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路超限超载治理的宏微观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李晓峰 尚晋平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2-155,共4页
在分析公路超限超载运输的经济学性质、发生发展的一般内在机理与中国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公路超限超载问题解决的经典经济学思路与中国国情提出了相应长效治理机制。
关键词 公路超限超载运输 宏微观经济学 内在机理 长效治理
下载PDF
钙质砂一维蠕变分形破碎特性宏微观试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宾 邓坚 +2 位作者 胡杰铭 张建林 张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781-1790,1853,共11页
钙质砂是远洋地区港口、机场和民用建筑等构筑物的天然地基材料。通过钙质砂一维压缩蠕变试验和微观结构测试,发现了蠕变前后表面孔隙面积减小且呈分散分布的规律以及试验过程中试样瞬时变形、快速变形和衰减变形特征与粒径的高度相关性... 钙质砂是远洋地区港口、机场和民用建筑等构筑物的天然地基材料。通过钙质砂一维压缩蠕变试验和微观结构测试,发现了蠕变前后表面孔隙面积减小且呈分散分布的规律以及试验过程中试样瞬时变形、快速变形和衰减变形特征与粒径的高度相关性;利用基于分形理论改进的相对颗粒破碎率和质量分形维数描述了蠕变前后颗粒破碎程度,得到了分形维数和蠕变与时间的衰减形态曲线关系以及宏观质量分形维数和微观表面分形维数的线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单一粒径组钙质砂蠕变过程中的分形破碎行为进行了多尺度分析和宏微观跨尺度关联性研究,获得了蠕变过程中颗粒破碎发展以及微观孔隙变化规律,证明了钙质砂蠕变过程中的颗粒重组排列、破碎和研磨行为,揭示了钙质砂蠕变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砂 蠕变 颗粒破碎 宏微观研究 蠕变机制
下载PDF
一种并联宏/微驱动操作手的工作空间 被引量:4
3
作者 冯海兵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17-723,共7页
以一种应用于扫描电镜的4-HSPS/PRPUR并联宏/微驱动操作手为研究对象,对该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进行了分析。4-HSPS/PRPUR并联宏/微驱动操作手的动平台与基座之间通过4个HSPS分支和1个PRPUR分支相连,机构动平台具有3个方向的移动自由度和... 以一种应用于扫描电镜的4-HSPS/PRPUR并联宏/微驱动操作手为研究对象,对该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进行了分析。4-HSPS/PRPUR并联宏/微驱动操作手的动平台与基座之间通过4个HSPS分支和1个PRPUR分支相连,机构动平台具有3个方向的移动自由度和绕X轴和Y轴的2个转动自由度。该并联机构同时包含了宏动输入部分和微动输入部分,本文分别对该机构在宏动输入和微动输入下的定姿态工作空间和灵活姿态角工作空间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该机构具有较大的运动能力,同时还发现中间分支的连杆尺寸对运动空间形状有较大影响。综合该机构的定姿态工作空间和灵活姿态角工作空间可知,该并联宏/微驱动机器人能够应用于平台安装空间较小,工作空间需要较大并且定位精度高的场合。得到的结果对4-HSPS/PRPUR机构的应用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驱动 并联机构 工作空间 扫描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水平往复荷载下FRPC桩与砂土的相互作用宏微观机理 被引量:3
4
作者 曹小林 龚维明 戴国亮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4-279,共6页
为了研究水平往复荷载作用下FRPC桩与砂土的相互作用宏微观机理,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利用自行设计的水平往复桩模型试验系统,对埋入砂土中的FRPC桩施加水平往复荷载.测试加载过程中,利用CCD高速工业相机拍摄桩周砂土的变形情况,分析... 为了研究水平往复荷载作用下FRPC桩与砂土的相互作用宏微观机理,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利用自行设计的水平往复桩模型试验系统,对埋入砂土中的FRPC桩施加水平往复荷载.测试加载过程中,利用CCD高速工业相机拍摄桩周砂土的变形情况,分析砂土与FRPC桩的微观相互作用机理.使用DH3816应变仪采集桩身应变,得到弯矩沿桩身的分布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荷载的增加,桩身弯矩和桩周砂土的总位移、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均增大,砂土受FRPC桩影响,两端的总位移和水平位移最大,竖向位移沿桩身从上向下增大;最大荷载作用下,桩身出现裂纹,且破坏位置距砂土表面0.245 m,此处的桩身弯矩最大;水平往复荷载下,FRPC桩绕中心区域转动,对砂土的扰动主要发生桩的两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PC桩 PIV技术 水平往复荷载 宏微观机理
下载PDF
柔顺宏微操作器的最优抑振轨迹规划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陈特欢 杨依领 +2 位作者 吴高华 赵晓伟 魏燕定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11-619,共9页
针对柔顺宏微操作器中的微纳振动问题,在使用假设模态法和拉格朗日方程建立系统整体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以多项式函数作为宏运动轨迹的基准曲线,并采用柔顺部分综合等效激振力矩最小和弹性振动能量最小构造优化准则,提出一种最优抑振轨... 针对柔顺宏微操作器中的微纳振动问题,在使用假设模态法和拉格朗日方程建立系统整体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以多项式函数作为宏运动轨迹的基准曲线,并采用柔顺部分综合等效激振力矩最小和弹性振动能量最小构造优化准则,提出一种最优抑振轨迹规划方法。优化后的轨迹可以同时减少系统运动过程中的强迫振动以及运动结束后的残余振动,综合考虑全局弹性振动。最后通过遗传算法进行数值计算得到系统最优抑振轨迹,并搭建实验测控平台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与跟踪常规多项式轨迹相比,柔顺微操作器在系统运动过程中的弹性振动幅值降低15.5%,系统运动结束后的弹性振动幅值减少52.2%,残余振动衰减时间缩短56.4%,改善了宏微操作器系统的全局操控稳定性,并提高了系统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控制 宏微操作器 柔顺机构 轨迹规划 动力学建模
下载PDF
宏微3-RPR并联机构建模及控制仿真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许有熊 周浩 +1 位作者 朱松青 顾人杰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670-2676,共7页
为解决并联机构大行程与高精度定位的矛盾,提出了一种采用电液伺服控制系统为宏驱动、压电精密控制系统为微驱动的宏微3-RPR并联机构,基于虚功原理推导了其动力学模型;搭建了其基于多软件协同仿真模型,其中包括Adams机械模块、AMESim液... 为解决并联机构大行程与高精度定位的矛盾,提出了一种采用电液伺服控制系统为宏驱动、压电精密控制系统为微驱动的宏微3-RPR并联机构,基于虚功原理推导了其动力学模型;搭建了其基于多软件协同仿真模型,其中包括Adams机械模块、AMESim液压与压电驱动模块、Matlab/Simulink控制模块;针对该并联机构是个复杂的多输入多输出非线性系统,采用模糊PID方法对其进行控制仿真研究。仿真表明:与常规PID相比,采用模糊PID能缩短响应时间,实现无超调的宏微切换过程;采用宏微驱动的并联机构能实现大行程的精密定位,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微驱动 3-RPR 并联机构 模糊PID 控制仿真
下载PDF
预压脆性岩石动态宏细观力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晓照 张骐烁 +1 位作者 贾亚星 戚承志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89-1096,共8页
预压应力脆性岩石动力特性研究,对深部地下工程围岩变形评价有重要实践意义。细观裂纹扩展严重影响预压脆性岩石动态力学行为。基于细观裂纹扩展与应力关系模型、裂纹速率与动态断裂韧度模型、裂纹速率与应变率关系模型及应变率与应变... 预压应力脆性岩石动力特性研究,对深部地下工程围岩变形评价有重要实践意义。细观裂纹扩展严重影响预压脆性岩石动态力学行为。基于细观裂纹扩展与应力关系模型、裂纹速率与动态断裂韧度模型、裂纹速率与应变率关系模型及应变率与应变关系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预压轴向应力及围压的脆性岩石承受动态荷载作用下的宏细观力学模型。其中裂纹速率与应变率关系模型是通过对应变相关的裂纹长度求解时间导数获得。应变率与应变关系模型描述了预压岩石动态荷载导致的应变率随应变演化曲线。研究了不同预压轴向应力及应变率影响下的脆性岩石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并利用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讨论了围压、初始裂纹尺寸、初始裂纹角度、及初始裂纹摩擦系数对预压应力岩石的动态应力应变关系、预压裂纹长度、预压轴向应变、及动态峰值强度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预压应力越小、围压越大、初始裂纹面尺寸越小或初始裂纹摩擦系数越大,则预压轴向应变及裂纹长度越小,且预压岩石动态强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裂纹 预压应力 宏细观机理 动力特性
下载PDF
泥石流“锚杆-护坡”防治模型试验宏细观机理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健 李业勋 +1 位作者 张姣 王连欣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26,共7页
通过滑坡型泥石流'锚杆-护坡'防治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了泥石流防治的宏细观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雨水渗出量和降雨量差异造成孔隙水在坡体内积蓄、孔隙水压增高,但坡体未出现分层滑动现象,仅发生了入渗软化和小规模蠕动.细观机理... 通过滑坡型泥石流'锚杆-护坡'防治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了泥石流防治的宏细观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雨水渗出量和降雨量差异造成孔隙水在坡体内积蓄、孔隙水压增高,但坡体未出现分层滑动现象,仅发生了入渗软化和小规模蠕动.细观机理分析表明,坡体中水土细观运动分为'水在颗粒中渗透'和'颗粒在水中浮动'2种模式,细颗粒随雨水渗流在颗粒骨架间下沉并发生平行于坡底的运动,最后因'锚杆-护坡'的滤水固土作用而逐渐沉积并保持稳定.试验宏细观分析表明:颗粒的细观运动改变了模型试验坡体的破坏机理,坡体结构由不同粒径颗粒均匀分布变为'底部细颗粒积聚密实,上部粗颗粒骨架稳定'结构,降低了滑坡型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泥石流 “锚杆-护坡”防治 滤水固土作用 水土作用 宏细观机理
下载PDF
光栅式宏/微应变传感器的设计 被引量:1
9
作者 徐从裕 方文琼 +2 位作者 孙雅琼 袁航周 罗洋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715-1719,共5页
为满足桥梁及深海设备对毫米级测量范围和纳米级测量分辨力的应变测量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光栅莫尔条纹测量原理的宏/微应变传感器。该传感器由上下两个滑块构成,滑块之间不设置导向机构,而是由弹簧片连接,以避免被测件的横向形变对传... 为满足桥梁及深海设备对毫米级测量范围和纳米级测量分辨力的应变测量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光栅莫尔条纹测量原理的宏/微应变传感器。该传感器由上下两个滑块构成,滑块之间不设置导向机构,而是由弹簧片连接,以避免被测件的横向形变对传感器上下滑块导向机构的影响并由此影响到传感器的安装条件。考虑到弹簧片能够对传感器支撑结构产生附加形变,对支撑结构的形变进行了理论计算和有限元仿真。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在-2~2mm形变测量范围内,传感器的测量分辨力小于5nm,而由支撑结构产生的最大附加形变小于2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栅 微应变 支撑结构 有限元
下载PDF
温/热成形Steel/CFRP构件的宏微观缺陷及其成形机理
10
作者 李富柱 陆铭 +2 位作者 郭玉琴 吴雪莲 朱新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41-747,共7页
对温热成形工艺制造的Steel/CFRP复合材料盒形件进行宏、微观缺陷观察,分析其缺陷形成机理。采用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在Steel/CFRP盒形件不同部位取样,以测量其壁厚分布,并进行微观界面观察。研究发现:Steel/CFRP盒形件典型的宏观缺陷主... 对温热成形工艺制造的Steel/CFRP复合材料盒形件进行宏、微观缺陷观察,分析其缺陷形成机理。采用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在Steel/CFRP盒形件不同部位取样,以测量其壁厚分布,并进行微观界面观察。研究发现:Steel/CFRP盒形件典型的宏观缺陷主要包括:起皱、贫树脂区及富树脂区形成、厚度分布不均匀等。微观缺陷主要包括:孔隙、纤维束边界、裂缝、纤维断裂等。基于对上述缺陷形成机理的分析,提出可能采用的缺陷控制措施,如采用分段压边圈、单面预浸料、可提供侧压力的模具、适当的压延筋布置和铺层设计等,以改进Steel/CFRP构件成形质量,提高其服役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el/CFRP构件 温/热成形 宏/微观缺陷 成形机理
下载PDF
宏/微双重驱动机器人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关键技术 被引量:26
11
作者 孙立宁 董为 杜志江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9-93,共5页
宏/微双重驱动机器人系统的综合性能优于采用单一驱动方式的机器人系统。在总结了宏/微双重驱动机器人系统的概念、特点、组成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该领域国内外的最新动态及其关键技术,为宏/微双重驱动机器人的进一步设计与开发提供了... 宏/微双重驱动机器人系统的综合性能优于采用单一驱动方式的机器人系统。在总结了宏/微双重驱动机器人系统的概念、特点、组成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该领域国内外的最新动态及其关键技术,为宏/微双重驱动机器人的进一步设计与开发提供了翔实的信息与参考依据。作为对宏/微技术的总结与应用,提出了一种新颖的集成式宏/微双重驱动柔性并联机器人系统,可在立方厘米级的工作空间内达到纳米级的运动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微组成结构 宏/微双重驱动 宏/微双重并联结构
下载PDF
基于Zigzag柔性簧片的大行程XY精密运动平台
12
作者 赵林峰 凌明祥 +2 位作者 薛立伟 申浩 陈立国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070-2080,共11页
通过采用Zigzag柔性簧片作为导向机构,提出了一种具有大行程、高精度、高频响、低应力的并联式XY二自由度精密定位平台,满足精密运动的需求。提出了以Zigzag柔性簧片单元为核心导向梁的柔顺精密运动平台结构,并采用音圈电机进行驱动,实... 通过采用Zigzag柔性簧片作为导向机构,提出了一种具有大行程、高精度、高频响、低应力的并联式XY二自由度精密定位平台,满足精密运动的需求。提出了以Zigzag柔性簧片单元为核心导向梁的柔顺精密运动平台结构,并采用音圈电机进行驱动,实现3 mm×3 mm的运动范围和60 Hz以上的固有频率。对Zigzag柔性簧片和传统直梁柔性簧片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对比,验证Zigzag柔性簧片运动性能的优越性。接着,对XY两自由度运动进行解耦设计,减小运动带来的寄生(耦合)误差。运用有限元分析对平台进行优化,针对高频运动引发的疲劳损伤问题,改进定位平台的构型,降低最大应力,延长平台工作寿命。分析结果表明:该平台满足运动和解耦性能的设计要求,其寄生误差为0.012%,能够实现大行程以及较高频率的运动,并且响应快速,动态特性良好。实验结果表明,定位平台的固有频率达到60 Hz,开环分辨率达1.3μm,可实现XY方向±1.5 mm行程的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密定位平台 音圈电机 柔顺机构 低应力
下载PDF
五自由度宏/微双重驱动并联机构及其运动学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铁石 冯海兵 +1 位作者 刘艳辉 边辉 《燕山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501-507,515,共8页
提出了一种扫描电子显微镜用4-PSPS/PRPUR五自由度宏/微双重驱动并联机构,该机构可以实现三维移动和两维转动。采用螺旋理论分析了该机构的自由度,采用基于螺旋系线性相关性的并联机构输入选取判别方法,选取了驱动副并进行了合理性判别... 提出了一种扫描电子显微镜用4-PSPS/PRPUR五自由度宏/微双重驱动并联机构,该机构可以实现三维移动和两维转动。采用螺旋理论分析了该机构的自由度,采用基于螺旋系线性相关性的并联机构输入选取判别方法,选取了驱动副并进行了合理性判别。在此基础上对该双重驱动并联机构进行了位置反解分析,结合其应用给出了数值算例,并进一步对该机构进行了速度、加速度分析,且给出了速度、加速度的数值算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微双重驱动 并联机构 扫描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宏微观跨尺度下的锥套运行力学机理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庆学 李璞 +2 位作者 王建梅 桂海莲 蒋莉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213-220,共8页
为揭示薄壁锥套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损伤的运行力学机理,提高其运行可靠性,提出一种用于解决具有宏微观跨尺度问题和大规模非线性接触问题的流固耦合方法。通过对薄壁锥套和轧辊所形成的固体域进行三维静电多极离散,采用改进后的Krylov子... 为揭示薄壁锥套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损伤的运行力学机理,提高其运行可靠性,提出一种用于解决具有宏微观跨尺度问题和大规模非线性接触问题的流固耦合方法。通过对薄壁锥套和轧辊所形成的固体域进行三维静电多极离散,采用改进后的Krylov子空间广义极小残值法(GMRES(m))对其进行优化迭代。其中,弹性摩擦接触域进行点面接触非线性数学规划,耦合界面处采用非匹配网格数,并对微米级油膜进行弹性润滑解析和无厚度处理,同时引入Lagrange族内插函数,建立薄壁锥套在宏微观跨尺度下的运行力学模型。通过薄壁锥套运行力学机理试验,验证计算方法在揭示薄壁锥套运行力学行为的正确性。结果表明,薄壁锥套在运行过程中的油膜力场和接触应力场呈三维动态非均匀分布,在复杂交变力场作用下,位于薄壁锥套两端密封槽处的应力奇异性是造成其发生粘结、断裂等破坏的力学原因。在设计阶段必须考虑轧制工况状态,通过设计合适的过盈量和锥套厚度来减小疲劳损伤,提高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锥套 宏微观跨尺度 运行行为 力学机理
下载PDF
宏微观耦合本构模型参数识别取值范围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曲杰 覃威 金泉林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20-930,共11页
宏微观耦合本构模型的参数识别往往通过反分析方法进行,为了使参数识别结果具有高的置信度,需要确定合适的参数取值范围.基于动态再结晶过程的微观机理以及相应本构方程的数学特征,提出一个确定参数取值范围的方法.首先详细给出考虑动... 宏微观耦合本构模型的参数识别往往通过反分析方法进行,为了使参数识别结果具有高的置信度,需要确定合适的参数取值范围.基于动态再结晶过程的微观机理以及相应本构方程的数学特征,提出一个确定参数取值范围的方法.首先详细给出考虑动态再结晶的黏塑性本构模型,并根据模型构造物理机理,提出通过6步确定该模型参数取值范围的方法;其次,对300 M低合金钢进行不同温度、应变速率下的热变形试验,测试宏观的流动应力-应变数据及微观的组织数据;然后应用提出的方法,依据试验数据,确定参数取值范围;最后,基于确定参数取值范围中获得的知识,对模型进行局部修改,使模型模拟结果更接近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再结晶 宏微观耦合的黏塑性本构模型 参数识别 参数取值范围 机理法
下载PDF
宏微3-RPR并联机构运动学精确求解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有熊 顾人杰 +1 位作者 刘晓锋 朱松青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6-11,共6页
针对所研制宏微伺服驱动的3-RPR并联机构运动学纳米级求解精度的要求,研究其运动学模型及其正解和逆解算法。推导3-RPR的逆解方程,通过MATLAB编程得到其解析解;建立正解方程,采用数值迭代法、神经网络算法和遗传算法优化的神经网络算法... 针对所研制宏微伺服驱动的3-RPR并联机构运动学纳米级求解精度的要求,研究其运动学模型及其正解和逆解算法。推导3-RPR的逆解方程,通过MATLAB编程得到其解析解;建立正解方程,采用数值迭代法、神经网络算法和遗传算法优化的神经网络算法对其进行正解研究,并采用MATLAB实现其算法求解。通过最终的求解精度对比,经遗传算法优化的神经网络算法能实现纳米级的求解精度、且耗时最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微3-RPR并联机构 运动学 纳米级求解精度
下载PDF
基于机理法的考虑动态再结晶的黏塑性本构模型参数取值范围的确定
17
作者 曲杰 丁远航 张艳姝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65-74,共10页
宏微观耦合本构模型的参数识别往往通过反分析方法进行,为了使参数识别结果具有高的置信度,需要确定合适的参数取值范围。基于考虑动态再结晶的黏塑性本构模型的物理机理,提出该模型参数取值范围确定方法。为了提高模型参数识别结果的... 宏微观耦合本构模型的参数识别往往通过反分析方法进行,为了使参数识别结果具有高的置信度,需要确定合适的参数取值范围。基于考虑动态再结晶的黏塑性本构模型的物理机理,提出该模型参数取值范围确定方法。为了提高模型参数识别结果的鲁棒性,对考虑动态再结晶的黏塑性模型进行修改,使模型中的稳态流动应力由Tanaka模型描述。根据模型构造机理,提出通过6步确定该模型参数取值范围的方法;对300M低合金钢进行不同温度、应变速率下的热变形试验,测试其流动应力-应变曲线、再结晶体积分数、再结晶晶粒尺寸、未再结晶晶粒尺寸、最大晶粒尺寸差,基于流动应力-应变曲线,提取再结晶区稳态流动应力和未再结晶区稳态流动应力。通过提出的方法并应用相应的算法,根据提取试验数据,确定模型的参数取值范围,为参数识别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微观耦合的黏塑性本构模型 参数识别 参数取值范围 机理法 动态再结晶
下载PDF
聚氨酯前驱体/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复合改性沥青及其改性机理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鹏飞 胡观峰 +3 位作者 王大为 陶洁璇 王东旭 洪斌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55-666,共12页
为有效解决当前聚合物改性沥青生产所面临的改性剂用量多、热储存稳定性差、热力学不稳定等难题,采用聚氨酯前驱体基反应型改性剂(polyurethane-precursor-based reactive modifier,PRM)和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tyrene-butad... 为有效解决当前聚合物改性沥青生产所面临的改性剂用量多、热储存稳定性差、热力学不稳定等难题,采用聚氨酯前驱体基反应型改性剂(polyurethane-precursor-based reactive modifier,PRM)和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tyrene-butadiene-styrene,SBS)制备了PRM/SBS复合改性沥青,并以基质沥青、PRM改性沥青和SBS改性沥青为参照,采用宏-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对PRM/SBS复合改性沥青的性能和改性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改性过程兼具物理改性和化学改性,PRM不仅能够与沥青分子产生明显的化学交联,同时可以作为沥青质和SBS之间的相容剂,促使PRM/SBS复合改性沥青内部形成更为稳定的网络结构.基于上述作用机制,PRM的加入极大提升了SBS改性沥青的热储存稳定性.PRM/SBS复合改性沥青较同等改性剂掺量SBS改性沥青具有更优的抗高温永久变形能力且具备良好的低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PRM/SBS复合改性沥青 宏-微观性质 化学改性 材料性能 改性机理
下载PDF
高应力强卸荷作用下多组裂隙岩体宏细观力学行为 被引量:4
19
作者 左建平 李树忱 王兆丰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第13期176-176,共1页
以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矿井、水利水电工程)为研究背景,结合我国深部地下工程围岩的复杂性,围绕深部强卸荷作用下裂隙岩体和围岩力学行为与演化规律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高应力强卸荷作用下多组裂隙岩体宏细观力学行为研究。(1)深部岩体... 以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矿井、水利水电工程)为研究背景,结合我国深部地下工程围岩的复杂性,围绕深部强卸荷作用下裂隙岩体和围岩力学行为与演化规律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高应力强卸荷作用下多组裂隙岩体宏细观力学行为研究。(1)深部岩体内部裂隙的结构及几何特征复杂,提出了描述岩体多组裂隙的分形构造张量表征方法,它可表征岩体内部随机分布裂隙的位置、大小、形状、取向及粗糙度(分形维数),并且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基于工业CT及体视化原理验证了构造张量表征方法的有效性。(2)揭示了高应力强卸荷条件下深部裂隙岩体的宏细观变形机理:常规卸载条件下,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各阶段(弹性变形、屈服、软化等)转折分明,峰残差较大,塑性特征减弱而脆性特征增强;应力转移卸荷条件下,岩石侧向应变呈加速变形迹象,强烈的扩容最终导致岩石破坏。卸载实验破坏差应力介于单轴和常规三轴实验之间;常规卸载(方案III)较高应力转移卸荷(方案II)的破坏差应力偏高,因此现有的工程设计必须重新考虑高应力转移卸荷影响。(3)揭示了自然多组裂隙大理岩的破坏机理及强度特性差异:含裂隙岩石的破坏特征,主要受裂隙结构的控制,提出了两个指标Rd和λ,其中Rd用于描述大粗糙尺度的影响;而λ考虑了剪力方向的影响;与完整岩石相比,含裂隙大理岩的破坏具有显著的局部化渐进特征,且突发性更强;在统计意义上,单轴抗压强度σ单一型>σ平行型>σ交叉型>σ混合型,并且单一型、平行型、交叉型和混合型自然裂隙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分别为完整岩石的0.72倍、0.69倍、0.59倍和0.46倍。(4)基于岩石的非线性破坏行为,从细观力学角度出发,采用拉伸双线性应变软化本构模型,通过应变能密度理论与能量耗散原理建立单元破坏的判断准则,模拟了岩石损伤破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组裂隙岩体 宏细观破坏机理 分形构造张量 高应力 强卸荷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