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umbopelvic Fixation and Sacral Decompression for U-shaped Sacral Fractures: Surgical Management and Early Outcome 被引量:9
1
作者 Yuan-long XIE Lin CAI +4 位作者 An-song PING Jun LEI Zhou-ming DENG Chao HU Xiao-bing ZHU 《Current Medical Science》 SCIE CAS 2018年第4期684-690,共7页
U-shaped sacral fractures are rare and often difficult to diagnose primarily due to the difficulty in obtaining adequate imaging and the severe associated injuries. These fractures are highly unstable and frequently c... U-shaped sacral fractures are rare and often difficult to diagnose primarily due to the difficulty in obtaining adequate imaging and the severe associated injuries. These fractures are highly unstable and frequently cause neurological deficits. The majority of surgeons have limited experience in management of U-shaped sacral fractures. No standard treatment protocol for U-shaped sacral fractures has been available till now. This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management of U-shaped sacral fractures and the early outcomes. Clinical data of 15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U-shaped sacral fracture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trauma center between 2009 and 2014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Demographics, fracture classification, mechanism of injury and operative treatment and deformity angle were assessed. All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lumbopelvic fixation or (and) sacral decompression. EQ-5d score was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Of the 15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U-shaped sacral fracture, the mean age was 28.8 years (range: 15-55 years) at the time of injury. There were 6 females and 9 males. The mean follow- up time was 22.7 months (range: 9-47 months) and mean full weight-bearing time was 9.9 weeks (range: 8-14 weeks). Ten patients received lumbopelvic fixation and sacral decompression, one lombosacral fixation, and 4 merely sacral decompression due to delayed diagnosis or surgery. The post-operation deformity angle (mean 27.87°, and range: 8°-90°) of the sacrum was smaller than that pre-operation (mean 35.67; range: 15-90) with no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noted. At the latest follow-up, all patients obtained neurological recovery with different extents. 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 was reduced from preoperative 7.07 (range: 5-9) to postoperetive 1.93 (range: 1-3). All patients could walk without any aid after treatment. Eight patients were able to care for themselves and undertook some daily activities. Five patients had returned to work fu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mbopelvic fixation sacral decompression U-SHAPED sacral fractures neurological deficit surgical management
下载PDF
腰骨盆重建术治疗不稳定骶骨骨折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雷 柳超 田纪伟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19-623,共5页
目的评价应用腰骨盆重建术治疗不稳定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不稳定骶骨骨折患者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23—55岁,平均35.5岁。按照Denis方法进行骨折分型:Ⅱ区11例,Ⅲ区6例。按照Til... 目的评价应用腰骨盆重建术治疗不稳定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不稳定骶骨骨折患者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23—55岁,平均35.5岁。按照Denis方法进行骨折分型:Ⅱ区11例,Ⅲ区6例。按照Tile分型:B型9例,C型8例。骶神经损伤依据Gibbons标准:3分7例,4分1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减压、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骶骨椎弓根螺钉或髂骨螺钉重建腰-骨盆环稳定性。利用x线片或CT观察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应用Majeed功能评分对临床功能恢复进行评分,应用Gibbons标准评分评定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8—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随访x线、CT片示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无残留骶骨畸形及假关节形成,无骨折再移位,1例一侧髂骨钉松动,未断裂。12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4例明显改善,但遗留不同程度足下垂及下肢感觉障碍;1例略有改善,除下肢功能障碍外还有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末次随访临床功能依据Majeed评分评定:优12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8%。术前Gibbons评分为(3.29±0.47)分,术后为(1.53±0.94)分(t=12.94,P〈0.01)。结论对于不稳定的骶骨骨折,后路骶管减压、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骶骨椎弓根螺钉和(或)髂骨螺钉可以恢复脊柱骨盆的整体稳定性,有利于神经损伤的恢复,允许早期负重,是治疗不稳定骶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损伤 骶骨骨折 骨盆环 腰骨盆重建
原文传递
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手术治疗方式选择 被引量:8
3
作者 胡铮 李钿 +1 位作者 何旭辉 黄青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1853-1857,共5页
[目的]探讨骶骨骨折的临床特点,手术内固定方式的选择及后方张力带钢板、髂腰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6年6月本科住院行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9例患者,其中行后方张力带钢板固定8例,髂腰固定11例,采用Majeed评分和X线片检... [目的]探讨骶骨骨折的临床特点,手术内固定方式的选择及后方张力带钢板、髂腰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6年6月本科住院行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9例患者,其中行后方张力带钢板固定8例,髂腰固定11例,采用Majeed评分和X线片检查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随访X线片提示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个月,5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明显改善,仅遗留轻微感觉运动功能障碍;1例略有改善,遗留足下垂和下肢感觉障碍。末次随访临床功能依据Majeed评分评定:优11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9.5%。[结论]对于不稳定的骶骨骨折,需充分了解其损伤类型,关注腰骶结合部损伤,重视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有的放矢,个性化地选择骶骨骨折的手术方式,才能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骨盆 骨折 髂腰固定
原文传递
两种椎间融合材料在治疗重度腰椎滑脱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忠民 陈建庭 金大地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08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对比椎间融合器(Cage)和椎间植骨对重度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探讨Cage在治疗重度腰椎滑脱中的作用。方法本组病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17~68岁。按Meyerding分类:Ⅲ度26例,Ⅳ度16例。根据椎间植入材料分为Cage组(25例)和骨组织组(17例... 目的对比椎间融合器(Cage)和椎间植骨对重度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探讨Cage在治疗重度腰椎滑脱中的作用。方法本组病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17~68岁。按Meyerding分类:Ⅲ度26例,Ⅳ度16例。根据椎间植入材料分为Cage组(25例)和骨组织组(17例)。检测指标:椎间隙高度、腰骶段-骨盆参数、假关节发生率和Stauffer-Coventry下腰椎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5例植入Cage者,18例达到解剖复位,6例复位至I度;1例复位至Ⅱ度,无螺钉断裂及假关节形成;1例Cage位置欠佳,无手术后神经根性疼痛。17例植入骨组织者,8例达到解剖复位,6例复位至Ⅰ度,3例从Ⅳ度复位至Ⅱ度,2例植骨块部分脱落至椎管,2例螺钉断裂,1例假关节形成,3例有短暂神经根性疼痛。两组在手术后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均比术前显著增高(P<0.01)。植入骨组织者术后2年丢失高度显著高于Cage组。植入Cage者,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和骨盆入射指数均比术前显著降低,手术后随访角度丢失较小;而植入骨组织者,手术后上述指标与植入Cage者具有显著差异,手术后随访角度丢失较多。结论椎体间融合器更有利于手术后维持复位状态、改善腰骶段-骨盆参数及恢复椎间隙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腰椎滑脱 椎间融合器 腰骶段-骨盆参数
下载PDF
产后腰椎-骨盆复合体疼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李振 张喜林(审校)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579-583,共5页
产后腰椎-骨盆复合体疼痛(PLPP)是以腰椎及骨盆带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下肢酸胀不适的临床综合征。尽管很多妇女在分娩后的最初几个月腰椎骨盆疼痛的发生率有所降低,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妇女在产后2~3年内出现持续性腰椎骨盆疼痛。PLPP的... 产后腰椎-骨盆复合体疼痛(PLPP)是以腰椎及骨盆带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下肢酸胀不适的临床综合征。尽管很多妇女在分娩后的最初几个月腰椎骨盆疼痛的发生率有所降低,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妇女在产后2~3年内出现持续性腰椎骨盆疼痛。PLPP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主要认为与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生物力学、神经功能改变有关。但是长期以来PLPP一直被视为女性产后的正常生理反应,未得到重视,因此很多产后妇女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和规范化的治疗,导致其不能正常回归家庭和社会,对产后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现对PLPP的诊断、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旨在对PLPP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腰椎-骨盆复合体疼痛 诊断 治疗 运动疗法 针灸疗法 推拿 功能恢复
下载PDF
骶管减压腰髂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Denis Ⅲ型骶骨骨折伴腰盆分离 被引量:6
6
作者 许正伟 郝定均 +3 位作者 郭华 贺宝荣 昌震 刘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28-432,共5页
目的:探讨Denis Ⅲ型骶骨骨折伴腰盆分离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共收治骶骨骨折患者87例,其中Denis Ⅲ型骶骨骨折伴腰盆分离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8~51岁,平均32.7岁。致伤原因:坠落伤8例,车祸伤5例,挤压... 目的:探讨Denis Ⅲ型骶骨骨折伴腰盆分离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共收治骶骨骨折患者87例,其中Denis Ⅲ型骶骨骨折伴腰盆分离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8~51岁,平均32.7岁。致伤原因:坠落伤8例,车祸伤5例,挤压伤2例。患者均有明显的骶神经根损伤症状,依据Gibbons标准:3型6例,4型9例。均行后路手术复位、骶管减压、探查松解神经、腰髂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观察骨折复位情况和植骨愈合情况,应用Gibbons标准评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20~190min,平均160min;术中出血量780~1200ml,平均840ml。术中无相关并发症。术后1例患者出现创面浅表感染,给予及时清创及敏感抗生素治疗后治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6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无残留骨盆畸形及假关节形成。无骨折再移位、深部感染等并发症。11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3例明显改善,但遗留足下垂及下肢感觉减退;1例略有改善,除遗留下肢功能障碍外,尚有膀胱、直肠功能障碍。Gibbon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80±0.78分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49±0.81分。1例术后9个月内固定断裂,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复查X线片和三维CT提示植骨融合,取出内固定;1例术后1年复查X线片提示S1椎体螺钉松动,患者无临床症状,未予处理。结论:后路手术复位、骶管减压、腰髂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可以恢复腰骶复合体的解剖关系,重建腰骶段稳定性,有利于神经损伤的恢复,是治疗DenisⅢ型骶骨骨折伴腰盆分离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IS Ⅲ型骶骨骨折 腰盆分离 减压 腰髂固定 疗效
下载PDF
闭口万向螺钉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 被引量:6
7
作者 黄仲 孟维锟 +5 位作者 李亮 谭振 郭强 刘雷 黄富国 王光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3-318,共6页
目的评价应用闭口万向螺钉(closed multi-axial screws,CMAS)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定系统行腰椎-骨盆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1月采用CMAS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 目的评价应用闭口万向螺钉(closed multi-axial screws,CMAS)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定系统行腰椎-骨盆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1月采用CMAS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定系统行腰椎-骨盆内固定治疗的25例(39侧)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19~55岁,平均33.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5例,高处坠落伤8例,挤压伤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13 d,平均3.5 d。骨折按Denis分型:Ⅰ型2侧,Ⅱ型20侧,Ⅲ型17侧。术前20例伴神经损伤,根据Gibbons评分Ⅰ级2例,Ⅱ级2例,Ⅲ级7例,Ⅳ级9例。术后2 d根据Matta标准对骨折复位质量进行评价,根据Majeed功能评分标准及Gibbons评分标准分别对临床功能和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手术时间80~150 min,平均110 min;术中出血量250~1 400 mL,平均570 mL。2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经清创术及抗生素治疗后愈合。2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22个月,平均18个月。X线片及CT复查示骶骨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周。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获优32侧、良好6侧、一般1侧,优良率97.5%。术后12~20个月,平均13个月取出内固定物,无螺钉松动、断裂,内固定物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未见明显电解离现象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标准评价临床功能,为64~98分,平均84.7分;获优18例、良好5例、一般2例,优良率92.0%。20例神经损伤者其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恢复,Gibbons评分获Ⅰ级8例,Ⅱ级8例,Ⅲ级3例,Ⅳ级1例。结论应用CMAS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定系统行腰椎-骨盆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不仅为骶骨骨折提供了坚强固定,实现早期完全负重,而且可进行术中骶神经探查及减压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骨折 骨盆骨折 闭口万向螺钉 腰椎-骨盆内固定
原文传递
脊柱微调手法对产后腰椎-骨盆复合体疼痛的疗效及对腰椎骨盆参数影响研究
8
作者 李振 张喜林 +2 位作者 安洋阳 周旭 马红敏 《广州医药》 2024年第3期289-294,共6页
目的探讨脊柱微调手法治疗产后腰椎-骨盆复合体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腰椎前凸曲度(LL)和骨盆入射角度(PI)的调整作用,为产后腰椎-骨盆复合体疼痛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在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推拿科和上海中... 目的探讨脊柱微调手法治疗产后腰椎-骨盆复合体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腰椎前凸曲度(LL)和骨盆入射角度(PI)的调整作用,为产后腰椎-骨盆复合体疼痛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在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推拿科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门诊治疗的产后腰椎-骨盆复合体疼痛患者共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理筋推拿手法,治疗组采用脊柱微调手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LL和PI在治疗前后组间与组内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RS评分、OD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L和PI测量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微调手法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升日常活动功能,但对腰椎曲度、骨盆入射角未产生移位影响,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腰椎-骨盆复合体疼痛 脊柱微调手法 传统理筋推拿
下载PDF
脊柱骨盆固定中髂骨钉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5
9
作者 贺云 段洪 +5 位作者 张云峰 陈戈 周兆文 李兴国 刘宗良 闵捷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11-615,共5页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固定术中髂骨钉入钉点、钉长及直径、植钉方向,为其正确植入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35侧成人尸体髋骨标本(左16侧,右19侧,男30侧,女5侧),经髂后上、下棘间切迹上缘至坐骨大切迹顶弧做一直线并延续至髋臼缘,定为基线(... 目的探讨脊柱骨盆固定术中髂骨钉入钉点、钉长及直径、植钉方向,为其正确植入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35侧成人尸体髋骨标本(左16侧,右19侧,男30侧,女5侧),经髂后上、下棘间切迹上缘至坐骨大切迹顶弧做一直线并延续至髋臼缘,定为基线(a),通过坐骨棘和髂前上棘做一直线(b),该线与a线相交于C点上。经过a线和C点在髂骨后部向上做5°、10°、15°、20°、15°、30°、35°的扇形线,之后经过10°~30°5个角度做髂骨斜截面。观察各斜截面形态,并从截面上面进行相关数据测量。同时观察髂骨后部内外侧唇、中间线的形态和可辨性。确定髂骨钉入钉点、直径、长度及进钉方向后,以2具尸体标本进行验证。结果 35°扇形线已到达髂窝,髂骨臀盆面间距明显变窄,5°扇形线紧邻坐骨大切迹弧顶,坐骨大切迹弧顶A点到各截面垂直距离变短明显。f线在各截面最为狭窄。髂骨后部中间线明显可辨,呈一规则弧形,为后部髂嵴最凸出部,在所选实验标本中均可观察到。进钉点至髋臼顶软骨距离(k)测得值最小为109.38mm。结论通过基线(a)、C点及10°~30°之间髂骨外侧板能准确、安全植入髂骨钉;钉长以不超过100mm、直径不超过9m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盆固定 髂骨钉 应用解剖学
下载PDF
腰髂固定联合骶管减压治疗不稳定型骶骨U型骨折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鹏 曾忠友 +1 位作者 裴斐 宋国浩 《临床骨科杂志》 2014年第3期265-267,共3页
目的:探讨腰髂固定联合骶管减压治疗不稳定型骶骨U 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髂骨螺钉固定联合骶管神经孔减压治疗8例不稳定型骶骨U型骨折患者。结果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8~18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Gibbons评分... 目的:探讨腰髂固定联合骶管减压治疗不稳定型骶骨U 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髂骨螺钉固定联合骶管神经孔减压治疗8例不稳定型骶骨U型骨折患者。结果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8~18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Gibbons评分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前2.8~3.8分,术后1.3~2.47分。结论腰髂固定手术相对简单安全,同时可以减压骶管和骶前孔,重建骨盆稳定性,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是治疗不稳定骶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骨折 腰髂固定 骶管减压 骨盆
下载PDF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腰椎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易林洪 郑欣 +4 位作者 郭开今 赵凤朝 庞勇 唐金龙 朱正亚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6-259,共4页
[目的]探讨无下腰痛的髋关节骨关节炎(hip osteoarthritis,HOA)患者与正常成年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差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正常对照组56例,HOA组22例,收集其腰椎正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 [目的]探讨无下腰痛的髋关节骨关节炎(hip osteoarthritis,HOA)患者与正常成年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差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正常对照组56例,HOA组22例,收集其腰椎正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分析两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所测数据均呈正态分布。观察者间和观察者自身ICC值均>0.8,提示测量值可靠性优。HOA组与正常对照组的PI值分别为(47.14±10.14)°和(43.38±10.63)°;PT值分别为(8.89±10.89)°和(11.94±8.03)°;LL值分别为(32.86±8.90)°和(30.77±7.94)°,PI、PT及LL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OA组SS(37.77±5.13)°大于正常对照组(31.21±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下腰痛的HOA患者PI、LL、PT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SS较正常对照组更大,表明HOA患者骨盆较正常成年人前倾更大,为今后的HOA患者的手术治疗及维持良好的矢状面平衡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面平衡 下腰痛 髋关节骨关节炎
原文传递
妊娠相关性腰骨盆痛在上海地区发病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闫蔷 赵茹茹 +1 位作者 胡津铨 周红娣 《颈腰痛杂志》 2022年第3期322-325,共4页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产妇妊娠相关性腰骨盆痛(lumbopelvic pain,LBPP)的发病率,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0年12月于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医院分娩的上海地区女性孕产妇389例,通过电话及问卷调查,统计其疼痛严重程度...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产妇妊娠相关性腰骨盆痛(lumbopelvic pain,LBPP)的发病率,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0年12月于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医院分娩的上海地区女性孕产妇389例,通过电话及问卷调查,统计其疼痛严重程度、年龄、孕前BMI、受教育年限、孕前腰骨盆痛病史,通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生活质量,并通过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评价妊娠期间的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研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为VAS评分0~2分,或3分且疼痛累计时间小于1周者;疼痛组为VAS评分≥3分且疼痛累计1周以上者。结果调查提示近51%女性在妊娠期间经历了腰骨盆痛。相比于对照组,腰骨盆痛组患者的受教育年限短,多存在孕前腰骨盆痛病史,生活质量较差,同时有较高的心理压力和消极应对状态(P<0.05);而两组间的年龄、孕前BMI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次调查显示,上海地区LBPP的发病率较高,研究观察到的一些生理及心理相关因素,为其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骨盆痛 上海地区 妊娠 心理压力
下载PDF
腰髂联合外支架固定对骨盆前环伴经骶骨Denis-II骨折的治疗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强 章相锋 郑强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4年第5期561-564,共4页
目的 探讨媛髂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对经骶骨骨折骨盆前后环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切开复位腰髂固定联合前路外固定支架治疗经骶骨骨折骨盆前后环损伤病人11例,骨盆骨折tile分型均为Tile-C型,C1型8例,C2型2例,C3型1例.... 目的 探讨媛髂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对经骶骨骨折骨盆前后环损伤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切开复位腰髂固定联合前路外固定支架治疗经骶骨骨折骨盆前后环损伤病人11例,骨盆骨折tile分型均为Tile-C型,C1型8例,C2型2例,C3型1例.经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Ⅱ型.结果 随访时间11~64月,平均36.4月.均获骨性愈合,Majeed评分平均84分.优6例,良4例,优良率90.9%.术后切口感染1例,外固定架钉道感染1例,清创拆除支架换药后愈合.结论 腰髂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可有效稳定骨盆环,手术创伤小,效果可靠.是治疗经骶骨骨折骨盆前后环损伤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骶骨骨折 腰髂固定 外固定支架
下载PDF
髂腰固定术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合并骶骨骨折
14
作者 罗达胜 李家乐 +1 位作者 郑刘杰 姚运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2年第10期1009-1012,共4页
目的评估髂腰内固定术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合并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手术适应证和预防并发症发生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9-01采用髂腰内固定术治疗的20例合并骶骨骨折的Tile C型骨盆骨折,其中单侧髂腰部固定6例,双侧... 目的评估髂腰内固定术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合并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手术适应证和预防并发症发生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9-01采用髂腰内固定术治疗的20例合并骶骨骨折的Tile C型骨盆骨折,其中单侧髂腰部固定6例,双侧髂腰部固定10例,腰骶部三角固定4例。采用Matta标准对术后骨折复位质量进行评价,采用Majeed评分标准对末次随访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8(12~60)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3.5(12~18)周。术后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tta标准进行评价:优10例,良7例,可3例。末次随访临床功能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9例,良7例,可3例,差1例。本组4例合并骶神经损伤,2例由术前GibbonsⅡ级恢复至术后Ⅰ级;1例术前为GibbonsⅡ级,术后1年随防时较术前有部分恢复;1例由术前GibbonsⅢ级恢复至术后Ⅰ级。1例术后1.5年出现后路连接棒断裂,2例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髂骨螺钉松动,但是均未影响骨折愈合。结论髂腰固定术是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合并骶骨骨折的可靠方法,其通过撑开技术和生物力学优势获得骨折良好复位和稳定内固定,临床疗效满意。不同骨折类型可选择不同的固定方式,术中精准手术操作、术后早期取出内固定物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le C型骨盆骨折 骶骨骨折 髂腰固定术 内固定
原文传递
病灶清除、植骨与腰椎骨盆固定术在累及S_1椎体腰骶段脊柱结核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伟伟 刘军 +3 位作者 范亚一 段大鹏 段亮 卫文博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年第9期933-936,共4页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腰椎骨盆固定术在治疗累及S_1椎体腰骶段脊柱结核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01—2015-01行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腰椎骨盆固定术治疗的累及S_1椎体的腰骶段脊柱结核17例。比较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腰椎骨盆固定术在治疗累及S_1椎体腰骶段脊柱结核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01—2015-01行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腰椎骨盆固定术治疗的累及S_1椎体的腰骶段脊柱结核17例。比较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腰骶角、L_5S_1椎间高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观察手术前后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改善情况。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65(125~170)min,术中失血量1 070(700~1 650)ml。17例均获得随访12~32个月,平均16.8个月。植骨融合时间6~9个月,平均6.8个月。术后ASIA分级:1例C级恢复至D级,1例C级、10例D级恢复至E级。术后腰骶角、L5S_1椎间高度较术前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腰骶角、L_5S_1椎间高度与术后比较无明显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评分、ESR、CRP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ESR、CRP较术后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腰椎椎弓根钉联合髂骨钉固定治疗累及S_1的腰骶段脊柱结核有效、可行,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累及S1椎体脊柱结核 病灶清除 椎间植骨 腰椎骨盆固定术
原文传递
不稳定骶骨骨折手术治疗体会 被引量:1
16
作者 顾海伦 王湛 +1 位作者 牟珈萱 向世洋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1年第8期785-788,共4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骶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8-12采用腰髂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35例不稳定骶骨骨折(DenisⅡ型24例,DenisⅢ型11例),23例合并神经损伤症状(其中14例存在神经根管压迫需进行骶神经根... 目的探讨不稳定骶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8-12采用腰髂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35例不稳定骶骨骨折(DenisⅡ型24例,DenisⅢ型11例),23例合并神经损伤症状(其中14例存在神经根管压迫需进行骶神经根管减压)。结果3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1(10~36)个月。2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切口深层感染,经二次清创并灌洗引流2周后愈合。骶骨骨折均愈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术后平均13.1(10~18)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内固定物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平均85.1(62~94)分,其中优24例,良8例,可3例。23例神经损伤者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Gibbons评分:Ⅰ级17例,Ⅱ级4例,Ⅲ级1例,Ⅳ级1例。结论不稳定骶骨骨折需积极手术治疗,腰髂椎弓根钉内固定可以早期稳定骨折端,同时需对合并骶神经损伤者进行综合评价,存在神经压迫者要早期减压,如此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骶骨骨折 骶神经损伤 髂腰固定 神经减压
原文传递
髂腰固定联合横跨钢板并骶管减压治疗腰椎-骨盆分离18例疗效分析
17
作者 陈建 田进财 +2 位作者 赵存赛 杨再超 郭龙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10期1018-1020,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腰髂固定联合横跨钢板治疗脊柱-骨盆分离损伤的疗效。方法对2012年6月2018年6月国龙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8例脊柱-骨盆分离损伤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评估。功能恢复采用Majeed评分进行评价,神经恢复采用Gibbons标准评价。结果18... 目的探讨采用腰髂固定联合横跨钢板治疗脊柱-骨盆分离损伤的疗效。方法对2012年6月2018年6月国龙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8例脊柱-骨盆分离损伤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评估。功能恢复采用Majeed评分进行评价,神经恢复采用Gibbons标准评价。结果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末次随访功能恢复情况采用Majeed评分:其中优3例、良8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61.1%。18例患者中,11例肢体感觉运动功能完全恢复,6例部分恢复,1例无明显恢复,末次随访均无内固定物失效、骨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腰髂固定联合横跨钢板并骶管减压是治疗腰椎-骨盆分离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骨盆分离 腰髂固定 横跨钢板 骶管减压
下载PDF
肿瘤切除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术治疗骶骨脊索瘤
18
作者 张基深 肖建如 +5 位作者 杨兴海 吴志鹏 祝倾 黄权 周振华 林在俊 《解剖与临床》 2012年第4期303-305,共3页
目的:探讨肿瘤切除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术治疗骶骨脊索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1年8月,采用肿瘤切除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术治疗骶骨脊索瘤78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20例,年龄27—79岁。根据术前肿瘤学评估,56... 目的:探讨肿瘤切除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术治疗骶骨脊索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1年8月,采用肿瘤切除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术治疗骶骨脊索瘤78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20例,年龄27—79岁。根据术前肿瘤学评估,56例行单纯后路手术,22例行前后联合人路手术;术后分别行化疗、放疗、抑制骨溶解治疗、生物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骶尾部疼痛改善明显。术后病理诊断典型脊索瘤76例,去分化脊索瘤2例。术后均获随访4~85个月,平均40个月。32例于术后3~67个月局部复发,平均复发时间25个月。7例因复发及远处转移分别于术后17、18、22、27、30、33及69个月死亡。结论:肿瘤切除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术是外科治疗骶骨脊索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索瘤 骶骨 肿瘤 前路 后路 腰椎骨盆稳定重建
原文传递
External fixator with lumbopelvic distraction spondylodesis for vertically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
19
作者 胡昊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1年第2期119-119,共1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external fixator with lumbopelvic distraction spondylodesis in treatment of vertically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s.Methods From January 2008 to March 2009,9 patients(4 male...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external fixator with lumbopelvic distraction spondylodesis in treatment of vertically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s.Methods From January 2008 to March 2009,9 patients(4 males and 5 fema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ernal fixator with lumbopelvic distraction spondylodesis for vertically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