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8篇文章
< 1 2 1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文学史抒情和叙事两大传统 被引量:33
1
作者 董乃斌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9-177,共9页
中国文学史存在一条抒情传统,从古至今已得到较充分的阐论,且为海内外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同。但中国文学史也存在着一条与之相对应的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叙事传统,而且这两条传统乃是共生互补、相扶相益的关系,这一点似乎尚未引起足够重... 中国文学史存在一条抒情传统,从古至今已得到较充分的阐论,且为海内外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同。但中国文学史也存在着一条与之相对应的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叙事传统,而且这两条传统乃是共生互补、相扶相益的关系,这一点似乎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论证得也不充分。这对全面深入理解中国文学史的面貌、特征和本质,无疑非常不利。因此亟需建立文学史研究的叙事视角,并以此为贯穿线重审全部中国文学史。一种研究视角的建立必有其客观实在的条件,决非随心所欲所能奏功;而一个有价值的视角一旦建立,却能够反哺研究工作,使之打开新局面。试以叙事视角和叙事贯穿线观察中国文学史,就不但会收到扩大文学史资料库和研究范围之效,而且会对古老的中国文学本身获得许多新认识,从而使整个中国文学史研究前进一步。当然,对于文学史贯穿线,应该从多种视角去思考和作出概括,多种视角可以并存共荣,叙事视角也只是其中一个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抒情 叙事 叙事视角 传统
下载PDF
如歌抒咏 直指人心——音乐剧音乐创作散论 被引量:9
2
作者 居其宏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7-54,共8页
文章首先分析了音乐剧与严肃歌剧在音乐的戏剧性和抒情性诸方面的异同 ,进而指出 ,在音乐剧的音乐表现体系中 ,歌曲创作和旋律写作是第一要素 ,并在分析欧美音乐剧创作成功实例的基础上 ,探讨了音乐剧各种音乐形式 (宣叙调、重唱、合唱... 文章首先分析了音乐剧与严肃歌剧在音乐的戏剧性和抒情性诸方面的异同 ,进而指出 ,在音乐剧的音乐表现体系中 ,歌曲创作和旋律写作是第一要素 ,并在分析欧美音乐剧创作成功实例的基础上 ,探讨了音乐剧各种音乐形式 (宣叙调、重唱、合唱、舞曲、纯器乐段落等 )的艺术特点 ,从中总结出若干基本经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剧 严肃歌剧 戏剧性 抒情性 歌曲 旋律写作 流行时尚
下载PDF
论叶芝诗歌创作中的抒情性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思齐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43-47,共5页
叶芝是爱尔兰著名诗人 ,其诗歌以抒情性著称 ,其来源有五个方面。对《旧约圣经》抒情诗风格的继承是叶芝诗歌抒情性的直接来源。回环往复的主题句和叠句的大量使用是叶芝诗歌抒情性的技术手段。螺旋意象的积极运用是叶芝诗歌抒情性的个... 叶芝是爱尔兰著名诗人 ,其诗歌以抒情性著称 ,其来源有五个方面。对《旧约圣经》抒情诗风格的继承是叶芝诗歌抒情性的直接来源。回环往复的主题句和叠句的大量使用是叶芝诗歌抒情性的技术手段。螺旋意象的积极运用是叶芝诗歌抒情性的个性特征。对中国和日本诗歌的模仿学习是叶芝诗歌抒情性的间接来源。富于东方色彩的象征主义是叶芝诗歌抒情性的理论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尔兰 诗歌 叶芝 抒情性 来源研究
下载PDF
内在的风景——从现代主义到内向世代 被引量:8
4
作者 黄锦树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3,共7页
八十年代末在解严、解构、性别论述、激烈本土化的浪潮中,台湾文学却有一道伏流是内向的转折,从黄启泰、邱妙津、赖香吟、骆以军、袁哲生,一直到黄国峻、童伟格,显然已是一大不可漠视的文学现象。从文学的精神史演绎,本文认为这一趋势... 八十年代末在解严、解构、性别论述、激烈本土化的浪潮中,台湾文学却有一道伏流是内向的转折,从黄启泰、邱妙津、赖香吟、骆以军、袁哲生,一直到黄国峻、童伟格,显然已是一大不可漠视的文学现象。从文学的精神史演绎,本文认为这一趋势和台湾的现代主义中的某个倾向脱离不了干系。因而本文从七等生、雷骧一直到郭松,尝试勾勒出一个内在的精神系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 内视 独断自我 内向世代 抒情
下载PDF
抒情与叙事——中国文学表现之两大传统研究述论 被引量:7
5
作者 熊碧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51,共12页
就文学表现基本手段来看,中国文学存在抒情与叙事两大传统。近年来,对这两大传统的研究,学界取得一些新的成果。其中董乃斌先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有关中国文学两大传统,特别是对它们在文学史上的互动关系之考察,现仍处于初步阶... 就文学表现基本手段来看,中国文学存在抒情与叙事两大传统。近年来,对这两大传统的研究,学界取得一些新的成果。其中董乃斌先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有关中国文学两大传统,特别是对它们在文学史上的互动关系之考察,现仍处于初步阶段,很多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拓展与深入,今后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 叙事 中国文学传统 研究前景
下载PDF
宋代诗学的知识转向与抒情传统的重建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0-71,共12页
中国诗歌传统的主流是抒情,其内部蕴涵抒情与知识的关系问题,存在重抒情与重知识两种取向,形成了抒情论述与知识论述。诗歌史上的唐宋之辨在诗学思想层面上即是抒情与知识的关系问题;唐、宋诗分別代表抒情和知识两个传统,唐宋诗的转变... 中国诗歌传统的主流是抒情,其内部蕴涵抒情与知识的关系问题,存在重抒情与重知识两种取向,形成了抒情论述与知识论述。诗歌史上的唐宋之辨在诗学思想层面上即是抒情与知识的关系问题;唐、宋诗分別代表抒情和知识两个传统,唐宋诗的转变是从抒情到知识的转向。宋诗史被分为继承唐诗、背离唐诗及回归唐诗的三个阶段,在诗学史意义上就是从继承抒情传统到建立知识传统再到重建抒情传统的过程。宋代诗歌史及诗学史的核心问题就是抒情与知识的关系。宋以后诗坛或宗唐或主宋,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抒情与知识关系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 知识 唐诗 宋诗
原文传递
试析中国画笔墨的写意性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忠 《襄樊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14-118,共5页
中国画笔墨是中国画区别于其它画种的主要特征,写意性正是中国画笔墨语言形式的本质内容。中国画笔墨不仅是一种工具材料属性和使用方法规则,而且是重要的绘画语言形式和鉴赏标准,这种多重属性特征无不以写意性融贯其中,传达着中国画特... 中国画笔墨是中国画区别于其它画种的主要特征,写意性正是中国画笔墨语言形式的本质内容。中国画笔墨不仅是一种工具材料属性和使用方法规则,而且是重要的绘画语言形式和鉴赏标准,这种多重属性特征无不以写意性融贯其中,传达着中国画特有的审美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中国画笔墨 语言形式 写意性
下载PDF
郁达夫抒情小说创作转向探析
8
作者 邓艮 肖如杉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20-125,共6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的创作极具个人特色,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初期小说创作更是引起了巨大争议。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也一直被贴上“颓废”“色情”“小资产阶级的自我感伤”等标签。但是在创作社的转向中,郁达夫展现了极高的政治...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的创作极具个人特色,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初期小说创作更是引起了巨大争议。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也一直被贴上“颓废”“色情”“小资产阶级的自我感伤”等标签。但是在创作社的转向中,郁达夫展现了极高的政治革命热情,在其早期作品中可以探得这一苗头的“萌芽”,后续创作中更是展现了一个内心柔软的抒情作家坚定的革命意志。不可否认,这些创作仍有局限之处,但不能因此否决郁达夫的创作方向转变及为后来者带来的启示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抒情 浪漫主义 创作转向 矛盾
下载PDF
对抒情的皈依与叛离——沈从文与胡兰成比较
9
作者 陈丹瑜 袁勇麟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4-92,共9页
王德威总结陈世骧等人的抒情论述,将抒情视作一种贯通古今的史观,并分析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的关系。其中沈从文和胡兰成是王德威论述中选取的个案,是抒情的皈依与叛离两种典型的写照。二人创作中有相似的情感载体,皆有对古典文明的继... 王德威总结陈世骧等人的抒情论述,将抒情视作一种贯通古今的史观,并分析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的关系。其中沈从文和胡兰成是王德威论述中选取的个案,是抒情的皈依与叛离两种典型的写照。二人创作中有相似的情感载体,皆有对古典文明的继承,且都在革命的时代选择了用抒情标记心声,但是出于不同的立场与目的。通过对话比较,可以管窥抒情的历史作用,探索抒情的底色,理清诗与史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 王德威 沈从文 胡兰成
下载PDF
民族文学书写的五个面相:论何延华小说创作
10
作者 王海林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8-32,共5页
藏族青年作家何延华的小说创作,以其特别的小说美学风格,为新世纪民族文学总体美学的构建做出了有价值的尝试。举其要者有五个方面:独特的地方性民俗,万物有灵的生态融合价值观,宗教神性与人性救赎,抒情性浪漫诗意风格,古老的故事传统... 藏族青年作家何延华的小说创作,以其特别的小说美学风格,为新世纪民族文学总体美学的构建做出了有价值的尝试。举其要者有五个方面:独特的地方性民俗,万物有灵的生态融合价值观,宗教神性与人性救赎,抒情性浪漫诗意风格,古老的故事传统复活。她的创作放置在西部文学的坐标里具有特别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性 生态伦理 地方性 西部文学
下载PDF
论李白乐府对诗歌叙事传统的发展
11
作者 刘青海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78,共9页
李白乐府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模拟旧题,其乐府以抒情为主,同时也具有突出的叙事特征。李白乐府的叙事艺术,主要取法《楚辞》和汉魏乐府的叙事和比兴方法,事为情用,景中见事,情、事、景三者融为一体,形成李白独特的抒情风格。李白乐府“与... 李白乐府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模拟旧题,其乐府以抒情为主,同时也具有突出的叙事特征。李白乐府的叙事艺术,主要取法《楚辞》和汉魏乐府的叙事和比兴方法,事为情用,景中见事,情、事、景三者融为一体,形成李白独特的抒情风格。李白乐府“与汉魏乐府争衡”,这主要体现在其乐府善于“檃栝一事”而出之以己意,旧题之本事与寄托之事相生发。李白“乐府篇篇是楚辞”,又兼取《楚辞》以叙事为抒情的方法,寄托深远。李白对齐梁文人诗歌的叙事传统以变为主,善于用汉魏乐府的叙事以救齐梁之绮靡。相比杜甫乐府叙事主要取法汉魏,李白乐府的取法更为广博,相对而言体制和风格也较为复杂,不如杜甫乐府那么受后人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乐府诗 叙事 抒情 比兴
下载PDF
论李白诗歌的顶点抒情
12
作者 杨景龙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7-126,共10页
在全面继承诗骚以来中国诗歌抒情言志传统的基础上,李白把初盛唐抒情言志诗歌推向令后人望尘莫及的顶点。无论是题材内容的选择处理,还是体裁形式的继承创造,抑或是强烈的主观色彩、丰富的想象力、变化莫测的结构等等,都呈现出在其他时... 在全面继承诗骚以来中国诗歌抒情言志传统的基础上,李白把初盛唐抒情言志诗歌推向令后人望尘莫及的顶点。无论是题材内容的选择处理,还是体裁形式的继承创造,抑或是强烈的主观色彩、丰富的想象力、变化莫测的结构等等,都呈现出在其他时代、其他诗人的诗歌作品中难以模仿复制的“顶点”状态,集中展现了李白的天才诗艺与恢弘壮阔的盛唐气象。李白诗歌的顶点抒情,依托于持续上升、臻于顶峰的伟大时代,厚植于自由繁荣的思想文化沃土,是初盛唐以来持续走高的诗歌抒情性的终端显示,更是诗骚之后、汉魏已还的传统抒情诗艺术的最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诗歌 抒情言志 顶点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经》审视 被引量:2
13
作者 佘斯大 陆理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7-110,133,共5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诗经》研究史上一个成果繁夥的时期 ,不仅在经学方面有所进展 ,更为重要的是在文学方面的审视已进入了一个自觉阶段 ,特别注重其文学上的抒情特点 ,而不再过分地强调秦汉时的“诗言志”,从而揭开《诗经》研究的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诗经》研究史上一个成果繁夥的时期 ,不仅在经学方面有所进展 ,更为重要的是在文学方面的审视已进入了一个自觉阶段 ,特别注重其文学上的抒情特点 ,而不再过分地强调秦汉时的“诗言志”,从而揭开《诗经》研究的新的一页。本文是从经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诗经》 审视 经学 抒情 文学性 新局面
下载PDF
论先秦汉魏至六朝文学“抒情”概念的发展演变 被引量:3
14
作者 汪春泓 《殷都学刊》 2003年第1期60-68,共9页
本文围绕“固精”这一文化传统 ,考察其流变 ,认为汉代之前文学抒情均受其节制 ,而六朝文学形成抒情性特质 ,乃与此一先秦两汉以来悠久传统的断裂有着直接关系 ,为研究六朝文学特质 。
关键词 毛诗序 先秦文学 汉魏文学 六朝文学
下载PDF
“抒情”理论的可能与限度——以王德威《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为中心的透视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阳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1-88,共8页
作为“抒情”理论应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王德威的近著《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对抒情谱系的爬梳颇见匠心和功力。相比于经典抒情论述,王氏虽强调抒情的古典渊源,但主要还是受普实克的影响。然而他并不认同普氏对“史诗... 作为“抒情”理论应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王德威的近著《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对抒情谱系的爬梳颇见匠心和功力。相比于经典抒情论述,王氏虽强调抒情的古典渊源,但主要还是受普实克的影响。然而他并不认同普氏对“史诗”的看重,实际上,其转向抒情的原因即在于不满启蒙、革命话语的单一化范式,而希图以“抒情”为参数,将二元论述三角化,关注三者间的联动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王氏将抒情与史诗的互动窄化地置换为抒情与革命的博弈,有意无意地模糊抒情与启蒙以及启蒙与革命的异同。这就隐隐透露出王德威抒情论中的诗学政治,他在很大程度上把“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直接理解成了“诗史”,这也正解决了抒情如何介入的问题,而他的思考便是对于“诗史”的现代意义的重新发明,即“朝向史诗时代的批判抒情主义”。不过,王氏的抒情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所谓单一化史诗模式的批判之上的,其论调似又陷入了某种多元论的话语霸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 史诗 启蒙 革命 诗史
下载PDF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抒情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沈远川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3期14-18,共5页
新感觉派小说家继承了 2 0世纪 2 0年代都市浪漫抒情小说的传统 ,通过自我抒情形象的塑造 ,对短篇小说结构模式、形式技巧和叙事话语的诗化改造 ,反映了现代人对都市生活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 ,显示出强烈的抒情性 。
关键词 新感觉派小说 抒情性 短篇小说 结构模式 叙事话语 穆时英 叶灵风 施蛰存 情节
下载PDF
论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剑晖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共9页
海外华裔学者陈世骧先生多年前提出中国文学注定要以抒情为主导,抒情精神是中国的一个文学传统。此观点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文章通过对中国散文抒情传统的梳理考察,对陈世骧的观点作出了回应。在追溯中国散文抒情传统流变的基础上,... 海外华裔学者陈世骧先生多年前提出中国文学注定要以抒情为主导,抒情精神是中国的一个文学传统。此观点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文章通过对中国散文抒情传统的梳理考察,对陈世骧的观点作出了回应。在追溯中国散文抒情传统流变的基础上,文章归纳出'离—归'情感模式、'乐—忧'情感模式、'喜—悲'情感模式三种抒情形态。从抒情立场和内容上说,西方抒情文学倾向于个性解放,向往理想世界,强调个人的主体价值和自我感情的宣泄;中国的抒情散文更看重个人的感情表达与社会性的统一。就抒情的方式和手法而言,西方抒情文学更多的是采用直抒胸臆、以景喻情的写法;中国的抒情散文也有直抒胸臆的作品,但更多的是采用曲折含蓄、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中国散文不但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风骨、气度与神韵,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基因和情感密码。它是中国一笔巨大的文学遗产,也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可靠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散文 抒情性 文学传统 民族精神
下载PDF
丰子恺漫画的文学意蕴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型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80-86,共7页
丰子恺兼有漫画家和散文家两重身份,其漫画深受文学的影响,具有丰富的文学意蕴。他的漫画有的借用古诗词的意境表现现代生活,反映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有的与他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可与散文互相补充、互相阐发而相得益彰;还有的靠着画题... 丰子恺兼有漫画家和散文家两重身份,其漫画深受文学的影响,具有丰富的文学意蕴。他的漫画有的借用古诗词的意境表现现代生活,反映现代人的思想感情;有的与他的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可与散文互相补充、互相阐发而相得益彰;还有的靠着画题的说明而发挥其效果。抒情性、写实性、画题的重要作用,是构成丰子恺漫画文学意蕴的三个重要因素,这些均得益于他深湛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子恺漫画 文学意蕴 抒情性 写实性 画题
下载PDF
大众文艺、民族形式与抒情的重现 被引量:4
19
作者 南帆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5,共15页
20世纪30年代与40年代出现了"大众文艺"与"文学的‘民族形式’"的论争。肯定大众与民族文学形式的同时,知识分子所崇尚的文学形式充当了论辩话语的"他者",这种文学形式并未获得正面的理论描述。本文试图... 20世纪30年代与40年代出现了"大众文艺"与"文学的‘民族形式’"的论争。肯定大众与民族文学形式的同时,知识分子所崇尚的文学形式充当了论辩话语的"他者",这种文学形式并未获得正面的理论描述。本文试图在文化趣味、阶级与文学形式三者的联结之中再现这种文学形式。由于五四新文学的推动、小资产阶级文化的激进姿态与普遍的启蒙观念,抒情成分的大量涌现构成了这种文学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新型的抒情打破了种种古典限制,构成了文学参与"现代性"的美学方式。然而,抒情能否纳入史诗传统?抒情所具有的心理性质为叙事话语带来了什么?抒情与阶级、大众、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社会学观念之间存在何种落差?现代主义内省小说的意义是什么?这是理论必须面对的一系列后续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 民族形式 文化趣味 小资产阶级 文学形式 抒情
下载PDF
话剧《清宫怨》的抒情性表达
20
作者 侯梦汐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76-82,共7页
话剧《清宫怨》是一部以清末戊戌变法为背景,再现变法与反变法宫廷斗争,演绎人事浮沉的历史悲剧。姚克以物象景象充盈情境,建构了一系列与现代国家形象相契合的文化符码;以渗透戏剧化的抒情力量丰富历史剧中的个体生命情感,呈示从危机... 话剧《清宫怨》是一部以清末戊戌变法为背景,再现变法与反变法宫廷斗争,演绎人事浮沉的历史悲剧。姚克以物象景象充盈情境,建构了一系列与现代国家形象相契合的文化符码;以渗透戏剧化的抒情力量丰富历史剧中的个体生命情感,呈示从危机苦难的现实境遇投身民族复兴、家国一体的追问与探求。《清宫怨》中具有中国风味的抒情性表达,凸显出作者对人情人性的深刻体察,以及与战时语境下本土民众的审美趣味形成的同频共振,在对传统戏曲美学的继承中推动了中国话剧的民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克 《清宫怨》 抒情性 民族国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