量进行分析,探究淮河干流TP和重金属时空分... 针对目前淮河水环境现状及问题, 2014-2017年先后7次采集淮河干流(正阳关-老子山)19个断面的上覆水样和沉积物泥样,对上覆水和沉积物中关键污染物指标总磷(TP)及主要重金属(As、Cu、Pb、Zn)含量进行分析,探究淮河干流TP和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与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各污染物的环境影响效应作出评价。结果表明:11月各污染物含量明显低于6月,水动力过程影响比较大;各污染物质量浓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TP和As下降最明显;污染物来源分析显示,沉积物中TP主要受到面源污染影响,重金属污染物主要受点源污染影响;监测区间内淮河沉积物TP和4种重金属含量不具有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干流 沉积物 时空分布 TP 重金属元素
下载PDF
黄河干流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天主 李彩虹 +2 位作者 姜杰 李永 于泉洲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2年第3期169-172,共4页
黄河水沙一直以来都是水文学及生态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黄河水沙量发生较大变化,对黄河治理及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文章基于黄河干流多座水文站观测资料,结合黄河干流各水文站距黄河入海口的距离,利用统计分析和趋势... 黄河水沙一直以来都是水文学及生态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黄河水沙量发生较大变化,对黄河治理及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文章基于黄河干流多座水文站观测资料,结合黄河干流各水文站距黄河入海口的距离,利用统计分析和趋势分析方法,研究近几十年来黄河干流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近70年来,黄河干流各水文站的输沙量和径流量明显下降,但不同站点下降程度不同;黄河上游的唐乃亥和兰州水文站水沙的特征较稳定,中下游花园口和利津水文站水沙量下降最明显;黄河干流水沙年际变异强度总体上呈现向海增大的趋势,即越往下游水沙特征的年际变化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干流 输沙量 径流量 距海距离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汉江干流库区近期淤积规律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林云发 罗媛 +1 位作者 叶志雄 赵义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12,共6页
丹江口水库修建后,改变了原有天然河道的水沙输移条件,入库水沙经多年人工调度运用,形成了一定的水库冲淤规律。以往研究成果分析仅至2003年,为了对近期水库淤积情况进行了解,根据2003,2009,2011年丹江口水库断面测量资料,利用断面法进... 丹江口水库修建后,改变了原有天然河道的水沙输移条件,入库水沙经多年人工调度运用,形成了一定的水库冲淤规律。以往研究成果分析仅至2003年,为了对近期水库淤积情况进行了解,根据2003,2009,2011年丹江口水库断面测量资料,利用断面法进行淤积量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汉江干流库区的纵、横、垂3向的淤积分布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库淤积速度较以往减缓;淤积部位仍是宽阔段淤积多,狭谷段淤积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水库 汉江干流 淤积规律 水沙输移
下载PDF
黄河干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分析与风险评价 被引量:4
12
作者 郭晓楠 于淼成 +6 位作者 孟颖 袁庆科 谢馥宇 王义兵 张大磊 张鉴达 栾富波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433-2442,共10页
对黄河全流域表层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元素(As、Cd、Cr、Cu、Ni、Pb、Zn、V、Co)的赋存形态进行分析,发现Cd的可利用态占比较高,其余重金属以残渣态为主。基于可利用态重金属含量计算重金属风险评价标准、次生相和原生相分布比值,从而对... 对黄河全流域表层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元素(As、Cd、Cr、Cu、Ni、Pb、Zn、V、Co)的赋存形态进行分析,发现Cd的可利用态占比较高,其余重金属以残渣态为主。基于可利用态重金属含量计算重金属风险评价标准、次生相和原生相分布比值,从而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整个流域中Cd的生态风险最高。此外,Cd和Pb等重金属在M6点位迁移性较高,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对可利用态重金属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发现M6点位儿童的致癌(8.76×10^(-6))和非致癌风险总值(0.32)最高。成人与儿童非致癌健康风险总值中As的贡献率最大(61.28%和62.71%),致癌健康风险总值中As的贡献率也最大(75.91%和75.98%),但总体均未超过美国环境总署推荐的人体最大可接受范围。本研究可为识别黄河干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风险及制定相应污染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干流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赋存形态 风险评价
原文传递
DDTs在海河干流市区段沉积物/水间迁移行为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迟杰 张玄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376-2380,共5页
于2007年8月-2008年3月对海河干流表层水和沉积物中滴滴涕(DDTs)污染状况进行了采样调查.结果表明,海河干流水体DDTs含量为6.88-78.82 ng/L(均值28.54 ng/L),表层沉积物中DDTs含量为5.82-45.5 ng/g(均值21.55 ng/g),表层水和表层... 于2007年8月-2008年3月对海河干流表层水和沉积物中滴滴涕(DDTs)污染状况进行了采样调查.结果表明,海河干流水体DDTs含量为6.88-78.82 ng/L(均值28.54 ng/L),表层沉积物中DDTs含量为5.82-45.5 ng/g(均值21.55 ng/g),表层水和表层沉积物中DDTs主要成分分别为p,p-′DDT和p,p-′DDE.利用稳态非平衡逸度模型计算了p,p-′DDT在海河干流沉积物/水间迁移和分布,模型结果用现场实测浓度进行验证,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很好.模型参数灵敏度分析进一步表明,生物降解速率常数、污染物在悬浮颗粒物/水间分配系数以及水体颗粒物沉降通量是影响p,p-′DDT在沉积物/水间迁移过程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TS 海河干流 逸度模型 沉积物 表层水
原文传递
长江中游主流摆动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玲玲 陈迪 葛华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26,共6页
长江中游属大型冲积性平原河流,大部分河段内都存在主流摆动的现象。本文通过大量的实测资料分析,揭示出长江中游主流摆动现象普遍存在的事实,其物理作用机制为通过改变高流速带的平面位置,引起主输沙带的移位,从而造成主流带冲刷、缓... 长江中游属大型冲积性平原河流,大部分河段内都存在主流摆动的现象。本文通过大量的实测资料分析,揭示出长江中游主流摆动现象普遍存在的事实,其物理作用机制为通过改变高流速带的平面位置,引起主输沙带的移位,从而造成主流带冲刷、缓流带淤积的不均匀冲淤分布。这种冲淤的不均匀性将产生一系列的累积效应,如洲滩切割、岸线崩退、浅滩淤浅及涉水工程损毁等,甚至还会诱发河道滩槽格局和河势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摆动 水沙输移特性 河床边界 水毁
下载PDF
三峡水库建成后对长江中下游江湖水沙关系变化趋势初探 Ⅰ:大型河网水沙数模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2
15
作者 宫平 杨文俊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2-119,125,共9页
对于天然河道的数学模拟计算中,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的干支流、洞庭湖区等,会出现较多分流、汇流、分流比未知的分汊河段,形成水流顺逆不定、复杂多变的河网,为此,本文在用四点带权隐式差分求解非恒定流的基础上,通过消元、转换,建立了河... 对于天然河道的数学模拟计算中,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的干支流、洞庭湖区等,会出现较多分流、汇流、分流比未知的分汊河段,形成水流顺逆不定、复杂多变的河网,为此,本文在用四点带权隐式差分求解非恒定流的基础上,通过消元、转换,建立了河网水沙数学模型。该模型既可解决复杂的河网水流计算问题,亦适用于长河段、长时段的较复杂的天然河道水流计算问题。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干支流洪水过程的模拟,水位、流量、输沙量及洪水过程与实测值相比均在误差范围内,说明该数学模型合理可行,可扩展应用。计算迅捷简便,应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泥沙工程学 江湖关系 河网水沙数学模型 洪水过程 长江中下游 生态环境
原文传递
淮河干流刘台子弯道水动力及河床变形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腾飞 杨桂根 王久晟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8-103,共6页
为分析和评价刘台子弯道河段在不同整治方案下的工程效果,采用SIMHYD-2D平台构建二维泥沙数学模型对淮河干流临淮岗闸下—鲁台子河段2种整治方案进行水动力及河床变形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二维水沙数学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河道的水力... 为分析和评价刘台子弯道河段在不同整治方案下的工程效果,采用SIMHYD-2D平台构建二维泥沙数学模型对淮河干流临淮岗闸下—鲁台子河段2种整治方案进行水动力及河床变形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二维水沙数学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河道的水力因子,也能合理地模拟自然条件下的冲淤分布,可以用于开展工程河段的冲淤演变预测分析;经过冲淤调整10 a后,在2种整治方案下,临鲁段河道主槽仍以冲刷为主,冲刷速度减缓,滩地仍以淤积为主,整体河道表现为冲刷;通过对比分析2种整治方案裁弯对上下游河道水沙运动及冲淤的影响、通航水流条件及新老河段未来冲淤情况,推荐方案2作为整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干流航道 二维泥沙数学模型 河床变形 冲淤调整
下载PDF
HCHs在海河干流沉积物/水间迁移行为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玄 迟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84-988,共5页
于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对海河干流表层水和沉积物中六六六(HCHs)污染状况进行了采样调查。结果表明,海河干流水体中HCHs含量为4.02-25.29ng·L^-(1平均值12.94ng·L^-1),表层沉积物中HCHs含量为2.77-5.96ng·g-(1平均... 于2007年8月至2008年3月对海河干流表层水和沉积物中六六六(HCHs)污染状况进行了采样调查。结果表明,海河干流水体中HCHs含量为4.02-25.29ng·L^-(1平均值12.94ng·L^-1),表层沉积物中HCHs含量为2.77-5.96ng·g-(1平均值4.25ng·g^-1),表层水和表层沉积物中HCHs的主要成分均为β-HCH。以γ-HCH为例,利用稳态非平衡逸度模型计算了γ-HCH在海河干流沉积物/水间的迁移和分布,模型结果用现场实测浓度进行验证,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很好。模型参数灵敏度分析进一步表明,生物降解速率常数、污染物在悬浮颗粒物/水间分配系数以及水体颗粒物沉降通量是影响HCHs在沉积物/水间迁移过程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HS 海河干流 逸度模型 沉积物 表层水
下载PDF
黄河干流表层水体和沉积物中PBDEs和NBFRs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会霞 李珺琪 +2 位作者 李光耀 王英 金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0-178,共9页
研究分析了2012年黄河干流表层水体及沉积物中10种多溴联苯醚(PBDEs)和6种新型溴代阻燃剂(NBFRs)的浓度水平及分布特征。BDE 209是主要的PBDEs同族体,其次是BDE47和BDE99。黄河水中的BDE47/BDE99与商用产品中的比例相似,然而黄河沉积物... 研究分析了2012年黄河干流表层水体及沉积物中10种多溴联苯醚(PBDEs)和6种新型溴代阻燃剂(NBFRs)的浓度水平及分布特征。BDE 209是主要的PBDEs同族体,其次是BDE47和BDE99。黄河水中的BDE47/BDE99与商用产品中的比例相似,然而黄河沉积物中的BDE47/BDE99与商用产品中却大有不同。对所测各PBDEs的同系物进行主成分分析后显示,黄河中PBDEs分布组成复杂,且当地的工业生产活动可能是黄河干流PBDEs积累的主要原因。黄河河水和沉积物中NBFRs检出率及其浓度水平较低,但六溴苯(HBB)在所有沉积物样品中均有检出,而且五溴甲苯(PBT)和五溴苯(PBBz)在所有的河水及沉积物样品中均有检出,这意味着黄河干流HBB、PBT和PBBz的污染十分普遍。与中国其他河流的数据相比,黄河的溴代阻燃剂(BFRs)水平较低,但是黄河经流的10个地区中,经济发达地区的BFRs浓度要显著高于欠发达区域。此外,河水中PBDEs的水平与人均工业产出存在很强的关联性,表明PBDEs的浓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溴联苯醚 新兴溴代阻燃剂 黄河干流 表层水体 沉积物
下载PDF
弯曲干流型汇合口推移质泥沙运动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杜飞 王平义 +1 位作者 付中敏 喻涛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4年第2期125-131,共7页
弯曲干流型汇合口的推移质泥沙运动与单一河道存在显著差别,在汇合口处常常出现河口浅滩或江心洲,影响船舶通行。弯曲干流型汇合口推移质泥沙运动主要受弯道水流特性和支流入汇的影响,而随着上游来流量的变化,汇流比发生改变,两者的影... 弯曲干流型汇合口的推移质泥沙运动与单一河道存在显著差别,在汇合口处常常出现河口浅滩或江心洲,影响船舶通行。弯曲干流型汇合口推移质泥沙运动主要受弯道水流特性和支流入汇的影响,而随着上游来流量的变化,汇流比发生改变,两者的影响比重发生变化,主流也相应在一定幅度内摆动。为研究其水流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给航道以及整个流域带来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和水槽概化模型试验,揭示了弯曲干流型汇合口推移质泥沙运动规律,并结合长江与沱江汇合口为例分析了该河段演变规律和泥沙冲淤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干流型汇合口 汇流比 推移质运动 泥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