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策略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立志 张阳 +5 位作者 张志成 王俊峰 王飞 张思萌 李放 孙天胜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9期884-889,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腰椎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使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技术进行经皮腰椎椎间盘减压术496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6例出现椎间隙感染,总感染率1.21%;均...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腰椎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使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技术进行经皮腰椎椎间盘减压术496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6例出现椎间隙感染,总感染率1.21%;均为男性,年龄20~61岁,平均33.7岁;接受单节段射频消融3例,双节段2例,3节段1例,共计10个椎间盘。1例术前合并2型糖尿病。感染发生间隔时间21~65 d。结果: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8~40个月,平均24个月。其中2例出现腰背痛伴发热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见椎间隙感染伴脓肿;另外4例出现腰背痛但无发热症状,MRI可见感染椎间隙终板或椎体异常信号。1例血液培养出沃氏葡萄球菌,其余5例细菌培养阴性。6例确诊后均给予抗生素治疗,4例经过保守治疗感染控制,1例行腰椎后路感染病灶清理手术,1例行腰椎后路感染病灶清理+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结论:腰椎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发生椎间隙感染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多节段反复穿刺,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取得疗效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减压术 低温等离子 髓核成形术 椎间盘源性腰痛 腰椎感染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病灶清除加置管冲洗治疗腰椎感染
2
作者 娄纪刚 严鹏辉 +2 位作者 潘其勇 康小彪 黄宗强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4期714-718,共5页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病灶清除加置管冲洗治疗腰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该院收治的6例腰椎感染患者资料,其中腰椎非特异性感染4例,腰椎结核杆菌感染1例,腰椎布鲁氏杆菌感染1例。所有患者均行单侧双...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病灶清除加置管冲洗治疗腰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该院收治的6例腰椎感染患者资料,其中腰椎非特异性感染4例,腰椎结核杆菌感染1例,腰椎布鲁氏杆菌感染1例。所有患者均行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病灶清除加置管冲洗引流术,术后根据细菌培养结果,给予敏感药物治疗。监测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腰椎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评估疾病控制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患者临床疗效。结果6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8.5个月。术后患者腰腿痛症状均完全缓解,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后3 d、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ESR、CRP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期复查腰椎MRI提示病灶逐渐变小,甚至消失;末次随访时,参考改良的MacNab疗效标准评定为优5例、良1例,优良率100%。结论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病灶清除加置管冲洗治疗腰椎感染,创伤小、效果好,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感染 单侧双通道内镜 病灶清除 置管冲洗
下载PDF
腰椎术后切口深部感染25例回顾性分析和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增新 《黑龙江医学》 2014年第2期184-185,共2页
目的 研究腰椎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原因和围手术期护理对患者康复的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0-01~2012-01间腰椎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2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2例,观察组13例.对照组采用置管冲洗清创方法,观察组进行清创置管... 目的 研究腰椎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原因和围手术期护理对患者康复的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0-01~2012-01间腰椎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2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2例,观察组13例.对照组采用置管冲洗清创方法,观察组进行清创置管冲洗后又在围手术期采取多种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早期感染康复率及迟发感染康复率.结果 经过再次治疗,观察组患者没有复发,对照组有9例患者于清创3 d后复发.结论围手术期护理有利于腰椎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治疗和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切口感染 围手术期护理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结合双腔引流管灌洗引流治疗腰椎椎间隙感染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向珊珊 雷洪俊 +3 位作者 陈忠羡 付兆宗 原向伟 谢清华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第19期7-9,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经皮椎间孔镜结合双腔引流管灌洗引流治疗腰椎椎间隙感染疾病,为腰椎感染的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4例腰椎感染病例,予以行经皮椎间孔镜结合双腔弓丨流管治疗,术后予以敏感抗生素静脉治... 目的:通过研究经皮椎间孔镜结合双腔引流管灌洗引流治疗腰椎椎间隙感染疾病,为腰椎感染的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4例腰椎感染病例,予以行经皮椎间孔镜结合双腔弓丨流管治疗,术后予以敏感抗生素静脉治疗,并每天1次经留置双腔引流管行敏感抗生素灌洗,并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于手术前,手术后拔管时及末次随访予以行上述指标进行评价,予以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拔管)与术前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P<0.05);术后(拔管)0DI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0DI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结合双腔引流管抗生素灌洗可有效治疗腰椎椎间隙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 腰椎椎间隙感染 引流 微创
原文传递
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早期感染与体温、血清炎性指标的变化和临床转归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广泉 杜晓波 +2 位作者 李登军 刘健健 于学忠 《智慧健康》 2019年第12期85-88,共4页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疾病术后早期感染与体温变化、血沉、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三项炎性指标参数的变化规律,寻找更敏感的炎性指标预测腰椎感染的发生几率及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疾病术后早期感染与体温变化、血沉、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三项炎性指标参数的变化规律,寻找更敏感的炎性指标预测腰椎感染的发生几率及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50例,分为明确感染组、体温升高但未找到感染源组、正常康复对照组。根据病情所需,行内固定植入63例,非内固定植入87例。分别抽取患者术前、术后第1、3、5、7、14天清晨空腹静脉血,并检测血沉、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数值变化及规律。同时观察相同时间点患者体温参数及刀口的基本情况。分别绘制体温与血沉、体温与C反应蛋白、体温与降钙素原的变化规律,结合随访结果。分析早期感染的特点,比较各组间、不同术式间体温、炎性指标参数变化、临床表现的各方面的差异,并进行相应的治疗,观察疾病的转归。结果血沉、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三项炎性指标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术后体温升高的组别,三项指标升高明显,植入内固定的病例较非内固定的病例升高明显,感染组各炎性指标与非感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体温的控制和抗生素的应用,三项炎性指标参数呈现规律性的递减式改变。正常康复对照组:C反应蛋白术后3日达峰值,为45.25 mg/L,术后14日降至正常,为5.25 mg/L。血沉在术后6/7日达峰值,为(45±7)mm/h,然后缓慢下降,但术后14日仍高于正常,为(18±6)mm/h。降钙素原术后数值维持在0.07-0.01 ng/L之间,术后第7天降至正常。明确感染组:C反应蛋白峰值后移,术后5日峰值124.25 mg/L高于术后3日112.31 mg/L,术后14日36.37mg/L仍高于正常。随感染控制,在术后6周降至正常7.05 mg/L。血沉峰值在术后7日出现,高达(114±10)mm/h,回落幅度较小,术后6周仍高于正常,达(45±4)mm/h;血浆降钙素原浓度呈现逐渐走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体温 血沉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 腰椎感染
下载PDF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联合椎间孔镜下扩创治疗腰椎原发性感染
6
作者 艾进伟 廖文胜 +3 位作者 陈书连 曹臣 张锴 高延征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4年第3期235-240,共6页
目的观察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联合椎间孔镜下扩创治疗腰椎原发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9-01—2020-12应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联合椎间孔镜下扩创治疗的24例考虑原发性腰椎感染。术中取出炎症病变组织,分别送细菌培养、抗酸... 目的观察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联合椎间孔镜下扩创治疗腰椎原发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9-01—2020-12应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联合椎间孔镜下扩创治疗的24例考虑原发性腰椎感染。术中取出炎症病变组织,分别送细菌培养、抗酸染色、X-pert、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mNGS)、病理检查,术后根据致病菌检测结果选用抗生素。将致病菌的检测分为mNGS组和常规组,常规组包含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之和,即血培养、组织细菌培养、布鲁氏杆菌试管凝集试验、T-spot、组织病理TB-DNA阳性、X-pert等,mNGS组采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结果24例中有1例证实为脊柱夏科氏病并予以排除,其余23例均为原发性腰椎感染。术前血培养阳性3例(3/23,13.04%),布鲁氏杆菌试管凝集试验阳性3例(3/23,13.04%),T-spot阳性1例(1/23,4.35%)。术中标本,X-pert阳性1例(1/23,4.35%),组织培养阳性4例(4/23,17.39%),组织病理TB-DNA阳性3例(3/23,13.04%),mNGS阳性20例(20/23,86.96%)。细菌培养、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均为阴性3例(3/23,13.04%)。mNGS组的致病菌检测阳性率为86.96%(20/23),常规组为60.87%(14/23),mNGS组致病菌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9,P=0.044)。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4个月,2例治疗无效,其余21例于术后6~12个月治愈。结论致病菌鉴定是腰椎感染的首要问题,在常规检测方法基础上加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能提高致病菌检出率,椎间孔镜下扩创治疗腰椎感染不仅同时满足病变组织取材、手术清创,而且不破坏脊柱稳定,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原发性感染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 椎间孔镜下扩创术
原文传递
磁共振成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评价 被引量:24
7
作者 浦智韬 金中高 +3 位作者 陈松平 李殿胜 许轲 徐龙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53-856,共4页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行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检查,探讨其在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21例,采用磁共振成像仪对患者进行MRI...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行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检查,探讨其在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21例,采用磁共振成像仪对患者进行MRI检查,并在确诊后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对患者进行2年随访,分析MRI诊断特点,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并对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经MRI扫描检查后,所有患者椎间隙感染部位均为L4-5或L5-S1腰椎间隙,其感染发生部位基本与腰椎间盘突出病变发生部位相一致;21例患者中单发感染患者16例占76.2%,多发感染5例占23.8%;所有患者MRI扫描信号均呈现T1低信号,且均较为对称,T2高信号,其扫描征象主要表现为椎间盘破裂及椎体终板分离;经2年随访,其中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的患者有19例占90.5%;与治疗前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水平均显著降低,且恢复至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经MRI检查均能够对病变情况进行充分显示,对感染早期临床诊断与鉴别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隙感染 磁共振成像 早期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MRI对腰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价值 被引量:18
8
作者 黄俊 谢威 +1 位作者 王鹏飞 吕建军 《临床骨科杂志》 2005年第3期221-222,共2页
目的探讨MRI对腰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对10例腰椎间隙感染患者的MRI表现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根据T1、T2像的表现分为:手术组(6例),非手术组(4例),并指导治疗。结果经6个月~3年随访,7例恢复正常,2例仍有腰痛和活动受... 目的探讨MRI对腰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对10例腰椎间隙感染患者的MRI表现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根据T1、T2像的表现分为:手术组(6例),非手术组(4例),并指导治疗。结果经6个月~3年随访,7例恢复正常,2例仍有腰痛和活动受限,1例卧床。结论MRI对腰椎间隙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腰椎间隙感染
下载PDF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侧方椎体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早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7
9
作者 林斌 吴松松 +5 位作者 李曦 宋超 陈志达 何永志 戴立林 姚小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98-706,共9页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侧方椎体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例应用OLIF联合侧方椎体螺钉固定治疗的腰椎间隙感染...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侧方椎体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例应用OLIF联合侧方椎体螺钉固定治疗的腰椎间隙感染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5~73岁,平均56.5±13.0岁;病变节段L1/2 1例,L2/3 3例,L3/4 6例,L4/5 2例。术后根据病理及药敏结果给予抗感染治疗,监测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评估疾病控制情况,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功能评分和影像学检查(X线片及CT)综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96~164min,平均122±9min,术中出血210~550ml,平均290±22ml。3例术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由D级恢复至E级。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8.4±2.7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5±0.6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优8例(66.7%),良4例(33.3%),总体优良率100%。术后所有患者的脊柱前凸及病变节段高度均得到恢复,但在随访过程中脊柱前凸和病变节段高度出现不同程度丢失。术后6个月X线平片及CT扫描示11例患者Ⅰ级融合,1例患者Ⅱ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1例出现术侧屈髋乏力症状,1例出现手术对侧大腿前方麻木,症状均在2周内完全缓解。结论:OLIF联合侧方椎体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隙感染,取得了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尤其适用于感染主要累及脊柱前中柱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感染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微创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赖琦 黄磊涛 +6 位作者 李帆 肖俊 朱江浩 俞自强 吴霞 张斌 郭润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5-07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或结合病理检查确诊的24例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24例,占腰椎疾病的1.75%,占... 目的探讨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5-07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或结合病理检查确诊的24例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24例,占腰椎疾病的1.75%,占脊柱感染的4.25%。血培养结果或者病灶清除术时病理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11例(45.8%),大肠埃希菌4例(16.7%),肺炎链球菌1例(4.2%),真菌2例(8.3%),6例(25.0%)未培养出细菌。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的危险因素:4例全身多发性感染,2例有接触感染源(猫、狗),3例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1例长期使用抗生素,1例静脉药物成瘾,4例合并基础疾病,10例年龄≥60岁,16例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男女比例为3∶1。结论全身多发性感染、接触感染源、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滥用抗生素、男性、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等因素与腰椎原发性非特异性感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感染 原发性 非特异性 危险因素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腰椎间隙感染患者MRI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1
作者 蒋晓莉 肖建伟 +2 位作者 张树桐 江燕萍 王翔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3-276,共4页
目的 探究腰椎间隙感染患者MRI影像特点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腰椎间隙感染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患者影像学特点。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15例和对照组1... 目的 探究腰椎间隙感染患者MRI影像特点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腰椎间隙感染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患者影像学特点。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15例和对照组1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保守方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优良率、住院时间、疼痛消失时间、ESR及CRP恢复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腰椎间隙感染患者MRI扫描结果显示,其椎间隙感染发生的位置一般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变的位置存在一致性,主要位于L4-5和L5-S1腰椎间隙;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优良率为80.00%,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优良率为60.00%,研究组患者治疗疗效高于对照组患者(χ2=5.264,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VAS、ODI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改善,研究组患者VAS评分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和CRP恢复正常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MRI影像检查可以对腰椎间隙感染患者的病变情况进行清晰和直观的显示,对于患者早期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另外手术治疗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疗效,改善其VAS等各项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隙感染 MRI VAS评分
原文传递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对腰椎间隙感染患者腰椎功能、疼痛程度及炎性反应的影响
12
作者 翟玉金 叶向阳 马远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7期795-796,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对腰椎间隙感染患者腰椎功能、疼痛程度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隙感染患者110例,按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8例,传统开放手术)和研究组(52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比较两...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对腰椎间隙感染患者腰椎功能、疼痛程度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隙感染患者110例,按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8例,传统开放手术)和研究组(52例,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比较两组的腰椎功能、疼痛程度及炎性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结果术后3个月,研究组的VAS评分、ODI评分及血清PCT、CRP、ESR水平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可明显改善腰椎间隙感染患者的腰椎功能,降低疼痛程度,减轻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隙感染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 腰椎功能 疼痛程度 炎性反应
下载PDF
腰椎感染少见嗜沫凝聚杆菌——案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13
作者 靳情 严威 +1 位作者 丁志红 都青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1-734,共4页
嗜沫凝聚杆菌是口咽部的正常菌群,其在临床中引起腰椎感染较为少见,嗜沫凝聚杆菌作为苛养菌,营养要求高,细菌培养及鉴定较困难,易漏检。某院收治1例腰椎感染患者血培养检出此菌,据检测结果调整抗菌药物治疗后,患者抗感染治疗有效。该文... 嗜沫凝聚杆菌是口咽部的正常菌群,其在临床中引起腰椎感染较为少见,嗜沫凝聚杆菌作为苛养菌,营养要求高,细菌培养及鉴定较困难,易漏检。某院收治1例腰椎感染患者血培养检出此菌,据检测结果调整抗菌药物治疗后,患者抗感染治疗有效。该文以腰椎感染少见嗜沫凝聚杆菌病例进行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沫凝聚杆菌 腰椎感染 血培养 质谱检测
下载PDF
腰椎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治疗腰椎间隙感染1例
14
作者 孟赛克 刘帅 +1 位作者 郭阿雷 王林飞 《医药论坛杂志》 2023年第2期62-66,共5页
目的 分析腰椎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于2020年5月接诊一例腰椎间隙感染,采用腰椎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进行治疗。术后进行24个月随访。结果 手术进展顺利,历时5 h,术中... 目的 分析腰椎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于2020年5月接诊一例腰椎间隙感染,采用腰椎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进行治疗。术后进行24个月随访。结果 手术进展顺利,历时5 h,术中出血量约900 mL。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12天后拆线。术后病灶组织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患者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术后6个月的X光片显示感染灶清除彻底,腰椎间融合良好,锥体内固定位置良好,未出现钉棒断裂情况,ASIA等级为E级。术后12个月后取出椎弓根螺钉,做核磁共振(MRI)检查,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患者戴腰围能正常站立和行走。结论 原发腰椎间隙感染临床上比较少见,多见于血源性感染,采用腰椎后路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进行治疗,能重建脊柱稳定,尽快恢复,减轻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原发腰椎间隙感染 腰椎后路固定 椎弓根螺钉 金黄色葡萄球菌
原文传递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腰椎间隙感染并颅内感染1例
15
作者 尹小玲 孙双喜 +1 位作者 王玉梅 康军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18期2628-2630,共3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比较少见,同时合并颅内感染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64岁中年男性,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收治于威海市中心医院,完善查体及相关辅助检查后明确诊断,经多科联合治疗后效果良好。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腰椎间隙感染 颅内感染
下载PDF
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伤口深部感染的护理 被引量:5
16
作者 戴雅琴 贾勤 朱红英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94-695,共2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5例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伤口深部感染患者,在彻底手术清创的基础上,采用保持伤口有效对位冲洗,引流通畅,保持抗生素的有效输入,加强营养,正确指导功能锻炼等护... 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5例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伤口深部感染患者,在彻底手术清创的基础上,采用保持伤口有效对位冲洗,引流通畅,保持抗生素的有效输入,加强营养,正确指导功能锻炼等护理措施。结果15例早期伤口感染患者均恢复良好,随访6~36个月无复发。结论对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伤口深部感染的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感染伤口的顺利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伤口感染 冲洗引流 护理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群 朱现玮 +3 位作者 严飞 徐炜 徐沁 周志平 《骨科》 CAS 2022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引流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9月我院经皮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治疗的14例腰椎间隙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病人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引流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9月我院经皮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治疗的14例腰椎间隙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病人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4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3.57±2.56)个月。术后1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均恢复至正常范围。所有病人术后症状均明显减轻,术后1周VAS评分[(3.39±0.53)分]和术后3个月VAS评分[(1.46±0.41)分]均明显低于术前[(6.96±0.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术后1周ODI降至(46.79±5.18)%,术后3个月为(15.71±2.58)%,病人术后腰椎功能明显改善,与术前[(69.43±1.8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术后1周JOA评分为(19.21±1.76)分,术后3个月为(27.43±2.94)分,与术前[(8.71±1.6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 Nab标准,优9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1%。术后1个月复查腰椎MRI显示脓肿已清除,神经根及硬膜囊无受压,部分病例达到椎间骨性融合。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病灶置管引流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对于治疗腰椎间隙感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隙感染 经皮内镜清创术 病灶清除 引流
下载PDF
CRP、NEU、ESR对腰椎间隙感染的诊断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阔 季娜 王婷 《现代医学》 2021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NEU)、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对腰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1日60例腰椎间隙感染患者作为实验组,... 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NEU)、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对腰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1日60例腰椎间隙感染患者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时期的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CRP、NEU、ESR水平以及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治疗前CRP、NEU、ES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3 d后CRP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 <0.05);治疗6 d后,NEU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 <0.05);ESR在治疗3 d和6 d后的水平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RP、ESR、NEU的敏感度分别为95.8%、95.8%、79.2%,特异度分别为95.8%、91.7%、95.8%。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敏感度是100%,特异度是96.2%。结论:CRP、NEU、ESR可作为腰椎间隙感染的辅助诊断指标。诊断效能是3项指标联合检测> CRP> ESR> NEU。CRP在抗生素疗效评估过程中具有应用价值。CRP、NEU、ESR诊断腰椎间隙感染的最佳工作点分别是15.05 mg·L-1、6.2×109L-1、14 mm·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红细胞沉降率 中性粒细胞计数 腰椎间隙感染
原文传递
微创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间隙感染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正伟 卢宏伟 +3 位作者 胡峻贤 罗飞 许建中 何清义 《实用骨科杂志》 2019年第6期493-499,共7页
目的微创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本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施行X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化脓性腰椎... 目的微创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本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施行X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化脓性腰椎间隙感染20例23个节段,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8~67岁,平均54.9岁。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临床症状改善及并发症,测量相关影像学指标以评估矢状位平衡改善、局部后凸畸形纠正、间接减压指标特点以及骨融合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1~56个月,平均18.9个月。单节段平均手术时间(279.6±73.9)min,出血量(241.3±70.1)mL,术后平均卧床(4.4±2.8)d。末次随访腰部VAS评分(0.65±0.49)分、ODI评分(9.30±1.63)%,均显著低于术前的(6.60±1.05)分和(77.65±9.41)%( P <0.05)。腰椎前凸角增加6.12°(14.7%)( P <0.05),腰椎矢状位平衡得到有效改善;局部后凸Cobb角减少1.99°(-21.6%)( P <0.05),后凸畸形得到纠正。术后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椎管中央矢状径等间接减压指标较术前均显著提高( P <0.05)。植骨均获融合,术后临床恢复良好,无感染复发需再次手术病例。结论对于选择合适的化脓性腰椎间隙感染病例,微创X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病灶清除彻底、脊柱稳定性好,术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指标均显著改善,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成人腰椎间隙感染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隙感染 微创 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下载PDF
抗生素人工骨结合自体骨植入联合病灶清除联合CBT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椎间隙感染的效果
20
作者 陈洪柱 林松 +1 位作者 陈钱 吴强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22期4107-4111,共5页
目的 探讨抗生素人工骨结合自体骨植入联合病灶清除联合皮质骨钉道(CBT)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椎间隙感染(LIS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120例LIS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接受抗生素... 目的 探讨抗生素人工骨结合自体骨植入联合病灶清除联合皮质骨钉道(CBT)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椎间隙感染(LISI)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120例LIS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接受抗生素人工骨结合自体骨植入联合病灶清除联合CBT螺钉内固定治疗,B组接受自体骨植入联合病灶清除联合CBT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感染病原菌菌种分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持续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两组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JOA)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病变椎体节段后凸Cobb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20例LISI患者术后细菌培养共检出病原菌110株,两组LISI患者感染病原菌菌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B组(P<0.05)。术后1、6个月,A组VAS评分、ODI评分、ESR和CRP水平低于B组,JOA评分高于B组(P<0.05)。术后3个月A组Cobb角低于B组(P<0.05),但术后6个月两组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生素人工骨结合自体骨植入联合病灶清除联合CBT螺钉内固定治疗LISI的效果确切,可缩短病程,缓解患者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人工骨 自体骨植入 病灶清除 皮质骨钉道螺钉内固定 腰椎椎间隙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