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手术治疗 被引量:33
1
作者 申勇 杨大龙 +3 位作者 张英泽 丁文元 董玉昌 杜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55-258,共4页
目的:探讨椎管彻底减压、后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对31例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及术后随访时JOA评分(15分法)、术后患者主观满意度分级... 目的:探讨椎管彻底减压、后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对31例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及术后随访时JOA评分(15分法)、术后患者主观满意度分级及影像学结果评价手术效果,并分析其并发症。结果:31例平均手术时间150±2.3min,平均出血量620±5.6ml。平均随访40个月,手术前后JOA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JOA评分临床改善率为84.09%,患者主观满意度优良率为87.10%,骨性融合率为97.18%。并发症包括6例硬膜撕破,1例一过性单侧神经根麻痹,1例假关节形成。结论:椎管彻底减压、后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椎间融合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发 椎间融合器 再手术
下载PDF
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兴华 翟明玉 +1 位作者 吴卫新 贺长清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6期373-375,共3页
目的通过对36例腰椎滑脱使用Cage治疗的临床分析,探讨其在腰椎滑脱中的治疗作用。方法36例采用后路椎管减压Cage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作为治疗组,30例采用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作为对照组,对比两者的疗效。结果... 目的通过对36例腰椎滑脱使用Cage治疗的临床分析,探讨其在腰椎滑脱中的治疗作用。方法36例采用后路椎管减压Cage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作为治疗组,30例采用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作为对照组,对比两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平均随访24个月,对照组平均随访27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以下优势:①在术后、最终随访时能明显增加腰椎的椎间隙高度、相对椎间隙高度、复位率,降低滑脱率;②明显提高术后1、2年骨性融合率、降低断钉率;③明显提高术后JOA评分。结论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中具有能有效增大椎间隙高度、提高融合率、降低断钉率、有效复位、改善症状,保持节段稳定性的优点,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式,且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椎间融合器 手术治疗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椎间隙高度 椎弓根螺钉系统 后路椎管减压 cage JOA评分 治疗组 对照组 临床分析 治疗作用 手术方式 融合率 后外侧 随访 术后 稳定性 疗效 平均 复位 断钉
下载PDF
骨质疏松对后路单节段腰椎融合术后融合器沉降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磊 刘国臻 +4 位作者 张绍东 洪鑫 谢鑫荟 吴小涛 王运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1-117,共7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融合器沉降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不同程度沉降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单节段后路腰椎融合手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 目的:探讨单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融合器沉降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不同程度沉降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单节段后路腰椎融合手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体重、病程)及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单侧/双侧减压、传统/皮质骨螺钉(CBT)置钉、手术节段等],收集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影像学资料,评估腰椎骨密度(BMD)、融合器沉降度、腰椎退变等级、终板改变Modic分型,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节段性前凸角、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等,并依据融合器沉降度分为轻度沉降组(沉降≤1mm)、中度沉降组(1mm<沉降<3mm)和重度沉降组(沉降≥3mm),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法统计分析融合器沉降度相关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融合器沉降程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86例行单节段后路腰椎融合手术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其中16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26个月(21.9±4.8个月),融合器重度、中度、轻度沉降分别为46例、64例、52例,三组术后腰椎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38±18.20)%vs (63.74±22.76)%vs (59.90±25.01)%,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三组间腰椎BMD T值、Modic分型、椎间隙高度矫正值、手术节段前凸角矫正值、CBT置钉法为影响融合器沉降程度的相关因素(P<0.05),其余因素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矫正值(OR=1.902,95%CI=1.323~2.509)、节段性前凸角矫正值(OR=1.605,95%CI=1.207~2.367)为融合器沉降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腰椎JOA评分改善率与融合器沉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0.354,P=0.435);腰痛VAS评分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腰椎融合术 融合器沉降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MIS-TLIF下椎间Cage融合术和单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对比 被引量:12
4
作者 国晓明 朱冬承 +1 位作者 朱振 吴鹏 《颈腰痛杂志》 2018年第2期196-199,共4页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S-TLIF)下椎间Cage融合术与单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02-2015-01于我院接受MIS-TLIF术治疗的8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S-TLIF)下椎间Cage融合术与单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02-2015-01于我院接受MIS-TLIF术治疗的8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下椎间Cage融合42例,作为A组,采用单纯椎间植骨融合40例,作为B组,统计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术后腰椎功能恢复情况、腰腿痛改善效果及椎间融合状况。结果 (1)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住院时间短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B组,其手术优良率略高于B组,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前VAS、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两组上述评分均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A组椎间隙高度高于B组(P<0.05);术后24个月,A组融合率明显高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TLIF椎间Cage融合与单纯椎间骨植骨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突出症疗效相同,但椎间Cage融合可减少椎间隙高度丢失,提高植骨融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微创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 椎间植骨融合 cage融合
下载PDF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cage移位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处理策略 被引量:13
5
作者 郭新虎 孟妍 +5 位作者 齐强 李危石 郭昭庆 曾岩 孙垂国 陈仲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2-49,共8页
目的:探讨开放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cage移位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骨科腰椎专业组行开放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手术的970例患者,男423例,女547例;年龄14~87岁(56.8±12.5... 目的:探讨开放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cage移位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骨科腰椎专业组行开放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手术的970例患者,男423例,女547例;年龄14~87岁(56.8±12.5岁)。随访时腰椎侧位X线片上cage后缘标记线位置较术后首次测量时移动大于3mm判定为cage移位,纳入cage移位组。在无cage移位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作为对照组。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皮下腰椎指数(subcutaneous lumbar spine index,SLSI)、术中出血量、术前和术后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术前和术后平均椎间高度(mean disc hight,MDH)、术前和术后椎间隙后缘高度(posterior disc height,PHD)、术前和术后椎间隙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有无终板损伤、有无骨质疏松、螺钉置入深度、椎间隙形态、有无螺钉松动、cage置入深度等。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寻找cage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随访6~66个月(43.4±18.2个月),共21例(2.16%)患者22枚cage术后出现移位。cage移位组的年龄、术前及术后MDH、术后ROM、男性患者比例、骨质疏松患者比例、合并螺钉松动比例、梨形椎间隙比例均大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螺钉松动(OR=5.020,95%CI 1.026~24.564,P=0.046)、骨质疏松(OR=8.116,95%CI 1.503~43.841,P=0.015)及梨形椎间隙(OR=28.031,95%CI 1.850~424.748,P=0.016)是cage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cage移位患者中有12例(1.24%)cage后移进入椎管,其中8例无明显症状,行保守治疗,末次随访(平均52.4±7.6个月)时椎体间已融合,3例(0.31%)伴明显腰痛和(或)下肢痛,保守治疗无效,行翻修手术后症状缓解,1例有腰痛及臀部疼痛,建议行翻修手术但患者拒绝,随访55个月,cage移位未进展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间融合术 椎间融合器 并发症 翻修术
下载PDF
单、双箱型椎间融合器在PLIF手术治疗腰椎不稳症中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钦亮 刘艺 +2 位作者 陈鸣 陈金传 邹国友 《颈腰痛杂志》 2009年第5期393-396,共4页
目的应用单、双箱型椎间融合器(Cage)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不稳症,通过比较影像学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探讨应用单枚箱型Cage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椎间融合的可行性。方法在对56例单节段腰椎不稳症患者施行PLIF(Posterio... 目的应用单、双箱型椎间融合器(Cage)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不稳症,通过比较影像学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探讨应用单枚箱型Cage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椎间融合的可行性。方法在对56例单节段腰椎不稳症患者施行PLIF(Posterior lumar interbody fusion)手术,均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与内固定,实施单枚Cage椎体间植骨37例,双枚Cage椎体间植骨19例。统计两组手术的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用M-JOA评分的症状改善率评价患者治疗效果,并观察手术并发症。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摄X线片,观察椎体间高度、整个腰椎前凸弧度、融合节段前凸弧度、融合节段间的滑移,并辅助CT判断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单枚Cage植入组较双枚Cage植入组手术时间短(P<0.01),出血少(P<0.01)。术前术后的椎体间高度、整个腰椎前凸弧度、融合时间二组病例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腰痛症状改善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融合率均为100%。结论使用单枚箱型Cage与双枚箱型Cage行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均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治疗方式,二者在缓解下腰部疼痛、椎间融合率方面效果显著。单枚箱型Cage行椎间融合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行PLIF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患者医疗费用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融合术 椎间融合器 腰椎不稳症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与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半年随访 被引量:11
7
作者 郎昭 葛腾辉 +3 位作者 吴静晔 张宁 田伟 孙宇庆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3期5364-5369,共6页
背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优势受到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影响。内固定辅助可以提供更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能减少沉降的发生,其中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避免了后方切口的损伤。目的:分析斜外侧腰椎椎... 背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优势受到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影响。内固定辅助可以提供更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能减少沉降的发生,其中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避免了后方切口的损伤。目的:分析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并与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比较,分析融合器沉降程度是否存在差异。方法:14例(17个节段)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内固定患者(侧方钢板组);12例(15个节段)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双侧椎弓根螺钉组)。收集患者术前、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临床及影像学数据;临床评估患者腰痛及下肢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残障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影像学评估椎间隙高度、节段性脊柱前凸角,并测量融合器沉降程度。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定量CT骨密度、术前诊断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双侧椎弓根螺钉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侧方钢板组(P=0.025);侧方钢板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3%,双侧椎弓根螺钉组为33%;两组在手术节段、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两组间术前及术后6个月腰痛、下肢痛目测类比评分及术前OD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6个月双侧椎弓根螺钉组ODI评分显著低于侧方钢板组(P=0.007);两组术后6个月相比术前在腰痛及下肢痛目测类比评分、ODI评分上均有显著改善(P<0.05);③两组术后3 d相比术前椎间隙高度和节段性脊柱前凸角均有显著性提高;术后6个月相比术后3 d椎间隙高度均出现显著性丢失(P<0.05);术前及术后3 d两组椎间隙高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6个月侧方钢板组椎间隙高度显著小于双侧椎弓根螺钉组(P=0.044);④两组间节段性脊柱前凸角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⑤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前外侧椎间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侧方钢板 椎弓根螺钉 融合器沉降
下载PDF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卢文灿 段春光 +5 位作者 陶惠人 王升儒 叶灿华 莫家栋 陈奋勇 仉建国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6期414-418,共5页
背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发生率低,有关其原因分析的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相关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诊治的18例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向... 背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发生率低,有关其原因分析的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相关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诊治的18例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向后脱出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融合器脱出的可能原因及其预防措施。结果:腰椎滑脱症8例,腰椎管狭窄症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4例;合并骨质疏松症6例,合并间质性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需长期口服激素各1例;体重指数(BMI)正常8例,超重10例;融合器植入深度良好者7例,不良者11例;脱出节段植入1枚融合器者13例,植入2枚融合器者5例;椎弓根钉棒系统稳定性良好者13例,不良者5例;12例开始恢复工作的时间为术后6~26周,平均为术后16.7周,术后恢复工作至发现融合器脱出的时间为2~260周,平均27.9周。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由多种因素所致,包括:腰椎滑脱未完全复位、合并骨质疏松症、肥胖、融合器类型选择不当、融合器型号偏小、融合器植入深度不良、单个椎间隙植入2枚融合器、椎弓根钉棒系统稳定性不良、术后过早恢复体力劳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间融合术 融合器 脱出 并发症
下载PDF
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器沉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赵龙 曾建成 +2 位作者 谢天航 濮兴孝 卢雨菲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63-1067,共5页
目的总结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器沉降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该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器沉降的定义、发生发展规律、临床意义及危险因素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结果... 目的总结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器沉降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该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器沉降的定义、发生发展规律、临床意义及危险因素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结果目前,椎间融合器沉降的定义尚未统一,大部分文献将其定义为术后椎间隙高度降低超过2 mm。椎间融合器沉降主要发生在术后早期。该并发症的发生从影像学上减弱了手术结果,进而影响临床效果,甚至导致手术失败。其发生与椎间融合器的尺寸和位置、术中椎体终板的处理、椎间融合器-椎间隙形态匹配情况、骨密度、体质量指数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结论术前选择合适尺寸和外形的椎间融合器、术中尽量靠后外侧放置椎间融合器、轻柔操作防止椎体终板损伤、围术期积极抗骨质疏松治疗、教育患者适当控制体质量等,对于预防椎间融合器沉降的发生及保证良好手术效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间融合术 椎间融合器沉降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侧后方斜向植入单枚BAK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临床初步报告 被引量:10
10
作者 赵杰 侯铁胜 +4 位作者 张春才 海涌 邹德威 OrdwayNat HansenYuan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7-80,共4页
目的:设计侧后方斜向植入单枚多孔螺纹状椎间融合器(BAK)行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的术式,观察该方法治疗20例下腰痛患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对20 例严重下腰痛(18 例伴下肢神经症状)的患者,采用本研究设计的术式共融合... 目的:设计侧后方斜向植入单枚多孔螺纹状椎间融合器(BAK)行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的术式,观察该方法治疗20例下腰痛患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对20 例严重下腰痛(18 例伴下肢神经症状)的患者,采用本研究设计的术式共融合28个椎间隙(L4~5 间隙16 个,L5 ~S1 间隙12个),其中4例行2 个椎节融合术的患者附加行Steffee 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本组平均随访12.5个月,除1 例外,皆达到临床融合,均无融合器移位,患者主观满意率90% 。结论:侧后方斜向植入单枚多孔螺纹状椎间融合器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既能尽可能多地保留脊柱后部结构,又能充分完成后路减压,还能保证可靠的融合,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体间融合 椎间融合器 手术入路 BAK
下载PDF
PLIF技术在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蔡平原 黄帅 +1 位作者 陈升浩 郑启新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3期34-37,41,共5页
目的分析研究使用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的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技术(PLIF)在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4年1月期间的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患者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41-76岁,平均6... 目的分析研究使用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的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技术(PLIF)在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4年1月期间的退变性腰椎滑脱并椎管狭窄症患者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41-76岁,平均61.9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全椎板减压、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融合均采用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加自体骨粒植入。术后随访1-3年,平均1.7年。临床症状采用JOA评分、VAS评分和ODI评分来评价,影像学表现评价指标包括滑脱率、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植骨融合率。结果临床症状,术后6个月JOA评分、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P〈0.05)。影像学表现,滑脱率、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在术后6个月均获得明显的恢复,术前与术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P〈0.05)。随访42例病例均达骨性愈合,融合率为100%。结论经全椎板减压、椎间盘摘除、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可以达到彻底椎管减压,有效改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采用单枚Cage的PLIF技术能有效恢复和维持脊柱生理稳定性,可获得满意的影像学表现,融合率高,并发症风险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 单枚椎间融合器
下载PDF
椎间融合器的置入方式对腰椎融合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唐强 廖烨晖 +2 位作者 唐超 马飞 钟德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71-1079,共9页
目的 :探讨椎间融合器置入方向和位置对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行L4/5或L5/S1单节段腰椎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融合器置入方式分为斜向置入组(斜向组,100例)和横向置入组(横... 目的 :探讨椎间融合器置入方向和位置对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行L4/5或L5/S1单节段腰椎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融合器置入方式分为斜向置入组(斜向组,100例)和横向置入组(横向组,100例)。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手术节段,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术后1周、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CT检查,测量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植骨面积、椎间融合器距离椎体边缘的距离;术后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Brantigan评分评估椎间融合情况。统计随访过程中内固定断裂和再发生腰背部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BMI及手术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ODI及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ODI和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患者术中使用融合器的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增加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椎间隙平均植骨面积横向组(322.26±32.36mm2)大于斜向组(198.40±22.08mm2)(P<0.05);斜向组椎间融合器距离椎体左右侧距离分别为8.5±1.2mm、21.2±1.5mm,距椎体后缘距离4.2±0.5mm,横向组椎间融合器距离椎体左右侧距离分别为13.1±1.8mm、14.2±1.4mm,距椎体后缘距离9.8±0.8m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融合率横向组(90%)大于斜向组(71%)(P<0.05),12个月、24个月两组融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丢失度横向组(1.8±1.6mm)低于斜向组(2.6±1.7mm)(P<0.05),植骨面积横向组(423.56±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融合器置入方式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 椎间隙植骨 融合率
下载PDF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固定后融合器移位的成因及临床对策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云清 汪明星 +3 位作者 闫长明 魏东 李华 周丰 《颈腰痛杂志》 2011年第5期342-345,共4页
目的通过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固定后出现的融合器(Cage)移位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临床预防对策。方法 2005-09-2010-09期间,实施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固定687例703个椎间隙,术后出现Cage移位17例,其中7例脊椎后侧移位,1例脊椎前侧移... 目的通过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固定后出现的融合器(Cage)移位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临床预防对策。方法 2005-09-2010-09期间,实施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固定687例703个椎间隙,术后出现Cage移位17例,其中7例脊椎后侧移位,1例脊椎前侧移位,9例椎体内沉陷移位,X线检查发现Cage移位的时间2~19个月,平均1年。对此17例病例资料进行适应证的选择、手术操作、Cage的选择、患者自身因素等各种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术后Cage的移位与手术操作不规范、Cage的选择不合适、终板处理过度、术式选择不当、脊椎稳定性破坏及患者自身因素等有关。结论加强操作技术培训、掌握手术各环节的技巧、规范操作是关键;加强术前影像学的检查及适应证的选择是基础;术式和Cage的选择及置入技巧是重要环节;同时应注重患者自身疾病及术后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融合术 融合器移位 成因 临床对策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联合单枚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疾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郭利辉 姚猛 +2 位作者 周昌伟 孙胜 杨传东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1-174,共4页
目的分析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评定。方法对30例腰间疾病患者接受腰椎后路单枚cage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手术治疗。根据术前、术后DO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进... 目的分析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评定。方法对30例腰间疾病患者接受腰椎后路单枚cage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手术治疗。根据术前、术后DO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用影像学方法评定椎间融合率及椎间隙高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0例术后随访时间1年。通过DOI评分,术后平均DOI功能障碍指数12.04%,优良率100%。影像学评定术后腰椎椎间植骨融合率为86.66%。未见明显椎间高度丢失,邻近节段无明显退变。结论采用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疾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骨性融合满意,能满足生物力学要求;是治疗腰椎疾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 椎间融合器 椎弓根螺钉 腰椎
下载PDF
BAK椎间融合器治疗轻度腰椎峡部型滑脱症 被引量:7
15
作者 赵杰 侯铁胜 +1 位作者 张春才 海涌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9年第4期229-231,共3页
自1997年4月~1998年4月间,以多孔螺纹状椎间融合器(BAK)行后路腰椎椎体融合术(PLIF)治疗8例轻度L_5/S_1峡部型滑脱症病人。患者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下腰痛,伴有一侧(5例)或双侧(3例)的下肢疼痛。术前侧位X线片显示腰5椎体轻度向前滑脱... 自1997年4月~1998年4月间,以多孔螺纹状椎间融合器(BAK)行后路腰椎椎体融合术(PLIF)治疗8例轻度L_5/S_1峡部型滑脱症病人。患者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下腰痛,伴有一侧(5例)或双侧(3例)的下肢疼痛。术前侧位X线片显示腰5椎体轻度向前滑脱(15%~30%滑移程度),且该椎间隙高度较邻近之正常间隙降低30%以上;斜位片示峡部裂隙6例(其中1例为单侧)、峡部细长2例。双侧症状者行后前向双枚BAK椎间融合器PLIF。术后平均随访12月,皆达到临床融合。所有患者均无融合器的移位,患者主观满意率100%。作者认为,BAK椎间融合器植入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能充分完成后路减压、保证可靠的融合,且无需应用附加内固定,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轻度腰椎峡部型滑脱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峡部型 椎间融合器 PLIF 治疗
下载PDF
单侧TLIF单边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6
16
作者 蔡珉巍 马童 +2 位作者 薛华明 文涛 涂意辉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3期17-20,共4页
目的探讨运用单侧TLIF单边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5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复发性腰突症患者采用单侧TLIF辅以单边固定治疗,24例为同侧单节段突出,其中L_(4/5)节段18例,L_5/S_1节段6例;1例为对侧双节段突出。根... 目的探讨运用单侧TLIF单边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5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复发性腰突症患者采用单侧TLIF辅以单边固定治疗,24例为同侧单节段突出,其中L_(4/5)节段18例,L_5/S_1节段6例;1例为对侧双节段突出。根据术前术后JOA评分、满意度指数及影像学结果评价手术疗效,并分析并发症。结果 JOA平均评分由术前9.9分提升至术后26.0分,平均改善率为83.7%(55.6%-100%),对手术的满意度为93.8%。所有节段均获融合,无内固定失效,椎间隙高度恢复并维持良好。1例患者出现浅层感染。结论单侧TLIF单边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良好的早中期疗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发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单边椎弓根钉固定 椎间融合器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前凸角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
17
作者 周友志 高鹏 +5 位作者 袁庆森 谭颖 徐世涛 陈广林 王进强 张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171-3178,共8页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然而关于术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然而关于术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3年4月于潍坊市中医院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值,分为融合器沉降组(25例,≥2 mm)和非融合器沉降组(68例,<2 mm)。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融合器沉降的危险因素,应用逐步回归法评估各危险因素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结果与结论:①最终校正混杂因素后,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均与融合器沉降风险仍存在独立相关性(P<0.05);②年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间隙高度改善值、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以及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均是融合器沉降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年龄、腰椎前凸角丢失值、椎间隙高度改善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与融合器沉降关联最紧密;③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当P=0.80时,约登指数最高,预测效果最好,准确度为89.27%,灵敏度为86.67%,特异度为89.89%;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其区分度较好、准确度较高;④随着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升高,融合器沉降风险增加,影响临床疗效;⑤提示年龄、腰椎前凸角丢失值、椎间隙高度改善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与融合器沉降关联最紧密,临床医生应多加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 经皮椎弓根钉固定 腰椎前凸角 融合器沉降
三种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方法疗效比较 被引量:6
18
作者 贾桂 张晨阳 +2 位作者 王国平 张广峰 杨宏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1749-1753,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不同后路椎间融合术式的临床疗效,探讨如何选择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后路椎间融合术式。[方法]回顾分析2003~2013年采用三种不同的后路融合术治疗的19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三组:单... [目的]比较分析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不同后路椎间融合术式的临床疗效,探讨如何选择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后路椎间融合术式。[方法]回顾分析2003~2013年采用三种不同的后路融合术治疗的19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三组:单纯植骨融合组45例,双枚Cage融合组50例,单枚Cage结合足量椎间植骨组95例,对住院资料及术后2年以上临床与影像学随访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2年随访。三组间的年龄、性别、术前JOA评分、术后随访时间及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Cage组手术时间较长、失血量较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随访时3组间JOA评分改善优良率、JOA评分及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单纯植骨组椎间隙高度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率高于双Cage组和单Cage组(P〈0.05)。[结论]三种椎间融合手术方法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应根据患者病情个体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腰椎间融合器 植骨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下腰椎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沉降对腰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周庆双 陈曦 +6 位作者 李松 徐亮 杜长志 邱勇 王斌 朱泽章 孙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36-543,共8页
目的:探讨下腰椎单节段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融合器沉降对腰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行L4/5或L5/S1单节段TLIF患者,共有114例患者纳入... 目的:探讨下腰椎单节段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融合器沉降对腰椎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行L4/5或L5/S1单节段TLIF患者,共有11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31例,女83例,年龄57.0±11.6岁(31~74岁),随访时间29.8±4.3个月。按照手术的节段不同分为L4/5组(65例)和L5/S1组(49例);根据术后1年CT融合器沉降情况分为沉降组(沉降≥2mm,22例)和未沉降组(沉降<2mm,92例)。在术前、术后3个月以及末次随访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局部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SL)、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分别通过术后3月-术前和末次随访-术后三月差值表示手术重建情况以及随访丢失情况,同时填写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和VAS疼痛评分量表评估生活质量。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数值变量,同时采用卡方检验对分类变量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L4/5组和L5/S1组术前、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时LL、SL及DH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L4/5组术后3个月随访时LL(4.8°±1.0°vs 3.2°±0.96°,P<0.001)和SL(2.7°±0.5°vs-0.15°±0.79°,P<0.001)重建明显优于L5/S1组,且在末次随访时的LL(-1.1±1.4 vs-1.7°±1.3°,P<0.05)和SL(-0.53°±0.57°vs-0.84°±0.93°,P<0.05)矫正丢失更小。此外,两组患者DH重建及随访丢失无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本研究患者术后1年融合器沉降发生率为19.3%,L5/S1组沉降率高于L4/5,但无统计学差异(15.4%vs 24.5%,P>0.05)。沉降组年龄高于未沉降组(62.1±10.9岁vs 55.8±11.7岁,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及手术重建LL、SL及DH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沉降组末次随访LL(-3.5°±1.4°vs-1.1°±0.94°)、SL(-1.11°±0.89°vs-0.33°±0.71°)及DH(-0.98±1.2mm vs-0.39±0.19mm)丢失均显著高于未沉降组(P<0.05)。沉降组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腰椎单节段 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 融合器沉降 腰椎矢状面形态
下载PDF
扩张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定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文益民 蓝旭 +3 位作者 张军华 王世勇 李慎松 张巧娥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1604-1606,共3页
[目的]通过对腰椎不稳定患者使用扩张型椎间融合器治疗的临床观察,探讨其在腰椎不稳定中的治疗效果、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方法]对42例患者均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间盘组织切除,扩张型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融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 [目的]通过对腰椎不稳定患者使用扩张型椎间融合器治疗的临床观察,探讨其在腰椎不稳定中的治疗效果、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方法]对42例患者均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间盘组织切除,扩张型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融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经6个月~6年随访,JOA评分优良率为95%,椎间隙高度恢复率、复位率、骨愈合率均达98.6%。[结论]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注意术中技术操作,扩张型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不稳定可有效恢复椎间隙高度,提高骨愈合率。对Ⅰ-Ⅱ度腰椎滑脱可有效复位,保持腰椎稳定,改善临床症状,是一种治疗腰椎不稳定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不稳定 椎间融合 椎间融合器 扩张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