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9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火研究综述(Ⅲ)——ENSO对森林火灾的影响 被引量:47
1
作者 田晓瑞 舒立福 阿力甫江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2-25,共4页
阐述了厄尔尼诺、拉尼娜及 ENSO循环的概念。还分析了厄尔尼诺和太阳黑子对林火的影响途径 ,发现厄尔尼诺引起的暖冬和干旱会导致春季火灾严重 ,太阳黑子引起的气候变化也会影响到我国森林火灾的发生。最后 ,对我国森林火灾的预防进行... 阐述了厄尔尼诺、拉尼娜及 ENSO循环的概念。还分析了厄尔尼诺和太阳黑子对林火的影响途径 ,发现厄尔尼诺引起的暖冬和干旱会导致春季火灾严重 ,太阳黑子引起的气候变化也会影响到我国森林火灾的发生。最后 ,对我国森林火灾的预防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综述 ENSO 森林火灾 影响因素 太阳黑子 气候变化 厄尔尼诺
下载PDF
浅析黄斑属脾 被引量:28
2
作者 蒋鹏飞 彭俊 彭清华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0年第1期42-44,48,共4页
黄斑居于视网膜中央,是人眼中心视力发生的关键部位。陈达夫教授认为眼底黄斑部属足太阴脾经,其功能有赖于脾的运化,若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则可导致多种黄斑部疾病。临床上许多学者也已经证实了黄斑疾病从脾论治可获得显著疗效。本文从生... 黄斑居于视网膜中央,是人眼中心视力发生的关键部位。陈达夫教授认为眼底黄斑部属足太阴脾经,其功能有赖于脾的运化,若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则可导致多种黄斑部疾病。临床上许多学者也已经证实了黄斑疾病从脾论治可获得显著疗效。本文从生理、病理角度对黄斑部疾病的发病机理、辨证选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学者们从脾论治各类黄斑部疾病的理论与临床经验,如黄斑水肿、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出血、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均可从脾论治,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 陈达夫 中医
下载PDF
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OCT测量 被引量:24
3
作者 李世迎 王一 +1 位作者 阴正勤 孟晓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19-422,共4页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CT)技术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变化。方法 将高度近视眼 47例 ( 4 7眼 )和正常对照者 42例 ( 4 2眼 )分为高度近视组和对照组 ,OCT测量黄斑中心凹中心和边界的神经上皮层厚度以及视...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CT)技术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变化。方法 将高度近视眼 47例 ( 4 7眼 )和正常对照者 42例 ( 4 2眼 )分为高度近视组和对照组 ,OCT测量黄斑中心凹中心和边界的神经上皮层厚度以及视网膜地形图各地区域平均厚度 ,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高度近视组的中心凹中心和边界和神经上皮层变薄非常显著 ,旁中心凹鼻侧和下方区域以及周边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变薄非常显著 ;旁中心凹颞侧和上方区域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变薄显著 ;但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无明显变化。结论 高度近视眼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明显低于正常眼。OCT测量神经上皮层厚度时 ,应综合分析某一点厚度和该点所在区域平均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眼 黄斑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下载PDF
早期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血流密度及血管结构改变 被引量:23
4
作者 曾运考 杨大卫 +4 位作者 曹丹 余洪华 卢曼虹 庄雪楠 张良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83-787,共5页
目的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探究早期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黄斑区局部血流密度及其结构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的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NDR)患... 目的利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探究早期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黄斑区局部血流密度及其结构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的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NDR)患者27例40眼、轻度非增生性DR(NPDR)患者24例40眼以及中度NPDR患者28例40眼,同期纳入正常体检者40名4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RTVue-XR OCTA扫描受检者黄斑区中心6 mm×6 mm范围量化浅层毛细血管丛(SVC)及深层毛细血管丛(DVC)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非圆度指数(AI)及FAZ旁300 μm环形区域(FD300)的血流密度等参数。分析各组黄斑区SVC、DVC血流密度及结构的特征,及其与疾病进程的关系。结果随着DR的程度加重,黄斑区SVC及DVC血流密度呈下降趋势。正常对照组、NDR组、轻度NPDR组及中度NPDR组SVC血流密度分别为(51.25±3.27)%、(48.81±3.99)%、(47.00±3.49)%和(45.73±3.35)%,DVC血流密度分别为(53.89±6.30)%、(49.94±6.05)%、(46.69±4.87)%和(44.78±4.30)%,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33、21.53,均P<0.01)。NDR组、轻度NPDR组及中度NPDR组黄斑区SVC及DVC血流密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轻度NPDR组及中度NPDR组FD300血流密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正常对照组、NDR组、轻度及中度NPDR组的FAZ面积分别为(0.31±0.11)、(0.32±0.09)、(0.34±0.13)和(0.37±0.10)mm2;各组FAZ面积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8,P=0.09)。中度NPDR组FAZ周长及AI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出现临床可见眼底病变前,OCTA即可发现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明显下降。早期DR已出现黄斑区SVC及DVS血流密度下降,DVC血流密度可能是提示DR的敏感指标。轻度NPDR出现FD300血流密度下降,而中度NPDR出现FAZ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 黄斑 血流密度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下载PDF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分析近视眼黄斑区微血管变化 被引量:19
5
作者 冯立淼 杨叶 +3 位作者 胡亮 方海珍 杨小玲 陈浩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391-396,共6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研究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的变化及其与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患者45例(90眼)纳入研究,其中低度近视及正视眼组15例(30眼...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研究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的变化及其与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患者45例(90眼)纳入研究,其中低度近视及正视眼组15例(30眼)作为对照组,中度近视组15例(30眼)、高度近视组15例(30眼)。采集黄斑区微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通过自动分层获得视网膜表层和深层血管图。选取以黄斑中心凹(fovea)为中心直径1 mm圆和3 mm旁中心(parafovea)圆环内血管密度进行分析。结果:Fovea处表层微血管密度和深层微血管密度均与眼轴呈正相关(r=0.51、0.52,P<0.05)。Parafovea处表层微血管密度与眼轴呈负相关(r=-0.34,P=0.01),其深层微血管密度与眼轴无相关性(r=-0.03,P=0.79)。Fovea处表层微血管密度和深层微血管密度均与fovea处视网膜内五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r=0.85、0.82,P<0.05)。Parafovea处表层微血管密度和深层微血管密度均与parafovea处视网膜内五层厚度无相关性(r=0.16、0.07,P>0.05)。结论:随着眼轴的增加和视网膜厚度的增加,fovea处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会随之增加,而在parafovea区域,表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会随着眼轴的增加而减少,但与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并无相关性。临床上在应用血管成像技术时应考虑近视眼本身对黄斑区微血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近视 黄斑 微血管密度 视网膜
下载PDF
我国沙尘暴的气候成因及未来发展趋势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栋梁 钟海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18,共5页
利用EOF和环流合成统计方法,分析了我国北方近40年来沙尘暴日数变化的时空异常特征及其气候成因.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太阳活动加强,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加强,欧亚西风急流轴北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 利用EOF和环流合成统计方法,分析了我国北方近40年来沙尘暴日数变化的时空异常特征及其气候成因.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太阳活动加强,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加强,欧亚西风急流轴北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强度加强,蒙古气旋减弱,西北西部的沙尘源区降水增加,是中国北方沙尘暴减少的主要原因.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太阳活动进入新一轮的减弱期,引起气候变暖趋势减弱,气温逐渐降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减弱,蒙古气旋逐渐加强.预计未来中国北方沙尘暴将在波动中逐渐增加,进入新一轮的相对活跃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沙尘暴 气候成因 太阳黑子 高原加热场 趋势预测
下载PDF
单眼弱视患者双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Meta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陈思 刘括 +3 位作者 董宁 肖林 金恩忠 任骁方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04-510,共7页
目的 评价单眼弱视人群双眼黄斑厚度差异,为应用OCT探讨弱视发病机制及指导弱视诊断提供线索.方法 Meta分析.检索万方、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并通过Google Scholar搜索引擎进行文献补充,对有关单眼弱视对象双眼黄斑区OCT检查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单眼弱视人群双眼黄斑厚度差异,为应用OCT探讨弱视发病机制及指导弱视诊断提供线索.方法 Meta分析.检索万方、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并通过Google Scholar搜索引擎进行文献补充,对有关单眼弱视对象双眼黄斑区OCT检查的临床研究进行筛选、评估和数据提取,将弱视患者双眼黄斑中心凹最小厚度、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纳入研究.应用RevMan5.0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应用时域OCT的研究纳入4篇文献,纳入对象均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黄斑中心凹最小厚度仅纳入1项研究,弱视眼比对侧眼厚(P =0.045);Meta分析结果提示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比对侧眼厚6.82 μm(P<0.05,95%可信区间为2.81~10.83).应用频域OCT的研究纳入5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提示弱视眼与对侧眼黄斑中心凹最小厚度差异及各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厚度高于对侧眼7.38 μm(P<0.05,95%可信区间为3.13 ~11.63),亚组分析提示屈光参差性弱视亚组弱视眼高于对侧眼而斜视性弱视亚组双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眼弱视患者弱视眼黄斑中心区域厚度高于对侧非弱视眼,提示弱视患者黄斑厚度研究可以为弱视发病的外周机制提供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黄斑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META分析 人体测量术
原文传递
远视性单眼弱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许金玲 陈洁 +2 位作者 吕帆 方海珍 陈彬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96-600,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远视性单眼弱视者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MRT),研究弱视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特征。方法远视性单眼弱视患者42例,正常组单眼远视但无弱视者20例。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弱视眼和正常眼的MRT。结果弱视眼黄... 目的通过检测远视性单眼弱视者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MRT),研究弱视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特征。方法远视性单眼弱视患者42例,正常组单眼远视但无弱视者20例。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弱视眼和正常眼的MRT。结果弱视眼黄斑中心凹厚度比正常眼厚(P=0.005),对于黄斑部位的分区测量,黄斑中心区厚度弱视眼比正常眼厚(P=0.010),而黄斑周围外环及内环各象限弱视眼和正常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弱视患者间黄斑中心凹及黄斑各分区的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视性单眼弱视眼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增厚,不同程度弱视眼间的视网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 视网膜厚度
下载PDF
驻景丸加减方在眼底黄斑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志强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2年第5期356-358,共3页
驻景丸加减方出自《中医眼科六经法要》,目前在眼科临床广泛应用。本文主要针对眼底黄斑疾病的特点,通过理论分析及验案列举对本方治疗此类疾病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 驻景丸加减方 黄斑 疾病 治疗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低视力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朱冬梅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6-88,共3页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乳术后低视力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 对 170 0例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分别于术后 1天、1周、1月和 3月测裸眼视力 ,将视力低于 0 5的病例进行检查按主要原因归类分析。结果 术后第 1...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乳术后低视力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 对 170 0例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分别于术后 1天、1周、1月和 3月测裸眼视力 ,将视力低于 0 5的病例进行检查按主要原因归类分析。结果 术后第 1天视力低于 0 5者 40 8例 ,由并发症引起者 15 1例占 3 7% ,屈光不正引起者 10 1例占 2 4 8% ,由黄斑病变引起者 95例占 2 3 3 %。术后 1周视力低于 0 5者 3 40例 ,由并发症引起者 17例占 5 % ,由屈光不正引起者 15 6例占 45 9% ,由黄斑病变引起者 10 6例占 3 1 2 %。术后 3月视力低于 0 5者 2 89例 ,由并发症引起者 10例占 3 5 % ,屈光不正引起者 13 7例占 47 4% ,由黄斑病变引起者 88例占 3 0 4%。结论 老年性白内障超乳术后影响视力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屈光不正和黄斑病变 ,不是并发症 ,而这两种因素的影响经过术前和术后治疗及术式的改进是可以减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低视力
下载PDF
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黄斑区视网膜参数的OCT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玮 史春 +4 位作者 张靖华 应坚 蔡季平 徐惠娣 丁蕙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246-250,共5页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比较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青少年弱视眼与非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MRT)、黄斑容积的差异,研究弱视眼视网膜黄斑参数的特征。方法:选取屈光...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比较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青少年弱视眼与非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MRT)、黄斑容积的差异,研究弱视眼视网膜黄斑参数的特征。方法:选取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青少年31例,利用OCT技术分别检测双眼黄斑视网膜厚度和容积,比较同一受检者弱视眼与非弱视眼的差异。并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分析黄斑厚度、黄斑容积与眼轴的关系。结果: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mm区域及鼻侧内圈厚度比正常眼厚(P=0.0358,0.0003),而黄斑部位其它分区厚度及黄斑总容积弱视眼和正常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弱视患者间黄斑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眼及非弱视眼黄斑参数与眼轴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屈光参差性单眼弱视青少年弱视眼黄斑的组织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 视网膜厚度 屈光参差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黄斑病变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丽聪 任佩贤 +3 位作者 吴名琴 王春芳 彭清 李双农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53-154,共2页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retinopathy ,DR)与糖尿病黄斑病变 (diabeticmaculopa thy ,DM )之间的关系 ,以探讨DM独立分期对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 方法 对眼科初诊的 5 82例糖尿病患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fluore...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retinopathy ,DR)与糖尿病黄斑病变 (diabeticmaculopa thy ,DM )之间的关系 ,以探讨DM独立分期对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 方法 对眼科初诊的 5 82例糖尿病患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 ,FFA)及眼科常规检查 ,根据眼底改变将DR分为2型 6期 ,DM分为 4度。 结果 DM的严重程度随DR的逐渐加重而增加 ,但不完全平行。在无DR病例中 ,发生I度DM者占 5 .4% ;IV期DR中 ,III度DM发生率最高 ,占 5 4.4% ;Ⅴ期DR中 ,仍有未发生DM的病例 ,占 5 .1%。 结论 DR和DM之间不完全平行 ,故DM独立分期对选择黄斑区最佳治疗时机 ,保存黄斑功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黄斑变性 相互关系
原文传递
高度近视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规律的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艳明 张卫红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950-952,共3页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高度近视患者进行黄斑区域不同象限视网膜厚度的测量,分析其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并进一步探讨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高度近视者48例48眼和正常对照组20例2...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高度近视患者进行黄斑区域不同象限视网膜厚度的测量,分析其分布特点和变化规律,并进一步探讨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高度近视者48例48眼和正常对照组20例20眼,分别测量黄斑中心凹最小厚度、中心凹及周边直径为3mm和6mm两个环形区域内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平均厚度,比较不同区域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差别。结果:两组旁中心凹上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最厚,鼻侧与下方次之,颞侧最薄;旁周边中心凹鼻侧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最厚,上方与下方次之,颞侧最薄。高度近视组中旁中心凹范围及旁周边中心凹的颞侧和下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变薄;高度近视组中旁周边中心凹的鼻侧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较正常对照组薄;高度近视组中旁周边中心凹上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较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度近视组中中心小凹及中心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黄斑区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分布存在区域特异性。高度近视眼的视网膜变薄是确实存在的,主要是旁中心凹区,不是在中心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黄斑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视网膜厚度
下载PDF
不同屈光度近视青少年儿童黄斑区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的比较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玉婷 雷颖庆 +3 位作者 田敏 唐敏 段成霞 吕红彬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89-795,共7页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与比较不同屈光度近视青少年儿童黄斑区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纳入6~18岁青少年儿童115例230眼。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E)分为4组:正视组16...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与比较不同屈光度近视青少年儿童黄斑区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纳入6~18岁青少年儿童115例230眼。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E)分为4组:正视组16例32眼,低度近视组47例94眼,中度近视组34例68眼,高度近视组18例36眼。RTVueXR扫描黄斑区6mm×6mm范围,系统自动分区,分为以黄斑中心小凹为中心,直径分别为1mm的中心凹(fovea)环、1~3mm的内环(parafovea)、3~6mm的外环(perifovea),且每个圆环被进一步划分为颞(T)、上(S)、鼻(N)、下(I)4个象限,定量分析各分区浅层、深层毛细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结果:正视、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黄斑区整体浅层毛细血管密度依次显著减低,分别为(44.4±3.5)%、(44.8±3.8)%、(44.3±3.8)%、(42.6±4.5)%(F=2.963,P=0.033),内环颞侧浅层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46.1±3.5)%、(46.8±5.1)%、(46.2±4.3)%、(43.8±5.5)%(F=3.436,P=0.018);四组黄斑区整体深层毛细血管密度随着近视度数增加亦显著降低,分别为(49.9±4.1)%、(48.4±4.7)%、(47.9±5.5)%、(45.3±4.7)%(F=4.806,P=0.003),外环深层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49±4.4)%、(47.2±5.2)%、(46.6±6)%、(43.6±5.1)%(F=5.495,P=0.001)。四组黄斑区整体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93.9±12.9、295.5±13.0、290.9±12.0、284.5±10.7μm(F=6.606,P<0.001)。内环颞侧、鼻侧浅层毛细血管密度与SE呈正相关(r=0.221、0.219,P=0.001、0.001),外环颞侧、上方、鼻侧、下方深层毛细血管密度与SE呈正相关(r=0.172、0.200、0.250、0.296,P=0.011、0.003、<0.001、<0.001);黄斑区除中心凹外其余区域视网膜厚度与SE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随着青少年儿童近视度数的增加,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密度降低,以内环颞侧为甚;深层毛细血管密度降低,以外环范围内为甚;视网膜厚度降低,以内环和外环范围为甚。青少年儿童近视随着屈光度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近视 黄斑 毛细血管密度 视网膜厚度 儿童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persistent submacular fluid in different preoperative macular status after vitrectomy for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被引量:8
15
作者 Jian-Bo Mao Jing-Jing Lin +7 位作者 Xue-Ting Yu Dan Cheng Yi-Qi Chen Ji-Wei Tao Han-Fei Wu Lu Jiang Yun Zhang Li-Jun Sh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8年第11期1796-1801,共6页
AIM: To compare the incidence of persistent submacular fluid(SMF) and visual outcome after pars plana vitrectomy(PPV) for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 in different preoperative macular status accordin... AIM: To compare the incidence of persistent submacular fluid(SMF) and visual outcome after pars plana vitrectomy(PPV) for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 in different preoperative macular status according to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METHODS: A non-randomized, retrospective review was performed for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ccessful PPV for RRD. OCT exams were taken preoperatively and 1 mo after surgery, until SMF disappeared. According to the preoperative macular status on OCT,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macula-off RRD(Group A) and maculaon RRD(Group B). In Group A, there were two subgroups: macula partly detached(Group A1) and macula totally detached(Group A2). The main outcome measures were the presence of SMF on OCT 1 mo after surgery, and the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ies(BCVA), among the different groups and depending o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persistent SMF.RESULTS: A total of 139 eyes of 139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Persistent SMF at 1 mo after surgery was 15.8%(22/139), all occurring in Group A(22/101); Group B had no SMF at 1 mo after surgery(0/38, P=0.002). The incidence of persistent SMF at 1 mo after surgery in Group A1 was 50%(14/28), and in Group A2 was 11.0%(8/73, P〈0.001).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shown betwee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persistent SMF on foveolaoff RRD, the preoperative BCVA, the 1 mo postoperative BCVA, and the degree of the BCVA improvement from 1 mo postoperatively to the final follow-up(P〈0.05).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inal BCVA(P〉0.05).CONCLUSION: Persistent SMF after PPV for retinal detachment is associated with preoperative macular status. Macula-uninvolving RRD shows no persistent SMF after PPV. Macular partly detached RRD has a higher incidence of SMF than macula totally detached RRD after PPV. The persistence of SMF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delayed visual recovery, whereas t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macular fluid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VITRECTOMY macula
下载PDF
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厚度最值的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娜 王玲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3期210-213,共4页
目的探讨无后极部眼底病变的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厚度最值的变化。方法除眼底视盘旁近视弧外无其他眼部异常的近视患者122例,年龄17~50岁,平均(27.3±7·2)岁,等效球镜度数-1.50^-15.25D,平均(-6.18±2·61)D,随机选取每... 目的探讨无后极部眼底病变的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厚度最值的变化。方法除眼底视盘旁近视弧外无其他眼部异常的近视患者122例,年龄17~50岁,平均(27.3±7·2)岁,等效球镜度数-1.50^-15.25D,平均(-6.18±2·61)D,随机选取每人一眼受检。所有受检眼均予屈光检查和眼轴长度测定。将黄斑区分为颞侧、上方、鼻侧、下方4个区域,测定各区黄斑视网膜厚度最值后,与屈光度数及眼轴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直线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本组受检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最小值为(142.84±16·23)μm,与年龄、近视度数、眼轴长度均无相关性。4个区域视网膜厚度最大值与年龄无关;鼻侧和上方的视网膜较厚,分别为(282.04±13.53)μm和(281.99±14.01)μm,下方和颞侧的视网膜较薄,分别为(279.63±12.87)μm和(268.52±12·97)μm;随眼轴长度增加,视网膜厚度最大值均减小,减小的趋势为上方>鼻侧>下方>颞侧。结论随着近视度数和眼轴长度增加,除黄斑中心凹最薄点的视网膜厚度无变化外,黄斑区的视网膜在变薄的同时变得平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 黄斑 视网膜厚度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黄斑部视网膜厚度的分区测定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黄爱国 李玉军 +1 位作者 郭希让 孔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2-163,共2页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正常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进行分区测定。方法 对确认为正常眼 4 0眼 ,以黄斑部为中心进行放射状扫描 ,扫描线之间的夹角为 30° ,采集 6幅黄斑区图像 ,并使用随机软件测定 9个分区的视网膜神...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正常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进行分区测定。方法 对确认为正常眼 4 0眼 ,以黄斑部为中心进行放射状扫描 ,扫描线之间的夹角为 30° ,采集 6幅黄斑区图像 ,并使用随机软件测定 9个分区的视网膜神经上皮的平均厚度。同时测定出黄斑部中心凹神经上皮的厚度。结果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的厚度为 16 0 μm +15 μm ,中心凹周围半经 5 0 0 μm神经上皮的平均厚度为 184 μm +13μm ,其他分区视网膜神经上皮的平均厚度与国外类似报道相符。结论 OCT不但能够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精确的测定 ,而且能够对黄斑部进行分区测定 ,这些结果有助于对黄斑区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上皮 黄斑区 视网膜厚度 中心凹 正常眼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病变程度 结论 夹角 目的
原文传递
Reproducibility of Perfusion Parameters of Optic Disc and Macula in Rhesus Monkeys b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被引量:7
18
作者 Jing Li Yi-Quan Yang +4 位作者 Di-Ya Yang Xiang-Xiang Liu Yun-Xiao Sun Shi-Fei Wei Ning-LiW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9期1087-1090,共4页
Backgrou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angiography is a novel technique by which we can detect the local perfusion of fundus directly.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reproducibility of optic disc... Backgrou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angiography is a novel technique by which we can detect the local perfusion of fundus directly.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reproducibility of optic disc and macular flow perfusion parameters in rhesus monkeys using OCT angiography. Methods: Eighteen healthy monkeys (18 eyes) were subjected to optic disc and macula flow index measurements via a high-speed and high-resolution spectral-domain OCT XR Avanti with a split-spectrum amplitude de-correlation angiography algorithm. Right eye was imaged 3 times during the first examination and once during each of the two following examinations. The intra-visit and inter-visit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ICCs) were both determined. Results: The average flow indices of the four optic disc area layers were 0.171 ± 0.009 (optic nerve head), 0.015 ± 0.004 (vitreous), 0.052 ±0.009 (radial peripapillary capillary), and 0.167 ± 0.011 (choroid). Average flow indices of the four macula area layers were 0,044 ± 0.011 (superficial retina), 0.036 ± 0.011 (deep retina), 0.016 ± 0.009 (outer retina), and 0.155 ± 0.013 (choroid). Intra-visit (1CC value: 0.821-0.954) and inter-visit (ICC value: 0.844±0.899) repeatability were both high. Conclusions: The study is about the reproducibility of optic disc and macular perfusion parameters as measured by OCT angiography in healthy rhesus monkeys. Flow index measurement reproducibility is high for both the optic disc and macula of normal monkey eyes. OCT angiography might be a useful technique to assess changes when examining monkeys with experimental ocular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w Index macula Optic Disc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原文传递
Evaluation of peripapillary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macula and ganglion cell thickness in amblyopia using spectr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被引量:7
19
作者 Penpe Gul Firat Ercan Ozsoy +2 位作者 Soner Demire Tongabay Cumurcu Abuzer Gunduz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3年第1期90-94,共5页
AIM:To investigate peripapillary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 macula and ganglion cell layer thicknesses (GCC) in amblyopic eyes with 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D-OCT). METHODS:Thirty six pati... AIM:To investigate peripapillary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 macula and ganglion cell layer thicknesses (GCC) in amblyopic eyes with 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D-OCT). METHODS:Thirty six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unilateral amblyopia and thirty two children who had emmetropia without amblyopia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In this institutional study, 36 eyes of 36 patients with amblyopia (AE), 36 fellow eyes without amblyopia (FE), and 32 eyes of 32 normal subjects (NE) were included. RNFL, GCC and macular thickness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with RS-3000 OCT Retina Scan (Nidek Inc CA. USA). RESULTS:The mean global thicknesses of the RNFL were 113.22 ±21.47, 111.57 ±18.25, 109.96 ±11.31μm in the AE, FE, and NE,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mean global RNFL thickness among the eyes (P =0.13). The mean thicknesses of the macula were 258.25±18.31, 258.75±19.54, 248.62±10.57μm in the AE, FE and NE,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thickness of macula among the eyes (P =0.06). The GCC was investigated into two parts:superior and inferior. The mean thicknesses of superior GCC were 102.57 ±13.32, 103.32 ±10.64, 100.52 ± 5.88μm in the AE, FE, and NE, respectively. The mean thicknesses of inferior GCC were 103.82 ±12.60, 107.82 ± 12.33, 105.86±10.79μm in the AE, FE and NE,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thickness of superior and inferior GCC between the eyes (P =0.63, P =0.46). ·CONCLUSION:The macular thicknesses of AE and FE were greater than the NE, although i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mblyopia does not seem to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RNFL, macula and G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BLYOPIA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macula ganglion cell complex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视网膜视盘周边区神经纤维层与黄斑厚度对青光眼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昌全 周明敏 夏朝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04-1406,1409,共4页
目的比较视盘周边区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MRT)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不同测量部位对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方法 48例(71眼)青光眼患者纳入该研究,并取40例(63眼)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均行OCT检查。采用ROC曲线... 目的比较视盘周边区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MRT)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不同测量部位对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方法 48例(71眼)青光眼患者纳入该研究,并取40例(63眼)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均行OCT检查。采用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比较RNFL厚度与黄斑厚度对青光眼的诊断价值。结果青光眼患者视盘周边区平均RNFL(t=12.950,P=0.000)与黄斑(t=8.917,P=0.000)的厚度均比正常人减少;并且RNFL与黄斑的厚度与青光眼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s为0.361(t=4.516,P=0.024)。AUC比较显示RNFL周边厚度的诊断价值均要高于黄斑厚度;在RNFL周边厚度中,又以RNFL周边6点钟的厚度指标AUC最大(95%CI 0.664~-0.865)。相应诊断界值下,RNFL周边6点钟和黄斑厚度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5.6%、91.2%、87.1%和80.2%、88.4%、84.6%。结论视盘周边区RNFL厚度与黄斑厚度对青光眼均有较好的早期诊断价值,而又以视盘周边区下部RNFL厚度的诊断效果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诊断 视盘周边区 黄斑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