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1篇文章
< 1 2 1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功能的检测 被引量:1
1
作者 毛立群 张明 徐大为 《河北医学》 CAS 2000年第4期289-290,共2页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 (URSA)与免疫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形态学方法和 EL 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对 30例 URSA患者及 30例健康妇女外周血中 T淋巴细胞转化率及血浆中可溶性 IL— 2受体 (SIL— 2 R)进行检测。结果 :URSA患者...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 (URSA)与免疫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形态学方法和 EL 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对 30例 URSA患者及 30例健康妇女外周血中 T淋巴细胞转化率及血浆中可溶性 IL— 2受体 (SIL— 2 R)进行检测。结果 :URSA患者外周血中 T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血浆中SIL— 2 R水平均比正常对照组妇女高 (P<0 .0 5,P<0 .0 1)。结论 :URSA患者外周血中 T淋巴细胞被活化、细胞免疫功能增强 ,提示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参与了 URSA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SIL-2R T细胞 URSA
下载PDF
奶牛非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许家强 李维 陈素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1期128-132,共5页
作者通过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等方法,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奶牛非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的病理变化,其中重点描述了成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样瘤细胞的形态特征,以丰富或补充该病在这方面的资料. 用“奶牛非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的病名,较详细... 作者通过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等方法,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奶牛非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的病理变化,其中重点描述了成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样瘤细胞的形态特征,以丰富或补充该病在这方面的资料. 用“奶牛非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的病名,较详细地描述该病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据国内可查文献,本文尚属首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肉瘤 病理 形态学
下载PDF
儿童颞骨乳突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
3
作者 房宏伟 曹波 +2 位作者 崔艳 李亮 刘广平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2年第12期806-807,共2页
1临床资料患儿,男,9岁,主因间断右侧口角歪斜1月余,加重伴耳痛3天于2019-05-28入院。患儿入院前1月余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右侧口角歪斜,伴右眼偏斜,偶伴右耳疼痛,每次持续约20~100 min,可自行恢复正常,病情间断反复发作,无发热、头痛、... 1临床资料患儿,男,9岁,主因间断右侧口角歪斜1月余,加重伴耳痛3天于2019-05-28入院。患儿入院前1月余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右侧口角歪斜,伴右眼偏斜,偶伴右耳疼痛,每次持续约20~100 min,可自行恢复正常,病情间断反复发作,无发热、头痛、头晕及眩晕,无张口受限,无耳溢液及听力下降,曾就诊于神经内科,诊断不详,予营养神经等治疗后病情无缓解。入院前3天患儿无明显诱因口角歪斜呈持续性,伴右侧耳痛,门诊考虑“右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待查;右侧中耳乳突炎”收治入院。患儿既往体健,家族中无遗传性疾病史。专科查体:右侧额纹消失,右眼闭合不全,无溢泪,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对称,张口时口角左偏,伸舌无偏斜;双侧耳廓无畸形,右侧外耳道变窄、后壁肿胀,鼓膜不能窥及;右侧乳突区压痛;鼓腮漏气;左耳(-)。面神经检测未见异常。颞骨CT示右侧中耳鼓室及乳突小房渗出性病变,未见骨质破坏(图1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骨(Temporal bone) 乳突(Mastoid) 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cell lymphoblasts 1ymphoma) 儿童(Child)
下载PDF
HBV全基因C区突变株在永生化B淋巴母细胞系中的稳定表达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明霞 周福元 +3 位作者 刁志宏 何海棠 侯金林 骆抗先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5-729,共5页
目的构建携带V60、G87和L97突变位点的HBV全基因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慢性HBV感染者永生化B淋巴母细胞系(LCLs)。方法用定点突变技术将HBVp3.8Ⅱ质粒C基因区3个氨基酸V60、G87、L97进行突变(p3.8Ⅱ-V60,G87,L97),转化E.coli.XL1-Blue感... 目的构建携带V60、G87和L97突变位点的HBV全基因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慢性HBV感染者永生化B淋巴母细胞系(LCLs)。方法用定点突变技术将HBVp3.8Ⅱ质粒C基因区3个氨基酸V60、G87、L97进行突变(p3.8Ⅱ-V60,G87,L97),转化E.coli.XL1-Blue感受态细胞扩增筛选,用限制性内切酶SacⅠ和KpnⅠ分别将野生型和突变型p3.8Ⅱ质粒进行双酶切,插入EBV-plpp真核细胞表达载体,转染LCLs,潮霉素稳定筛选后,鉴定目的基因在转染细胞能够稳定表达。结果与结论DNA序列分析表明,野型HBVDNA核心区第60、87、97位氨基酸发生了预期的突变,WesternBlotting和微粒子免疫荧光法证明转染的LCLs能稳定表达HBV抗原,证实成功构建了预期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变异 真核细胞表达载体 永生化B淋巴母细胞
下载PDF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人B淋巴母细胞中复制增殖 被引量:1
5
作者 姚志强 杨为松 +4 位作者 刘健 张文彬 白雪帆 李学荣 黄梅 《病毒学杂志》 CSCD 1989年第3期266-270,共5页
本文应用细胞培养、免疫荧光及电镜技术研究了B淋巴母细胞对EHF病毒的易感性。结果表明EHF病毒可在该细胞中增殖。感染细胞无明显细胞病变,在形态上与对照组无差别。虽然大部分感染细胞呈现明亮病毒抗原荧光,但在电镜下却难以找到完整... 本文应用细胞培养、免疫荧光及电镜技术研究了B淋巴母细胞对EHF病毒的易感性。结果表明EHF病毒可在该细胞中增殖。感染细胞无明显细胞病变,在形态上与对照组无差别。虽然大部分感染细胞呈现明亮病毒抗原荧光,但在电镜下却难以找到完整的病毒颗粒,仅在扩张的囊泡中发现一些性质待定的微丝样物质。人B淋巴母细胞持续感染的建立,提示患者外周血中大量出现的异型淋巴细胞可能允许EHF病毒在其中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病毒定位 B细胞
原文传递
羧甲基-β-1,3-葡聚糖对人B淋巴母细胞的辐射防护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马斌博 王转子 +2 位作者 魏巍 党秉荣 李文建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4-30,共7页
利用X射线辐照经羧甲基-β-1,3-葡聚糖预处理的人B淋巴母细胞(Human B lymphoblasts,HMy2.CIR),探究羧甲基-β-1,3-葡聚糖对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筛选出最佳给药浓度和孵育时间(0.1μg/mL,72 h);流式细胞... 利用X射线辐照经羧甲基-β-1,3-葡聚糖预处理的人B淋巴母细胞(Human B lymphoblasts,HMy2.CIR),探究羧甲基-β-1,3-葡聚糖对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筛选出最佳给药浓度和孵育时间(0.1μg/mL,72 h);流式细胞仪检测羧甲基-β-1,3-葡聚糖对辐照后HMy2.CIR细胞凋亡的影响;微核实验检测羧甲基-β-1,3-葡聚糖对辐照后HMy2.CIR细胞微核形成的影响;彗星实验检测对DNA损伤程度和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羧甲基-β-1,3-葡聚糖对HMy2.CIR无细胞毒性并具有增殖促进作用;羧甲基-β-1,3-葡聚糖能够抑制辐射造成的凋亡率和微核率的增加,降低DNA损伤程度,加快损伤DNA的修复。羧甲基-β-1,3-葡聚糖对HMy2.CIR细胞辐射损伤有防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辐射诱导的细胞凋亡和DNA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β-1 3-葡聚糖 人B淋巴母细胞 X射线辐射 辐射防护效应
下载PDF
ALL-XH-99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58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76
7
作者 顾龙君 李娟 +7 位作者 薛惠良 汤静燕 陈静 赵惠君 陈静 叶辉 王耀平 潘慈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 对 15 8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儿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儿童ALL无事件生存 (EFS)率。方法  15 8例ALL患儿均应用ALL XH 99方案治疗。采用Kap lan Meier方法评估患儿的EFS ,组间患儿EFS差异用Log rank... 目的 对 15 8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儿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儿童ALL无事件生存 (EFS)率。方法  15 8例ALL患儿均应用ALL XH 99方案治疗。采用Kap lan Meier方法评估患儿的EFS ,组间患儿EFS差异用Log rank检验。全部数据均通过SPSS软件处理。结果 本组 15 8例完全缓解 (CR)率为 96 .8% ,2年、3年、4年、5年EFS率分别为 (85 .9± 3.1) %、(83.0± 3.6 ) %、(80 .9± 4 .1) %、(72 .4± 7.8) % ;2年、3年、4年、5年无病生存 (DFS)率分别为 (87.5±3 2 ) %、(85 .9± 3.5 ) %、(83.7± 4 .1) %、(75 .3± 7.8) %。低危、中危、高危组 5年EFS率分别为 (88.9± 5 .5 ) %、(78.5± 8.0 ) %、(5 3.4± 10 .9) %。 15例 (10 .0 % )复发 ,复发的中位时间为 12个月 (3~ 4 9个月 ) ;初次单独骨髓复发 13例 (8.7% ) ,中枢神经系统复发 2例 (1.3% ) ,无睾丸白血病复发。治疗相关死亡 7例 (4.7% )。结论 采用ALL XH 99方案按早期连续适度化疗的原则治疗儿童ALL ,降低了化疗相关死亡 ,总体上提高了ALL患儿的 5年EFS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联合化疗 细胞形态学 临床分型
原文传递
Resveratrol Induces Apoptosis and Autophagy in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Cells by Inhibiting Akt/mTOR and Activating p38-MAPK 被引量:40
8
作者 GE Jiao LIU Yan +4 位作者 LI Qiang GUO Xia GU Ling MA Zhi Gui ZHU Yi Ping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902-911,共10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resveratrol-induced apoptosis and autophagy in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T-ALL) cells and potential molecular mechanisms. Methods The anti-proliferation effect of resve...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resveratrol-induced apoptosis and autophagy in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T-ALL) cells and potential molecular mechanisms. Methods The anti-proliferation effect of resveratrol-induced, apoptosis and autophagy on T-ALL cells were detected by using MTI- test, immunofluorescence, electronic microscope, and flow cytometry, respectively. Western blotting was performed for detecting changes of apoptosis-associated proteins, cell cycle regulatory proteins and state of activation of Akt, mTOR, p70S6K, 4E-BP1, and p38-MAPK. Results Resveratrol inhibited the proliferation and dose and time-dependent manner. It also induced cyclin-dependent kinase (CDK) inhibitors p21 and induced apoptosis and autophagy in T-ALL cells in a cell cycle arrest at G0/G1 phase via up regulating p27 and down regulating cyclin A and cyclin D1. Western blotting revealed that resveratrol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antiapoptotic proteins (Mcl-1 and Bcl-2) and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proapoptotic proteins (Bax, Bim, and Bad), and induced cleaved-caspase-3 in a time-dependent manner.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ratio of LC3-11/LC3-1 and Beclin 1 was also detected. Furthermore, resveratrol induced significant dephosphorylation of Akt, mTOR, p70S6K, and 4E-BP1, but enhanced specific phosphorylation of p38-MAPK which could be blocked by SB203580. When autophagy was suppressed by 3-MA, apoptosis in T-ALL cells induced by resveratrol was enhanced. Conclusion Our findings have suggested that resveratrol induces cell cycle arrest, apoptosis, and autophagy in T-ALL cells through inhibiting Akt/mTOR/p7OS6K/4E-BP1 and activating p38-MAPK signaling pathways. Autophagy might play a role as a self-defense mechanism in T-ALL cells treated by resveratrol. Therefore, the reasonable inhibition of autophagy in T-ALL cells may serve a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resveratrol induced apoptosis and can be used as 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T-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VERATROL APOPTOSIS AUTOPHAGY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KT/MTOR P38-MAPK
下载PDF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髓系抗原和CD_(34)表达研究 被引量:36
9
作者 秘营昌 卞寿庚 +10 位作者 陈桂彬 薛艳萍 孟庆祥 赵耀忠 于明华 肖志坚 郭亚林 钱林生 沈德诚 刘世和 王玲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6-78,共3页
目的分析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髓系抗原、CD34表达特点及与Ph染色体表达、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102例初治ALL患者的免疫表型。结果①成人ALL髓系抗原阳性率达21.6%,其中CD33... 目的分析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髓系抗原、CD34表达特点及与Ph染色体表达、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102例初治ALL患者的免疫表型。结果①成人ALL髓系抗原阳性率达21.6%,其中CD33阳性最常见(阳性率为15.7%)。T系ALL和B系ALL髓系抗原表达差异无显著性。ALLL2中的阳性率高于L1(P=0.05)。在B系ALL中随细胞分化成熟阳性率逐渐降低。②CD34表达阳性率为53.6%,BALL阳性率高于TALL(P<0.01);BALL中前B祖细胞型明显高于普通型、前B细胞型和成熟B细胞型,与髓系抗原的表达无关。③髓系抗原阳性病例完全缓解(CR)率明显低于阴性病例(P<0.025);CD34表达和治疗缓解率无显著相关性。二者均与治疗达缓解的时间无关。④Ph染色体和(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为35.9%,阳性病例CR率明显低于阴性病例(P<0.025)。⑤髓系抗原和CD34表达均与患者年龄、治疗前白细胞计数、肝脾肿大情况无关。结论成人ALL髓系抗原表达和FAB分型有关,与治疗缓解率呈负相关;CD34表达与ALL亚型、细胞分化程度有关,和治疗缓解率无显著关系。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ALL 抗原 CD34
原文传递
培门冬酶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37
10
作者 刘芳 邹尧 +5 位作者 张丽 陈晓娟 王书春 郭晔 竺晓凡 陈玉梅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254-257,共4页
目的观察含培门冬酶注射液的VDPAP方案诱导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远期疗效。方法选择初发ALL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采用含国产培门冬酶注射液的VDPAP方案诱导治疗,对照组采用含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的VDLP方案。统计一... 目的观察含培门冬酶注射液的VDPAP方案诱导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远期疗效。方法选择初发ALL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采用含国产培门冬酶注射液的VDPAP方案诱导治疗,对照组采用含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的VDLP方案。统计一疗程完全缓解(CR)率,并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患儿的总生存(OS)率及疾病无进展生存(PFS)率,组间差异用Log-rank检验。结果入组患儿51例,可评估疗效者46例,其中试验组27例,CR率为96%,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19例,CR率为95%,总有效率为1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3年预计OS率为(78.8±8.4)%,5年预计OS率为(68.9±11.8)%;对照组3年预计OS率为(88.9±7.4)%,5年预计OS率为(82.1±9.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3年预计PFS率为(74.1±9.1)%,5年预计PFS率为(63.5±12.5)%;对照组3年预计PFS率为(83.3±8.8)%,5年预计PFS率为(77.8±9.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含培门冬酶的VDPAP方案与含L-Asp的VDLP方案诱导治疗儿童ALL,其CR率及远期疗效相似,可以作为儿童ALL的一线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门冬酶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急性 儿童 疗效
下载PDF
ALL-2005方案治疗158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期疗效评价及中期随访报告 被引量:30
11
作者 汤静燕 顾龙君 +8 位作者 薛惠良 陈静 潘慈 吴文婷 沈树红 董璐 周敏 叶启东 江华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89-293,共5页
目的在保证有效治疗的同时,降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诱导缓解期治疗风险。初步评价ALL-2005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ALL-2005方案是在ALL—XH-99方案的基础上作出修改,结合患儿诱导治疗第35、55天骨髓微量残留病(MRD)检测结... 目的在保证有效治疗的同时,降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诱导缓解期治疗风险。初步评价ALL-2005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ALL-2005方案是在ALL—XH-99方案的基础上作出修改,结合患儿诱导治疗第35、55天骨髓微量残留病(MRD)检测结果,按低危、中危和高危分组,分别予以不同强度的化疗。统计2005年5月1日至2007年4月31日初发ALL患儿158例,分析其诱导缓解率、诱导治疗相关并发症、诱导治疗第35天、55天MRD水平及随访结果。结果根据分组标准,158例患儿中低危组59例,中危组93例,高危组6例。35d诱导缓解率为98.1%。139例(88.0%)患者可找到MRD检测标志,诱导治疗第35天时137例患儿中94例MRD≤0.01%,占68.6%。43例(27.2%)患儿诱导期出现发热等感染征象;合并重症感染进入ICU2例(1.3%)。诱导期因合并症死亡1例(0.6%)。4例在治疗缓解状态下失访,失访率2.5%。全组复发17例,占10.8%,低危组4例,中危组11例,高危组2例。诱导治疗第35天MRD≤0.01%组复发者占4.3%(94例中4例),MRD〉0.01%组复发者占23.3%(43例中10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至2008年3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20(12—35)个月。预计30个月总体无病生存率为(81.6±4.5)%,低危组为(94.1±3.3)%,中危组为(82.8±4.4)%;诱导治疗第35天MRD≤0.01%组无病生存率为(91.0±5.4)%,〉0.01%组为(67.1±9.5)%;第55天MRD≤0.01%组为(89.1±5.3)%,〉0.01%组为(46.9±15.6)%。结论ALL-2005方案诱导治疗期患儿的感染率和治疗相关死亡率低,诱导缓解率和无病生存率均较高。诱导治疗第35天和第55天MRD水平对患儿预后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急性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微量残留病 儿童
原文传递
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0
12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观察含培门冬酶注射液的VDPAP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儿童初治ALL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采用国产培门冬酶注射液组成的VDPAP方案,对照组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组成的VDLP方... 目的观察含培门冬酶注射液的VDPAP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儿童初治ALL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采用国产培门冬酶注射液组成的VDPAP方案,对照组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组成的VDLP方案。VDPAP方案:柔红霉素第8、9天,泼尼松28d后减量,长春新碱每周1次共4周,培门冬酶2500IU·m^-2·d^-1。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在试验组选取11例患儿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人组患者135例,可评价疗效131例,其中试验组65例,CR率为84.6%,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66例,CR率为89.4%,总有效率为93.9%,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5.6%和98.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血常规指标下降、可逆性肝功能损害和凝血异常等。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试验组为4.4%(68例中3例),对照组为5.9%(67例中4例)。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培门冬酶注射液半衰期为(170±45)h,约(7±2)d。给药后在诱导治疗期血清培门冬酶浓度均〉0.1IU/ml。结论采用含培门冬酶的VDPAP方案与含L-Asp的VDLP方案治疗儿童ALL,其疗效、不良反应相似,但前者具有作用时间长和使用方便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门冬酶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急性 儿童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Administration of imatinib in the first 90 days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被引量:27
13
作者 CHEN Huan LIU Kai-yan XU Lan-ping LIU Dai-hong CHEN Yu-hong SHI Hong-xia HAN Wei ZHAN Xiao-hui WANG Yu ZHAO Ting HUANG Xiao-ju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246-252,共7页
Background Relapse happens frequently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alIo-HCT) in the patients with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Ph^+ ALL). Detection of the... Background Relapse happens frequently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alIo-HCT) in the patients with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Ph^+ ALL). Detection of the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 before and after alIo-HCT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elapse rate. Early administration of imatinib after alIo-HCT may prevent recurrent Ph^+ ALL.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matinib in preventing hematological relapse when imatinib was administrated in the first 90 days after alIo-HCT. Methods Patients with Ph^+ ALL that underwent alIo-HCT were enrolled in a prospective study. A TaqMan-based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Q-PCR) technique was used to detect the MRD (bcr-abl transcript levels). Imatinib therapy was initiated prior to 90 days after alIo-HCT if the patient's 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ANC) was above 1.0×10^9/L (without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 administration) and the platelet count was greater than 50.0×10^9/L, or if the bcr-abl transcript levels were elevated in two consecutive tests, or if the bcr-abl transcript levels were 〉10.2 after the initial engraftment. The initial daily dose of imatinib was 400 mg/d for adults and 260 mg/m^2 for children (younger than 17 years). Imatinib was administered for at least I month and the bcr-abl TaqMan results were negative for 3 consecutive tests, or complete molecular remission (CR^mol) was sustained for at least 3 months. Results From May 2005 to October 2008, 29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of whom, 19 patients were male and 10 were female. The median age of the enrolled patients was 33 years (range 6-50 years). Imatinib therapy was started at a median time of 60 days (range 20-122 days) post HCT (only one patient started Imatinib therapy at 122nd day after HCT). Twenty-five adult patients could tolerate a dose of 300-400 mg/d of imatinib, and three children toler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iladelphia chromosom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原文传递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p73基因异常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刘明利 李蓉生 +2 位作者 林泰秀 竹谷健 郭山春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39-242,共4页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发生及发展的机制。方法 应用RT PCR技术检测 61个ALL细胞系和 53例儿童ALL患者的p73基因mRNA表达情况 ,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应用DNA甲基化酶谱测定、亚硫酸氢钠修饰的PCR和PCR产物...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发生及发展的机制。方法 应用RT PCR技术检测 61个ALL细胞系和 53例儿童ALL患者的p73基因mRNA表达情况 ,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应用DNA甲基化酶谱测定、亚硫酸氢钠修饰的PCR和PCR产物测序等技术对 61个ALL细胞系p73基因第 1外显子的甲基化进行检测。结果  61个ALL细胞系中p73mRNA阴性表达率为31 1 % (61个中 1 9个 ) ;53例原发性儿童ALL患者中 ,p73mRNA阴性表达率为 2 6 .4 % (53例中 1 4例 ) ,p73mRNA阴性表达与ALL无病生存期、总生存期的降低有明显关系。 61个ALL细胞系中 ,39.3 %存在p73基因的高甲基化。正常淋巴细胞和不存在p73基因高甲基化的细胞系表达p73mRNA ,大多数高甲基化的细胞系不表达p73mRNA。结论 儿童ALL患者中p73mRNA存在较高的阴性表达 ,其主要机制为p73基因高甲基化 ,p73基因失活在ALL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P73基因 甲基化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化疗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15
作者 傅明伟 秘营昌 +4 位作者 邱录贵 俞文娟 林冬 卞寿庚 王建祥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35-440,共6页
目的分析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比较不同化疗方案组患者的疗效,探讨影响长期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05年12月住院治疗的成人ALL患者149例。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有关数据。结果①133例患者... 目的分析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比较不同化疗方案组患者的疗效,探讨影响长期生存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05年12月住院治疗的成人ALL患者149例。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有关数据。结果①133例患者进行了免疫表型分析,其中B细胞表型118例(88.7%),T细胞表型15例(11.3%)。有染色体核型结果的患者105例,正常核型40例(38.1%),异常核型65例(61.9%)。②按诱导治疗方案不同将治疗满4周的患者分为VDCP、VDLP、VDCLP三组,诱导治疗总完全缓解(CR)率为93.7%。三组患者诱导治疗1个疗程结束时CR率分别为80.8%、92.3%、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8)。包含和不包含门冬酰胺酶的诱导方案诱导治疗结束时CR率分别为95.5%和9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6)。患者中位无病生存(DFS)期为12(1—74)个月,中位总生存(OS)期为17.5(1~97)个月。三组患者3年及5年DFS率分别为18.5%和14.8%、24.7%和9.9%、39.5%和39.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6)。③通过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患者就诊时年龄〉40岁、WBC〉40×10^9/L、染色体t(9;22)及巩固治疗不足4个疗程为预后不良因素。结论成人ALL免疫表型检测以B—ALL为主,染色体核型变化较大。多数患者在接受4或5种药物联合的诱导方案治疗后可获CR;加用门冬酰胺酶不影响诱导治疗CR率,但可提高患者的DFS和OS率。染色体核型异常影响患者生存情况。充分的巩固强化治疗对延长生存期必不可少。就诊时的年龄、白细胞计数、染色体核型检查结果及巩固治疗疗程数为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急性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预后
原文传递
96例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3
16
作者 潘云 刘卫平 +5 位作者 李金范 张文燕 李俸媛 陆晓茜 李丹 李甘地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18-222,共5页
目的探讨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对96例LBL作免疫组化检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患者中位年龄16(4~72)岁.男69例,女27例.结果原发于淋巴结者73例,其中伴纵隔肿物31例;骨髓侵犯15例.临床... 目的探讨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对96例LBL作免疫组化检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患者中位年龄16(4~72)岁.男69例,女27例.结果原发于淋巴结者73例,其中伴纵隔肿物31例;骨髓侵犯15例.临床Ⅲ~Ⅳ期73例,中位生存期5.5(2~120)个月.TdT阳性率为75.0%(72例),CD99阳性率为92.7%(89例).肿瘤为T细胞标志者78例,B细胞标志18例.小于30岁年龄组T细胞标志占82.1%(64例),伴纵隔肿块者T细胞标志占93.6%(29例).T-LBL、临床Ⅲ~Ⅳ期、Ki-67增殖指数<80%以及非化疗组预后较差(P<0.01).结论青少年男性,临床上出现纵隔占位伴浅表或多处淋巴结肿大应考虑LBL可能;TdT阴性不能排除LBL诊断;T-LBL多见;临床分期、免疫表型、Ki-67表达水平与预后相关;及时有效的化疗是延长生存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病理分析 淋巴母细胞 LBL T细胞 淋巴瘤 诊断 阳性率 标志 水平
原文传递
86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三色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万岁桂 巩文玉 +2 位作者 孙雪静 徐娟 田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三色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的特点。方法 采用CD45 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进行三色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结果 CD45 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与FSC 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比较能将骨髓中...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三色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的特点。方法 采用CD45 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进行三色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结果 CD45 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与FSC 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比较能将骨髓中的原始细胞与正常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粒细胞明显分开 ,所得原始细胞比例与形态学分类接近 ,原始细胞免疫表型假阳性发生率低。 86例儿童ALL标本中 ,B ALL占 95 .3% ,T ALL占 2 .3%。Common ALL和Pro B ALL分别占B ALL的76 8%和 6 .1%。 5 7.0 %和 34 .9%的儿童ALL表达CD3 4 和髓系抗原 ,其中以Pro B ALL最常见。Pro B ALL中表达CD3 3 比CD1 3 多见 ,其它阶段B ALL中CD1 3 和CD3 3 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CD45 SSC双参数散点图设门方法排除了骨髓中正常细胞的干扰 ,免疫分型结果更可靠。儿童ALL有较高的CD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免疫表型 流式细胞术 儿童
原文传递
Precision medicine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被引量:22
18
作者 Ching-Hon Pui 《Frontiers of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6期689-700,共12页
The cure rate of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has exceeded 90%in some contemporary clinical trials.However,the dose intensity of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has been pushed to its limit.Further improvement... The cure rate of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has exceeded 90%in some contemporary clinical trials.However,the dose intensity of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has been pushed to its limit.Further improvement in outcome will need to rely more heavily on molecular therapeutic as well as immuno-and cellular-therapy approaches together with precise risk stratification.Children with ETV6-RUNX1 or hyperdiploid>50 ALL who achieve negative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during early remission induction are suitable candidates for reduction in treatment.Patients with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h)-positive or Ph-like ALL with ABL-class fusion should be treated with dasatinib.BH3 profiling and other preclinical methods have identified several high-risk subtypes,such as hypodiplod,early T-cell precursor,immature T-cell,KMT2A-rearranged,Ph-positive and TCF-HLF-positive ALL,that may respond to BCL-2 inhibitor venetoclax.There are other fusions or mutations that may serve as putative targets,but effective targeted therapy has yet to be established.For other high-risk patients or poor early treatment responders who do not have targetable genetic lesions,current approaches that offer hope include blinatumomab,inotuzumab and CAR-T cell therapy for B-ALL,and daratumumab and nelarabine for T-ALL.With the expanding therapeutic armamentarium,we should start focus on rational combinations of targeted therapy with non-overlapping toxic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molecular therapeutics targeted therapy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IMMUNOTHERAPY CAR T-cell therapy
原文传递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肿瘤溶解综合征——附四例报告 被引量:21
19
作者 和虹 李成文 +2 位作者 韩明哲 冯四洲 钱林生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10-312,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化疗后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TLS)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4例化疗早期发生TLS的ALL患者进行各项实验生化指标的分析。结果TLS患者表现为高尿酸血症、高血钾、高血磷、低血钙,...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化疗后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TLS)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4例化疗早期发生TLS的ALL患者进行各项实验生化指标的分析。结果TLS患者表现为高尿酸血症、高血钾、高血磷、低血钙,并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伤,其中1例发生了急性肾功能不全。用别嘌呤醇及静脉碱化利尿后,3例短期内血液生化指标恢复正常。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不全。结论早期诊断并及时给予别嘌呤醇及静脉碱化利尿是治疗TLS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溶解综合征 白血病 ALL 并发症 治疗 诊断
原文传递
大剂量氨甲喋呤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各脏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郝良纯 张立忠 郭静坤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观察大剂量氨甲喋呤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各脏器功能的影响和毒副作用。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对17例处于完全缓解期的ALL患儿,应用大剂量氨甲喋呤前后对各脏器功能进行对比。结果胃肠道、皮肤粘膜、肝、肾、肺... 目的观察大剂量氨甲喋呤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各脏器功能的影响和毒副作用。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对17例处于完全缓解期的ALL患儿,应用大剂量氨甲喋呤前后对各脏器功能进行对比。结果胃肠道、皮肤粘膜、肝、肾、肺存在损害。对内分泌、免疫功能等有一定影响。药物热及心脏、神经损害少见,均为一过性发生。X线胸片为非特异性改变。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P<0.05)。肺功能检查中肺活量、用力肺活量、1秒量、峰流速、50%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均显著降低;4例为限制性通气障碍。血清补体C3,CH50显著下降。结论大剂量氨甲喋呤对ALL患儿呼吸等部分脏器和组织有损害,但不严重,均能坚持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喋呤 白血病.淋巴细胞性.急性 呼吸功能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