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振动切削对耦合颤振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隋翯 张德远 +1 位作者 陈华伟 张翔宇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96-1704,共9页
以耦合颤振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测量,研究了超声振动切削(UVC)方法对其影响及机理。超声振动切削可以通过控制系统能量摄入抑制耦合颤振。一方面,确定系统发生耦合颤振具有临界能量阀值,系统摄入能量为瞬时切削功率在净切削... 以耦合颤振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测量,研究了超声振动切削(UVC)方法对其影响及机理。超声振动切削可以通过控制系统能量摄入抑制耦合颤振。一方面,确定系统发生耦合颤振具有临界能量阀值,系统摄入能量为瞬时切削功率在净切削时间内的积分;建立的临界切削深度模型,表明超声振动切削可以增大临界切深,这表示系统具有更大的切削功率阀值,其原因是超声振动切削方法净切削时间减少,从而在一定切削时间内维持系统能量摄入总量不变,保证切削系统的稳定。另一方面,在相同条件下,超声振动切削可以有效降低平均切削力,减少系统摄入的能量,从而减弱耦合颤振的振动幅度,对其进行抑制。使用自行研制的弱刚度镗杆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振动切削可以增大临界切削深度且临界切深与占空比成反比;在相同条件下减小了系统振动幅度,获得了更好的加工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加工 模态耦合 颤振 弱刚度 镗削 稳定性
原文传递
氧化锆增韧氧化铝陶瓷悬浮体的流变性能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纯成 丘泰 +1 位作者 焦宝祥 沈春英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7-291,共5页
通过ζ电位、流变特性等测试,研究了分散剂添加量、固相体积分数、粉体组成及研磨时间对氧化锆增韧氧化铝(zirconia toughened alumina,ZTA)陶瓷悬浮体流变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在0~200s-1的剪切区,不同条件下测得的流变曲线均可用Cas... 通过ζ电位、流变特性等测试,研究了分散剂添加量、固相体积分数、粉体组成及研磨时间对氧化锆增韧氧化铝(zirconia toughened alumina,ZTA)陶瓷悬浮体流变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在0~200s-1的剪切区,不同条件下测得的流变曲线均可用Casson模型进行拟合,拟 合出的Casson屈服应力τc可较好地反映悬浮体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当pH值在9.0左右,分散剂添加质量分数(下同)为0.90%时, ZTA(20%ZrO2)悬浮体的τc值较低,悬浮体的τc值随固相体积分数和ZrO2含量增加而增加,当ZrO2含量较高时,适当调整分散剂添加量,仍 可制备稳定性较好的悬浮体。在所实验条件下,研磨4h的悬浮体的τc值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增韧氧化铝 悬浮体 流变性能 Casson模型
下载PDF
磁流变抛光液的配制及其抛光稳定性 被引量:15
3
作者 白杨 张峰 +3 位作者 邓伟杰 李龙响 郑立功 张学军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5-182,共8页
磁流变液是一种分散体系,通过对分散体系稳定性的研究,并结合磁流变抛光的实际需求,确定了磁流变抛光液添加组分,配制出了适合于光学加工的水基磁流变抛光液。所配制的磁流变液初始粘度仅为0.2Pa·s,利用磁流变仪检测所配制磁流变... 磁流变液是一种分散体系,通过对分散体系稳定性的研究,并结合磁流变抛光的实际需求,确定了磁流变抛光液添加组分,配制出了适合于光学加工的水基磁流变抛光液。所配制的磁流变液初始粘度仅为0.2Pa·s,利用磁流变仪检测所配制磁流变液在剪切率为1s-1,磁场强度为0.35T时,剪切应力达42.5kPa。利用所配制的磁流变抛光液分别对K9玻璃和Si材料进行抛光,经过2h持续抛光,K9玻璃和Si材料去除函数的峰值去除量相对变化率分别为0.15%和0.22%,体积去除量相对变化率分别为1%和0.88%,去除函数的峰值去除率分别达到4.83μm/min和1.376μm/min。结果验证了所配制的抛光液具有极好的稳定性以及较高的去除效率,能够保证抛光材料的快速去除和高效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光学加工 磁流变抛光液 分散机理 去除函数 材料去除效率 稳定性
原文传递
基于SVR-GA算法的广义加工空间机床切削稳定性预测与优化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邓聪颖 冯义 +2 位作者 魏博 苗建国 杨凯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27-236,共10页
针对机床零件加工位置和进给方向不确定造成刀尖频响函数变化,导致切削稳定性叶瓣图与无颤振工艺参数预测具有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一种耦合支持向量回归机(SVR)与遗传算法(GA)的切削稳定性预测与优化方法。该方法采用锤击法模态实验和空... 针对机床零件加工位置和进给方向不确定造成刀尖频响函数变化,导致切削稳定性叶瓣图与无颤振工艺参数预测具有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一种耦合支持向量回归机(SVR)与遗传算法(GA)的切削稳定性预测与优化方法。该方法采用锤击法模态实验和空间坐标变换,获取样本空间不同加工位置与进给方向的刀尖频响函数;进而结合传统切削稳定性预测方法构建以各向运动部件位移、进给角度、主轴转速、切削宽度、每齿进给量为输入的极限切削深度SVR预测模型;采用该SVR模型作为切削稳定性约束建立材料切除率优化模型,通过遗传算法求解各运动轴位移、进给角度与切削参数的最优配置。以某型加工中心展开实例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获取的优化配置能实现稳定切削,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位置 进给方向 切削稳定性 支持向量回归机 遗传算法
下载PDF
高频窄脉冲微细电解加工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贤成 狄士春 +1 位作者 迟关心 吴海波 《机械工程师》 2004年第7期40-42,共3页
加工间隙是电解加工的核心工艺参数,利用在45钢薄片上打微细孔,通过实验分析来探索高频、窄脉冲微细电解加工中频率、电压和电解液浓度对加工间隙及电极截面和加工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关键词 高频 窄脉冲微细电解加工 加工间隙 加工稳定性
下载PDF
电极内孔结构对钛合金方孔电解加工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房晓龙 曲宁松 +1 位作者 李寒松 朱荻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37-142,共6页
为提高管电极电解加工钛合金方孔的加工稳定性和精度,建立了方孔加工间隙内电解液流动模型,分析了电极内孔形状及尺寸对加工区流场均匀性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圆形内孔电极加工时加工区流场的分布比采用方形内孔... 为提高管电极电解加工钛合金方孔的加工稳定性和精度,建立了方孔加工间隙内电解液流动模型,分析了电极内孔形状及尺寸对加工区流场均匀性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圆形内孔电极加工时加工区流场的分布比采用方形内孔电极加工时均匀;电极内孔横截面积越大,加工区流场的分布越均匀,加工稳定性和精度均得到提高;使用直径为2.7mm的圆形内孔电极可加工出平均加工间隙为286μm、加工间隙标准差为4.7μm、表面粗糙度为0.8μm的钛合金方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加工 方孔 流场 加工稳定性 加工精度 钛合金
下载PDF
大型复杂构件机器人加工稳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廖文和 郑侃 +2 位作者 孙连军 董松 张磊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6-175,共20页
工业机器人正逐步应用于大型复杂构件的制造与装配领域,其加工稳定性是实现大型复杂构件高精、高效、高质量加工的基础,颤振抑制是实现机器人稳定加工的重要途径。与数控机床单一颤振类型不同,机器人加工颤振主要由再生型颤振和振型耦... 工业机器人正逐步应用于大型复杂构件的制造与装配领域,其加工稳定性是实现大型复杂构件高精、高效、高质量加工的基础,颤振抑制是实现机器人稳定加工的重要途径。与数控机床单一颤振类型不同,机器人加工颤振主要由再生型颤振和振型耦合型颤振构成,二者共同作用加剧了稳定性解析的复杂度。国内外学者在机器人加工颤振形成机理、颤振预测与控制等方面开展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机器人加工颤振产生机理尚不明确、稳定性理论解析方法尚不全面、颤振控制技术尚不成熟,工程应用尚未普及,加工稳定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从机器人加工颤振机理、颤振规避方法、颤振抑制方法及加工稳定性应用案例分析4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提出后续发展方向,可为大型复杂构件机器人加工稳定性的研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加工稳定性 再生型颤振 振型耦合型颤振 大型复杂构件
原文传递
高速铣削系统动态实验方法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宋清华 唐委校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05年第9期21-23,共3页
针对高速铣削加工中心设计并进行了静态模态实验、动态空转实验和铣削实验,分别在不同工况下的静态实验、主轴空转不铣削实验、不同铣削参数铣削实验下测得振动信号和动态铣削力。通过对各项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各铣削参数与高速铣... 针对高速铣削加工中心设计并进行了静态模态实验、动态空转实验和铣削实验,分别在不同工况下的静态实验、主轴空转不铣削实验、不同铣削参数铣削实验下测得振动信号和动态铣削力。通过对各项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各铣削参数与高速铣削系统动态特性的关系,识别特定加工条件下的稳定性铣削极限,为探讨适合高速铣削特点的实验测试及其动态特性优化方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铣削 动态特性 铣削稳定性 实验模态分析
下载PDF
面向数控机床运行状态的切削稳定性预测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邓聪颖 苗建国 +3 位作者 殷国富 王玲 冯义 赵洋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4-191,共8页
切削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颤振失稳现象,是限制机床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的主要因素。传统切削稳定性预测模型大多基于机床静止状态下的动力学特性,并采用恒定的切削力系数表征不同的切削条件。但在加工过程中,系统动力学特性和切削力系数会... 切削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颤振失稳现象,是限制机床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的主要因素。传统切削稳定性预测模型大多基于机床静止状态下的动力学特性,并采用恒定的切削力系数表征不同的切削条件。但在加工过程中,系统动力学特性和切削力系数会随着主轴转速等影响因素而变化,导致预测的切削稳定性叶瓣图在实际工程运用中出现偏差。针对机床运行状态下切削稳定性的准确预测问题,提出一种切削稳定性叶瓣图修正方法。该方法以刀具系统动力学特性与切削力系数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主轴转速样本信息,将考虑转速效应的主轴轴承运行刚度写入机床有限元模型中,获取刀尖频率响应函数及其对应的各阶模态参数,以此结合模态拟合法和插值算法重构任意转速下的刀尖频响函数,同时以各切削参数为变量构建切削力系数响应面预测模型,进而将与转速对应的刀尖频率响应函数和不同切削条件下的切削力系数作为传统切削稳定性预测模型的输入,并通过结合自适应粒子群算法共同求解各转速下的极限切削深度,从而在全转速范围内绘制切削稳定性叶瓣图。将该方法应用于1台3轴立式加工中心的实际工序中,采用多组预测的无颤振切削参数进行切削实验,并通过切削力信号的频谱分析判定切削过程中未出现颤振,验证了稳定性叶瓣图修正方法的有效性,为无颤振切削参数的合理选择奠定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削稳定性 稳定性叶瓣图 运行状态 切削参数
下载PDF
电火花深小孔加工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品 裴景玉 邓容 《电加工与模具》 2007年第1期10-12,16,共4页
采用不同旋转速度的电极进行电火花深小孔加工,通过采集加工时间数据,得到多条加工曲线。分析曲线结果表明,在特定转速范围内加工效率最高,低于或者高于这个转速,加工效率都会下降。利用流体力学和边界层理论可分析得出:电极转速太慢,... 采用不同旋转速度的电极进行电火花深小孔加工,通过采集加工时间数据,得到多条加工曲线。分析曲线结果表明,在特定转速范围内加工效率最高,低于或者高于这个转速,加工效率都会下降。利用流体力学和边界层理论可分析得出:电极转速太慢,能转化为极间液体的机械动能太小;而转速太快,靠近孔内壁的部分液体则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这两种情况都会使极间液体的动力稳定性变差,将导致加工效率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火花加工 旋转速度 加工效率 边界层 动力稳定性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气膜冷却孔的电解加工 被引量:9
11
作者 孙建军 李志永 臧传武 《电镀与涂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26-631,共6页
以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常用材料Inconel718高温镍基合金为基材进行电解加工(ECM),得到气膜冷却孔。通过几组交叉实验,分析了加工电压、电解液Na NO3含量、工具电极进给速率3个工艺参数对加工过程稳定性、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的影响,得到... 以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常用材料Inconel718高温镍基合金为基材进行电解加工(ECM),得到气膜冷却孔。通过几组交叉实验,分析了加工电压、电解液Na NO3含量、工具电极进给速率3个工艺参数对加工过程稳定性、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的影响,得到电解加工的最优工艺参数为:电解液中Na NO3的质量分数10%,加工电压10 V,工具电极进给速率7μm/s,电解液流量10 m L/min。在该工艺条件下,加工过程稳定,效率高,精度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镍基合金 电解加工 航空发动机 气膜冷却孔 稳定性 精度
下载PDF
分离型纵-扭复合超声铣削的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唐军 赵波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18-1325,共8页
基于运动合成原理,分析了分离型纵-扭复合超声铣削加工的运动特点,阐明了其具有降低切削力、促进切屑排出以及延长刀具使用寿命的实质;基于结构动力学原理,考虑纵-扭复合超声振动对铣削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建立了分离型纵-扭复合超声铣... 基于运动合成原理,分析了分离型纵-扭复合超声铣削加工的运动特点,阐明了其具有降低切削力、促进切屑排出以及延长刀具使用寿命的实质;基于结构动力学原理,考虑纵-扭复合超声振动对铣削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建立了分离型纵-扭复合超声铣削加工的动力学模型和稳定域的解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MATLAB 7.1软件进行数值分析获得了切削系统的稳定性预测图谱(即叶瓣图);利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分离型纵-扭复合超声振动铣削试验研究,试验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理论模型与稳定性叶瓣图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 超声波加工 纵扭复合振动 稳定性 叶瓣图
下载PDF
高速切削钛合金稳定性模型及极限切深预测 被引量:7
13
作者 黄鹏 邵芳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9-131,共3页
针对TC4钛合金高速加工过程中颤振及切削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闭环加工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建立了高速切削过程的稳定性模型,并通过解析计算的方法得到了加工过程中稳定切削极限深度与转速之间的关系。然后采用力锤敲击方法获... 针对TC4钛合金高速加工过程中颤振及切削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闭环加工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建立了高速切削过程的稳定性模型,并通过解析计算的方法得到了加工过程中稳定切削极限深度与转速之间的关系。然后采用力锤敲击方法获取了刀具的频响函数,为切削稳定性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最后采用切削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采用高速切削方式加工TC4钛合金能更好的避免加工过程的颤振现象,建立的稳定模型能很好地预测加工过程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高速加工 颤振 切削稳定性 切深 动力学
下载PDF
薄壁零件的高速铣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汪通悦 何宁 +3 位作者 李亮 方喜峰 吴春桥 仝永海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20,共4页
薄壁结构零件在加工过程中极易发生变形和切削振动,这对提高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十分不利。在考虑刀具和工件两个方向自由度的基础上,分析了薄壁零件的动态铣削模型。针对2A l2铝合金薄壁结构零件,利用M IKRON UCPDURO800高速加工中心和... 薄壁结构零件在加工过程中极易发生变形和切削振动,这对提高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十分不利。在考虑刀具和工件两个方向自由度的基础上,分析了薄壁零件的动态铣削模型。针对2A l2铝合金薄壁结构零件,利用M IKRON UCPDURO800高速加工中心和相关仪器、软件,通过铣削力辨识实验和模态实验,进行了高速铣削薄壁零件的稳定域分析和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零件 切削振动 稳定性叶瓣图 极限切深 模态分析
下载PDF
CNC系统中任意三维椭圆弧的高速插补新方法 被引量:5
15
作者 秦开怀 金建新 宾鸿赞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7-12,共6页
本文根据两步递归插补的思想,导出了任意三维椭圆弧高速插补的公式和算法.它是空间圆弧高速插补方法在三维椭圆弧的情况下进一步推广应用.本文最后还对插补算法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和误差分析.
关键词 机械加工 插补 椭圆弧 CNC系统
下载PDF
渐开线内花键电解加工流场设计及工艺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轶禹 赵建社 +1 位作者 谷民凯 纪涛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1562-1570,共9页
为进一步提高渐开线内花键电解加工的工艺稳定性,基于数值分析方法探讨了电解液流动方式、工具阴极结构、电解液参数对流场分布的影响规律。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电解液侧向流动可以改善加工区入口处电解液流速分布均匀性;带有导流段的变... 为进一步提高渐开线内花键电解加工的工艺稳定性,基于数值分析方法探讨了电解液流动方式、工具阴极结构、电解液参数对流场分布的影响规律。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电解液侧向流动可以改善加工区入口处电解液流速分布均匀性;带有导流段的变截面阴极能够降低工件表面流速波动。针对工艺稳定性及加工定域性,开展了渐开线内花键电解加工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进给速度可达2.1 mm/min以上,齿形误差可控制在0.015 mm以内,当加工深度为30 mm时,齿向误差在0.02 mm以内。该加工方式的效率及精度能够满足很多实际需求,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加工 渐开线内花键 流场设计 工艺稳定性
下载PDF
电解加工大深径比小孔及参数优化
17
作者 钟紫鹏 苏国康 +2 位作者 李俊飞 王瑞祥 张永俊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63-272,共10页
为了提高深小孔结构电解加工的稳定性,文中探究了加工参数对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加工稳定性指标λ以定量研究,设计了冲液压力、加工电压、进给速度、端部非绝缘区域长度四个因素的正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15 V电压、冲液压力为0.3 MPa... 为了提高深小孔结构电解加工的稳定性,文中探究了加工参数对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加工稳定性指标λ以定量研究,设计了冲液压力、加工电压、进给速度、端部非绝缘区域长度四个因素的正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15 V电压、冲液压力为0.3 MPa,进给速度30μm·s^(-1),电极非绝缘区长度0.5 mm时,加工深小孔的稳定性最好。在此工艺条件下使用中性电解液,顺利在SUS304工件上加工出直径约1.1 mm,深度为200 mm的通孔,深径比达181,加工过程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加工 深小孔 电解加工 中性电解液 正交试验 加工稳定性
下载PDF
铝合金深盲小孔管电极电解加工试验研究
18
作者 余宏兵 李宏洲 +6 位作者 周亮 房晓龙 王渭 陈凤官 明友 耿圣陶 叶晓节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3-109,共7页
针对瓶口阀铝合金阀体深盲小孔难加工问题,应用管电极电解加工方法解决该问题。为提高铝合金深盲小孔管电极电解加工稳定性,仿真分析了不同电极进给速度下加工间隙内电场、流场的分布规律;以6061铝合金为对象,使用内径为0.6 mm、外径为1... 针对瓶口阀铝合金阀体深盲小孔难加工问题,应用管电极电解加工方法解决该问题。为提高铝合金深盲小孔管电极电解加工稳定性,仿真分析了不同电极进给速度下加工间隙内电场、流场的分布规律;以6061铝合金为对象,使用内径为0.6 mm、外径为1.0 mm的管电极进行电解加工,研究了初始间隙、电极进给速度以及电极旋转对管电极电解加工的影响。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电极进给速度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铝合金深盲小孔的稳定加工,电极进给速度大于1.4 mm/min时孔底易形成凸起,电极进给速度小于1.0 mm/min时孔底易形成凹坑;初始间隙取0.3 mm能获得质量更好的孔口形貌;电极旋转有利于产物和热量的排出,从而提高加工精度。采用最优参数加工得到了孔间距为2.46 mm、平均直径为1.28 mm的密集孔和平均直径为1.29 mm、深度为50 mm的深盲小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瓶口阀 管电极电解加工 深盲小孔加工 加工稳定性 加工间隙 电极旋转
下载PDF
Flow field design and process stability in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of diamond holes 被引量:5
19
作者 Zhao Jianshe Wang Feng +3 位作者 Liu Zhuang Zhang Xiangli Gan Weimin Tian Zongjun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6期1830-1839,共10页
The metal grille, commonly composed of an amount of diamond holes, has been growingly used as a key structure on stealth aircraft.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ECM) promises to be increasingly applied in aircraft manufac... The metal grille, commonly composed of an amount of diamond holes, has been growingly used as a key structure on stealth aircraft.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ECM) promises to be increasingly applied in aircraft manufacturing on the condition that process stability is guaranteed.In this work, a flow field model was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process stability. This model is endowed with a variety of flow channel features, together with vibrating feeding modes. The flow field distribution on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diamond hole was discussed and evaluated as well.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a short arc flow channel could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uniformity of electrolyte velocity distribution and a vibrating feeding of the cathode enables to reduce both fluctuations of the electrolyte velocity and pressure on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diamond hole.Consequently, the flow field mutations were eliminated. It is verifi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at a short arc flow channel, when combined with vibrating feeding, is capable of improving machining localization and process stability markedly. What is more, the side gap on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diamond hole could also be reduced by the abovementioned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mond hole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Flow fields stability Vibrating
原文传递
Machining dynamics and chatters in micro-milling:A critical review on the state-of-the-ar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20
作者 Qingshun BAI Peng WANG +2 位作者 Kai CHENG Liang ZHAO Yabo ZHANG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59-80,共22页
Micro-milling technology is widely applied in micro manufacturing,particularly for the fabrication of miniature and micro components.However,the chatters and machining dynamics related issues in micro-milling are ofte... Micro-milling technology is widely applied in micro manufacturing,particularly for the fabrication of miniature and micro components.However,the chatters and machining dynamics related issues in micro-milling are often the main challenges restricting its machining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Many research works have rendered that the machining dynamics and chatters in micro-milling are more complex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macro-milling process,likely because of the size effect and rigidity of the micro-mill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tooling,workpiece,process variables,materials involved,and the high-speed milling machines,and further their collective dynamic effects.Therefore,in this paper,the state of the art focusing on micro-milling chatters and dynamics related issues over the past years are comprehensively and critically reviewed to provide some insights for potential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Firstly,typical applications and the problems caused by the machining dynamics and chatters in micro-milling have been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Then,the research on the underlying micro-cutting mechanics and dynamics,stability analysis,chatters detection,and chatter suppression are summarized critically.Furthermore,the underly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hallenges are discussed particularly against typical precisio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Finally,the possible future directions and trends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icro-milling have been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MILLING machining dynamics Micro-cutting mechanics stability lobe diagram(SLD) Chatters suppression Digital tw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