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5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气田形成条件和主控因素 被引量:172
1
作者 戴金星 邹才能 +4 位作者 陶士振 刘全有 周庆华 胡安平 杨春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73-484,共12页
通过定量或半定量地研究中国大气田形成条件和主控因素,特别注重研究那些在实际应用中可操作的量化和半量化条件和因素,认为中国大气田分布在生气中心及其周缘(生气强度大于20×108m3/km2),晚期成藏是中国大气田形成的普遍规律(除... 通过定量或半定量地研究中国大气田形成条件和主控因素,特别注重研究那些在实际应用中可操作的量化和半量化条件和因素,认为中国大气田分布在生气中心及其周缘(生气强度大于20×108m3/km2),晚期成藏是中国大气田形成的普遍规律(除鄂尔多斯盆地的大气田和徐深气田成藏在白垩纪外,其余大气田均成藏于第三纪和第四纪),有效烃源区内古隆起圈闭有利于大气田形成(分为古构造形成与聚气同步型、古构造聚气滞后型、古构造聚气叠置型),大气田多形成于煤系或其上、下圈闭(分为自生自储式、下生上储式和上生下储式),大面积孔隙型储集体(砂岩储层孔隙度多大于12%,渗透率多大于3×10-3μm2;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度多大于3%,渗透率多大于1×10-3μm2)和低气势区有利于形成大气田。综合利用这些条件指导中国大气田评价和勘探,近10 a来取得了好的效果,发现储量在1000×108m3以上大气田8个(克拉2、苏里格、大牛地、榆林、乌审旗、子洲、普光和徐深等气田),促使中国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2005年天然气产量达500×108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田 形成条件 主控因素 生气中心 成藏期 煤成气 中国
下载PDF
大采深条件下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研究 被引量:146
2
作者 施龙青 辛恒奇 +4 位作者 翟培合 李守春 刘同彬 闫勇 卫文学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41,共5页
在分析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经验公式来源背景的基础上,阐明了只考虑采厚单因素计算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经验公式不合理性及其应用的局限性,针对大采深条件下工作面覆岩运动的特点,基于采场顶板"上四带"划分理论,推导出了考虑开采... 在分析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经验公式来源背景的基础上,阐明了只考虑采厚单因素计算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经验公式不合理性及其应用的局限性,针对大采深条件下工作面覆岩运动的特点,基于采场顶板"上四带"划分理论,推导出了考虑开采厚度、开采深度、工作面跨度、岩石的力学性质、岩层的组合特征、含水层水压等因素的导水裂隙带理论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大采深条件下,工作面跨度对裂隙带高度发育有控制作用,含水层水压对导水裂隙带高度发育有促进作用,结合鲍店煤矿1303工作面开采实例,说明获得的理论公式可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深 导水裂隙带 主要控制因素 计算公式
原文传递
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主控因素 被引量:111
3
作者 沈安江 赵文智 +3 位作者 胡安平 佘敏 陈娅娜 王小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5-554,共10页
通过对塔里木和四川盆地礁滩、岩溶和白云岩储集层的实例解剖,深入分析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发育、调整和保存的机理及环境,厘清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受控于3个因素:1... 通过对塔里木和四川盆地礁滩、岩溶和白云岩储集层的实例解剖,深入分析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发育、调整和保存的机理及环境,厘清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受控于3个因素:1礁滩相沉积,其不仅是礁滩储集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同样是白云岩储集层和岩溶储集层发育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2表生环境,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主要形成于表生环境,可以是沉积原生孔隙,也可以是早表生及晚表生期淡水溶蚀形成的次生溶孔(洞);3埋藏环境,埋藏环境是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保存和调整的场所。没有单一成因的古老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其成因为上述3个控制因素的叠加,储集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分别为礁滩相沉积、表生岩溶作用、蒸发相带、埋藏-热液溶蚀作用时,分别形成礁滩储集层、岩溶储集层、沉积型白云岩储集层和埋藏-热液改造型白云岩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储集层 主控因素 礁滩储集层 岩溶储集层 白云岩储集层 表生环境 埋藏环境
下载PDF
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及前景预测 被引量:94
4
作者 翟刚毅 王玉芳 +4 位作者 包书景 郭天旭 周志 陈相霖 王劲铸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57-1068,共12页
近年来我国在四川盆地率先实现了页岩气商业开发,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成为南方海相页岩气开发的主力层系.通过梳理页岩气沉积与分布特征、构造演化特征、构造样式及保存特征、页岩储层特征,提出了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富集高产的... 近年来我国在四川盆地率先实现了页岩气商业开发,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成为南方海相页岩气开发的主力层系.通过梳理页岩气沉积与分布特征、构造演化特征、构造样式及保存特征、页岩储层特征,提出了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深水陆棚相富有机质优质页岩是物质基础;构造抬升时间和构造样式是页岩气富集保存的关键因素,总结了构造保存"完整型、残留型、破坏型"3大类页岩气构造样式;地层超压是页岩气高产的必要条件.最终展望了页岩气发展前景,预测了我国南方几个古隆起的边缘和滇黔桂地区是未来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富集 高产 主控因素 构造样式 保存条件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北美页岩气研究及对我国下古生界页岩气开发的启示 被引量:82
5
作者 肖贤明 宋之光 +2 位作者 朱炎铭 田辉 尹宏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21-727,共7页
北美近10 a来对构造较简单、中-高成熟度(Ro〈3.0%)、埋藏较浅地层(〈4 000 m)页岩气的形成、赋存与富集机理、评价方法与核心区预测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并实现了页岩气的大规模工业开发。我国南方下古生界成熟很高(R... 北美近10 a来对构造较简单、中-高成熟度(Ro〈3.0%)、埋藏较浅地层(〈4 000 m)页岩气的形成、赋存与富集机理、评价方法与核心区预测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并实现了页岩气的大规模工业开发。我国南方下古生界成熟很高(Ro=2.5%~4.0%)、构造改造强烈、现埋藏深度差异大,对于这套地层的页岩气的评价,缺乏相关理论与方法。为规避风险、获得效益,需以北美页岩气研究为借鉴,针对其地质地球化学特点,在广泛开展相关基础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页岩含气量的现场测试技术与原地气量的定量评价体系,评估勘探开发示范区页岩的资源潜力,确定页岩气的主控因素,为实现我国南方下古生界页岩气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与方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 页岩气 中国南方 下古生界 页岩气富集区 主控因素
下载PDF
煤层气井单层与合层排采异同点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77
6
作者 李国彪 李国富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54-1358,共5页
为了查明山西沁南地区煤层气井3号和15号煤层合层排采是否可行,根据煤层气垂直井产气特点,在系统分析煤层气垂直井合层排采的关键控制和影响因素基础上,得出产气液面高度、储层压力梯度、供液能力和渗透率的差异是影响两层煤合层排采的... 为了查明山西沁南地区煤层气井3号和15号煤层合层排采是否可行,根据煤层气垂直井产气特点,在系统分析煤层气垂直井合层排采的关键控制和影响因素基础上,得出产气液面高度、储层压力梯度、供液能力和渗透率的差异是影响两层煤合层排采的主控因素,并得出其合层排采的适合条件;根据沁南地区寺河矿区煤层气井勘探开发资料,从4个方面系统剖析了寺河矿区是否适合合层排采。研究结果表明:寺河矿区这些条件均满足,较适合合层排采。现场单层排采和两层煤合层排采的产气试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井 单层排采 合层排采 主控因素 寺河矿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大气田分布、主控因素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57
7
作者 魏国齐 杨威 +6 位作者 刘满仓 谢武仁 金惠 武赛军 苏楠 沈珏红 郝翠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2,共12页
近10年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取得了多项重大进展,发现了安岳等多个大气田,随着资料的增加和勘探工作的深入,地质理论上有了新认识,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大气田的分布特征和主控因素,提出新的大气田勘探方向。为此,从统计该盆地已发现的20... 近10年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取得了多项重大进展,发现了安岳等多个大气田,随着资料的增加和勘探工作的深入,地质理论上有了新认识,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大气田的分布特征和主控因素,提出新的大气田勘探方向。为此,从统计该盆地已发现的20个大气田的地质参数出发,对大气田的分布、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发育的主控因素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下一步大气田勘探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的不同构造区域都有大气田发育,其中以川中低缓构造带为最多,纵向上发育在7个层系,其中以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礁滩大气田为最多;②形成大气田的烃源岩有4套,其中以烃源岩形成的须家河组大气田为最多;③大气田的储层主要为孔隙型碳酸盐岩和致密砂岩,以构造岩性大气田和常压大气田为最多;④海相大气田的发育主要受克拉通内裂陷和古隆起的控制,克拉通内裂陷主要从烃源岩生烃中心、台缘高能相带和侧向封堵成藏等3个方面加以控制,古隆起主要从台内高能相带、岩溶白云岩储层和长期油气聚集等3方面加以控制,而前陆盆地结构则从构造背景、源储组合、圈闭类型和裂缝分布等4个方面控制了陆相大气田的发育。结论认为,四川盆地下一步大气田勘探方向为5个领域共计12个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大气田 分布特征 地质特征 主控因素 克拉通内裂 古隆起 前陆盆地结构 勘探方向
下载PDF
颗粒滩储集层地质特征及主控因素——以伊拉克哈法亚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为例 被引量:55
8
作者 王君 郭睿 +3 位作者 赵丽敏 李文科 周文 段天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7-377,共11页
以哈法亚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为例,结合岩心、302块薄片及2 507个实验分析数据等资料,对颗粒滩储集层的地质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进行分析。Mishrif组发育多种类型、多期次的颗粒滩储集层,以颗粒灰岩为主,其次为粒泥灰岩和泥粒灰... 以哈法亚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为例,结合岩心、302块薄片及2 507个实验分析数据等资料,对颗粒滩储集层的地质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进行分析。Mishrif组发育多种类型、多期次的颗粒滩储集层,以颗粒灰岩为主,其次为粒泥灰岩和泥粒灰岩,其形成和分布主要受相对海平面升降、古地貌以及同生—准同生期溶蚀作用控制。相对海平面的升降控制颗粒滩的类型及发育期次,在海平面下降旋回有利于厚壳蛤碎屑、介屑、砂屑和似球粒等滩体沉积,其中以厚壳蛤碎屑滩和介屑滩沉积期海平面最低,储集物性最好,最大孔隙度为33.94%,最大渗透率达764.571×10-3μm2,平均渗透率为45.81×10-3μm2;古地貌控制了高能相带与大气淡水溶蚀程度,沉积期海底古地貌高地控制了高能相带的形成与展布,而隆升剥蚀期古地貌高地溶蚀强度大、储集层物性好,平均孔隙度为14.78%,平均渗透率为7.849×10-3μm2;同生—准同生期溶蚀作用形成了绝大多数的有效孔隙,是研究区颗粒滩储集层形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滩储集层 主控因素 相对海平面变化 古地貌 溶蚀作用 Mishrif组 哈法亚油田 美索不达米亚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清水河组低渗透储层成因机制 被引量:50
9
作者 操应长 远光辉 +5 位作者 王艳忠 葸克来 匡立春 王绪龙 贾希玉 宋永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58-771,共14页
碎屑岩低渗透储层成因机制包括低渗透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和储层致密史-油藏成藏史匹配关系两个方面。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图像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压汞与岩石物性测试等多种技术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低... 碎屑岩低渗透储层成因机制包括低渗透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和储层致密史-油藏成藏史匹配关系两个方面。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图像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压汞与岩石物性测试等多种技术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北三台地区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低渗透储层进行了研究。储层低渗透特征具有沉积作用主控、压实作用主导、溶蚀作用改善、胶结作用强化的特点。针对砂质砾岩—细砾岩、细砂岩、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以"储层成岩作用演化序列-储层孔隙结构"为约束进行地质历史时期储层物性的恢复,确定不同区带、不同岩性储层的低渗透形成时间,结合油藏成藏史及原油分布特征,分析清水河组低渗透储层成因机制。清水河组存在3类不同成因类型的储层,Ⅰ类为中渗成藏-现今中渗储层、Ⅱ类为中渗成藏-现今(特)低渗储层、Ⅲ类为(特/超)低渗成藏-现今(特/超)低渗储层;其中Ⅱ类细分出2个亚类,Ⅲ类细分出4个亚类。针对不同成因类型的(低渗透)储层,结合成藏时期储层渗透率特征、储层含油级别、原油特征及试油试采成果等,进行了钻前勘探潜力分析及有效开发增产措施的优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低渗透储层 成因机制 主控因素 致密史-成藏史
下载PDF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49
10
作者 洪海涛 杨雨 +4 位作者 刘鑫 陈文 夏茂龙 张静 王蜀源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2期64-73,共10页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层系多、累计厚度大,在川渝地区天然气储量和产量贡献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岩石类型、物性特征、储层类型等基本特征分析入手,研究和总结了盆地内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和分布预测思路。盆地主要储集岩...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层系多、累计厚度大,在川渝地区天然气储量和产量贡献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岩石类型、物性特征、储层类型等基本特征分析入手,研究和总结了盆地内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和分布预测思路。盆地主要储集岩类型是颗粒白云岩、藻(礁)格架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石灰岩次之;物性总体上具低孔、低渗的特征,局部地区发育的优质储层是重要的勘探对象;储层类型可分为裂缝-孔隙型、孔隙型、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型4类;储层发育程度主要受有利沉积相带分布、白云石化作用、3期岩溶作用等因素控制。针对生物礁、颗粒滩等相控型储层,精细沉积微相刻画是储层分布预测的有效手段;对于风化岩溶型储层,区域性和重点目标区的岩溶古地貌恢复可为成藏区带评价和储层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碳酸盐岩 储集岩 主控因素 储层预测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与蒸发岩相关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47
11
作者 郑剑锋 沈安江 +1 位作者 刘永福 陈永权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9-98,共10页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广泛发育白云岩,其中中寒武世地层沉积了巨厚的蒸发岩,蒸发岩和白云岩可以构成很好的储盖组合,该领域也是塔里木盆地未来勘探的新领域。萨布哈白云岩和渗透回流白云岩是两种与蒸发岩相关的白云岩,其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广泛发育白云岩,其中中寒武世地层沉积了巨厚的蒸发岩,蒸发岩和白云岩可以构成很好的储盖组合,该领域也是塔里木盆地未来勘探的新领域。萨布哈白云岩和渗透回流白云岩是两种与蒸发岩相关的白云岩,其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也都与蒸发岩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通过对大量岩芯、薄片、主量元素、稀土元素、碳、氧稳定同位素及锶稳定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测试和测井资料的细致研究,系统总结了它们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萨布哈白云岩储层的岩性以含石膏的泥—粉晶白云岩为特征,孔隙类型主要为膏模孔和溶塌角砾砾间孔,萨布哈白云石化作用及伴生石膏的沉淀作用和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是该类储层的主控因素;渗透回流白云岩储层的岩性以保留原岩颗粒或藻(丘)格架结构的粉晶白云岩为特征,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铸模孔、格架孔,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和大气淡水溶蚀作用是该类储层的主控因素。两者主要发育于塔里木盆地干旱气候背景下的中—下寒武统地层,其分布规律主要受沉积相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岩 特征 主控因素 白云岩储层 寒武系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47
12
作者 胡东风 王良军 +3 位作者 黄仁春 段金宝 徐祖新 潘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21,共9页
四川盆地东部(以下简称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似层状”白云岩储层天然气勘探获得了重大发现,但对该层位白云石化的成因和分布一直未能达成共识,制约了该区的天然气勘探部署。为了明确该区茅口组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方向,基于岩心和... 四川盆地东部(以下简称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似层状”白云岩储层天然气勘探获得了重大发现,但对该层位白云石化的成因和分布一直未能达成共识,制约了该区的天然气勘探部署。为了明确该区茅口组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方向,基于岩心和露头样品的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了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的特征、成因及主控因素,建立了白云岩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东地区茅口组白云岩纵向上主要发育于茅三段中下部,多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岩性主要为细中晶云岩、硅质云岩、生屑云岩等,储层物性较好,主要发育孔隙、热液溶蚀缝洞系统两类储集空间;②该区茅口组基质云岩与鞍状云岩的微量元素及其含量、锶同位素比值及包裹体均一温度均存在着差异,表明两类白云岩的形成流体或期次相差较大,早期热水沉积形成基质云岩,晚期受热液溶蚀改造形成缝洞充填的鞍状云岩;③该区茅口组白云岩发育分布受生屑滩、热水沉积和基底断裂的联合控制,其中生屑滩是白云岩储层发育的基础,热水沉积形成了早期层状基质云岩,基底断裂为后期富镁热液流体提供了运移通道、改善了储集性能。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化对川东地区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东部地区 中二叠世 茅口期 白云岩储集层 主控因素 热水沉积 热液溶蚀改造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油气藏地质特征与分布发育基本模式 被引量:45
13
作者 施和生 代一丁 +3 位作者 刘丽华 姜航 李洪博 白静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120-133,155,共15页
珠江口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富油气盆地之一,目前已发现20多个大中型油气田。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对珠江口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认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已发现的油气藏地质特征解剖入手,分析了油气藏的静态地质特征、成藏过程... 珠江口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富油气盆地之一,目前已发现20多个大中型油气田。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对珠江口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认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已发现的油气藏地质特征解剖入手,分析了油气藏的静态地质特征、成藏过程特征及分布发育特征,提出了控制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六大地质要素:烃源灶、有利储层、区域盖层、古隆起、断裂带及低界面势能区。通过对六大要素控藏作用与关联性分析,建立了3种成藏模式:洼内供烃—垂向断层疏导—源区内浅部低压区成藏、洼内供烃—砂体与不整合面侧向复合疏导—源区外构造隆起带成藏、洼内供烃—断裂与砂体和不整合面复合阶梯式侧向疏导—源区外背斜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分布 成藏模式 主控因素 珠一坳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断控复式油气聚集的差异性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44
14
作者 江同文 韩剑发 +5 位作者 邬光辉 于红枫 苏洲 熊昶 陈军 张慧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3-224,共12页
基于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构造与沉积特征剖析、流体性质及生产动态研究,探讨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油气成藏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塔中隆起油气具有以断裂为主控因素的复式成藏特征,80%以上油气储量沿断裂带富集;塔中隆起发育大型... 基于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构造与沉积特征剖析、流体性质及生产动态研究,探讨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油气成藏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塔中隆起油气具有以断裂为主控因素的复式成藏特征,80%以上油气储量沿断裂带富集;塔中隆起发育大型逆冲及走滑断裂,断裂形成演化与成藏耦合关系决定了复式油气聚集的差异性,断裂活动规模与期次决定了圈闭的充满程度与相态平衡,即输导体系的不畅通、油气充注的不充分、流体聚集的非平衡等受控于断裂,多期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断裂带圈闭条件的差异性,多期油气运聚成藏控制了断裂带流体分布的差异性。断控复式油气差异性聚集理论是塔中隆起整体评价、立体开发与增储上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隆起 断裂带 复式油气聚集 油气分布 差异性 主控因素
下载PDF
长岭断陷下白垩统湖相烃源岩形成古环境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43
15
作者 李浩 陆建林 +5 位作者 李瑞磊 王保华 徐文 左宗鑫 王苗 刘娅昭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74-1786,共13页
恢复烃源岩形成时期的古环境,落实优质烃源岩发育主控因素对确定湖相烃源岩发育层系及刻画烃源岩非均质性意义重大.利用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对长岭断陷早白垩世火石岭期至营城期的古环境进行恢复,并对反映古环境的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比... 恢复烃源岩形成时期的古环境,落实优质烃源岩发育主控因素对确定湖相烃源岩发育层系及刻画烃源岩非均质性意义重大.利用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对长岭断陷早白垩世火石岭期至营城期的古环境进行恢复,并对反映古环境的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比值与有机碳含量(Total Organic Carbon,TOC)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控制湖相烃源岩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研究表明,从火石岭期至沙河子期,再到营城期,长岭断陷经历了古水深从变深到变浅,古气候从潮湿-半潮湿气候到半干旱气候,古盐度从淡水相到半咸水相,湖泊水体还原性从增强到减弱的古环境演化过程,早白垩世不同时期长岭断陷古环境表现出明显的分带性,古气候和氧化还原条件是控制长岭断陷下白垩统湖相烃源岩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长岭断陷沙河子组二段烃源岩形成于潮湿与缺氧的古环境,该时期湖盆演化处于均衡补偿阶段,且烃源岩古生产力较高,因此研究区沙河子组二段优质烃源岩十分发育,分布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烃源岩 古环境 主控因素 长岭断陷 松辽盆地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42
16
作者 王贵文 惠山 付广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9,17,共5页
通过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的分布特征分析,得到天然气在剖面上主要分布在登二段之下,具有"一源多层"的分布特征。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气源区内或其附近,具体部位受古中央隆起和徐西、宋西断裂带的控制。通过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天... 通过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的分布特征分析,得到天然气在剖面上主要分布在登二段之下,具有"一源多层"的分布特征。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气源区内或其附近,具体部位受古中央隆起和徐西、宋西断裂带的控制。通过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天然气分布关系研究,得到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分布主要受沙河子组源岩分布、宋西和徐西两条断裂带活动及其分布、古中央隆起和登二段优质盖层的共同控制。在此基础上,对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有利勘探区进行了预测,认为宋西和徐西断裂带可继续拓展勘探领域,榆西断展带、宋站低凸起、丰乐低凸起和安达次坳应为新的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家围子断陷 天然气 分布规律 主控因素 古隆起 断裂带
下载PDF
陆相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及富集高产主控因素分析——以元坝地区为例 被引量:42
17
作者 王庆波 刘若冰 +2 位作者 魏祥峰 倪楷 高红贤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6期698-703,共6页
元坝地区在下侏罗统泥页岩层段获得高产页岩油气流。其中,千佛崖组页岩气水平井产量稳定,油气并产;自流井组大安寨段直井常规测试单井气产量最高达21×104m3/d。文中通过分析总结元坝陆相页岩气特点和勘探开发成果认为:元坝地区泥... 元坝地区在下侏罗统泥页岩层段获得高产页岩油气流。其中,千佛崖组页岩气水平井产量稳定,油气并产;自流井组大安寨段直井常规测试单井气产量最高达21×104m3/d。文中通过分析总结元坝陆相页岩气特点和勘探开发成果认为:元坝地区泥页岩主要发育在浅湖、半深湖沉积相带,具有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适中、储集物性及含气性好,以及可压性等特点,具备陆相页岩气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沉积相带控制了富有机质泥页岩的空间展布,岩相控制了物性特征及可压裂性,裂缝和超压控制了页岩气的高产。同时,初步建立了陆相页岩气有利区选区标准:半深湖—浅湖相带,暗色泥页岩累计厚度不小于30 m,TOC不小于1%,Ro不小于1.1%,孔隙度不小于2%,含气量不小于0.5 m3/t,埋深在500~4 200 m,裂缝发育,地层压力系数不小于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气 富集高产 主控因素 有利区标准 元坝地区
下载PDF
渤南洼陷深层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37
18
作者 宫秀梅 金之钧 +1 位作者 曾溅辉 邱楠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3-479,共7页
渤南洼陷深层烃源岩主要为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暗色泥岩、砂泥岩及膏盐层,有机碳含量为0.9%~2.39%,干酪根为Ⅰ和Ⅱ1型;深部储集层以沙河街组四段砂砾岩、细砂岩及泥灰岩为主,孔隙度为1.18%~23.5%,渗透率为0.1×10 - 3~36.67×... 渤南洼陷深层烃源岩主要为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暗色泥岩、砂泥岩及膏盐层,有机碳含量为0.9%~2.39%,干酪根为Ⅰ和Ⅱ1型;深部储集层以沙河街组四段砂砾岩、细砂岩及泥灰岩为主,孔隙度为1.18%~23.5%,渗透率为0.1×10 - 3~36.67×10 - 3 μm2;按照圈闭类型可将深层油气藏划分为岩性圈闭油气藏和复合圈闭油气藏,按烃源岩类型可将其分为古近系腐泥型烃源岩油气藏和中、古生界煤成气藏,按生储盖组合又可将其划分为自生自储型油气藏和上生下储型油气藏.渤南洼陷深层油气成藏主要受充注期、流体动力系统及膏盐层控制.油气的晚期连续充注为深层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深层特有的超压流体动力系统为深部油气的运聚提供了动力.区域性分布的膏盐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1)区域性封盖作用;2)延缓了其下地层的成岩作用,改善了储集物性;3)有利超压流体系统的形成.因此,膏盐层的下部地层为深层勘探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特征 主控因素 深层 渤南洼陷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火山岩储层主控因素 被引量:37
19
作者 侯启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49-756,共8页
松辽盆地南部火山岩储层是由孔、缝、洞构成的多孔介质储层,其储集空间类型多样、结构复杂,储层物性在空间上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相变快。在勘探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弄清楚火山岩储层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通过地质、测井和地震... 松辽盆地南部火山岩储层是由孔、缝、洞构成的多孔介质储层,其储集空间类型多样、结构复杂,储层物性在空间上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相变快。在勘探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弄清楚火山岩储层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通过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现有勘探成果,分析发现松南地区火山岩储层发育的三级控制规律:①火山机构类型控制储层发育程度,流纹质火山机构储层物性最好;②火山机构-相带控制储层展布,火山口-近火山口相带物性最好;③成岩作用和构造裂缝控制储层有效性,隐爆角砾岩化作用、风化淋滤作用以及裂缝使储层物性变好。清楚认识火山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对储层预测及今后气田的有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南部 白垩系 营城组 火山岩储层 火山机构类型 主控因素
下载PDF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后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与提高采收率途径 被引量:35
20
作者 郑松青 杨敏 +5 位作者 康志江 刘中春 龙喜彬 刘坤岩 李小波 张世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46-754,共9页
综合岩心、测井、地震、生产动态等多方面资料,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多尺度特征、储集体类型、缝洞体空间形态及分布模式、与生产井的配置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各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建立了水驱后剩余油分布的主控... 综合岩心、测井、地震、生产动态等多方面资料,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多尺度特征、储集体类型、缝洞体空间形态及分布模式、与生产井的配置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各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建立了水驱后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模式;结合塔河油田的开发实践,系统研究了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表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后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可归结为局部高点、井控不足、连通通道屏蔽和弱水动力4大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是一个系统工程:天然能量开发阶段,做好生产调控,防止底水窜进;注水早期,依据储集体类型、连通性、空间位置构建注采关系,提高水驱控制及动用程度,尽量减少剩余油;注水开发中后期,依据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征,通过加强井控、利用重力分异和毛细管的渗吸作用、扰动(改造)流场等措施,实施精准挖潜。同时做好技术储备,开展储集层改造、新型注入介质、智能优化开发等技术的研发,做好注水、注气技术的接替,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缝洞型油藏 多尺度性 剩余油分布 主控因素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