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岩浆系统深部结构的深地震测深研究 被引量:80
1
作者 张先康 张成科 +7 位作者 赵金仁 杨卓欣 李松林 张建狮 刘宝峰 成双喜 孙国伟 潘素珍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5-143,共9页
利用三维深地震测深技术 ,研究了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 .结果表明 ,以低P波速度为主要特征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岩浆系统在地壳范围内可分为 3个深度层次 :在 9~ 15km深度 ,岩浆系统分布的主要特征是范围广、尺度大、近南北走向 ,是地... 利用三维深地震测深技术 ,研究了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 .结果表明 ,以低P波速度为主要特征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岩浆系统在地壳范围内可分为 3个深度层次 :在 9~ 15km深度 ,岩浆系统分布的主要特征是范围广、尺度大、近南北走向 ,是地壳内储存岩浆的主要位置 ;自 15km深度以下直至下地壳 ,其分布横向尺度较小 ,显示出岩浆自上地幔侵入地壳的“痕迹” ,这也意味着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极有可能延伸到上地幔 ,或更深 ;在地壳浅部 ,深度小于 8~ 9km范围内 ,岩浆的分布范围更小一些 ,集中在天池火山口稍偏北的南北方向上 .如果说低P波速度与岩浆系统关联的话 ,那么它反映出这部分岩浆仍然处于较高温度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讲 ,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至少不是“残留”的 ,或者说是处于“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天池火山 三维深地震测深 岩浆系统 深部结构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苏仁诺尔成藏系统 被引量:29
2
作者 张吉光 张宝玺 陈萍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5-28,59,共5页
苏仁诺尔断隆带位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断陷北部,是晚白垩世以来隆升的断裂构造带,其轴向由北北东向转为北东东向,北东东段为收敛段,南西段为撒开段,中段弧顶向北西突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该断裂带经历的构造应力作用方式由早、... 苏仁诺尔断隆带位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断陷北部,是晚白垩世以来隆升的断裂构造带,其轴向由北北东向转为北东东向,北东东段为收敛段,南西段为撒开段,中段弧顶向北西突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该断裂带经历的构造应力作用方式由早、中期的右旋张扭转为晚期左旋压扭,局部构造和地层的发育时序及岩浆活动时序都有由收敛端向撒开端迁移的规律,因之使其油气成藏系统具有被弧形构造控制的特殊规律性。该断隆带处于烃源岩区,虽缺乏深埋条件,但岩浆活动造成了相对高古地热条件,使上侏罗统南屯组烃源岩成熟、大磨拐河组烃源岩低成熟,形成西部下气(二氧化碳及其它非烃气)上油而东部以油(低熟轻质油)为主的成藏系统,主要有4种成藏模式:侧向运移为主的披覆背斜型,双向运移断块型,垂向运移为主的逆牵引背斜型,侧向运移为主的滑陷背斜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油气藏 油气聚集带 盆地
下载PDF
长白山天池火山岩浆系统再认识:岩石热力学模拟 被引量:14
3
作者 郭文峰 刘嘉麒 +2 位作者 徐文刚 李稳 雷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3489-3500,共12页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一座巨型活火山,在近代至少发生过数次喷发.虽然近年来没有再喷发,但是有关天池火山再次喷发的争论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岩浆系统的研究是火山灾害和预测的基础,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和岩石学两方面.综合近年来天池火山岩浆房...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一座巨型活火山,在近代至少发生过数次喷发.虽然近年来没有再喷发,但是有关天池火山再次喷发的争论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岩浆系统的研究是火山灾害和预测的基础,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和岩石学两方面.综合近年来天池火山岩浆房地球物理探测发现,普遍认为在火山区中、上地壳存在分布范围较广的岩浆房,而在中地壳至下地壳也存在范围较为集中的岩浆存储区.鉴于地球物理方法具有多解性和不能给出岩浆成分信息等的局限性,本文用岩石热力学模拟来约束岩浆房的成分和深度.结果显示:(1)天池火山玄武岩在岩石圈地幔或更深处不能经历斜长石的分离结晶,可能只经历少量橄榄石的分离结晶;(2)造盾低MgO玄武岩是原始母岩浆在地壳(约18~27 km,0.5~0.9 GPa)中演化后喷出的,而不是先前认为的从地幔岩浆房中演化后直接喷出形成的;(3)粗面质岩浆是由碱性玄武岩在15~18 km(0.5~0.6GPa,中上地壳)结晶分异形成;(4)天池火山岩浆系统可能要比先前认为的壳幔双层岩浆房模式复杂,地壳岩浆系统应该主体为玄武质岩浆,酸性岩浆只占很小的比例.这些信息对火山岩浆系统和喷发预测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天池火山 岩浆系统 岩浆演化模拟
原文传递
中国大陆火山监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吴建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5年第5期1-10,共10页
在过去几年里,长白山天池火山观测到了明显的地震活动增加、地表抬升和膨胀以及多种流体化学异常。地震学研究和形变模拟表明,长白山天池火山近年来的活动可能是由其下方的岩浆活动引起的。1993年以来,腾冲火山出现强烈的水热活动。地... 在过去几年里,长白山天池火山观测到了明显的地震活动增加、地表抬升和膨胀以及多种流体化学异常。地震学研究和形变模拟表明,长白山天池火山近年来的活动可能是由其下方的岩浆活动引起的。1993年以来,腾冲火山出现强烈的水热活动。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化表明,气体源区的深度逐渐增加。火山区存在的震群活动、部分台站观测到的S波阴影区以及地表的缓慢抬升等,指示火山区存在一个岩浆系统。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陆其他火山的活动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 岩浆活动 形变 震群 岩浆系统
下载PDF
Deep seismic sounding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magma system in Changbaishan-Tianchi volcanic region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先康 张成科 +7 位作者 赵金仁 杨卓欣 李松林 张建狮 刘宝峰 成双喜 孙国伟 潘素珍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2年第2期143-151,共9页
The magma system of Changbaishan-Tianchi Volcanic region is studi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deep seismic sounding (DSS)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gma system of Changbaishan-Tianchi volcanic region, mainly ... The magma system of Changbaishan-Tianchi Volcanic region is studi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deep seismic sounding (DSS)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gma system of Changbaishan-Tianchi volcanic region,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low velocity of P wav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 terms of depth. At the depth range of 9-15 km,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agma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extensiveness, large scale and near-SN orientation. This layer is the major place for magma storage. From the depth of 15 km down to the lower crust, it is characterized by small lateral scale, which indicates the 'trace' of magma intrusion from the upper mantle into the crust and also implies that the magma system most probably extends to the upper mantle, or even deeper.(less than 8-9 km deep), the range of magma distribution is even smaller, centering on an SN-oriented area just north of the Tianchi crater. If low velocity of P wave is related to the magma system, it then reflects that the magma here is still in a state of relatively high temperature. In this sense, the magma system of Changbaishan-Tianchi volcanic region is at least not 'remains', in other words, it is in an 'active' st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ngbaishan-Tianchi volcanic region 3-D deep seismic sounding magma system
下载PDF
中基性侵入岩中-大比例尺专题地质填图实践——以河北武安铁矿集区填图试点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苏尚国 简东川 +8 位作者 谢玉淳 罗照华 蒋俊毅 刘璐璐 霍延安 崔晓亮 张波 顾大鹏 王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077-2088,共12页
侵入岩类的填图方法伴随侵入岩成因分类、填图实践及研究技术手段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近20年来,由于新技术及新方法的应用,侵入岩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表明,一个岩浆系统可能具有多个岩浆源区,单一岩浆房和全岩浆同时结晶模... 侵入岩类的填图方法伴随侵入岩成因分类、填图实践及研究技术手段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近20年来,由于新技术及新方法的应用,侵入岩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表明,一个岩浆系统可能具有多个岩浆源区,单一岩浆房和全岩浆同时结晶模式在自然界几乎不能存在。因此,基于同源岩浆演化理论的"单元-超单元"填图方法似乎应该得到修正和完善。以河北武安铁矿集区填图试点为依托,总结出一套针对中性-基性侵入岩的填图方法——"岩浆系统-子系统"填图方法。运用该填图方法,在武安地区识别出6个岩浆成矿系统,在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对每个系统进行了若干子系统的进一步划分。在此基础上,厘清了每个系统的侵入岩组装过程及成岩成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基性侵入岩 岩浆系统 岩浆子系统 专题地质填图 河北武安
下载PDF
侵入岩填图方法体系及专题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涛 童英 +4 位作者 郭磊 张建军 苏尚国 焦建刚 王连训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043-2052,共10页
中国侵入岩填图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目前,需要探索中大比例尺(1∶5万~1∶2.5万)填图方法。依据以往的填图实践经验,特别是同源花岗岩、异源花岗岩、中基性岩、超基性岩试点填图,提出侵入岩填图方法体系。无论何种成因,侵入岩填图应该... 中国侵入岩填图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目前,需要探索中大比例尺(1∶5万~1∶2.5万)填图方法。依据以往的填图实践经验,特别是同源花岗岩、异源花岗岩、中基性岩、超基性岩试点填图,提出侵入岩填图方法体系。无论何种成因,侵入岩填图应该建立不同级别的等级体制填图单位,即侵入体-单元-序列(或岩套)-超序列(或超岩套)-超序列组合(或超岩套组合),分别对应岩体-岩基-岩带-巨型岩带。同源花岗岩岩浆,可以按照以往的谱系单位填图,其侵入体-单元-序列-超序列应该是同一个岩浆旋回演化的产物。岩浆混合花岗岩,可以按照混合程度划分单元,归并序列。中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也可以参考上述谱系单位和混合单位填图。侵入岩不同级别等级体制单位的建立有利于深入认识岩浆系统及其制约因素。此外,花岗岩等侵入岩蕴含了丰富的地球动力学信息,有必要开展深入的专题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酸性花岗岩体 中性-基性-超基性岩体 等级体制单位 岩浆系统 构造意义
下载PDF
斑岩型钨矿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刘俊 李文昌 +4 位作者 周清 杨富成 姜晓佳 张树志 郭欣然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32-748,共17页
斑岩型钨矿床是全球第三重要的钨矿类型,但对其研究较为薄弱、零散。文章基于团队近年来对斑岩钨矿床的研究并系统搜集了全球的相关资料,然后对其进行梳理与总结。研究表明,斑岩型钨矿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成矿带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成矿... 斑岩型钨矿床是全球第三重要的钨矿类型,但对其研究较为薄弱、零散。文章基于团队近年来对斑岩钨矿床的研究并系统搜集了全球的相关资料,然后对其进行梳理与总结。研究表明,斑岩型钨矿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成矿带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岩浆弧、板内及陆-陆碰撞等多种环境均有矿床产出。矿床绝大多数形成于中生代、少量形成于古生代。斑岩型钨矿化与弱氧化、较高分异程度的I型或A型花岗质浅成侵入体密切相关。成矿有关岩浆岩主要起源于古老地壳的重熔,并有少量亏损地幔和/或海洋沉积物的混染。成矿流体、金属元素等主要来自于相关的岩浆岩,成矿所需的钙、铁、锰可由地层与岩浆岩通过水岩反应共同提供。岩浆弧及板内环境下初始成矿流体多属于中高温、中高盐度的NaCl-H_(2)O系统,大陆碰撞体系下则多属于中高温、中低盐度的NaCl-H_(2)O-CO_(2)体系。钨在熔-流体分异过程中倾向于富集在共存的流体相,然后以单体钨酸盐、多钨酸盐及氟钨酸盐类等形式迁移。矿质沉淀机制主要包括流体不混溶/沸腾/CO_(2)逃逸±流体混合和水岩反应。白钨矿和黑钨矿作为斑岩钨矿床中最重要的两种钨矿物,其产出可能主要受控于相关岩浆-流体系统中F含量的高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钨矿床 时空分布 岩浆系统 成矿作用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基于MAGMA的侧浇气缸盖气孔的产生机理探索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毅 田季林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48-1050,共3页
针对侧浇气缸盖毛坯容易出现的气孔缺陷,采用MAGMA软件进行了模拟研究,揭示了气孔产生的内在机理,据此优化了侧浇气缸盖工艺的浇注系统,为这种工艺提供了一种浇注系统的新设计。
关键词 气缸盖 气孔 温度 magma仿真 内在机理 浇注系统
原文传递
基于MAGMA数值模拟的发动机缸盖铸造工艺优化设计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晓明 王超 《铸造设备与工艺》 2019年第1期11-14,共4页
WP10系列气缸盖为典型的薄壁复杂铸件,利用KW造型线潮模砂工艺大批量生产中,工艺控制难度大,工艺稳定性差,气孔缺陷为主要的缺陷之一。利用MAGMA数值模拟对多种工艺优化方案进行模拟分析,依据计算分析结果,对现有的模样布置和浇注系统... WP10系列气缸盖为典型的薄壁复杂铸件,利用KW造型线潮模砂工艺大批量生产中,工艺控制难度大,工艺稳定性差,气孔缺陷为主要的缺陷之一。利用MAGMA数值模拟对多种工艺优化方案进行模拟分析,依据计算分析结果,对现有的模样布置和浇注系统进行重新优化设计,并通过现场工艺验证实施,新工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ma 气缸盖 浇注系统 气孔
下载PDF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长白—敦化剖面结晶基底的探测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潘素珍 张先康 +5 位作者 杨卓欣 张成科 赵金仁 潘纪顺 任青芳 张建狮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1-274,共4页
时间项分析法中 ,应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反演 ,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岩浆系统的长白—敦化 (L1)剖面的Pg波到时进行了计算处理 ,得到了Pg波时间项及基底速度值 ;取上部地壳的介质平均速度为 4 5km/s ,经反演求得了各点的深度值 ,给出了... 时间项分析法中 ,应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反演 ,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岩浆系统的长白—敦化 (L1)剖面的Pg波到时进行了计算处理 ,得到了Pg波时间项及基底速度值 ;取上部地壳的介质平均速度为 4 5km/s ,经反演求得了各点的深度值 ,给出了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结晶基底的厚度分布。结晶基底厚度一般在 2 0km左右 ,而在长白山天池下方结晶基底最厚处接近 4 0km ;在万宝和敦化附近各有一不太明显的凹陷 ,其原因可能与在这两个位置处有几条断裂穿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 长白—敦化剖面 火山探测 结晶基底 广义最小二乘法 岩浆系统 时间项反演法 Pg波
下载PDF
中冷器壳体的铸造工艺分析及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华红芳 覃进承 《铸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041-2044,共4页
以中冷器壳体作为研究对象,以MAGMA模流分析软件作为研究平台,模拟仿真该铸件在重力金属型铸造下的充型与凝固过程。根据模拟结果确定了该铸件的浇注方式,并就重要的铸造工艺参数设计多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择优选取合适的工艺参数,通过... 以中冷器壳体作为研究对象,以MAGMA模流分析软件作为研究平台,模拟仿真该铸件在重力金属型铸造下的充型与凝固过程。根据模拟结果确定了该铸件的浇注方式,并就重要的铸造工艺参数设计多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择优选取合适的工艺参数,通过试模进行X光检测验证,直至实现铸件批量生产的可能。结果表明,利用MAGMA软件可较为准确地预测产品在铸造过程中产生的缺陷及不足,对进一步优化铸造工艺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型铸造 模流分析 magma 浇注系统
下载PDF
Magma Chamber Process of Post-collisional Magmatism: Insight from Textural and Ele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gioclase from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 Northern Taiwan Volcanic Zone 被引量:1
13
作者 ZHANG Xia GUO Kun +4 位作者 ZHANG Yu LAI Zhiqing JIANG Shulong JIANG Wenpeng LI Jingb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587-1599,共13页
The Taiwan mountain belt, one of the youngest orogenies in the world, is caused by the collision of the Luzon arc with the Eurasian margin, which leads to post-collisional extension and magmatism in the Northern Taiwa... The Taiwan mountain belt, one of the youngest orogenies in the world, is caused by the collision of the Luzon arc with the Eurasian margin, which leads to post-collisional extension and magmatism in the Northern Taiwan Volcanic Zone(NTVZ). The magma chamber process in this region has not previously been elucidat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the textural and compositional features of plagioclase phenocrysts in basalt from the Tatun Volcanic Group(TTVG) were studied to restrict the dynamics of magma system.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gma melts in TTVG are mainly sourced from the underlying MORB-like mantle wedge but influenced by incorporation of subduction components, causing the elevated Sr/Y and Ba/Y ratios in magma melts. The subduction components are mainly transported in the form of sediment melt. The plagioclase phenocrysts in the TTVG volcanic rocks are generally coarsely core-sieved with a clear rim. The An contents in the rims of plagioclase a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cores, and elevated FeO concentrations are detected in the plagioclase rims. We propose there exists a double-layer magma chamber in this region. The core of the plagioclase was crystalized in the deeper quiescent magma chamber(~21 km), which was subsequently partially dissolved during the ascent of magma melt under H_(2)O-undersaturated condition, forming the typical coarsely sieved texture and synneusis. When this crystal-rich melt migrates into the shallower chamber, water saturation is reached and more sodic plagioclase formed as the rim of phenocryst. Due to the considerably higher fO_(2) in the shallow chamber than in the deeper on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Fe between plagioclase and melt positively correlates with fO_(2), the FeO content in the plagioclase rim elevates in conjunction with increasing f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GIOCLASE textural and compositional features dynamics of magma system Tatun Volcanic Group
下载PDF
红外光度法测量糖液饱和温度的系统误差分析
14
作者 莫莉萍 李忠彦 +1 位作者 秦贯丰 高大维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120-124,共5页
对于红外光度法测量晶浆饱和温度、过饱和度的系统误差作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系统误差来源包括:微晶的增溶效应(即Gibbs_Thomson效应)、细晶的预结晶作用、测温时的传热滞后、模/数转换精度及其它如操作过程引入的误... 对于红外光度法测量晶浆饱和温度、过饱和度的系统误差作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系统误差来源包括:微晶的增溶效应(即Gibbs_Thomson效应)、细晶的预结晶作用、测温时的传热滞后、模/数转换精度及其它如操作过程引入的误差等。实验测量和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对于蔗糖晶浆,用红外光度法测量其饱和温度的误差为272K~272.5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晶 晶浆 光度法测量 饱和温度 系统误差 红外光度法
下载PDF
中国东部燕山期岩石圈_软流圈系统大灾变与成矿环境 被引量:172
15
作者 邓晋福 莫宣学 +3 位作者 赵海玲 罗照华 赵国春 戴圣潜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9-315,共7页
中国东部在燕山期发生了岩石圈_软流圈系统(LAS) 大灾变事件, 并识别出被扰动的LAS的两种类型, 即在挤压造山环境下的岩石圈巨大减薄与巨大增厚作用; 它们分别对应相关的安第斯型和海西型成矿作用。大量的新生、热地幔物质... 中国东部在燕山期发生了岩石圈_软流圈系统(LAS) 大灾变事件, 并识别出被扰动的LAS的两种类型, 即在挤压造山环境下的岩石圈巨大减薄与巨大增厚作用; 它们分别对应相关的安第斯型和海西型成矿作用。大量的新生、热地幔物质和再活化的热的下地壳物质取代、加热和注入冷的岩石圈和地壳是燕山期成矿大爆发的基因和基本的深部环境。再活化和活动的岩石圈尺度的不连续带是成矿带的良好储矿空间。巨大的岩浆_流体_成矿系统是形成巨大矿集区的必需。从深部成矿环境来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软流圈系统 成矿环境 大灾变 燕山期
下载PDF
火成岩构造组合与壳-幔成矿系统 被引量:99
16
作者 邓晋福 莫宣学 +4 位作者 罗照华 赵海玲 赵国春 曹永清 于学政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2期259-270,共12页
讨论了火成岩构造组合,指出不能单纯地运用化学图解,强调要结合岩相学、岩石组合特征研究,要注意区分区域与局部的构造环境。指出双峰式火成岩组合的确切含义是指缺乏中性成员,而不单看化学图解的几何形态,讨论了伸展与挤压对双峰... 讨论了火成岩构造组合,指出不能单纯地运用化学图解,强调要结合岩相学、岩石组合特征研究,要注意区分区域与局部的构造环境。指出双峰式火成岩组合的确切含义是指缺乏中性成员,而不单看化学图解的几何形态,讨论了伸展与挤压对双峰式和钙碱性火成岩组合的可能约束。指出由蛇绿岩套再造的古构造历史可能是残缺的,结合弧火成岩的厘定可在某些方面弥补这个不足,讨论了弧火成岩组成极性形成的可能原因。讨论了大陆碰撞造山带的火成岩构造组合类型及其在再造造山带的边界性质、造山带演化历史中的重要意义。指出大陆裂谷带的火成岩常呈组成对称的水平分带,而不同于弧火成岩的组成极性。讨论了岩浆构造热事件及其序列的重要意义,提出大陆碰撞造山带具类似于变质作用的顺时针演化的事件序列,而大洋俯冲造山带则具反时针演化的事件序列。最后,强调并讨论了“壳幔岩浆流体成矿系统”的科学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 构造组合 壳-幔岩浆 岩浆 流体 成矿系统
下载PDF
内蒙古赤峰维拉斯托大型锡多金属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69
17
作者 祝新友 张志辉 +4 位作者 付旭 李柏阳 王艳丽 焦守涛 孙雅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8-208,共21页
2014年发现的维拉斯托锡锌矿是继20世纪末该矿区铜锌矿之后的重要找矿进展,已控制Sn金属资源量10万t。成矿作用与隐伏花岗岩体有关,该岩体侵入于前寒武纪变质岩中。矿化类型包括岩体顶部的花岗岩型锡锌矿、岩体外侧的石英脉型锡锌矿以... 2014年发现的维拉斯托锡锌矿是继20世纪末该矿区铜锌矿之后的重要找矿进展,已控制Sn金属资源量10万t。成矿作用与隐伏花岗岩体有关,该岩体侵入于前寒武纪变质岩中。矿化类型包括岩体顶部的花岗岩型锡锌矿、岩体外侧的石英脉型锡锌矿以及外围的铜锌矿。针对花岗岩、各类矿体开展了岩石学、矿床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初步查明岩浆演化机制、矿床成因及三类矿化的关系。细粒斑状碱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139.5±1.2)Ma(MSWD=3.3)。岩石中发育多级斑晶,结晶(沉淀)顺序为钠长石→石英→钾长石→钠长石→石英、黄玉、锡石、闪锌矿。花岗岩富Si O2贫Al2O3、Ti O2、TFe2O3、Ca O等,高Rb、Cs、Nb、Ta及W、Mo、Bi、Cu、Zn、In等元素,低Sr、Ba等,钠长石An<0.3,与锡钨多金属矿成矿花岗岩性质相似。岩浆晚期经历了岩浆-热液过渡阶段(浆液过渡态流体),自硅酸盐相中分离出富Si、富F和富S的流体相,分别形成花岗岩型矿石中的石英、黄玉、锡石-闪锌矿囊状体(珠滴),伴随熔融包裹体和熔流包裹体,晚期逐渐、连续地向热液阶段过渡。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在岩体顶部形成花岗岩型锡锌矿石,热液阶段在岩体外侧和外围形成石英脉型锡锌矿及铜锌矿、铅锌银矿。这些矿体连同成矿花岗岩共同构成岩浆-热液型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统。锡林郭勒—赤峰地区,很多脉状铅锌银矿的成矿作用与酸性侵入岩有关,深部可能存在大规模岩浆-热液型锡(钨)多金属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矿 铅锌银矿 花岗岩型 石英脉型 浆液过渡态流体 成矿机制 成矿系统 内蒙古
下载PDF
火成岩的晶体群与成因矿物学展望 被引量:64
18
作者 罗照华 杨宗锋 +2 位作者 代耕 程黎鹿 周久龙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6-181,共6页
岩浆系统物理过程的研究进展导致了岩浆系统成熟度的概念,因而认识到火成岩中的晶体并非全部由寄主熔体晶出。本文将火成岩中的矿物晶体按其加入岩浆系统的方式划分为3种晶体群:固体晶体群、熔体晶体群和流体晶体群。固体晶体群系指呈... 岩浆系统物理过程的研究进展导致了岩浆系统成熟度的概念,因而认识到火成岩中的晶体并非全部由寄主熔体晶出。本文将火成岩中的矿物晶体按其加入岩浆系统的方式划分为3种晶体群:固体晶体群、熔体晶体群和流体晶体群。固体晶体群系指呈固态加入岩浆的晶体群,包括残留晶亚群和捕虏晶亚群;熔体晶体群系指从熔体中晶出的晶体群,包括从不同深度水平岩浆房中晶出的晶体亚群(岩浆房晶体亚群)、岩浆上升途中晶出的晶体亚群(通道晶体亚群)、在岩浆系统中长期循环的晶体亚群(循环晶亚群)和岩浆侵位后晶出的晶体亚群(基质晶亚群)。流体晶体群系指从流体相晶出的晶体群,包括从超临界流体晶出的晶体亚群(超临界晶体亚群)、从气体晶出的晶体亚群(凝聚晶体亚群)和从热液晶出的晶体亚群(热液晶体亚群)。这种划分方案为火成岩成因矿物学研究打开了新的窗口,阐明不同晶体群的标型特征和形成条件是成因矿物学研究的重要任务。理论上,残留晶与原生岩浆保持热力学平衡,捕虏晶一般与岩浆不平衡,熔体晶体群在岩浆系统演化的特定阶段上与岩浆保持热力学平衡,而流体晶体群则一般不与岩浆平衡,但超临界晶体亚群可部分与岩浆平衡。各种晶体群在火成岩中的保存程度与岩浆系统的存续时间尺度和晶体吸收速率紧密相关。在快速上升和固结的岩浆系统中,所有的晶体群都有可能得到保存。相反,在缓慢上升和固结的岩浆系统中,有可能仅保留有基质晶亚群。因此,晶体群的数量和颗粒大小可以用来定性评价岩浆系统存活的时间尺度,定量化结构分析将成为成因矿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群 火成岩 成因矿物学 定量化结构分析 岩浆系统成熟度
下载PDF
岩浆通道系统与岩浆硫化物成矿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54
19
作者 宋谢炎 肖家飞 +2 位作者 朱丹 朱维光 陈列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3-163,共11页
大型-超大型岩浆硫化物矿床的形成需要满足3个基本条件:(1)大量幔源岩浆参与成矿;(2)岩浆演化导致硫化物熔离;(3)硫化物在有限空间聚集。然而,除Sudbury矿床外,全球与镁铁质岩浆有关的超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都发现于小的镁铁-超镁铁岩体... 大型-超大型岩浆硫化物矿床的形成需要满足3个基本条件:(1)大量幔源岩浆参与成矿;(2)岩浆演化导致硫化物熔离;(3)硫化物在有限空间聚集。然而,除Sudbury矿床外,全球与镁铁质岩浆有关的超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都发现于小的镁铁-超镁铁岩体中。近10年来的研究表明这些含矿岩体实际上都是岩浆通道系统的一部分,中国金川、杨柳坪、喀拉通克、红旗岭等大型和超大型Ni-Cu-(PGE)硫化物矿床都形成于岩浆通道系统中,正是岩浆通道这样特殊的开放系统为大规模岩浆硫化物矿床提供了成矿条件。总结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与成矿有关的岩浆通道系统都分布在深大断裂附近,大规模的幔源岩浆补充与地幔柱、大陆裂谷、碰撞造山后伸展等地质事件有密切的关系。尽管研究证明硫化物熔离都与地壳物质的混染有关,但矿石各种元素的品位却受母岩浆性质、硫化物熔离强度、与新注入镁铁质岩浆反应、以及硫化物本身结晶分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含矿岩体和硫化物矿体的形态和大小都强烈地受围岩地质特征的控制。进一步明确这类矿床的地质特征、形成机制、成矿背景和成矿标志,对未来的研究和找矿工作都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岩浆通道系统 硫化物熔离 构造伸展
下载PDF
钦-杭结合带斑岩型铜矿的基本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38
20
作者 梁锦 周永章 +4 位作者 李红中 尹缀缀 周留煜 曾长育 虞鹏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361-3372,共12页
钦-杭结合带是重要的斑岩铜矿带。斑岩铜矿在北、中、南三段均有产出,主成岩成矿年龄主要集中燕山期。钦-杭结合带与成矿有关的斑岩主要为钙碱性岩浆系列的中酸性岩,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和次英安斑岩等,具有与新元古... 钦-杭结合带是重要的斑岩铜矿带。斑岩铜矿在北、中、南三段均有产出,主成岩成矿年龄主要集中燕山期。钦-杭结合带与成矿有关的斑岩主要为钙碱性岩浆系列的中酸性岩,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和次英安斑岩等,具有与新元古代岛弧火成岩类似微量元素特征。它们来源于软流圈的岩浆与中下地壳物质混合后部分熔融的结果,与受到过早期俯冲作用影响的岩石圈地幔有关,存在壳幔混染现象。钦-杭结合带燕山期的斑岩铜矿成岩成矿的动力学背景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关系密切,但斑岩和铜矿体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显示出的具有弧岩浆作用特点,这与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转折事件发生以前的地质演化有关。钦-杭结合带的中酸性斑岩体来自于元古代岛弧底部玄武质岩石(下地壳)在中生代时期的部分熔融,本质上该类矿床带有岛弧俯冲环境的特征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 古岛弧岩浆 板块构造 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